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cd2eb8e2bd960590c677b3.png)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60e7549dd88d0d232d46ac7.png)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一一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着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一一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一一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一一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一一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一一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9936294b35eefdc8d33351.png)
一、多选:1、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2、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4、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5、文类学:文体学、二、单选1、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2、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4、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5、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6、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三、填空1、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2、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管锥编》3、中国的狄更斯:老舍4、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四、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8a1964d4431b90d6d85c71d.png)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720d5d3c1ec5da50e27086.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1146b5fe4733687f21aa0c.png)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747088e83d049649b665867.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发展1、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
2、“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1)、外在联系,即事实联系,可以进行影响研究(2)、内在关系,即价值关系,可以进行平行研究(3)、交叉关系,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在研究视野上具有跨越性;其研究对象应具有文化性;其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体系建构上是开放性的;其研究过程则是对话性的。
5、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最早提出“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概念,(1)、施德里希、雷马克: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荷马史诗》、《唐·吉诃德》、《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2)、韦勒克: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理想的文学时代。
(3)、韦勒克: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
这里世界文学也指出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意识。
(4)、歌德: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其中蕴含着对于“世界文学”这一客观文学存在的认知和态度。
6、民族文学概念(national literature):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7、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8、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由法国梵·第根首先提出;总体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的影响之下的欧洲感伤小说的发展问题就属于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d618463b84ae45c3b358c87.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整理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846af684254b35eefd34b4.png)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
2、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国学派。
3、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成立。
4、民族主义中潜在的一种盲目自大的危险,容易滋长种族歧视与排外情绪,即所谓的。
5、思潮流传主要表现为文学思潮的传播。
6、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叫做。
7、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8、“文类”一词,我国又称。
9、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
10、中国戏曲中只有正叙式而没有。
11、比较文学在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12、“比较文学之父”是指。
13、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是。
14、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是。
15、用西方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现象的第一人是。
16、世界趋同性首先表现在模式上。
17、比较文学要求人们从的角度观察文学现象。
18、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作用下的结果。
19、平行研究的提出是学派的贡献。
20、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
21、西方的悲剧理论反对结局。
22、诗学在西方泛指。
23、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24、的质量是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25、在西方,《圣经》同文学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和繁荣是()。
A、二三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四五十年代D、五六十年代2、小说中事件发生,人物出现的背景叫()。
A、场景B、背景C、情景D、环境3、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
A、体裁上B、语言上C、作家身上D、主题上4、西方文艺理论的核心术语是()。
A、言志B、创作C、品评D、典型5、美国比较文学家列文曾将文类比较比作()。
A、集会B、交流C、公共机构D、沟通6、将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去的个人叫()。
A、个人媒介B单独媒介C、文学媒介D传播媒介7、文本的渊源研究集中于文本自身的()。
A、外在关系B、内在关系C、相互关系D、相对关系8、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主要表现为一种()。
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012de3ca5e9856a5612604d.png)
一.名词解释1.卡雷比较文学定义马利·卡雷1951年在给他的学生基亚《比较文学》一书写的序言中写道:“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不同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创作之间所曾存在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这是“法国学派”最有代表性的、最明确的权威定义。
2.雷马克比较文学定义雷马克在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个定义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的特点: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3.歌德世界文学的含义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都书写共同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应没有民族、语言、文化等限制,所有文学都是相通的,彼此书写的是同一首歌,歌咏的是同样的感情。
4.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随着它们在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这些思潮和流派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
5.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2d00d03866fb84ae45c8dbf.png)
