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生笔记)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概论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学习笔记(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学习笔记(总结)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考试要求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含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包括分型、分期)、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复习要点【二慢性支气管炎】一、概述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理特点是早期气道上皮细胞的纤毛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增生、鳞状上皮化生、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晚期,粘膜萎缩、气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肺组织结构破坏、进而出现肺气肿。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等。

(二)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其他因素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因素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有关。

三、病理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后期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倒伏、脱失。

黏膜和黏膜下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和黏液腺肥大增生、分泌旺盛,大量黏液潴留。

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轻度纤维增生。

四、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起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急性发作是慢支的一大特点,咳痰喘为其主要症状,秋冬好发。

疾病逐渐加重咳痰喘症状更加明显,可整日存在,并伴气急。

(一)症状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而病情加重。

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喘息。

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为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二)体征早期多无异常体征。

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湿◇音,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三)x线检查早期无异常。

后期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片状阴影,以下肺明显。

(四)呼吸功能检查早期无异常。

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一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笔记

Chapter 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历史语言学1.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研究语言变化的目的和意义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s and human linguistic competence.Researches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hed light on prehistoric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connections of earlier and later variants of the same language,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kinship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The historical study of language also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how non-linguist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teract over time to trigger linguistic change.研究语言变化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能力极其重要。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语言变化的史前发展和同一语言早期和后期变体自己的联系,为不同语言的亲缘关系提供线索。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对非语言的因素,如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在语言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笔记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笔记

第七章德育一概述:1.广义概念: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有目的培养…2.性质(特点)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历史阶级民族、继承性3意义abc4.德育目标①概念:预期目的②确立依据:a个人b国家c文德d时社③中小学具体目标二德育内容:1概念2选择依据①德育目标②身心发展③时代特征学生实际④文化传统。

3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2345678永恒主题1.概念:按道德规范和规律,对施加影响,促使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过程,…统一2.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主体)、德育内容、的与方法三德育 3.基本矛盾:教育者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水平。

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过程(1)是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开端基础、动力催化剂、调节、终结标志(2)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是教育自我教育结合过程4.基本规律(3)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基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导向性原则a涵义理想性方向性向…发展b要求正确方向、方针政策、理想现实结合2.疏导原则a涵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b要求:①讲理疏通②利导善诱③激励为主3.因材施教(实际出发)a涵义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用不同方法b要求了解、选择、施教4.知行统一a涵义重视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提高认识结合行为养成b要求①②③④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a涵义略b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c要求①②③则 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a涵义b名言王阳明马卡连柯c要求①②③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a涵义b要求①正面②摆事实讲道理③规章制度公约守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积因素长善救失a涵义b要求①②③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a涵义多方力量统一认识前后连贯b要求一认知模式: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二体谅模式:把道德培养置中心地位、提高人际、社会意识、麦克费尔(概念)三社会模仿模式: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班杜拉美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社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主导力量重要特殊途径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讲解报告谈话辩论读书指导;参观访问调查要求12342.榜样示范法典范示范榜样;要求1选2激敬慕情3引导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环境自身因素熏陶感染:要求1创环境2与启发说教结合3.参与七德育方法的 4.实际锻炼法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要求123选择与运用 5.品德修养指导法内容: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九个概念) 6.品德评价法通过肯定或否定予以激励或抑制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要求4个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要求1.明白是目标2.选择策略设计内容3规定原则4学习合作技巧德育方法选择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208页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开展社区教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学校。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七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七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因此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主要表现为传播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和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大众传播的诞生施拉姆的观点:15世纪40~50年代-德国古登堡-第一批油印的《圣经》确切的观点: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19世纪30年代-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纽约太阳报》《先驱报》特点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大众生活发行量大读者不是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主要来源观念纸转为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转为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电子媒介的出现1838-塞缪尔?莫尔斯-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电影1895-巴黎-第一家电影院广播-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1920-美-威斯汀豪斯公司-从事标准广播的第一张正式营业执照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德-林格斯-将电视、原子能和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1928-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WGY台-第一部电视剧1941-NBC、CBS-开始商业电视广播美-埃默里-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电视媒介发展的革命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道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更丰富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卫星传输的普遍采用使电视传播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时代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乐观主义期待美-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阶段历史进程-被动忍受权威指配合统治阶段~舆论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现实阶段-由分散的、情绪性的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单纯地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阶段通过讨论和争论而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报刊的功能作为事件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法-塔尔德-《舆论与群集》-报刊造就了舆论的主体,公众,是纯粹精神上的集合体美-库利-《社会组织》-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怀疑主义大众传播事业的集中和垄断,使大众传播成为垄断资本和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德-皮尔德-《我们心中的希特勒??BR>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的加剧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大众传播具有麻醉神经的负面作用日-清水几太郎-大众传播是盈利企业,也是宣传机构,也类似于心理暴力美-格林-《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退化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人与环境的关系客观环境本身/人对环境的认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影响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有告知性和制约性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形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亩?位肪?BR>大众传播形成信息环境的优势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大众传播的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美-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人的行为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单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多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多选)19世纪初期欧州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单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多选)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即和平形式两种。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单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多选)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这段时期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简答)列宁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多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多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找克、罗马尼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大学应用物理第七章读书笔记

