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一)

合集下载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周边土地的大量征用和开发,撤村建居社区逐渐从村庄转变为社区,村民也变成了居民。

目前,撤村建居社区虽然隶属于街道,但财政基本独立,仍然需要原村经济合作社的支持。

然而,由于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城市建设脱节,城中村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定海市目前共有七个城中村和五个农村社区,总人口约多人,其中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约3万。

城中村的特殊性导致存在着各种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完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村的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及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建统一规划,加之各村财政投入不均,各城中村环卫基础建设标准不一致,投入不平衡,总体基础设施普遍落后。

这导致目前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路灯亮化率未达标、垃圾箱破损严重、道路坑洼不平、市政管网不到位、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状。

城中村很大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全,居民生活污水往往直接倒入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

其次,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不尽如人意。

城中村的整治工作虽然年年开展,但年年需要整治,反潮现象明显。

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收入者,卫生意识较差,乱扔、乱倒垃圾和随地大小便现象比比皆是;当地居民虽已从村民转变成居民,但思想上仍保留着农村环境意识,往往只注意自家保洁而忽视公共卫生,因而城中村的卫生死角仍随处可见。

农村尤其城区周边水库溢洪道附近居住的市民及部分店铺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惯倒入溢洪道,至此产生死角垃圾。

一旦遇到下雨天垃圾随着水流顺势而下,污染了城区河道,给河道整治工作带来影响。

最后,出租房未能有序规范管理也是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加上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短缺,城郊土地价值大幅上升。

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乱搭建,以低廉的房租租赁给大量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

然而,这些违章建筑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必要的卫生设施,租住的外来人员随地乱扔垃圾、大小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分析了推进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发的原因,并从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城中村物质形态城市化;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中村社会管理形态城市化;加强教育培训,实现城中村完全城市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城中村如何发展的问题,打破目前这样一个盲目、被动、低速发展的格局,增加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大气魄,提升大境界,统一思想认识,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工作机制,找准发展路径,充分发掘发展空间,推进城中村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实现城中村从农村向融入城市转变、从农民向居民转变,真正将城中村管理完全纳入城市政治、社会管理体系中,纳入城市福利与公共产品分配体系中,从而加快实现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1-4]。

1存在的问题1.1文化素质问题城中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断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

这些认识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导致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被动和激进化,使传统农村文化尚未转变为现代城市文化,物质财富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迅速提高;加之本地文化与外来人口带来的外地文化的冲突,使村民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5]。

1.2现实生活问题城中村村民土地被征用后,要将村民转变为居民,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困难众多。

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城中村的村委与居委会合并为社区委员会,村民仍保留农业户籍,没有转变为居民,形成二元结构,给城市管理及社区建设带来困难。

根据国家和省的现行政策,村民能享受到计生、建房、殡葬、参军、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而转变成居民后就不能继续享受,村民不愿转变为居民。

村民担心身份转变后,原有的集体财产、集体经济等利益分配受到影响。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城中村”问题及对策之我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设市城市不断增多,城市建成区⾯积⽇益扩⼤,许多城市的近郊区农村甚⾄远郊农村随着⼟地被征⽤,成为⼀个个“城中村”。

“城中村”是我国在⼯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独特现象。

这种现象⽆论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都⾮常普遍地存在。

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城中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解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城中村”的形成“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含中⼼城区和近郊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员⾝份及管理⽅式等⽅⾯依然承传农业社会的农村聚落点,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元管理体制⽭盾的产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被纳⼊城市⽤地范围,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包围起来,散落在中⼼城区或城区边缘,遂形成了⼀个个“城中村”。

可见,“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

伴随“城中村”⽽来的是⼀系列问题,这严重困扰着城乡和谐发展。

消除城中村现象,根治“城中村”,已经成为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全⾯推进⼯业化和城市化和谐发展的⼀项迫切要求。

⼆、“城中村”的现状以昆明为例,昆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存在“城中村”现象,⽽且量⼤⾯⼴。

据调查,昆明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 288 个,涉及村民约 21.9 万⼈、7.75 万户,村庄占地⾯积约 28km2,建筑⾯积 2276km2。

从分布看,昆明“城中村”从城市核⼼区到城市边缘均有。

随着昆明城市空间迅速向四周拓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建成区内的“城中村”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建成区外围的农村村落也正⾯临着被吞为新的“城中村”的处境。