一、重要概念1、民族文学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的民族,其作家遵循相同的美学标准而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
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
国别文学往往是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
3、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英文General Literature)。
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同义。
“总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有三种涵义:其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一术语(Wertliteratur,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第214-215页),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
他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过,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其二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c1462c04028915f804dc234.png)
B 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4) 宗教情感上
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的不可期;
西方人浓厚的基督精神,相信在天堂中还能再相见。如弥尔顿《悼亡妻》等都坚信死后与亡妻会在天国相见,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
(5) 情景上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水调歌头》
6.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年,匈牙利 梅茨尔创办的《总体比较文学报》
7.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问世:1886年,英国 波斯奈特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论著《比较文学》
8. 比较文学讲座出现:1892年戴克斯特“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9. 比较文学专著出现:《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戴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勃兰克斯
13. 比较文学转折点:教堂山回忆(1958年,国家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打好,揭开了美国学派的序幕)
14. 美国学派:强调无事实影响下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分为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
15.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提出了“文学发展过程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
16. 日尔蒙斯基《比较文学与文学影响问题》提出:可以根据文学史上在相似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类似现象来进行研究。
经伏尔泰改变后的《中国孤儿》中,搜孤、救孤的悲剧冲突为次要的,虚构了成吉思汗和伊达梅之间感情与理智的悲剧冲突。表现理智与天才对盲目。野蛮的暴力所具有的优越性,强调道德的力量。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0eb953b5727a5e9856a61a9.png)
比较文学教程名词解释1、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2、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
3、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4、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5、译介学:译介学又称“翻译” 。
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
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6、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索。
7、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8、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
例举1、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a、能综观全局,同时更具评论精神。
平行研究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
b、用价值关系去取代事实关系,着重考察的主要不是外部关系,而是内部关系。
平行研究不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从而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空间,为了解各国文学特别是在各自独立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文学提供了理论通道。
也就是说,平行研究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的纳入其研究领域。
2、2、主题学主要研究内容:a、题材史。
主题学中题材史研究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法,即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b、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见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729cce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3.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这样界定的:“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
在题材上鲁迅的《狂》是受果的《狂》的影响。
另一方面,鲁迅的《狂》的思想主题是受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影响。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以巴登思贝格和梵.第根等为代表人物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它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历史意识,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影响研究领域。
它的缺点是,1.研究始终局限于西欧文化系统和文化遗产范围内;2.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忽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3.考证中流露出法国文学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以韦勒克、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人物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它强调,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不是史料研究;应该将文化引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注意文学的美学含义与文学批评的审美原则。
美国学派在平行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领域上有重大贡献。
作为对法国学派的反拨,美国学派的研究领域过于宽泛,可能导致这一学科特殊性消失。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和影响,2.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互相呼应,3.文学史的外来渗透和对外影响。
●影响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强调外来性,它关注的是外来因素的影响。
指的是,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例如,鲁迅的小说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与中国传统小说迥然不同。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d0e73984028915f804dc28a.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
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之间的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
法国学派忽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2.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3.笔述渊源:渊源学研究类型之一,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即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者。
渊源学研究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基本上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笔述的渊源指的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渊源关系的探究须要以作品产生的条件、创作过程的资料、作家的情况如接受者或接受国文学中的传记、感想、评论、序、跋等来补充。
