第0章地下地质前言
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第11卷 第2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1 No.22024年4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Apr.2024doi:10.19388/j.zgdzdc.2024.02.03引用格式:田纳新,王大鹏,郑求根,等.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中国地质调查,2024,11(2):17-27.(TianNX,WangDP,ZhengQG,etal.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explorationdirectionofoilandgasinthepassivecon tinentalmarginbasinsinthenorthernpartofWestAfrica[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4,11(2):17-27.)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田纳新1,王大鹏1,郑求根2,杨光庆1(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2206;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摘要:西非北部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但资源潜力巨大。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结合地震与地质方法的综合研究,分析了西非北部主要地质时期的原型盆地,对比了各盆地的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充填差异性,解剖已发现油气藏,建立成藏模式,指出下一步勘探方向。
研究发现:西非北部被动陆缘盆地群经历了前寒武纪—二叠纪前裂陷、三叠纪—早侏罗世裂陷和中侏罗世至今的陆缘3个演化阶段,形成了断陷型、断坳型和坳陷型3个被动陆缘盆地亚类。
断陷型盆地形成单源-构造型成藏模式,勘探目标以裂谷层系的构造成藏组合为主;断坳型盆地可形成双源-双组合型成藏模式,大陆架上的缓坡带以裂谷层系构造圈闭为主,在台地边缘应寻找礁体和内幕岩溶,陡坡带上部的主要勘探目标应为规模较大的滑动-滑塌形成的斜坡扇,下部应关注成熟烃源岩层系内扇体所形成的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砂岩构造-岩性圈闭;坳陷型盆地以坳陷层系烃源岩为主,主要勘探对象为陡坡下部的浊积砂岩及台地缓坡三角洲砂体,台地边缘礁滩体、台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和断裂带岩溶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方向。
地层深处“掌灯人”(纪实文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地质力学科技带头人、企业高级专家张辉和他的创新团
新时代新征程地层深处“掌灯人”(纪实文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地质力学科技带头人、企业高级专家张辉和他的创新团队李佩红2023年3月9日那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天空异常纯净,没有一丝云,蓝得澄明透彻,海浪般起伏的沙丘绵延到遥远的地平线,9000米的钢铁钻塔耸立在金波荡漾的沙海之上,钻井平台上欢呼声震耳欲聋,扎着硕大红绸花的黑色钻杆高悬在半空,挥洒着激情和力量。
横幅“热烈庆祝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果勒3C 井刷新亚洲最深水平井纪录”在站成一排的石油人的红色工装与阳光的双重映照下,透着喜庆。
富满油田在9396米深处顺利完钻,标志着油田超深油气钻探能力正式迈入9000米级新阶段,具备向万米深地进军的条件,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打开了新大门。
这一天,我走进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地质力学科技带头人、企业高级专家张辉的办公室,只见他锁着眉、凝神静气地坐在电脑前工作。
工作专注的他等我走到他办公桌前才注意到我。
我说:“了解到你们直面世界级难题,针对果勒3C 井开展的地应力地质理论研究,准确预测出地层的孔隙压力、坍塌压力、漏失压力、闭合压力和破裂压力,清晰掌握了工程地质规律,为这口井做了全身‘PTCT ’,实现超深井眼受力‘看得见’,护航超深井安全快速钻进,刷新了亚洲最深水平井记录,取得了这些成绩,您和团队不庆祝一下吗?”张辉微笑回答,这算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9396米对塔里木油田来说并不是极限,下一步将挑战万米井,面对新的更大挑战,我们需要快马加鞭,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
来见张辉之前,我是做了准备的,对他和064他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做了了解。
他创建了超深油气地质力学建模与应用关键技术体系,培养了国内首批油气田地质力学科研人才和首个油田地质力学科研团队,解决了超深致密砂岩、页岩及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力学建模、裂缝性“甜点”预测、井位井眼轨迹优化、钻井井壁稳定性预测、储层三维可压裂性预测、四维地应力与断裂活动性预测等技术难题,保证了复杂油气藏地质认识深化、储层品质准确评价、安全快速钻井、单井有效提产和裂缝性气藏稳产开发,并将自研技术体系向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相关深层砂岩、碳酸盐岩、页岩油气、煤层气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推广与输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并帮助建立相应的油气田地质力学科研团队。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F H- --- . 4.・— ・—+ ,- + 4-一- - ・ +一 ・ 一…- - - - ” ● # 4 — 一
管 理 中的“ 预警 机 制 ” 第 五 , 一 步 强 化对 学 术 委 ; 进
科 技 部 发布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管 理 办 法
为进一步 规范 和加强 国家重 点实验 室 的建 设 和 运行 管 理 ,0 8年 8月 2 3, 技部 、 20 91 科 财政 部 联 合
技术 、 地质力 学模 型技 术 , 岩爆 和地震荷 载作用 下岩 石边 坡动态稳 定性 等 领域 进 行 了分 析 研究 , 开拓 为 工程 地质力学 和环 境 工 程地 质新 领 域 , 展工 程 地 发 质力 学理论作 出了贡献 。 。
( 息来源 : 信 《中国地 质勘 查导报》 )
—