“城中村”的⼤量长期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城市资源,降低了居民的⽣活⽔平,⽽且已严重损害了春城的形象,制约着城市竞争⼒的提升,从某种意义说已成为昆明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很⼤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昆明的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探讨

参考 文献 : 【】 1 陈锡文. 重对待耕地流转 问题 [] 乡镇论坛 ,2 0 () 慎 J. J 0 19 :
25-27.
【】 2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农村 土地承 包法 【B O 】 h t : /w . E / L . t p / w w
1 g 1 n o g v o / 4 u a c n e t 2 0 — / 9 e a f . o . n 1 - p f / o t n / 9 1 1 / i 2 0 0
能力所 限,无法 保护 自己的权益 不受侵 害 。提 高农 民素质 不仅 是农 民需要 考虑 的 问题 ,而 且也应 该成 为政府 的重要
5 建立 完善 的土地 流转制度 和土地 流转 交 易市场 .
当前 农村土 地流转 参照 的主要 是土地 承包法 。但对 于 土地流转 中出现 的许 多新 问题 ,土地承 包法 并没有 详细 规 定,特别 对于 土地流 转 中出现 的农 民失地 、失业 、收入 相 对 减少 、农 民利 益受损 等 问题 没有 明确 的应对 措施 。完 善 的土地流 转制度 有助于 遏制政 府不 当干 预 ,推 动土 地集 中 经 营,有利 于规 范土地 流转 市场 ,特 别 有益于 保护 农 民的 合法权 益 。当 出现 土地 流转纠 纷 、有损农 民利 益的 时候 , 农 民便 可 以借 助 于 土 地 流转 制 度 来 保护 自己的 利益 。另 外 ,建立健全 土地 流转 交易市场 ,为土 地流 转提供 公开 、 公平 、规范 的交易环 境 ,既能 使农 民获得更 多 的土地 市场 信 息 ,还可 以选择 更多 的流转对 象 ,又能使 农 民的土地 得 到合理 的估价和 等级评 定 ,减少利 益受损 。
个 人受 教育程 度普遍 较 高, 因此 农村 到城 市是一个 自然 吸 附、主 动融合 的过程 ,而 且西方 国家 也没有 实行城 市和农 村 两套 管理体 制 ,因此不 存在类 似 中国的 “ 中村 ” 。西 城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价值和面对的问题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价值和面对的问题

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价值和面对的问题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心周围的村庄或者城市中心内的村落,通常是因城市建设扩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区。

城中村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城中村拥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面对着诸多问题。

1.文化多样性:由于城中村居民的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使得城中村成为了一个文化多样性的聚集地。

居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和交流。

2.人情味浓厚:由于城中村的居民通常都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来到城市,他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形成一种浓厚的人情味,村民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3.传统生活方式:城中村保存了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比如手工艺制作、民间习俗、土特产等等,这些文化传统为城市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淀和韵味。

4.社会交往密切:城中村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相对比较密切,人们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社会联系和互动,这种社会交往为城中村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活力。

城中村面对的问题:1.基础设施滞后: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比如交通不便、排水不畅、供水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城中村居民的生活。

2.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城中村居住密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不畅,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空气质量差、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成为城中村居民的心头病。

3.社会治安问题:城中村的人口聚集,治安问题成为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盗窃、抢劫等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让居民生活在恐慌中。

4.文化传承困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中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遭受到了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民间习俗逐渐失传,这对于城中村居民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5.土地资源紧张: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扩张,城中村原始土地资源紧张,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需求,土地被大量开发,城中村居民有失去土地的风险。

如何解决城中村居住社会文化价值和面对的问题呢?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中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城中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关于我镇城中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镇目前共有9个村,城中村就占有8个。

城中村集体经济不仅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一、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1、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我镇9个行政村2007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800万元,除星辉村外其8个城中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737.5万元,占97.7%;2007年的全区“十强村”我镇就占有3个,分别是青湖、涂黄、塘山;这与城中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方便的生活环境分不开的。

2、城中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

一是土地租赁费用和土地征用补偿金,二是村集体原有厂房招商引资的租金,门面房、闲置库房的出租资金,三是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开发出高层写字楼予以出租。

城中村集体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可见,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集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是财富之源。

3、楼宇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湖东路网的不断成熟,逐渐形成了以星光、青湖、等村为主的楼宇经济圈。

