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4.1积贫积弱的北宋 基础性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①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
(2)冗官①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3)冗费①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
②大兴土木的费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
③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
(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其附近,造成边疆兵力相对不足。
②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教材整理2 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2.外患——边境危机(1)宋辽之战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对辽用兵,企图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但都归于失败。
从此,北宋采取了被动防御的方针。
②1004年,宋军虽然在澶州打了胜仗,但后来却订立了“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大多失利,北宋政府被迫议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提示】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以及统治者的昏聩。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作者:丁晓平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是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社会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澶渊之盟”在相当程度上又为这种困局雪上加霜,而庆历新政是北宋的仁人志士为摆脱困境而做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失败却为尔后的“王安石变法”进行了重要奠基;(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发展的进程与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的重要能力,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系统,逻辑思维更加严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讲述分析,培养学生“以史鉴今”的重要能力,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实现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教学重点:北宋积贫积弱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清理新政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庆历新政的历史意义,澶渊之盟对北宋发展的影响。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授课类型:讲授新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图示法(表格),小组讨论教学用具:粉笔,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本节课将采用提问和回忆旧知识的方法“以旧导新”。
导入的问题是引导同学们回忆必修一中关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回顾,同学们将得出如下结论:北宋开国时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致亡国,因此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这些举措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过分强调中央的权利,削弱地方的权力。
这对北宋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尤以军事和政治上的措施为甚。
这些措施在北宋开国时为消除割据,稳定政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并逐步成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重要诱因,特别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
而这一问题在必修一中的阐述较为简略,在学习本节新课的过程中,有必要带着这些旧有的知识做更进一步的深化学习。
人民历史选修1专题四第一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共39张PPT)
第一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回忆在必修中所学的知识,思考宋 代历史发展有怎样的特征?
宋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经济方面: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取得重大突 破,货币流通扩大,出现最早的纸币;
宋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政治方面: 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②与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影响 官僚机构庞大;
官吏因循苟且,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俸禄负担沉重。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3)冗费
原因 军费、官俸开支巨大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材料3: 太宗朝大臣姚坦曾为益王府属官,益王“
费数百万”造了一座假山,要姚坦观赏,姚说 :“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益王问其故, 姚说:“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子兄 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 为,非血山而何?”
——摘编自吕恩勉《中国文化史》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1)冗兵
原因 措施 “更戍法” “守内虚外”
影响 军队规模大,军费负担沉重;
军队战斗力低下,难御外敌。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2)冗官
原因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百人不能合抱,徽宗得石喜极,竟封石为侯——曰“ 盘固侯”。华亭有一株唐时栽种的古树,朱勔等看中后 ,因枝干巨大,无法通过内河桥梁,只能改由海运,结 果是“舟与人皆没”,树与人都葬身大海,成为一起大 树进城的古代悲剧版本。
一、兵虚财匮——宋代的“三冗” 2.“冗兵、冗官、冗费” (3)冗费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是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
通过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局势,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和国力衰退的原因。
–掌握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问题找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做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北宋时期贫富分化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探讨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让学生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和思考。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贫富分化与国力衰退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让学生阅读《一积贫积弱的北宋》选文,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原因和社会影响。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不同小组就不同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步骤3:梳理归纳老师梳理学生讨论的结果,系统总结贫富分化的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北宋时期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2:文化艺术成就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激发学生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兴趣。
步骤2: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文献材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课前预习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含解析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年家境贫寒,但读书刻苦,后来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他当地方官时,注意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关心时政得失,有清正的名声。
到朝中为官后,又以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著名.当时东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朝中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庆历新政夭折后,他在邓州写下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文中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但直至终老,他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范仲淹进行的改革称作什么?当时面临怎样的背景?