中国科学 院地质 与地 球 物 理研 究 所研 究 员 王 思敬 , 被授 予 国 际 工 程 地 质 与 环 境 协 会 ( A G) 四届 IE 第 H n l s 章 。 asCo 奖 o H n l s奖 是 国 际 工 程 地 质 与 环 境 协 会 a sCo o
(A G) I E 以著 名工 程 地 质 学 家 H n l s 授 的名 a sCo 教 o
22 0 0年 ) 明确指 出 ,加 强国家 重点实验 室建设 , 》 “
不断提 高其 运 行 和 管 理 的 整 体水 平 。 为 贯彻 落 实 ”
十七 大精神 和《 规划 纲要》, 一步 加 强 国家重 点 实 进
验室建 设 , 国家 从 2 0 0 8年 起 设 立 了国 家 ( 点 ) 重 实 验室专 项经 费 , 开放运行 、 从 自主选 题研究 和科研 仪 器设备 更新 三方 面 , 大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稳定 支 持 加 的力 度 。设 立专项 经 费有 利 于 营造 宽 容失 败 、 弃 摒 浮躁 、 潜心研 究 的科 研环境 , 国家重点 实验室 又好 是
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初探
a )从 完 善 矿 井 水 防治 与 保 水采 煤 研 究 方 面 来 看
中国东部一些矿井 ,随着采深增大 ,突水事故经常 出 现, 突水量也 日 益增大。由于这些煤 田水文地质条件特 别 复杂 , 加之 采 深不 断增 大 , 浅部 矿井 水 治理 获得 的一 些认 识往 往不 适应 深部 矿井水 动力 条件 。因此 , 中国煤 矿水 害 防治 技术 的发 展趋 势是 :深入 研究 矿 区深 部 岩
害熊 襄 垂 参
煤 田地质勘探前 沿发展趋势初探
袁 春
( 吉林省煤 田地 质物探公 司, 吉林 摘 长春 10 3 ) 3 0 3
要 : 叙述 了中国煤炭 生产 方针 、 煤田地质特 点及世界 先进技 术发展现状 , 讨论 了中国煤 田地质勘探 前沿 问题 , 从提 高
勘探精度 , 开展动态地质研 究等方面加以论述 。并且展望 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
21 0 1年第 1 期 ( 0 总第 7 ) 3期
E E G N N R YC N EV T N N R YA DE E G 0 SR A 1 0
缸 源 . 耋 ;
铭
21 年 1 01 0月
x : x
l : x x : x
x : : : x : x x x
1 中国煤 田地 质 勘 探 前 沿 问题
从 中 国煤 田地质 特点 及 世界 先进 技 术 的发 展现 状 来看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年来 中国煤 田地 质勘 探 前沿 问 近
题 可概 括为 以下几 个方 面 。
C )从 加 强 环 境 地 质 勘查 与 灾 害地 质 防治 方 面 来 看 。由于矿 区在 天然 条件 下 以及 因开发 而使 地 质体 系 遭受 破 坏 ,从而 可能 形成 一 系列 环 境 问题 ,如 耕 地破 坏 、 源 污染 、 水 沙化 , 尘 、 氧 化碳 、 氧 化 硫造 成 的 粉 一 二 大气 污 染等 以及 更具 破坏 性 的灾 害地 质 现象 , 如地 裂 、
试论煤田地质勘探前沿的发展趋势
展现状, 指 出了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 , 从勘探技 术等方面加以论述 。并展望 了煤田地质勘探
前 沿的发 展趋 势 , 为煤炭 工业 的后 续发 展提供 了依 据 。
关键 词 : 煤 田地 质 ; 勘探 前 沿 ; 发展 趋 势
中 图分类 号 : P 6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O 0 4 —5 7 1 6 ( 2 O 1 3 ) 0 1 —0 1 6 1 一O 3
部 矿井 水治 理获 得 的一 些认 识 往 往不 适 应 深 部矿 井 水 动力 条件 。因此 , 我 国煤矿水 害 防治技 术 的发 展趋 势在 于: 深 入研究 矿 区深部 岩 溶水 形 成 与 运 移特 征 , 深 部 矿 井 底 板岩溶 水 突出机 理 , 开 发 突水 预 测 预报 技 术 ; 开 发
2 目前 我 国煤 田地质勘 探 中存在 的 问题
建国以来 , 煤炭工业带动 了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但同时我们要面对它的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 2 . 3 煤矿 开采 对 当地 环境 的污染 问题 煤炭企 业在 开采 煤炭 资 源 的 过程 中 出现 的环 境 污
否会形 成 , 确定并 采取 消 除或减 弱这些 灾 害的措施 。 2 . 2 我 国煤 田资源 采掘面 临 的水害 防治 问题
事简单的地表调查工作 。5 0年后 , 中国的煤 田地质勘 探 已发 展成 拥有 1 2 万 大军 , 包括 钻探 、 物探 、 水 文地 质 、
工程 地 质 、 煤 质化 验 、 岩 矿及 古 生物 鉴 定 、 航空测量、 遥
方法。煤 田勘探是对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 在开采之前 及开采 的过程中进行周 围环境、 开采技术 、 本身的价值 等 进行 调 查研究 工 作 , 保证 煤 矿 具 有 价 值性 、 开采 具 有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水利工程中的工程地质综述
( 地 基稳 定 性 3)
也 就 谈 不 卜 应 的地 质 勘 察 与研 究 , 其 足 大 坝 建 设 中的 工 程 地 破 坏 ,还包 括地 表 岩 土 体 的性 质 变 化 f 下水 位 上 升 促 使 的 沼泽 相 尤 地 的发 展 , 利 水 电 : 程 地 质 学 也 应 运 而 生 , 1 发 展牝 大 . 致 育 规 模 、 展 速 度 及 趋 势 , 提 相 应 的 T 程 技 术 措 施 来 防止 或 水 [ 并 3益 大 发 并 经历 了三 个 时 期 : ( ) 0世 纪 5 — 0年 代 中 期 。 一 时 期 叶 建 设 了 多 水 坝 , 12 06 这 1 : 主要 集 中在 中 东 部 和 中部 地 区 , 淮 河 流 域 的悌 级 水 坝 . 桥 、 如 板
( ) 表 稳 定 性 2地
5 0年 前 , 国没 有 专 业 的 工 程 地质 人 员 , 量 简 的道 路 、 中 少 桥
涵 、 屋 等 建 筑 设 计 中 的地 质 问 题 , 要 南 土 木 工 程 师 凭 经 验 确 房 主 定 解 决 方 案 , 时 也 聘 请 少 数 地 质 师 进 行 询 . 于 水 利 水 电 建 有 .至 设 的 r 地 质 , 由 于没 有 建 设 什 么现 代 意 义 卜的水 利水 电工 程 , 程
( )2 2 2 0世 纪 6 0年 代 后期 到 8 0年代 巾期 。这 一时 期 , 陶在 抗 滑 移 问 题 f 基 岩 层 的产 状 对 坝 。
一
