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和态度。

首先,许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代诗词、书法、绘画、陶瓷、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而且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他们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推广中华文化的精髓。

其次,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封建迷信等成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存在冲突。

因此,他们主张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摒弃糟粕,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

他们可能更熟悉流行文化和现代科技,但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

他们可能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时的、无用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因此不愿意深入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不管他们持有何种观点,都需要注意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石之一。

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调查分析近年来,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以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为研究方向,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首先,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丰富着文化多样性,给人以灵魂的熏陶,是传统文化承载传统的价值观的特殊重要性所在。

另一方面,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认识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理解过去,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并有助于探索人类思想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是当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也反应出不一样的观点: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待加强,宣扬传统故事,利用网络平台,利用当代教育技术和形式,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并倡导人们要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同时,受访者们也持双向浏览的观点,一方面,要看传统文化;一方面,也要将传统文化与新思想结合起来。

大学生们强调,要在激发创新思想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并将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现代文化的新发展相结合。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形成社会的良好氛围,也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

不过,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深度掌握和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还有待推进。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既肯定又复杂,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要看到传。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重建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体系
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起来 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当查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有 20%的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会继续发扬光 大;50%的人持中间态度,认为对传统文化 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社 会的发展;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人对此 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关心这方面的 内容;其中坚决否定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数占 了7%。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 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各持有不同的观点。
通过调查抽取问题比例显示
男:27人 女:23人
第三题 男 女 A 5 3 B 5 19 C 17 1
从比例可反映出女生能背诵古典诗词的人数比男生要多
第七题 男 女 A 10 3 B 12 13 C 5 7
从比例可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大部分人还是看好的
第九题 男 女
A 21 17
B 5 6
C 1 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二)成熟期(隋、唐~ 南宋 ) (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四.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 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主 要就在于它的文化。中华民族 的文化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 空间上整体地看问题,整体观; 在时间上变化地看问题,发展 观;而且透过现象,寻找本质, 深入地辩证地来看问题,本质 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主要传承人。了解当代大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 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言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代人的心灵。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光辉之下,深感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以下是我对传统文化的几点感言。

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

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倡导人们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佛家思想则追求“因果报应”,引导人们行善积德,追求内心的宁静。

在文学艺术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无数。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更是将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哲学思想的深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使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文学艺术的独特性: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如唐诗的豪放、宋词的婉约、元曲的通俗、明清小说的细腻等,都展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创造力。

3. 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这些民俗文化,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思考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思考调查报告

统优良文化。简单来说,就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
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表示 革新,推出新时代精神的新
的各种名族文明,风俗,精 文化。
神的总称。
4. 对待的传统文化应 6.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原
持什么态度?
因有哪些?
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 答:社会的不断进步,
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 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生活
其在当代经济建设下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研究目的Βιβλιοθήκη (1)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 (2)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的价值以
及重要性 (3)在运用东西发文化的同时应该重视传统文化,
并加以发展,弘扬 (4)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5)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发扬 (6)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思想,以及道德品质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态度 的调查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论证
1.课题来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 领袖。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 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在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 民的原始时代,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始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 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另外,人类有两件事 自己无法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 生病的,人生了病就必须请医生诊治。二是心里的,人要做 一件事情,事情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是 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参考意见。21世纪的日当然知道,生了 病就要诊治,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之情好友,或者 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个 人。
(4)怎样继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

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

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

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

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

辽宁省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辽宁省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新校园XinXiaoYuan摘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重视和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认知;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往往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

以大学生作为调研群体,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对于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研,我们发现调研对象中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低,其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窄,大多以书籍和课堂教师讲授为主。

究其根源,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他们的生活意义不大,纯理工科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当前的流行文化和时尚杂志。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欠缺,素养偏低,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审美缺失等问题。

一、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1.全球化的影响。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个小村庄,当前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日益强大。

许多西方知识和文化在全球进行资源共享。

许多大学生一窝蜂地学托福,考外语,学计算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则被束之高阁,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已然令人堪忧,学生很自然地将大学语文排在了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甚至是政治课之后。

2.高校教育管理的松懈。

我们调研的许多高校,很少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来高校就有责任引导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生,如今却主动撤消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当高校都缺失审美心理甚至是审美的素养,又怎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呢?3.信仰危机所带来的传统文化情感匮乏。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精神教化人民。

儒家的思想极具现实性,而现实社会中真正恪守儒家思想,以德约束自己的人简直寥寥无几。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沉淀着多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大学生当中也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以我校为例,大学生们都会仔细接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学校老师也经常
唠叨“学以致用”,郑重提醒学生们要正确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用心领悟其中的文化
底蕴,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学习中,学生们怀有深厚的敬意,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伟大的思想根源;在生活中,学生们也会多多参考,用实际行动将传统文化的某些核心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对于学生们来说,想要“回归传统,回归本源”,应该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
其中的文化底蕴。

