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的原因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文字素材3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文字素材3 湘教版必修1

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地壳是由许多化学元素组成的。

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8种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含量还不到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四分之一强。

地壳的厚度和物质组成各处并不相同。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中的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到处可以见到。

比如我们吃的盐,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制玻璃用的石英,炼铁用的铁矿石,等等,都是矿物。

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等。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

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然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岩石和矿床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三三两两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

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考试会从中选5题)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2.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叫做重力。

3.重力场: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4.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

5.磁倾角:磁针指北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6.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纵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8.横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9.地壳的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实际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10.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之为地壳的重力均衡。

11.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2.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3.晶体:晶质矿物在有利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这种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

14.气压:从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15.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

16.锋:不同性质冷热气团的交界区。

17.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的综合指数。

18.片流:是指沿着山坡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19.洪流:是指沿着沟谷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20.水系:支流和主流所构成的流水运行网络。

21.冰川: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

22.雪线: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二、填空题(考试从中选15空)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大气圈)、(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

【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关键能力·融会贯通+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精准解析】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关键能力·融会贯通+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地球的圈层结构(2019·北京高考)莫霍面深度不一。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据图可推断()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解析】选B。

莫霍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所以①地地壳并不是最薄的,③地地幔也不是最浅的;②地莫霍面埋藏浅,是裂谷,有岩浆活动,金属矿产丰富;图中无法看出地下水埋藏的深浅。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突破3A.推测地壳厚薄 B.寻找金属矿产C.判断地质构造D.分析地质特点答案:AB突破1地球内外圈层的识别方法(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千米,莫霍面的深度是地面下平均17千米处,古登堡面指地面下2900千米处,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等。

突破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图表所示:突破3地壳的特点及厚度判断技巧(1)地壳的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分布不连续,在大洋某些区域缺失。

(2)地壳厚薄的判断技巧。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下图为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的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圈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解析】1选B,2选B。

地球的圈层结构(4)

地球的圈层结构(4)

固体
2000
幔P
2900 深3000 度
4000
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S(消失) P(突然减小)
地 S(消失) P(突然减小)
液 体
/km
55105000-
6000
外核 内核 地心
地球内部压力大 固
体 核 内核:P波速增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上地幔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深度 (km)
33
特征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而下铁镁 含量逐渐 增加。
增 大
液态 以铁镍为
地球磁场 产生地
5000 固态
主,并含 少量较轻 元素。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地壳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地核
三、地壳的结构与大陆漂移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 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物质的
固体
性质而 变化
什么感觉?
横波给人感觉前后左右摇晃
上纵 下波 颠给 簸人
感 觉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 人们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二、地球内部三大圈层
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速度(千米/秒)

0
度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横波
12 15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演练巩固: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演练巩固: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随堂演练巩固:地球的圈层结构随堂演练巩固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形,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解析】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刻就越长。

【答案】A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2 —4题。

2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定3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 5千米处B 17千米处C 33千米处D 2 900千米处4该地可能位于(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为3 —6千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选B项。

第3题,此波在5千米深处速度突然变大,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选A项。

第4题,这种深度说明地壳较薄,属于大洋地壳,结合各项中各经纬度位置判定,纬度、经度的点在太平洋上,属大洋地壳,选D项。

【答案】2 B 3 A 4 D课后作业夯基一、选择题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点是( )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上、下地幔之间D内、外地核之间解析:在地壳内部,地下约33千米处:在该不连续面上纵波速度为7.6千米/秒,向下则急增到8.0千米/秒;横波则由4.2千米/秒增至4.4千米/秒。

说明物质密度突然增大。

该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

地下约2 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由13.32千米/秒突然降至8.1千米/秒,而横波至此完全消逝。

这说明物质状态由固态突然变为液态。

该不连续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因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点应为古登堡界面。

答案:B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B为8— 9千米C小于岩石圈的厚度D大于岩石圈的厚度解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貌基础知识题库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貌基础知识题库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貌基础知识题库选择题1、雅丹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沉积物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

图1为楼兰故城附近的一种“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图2为楼兰故城及周边区域雅丹分布示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对楼兰故城附近“顶平身陡”雅丹形态的形成解释合理的是()A.偏南风长期侵蚀作用下的结果B.长年风化作用与流水侵蚀的结果C.水平岩层长期物理风化的结果D.长期风力侵蚀及风化作用的结果(2)楼兰故城周边雅丹地貌广布,由此推测当地()①地表植被一直稀少②河流沉积规模始终很大③地势长期较为低洼④曾经有湖泊且面积较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楼兰故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接近()A.210千米B.180千米C.150千米D.120千米答案:DCB【提示】风沙地貌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本题考查雅丹地貌的成因。

