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遥感在土地利用覆盖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土地利用管理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地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还能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广覆盖、大范围的观测方式,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章遥感技术概述2.1 遥感技术的原理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上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能量并利用传感器将其转化为可识别和分析的图像数据。
遥感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广覆盖等特点,适用于快速获取大量的土地利用信息。
2.2 遥感技术的数据源遥感技术的数据源主要包括卫星影像、航空影像和地面观测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源,可以获得关于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变化等丰富的信息。
第三章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3.1 土地覆盖类型分类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面影像进行识别和解译,对土地覆盖类型进行有效分类。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出各种土地覆盖类型,如森林、草地、建筑区域等,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2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除了对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将土地利用按照功能进行分类。
例如,将农田、草地、林地等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以便进行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利用。
第四章遥感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4.1 土地质量评价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可以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
通过获取不同土地类型的遥感数据,分析土地的适宜性和潜力,为农业、林业等领域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2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利用历年的遥感数据,可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第五章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5.1 土地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提供土地资源的详细信息和空间数据,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的认识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一般采用现场勘察和统计的方式,费时费力且精度有限。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探测的手段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目前常用的遥感手段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是指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影像采集和数据获取的一种技术。
而航空遥感是指利用飞行器对地球表面进行影像采集和数据获取的一种技术。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范围广、周期短、信息快速更新等优点。
它可以获取到的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地貌等。
因此,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广泛。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植被、水体和建筑物等覆盖物所覆盖的情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分析土地利用状况。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影像资料,对土地覆盖进行分类判读。
分类方法主要基于遥感影像的不同频段和反射率的特征,通过对地面目标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不同类别的土地覆盖。
通常,将遥感影像中的像元按照其类别进行映射,就可以进行土地分类了。
对于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通常用于宅基地、居民区和工业区等,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则更多用于农业、林业和草地等。
通过遥感技术,在不同地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就可以对土地利用情况有一个了解,有助于进行地方政府的土地规划和管理。
三、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土壤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地的肥力和产量与其土壤的属性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土壤研究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土壤调查方式主要采用现场勘察和取样的方法,具有成本高、精度有限的缺点。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壤的分类和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基本原理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上的红外、可见光、微波等电磁波辐射信息,分析和解释地物特征和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其中,被动遥感是通过接收地球表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来获取信息,它是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最常用的手段。
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比较和解译,找出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一般流程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土地利用分类和变化检测。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方法1. 数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需要使用到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如卫星、航空摄影和遥感倾斜摄影等。
2. 数据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将图像灰度值转换为反射率,以消除地表反射率的不同,并保证不同影像能够进行比较。
大气校正可消除大气因素的影响,提高图像质量。
几何校正则是通过对地面控制点和地物特征进行准确的地理校正,以确保图像几何位置的准确性。
3.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地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标注。
一般分类方法包括有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有监督分类需要依靠事先标注好的训练样本,通过提取特征进行分类;无监督分类则是根据遥感数据自身的特征进行分类。
4. 变化检测变化检测是指在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影像中,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和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
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是通过对相邻时间点像元的差异进行分析来判断变化,而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则是利用图像分割算法将图像分割为对象,并对对象进行变化分析。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一、引言土地是国家珍贵的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规划部门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特点,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遥感技术是一种远距离、非接触、无损的地球观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精准等特点,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得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等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2.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是指对不同时间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多期卫星图像,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可以精确地判断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变化程度、变化原因等信息。
3.土地评价和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品质和潜力进行评估,以科学的方式确定正式利用和开发方案。
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者获取土地的客观信息,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坡度、高程、土地类型、土层等信息,从而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方法实现土地评价和适宜性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方向,是土地政策、法律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信息,可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遥感技术实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土地评价和适宜性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5.土地利用监管和管理在土地利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利用情况进行监管和管理。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不符合规划的土地利用,对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实施进行调查,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日新月异。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观测手段,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它利用传感器从远距离感知地面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从而获取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表信息,如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等。