些 地 质 条 件 复 杂 的 地 区 , 建 了 一 批 有代 表性 且规 模 较 大 的 大 水 利 T程 的地 基不 仅 承受 水 利 构 筑 物 本 身 的 自重 , 得 承受 水 自 兴 还 萤 及 南 于 水 的 作 』 形 成 的 各 种 荷 载 作 用 , 受这 些 荷 载 后 地 基 必 1 I 接 产 牛 一 定 的变 形 来 平衡 . 以应 力 能转 化 为 应 变 能 。特 别是 对 于 岩 或者 沿 某 节理 裂 隙 发 : 切 破 坏 引起 基 础 沉 降 软 弱 夹 层或 节 理 剪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分析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全球自然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包括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地表过程与地貌演化、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管理、生态地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关乎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还就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过程的干扰和调控、全球尺度下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管理策略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推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文章展望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跨学科合作与数据共享在推动自然地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也呼吁全球自然地理学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学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学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改变等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沿海地区和低洼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盐度入侵和洪水灾害等问题,对沿海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海平面上升也改变了海洋动力学过程,对全球海洋循环和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极端降雨、干旱、热浪和风暴等天气事件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洪水、干旱、火灾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基于抽水试验方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基于抽水试验方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发布时间:2022-08-08T07:05:50.158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8卷3月6期作者:程辉[导读] 水文地质参数对于地铁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工程建设安全及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程辉(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430023)摘要:水文地质参数对于地铁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工程建设安全及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野外抽水试验是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方法。
本文以“两湖隧道三标一段”抽水试验资料为依托,采用渗透系数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该标段地块石炭系灰岩中,该层含水类型为岩溶裂隙水,经计算渗透系数为0.30m/d,影响半径为31.68m。
本次抽水试验所得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可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依据[1-2]。
关键词:单孔非完整井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1.引言抽水试验所得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可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依据,同时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会造成所在区域局部地表形变,一些大规模的抽水所带来的形变最终演变成地表沉降或形成地质灾难的事件屡见不鲜。
为了获得水文地质参数,了解其基本水文情况,在武汉市两湖隧道三标一段进行了抽水试验。
采用单孔非完整井抽水试验(三个落程)。
采用深井潜水泵进行抽水,电测水位计测量水位。
同时考虑了天气变化对抽水试验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在连续晴朗的天气情况下进行试验。
通过分析确定最优的水文地质参数。
2.抽水试验概况两湖隧道工程,北端分别起于秦园路和二环线东湖路,下穿东湖后在卓刀泉北路合并,南行依次下穿珞瑜路、雄楚大街和南湖,止于三环线,隧道主线全长19.25km。
本工程布置在二环线与民族大道中间位置。
距离东西两条骨干路网分别为1.9km和2.8km。
路线顺接秦园路过江通道后,沿黄鹂路向东,在省博东侧进入东湖,沿东湖南路东侧湖面布线,过珞瑜路后走卓刀泉北路和卓刀泉南路,在卓刀泉南路终点位置进入南湖,穿过南湖和狮子山后沿华中农大东侧的南荟路布线,最终在庙山立交和野芷湖立交中点位置接入三环线。
《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目前的含油驱油以上,因此其主要的驱动能量来源于气顶和溶解气的分离,但是由于存在气顶,主要的驱 油能量为气顶的能量,所以体现为气顶驱动。B 井目前还处于含油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于地层岩石和流 体的弹性;C 井目前已经处于原始油水界面以上,目前油水界面以下,所以主要的能量来自于边水,因此 可以判断为水驱类型。 10. 设有一油田,含有三组地层,表列出了油田范围内 1、2、3 三组地层的基本性质。试说明如何划分开 发层系?为什么? 地层-物理性质 原油可采储量,×10 t 厚度,m 渗透率,×10 μm
2
试确定: (1) 绘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确定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 (2) 确定前缘含水饱和度的含水率fw(Swf)及含水上升率f′w(Swf); (3) 确定水驱油前缘含水饱和度及两相区中平均含水饱和度; (4) 确定该油层的无水采油量、无水采收率; (5) 确定当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为 0.5 时,油层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及油层采出程度。
含水饱和度