4.比较视域:比较文学汇通性研究的本体。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开放性的研究视野。
即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内涵,把“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作为研究客体。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a30183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a.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化之间的比较,探索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涉及多种文学传统,例如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等等。
为了更好地复习比较文学,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方法。
1. 文学史纵向比较比较文学的核心是对不同文学传统和时期之间的比较,因此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或现代主义时期,详细了解其中的文学作品和思潮。
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理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2. 文学流派横向比较另一个重要的比较文学方式是对不同文学流派的横向比较。
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奇幻文学,可以深入了解该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然后,选择其他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题材、风格和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流派的发展和特点。
3. 文学主题比较除了比较时期和流派之外,比较文学还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选择“爱情”这一主题,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方式和表达手法。
通过比较,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学传统和文化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进一步加深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4. 多维度比较比较文学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的比较,还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从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作者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综合多个维度的比较,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拓展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5. 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最后,作为复习比较文学的重要方法,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传统和时期的代表作品,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将为比较文学的复习提供具体的材料和例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6108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b.png)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导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文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比较文学导论》 - 张东树著《比较文学导论》是一本比较文学的入门教材,由张东树教授撰写。
本书系统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初学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资料。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 季羡林著《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之作,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介绍和总结的著作。
本书详细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文本比较、文化比较、历史比较、意象比较等。
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不同方法的应用,提升比较文学研究的能力。
3. 《比较文学概论》 - 王士元著《比较文学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教材,由王士元教授编写。
本书详细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同时,该书还梳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包括文学与文化、文学与语言、文学与心理等。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4. 《比较文学与东西方文化传统》 - 叶浴钢著《比较文学与东西方文化传统》是一本探讨比较文学与文化传统关系的重要著作,由叶浴钢教授撰写。
本书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同时,该书还深入探讨了比较文学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为读者拓宽了视野。
5. 《比较文学研究导读》 - 陈文新、胡解福主编。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4843d4bb4cf7ec4afed089.png)
比较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绪论1、学习比较文学应明确的几点:(简答\判断)比较文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是国际视野,并非简单的文学比较;其目的是共建和共享人类多元的文学成果。
2、学科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三个跨越性)1)超出一国范围之外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跨国性。
2)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比较,跨学科性。
3)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比较研究,跨文明。
3、比较文学的意义:1)对于其他学科的建设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启迪作用。
2)比较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不同名族、不同国家文化与文学间的相互交流,能加强民族与民族间、国家间文化文学的相互尊重和互识、互证、互补,共建全球多元化文学。
3)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4)扩展人们的净胜世界,5)从他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6)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构建的重要途径。
4、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定义有一定的边缘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法国学派: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甚至作家生平之间的实际联系,强调事实考证。
(梵·第根、卡雷、基亚)美国学派: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是跨学科的研究。
(亨利·雷马克)中国学派:5、法、美、中学派的特点和局限:1.法国学派。
特点:提出比较文学是国家间的关系史,其特点是跨越国家或民族的的界线,研究国家民族间的文学影响和事实联系,重事实考据。
局限:排斥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研究范围狭窄。
2.美国学派。
特点:提出平行研究的新方法;反对欧洲中心论;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文学评价,注重文学和和其他关系的研究,重视科学性和美学性。
局限:1)由于不重事实基础,因此在判断和结论方面的准确性以及理论深度往往是因人而异,差异较大;2)由于研究范围较宽,研究对象缺乏严格的限定。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78370a6f1aff00bfd51e3e.png)
一、填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 比较文学学科萌芽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二战后繁荣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2.“比较文学”一词出处: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篡了一本各国文学选集,以《比较文学教程》命名。
法国学者维尔曼于1827-1830年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并在1829年出版著作《比较文学研究》。
1830年,安贝尔接替他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
3.中国的“比较文学”1904年黄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与《比较文学》一书作过介绍。
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