比如其中的“礼仪”,讲究“仁爱”,有“忠孝”之道,学习使用是一
种社会责任;比如“节俭”,表现出一种“不浪费、爱惜”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现实理性
考虑;比如“慈悲”,由涓流而积,是一种穷兵黩武的态度,也是人生智慧的概括。

也有学生会以开放的心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新鲜思想,审视每一项传统文化内容,保留一些有实践价值的东西,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负责任的态度,将传统文化中的理念、观念以
及优雅的礼仪等运用到自己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教育自己要有自己的尊严,正确把握中
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去理解领悟,用自身的行为示范态度和习惯,令中国传统文化的
灿烂文化精神在大学生的心中永存!。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首先,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代表着民族的根源和身份。

其次,传统文化是培养个人修养和涵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思想境界。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给予大学生一种人生指导,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然而,尽管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他们更倾向于接纳和追求新潮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有所欠缺。

这种态度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流行趋势。

这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2. 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这一目标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浓厚的兴趣。

3. 信息时代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冲击。

这种文化多样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三、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尽管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一定的消极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达出强烈的认同。

这一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基因。

这种历史价值使得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敬意。

2. 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能够让人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优秀范文五篇)

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优秀范文五篇)

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如何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

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每当阅读者那一卷卷诗书画卷,我们仿佛被洗礼;还有那些精细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幸福,因为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第一,亮即将传统文化的亮丽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

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到现实生活中走一趟就明白了,在大学生中调查,有又多少人看过四大名著,恐怕为数不多吧。

倘若在问他们对《论语》的看法,他们恐怕也知道”子曰”吧。

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古典文学内涵,当代人知之者甚少。

从这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餐。

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游客去过黄鹤楼,那么,他定然会联想到崔颢的诗,进而可能阅读唐诗宋词,甚至古代文学,这样下去,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当然这是比较乐观的想法,但这至少是一个方面,我想我们更该做的就是把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地呈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把文化低俗化,比方说将文化变卖成获利工具。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状况,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一些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典诗词,对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数家珍。

然而,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剪纸等,许多大学生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甚至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已经过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实用知识,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其次,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者,家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识和行动。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尽管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一些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社团,如汉服社、诗词社等,通过组织活动、交流分享,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校园文化节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展示传统技艺、表演传统节目。

然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校内活动和网络传播,缺乏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传承的力度和持续性不足,一些活动往往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的影响力。

三、影响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因素1、个人兴趣和意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影响传承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大量的社交媒体和新兴文化迅速涌现,给年轻一代带来了诸多选择。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其价值和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代表,在高等教育的熏陶下对传统文化有着相对较深的认知。

他们通过历史课程、国学经典、传统节日等途径接触到传统文化。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因此,他们对中国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古代诗词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之处尽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认知,但整体而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一些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物质享受和外在形象过于追求,使得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去了解和研究。

这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认知使得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

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群,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往往更容易与新兴文化接触并尝试。

面对传统文化也有选择性地接受或者拒绝。

部分大学生觉得传统文化过于古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借鉴甚至创新地发展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参与传统艺术、弘扬传统价值观等方式来继承和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1. 教育改革首先,教育系统应该进行改革,通过全方位地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学生对其认知。

不仅要将课程设置在校园教育中,还要加强相关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让大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感受和体验。

2. 多样性与包容性其次,在宣传和推广中应强调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原则。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看法

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看法

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看法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

它包括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1.2 传统文化的价值(1)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追求。

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塑造民族品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如忠诚、孝顺、仁爱、诚信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体现。

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这些优秀品格,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3)促进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繁荣。

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1 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我们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我们行为规范的一部分。

我们还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倡导文明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2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在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努力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我们还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3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对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陈旧观念和落后习俗,我们要坚决予以摒弃,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的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高的认知:即使不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
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怀有十分深厚的心意,以托起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为傲。

首先,大学生非常热衷于加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引领新一代步入正确的价值观。

大部分大学生都坚信,了解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延伸知识、增强素质、发展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学生会重新审视人文经典,努力洞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看
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大学生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
省国籍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加重视精神层面
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和传承,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去思考传统文化,深刻研究传统文化,以领悟传统文化之意。

最后,大学生也希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使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出足够
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形象,以及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大学生以及年
轻一代此后都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持续追求,将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充分地
溢于日常生活中。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意,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
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而且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习和实践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未来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是大
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的真理,也是大学生们心中强烈揣测的主题思想。

当下的大学生一定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榜样,从中吸取智慧,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当代,为推进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传统文化感言

大学生传统文化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大学的校园里度过了数个春秋。

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如同一条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自豪,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包含了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

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它教导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尊重自然,与世无争。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主张“因果报应”,强调修心养性。

它教导我们要关爱他人,宽容待人,追求心灵的净化。

4. 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大学这个充满活力的舞台上,我们有机会深入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

1.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京剧欣赏等。

这些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典诗词中的优美意境,书法作品中的飘逸线条,京剧表演中的韵味十足,都让我陶醉其中。