参考答案:“庆历新政”.背景:北宋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并使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
知识预览
一、答案:冗费辽西夏农民起义
二、答案:整顿吏治1045。
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高中历史选修一4.1积贫积弱的北宋 基础性教案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案一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2.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2.学法: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五教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1课时七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先对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顾,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名句导入。
(二)讲授新课首先,利用《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南方地区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这一途径上台建立北宋的。
其次,对于“兵虚财匮”这一子目,先通过学生浏览P36页第一段及幻灯片上的材料,设计如下问题“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权?目的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还集中了哪些权力?”“你是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让学生自己得出造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接着就分析困扰北宋的“三冗”问题,1.冗兵,用今天人民解放军的人数和北宋军队的人数以及和北宋当时的全国人口总数进行对比,得出北宋的军队人数与全国人口总数是不协调的并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人数是不是北宋的战斗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2.冗官,利用《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设计以下问题“指出从太宗天宝年间(968)至仁宗庆历年间(1041),官员共增加了多少倍?为什么会如此巨增?这么多的官员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得出结论。
3.冗费,利用P37页“宋太祖至宋英宗时期的财政情况表”设计如下问题“从表格中指出北宋财政状况如何?为什么?这样的状况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4.最后,理顺“冗兵、冗官、冗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之间的关系。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设计
第五步: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选择一位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如范仲淹、王安石等,分析其政治主张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论述充分、有理有据,字数在1000字左右。
3.制作一份关于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知识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现。
4.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在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前进。
4.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北宋时期的历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现象及其原因充满好奇,具备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然而,学生对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仍有待提高,尤其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教学设计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历史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积贫积弱局面,并讨论其成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探讨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一些图片和文物,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引导学生思考:北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为什么北宋时期会出现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步骤二:小组探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原因,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这些原因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3. 这些原因对北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步骤三:小组分享和讨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探讨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一起进行讨论和比对。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北宋时期的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与现代社会的问题有何相同之处?步骤四: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若干北宋时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经济弱势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可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北宋时期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如何将这些教训应用到现代社会?三、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创造性。
3. 学生在反思环节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更多有关北宋时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内容。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展览,亲身感受北宋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加深对北宋时期的认识。
3. 引导学生选择其他历史时间段或国家的贫困和经济弱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课堂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四 10 积贫积弱的北宋
[自学帮助] 1.“更戍法”阐释: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 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 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此法虽对防止 将领专权有利,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表现 ①宋辽之战:1004 年,辽攻北宋,宋胜,最后订立
探究思考 (1)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案 防止内患。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答案 养兵政策,使北宋军队数量激增,出现“冗兵”现象,
导致军费激增, 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 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重点精讲]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 (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学案 10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自学要求]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来自阅读教材,思考下列基本问题: 1.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 2.王安石变法前夕,北宋政权面临着哪些社会危机? 3.“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 4.“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一、兵虚财匮 1.原因 (1)根源:北宋初,赵匡胤把地方 行政权 、财权、军权都收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留下了隐患。 (2)具体原因 ①军队数量增多: 北宋政府每逢灾年就把大量流民编入军队, 还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同时,在边塞大量 屯兵,以至兵丁的数额不断增加。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四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含答案.doc
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积弱(1)养兵政策:把流民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3.积贫(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岁币”。
[深化认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多出现在王朝统治的后期,而北宋却出现在中期,其原因是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三冗”现象和积贫积弱局面。
1.内忧(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苛捐杂税。
(2)表现: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
2.外患(1)宋辽之战:宋太宗两度出兵攻辽,都归于失败。
1004年辽攻宋,宋胜,最后订立“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①概况:1040年到1042年间,西夏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②结果:北宋屡战屡败,最后双方进行和议。
[深化认知]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军事力量相对平衡的产物,这种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做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影响深远。
1.背景与西夏的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范仲淹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改革弊政。
2.概况(1)主持人:范仲淹、富弼等人。
(2)方案:向宋仁宗呈递《答手诏条陈十事》。
(3)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以及宋仁宗的动摇,“庆历新政”推行一年就夭折了。