遥感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使其能够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大展身手。
首先,它能够实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相比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遥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整个城市甚至更大范围的土地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多光谱、多时相的特点。
多光谱意味着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信息,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多时相则能够反映出土地利用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为研究土地利用的动态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遥感数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遥感技术的应用流程通常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信息提取和变化分析等环节。
数据获取是第一步,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
常见的遥感卫星如 Landsat、SPOT 等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数据。
获取到的数据往往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以消除误差和提高数据的质量。
信息提取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各种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等,将遥感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提取出来。
这些分类方法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分类的精度。
变化分析则是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来确定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常用的变化分析方法有图像差值法、分类后比较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清晰地了解城市中哪些区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类型和程度。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和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研究意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土地利用分类与变化监测遥感影像可以提供大范围、连续、定时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通过不同波段和特征提取方法,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监测,并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
2.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尺度、时空连续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趋势。
通过时空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可以进行多尺度、多要素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可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这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和模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连续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模型模拟方法,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和模拟。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可以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土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丰富、准确且及时的数据支持,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等优势。
通过遥感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涵盖了地物的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为土地利用的分类、监测和分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和面积等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分布情况。
相比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监测。
定期获取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城市扩张、耕地减少、森林砍伐等。
这有助于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为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三)生态环境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监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
通过分析这些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地形、土壤、植被等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功能,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确定不同类型土地适宜的用途,如适宜耕种的区域、适宜建设的区域等,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无人机作为一种全新的遥感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无人机遥感技术不但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还能够持续、全天候的获取地表信息。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技术应用、数据处理等方面探讨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无人机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动态观测基础原理和信息获取能力,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机载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对地球表面不同区域进行高效、准确的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实时监测。
在无人机执行遥感任务时,一般需要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捕捉,获得相关的光学、电磁波、热反射等数据,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包含了目标的多种性质,如反射系数、红外辐射等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便能获取海量的细节信息,研究地表不同区域的覆盖类型、种类、分布特征、变化情况等,从而更好地进行土地管理和资源评估。
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1.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将土地覆盖的状况分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细致的分类统计,了解不同类型土地的关键生态指标,比如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为土地资源评估提供参考,为生态保护和开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一种有效、高效、精准的数据获取工具,其所采集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反映出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特点和趋势,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采用数据融合、时序遥感监测和面积统计等技术对采集到的土地覆盖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区域规划和环保养护提供有力支撑。
3.水土保持监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土地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具有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保护等诸多优点。
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土地利用的变化愈发显著。
因此,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遥感数据因其能够快速获取信息、长期观测区域和多种数据源的优势,已经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
遥感数据,指的是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像元(Pixel)信息,将这些点的信息组装成为图像数据,可以根据像元的不同来反映地表的不同属性信息。
与传统的地面监测相比,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获取有关土地使用和利用信息。
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分类和特征,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遥感数据源进行监测。
首先,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农村耕地的变化。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监测其变化非常重要。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中分辨率的卫星图像来监测不同禾本科农作物在不同季节下的种植区域、种植面积和耕作管理情况。
在不同时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可以观察到耕地的自然和人工变化,例如,部分农村、城市周边区域的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或者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等情况。