如星光村的东方大厦,现已租给懿丰宾馆、江湖味道等企业,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及税收的贡献都非常可观;青湖村的青湖综合大楼(目前已入住5家企业,年租金达80余万元。

)、方舟大厦等都是在我镇具有代表性的楼宇经济实体。

二、存在的问题1、土地政策不够宽松,制约了城中村的发展。

城中村发展建设项目,办理规划、土地审批相关手续相当繁杂。

特别是民营科技园的成立划走了大片土地,村集体无土地可支配,由此带来了三方面问题:一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难以使土地集中成片,更无法使企业落户我镇;二是占用土地必然使农民失去土地这个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形成一批失地农民;三是在土地变更、土地流转上增加了难度和困难,很容易出现群众上访等问题。

2、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城中村集体经济起步越早,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比如青湖村在过去通过部分土地的国家征用使村集体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留住了些“风水宝地”,并抓住机遇,通过城中村的改造,建设开发高层的写字楼,发展楼宇经济,发展后劲强劲。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一一以保定市薛刘营改造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一一以保定市薛刘营改造为例
全 部 为
农 业

这 样 的位 置 特 点 使
得 其 在 城 中村 改造 中具 有 代 表 意 义 。



收入 以农 业 为 主



非 农 业 来 源 为 主






\ /


虽 然在 快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薛 刘 营 已 经 被 裹进 保 定 的 主 城 范 围 ,但 由于 村
Abtat sr c:Viaei ra ra( lg nubnae VUA )i ag nrl u so l s eea q et n i
whih sbe n no ie du i g t oc s i fu b nia i c ha e tc d rn hepr e son o r a z ton. Xu lu ig a pia A o a n n rh ChnaBa dn wh s eiyn sat c l y VU l c lsi o t- i o ig, o e d veo i gh soy, eo ma o tae i , x ein e r e nn f  ̄ e lp itr rf r t n srtge e p re c saem a ig u n i s froh rct O r s leVU A fr ain is e . eiy g lc ts o te i t e ov y e r o m t su s Xu l i o ae o un nh i tem agn o r i fBa dngu b ra wh r ste l a eb t e l o i r a ae , eei i g ewe n od n h nk uba r aa d n w r a r a Xu l yig a disn abyi m c y r n ae n e u b ae . ei n n n u t e r sq  ̄ t n d it Ba dn ure n o o ig’ Ssc n - a e CBD d r heprc si no e o d rnk d u ngt i o e so f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探讨
在3 方面 :
() 1建设的盲 目 。 性 规划滞后 , 基础设施不完善 , 违法违章 建筑相当集中,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 2管理的混乱 陛。临时建筑 、 违法违章搭建和“ 棚户区”
严重影响着市容市貌 , 人员混杂 , 赌、 黄、 毒一系列社会问题 的
发源 地 。
开发的权利。对开发权的限制主要来 自规划 , 只要符合规划 , 除占用耕地手续较难外 , 其他类型的土地开发是允许的。 这就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问题 的产生 : 受短期利益驱动, 当多的村 相 镇基层干部借规划之名, 占地 、 乱 乱开发、 乱卖地 。 33 土地经营形式不 同收 益也不 同 . 在经济发达地 区, 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式 , 收益明显不同 , 表现在 : 第一 ,用途不 同收益不同。如农业用途和工商业用 途, 其收益是明显不同的, 土地的持有者村集体从土地 的非农 收益得到的收益一般明显高于农业使用 ( 非农使用 的收益直
点。
3 “ 中村” 城 问题的成因分析
31土地所有权主体不 明确 _
我国土地制பைடு நூலகம்是城乡二元 的公有制, 城市土地属于国家
所有, 农村土地中除法律规定由国家所有土地之外 的农业用
地、 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 农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于“ 集 体经济组织” 概念过于模糊 , 成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够明确 , 造 既产生所有权主体多元化 , 又会导致真正的所有者主体缺位。 土地所有权主体 的不明确 , 容易导致每一任“ 集体” 总是热衷 于把土地投入到短期见效 的经营活动 中, 而村民也往往是千 方百计通过建私房把集体土地据为己用 ,以坐享土地作为不 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所带来的收益。 在这两种动因的驱使下 , 农村土地非农化趋势难于扼制。 3 土地所有者拥 有开发经营权 2 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 土地的所有者具有对土地实行 占 有、 、 使用 收益和处分四项权利 。 村集体是村土地的所有者 , 也 拥有这四项权利 , 那么 , 这是否包括拥有对村内土地的开发权 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据《 规定 : 政府对村土地的开 发审批主要是审核其是否符合 已获批准的规划 。 即是说 村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城中村”旧城改造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旧城改造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旨在为解决“城中村”旧城改造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1. 引言“城中村”旧城改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城中村”存在着建筑老旧、卫生条件差、交通拥堵等问题。