(3)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

【解答】(1)雅丹地貌是在干旱气候区的荒漠地带及其邻近地区发育的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主要是受长期风力侵蚀及风化作用形成。

故选D。

(2)楼兰故城周边的雅丹地貌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由于深居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罗布泊以前是湖泊,地势较为低洼,湖泊面积较大,后逐渐干涸,形成较厚的河湖相沉积物。

故选C。

(3)读图,楼兰故城所在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约1.6°,纬度相差1°,实际相差约111千米,则南北相距约180km。

故选B。

2、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下列题。

(1)图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答案:AB【提示】喀斯特地貌解析:(1)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综合思维)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地壳厚度的差异。

(区域认知)3.通过野外观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4.保护人类生存的圈层,促进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① 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② 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③ 破坏强弱的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1)定义:地震的能量以④ 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地震波传播介质传播速度纵波(P波)在固体、⑤ 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速度快横波(S波)只能在⑥ 固体中传播速度⑦ 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3)作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壳(E )(1)范围:地面以下、C ⑧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⑨ 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特别提醒(1)地壳上层为硅铝层,除氧之外,以硅和铝为主,密度较小。

地壳下层为硅镁层,除氧之外,以镁和铁为主,密度较大。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大洋底部很少。

3.地幔(F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D⑩ 古登堡面之间。

(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

(3)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⑪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G+H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外核(G ):高温和高压状态下呈G ______ 或熔融状态内核(G ):一般认为呈固态⑫ 液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 度迅速G _______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⑬ 减小2.水圈{组成:液态水、G _______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意义: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 不可或缺的⑭ 固态水和气态水3.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G _______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 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 下200米范围内⑮ 生态环境的总称4.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⑯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缺失新生代地层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缺失新生代地层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缺失新生代地层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地层是地球表面不同岩石和土层的堆积层,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

其中,新生代地层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层,也是近代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然而,在一些地区,我们发现了缺失新生代地层的现象。

这种缺失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这也给地质学家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将探讨缺失新生代地层的原因,并分析可能的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对地质历史的理解,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篇文章结构如下。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第一个要点,即地壳运动对新生代地层缺失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推移变化的过程,它可以导致地层的变动和破坏,从而形成地层缺失的情况。

接着,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第二个要点,即侵蚀作用对新生代地层缺失的可能影响。

侵蚀是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侵蚀和破坏的过程,它也可能是造成新生代地层缺失的原因之一。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以上讨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缺失新生代地层的原因,并为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引言部分(1.1)对本文要探讨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新生代地层缺失的现象,并引出问题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同时,本部分还对文章结构进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2)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要点。

2.1节将探讨导致新生代地层缺失的第一个要点,可能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地质作用等。