上述变化通过遥感数据的比对,就可以及时发现和反映。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林地变化进行监测。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卫星图像、航空图像、无人机图像等方式来监测森林面积和密度、实行的森林管理以及砍伐和采伐操作对森林的影响。
同样,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将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的拉斑和对比,实现对森林覆盖变化的追踪。
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度人类活动的城市,尤其是在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
当然,从长远来看,不应忽视乡村绿色土地的监测。
通过遥感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片段下的土地利用和覆盖情况进行监测和对比。
这可以帮助政府对地方的发展与规划制定,同时对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也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除了遥感技术可以使用不同载体获取的数据之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分析技术和软件工具来挖掘和应用这个数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覆盖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的监测手段,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它利用卫星、飞机等搭载的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的电磁波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图像或数据。
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多时相、高分辨率等特点,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而详细的土地信息。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
相较于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的土地覆盖数据。
遥感技术则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范围区域进行观测,迅速获取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地覆盖状况。
这对于及时掌握土地覆盖的整体变化趋势非常关键,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宏观的土地管理政策。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多光谱和高光谱观测能力。
多光谱遥感可以获取多个波段的电磁波信息,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在不同波段上的反射特性存在差异。
通过对这些波段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够区分出森林、草地、农田、水体、城市建设用地等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
而高光谱遥感则能够提供更精细的光谱信息,进一步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的精度。
再者,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多时相监测。
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
比如,某片森林的砍伐、新城区的建设、农田的扩张或收缩等。
多时相监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还能够分析其变化的速度和趋势,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遥感技术监测土地覆盖变化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是数据获取,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如卫星影像(如Landsat、MODIS 等)、航空影像等。
然后是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接下来是土地覆盖分类,运用各种分类算法和模型,将遥感影像中的像元划分为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航空、航天器等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利用电磁波能量的特性,获取到的信息可以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活动。
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中,遥感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挑战。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长时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这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与覆盖的空间分布信息。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可以获取到土地利用类型的边界信息,了解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结构。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和分析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多期遥感影像的比对和分析,可以定量、定性地判断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趋势,如城市扩张、农田数量的变化等。
再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与覆盖的空间模式和格局信息。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空间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土地利用与覆盖的空间关联、空间集聚等特征,为土地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的无接触性使其能够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与覆盖信息。
与传统的野外调查相比,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范围的区域,并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其次,遥感数据具有丰富的时间序列,可以追踪土地利用与覆盖的长期变化。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与覆盖的演变趋势和机制。
再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种土地利用与覆盖指标,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土地形态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此外,遥感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捕捉到土地利用与覆盖的细节信息,更好地研究土地利用的微观特征。
然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处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方法。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研究人员需要将这些特征转化为可用的信息。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调查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耗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难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观测方法,具有高效、全面、准确的优势,因此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而推断出目标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这些传感器可以感知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遥感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分析等研究。
二、1. 地表覆盖分类地表覆盖分类是土地利用调查中最常见的任务之一。
遥感图像提供了丰富的地表辐射信息,可以通过光谱特征来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表覆盖。
主要的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物体级分类和混合像元分类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查人员迅速识别和量化目标区域的不同地表类型,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调查需要对土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时相的遥感图像,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图像,可以对土地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这对于城市扩张、农田面积变化、植被覆盖的演变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变化监测,不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刻画土地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土地利用分析土地利用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类别和分布情况,探索土地利用背后的规律和特征。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通过分类、指数计算和模型建立等方法进行分析。
例如,通过NDVI指数可以评估土地植被覆盖的情况;通过NDWI指数可以评估土地的水体分布情况。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优势1. 高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土地数据,并提供多时相的观测结果。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一种基于遥感卫星和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土地资源调查。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和监测。
通过遥感卫星图像,在不进入实地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到大量土地利用的信息,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这对于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规划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
通过比对多个时间点的遥感卫星图像,可以追踪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如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等。
这样的监测结果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遥感技术可以辅助土地资源评价和分类。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分类,如土壤类型、土地适宜性等。