油相渗透率 水相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含水率
含水上升率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0.5 0.55 0.6 0.65 0.7
1 0.84 0.68 0.52 0.373 0.293 0.21 0.148 0.1 0.061 0.023 0.012 0
0 1.308901 1.640952 3.280677 4.263436 3.639477 2.378525 1.484528 0.930949 0.535764 0.373844 0.095178 0
答:1) 对应水相渗透率为 0 的含水饱和度即束缚水饱和度;对应油相渗透率为 0 的含水饱和度为最大含 水饱和度,1 减最大含水饱和度即残余油饱和度。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_肖庆辉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肖庆辉1, 邢作云2, 张 昱3, 伍光英3, 童劲松3(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 要:近10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岩石圈上地幔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
这些前沿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能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
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
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0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开始,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花岗岩;大陆地壳生长;深熔作用;构造环境中图分类号:P58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3)03022109收稿日期:20030606;修订日期:20030728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0项目(200113900018)作者简介:肖庆辉(1939)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现从事花岗岩大地构造学和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在认识花岗岩成因方面先后经历了3个认识层次。
(1)1974年Chappell 和White 发现[1]花岗岩成因受成岩物质源岩控制,将花岗岩划分为I 型和S 型,在花岗岩研究中掀起了研究花岗岩源岩的思潮;(2)1979年Pitch -er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把按源岩划分的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与不同构造环境结合,提出了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类,使花岗岩研究深入到探索构造环境的新阶段。
地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地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方面的概念。
2.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原因,如山脉、河流、湖泊、峡谷等地质作用过程。
3. 学生能够认识我国主要的地质景观及其特点,并了解其地质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质观察和地貌分析。
2. 学生能够在研学旅行中,运用观察、调查、记录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地质信息。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的地质知识,设计并实施地质研学小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对地质学科的兴趣。
2. 学生在地质研学旅行中,培养探索精神、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地质景观的形成过程,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相关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结合室内教学和户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概念的学习,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进行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2. 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学习山脉、河流、湖泊、峡谷等地貌的形成原因,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貌特点。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貌与地质作用3. 我国主要地质景观:介绍著名地质景观(如张家界、黄山等)及其地质背景,分析其形成过程。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我国地质景观特点4. 地质观察与地貌分析:教授简单的地质观察方法,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地貌分析。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观察与分析5. 地质研学小项目:分组进行课题研究,设计研学小项目,结合所学的地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地质2024年度工作计划
地质2024年度工作计划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内部构造、岩石与矿床、自然地质灾害等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在解释自然现象、保护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工作计划旨在确定2024年度地质工作的目标与重点,提出相应的工作措施,为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和支持。
1.2 工作原则1.2.1 科学性原则地质工作必须遵循科学原则,依据实际观测资料和科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证。