改造旧城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众居住环境,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规划不科学、资金短缺、居民异议等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城中村”旧城改造提供参考。

2. 问题分析2.1 规划不科学在“城中村”旧城改造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对旧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缺乏理解,规划方案的设计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缺乏精细规划和充分的调研,往往难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2.2 资金短缺“城中村”旧城改造涉及到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政府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因素,都制约了旧城改造的进展。

资金短缺不仅导致工程进展缓慢,还使得改造后的居民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

2.3 居民异议“城中村”旧城改造涉及到居民的利益调整,因此,往往会引发居民的异议。

居民反对改造的主要原因包括拆迁补偿不合理、居住环境变差等。

这些居民异议不仅会导致旧城改造进程的延误,还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

3. 对策研究3.1 科学规划针对规划不科学的问题,应加强对旧城区的调研,理解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规划方案设计中,应注重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旧城改造后的居住、商业和公共设施等需求。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历史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形成的。

上个世纪,中央政府根据当时的国情需要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里和“城中村”改制相关的是就业安置、户口迁徙、保障性福利分配、粮食供给等,国家通过这些制度性约束严格划分了农业及非农业人口,确立起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这样以土地为生存之基的农村居民,他们的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都与城市居民迥然不同。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区面积需要不断扩大,扩大城区面积必然囊括进一些村落,由于这些村落土地的独特属性(城市内部土地具有二元性,城市所有土地产权属国有,而城中村土地产权属集体所有,国家城市化建设可以征用村民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村民的宅基地),城市选择了绕开村落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方式,其结果是城中村逐渐成型。

这种土地制度二元性的矛盾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

现实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利益性矛盾、村庄人口不断增多与土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

首先,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

政府出于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重新调整城市规划,不断扩大城市区域空间,甚至把城郊农村也纳入城区范围。

城市功能的扩张,会导致农村土地的大幅度升值,这样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收益。

另外,由于村民不愿迁移祖居的传统观念。

同时,政府的安抚政策不到位,造成部分地区村民集体抵抗政府的改制行为。

其次,村庄所属人口不断增多与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城中村”问题的产生。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中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农用土地却在不断减少。

众所周知,土地、耕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它代替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功能,涉及到生存权的问题,对农民意义重大。

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意味着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政府还不能够保证村民能够获得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叫村民改制,村民也不会改制。

另外,村民文化素质低,生活技能差,他会联想到失去土地后生活的保障,很自然会产生一种朴素的、天然的对抗,不想改变现在的方式,也不想成为城市人。

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摘要:青年人才论坛为了集约节约土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推进襄阳市的城市化进程,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

本文是通过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认真分析后,从襄州区城中城改造的现状和实际出发,从城中村问题成因、城中村改造的现状、改造的重要意义、改造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以期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襄阳青年人才论坛城中城改造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紧张,政府将旧城改造作为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但随着城市拆迁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拆迁改造诱发的矛盾和纠纷也日益增多,拆迁改造也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聚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工作中的难点,媒体关注的热点。

拆迁改造工作涉及面广,法律、政策性强,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急需寻找一条推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新路子。

作为一名基层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对当前襄州区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城中村问题成因城中村问题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对基于集体土地产权和集体经济属性的城中村地区,在户籍、土地、规划、建设、融资、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

分析城中村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城市政府为节省开发建设成本,只征用农用地,绕开现有农村居民点;城乡发展缺乏统筹安排,未考虑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城市规划编制不完善,造成城中村建设无据可依;管理部门执法不严,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不力。

二、目前襄州区城中村改造的现状襄州区辖1个办事处8个社区5个行政村,村(居)民总人数27485人,总户数6534户,村庄占地面积5483亩,耕地面积5916亩,其中:云湾、西湾、张湾、金华、航运、红星、潘台、洪山头等8个社区和朱庄村三、七、九组属襄阳市市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一级控制区,其它4个行政村和朱庄村部分组属襄阳市市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三级控制区。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及改造策略研究——以太原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及改造策略研究——以太原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及改造策略研究——以太原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趋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城市中村的存在。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的、尚未获得城市化改造的低收入人群聚居区。