2. 传承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如书法社团、国学会等。

在社团中,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我们还走进社区,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3.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发展。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演讲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演讲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遗产,是人们长期创造和积累的智力成果。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基石。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表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大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2. 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讲座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大学生通过研究、创作、表演等方式,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使之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命力。

4.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大学生认同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貌。

三、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意义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具有以下意义:1. 增强民族认同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丰富人生阅历。

3. 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的和谐。

4. 激发创新思维:研究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四、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1. 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 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 传承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态度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态度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态度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导语:自21世纪以来,社会上不断掀起传统文化讲座之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不断在我国重要会议上因此广泛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备受争议的今天,大学生对此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呢?因此,我们小组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为论题展开调查,希望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组成员:120630106杨雨彤120770126安秀利130750317蔡楚洁130690324蒋胜敏前期工作问卷制作:蔡楚洁、蒋胜敏问卷推广:蔡楚洁、蒋胜敏、杨雨彤、安秀利后期工作数据分析:杨雨彤、安秀利导语和建议:蔡楚洁整理与补充:蒋胜敏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调查途径:网络调查问卷调查时间:2015年4月问卷份数:118数据与分析报告一、调查人员组成及比例如下各图所示:二、关于繁体字怎么念?的问题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

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Biang biang面(打不出这个字,所以只好用拼音/图片来替代)是陕西名特小吃,也是陕西八怪之一,这段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的同学也都认识这个字或许有部分人是恰好蒙对的,有些的确是认识。

但是,我们想像一下,如果在以前网络没有如此发达迅速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认识这个字呢?其实,我认识这个字也是个偶然,在家看美食节目时认识的。

由此,我们可以想像信息网络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它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以及对事物的认知。

而现代生活中,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享受生活的关注也日益扩大,美食成为吊起年轻人胃口的一大噱头,由此我们可以以网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制作出更多关于传统美食的节目,以美食为媒介推广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种种的哲学思想都给我们当今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所需要的是继承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仅仅把文化吊在嘴上,天天念叨。

并且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让文化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1、长期以来的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

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

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优秀文化的具体标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在 2014 年 5 月 4 日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以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等。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前言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

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

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

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

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

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

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

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

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

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

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大同学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一】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熟悉,过去我始终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制造形成的产物。

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由于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很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

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宝,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熟悉,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楚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育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当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学问,父母在最初的时候赐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许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全部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遗忘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遗忘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作者:塔娜关琳琳石爱丽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重视和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认知;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最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往往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

以大学生作为调研群体,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其思想形态特点对于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研,我们发现调研对象中有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低,其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渠道窄,大多以书籍和课堂教师讲授为主。

究其根源,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他们的生活意义不大,纯理工科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当前的流行文化和时尚杂志。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欠缺,素养偏低,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审美缺失等问题。

一、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1.全球化的影响。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个小村庄,当前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日益强大。

许多西方知识和文化在全球进行资源共享。

许多大学生一窝蜂地学托福,考外语,学计算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则被束之高阁,大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已然令人堪忧,学生很自然地将大学语文排在了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甚至是政治课之后。

2.高校教育管理的松懈。

我们调研的许多高校,很少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来高校就有责任引导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生,如今却主动撤消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当高校都缺失审美心理甚至是审美的素养,又怎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呢?
3.信仰危机所带来的传统文化情感匮乏。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精神教化人民。

儒家的思想极具现实性,而现实社会中真正恪守儒家思想,以德约束自己的人简直寥寥无几。

真正的儒家思想是用来教化行为的,只有从行动上切实践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而大学语文的作用就在于要把学生这方面的缺失弥补起来。

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误以为这些都是过时的糟粕,未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

4.家庭社会道德失教难以引起传统文化审美共鸣。

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失去了这方面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过多地依赖父母,这些现象反映出他们缺失了礼和孝——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而到了大学,再想将这种道德思想更深入地贯彻到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思想之中,几乎已经不可能。

5.应试教育缺乏真正的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培养。

在应试教育下,中小学的学习几乎都遵循一种规范,学生所做的题目有标准化答案,学生很少能在一种自由宽松的心境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

也就是说,当前大学生从小学起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和文学的陶冶。

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审美素养的缺失,这些主客观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交互作用的。

面对如此繁多并相互作用的主客观原因,我们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想改变大学生传统文化审美的缺失现状,的确并非易事,但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

二、应对措施
要想改变这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欠缺、素养偏低、认识模糊的现状,需要社会的舆论导向、高校的理论和制度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等几方面相互配合,发挥合力。

总结起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做好行为示范,提升自身传统文化审美境界。

然后言传身教,影响身边的学生,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和传统文化的审美境界感化学生和身边的一切人。

教师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促使学校、社会、国家重视起来,并有一种明确的舆论导向和真正切实的具体举措和制度,促使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审美素养。

其次,从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出发,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育的针对性。

当今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信任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应强迫灌输深奥的哲理;应该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里面,根据他们自身的文化需求,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最后,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改变轻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改革历史文化教育形式,并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发挥国家社会的舆论导向功能及学校的课程设置作用,配合教师的身体力行,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缺失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人杰.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吴小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