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教案2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2.1认识运动教案2(新版)教科版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运动现象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的运动现象。
2. 掌握运动的基本性质和原理,包括速度、时间和位移等概念,能够运用运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
(3)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解释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现象和原理,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运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和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运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详细介绍了运动的速度、时间和位移等概念。但课后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这些概念仍然模糊不清。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时过于依赖PPT上的图表和示意图,而没有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下次,我应该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运动的内涵。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运动案例让学生分析。但课后有学生反映,他们觉得这些案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大,难以产生共鸣。我想,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应该挑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运动案例,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到运动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知识。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概念和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2、2运动的描述教案新版教科版
2.运动的描述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 知识与技能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通过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网络教室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宏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新课讲授1.导入:学生通过本节2-2-1、2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1、问题:小朋友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们面前驶过,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而车上的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1) 选取课桌作标准,橡皮擦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和课本都是运动的)(2)选取课本作标准,橡皮擦、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3) 选取橡皮擦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学习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4.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行为提示:1.情景导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组成物体的分子也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方法指导:一定要区分开分子的运动和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分子比较小,是纳米尺度内的,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当高台滑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观看滑雪比赛让你心旷神怡。
滑雪不仅是一项运动,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学好关于运动的科学,不仅能够使你深入认识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初步地认识物质世界的两种基本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自主阅读教材P20~21,完成1~2题:1.物体__位置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议一议:(1)一个同学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候,他是运动的,因为他的__位置__发生了变化;(2)树叶从枝头飘落到地面,树叶的__位置__发生了变化,所以树叶是__运动__的;(3)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月球的__位置__发生了变化,所以月球是__运动__的;(4)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__汽车在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等;位置发生了变化。
__概括与小结:(1)物质世界里的一切物质都是__运动__的,物质的__运动__具有普遍性。
(2)机械运动:物体__位置__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即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位置__的改变。
(3)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
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两个物体的__位置__是否改变。
知识板块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自主阅读教材P21~22,完成3~4题:3.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__分子__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__分子__在不断地__运动__。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 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举一些典型例子,并说明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引入:鸟儿在飞、马儿在跑、水在流、太阳在云中穿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的画面,它们都在动,体现了流动之美。
房屋、树木、桥梁…看起来是固定的,给人一静态之美,它们真的是静止的的吗?三、新课学习1、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整个浩瀚的宇宙都在动,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的地球当然也在运动,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位置相对的静止,而非真正的静止,真正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的形式有:(!)、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阅读P20,举例说出机械运动有:、、、等,把叫做机械运动。
(2)阅读P21页,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和。
(3)、微观世界的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知识链接:分子动理论内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如: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很快变红;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都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课堂自我测评1.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的微观运动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来研究。
2.把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水中,满盆水会染上颜色,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这种现象叫,实验证明:,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综合能力检测1.如图2-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做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2课时快与慢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2课时快与慢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老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v=st.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1m/s=36003600ms=3.6km/h所以1m/s>1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例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孙杨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男子400m自由泳金牌,创造了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答案:已知s=400m,t=3分40秒14=220.14s.求:v=?答:他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1.82m/s.课堂演练(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_____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______行驶,丙车向_______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2.1节《动能和势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势能的分类和计算,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大小计算方法,了解能量守恒定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理解势能的分类,以及各种势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重物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滑雪、跳伞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能量转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动能:介绍动能的定义,结合实例解释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2)势能:介绍势能的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高度(或形变程度)的关系。
(3)能量守恒定律:讲解物体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3. 实践情景引入:(1)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速度、高度(或形变程度)的关系。
(2)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如何运用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势能的计算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动能、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量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个质量为m的小车,以v的速度行驶,求其动能。
(2)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2. 答案:(1)动能 = 1/2 m v^2(2)实验步骤:①选取不同质量、高度的物体;②利用滑轮和重物,测量物体下落时重力势能的转化;③记录数据,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认识运动教案新版教科版
2.1 认识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一)运动的普遍性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
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涉及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能量守恒”。
具体内容包括动能、势能的定义,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相关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的定义,理解物体运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动能、势能的定义,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梯、重物等)。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滑雪、跳伞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能量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根据公式K=1/2mv²,讲解质量、速度与动能的关系。