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各种西文的“文学”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西文的“比较文学”中,“文学”实际上只是文学研究的意思。
中国的“文学”专指文学作品。
4.外国学者的定义法国学者最早提出定义。
(卡雷、基亚)美国学者的定义。
(享利·雷马克)苏联学者的定义。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5.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三种文学关系:事实联系、价值关系、交叉关系(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6.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7.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是从多国文学现象中探讨一般规律。
8. 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可比性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国外的比较文学(一)史前史贺拉斯、维吉尔、普鲁塔克;中世纪的欧洲(但丁);18世纪启蒙运动(伏尔泰)18世纪(……)(二)学科史(1)学科的诞生:1,杂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b5a510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c.png)
⽐较⽂学复习资料第⼀章⽐较⽂学的历史第⼀节⽐较⽂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社会经济——决定作⽤各民族⽂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学开放性”和“⽂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们的⽂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节⽐较⽂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学科形成的标志第⼀次⽤“⽐较⽂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较⽂学课程》1829,维尔曼《⽐较⽂学研究》(1)⽐较⽂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利梅茨尔《总体⽂学⽐较》——第⼀本⽐较⽂学杂志;(2)⽐较⽂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较⽂学》——世界第⼀部⽐较⽂学理论专著,预⽰着⽐较⽂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向的发展;(3)⽐较⽂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学;(4)学术论⽂、⼯具书的出现。
1897,瑞⼠贝茨《⽐较⽂学⽬录初稿》——世界上第⼀部⽐较⽂学⼯具书;<⽼师提了这⼀点>(5)⽐较⽂学教授职位的设⽴。
<书上的>⼆、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物及其作品)(⼀)法国学派(⽐较⽂学发展第⼀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较⽂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学教授,1931发表《⽐较⽂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较⽂学研究的界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三、科学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一、学科形成的标志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
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
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
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
<书上的>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
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
(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
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
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列文:1972《比较的基点》方法论之争,采用多元的复式批评,率先采用“主题”一词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纯粹研究,划分为“类同”和“对比”两种(三)苏联学派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日尔蒙斯基(四)中国学派阐发研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西诗歌;鲁迅:1907《摩罗诗力说》;钱钟书:1979《管锥编》——标志着祖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东方国家(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表现(1)殖民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的崩溃;(2)世界文化逐渐由边缘向中心挪移;(3)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第一节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研究对象区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各种文学关系(这些文学关系的特点: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亲缘关系或事实联系平行研究的研究对象:价值关系或类同关系跨学科研究的研究对象:交叉关系整个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和范围: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比较文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影响研究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平行研究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比较诗学历史类型学比较神话学阐发研究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特点:跨越性——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可比性——研究对象的首要条件是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文学性——比较文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流传学(又称誉舆学)——放送者的角度:影响与声誉渊源学(源流学或与源泉学)——接受者:来源媒介学(可分三类:个人媒介、环境媒介、文字媒介)——传播者(二)“价值关系”与平行研究主题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情节等)、文类学(文学类型、文学体裁、文学风格)、形象学(异国形象的成因)、比较诗学(文艺理论)、历史类型学等(三)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港台学者提出王国维——中西戏剧比较;鲁迅——中西文论;朱光潜——中国诗歌;钱钟书——中西文学和文化“阐发研究”的命名:1976,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明确命名(四)“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雷马克提出第二节比较文学的扩展性20世纪70年代,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1)比较文学迎来理论研究的大潮;(2)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3)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拓展一、地域上的扩展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前苏联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埃及穆罕默德.古奈米.希拉勒《比较文学》(1953年出版)——阿拉伯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印度泰戈尔《世界文学》1907日本1991,成功举办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一次在东方国家召开中国“格义”方法——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1937,傅东华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二、学科上的扩展性(一)理论大潮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诗学复兴”的现象。
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等新文学理论出现。