1.2.2 可行性原则地质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和资源状况,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1.2.3 社会效益原则地质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4 可持续发展原则地质工作需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对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第二章工作目标与重点2.1 工作目标2.1.1 提升地质灾害预警与防灾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2 探索矿产资源与能源的开发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特征、成因和开采技术,制定科学的开发计划,确保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2.1.3 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与演化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地震监测等手段,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探索地球演化的规律和机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2.1.4 保护地质遗迹与地质文化加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推广地质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学的认识和理解。
2.2 工作重点2.2.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性和预警响应能力。
2.2.2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新技术研究加强对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的研究,开发新的探测技术和开发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2.2.3 地球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加强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结合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地球演化的机制。
不同地质背景下北方岩溶作用强度研究
不同地质背景下北方岩溶作用强度研究刘 文1,2,3,徐聪聪1,2,3,于令芹1,2,3,李海翔1,2,3,卢茜茜1,2,3,朱钦锋1,2,3,柳浩然1,2,3(1.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 , 山东 济南 250014;2. 山东省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14;3.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岩溶作用过程可形成碳汇是不争的事实,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地质背景对岩溶作用的影响机制,选取典型北方岩溶泉域−济南趵突泉泉域补给区为研究区,采用标准溶蚀试片法进行野外现场试验。
结果表明,下伏岩性为花岗岩、碳酸盐岩、黄土、页岩的各试点平均溶蚀速率分别为:3.49、0.26、0.11、0.09 mg·cm −2·a −1;碳酸盐岩、黄土、页岩分布区溶蚀速率大气 > 地表 > 壤中,且壤中部分呈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在花岗岩分布区则呈完全相反。
分析发现,土壤水与溶蚀速率相关性远高于CO 2,是北方岩溶区岩溶作用进行的限制因子。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碳汇机制,为北方其他岩溶区乃至整个同类型岩溶区相关研究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标准溶蚀试片法;岩性;岩溶作用;北方岩溶;济南趵突泉泉域中图分类号:P6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4810 ( 2023 ) 05 − 0887 − 11开放科学 ( 资源服务 ) 标识码 ( OSID ):0 引 言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理论出发,岩溶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图1),碳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水以及碳酸盐岩矿物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换作用(CaCO 3-H 2O-CO 2)。
在这一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岩溶作用快速而敏感的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占全球碳库99.55%的碳酸盐岩(108亿tC)积极的参与了现代全球碳循环[1−3]。
各章节参考文献
第3章参考文献:[1] 中国亚热带东部山区农业气候.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2] 张养才,王石立等. 中国亚热带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3] 罗汉民,阎秉耀等. 气候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年.[4] 翁笃鸣,孙治安等. 中国亚热带东部山区坡面太阳能资源辐射和净辐射图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年.[5] 傅抱璞等.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 王炳忠.太阳辐射能的测量与标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年.[7] 魏淑秋.农业气象统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 陈双溪等.气象与领导.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年.[9] 武夷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年.第四章参考文献1 邓联福, 陈平. 赣江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西省石城县林业局加强赣江源头保护纪实. 中国林业, 2005, 5(9):472 程宗锦. 赣江探源. 江西社会科学, 2003, 4: 231~233.3 曾赣林, 宋祥兰, 宋瑞萍. 赣江源(瑞金市)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科学考察与分析. 