(2)势能:物体在某一位置具有的能量。
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分别介绍其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实验1:小车从滑梯上滑下,观察速度与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2)实验2:重物从高处落下,观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动能:K=1/2mv²2. 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3. 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动能与速度、质量的关系;(2)势能的计算;(3)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与质量成正比;(2)势能计算公式:重力势能=mgh,弹性势能=1/2kx²;(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能量转化过程,列出等式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动能、势能的定义,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运动与能量》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本章是运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物体的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以及能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等知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认识运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说明运动的普遍性,并介绍物质内部分子、原子的组成.2.第2节“运动的描述”,应用观察、实验、体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使我们在了解运动的探究方法、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3.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定义,介绍了测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进行了路程时间的计算.4.第4节“能量”,介绍了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的能量,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本章教材知识体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先介绍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再学习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及平均速度测量,最后是运动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的能量.【教学目标】1.在知识目标方面:知道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认识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在能力目标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比较运动的快慢,会进行试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素养目标方面: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质组成的认识以及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模型、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以及参照物的选择与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1.认识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三、素养目标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机械运动.【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教具准备】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碳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新课】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20页图2—1—1~2—1—3中的几幅漂亮的图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银河系中星星、飞奔的猎豹、翱翔的飞船,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分子热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题(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我们物理学中说的机械运动.答案:C三、微观世界的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现象探究:一座大山由许多巨石组成,将巨石劈开分成小石头,小石头碾碎成小石子,将小石子研磨成小颗粒……如此不断细分,是否无止境呢?(2)探究归纳: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保持了原来的性质,通常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极其微小.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帮助我们看到它.(3)分子微小2.物质三态与其分子运动情况3.原子的核式结构: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①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靠巨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核;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吸引力;③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类似.几个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为100米的大球,原子核仅相当于一粒绿豆的大小),但原子核的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质量几乎为零且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庞大的空间中(微观尺度)沿不同的轨道绕核运动.思维拓展:各微小粒子构成关系图如下.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出了各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了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两种形式的运动,知道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理解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组成,物质三态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等.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的内容趣味性不高.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师生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对运动的认识——对比学习——宏观运动与微观世界运动——练习巩固.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描述运动上,以解决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使学生亲近教师,亲近课堂,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感,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2.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三、素养目标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生: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以火车为例,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生: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盖紧瓶盖,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加入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回答.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花样跳伞的视频.提问: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一位学生自愿当地球,而让另一位学生当同步卫星,然后,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第2课时快与慢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老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v=s t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1m/s=36003600ms=3.6km/h所以1m/s>1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例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孙杨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男子400m 自由泳金牌,创造了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答案:已知s=400m,t=3分40秒14=220.14s.求:v=?答:他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1.82m/s.课堂演练(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_____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______行驶,丙车向_______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v=s/t及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复杂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4.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三、素养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201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记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师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1.复习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可分为哪几种?(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的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教师提问: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学生回答:速度大小不相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v=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例题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解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答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慢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的公式:v=s/t.v——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例题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2.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因此在表格中t=t1-t0,t=t2-t0′.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3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安全区?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我们先知道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接着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1节“动能和势能”,第2节“能量守恒定律”,第3节“摩擦力与能量损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能量损失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砝码、斜面、弹簧测力计、能量转换演示装置。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能量转换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动能:以小车和砝码为例,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势能:以斜面为例,讲解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能量转换演示装置,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小车的动能和势能。