这些区域通常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治安问题突出等多种问题。

由此带来的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因此,城中村的治理也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有效开展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低收入居民的合理安置,如何提升改造后的区域的功能和品质,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针对城中村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太原市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城市化进程较为成熟。

然而,太原市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中村问题。

针对太原市城中村的改造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太原市城中村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城中村的治理及改造策略和途径,为城市治理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2.研究内容(1)城中村的概念和现状:介绍城中村的概念和现状,分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太原市城中村的现状:介绍太原市城中村的现状和分布情况,分析太原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3)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法规:介绍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法规;(4)城中村改造的策略和途径:针对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具体情况,提出城中村改造的策略和途径,包括财务、技术、组织等方面;(5)案例研究:选取太原市的城中村改造典型案例,分析其改造过程和成效,以此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问卷、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

2.研究步骤(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理论和实践;(2)设计调查问卷,对太原市城中村住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居住环境和对城中村改造的期望等方面的情况;(3)观察和拍摄太原市城中村现状,了解其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4)分析太原市城中村治理和改造的政策和法规;(5)通过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寻找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策略和途径;(6)整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和社会 管理 体制改 革 滞后 , 一些 卷 入 城市 化 浪潮 的 村庄依 然保 留农村 管 理 体制 , 这些 村庄 已经 跨人 了
被划入 城 市规 划 区 内 , 区域 上 已经 成 为 城市 的一 在 部分 , 在上地 权 属 、 但 户籍 、 政 管理 体 制上 仍 然 保 行
留着农 村模式 的村落 。
( 天津社会 科 学院 城 市经 济研 究所 , 津 3 0 9 ) 天 0 1 1
摘 要 :城 中村”是中国城 市化进程 中的一种特 殊的地域现 象, “ 是在特 定 的历 史、 经济 、 社会 、 化、 文 政策 背景下形成 的
非 完全 城 市化 的产 物 。“ 中村 ” 重 制 约 我 国城 市 化 的 健康 发 展 , 城 严 已成 为 困 扰 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中城 市 发 展 和 建 设 的 重 要 问 题 。 要提 高 城 市 化 质量 , 升城 市 素质 , 须进 行 “ 中村 ” 造 。 要推 进 我 国城 市化 的健 康 发 展 , 必 须 实 现 “ 中村 ”的城 提 必 城 改 就 城
Hale Waihona Puke 市化。 关 键 词 : 市 ; 市 化 ; 中村 城 城 城
中图 分 类 号 : 96 C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 5 12 1 )6—04 —0 17 6 1 ( 00 0 08 6


“ 中村 ” 城 是快速 城市化 发展 中 出现 的特殊
建设 急剧扩 张与城 市管理 体制 改革相 对滞后 之间 的
生活形 态。
所谓 “ 中 村 ” 是 指 在 城 市 高 速 发 展 的 进 程 城 ,
中, 由于农 村土地 全部被 征用 , 村集 体成 员 由农 民 农 身 份转变 为居 民身份 后 , 居住 在 由原村 改 造 而演 仍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使用、生态建设等都出现相对失衡的现象,城市发展呈现无序景象。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既普遍存在而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时期的一个新事物,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密切相关。

其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危及社会正常秩序,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开发区的兴建,城郊地区农民土地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被征用,农民原有居住村落逐渐演变成为居民区,从而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它与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的质量、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给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阻碍未来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一是土地制度的二元性。

很多学者都将土地制度作为城中村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认为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

城中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城市建成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差异明显,形成城市内部土地的二元结构,造成管理监控的困难。