这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势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许多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具有广覆盖性。
遥感卫星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地表环境中获取大面积的数据,而且可以定期获取图像,实现连续性监测。
其次,遥感技术具有高时效性和高精度性。
由于遥感技术的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土地利用信息,并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第三,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性。
无需进入实地,遥感技术就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调查的效率,还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降低了成本。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局限性然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其分辨率有限。
对于一些较小的土地利用单位,如小块农田、居民住宅等,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其次,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员来说,理解和解释遥感图像可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这不利于普及和推广。
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
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遥感图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其中,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探讨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一、遥感图像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中的意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准确地了解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情况,能够为国土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然而,传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调查方法耗时耗力,而且无法提供全面和动态的信息。
而遥感图像的应用则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信息,提高研究和决策的效率。
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的方法在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时,一般采取以下步骤: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算法、精度评价等。
图像预处理是为了增强图像的可解译性,去除不必要的干扰,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边缘增强等。
特征提取则是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可区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别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是光谱、纹理、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算法是根据提取的特征将图像中的像元分成不同的类别,常见的分类算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等。
精度评价是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通常采用准确度、Kappa系数等指标衡量分类精度。
三、遥感图像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中存在的挑战虽然遥感图像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限制。
由于传感器的技术限制,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往往无法满足较为精细和实时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分类需求。
其次是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和噪声干扰问题。
遥感图像中的光谱信息常常受到大气、云、雾等因素的干扰,这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和分类精度。
另外,噪声也是一个难题,因为不同的传感器和采集条件都可能导致图像噪声的存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摘要: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日渐成熟,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据此,本文将针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分析,为土地利用调查工作者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应用遥感技术是一项发展较早的技术,在长期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趋于精确,能够对对象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和勘测,极大便利了地理调查。
遥感技术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较为遥远的地方借助专门的特殊探测仪器,将远处的物体辐射的波长信号进行记录和接受,再通过专业处理程序进行再加工,从而将远处物体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得勘测人员通过观察图像,了解远处的情况和环境。
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应用系统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
1遥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早,是伴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我国国家统计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土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引入进来,通过遥感技术得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整体土地使用情况的首次了解,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了我国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适用性。
从此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开始了用遥感技术进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趋于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遥感技术在国内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各级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准确性,依据遥感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计划,及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馈,起到对有限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作用;二是及时反映了当前土地利用情况,为后期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了解土地利用总体情况奠定基础;三是为整体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充足的信息。
2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遥感技术相比较于其他调查方法,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土地使用情况资料,遥感技术受地区环境限制较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完成任务。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准确、及时地掌握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遥感影像作为一种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非接触式的传感器,远距离获取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
遥感影像则是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表特征信息,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等。
遥感影像具有多种类型,包括光学遥感影像和雷达遥感影像等。
光学遥感影像通常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能够清晰地反映地表物体的形态和颜色特征,适用于监测土地利用的细节变化。
例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分辨出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绿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边界和分布情况。
雷达遥感影像则具有穿透云雾、不受光照条件限制等优点,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或对某些特定地物的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遥感影像的获取是第一步。
目前,有多种卫星和航空遥感平台可以提供不同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的遥感影像,满足不同尺度和精度的监测需求。
获取到遥感影像后,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操作,以消除影像中的误差和噪声,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用性。
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基础。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可以将地表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
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基于目视解译,即通过人工判读影像的特征来确定土地利用类型。
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效率低下,难以处理大规模的影像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分类方法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方法能够自动提取影像中的特征,并根据训练样本进行分类,大大提高了分类的效率和精度。