(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4.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动能、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3. 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求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时的速度。
2. 答案:(1)动能变化:mgh → (1/2)mv²,势能变化:mgh → 0。
(2)v = √(2gh)。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如风能、太阳能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2. 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3. 摩擦力与能量损失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能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2.4 能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2、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生活现象、观察教科书图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形式。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能从能量运动高度来认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现象,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
【教学难点】能量的概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插播汽车运动具有机械能的视频文件)。
然后指出: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
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原子核运动和基本粒子的运动等。
所以能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我们经常应用的能量都有哪些呢?二、讲授新课: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1.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2.能量的转化: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时发生转变。
如:①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
(多媒体)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多媒体)③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多媒体)④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⑤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小结: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
3.能量的利用: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第一节至第三节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节“动能和势能”,第二节“能量守恒定律”,第三节“功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量守恒定律;功率的计算。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小车、重物、计时器、尺子、天平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能量转换的过程。
2. 例题讲解:(1)动能:展示一辆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小车滑下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势能:继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重物上升过程中势能的变化。
(3)能量守恒定律:以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换为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
(4)功率:通过计算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功,讲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2)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3)计算功率。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3)计算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做的功率。
2. 答案:(1)动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速度。
势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高度。
(2)物体在斜面上滑下,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总能量保持不变。
(3)功率的计算:功率 = 功 / 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势能的概念,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和功率的计算。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势能2. 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3. 动力与阻力4. 机械效率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学会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了解动力与阻力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原理,机械效率的计算。
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小车、砝码、尺子、计时器。
2. 学具: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滑轮组提起砝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砝码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变慢?引导学生探讨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2. 例题讲解(1)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以滑轮组实验为例,讲解动能与势能的转化过程。
(2)机械能守恒通过小车从斜面滑下实验,讲解机械能守恒原理。
3. 随堂练习(1)计算滑轮组提起砝码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转化量。
(2)分析小车从斜面滑下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4. 动力与阻力(1)介绍动力与阻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 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原理3. 动力与阻力的关系4.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分析下列问题: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求落地瞬间的速度。
2. 答案(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关系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
(2)根据机械能守恒原理,物体落地瞬间的动能等于初始位置的势能,通过计算可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能否运用机械能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1)了解现代物理学中关于能量守恒的研究成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2.4能量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 用箭头和图示展示能量转化的过程,如秋千摆动、水流发电等。
- 设计有趣的能量转化小漫画,帮助学生形象记忆能量守恒定律。
- 在板书一侧绘制能量转化的循环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板书设计将结合图表、符号和简洁的文字,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能量守恒与转化的物理概念,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九.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做得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
① 重点知识点:
- 能量守恒定律
- 动能(KE = 1/2 m v^2)
- 势能(PE)
- 能量转化实例- 可再生 Nhomakorabea源② 重点词句:
- "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化形式"
- "总能量保持不变"
- "观察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动能、势能等关键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与能量教案2 教科版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正确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选的参照物有关,一切物体都可作参照物。
例5.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
解析:路边的观察者看到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说明空气流动的速度大小及方向跟火车行驶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都相同。由此可见,火车相对于空气是静止的。
正确答案:选B
例4.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解析:研究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确定,则假定他不动,因此B不对;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快慢不变,二是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而C不对;研究机械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D不对。
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做出说明.
正确答案:青山或河岸;竹排。
例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教案
教案: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动能、势能、机械能等。
3.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分类、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砝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走路、骑车、开车等。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接着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高度和斜度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4. 例题讲解: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6. 知识点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和机械能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与能量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动能:质量×速度²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机械能:动能+势能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2. 答案: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微观世界的运用: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可以游动时,提出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实际上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鱼可以在水中游动,就好像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来回移动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
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大量分子在物质里处于什么样状态呢?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演示实验:扩散现象器材: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
如右图。
抽去玻璃片,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播放录像,观看硫酸铜扩散实验。