在这种二元结构下,城市选择了试图绕开村落这样一种规划思路,结果是使城中村逐渐成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市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土地结构的优化,也成为城市郊区化的基本动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用地迅速向郊区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许多昔日的乡村变为城区,原有的农业也被第二、三产业代替,村民也已生活劳动在城市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扩展时期,城市郊区作为扩展的前沿地带,其经济社会特征和空间结构受到强烈地冲击,呈现出多种变化。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说 ,“ 城 中村 ”改 造还 可 以实现城乡联 动、城 乡统 筹发展 ,释放大量 经济和商 圈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要求整洁 的市 容市貌 ,安全的城市环境
状 房屋周边环寰脏乱差、 人流混杂、治安混乱,“ 城中村”完全游离 被 浪费 的空间 ,提升了城市综合实力 ,同时带 动了被 改造地段周边 的
决措施。
关键词 :城 市化
城 中村
改造 规划、改造措施 ,最后积重难 返 ,使 “ 城中村” 的现象称为现实。 ( - )在城市中开展 “ 城 中村” 改造 的必要性
“ 城 中村”是我国城市化 发展进 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 的现 象。从
1 9 7 8 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 3 O 多年间 , “ 城中村”在一些经济发达 的 大中城市 ( 如珠三角、长 三角 、 环 渤海、直辖市 、省会城市等 ) 中迅 速扩张 , 一些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建设的版图,被鳞次栉 比的高楼大厦所包 围,成为了 “ 都市里的村庄” 。“ 城 中村” 的内部 缺 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房屋从规划到建设都是村民一手包办,他们扮演 了设计者和建 设者双重角色。 “ 城 中村” 中的房屋高低不 等,奇形 怪 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 。从地域角度上讲 ,它属于城市 的范畴。从社会性 质的角度上说 ,仍保 留了传统农村 的因素 , 具有城 市与农村 的双重特
城市工业化经济所带来 的利益为 自己生活 的来 源,由农 村原有的血缘
和地缘关系为基础 , 逐步 向业缘关系和契约关 务工人员因为要减少其生活 的支 出,而选择使
用一些廉价的煤 。劣质煤 的使用 造成 了城市 环境 质量 的下 降,也使
和舒适 的生存空间 ,可是 “ 城 中村” 的存在 ,却阻碍 了城 市发 展 ,严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上)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扰和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顾名思义,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一类村庄。

这些村庄原本是农村地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岂止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鉴于其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前往这些村庄寻找生活和工作机会,因此形成了一个以外来人员为主的特殊社区。

然而,城中村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由于原本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村庄内的交通、水电、照明等问题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得城中村的人口密度过高,住房供应不足,居住条件恶劣。

这些问题给城中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

城中村的存在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城中村属于村级组织,而城市管理主要围绕城市单位进行,导致了村庄的交通、环境治理等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由于村庄的特殊地理位置,城中村也成为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一些社会问题也在此处容易滋生。

为了解决城中村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重要一环。

针对交通、供水、供电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改善居住环境也是关键。

可以通过加大住房建设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安全、卫生、舒适的住房供应,满足城中村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除此之外,加强社会管理也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为城中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支持。

同时,加强对城中村社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治安维护的力度,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城市化进程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大难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城中村改造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

下文将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1.老旧、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区的居民大多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赶到大城市,却不得不选择在城中村居住。

由于缺乏土地使用权,这些居民往往只能买到廉价的老旧房屋,房屋质量差,环境脏乱差,缺乏基础设施。

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城中村区多为老旧居民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滞后,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此外,交通设施也很不完善,往往只有一些小巷子可以通行,道路狭窄、拥堵,交通安全隐患很大。

3.社会治安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城中村地区的居民多为社会底层人群,缺乏文化修养、法律意识薄弱,社会治安问题也较为严重。

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1.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应当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基金,用于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住房保障基金、城市改造基金等。

2.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城中村改造项目应当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此外,道路交通也应得到改善,道路宽度应当得到扩建,交通设施应得到完善,以提升城中村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

3.融入社会资源改善居住环境。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城中村改造,引入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在城中的分布,提升城中村区域的整体功能水平。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中村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中村是指指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一些村庄,与城市相邻或密切结合,但是由于历史、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原因,其在城市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改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城中村问题的存在城中村问题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村庄内部的密集、老旧和破败等特点。

这些村庄通常是旧城区中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聚居地,它们通常是由于历史原因,比如军队占用、政府占用等原因所形成,由于它们地段靠近市中心,所以各种规划都对它们失去了关注,故而它们的基建和公共设施都十分简陋。

因此,很多村庄内部的建筑物、道路等也呈老旧、破败的状态。

同时,这些村庄也存在人口密集、空间紧张、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而这些都给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城中村问题的影响城中村问题的主要影响在于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城市内部的不平衡性。

城市的发展需要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的支撑,如果这些支撑的不均衡,那么城市的不平衡性就会越来越明显。

从另一方面来说,城中村问题也会影响到城市内部的形象,如果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城中村,那么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面子问题。