比较文学的“理论化”使人们更加注重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热潮西方:美国纪廉;美国列文(主张应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美国奥尔德里奇东方:中国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日本1991.8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3次大会在东京举行(三)“文化研究”热潮比较文化研究包含两个方面:1、文化理论研究;2、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跨文化研究;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一节比较文学的概念和定义“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辑的《比较文学教程》1827,歌德“世界文学”;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上第一部阐释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已成为一个自觉的学科概念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诸要素四要素:文学性——比较文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构成“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其中,文学性是第一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先决条件)五个跨越: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最初由雷马克提出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学理规范的尺度“亲缘关系”(或称“同源性”)“类同关系”“交叉关系”“异质性与互补性”人文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诗意升华“新人文精神”乐黛云、陈跃红《比较文学原理新编》(1998)第三节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一、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理论支点:历史意识和实证主义;最基本特点——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析进行影响研究的四环节:(1)选择研究对象;(2)寻找事实联系;(3)“假设的证明”——写作的阶段;(4)对假定受影响的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二、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重心: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研究范围: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形式、技巧,及意象、象征、格律等文学类型、思潮流变、作家、作品(1)主题: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2)题材:“画中人”或“灰阑记”、始乱终弃或父子相残(3)人物形象:阿Q与堂吉诃德;“外省来的年轻人”(于连、拉斯蒂涅、盖茨比)三、阐发研究——借用外来理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古添洪第四章译介学第一节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个人媒介和集团媒介;文字媒介和非文字媒介一、研究的对象:(一)个人媒介指将一国(民族)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民族)去的译者、学者、作家或其他人员。
1、文学“放送”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将本土文化传入国外唐代鉴真和尚、明代朱舜水、俄国屠格涅夫2、“接受”国家(民族)中的媒介者:接收外来文化鲁迅、季羡林3、既非“放送”又非“接受”的第三者国家(民族)的媒介者:“居中间者”(二)集团环境媒介集团媒介(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媒介):文学研究会、语丝社、创造社环境媒介:文学“沙龙”、文学集会、官方(宫廷)机构、开放城市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城市:里昂、日内瓦、苏黎世、新疆(三)中外交流媒介宗教徒、商贩、旅游者的跨国界活动及其著作: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二、译介学研究的范围翻译、改编、模仿、借用、出源、雅化与俗化、评介第二节翻译史与翻译基本理论形态中外翻译史(一)中:汉译佛经外:《圣经》(二)翻译的原则西方18世纪,英国塔特勒“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2、在风格、笔调上要与原著一样;3、译文要与原著一样流畅。
前苏联费道罗夫:语言“等值翻译”中国更侧重接受者一方严复:“信、达、雅”理论第三节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读一、创造性叛逆——误译1、自觉“再创造”。
译者的目的、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译者的语言风格、译者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罗比兹《三国演义》英译本,抽译原著55回,删掉了原文的许多内容,甚至改写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性翻译节译、编译、转译、改译等2、译者的无意识的误译或漏译之中二、再创造性叛逆——误读“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因:1、文化环境以其所承继的历史文化传统2、个人的世界观、文化程度、文学观念、个人阅历第五章文类学第一节文类学研究的历史与范围一、中外文学类研究的历史(一)西方1、亚里士多德文学被区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2、文艺复兴以后,法国布瓦洛将文学划分为田园诗、挽诗、颂诗、讽刺短语、讽刺文学、悲剧、喜剧和史诗3、18世纪中叶后,法国狄德罗《论戏剧艺术》:悲剧、喜剧4、德国黑格尔:史诗是一般诗歌种类发展的正题,抒情诗是反题,戏剧是合题(二)中国1、《诗经》:风、雅、颂2、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陆机《文赋》诗、赋、碑、谏、铭、箴、颂、论、奏、说十类萧统《昭明文选》39类刘勰《文心雕龙》3、明代:吴纳《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4、清代:姚鼐《古文词类纂》5、现代:朱光潜——中国长篇史诗的缺类现象研究;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体和体裁影响的论述(三)中西对比异:中国:1、偏重文体研究,对文学的理解狭窄,主要是在诗、文范围;2、几乎没有文学类型样式的研究;3、对文体的分类不厌其细,但缺乏严格的科学归纳法西:1、侧重于对史诗、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分类;2、未能对文类学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同:1、在比较文学萌生之前,都在本民族文学的范围内进行各自探讨,往往从历史角度研究任一种文学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研究方法)2、比较文学兴起后,国际眼光,置于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界限的视野中二、文类学研究范围(一)文学类型研究1、分类:西方强调作品的形式:小说、戏曲、短论文.......2、具体归属,分歧较大(二)文学体裁研究1、文学类型的界定和文学体裁的划分2、文学类型和体裁的传播和演变3、比较各国、各民族文学类型和体裁的异同及其发生、发展、变异、消亡等现象(三)文学风格研究主要是指作家的个人风格: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民族结构的因素、外来影响的因素风格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现象:1、世界各国语言的相互浸润和影响是非常强烈、非常普遍的现象2、在语体方面,语言学家根据语言使用的范围、场合、功能的不同而表现的特点把语言区分为若干语体:按体裁、语言情调等来划分3、文体特色语言和文体研究是风格研究的基础第二节文学类研究的理论形态一、影响和演变研究主要是跨文化研究如:易卜生的影响影响研究必须与接受理论结合起来二、平行研究荷马史诗与先秦的《诗经》三、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一)历时态研究研究内容:探讨文学类型形成的历史,文学体裁在发生、发展、变异和消亡中跨国界、跨民族传播和演变的痕迹以及文学风格的发展变化(二)共时态研究跨越时空局限,把把握审美方式和文本形态的异同欧洲骑士vs中国武侠小说同:1、文学类型:都是以锄强扶弱、惩恶扬善为主题2、文学体裁:通俗的消遣文学3、文学风格:以紧张的情节、激烈的格斗场面、鲜明而略带类型化的人物性格引人入胜异:1、骑士小说重人物性格塑造,武侠重故事情节2、不同的行为动机和人生信条:西重建功立业;中讲义气第三节文类学研究的原则一、掌握同、异的辩证关系戏剧:欧洲重叙事;中重抒情诗歌:西叙事;中抒情二、掌握考据式的研究方法三、掌握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两种途径:文艺学科内进行;从跨学科的途径进行四、掌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原则第六章主题学第一节主题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一、主题学vs主题研究(一)研究侧重点不同前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将重心放在外部联系上,及表现主题和手段后者:某一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某一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内涵,是主题的本体(二)研究范围不同前者:对两部或多部作品加以考察,是一条线,甚至一个面后者:着眼于单个作品主题的呈现,是一个点(三)对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等概念内涵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二、主题学研究的范畴(一)主题学的分类代表人物:梵.第根、罗马尼亚学者迪马1、梵.第根(1)局面与传统的题材(2)实有的和空想的文学形象(犹太人、绅士;魔鬼、撒旦)(3)传说与传说的人物(普罗米修斯;拿破仑)2、迪马(1)典型情境(嫉妒而死等)(2)地理题材(3)传统描写对象:动植物等(4)世界文学中常有的各类人物形象(名妓、贵族等)(5)传说中的典型(俄狄浦斯、浮士德等)过分重表层忽内涵(二)人物典型研究原型人物:具有民族特性类型人物:个性人物(多余人、嫉妒者.......)(三)意象研究分为: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主题学中的意象: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四)惯用语研究也称套话意象:某一客观事物以特殊的意味惯用语:由历史文化和文学传统传递下来的一种文学贮积的惯用说法第二节母题研究与主题研究一、主题与母题的关系(一)区别:1、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主题是较大的意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