指导学生看彩图,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开始,10天后,20天后,10天后的情形。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教学案2 教科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学案2 教科版二. 重点、难点:1.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不同。
2. 掌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求出平均速度及速度的单位。
3. 知道一切物体都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4. 知道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三、知识点分析(一)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1.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时换算:1米/秒=3.6千米/时3.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计算: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与t成正比,s与t的比值是不变的,即v是不变的。
4. 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1)变速运动: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
它不能把物体在某段路程内的(或某段时间内的)的运动快慢都精确地表示出来。
其中,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能量1.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3. 能量形式具有多样性。
4. 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太阳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5. 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转移。
6.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典型例题】例1.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A. 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 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C. v的大小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D. 上述说法都正确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且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其大小与s、t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 认识运动2. 运动的描述二. 重点、难点: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 知识点分析(一)认识运动1.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典型例题】例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由已知运动情况来判定参照物的问题,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的。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做出说明.正确答案:青山或河岸;竹排。
例2. 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C. 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段时间生锈了D. 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这杯水就有甜味了解析:选项A中房间中的灰尘是空气中的尘埃受重力作用落下而形成的,选项B中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选项C中铁器生锈是化学变化,以上三种现象均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而选项D中白糖在水中的扩散正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整个杯子里的水变甜。
正确答案:D考点分析:考查学生一切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3. 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B. 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C. 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D. 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解析:甲飞机中的人是以甲飞机为参照物(认为甲飞机不动),所以看到大地迎面冲来,实际应该是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而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乙飞机与甲飞机运动方向相反:二是乙飞机静止:三是乙飞机与甲飞机运动方向相同,但速度小于甲飞机。
正确答案:选B例4. 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C. 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 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解析:研究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确定,则假定他不动,因此B不对;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快慢不变,二是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而C不对;研究机械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D不对。
正确答案:A考点分析: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选的参照物有关,一切物体都可作参照物。
例5. 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A. 自东向西B. 自西向东C. 静止不动D. 无法确定解析:路边的观察者看到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说明空气流动的速度大小及方向跟火车行驶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都相同。
由此可见,火车相对于空气是静止的。
正确答案:选B例6. 在南北方向的平直的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A. 只有a车B. 只有b车C. 只有c车D. a车和c车解析:建筑物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相对静止,判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物体就可转化为判断相对建筑物可能静止的物体。
将建筑物作为参照物,“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a车上的人看到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a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且a车比b车运动的快。
“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则c 车相对于建筑物的运动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c车匀速向北,比a车运动得慢,二是c车匀速向南,三是c车静止。
正确答案:C【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一、填空题1. 关于下列物质世界常见的运动方式,各举两个典型例子(1)物体的机械运动(2)分子热运动(3)原子内部运动2. 宇航员在用哈勃望远镜观察时,它们之间是相对的。
3. 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为参照物;地球东部卫星点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为参照物。
4. 对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从视觉的直观性上分,可以分为和两类;从运动轨迹上分可以分为和两类。
5.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世界的、和的规律。
6. 我们常见到的滚滚的车流属于运动,春季里的花香是由于运动造成的。
7. 常见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存在,这三种状态存在主要与的情况有关。
8. 物理学中把物体叫机械运动。
9. 一切物质都由组成。
原子由、组成,原子核又由、组成,而它们内部还有结构。
二、选择题1. 物体的温度在0℃时,分子()A. 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 一部分分子开始停止运动C. 可能运动也可能不运动,要看哪种物质D. 不运动2. 小田学习科学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抽烟。
”小田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 分子很少运动B. 分子在不断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隙D.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3. 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B.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D. 原子核由中子和原子组成4. 下列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麦浪滚滚B. 铁水奔流C. 灯光闪闪D. 万里雪飘5.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炒菜时加点盐,菜就变咸B. 少量工业废水污染了整个水库C. 扫地时尘土飞扬D. 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6. 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像空气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 机械运动是指物质的一切运动C. 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D. 物体做怎样的运动与参照物的选取无关7. 小船在河里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一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B. 以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C. 以人为参照物,河岸上的树是静止的D. 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8.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9. 两辆汽车同向并排行驶时,甲车里的人觉得自己的车子在后退,乙车里的人觉得甲车里的人在后退,这表明()A.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甲车为参照物B.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乙车为参照物C.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自己的车子为参照物D. 甲车里的人是以乙车为参照物,乙车里的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10. 在车站内并列的两列火车上,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运动,如果以站台为参照物,则()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B. 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C.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得快D.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得慢11. 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这种情况下的参照物是()A. 地球B. 人C. 月亮D. 云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马路边的电线杆总是静止的B. 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C.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结论总是一样的D. 站台相对于行驶的火车是运动的13. 行驶的汽车里坐着不动的乘客,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地向后退参照物为()A. 树木B. 地面C.天上的白云D. 乘客乘坐的汽车14. 下列成语中不含有机械运动的是()A. 背道而驰B. 奔走相告C. 比比皆是D. 必由之路15. 下列现象属于微观运动的是()A. 山洪引起的滑坡B. 花香引来了蜜蜂C. 日落西山红霞飞D. 天狗吃月(月食)【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1)如:车在行驶,船在航行(2)如:打开放有樟脑球的衣柜门会闻到樟脑气味,花香引得许许多多的蜜蜂来采蜜(3)如:用于人体检查的X射线是原子内由于电子运动状态改变而放射出来的,日光灯管发光是灯管内汞原子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所致。
2. 静止3. 地球、地球4. 宏观运动、微观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5. 组成、相互作用、运动变化6. 机械、分子7. 分子的运动8. 位置的变化9. 分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二、选择题1.A2.B3.C4.C5.C6.C7.C8.B9.B 10.C11.D 12.D 13.D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