在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时,通常需要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获取地表信息的手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等优点,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期调研阶段,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城市、农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状况。
与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比,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新增、减少和变更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土地资源评价。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属性信息,以及土地的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属性信息。
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生产力、生态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分区和功能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案制定过程中,遥感技术也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
例如,可以模拟城市扩张、农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规划方案。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对比规划目标和实际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准确、全面的土地信息,而遥感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源,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遥感影像的特点和优势遥感影像能够从宏观角度反映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分布,其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面积同步观测遥感影像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观测,避免了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快速获取区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
2、时效性强通过定期获取遥感影像,可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更新提供最新的信息。
3、信息丰富遥感影像包含了丰富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能够反映土地的类型、植被覆盖、土壤质地等多种特征,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数据。
4、成本低、效率高相比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土地调查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通过对现状的准确把握,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可以对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
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可以将遥感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出来,并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边界的确定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土地利用的边界,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可以精确地确定土地利用的范围和面积。
这为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划定各类用地的规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3、土地利用现状的动态监测定期获取的遥感影像可以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等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是一项利用光谱数据对区域进行识别和分类的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获得多波段光谱数据,通过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有关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水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森林、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
在实践中,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农业、林业、城市建设、工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土地利用的精确信息,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三个方面分别探讨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一、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而精准农业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获得植被的光谱信息,通过对该信息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叶片营养水平等信息,从而精准地预测农作物的丰收率。
同时,高光谱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农民实施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除草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肥料和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二、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林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林业管理对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林区的光谱信息,通过对该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森林类型、植被养分状态、树种组成等有关信息。
结合其他数据源,可以实现对林区的水文情况、土壤质量、空气质量等情况的监测。
同时,高光谱遥感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森林灾害的提前预警,指导林业管理部门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林区的破坏和生态问题的加剧。
三、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城市建设是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城市规划需要建立在对城市环境的充分了解基础上。
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光谱数据,获得城市的植被类型、城市建筑物类型、交通状况等信息。
遥感在土地利用覆盖中的应用
30
3.3 图像空间信息的分类(续)
早在1980年,Switzer将邻域像元的平均值 输入到最大似然法中,是计算机图像分类 运用空间信息的开始。 纹理(Texture)是灰度在平面空间上的 变化,是遥感信息的重要内容。 要利用图像空间信息提高分类精度,合理 而有效地度量纹理至关重要。
31
初始动态变化图象 ≥5个像元编码
野外实证,记录标注各图斑变更情况 表格 矢量境界图 正式表格 真彩色合成 图 分析报告 正式结果 修正的动态图 迭加 图框 公里网格 指北针 图例 排版 整饰
提 交 最 终 结 果
14
精度检验方法
鉴于混淆矩阵成为评价遥感图像分类结果的标准方 法,拟根据实地对变化图斑的考察记录,选取不少 于考察图斑60%的图斑,对比遥感得到的结果,形 成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 利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时,偶然的一致往往会 发生。而总体精度并不能排除这种偶然一致性。因 此在混淆矩阵基础上,加上 kappa 统计来进行精度 评价。 Kappa 统计的意义是:如果 Kappa 统计为 0.7 ,则表 示所用的分类方法比随机赋予各点某一类别的方法 优越70%。
遥感在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中的应用
2002/5/30
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土地资源的开发、 经营、使用方式的总称。 土地覆盖的定义有: 1)“ 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GBP )和“全球 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地球陆地表层和 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 同作用的结果。 2)美国“全球环境变化委员会”(USSGCR): 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它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举例-福建省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10
2.1
数 据
福州市和厦门市 遥感影像:1990年,1996年,1997年 LANDSAT-TM 土地利用图:1993年,1:10万 地形图: 1:10万,1:5万地形图 农历、耕作、农事、等文字资料
11
2.2分类标准(续)
12
2.3 光谱分析
代 号
类 型
194 7年
196 4年
197 9年
198 4年
面 积
百分比
面 积 百分比
面积
百分比
面积
百分比
R
居住
类型
土地类型 沙 地 牧草地 耕 地 水 域 林 地
1995年(亩) 1,303,069 (22.3%) 2,113,333 (36.1%) 1,875,551 (32.7%) 41,205 (0.7%) 167,898 (2.87%)
5
1.2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1 统一性原则
每个地类都有明确的含义 ; 一、二级地类及其含义不得 随意增删、合并和更改,只允许各省根据实际需要,在 不打乱全国一、二级分类的前提下,在二级地类下续分 三级地类。
2 科学性原则
根据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理,从总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 级细分,即采用等级续分制,分层次组合排列,形成一个上下联系、 逻辑分明的科学分类体系。 第一、从一级地类开始,按土地利用综合性差异;8大类; 第二、按单一性差异和隶属关系,在一级地类下按利用方式、经营 特点 及覆盖特征等不同,划分47个二级地类; 第三、同一种二级地类,只准在一个大类中出现,不允许在另一大 类中并存。
2000年(亩) 1,172,652 (20.1%) 2,416,687 (41.7%) 1,480,473 (25.3%) 79,913 (1.4%) 171,684 (2.94%)
面积变化量 (亩) -130,417 (-2.2%) +303,354 (+5.1%) -395,078 (-6.8%) +38.708 (+0.7%) +3,786 (+0.07%)
ì » Á Ý Ø Ì È Ä ² µ
Ë ¯ Á Ý Ø Í » Ä ² µ
基 于
GIS
的 数
据
统 计
内 蒙 古 多 伦 县 土 地 沙 化 及 土 地 利 用 分 布 图
基 于
GIS
的 数
据
统 计
2000年土地沙化及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图
假彩色合成 训练区选择 样本分析与校正
扫描或数字化 矢量图形属性
.