江西林业科技, 2008, 2: 26~29.4 资源网:5 南京土壤所主编,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6 何建阳.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与赣江源区水源地保护. 中国水土保持, 2005, 11: 30~31.7 赵洋毅,周运超,段旭. 黔中石灰岩喀斯特表层土壤结构性与土壤抗蚀抗冲性.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2): 18~21.第1、2、5章参考文献[1] 江西省地矿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中国南岭及其邻区地质图和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3] 江西省地质矿产厅,江西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4]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厅,江西省地质矿产志,方志出版社,1998[5] 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0-371[6]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等.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国际交流学术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09-116[7] 莫柱孙、叶伯丹等著,南岭花岗岩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8] 徐克勤、涂光炽主编,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 中国科科技研究成果登记办公室,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社,1966[10]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79[11] 陆松年.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研究进展述评.地质论评,1998,44(5)[12] 崔之久,杨建强,初论花岗岩地貌类型与成因,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内部出版,2006.7:10-19[13] 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地质论评,V ol53,2007[14] 肖庆辉、邱瑞照、邢作云等,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地质论评,V ol53,2007[15] 廖瑞君、汪邵泉,上堡加里东岩体的相带划分,江西区测,第九期,1983[16] 李积金、肖承协、陈洪冶,江西崇义早奥陶世宁国期典型太平洋笔石动物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基于多维云模型的深井岩爆倾向综合评价
2024年第2期/第45卷黄 金GOLD矿业工程基于多维云模型的深井岩爆倾向综合评价收稿日期:2023-07-27;修回日期:2023-10-08基金项目: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2ZZTS0415)作者简介:王道林(1994—),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充填采矿与矿山安全技术研究;E mail:daolinw@csu.edu.cn王道林1,田明华2,朱德彬2,3,文 斌2,刘中正2,戴永力2,陈秋松1(1.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贵州路发实业有限公司;3.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摘要:研究岩爆倾向性对深井矿山的安全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某矿山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云模型与多维云模型结合的手段,选取岩石应力系数、岩石脆性系数及岩石弹性应变能指数构建指标体系,对不同开采中段的3种矿岩进行岩爆倾向性评价。
结果表明:该矿山设计开采范围(50m~-450m中段)内,顶板围岩整体为弱岩爆倾向,矿体整体为中岩爆倾向,底板围岩整体为弱岩爆倾向。
关键词:岩爆倾向性;云模型;深部开采;应力系数;脆性系数;弹性应变能 中图分类号:TD313 文章编号:1001-1277(2024)02-0001-07文献标志码:Adoi:10.11792/hj20240201引 言岩爆是指地下开采的深部或高构造应力区域,在临空岩体中发生突发式破坏的现象。
在金属矿山领域,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岩爆现象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给生产作业安全带来一定的压力[1-2]。
在岩爆倾向性评价方面,很多学者对其机理、判据及预测监测进行了研究。
例如:殷志强等[3]对动静组合加载条件下的岩爆特征及指标进行了研究;梁伟章等[4]综述了深部硬岩的长期及短期岩爆风险评估方法,并对各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阐述;宫凤强等[5]通过大量试验,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储能规律和剩余弹性能指数的岩爆倾向性新判据,丰富了岩爆评估方法;胡建华等[6]通过改进云模型,对岩爆倾向性进行了工程应用评价。
入地眼全书讲解
入地眼全书讲解《入地眼全书》是一本关于地质学的经典著作,它由地质学家李明编著,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的形成与变化、地壳运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书分为七章,从浅显易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了解地球奥秘的指南。
第一章是《地球的内部结构》。
它首先介绍了地球的内外层结构,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接着详细阐述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以及地球的密度变化。
这一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是《岩石的形成与变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岩石的分类、形成和变化过程。
它详细论述了岩石的三大类别: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和性质。
此外,这一章还涉及了岩石圈的概念和对地球演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岩石在地球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是《地质历史与地层学》。