本节将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找到可能的解释。

2.2节将深入研究导致新生代地层缺失的第二个要点,可能的原因可能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本节将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与新生代地层缺失的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2第2章 海底形态和构造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2第2章 海底形态和构造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关于图中西海岸地区的盛行风为()1.(2)影响大陆东西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3)关于图中西海岸的海沟下图能正确反映其形成原理的是()A. 西南风B. 东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图中西海岸位于30^\circ S-40^\circ S大陆的西岸为中纬度盛行西风风向为西北风【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及等高线特点可知该地区为南美洲南部西侧为海岸山脉山脉西侧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山脉东侧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影响大陆东西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 B选项符合题意 ACD错误【答案】A【解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南极洲板块因为相对较薄从而俯冲到美洲板块下面所致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了智利海沟在美洲板块一侧形成了高达的安第斯山2.(1)此处位于()2.(2)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年龄分布情形的是()A. 生长边界B. 消亡边界C. 美洲板块D. 板块内部【答案】D【解析】(1)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不位于板块交界处故选D【答案】B【解析】(2)结合板块移动方向可知 1是最新的然后依次是2 3 4故选B3.关于亚洲季风和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形成季风的原因只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在夏季风强盛的年份往往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南涝北旱C. 我国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北冰洋D. 西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是造成南亚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4.(1)图甲中a点与图乙中b点相比较一年中开始结冰时间的早晚和造成差异的原因最主要的是()4.(2)对图乙中①③附近海区海底地形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3)影响②所在国家种植业主要布局在②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a晚于b最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B. a晚于b最主要原因是洋流C. a早于b最主要原因是洋流D. a早于b最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答案】A【解析】(1)同纬度地区海陆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气温影响最大二者都受大陆气团的影响但b点在哈德孙湾里面由于周围都是陆地受陆地影响较大因此b结冰时间比a早故选A【答案】C【解析】(2)图乙为北美洲①处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有海沟大陆架范围小③处于美洲板块内部靠海边大陆架宽广 C选项正确 A、B、D错误故选C【答案】D【解析】(3)②处所在国家为加拿大其耕作业布局在南部河谷地带主要是该国纬度较高热量不足而南部河谷地带相对于国土其他部分纬度相对较低热量条件好故选D5.(1)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5.(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A. 地震使海底抬升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答案】C【解析】(1)大洋中脊是位于全球海洋中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一系列火山结构系统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底山脉大洋底部海洋板块地下的热对流在中洋脊中央处上升岩浆在此涌出后快速冷却为玄武岩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并将较旧的地壳向两旁推挤从而使海底扩张也正因为如此离大洋中脊愈远的地壳愈年老而大洋中脊中央则是最年轻的新生地壳故选C【答案】A【解析】(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陆板块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或海岸山脉(例证太平洋西部的岛弧链、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例证马里亚纳海沟)故选A6.如图中M是陆地其余为海底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海底石油主要分布在图中的Q地B. 海洋渔业资源多位于图中Q地C. P处深度很大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D. M、N位于同一个板块上【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海底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范围图中N为大陆架 Q为大陆坡 AB错 P处深度很大为海沟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 C错 M 为大陆、N位于大陆架上同在一个板块上 D对7.(1)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7.(2)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①臭氧层破坏②渔业资源枯竭③森林面积减少④两极冰川消融A. 生长边界海岭B. 消亡边界海沟C. 消亡边界海岭D. 生长边界海沟【答案】A【解析】(1)读图根据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半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两板块拉伸易形成海岭故选A【答案】D【解析】(2)①项臭氧层破坏对低地岛国的影响不大故①错误②项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球性的问题故②错误③项、④项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川消融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会导致低地岛国被淹没故③④正确故选D8.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A. 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海盆B. 海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C. 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海盆D. 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海盆【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①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是深海沟②位于陆地大陆架和深海盆之间坡度大是大陆坡③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部分海水较浅是大陆架④区域位于深海区内部较平坦是海盆 C对 A、B、D错9.(1)该聚落形态常见于()9.(2)用高大乔木合围宅院外密内疏主要的生态作用是()A. 成都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华北平原D. 宁夏平原【答案】A【解析】(1)材料中“聚落将错落的宅院隐于茂林修竹中四周引灌渠水环绕且还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描述的是成都平原西部的林盘成都平原因其雨水丰沛气候温润适宜农耕被称作“天府之国” 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灌溉水渠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不适宜高大乔木合围该地有茂林修竹且灌渠水环绕华北平原和宁夏平原不满足此条件故选A【答案】B【解析】(2)用高大乔木合围宅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但不是主要作用 A 错误林木外密内疏既形成了优美的生态景观又能够促进空气的对流在内部形成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B正确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内寒潮对该地区影响较小 C错误题目要求生态作用保证生活私密性不是生态作用 D错误故选B10.(1)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10.(2)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10.(3)若在③处钻3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A. 背斜谷B. 背斜山C. 向斜谷D. 向斜山【答案】A【解析】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即该地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河道加深反复这种过程就形成了河流阶地据此推断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下切最深的位置说明形成年代最晚图中③离河流最近所以形成年代最晚【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等高距可推知③、⑤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10m到30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③处3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40m到60m之间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11.(1)说明①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1.(2)指出②海域的海底地形名称并简析其成因11.(3)说明图示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11.(4)分析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答案】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连接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任答2个)等地的海上必经之地【解析】①是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连接欧洲、非洲、西亚、南亚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的海上必经之地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上最短的海上通道【答案】海沟大洋(印度洋)板块俯冲(挤压)至大陆(亚欧)板块之下【解析】②是苏门答腊岛屿东侧的印度洋海域水深且等深线密集说明其深度变化大是海沟是大洋(印度洋)板块俯冲挤压至大陆(亚欧)板块之下形成的深海沟【答案】径流量大水位(径流)季节变化小落差大流速较快水能资富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解析】图示区域是马来群岛地处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降水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水位径流季节变化小岛屿都是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水能资源丰富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的含沙量小地处热带无结冰期【答案】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风暴潮(海啸)导致海水淹没沿海低地【解析】图示沼泽分布在苏门答腊岛的东侧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丰富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积水发生洪涝灾害沿海地带受风暴潮(海啸)导致海水淹没沿海低地12.【海洋地理】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自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海底黑烟囱”指海底热液喷口处海水沿裂谷张性断裂或裂隙渗入洋壳内部受炽热的熔岩影响与底部岩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温度达350~400℃的热液在喷口涌出时与冷海水相遇导致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及钙、镁硫酸盐的快速沉淀不断堆积成的一种烟囱状的地貌在这样不见天日温度和压力很高的极端环境下竟然存在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嗜热硫还原细菌为基础生产力的食物链此处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蠕虫下图所示“全球热液喷口分布示意图”指出海底黑烟囱的分布特点并分析海底黑烟囱处出现独特生态系统的原因【答案】特点黑烟囱处位于地球板块的生长交界(张裂)处岩浆活动活跃海底原因深海光照不足生物生产不依靠光合作用热液喷口处附近温度高提供生物生存的热量矿物质溶解多食物充足硫化氢、氧气和二氧化碳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个体组成的化学能位于深海封闭性好受干扰小生命演化独特【解析】读图和材料可知海底黑烟囱主要分布在大洋内部板块向两侧运动海底黑烟囱应在板块生长边界附近岩浆活动活跃海底原因由于地处深海光照严重不足光台作用极弱生物生产只能依靠热液喷口处附近的温度来提供生物生存的热量此处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质溶解多食物充足由于是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有硫化氢、氧气和二氧化碳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个体组成的化学能地处深海封闭性好受人类活动干扰小生命演化独特。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的分界线是什么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的分界线是什么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的分界线是什么
文/董玉莹
地壳分为上下两层的分界线是什么“康拉德不连续面”。