投影变换 最大似然方法 人机交互目视纠正 分类结果(I90 和I97)
地图代数计算动态变化图象(dI) 高斯克吕格 投影 矢量数据(V)
dI 和 V 配准 迭 加
14
统计数据
初始动态图
2.4 变化信息提取-直接求变法
详 查 图 数 字 化 形 式 时相① 遥感影像 配 准 配 裁 准 剪 时相② 遥感影像
1995Ä ê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Ö ú ³ Ø Ï ´ É µ -500,000
(Ä ) ¶
2000Ä ê
(Ä ) ¶
ö « Ô (£ )/¼ (-) (Ä ) õ ¶
î ¯ ³ Ø » » É µ
Ì ¯ ³ Ø Â » É µ
6
1.2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续1)
3 系统性原则
有序排列外,还要有一个科学的编码系统,实行统一 的编排顺序,以利于计划管理、统计和汇总,并为整 理资料、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 创造有利条件。
4
适用性原则
层次简明,命名通俗易懂,含义(即地类划分标准) 准确明了。各类型的名称和含义,要尽可能与计划、 统计和生产部门正在使用的分类名称与含义相一致。
和高克投影配准 主成分分析法 迭 加
分析图像特征选择反映变化信息明显的分量
分
类
初始动态分类(有变化) 确定动态变化的具体内容(由什么变成什么)
15
初始动态变化图
2.4 变化信息提取-动态信息分类法
动态信息分类法:静态类别和动态类别 三种变化信息提取的评述:
波段直接求变法要求两个时相比较接近,检测变化信息时 一般使用图像差值、比值或者主成分分析法,操作简单, 但不能得到类型变化的具体内涵。
7
1.2 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续2)
5 地域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为了 体现各地区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 分布规律,在保证全国分类统一性、不打 乱全国一、二级分类和编码的前提下,在 二级地类之下可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 需要利用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规定,土地利用现状按 两级进行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 一级类型按土地用途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类; 二级类型按利用方式、经营特点及覆盖特征划分为47类。 地类编码,一级类型以一位阿拉伯数字1~8表示;二级类 型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一位表示隶属的一级类型, 后一位表示二级类型在该一级类型内的编码,如14,为耕 地中的旱地,71为水域中的河流水面。
福州市主要地物光谱曲线
250 200
灰度
城市 村庄 建设中 耕地(有作物) 耕地(无作物) 园林地 荒地 河流 浅海 深海 1 2 3
波段
13
150 100 50 0 4 5 7
时相① TM 影像
配 准 波段分析
时相② TM 影像
地理 辅助 数据
行政界线清绘
变 化 信 息 提 取
2 4 -
分 类 后 比 较 法
26
2.7精度检验方法(续)
因为变化精度与图斑的大小有关,一般而 言图斑越大,精度越高,反则反之。按图 斑的大小进行分级,不同级别图斑精度要 求不同。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使用GPS将实地考 察的变化图斑输入计算机中,进行精度检 验。
27
2.8 结果-分类图
28
2.8 结果-动态变化
29
DRG数字栅格图 DEM数字高程模型
3
1.1 概念(续1)
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和土地 覆盖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差别。 土地利用重点是表示与土地相结合的人类 活动而产生的不同利用方式。 土地覆盖主要是表示地球表面存在的不同 类型的覆盖特征,强调的是土地的表面形 状。
4
1.1 概念(续2)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的目的是查清各县各种土地分 类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国家制定国民经 济计划,农业区划和规划,指导农业生产和服务 与土地统计登记制度等管理工作。因此土地利用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土地用途、土地经营方式、土 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特征等。 土地覆盖只是土地利用分类的一个依据,但遥感 图像最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盖。 大多数遥感土地应用使用土地覆盖/利用的概念。
现 代 沙 地
活化沙地
绿 化 沙 地
天 然 牧 草 地
退 化 牧 草 地
沙 进 人 退
草 地 退 化
耕 地 上 山
过 度 放 牧
2.7精度检验方法
鉴于混淆矩阵成为评价遥感图像分类结果的标准方 法,拟根据实地对变化图斑的考察记录,选取不少 于考察图斑60%的图斑,对比遥感得到的结果,形 成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 利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时,偶然的一致往往会 发生。而总体精度并不能排除这种偶然一致性。因 此在混淆矩阵基础上,加上kappa统计来进行精度 评价。 Kappa统计的意义是:如果Kappa统计为0.7,则 表示所用的分类方法比随机赋予各点某一类别的方 法优越70%。
遥感在地利用/土地覆盖中 的应用
主要内容
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2 举例:福建省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3 如何提高遥感专题分类精度
2
1.1 概念: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土地资源的开发、 经营、使用方式的总称。 土地覆盖的定义有: 1)“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 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地球陆地表层和 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 同作用的结果。 2)美国“全球环境变化委员会”(USSGCR): 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它特质。
动态信息分类法中动态类型的训练样本一般不易确定
16
2.5 动态信息提取
利用公式 B1×10+B2 计算得到一幅新的图像,例如某点像元在 90年为耕地(灰度值为3),97年变为居民 地(灰度值为0),则动态图像上该像元的 灰度值为30,表示耕地变为居民地。
17
2.6 成果图件制作和整饰
18
野 外 调 查 线 路 及 考 察 点 分 布 示 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