它详细介绍了地质学中重要的时间标尺:地质年代和地质纪年。
此外,本章还讲解了地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现象,如大陆漂移、地层堆积和断层运动等。
这一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地球历史的长河和地质事件的发展演化。
第四章是《地质力与地壳运动》。
它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地质力学性质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本章讲解了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这一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动态性和地质力与地壳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是《矿产资源与能源》。
这一章主要讲解了地质学与矿产资源、能源的关系。
它详细介绍了矿物、矿石的类型和形成条件,以及常见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方法。
此外,本章还涉及了能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的地质背景。
这一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和能源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第六章是《地球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关系。
它详细论述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等重要问题,以及它们与地质活动的联系。
通过学习这一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地质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常州市滆湖组土体工程地质层划分及其应用
常州市滆湖组土体工程地质层划分及其应用
唐鑫;许书刚;龚绪龙;顾春生;张其琪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24(70)S01
【摘要】滆湖组土体是吴标云、李从先(1987)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质研究时所命名,命名地点在常州武进寨桥D114孔,因位于滆湖东侧而称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时代为晚更新世(冯金顺,2001)。
常州市除低山丘陵和长江漫滩外,广袤的平原区滆湖组土体皆有分布,是常州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主要基础持力层,也是与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关系最为紧密的地层。
因此,对滆湖组土体进行工程地质层划分.【总页数】2页(P303-304)
【作者】唐鑫;许书刚;龚绪龙;顾春生;张其琪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数字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相关文献】
1.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
2.土体工程地质层组的划分
3.基于工程地质层组划分的地铁线路分布初探
4.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层组划分、三维地质结构构建及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5.土体工程地质层划分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矿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指油气田投入生产
后,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开发结束全过 程中围绕着计算储量、增加产量、提高 油气采收率等为中心而进行的地质研究 工作。
为油气田开发服务的石油地质学 指导油气田开发的石油地质学
勘探地质与开发地质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授课人:赵冠军
前 言
课程性质和课程目的 地面地质与地下地质 勘探地质与开发地质 地下地质学的特点 教学安排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性质
这是一门直接为勘探油气藏、开发油气藏 服务的专业技术课。
具有很强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直是石油勘探和石油工程两个专业的专 业基础课(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的内容和目的
在区域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取全 取准各项地质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 资料并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综合研究和 正确认识油藏地质特征,为油气田勘探开 发提供地质依据。
油气田地面地质
认识地层:分层、描述、标准剖面…….
丈量剖面:界面(标准层)定位、产状;特殊 构造…… 编制构造图:标准层的等高线、断层
石油地质研究:烃源、储层、盖层、圈闭、运 移、保存、综合评价
已经进行过的石油地质测量实习
地面地质与地下地质
身临其境搞地质研究,看得见,摸得着 但是,油气田都深埋地下:
现今含油气层段均不能直接观察;
地下构造与地面构造不一;
地面地质与地下地质
获取资料:地面推断、物探、钻Biblioteka 、测井、开发动态……
勘探地质主要研究石油生成、聚集和形
成油气藏的规律,其任务是发现油气田, 探明盆地内的主力油气田;
开发地质主要研究和掌握哪些控制和影
响石油从油气藏中采出的地质因素,目 的是以尽可能高的采收率把油气开采出 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看不见,摸不着
综合性(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物探与地质 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数学与地质 相结合)
实践性(现场实习、实际资料、问题非唯
一解)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授课内容(60)
录井地质资料的获取(10-12)
油气田地层对比(8-10)
地质构造分析(8-10)
储层特征研究(8-10)
地层压力与地层温度(6-8)
油气田地质储量计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