上层化学成
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
人称之为“硅铝层”。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
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

地壳地质结构
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
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

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
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
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
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

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地壳厚度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
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
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教学重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教学方法
表格,板图,类比
课型
讲授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在上课之前先来复习一下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先站在宇宙的外面看了一下宇宙,也就是本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从一个很大的空间上学习了各种天体,从而引到了地球,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颗什么星?
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推测一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再深入一下,分别研究一下这三个圈层的情况。
首先看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球内部物质性质是均一的吗?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所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这种不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同学们打开书21页,对于波速你发现什么?
这两个面上地球内部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不连续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资料发现了33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2900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面,故将此界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高中议论文阅读】“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6分)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情况下,地慢由数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6(分钟)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地球的缓慢性被几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们发现,大西洋中部的地球地壳似乎在大面积上缺失,而地球的缓慢性则直接暴露在水下。

米左右的海底。

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

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处。

一般来说,当板块断裂后,地慢将通涌出,形成岩浆。

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

科学家希望了解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找出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的原因。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克里斯将参加由特勒姆大学涛洋地球物理系教授罗杰·塞尔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按乘库克号科学探险船前往佛得角群岛和加勒比海之间的地区进行交通和调查。

科学家将使用声学技术形成水下纳米图像,并使用水下机器人钻取岩芯样本。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访问将为深入研究和理解地球的缓慢提供难得的机会,并可能加深对板块形成的理解。

(1)从上述文本材料中提取三个关键词。

(3分)(2)阅读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克里斯为什么认为“可能”?为什么认为“最有意义”?(3(分钟)答:【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这也是此类考点首次出现在实用题中。

”提取关键词”通常属于阅读在语用问题中,理解问题的范畴有些混乱。

是为了测试考生的语言使用能力还是泛化能力?]参考答案:十四(1)外壳失踪调查(调查)(2)“可能”:因为这只是他的主观臆测,需要通过科学调查加以验证。

铝资源禀赋不佳的原因

铝资源禀赋不佳的原因

铝资源禀赋不佳的原因
近年来,人们对铝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铝资源禀赋却相对不佳。

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铝资源禀赋不佳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铝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全球各地的地质条件不同,导致了铝矿石的分布不均匀。

例如,富含铝矿石的地区通常都是地壳构造活跃的地方,而这些地区往往位于地球的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区。

而世界上许多地区则缺乏富含铝矿石的地质条件,因此铝资源禀赋不佳。

铝资源的开采和生产成本较高。

铝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其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因此,要从铝矿石中提取出纯铝,需要经过多个步骤的冶炼和精炼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金投入。

而且,铝资源的开采通常需要破坏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增加了铝资源的开采成本。

全球铝产业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铝资源,它们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了铝产业的发展。

然而,另一些国家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无法有效利用自身的铝资源,导致铝资源禀赋不佳。

铝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较低也是一个问题。

铝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金属,但由于回收过程中存在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全球铝的回收利
用率相对较低。

因此,大量的铝资源被浪费掉,这进一步加剧了铝资源禀赋不佳的问题。

铝资源禀赋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均衡的分布、高昂的开采成本、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低回收利用率等。

面对这些问题,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寻找解决之道,推动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地质书籍均避而不谈,有的则说其中奥秘有待人们去探索。

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的实质,是原本完整的硅铝层破裂碎散了,造成这种情况的机制只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膨胀”,即原始地壳仅硅铝层一层,后地球膨胀,地壳破散,之后,液态硅镁层才凝成固态;另一种是“外星撞击”,即在某地质年代,一颗外星撞击地球,使只有硅铝层一层的原始地壳破裂碎散,之后,硅镁层才凝成固态。

但根据一些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很可能是这两种机制综合作用遂使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其中“外星撞击”是主要因素。

现分几步加以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