4.影响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深化认知]“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启示我们: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
探究点一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局面[史料探究]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
答案: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变法也遭遇到了大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是有限的,它并没有能够根本解决北宋社会的基本问题。
例题5:结合王安石变法,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王安石变法展示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改革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但是改革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和阻力。因此,改革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需要智慧和策略。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历史学科,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唐代和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为学习北宋时期的历史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于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王安石变法的深入了解还需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构建。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能力,能够分析史料并从中获取信息。但他们在历史解释方面还需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他们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此外,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待培养,通过对北宋时期困境的了解,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
(2)教学软件:运用历史教学软件,模拟王安石变法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询有关北宋时期的历史资料,拓宽视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历史课题研究。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性。
高二历史人民学案:课堂互动 专题四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
课堂互动三点剖析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首先,面临着辽与西夏的严重威胁。
北宋中期,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建立的辽和西夏,常驰骑兵大举进犯北宋边境,由于北宋吸取唐后期武将拥兵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军队缺乏训练,致使宋军战斗力大大下降,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战败。
1004年,宋辽达成合议,签订“澶渊之盟”,规定两国兄弟相称,但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西夏取消帝号,但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银7万两,绢15万匹。
北宋给辽、西夏的岁币成为北宋政府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官员数量的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弊端;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宋代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剧增,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西夏的战争耗费与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的局面。
再次,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从建立就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广大贫苦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不得不铤而走险,以起义相抗争。
农民的起义给北宋统治者以有力的震撼和沉重的打击。
拓展延伸北宋中期的四大社会问题:①土地兼并。
②财政困难。
③农民起义。
④辽和西夏的威胁。
【例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
历史选修1人民版4.1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
4.1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分析变法的原因;了解庆历新政对革除弊政的尝试及其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北宋前期的政策给北宋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学习,充分认识国家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庆历新政的学习,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难点:从北宋统治危机的出现,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本人则身体力行,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形势,殚精竭虑,力行改革。
范仲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结果如何?【复习回顾式】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
那么,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危机?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为革新除弊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兵虚财匮【探究目标】了解北宋中期兵虚财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为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养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雍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学案一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2.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
2.学法:阅读归纳法逻辑推理法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1课时
七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先对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顾,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名句导入。
(二)讲授新课
首先,利用《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南方地区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这一途径上台建立北宋的。
其次,对于“兵虚财匮”这一子目,先通过学生浏览P36页第一段及幻灯片上的材料,设计如下问题“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权?目的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还集中了哪些权力?”“你是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让学生自己得出造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接着就分析困扰北宋的“三冗”问题,1.冗兵,用今天人民解放军的人数和北宋军队的人数以及和北宋当时的全国人口总数进行对比,得出北宋的军队人数与全国人口总数是不协调的并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人数是不是北宋的战斗
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2.冗官,利用《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设计以下问题“指出从太宗天宝年间(968)至仁宗庆历年间(1041),官员共增加了多少倍?为什么会如此巨增?这么多的官员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得出结论。
3.冗费,利用P37页“宋太祖至宋英宗时期的财政情况表”设计如下问题“从表格中指出北宋财政状况如何?为什么?这样的状况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4.最后,理顺“冗兵、冗官、冗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之间的关系。
再次,对于“内忧外患”,请学生通过阅读书上此子目下的内容,分别指出北宋的内忧外患分别指的是什么,以提高学生提炼教材的能力。
并且对比其它朝代与北宋的土地兼并状况,进一步分析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
利用《北宋疆域图》分析北宋的“外患”主要是哪些?用幻灯片展示出“澶渊之盟”的内容,根据内容请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这样的不平等条约。
”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最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内容,请学生指出“庆历新政”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
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再回顾开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的是北宋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积贫积弱的北宋
(一)兵虚财匮
1.根本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2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三)庆历新政
九巩固练习
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2.公元997年,宋廷税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了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政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3.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4.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的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同志者的腐败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5.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B.提倡农商C.加强军事D.整顿吏治6.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请回答:以上材料反映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