这些影响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解决,并且要尽可能地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共同协作。

在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城中村的规划和管理,适时的对其进行改善和改建,并且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中村管理提供保障。

在社区方面,居民也需要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遵守居民公约,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在市民方面,需要引导市民尽可能地迁出城中村,让更多的城市资源和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城中村问题的展望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决定了城市中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和方案来对其进行改善和解决。

随着城市化后期的深入,城中村问题或许仍会存在,并且还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城市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警醒,保持解决城市问题的意识,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一)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又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特点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应在“城中村”的改造开发、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向市民转化、社会管理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建设;政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而“城中村”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出现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因此,解决“城中村”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它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中村”的基本特点
“城中村”是城市规划区内尚未完全向城市转型的原农村社区,是在急剧的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然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不是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1]。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郊区化进程加速,边远地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城市政府或开发主体为了规避极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被绕开的村落成
为“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行政体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和矛盾2]。

可以这样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抑制城市发展,改革开放后则又加快推进城市化,以致导致片面的“人口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这种亦城亦村的“城中村”具有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不同于传统农村的显著特点:一是原村集体土地虽然划入城市规划区内,但仍为集体所有,且人均占地面积很少。

二是“城中村”的户口性质为农业人口。

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尚未纳入城市居民的保障范围,没有住房、医疗、养老的保障,作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公司的股东,私房租金和股份公司分红成为村民基本的收入来源,这样本村人依赖分红和租金成为“租金食利阶层”,个别人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三是在经济发展上,产业结构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建设征地的补偿是城中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

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城中村”主要是低层次的物业经济,大多数的集体收入均为土地出租费,土地和资源产出效益不高,个人相对较富裕。

在集体经济落后的村庄,管理方式落后松散。

四是与城市的周边环境不协调,外来人员多杂,流动人口集中,甚至超过本村村民,职业构成复杂,治安、卫生状况等相对较差,形成了很多治安和社会管理隐患。

上述特点显示,“城中村”虽然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已经作为城市的一个社区,但它有明显区别于原城市中的街道居民区,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
经济与社会生活,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城中村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是城市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因素,由于城中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改造城中村不仅是实现城市物质形态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中村”面临着改造、转型的艰巨任务。

二、“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中村”与所在城市的矛盾日益突出,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对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寄生型、外生式”的村集体经济问题3]
“城中村”集体经济以第三产业尤其是纯土地出租、物业租赁为主业,经济收入依赖于房屋租赁收入和土地开发补偿金,是典型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

同时,依靠纯土地出租等外在的经济增长点维持生存,收益量完全依赖物业出租的数量和租金水平,容易受城市政策、物业供给等外在因素影响。

村民委员会全面负责村民生活,包括福利以及外来人口管理等,这样的管理模式导致了村民“寄生型”的生存动态和心理状态。

由于我国农民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城中村”村民就业能力低且门路少,成为“客观剩余劳动力”。

部分村民靠房屋租赁收入维持生活,甘愿做“主观剩余劳动力”,过“食利寄生”的生活,成为“寄生型村
民”。

令人担心的是,如此下去,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的经济活力、发展能力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村民社会保障弱的问题
由于“城中村”和真正的城市管理是两元体制,从而导致“城中村”和城市管理政策的错位。

城市实行的是高补贴、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了城市户口就可享有就业机会及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险与补贴,而农村实行的是以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体制下,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权的滥用(主要是没有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以及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等,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使得失地农民成为既有别于一般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面临着极大的社会风险4]。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民社会保险没有建立,购买保险意识也不强,因此,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村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方面仍还保留着原来的模式,“村民”离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距离还很遥远。

(三)社会治安及环境问题
“城中村”的人口构成十分复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当地的原有“村
民”;二是租用“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城区市民;三是外来人口。

“城中村”成为村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混合社区,尤其是成分复杂的大量外地流动人口的涌入,加上管理的滞后,使“城中村”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复杂。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租金低廉,“城中村”容易吸引外来人口,出租房中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且职业构成和宗教信仰十分复杂的人员,因此可能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和违法事件发生的策源地,这种状况的存在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难度大,村庄内部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再加上部分市民和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小企业、家庭作坊的开办,导致污水横溢,垃圾乱倒,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和环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同时由于他们并非是本村村民,他们的婚育及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这也给当地部门带来了诸如计划生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