大学应用物理第七章读书笔记

⼤学应⽤物理第七章读书笔记静电场本章研究的是电磁运动中最简单的情况—静电场,所采⽤的研究⽅法为:从库仑定律开始,建⽴静电场的概念,从置于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和⼒做功的情况,研究静电场的性质,引⼊电场强度和电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

建⽴场强叠加原理、⾼斯定理、环路定理等。

⼀、概念静电场:任何电荷周围都存在着电场,相对观察者为静⽌的电荷所激发的电场。

电场的特点(1)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是通过电场来传递(2) 对位于其中的带电体有⼒的作⽤(3) 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电场⼒要作功——电场是种物质,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

电场强度:放⼊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静电⼒F跟它的电荷量⽐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定义式:E=F/q ,F为电场对试探电荷的作⽤⼒,q为放⼊电场中检验电荷(试探电荷)的电荷量。

电场强度的⽅向:规定为放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到的静电⼒⽅向。

与正电荷受⼒⽅向相同,与负电荷受⼒⽅向相反电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是通过电场发⽣的。

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的周围就存在着电场,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其中的电荷有⼒的作⽤,这种⼒就叫做电场⼒判断⽅向⽅法:正电荷沿电场线的切线⽅向,负电荷沿电场线的切线⽅向的反⽅向。

计算:电场⼒的计算公式是F=qE,其中q为点电荷的带电量,E为场强。

或由W=Fd,也可以根据电场⼒做功与在电场⼒⽅向上运动的距离来求。

电磁学中另⼀个重要公式W=qU(其中U为两点间电势差),可由此公式推导得出。

静电⼒作功的特点:单个点电荷产⽣的电场中任意带电体系产⽣的电场中电荷系q1、q2、…的电场中,移动q0,有结论:电场⼒作功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关,所以静电⼒是保守⼒,静电场是保守⼒场。

电通量:通过电场中任意给定⾯积的电场线的数⽬,叫做通过该⾯积的电场强度通量,简称电通量。

(它是研究电场性质的常⽤物理量)公式:电通量密度是通过垂直于电场⽅向的单位⾯积的电通量,它等于该处电场的⼤⼩E 。

电通量密度精确地描述了电⼒线的疏密。

《管理学》第七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七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七章重难点笔记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基本概念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它的任务不在于企业的目前状况,而在于关注企业的未来状况。

2.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如何实现总体目标的细化的计划。

它需要解决的是组织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3.全面地完成计划,是指组织整体、组织内的各个部门要按一切主要指标完成计划,不能有所偏废。

4.均衡地完成计划,是指根据不同时段的具体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按年、季、月,甚至旬、周、日完成计划,以建立正常的活动秩序,保证组织稳步地发展。

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是为战略决策和选择服务的,包括对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和顾客的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其大致可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五个方面。

(1)政治环境。

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2)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3)经济环境。

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4)技术环境。

除了包括与企业所处领域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有国家对科技开发投资和支持的重点、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

(5)自然环境。

指企业经营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状况等自然因素。

2.行业环境公司环境最关键的部分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环境。

根据美国学者波特的研究,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如图7-1所示。

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并且最终利润潜力也会随着这种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高等代数.第七章.线性变换.课堂笔记

高等代数.第七章.线性变换.课堂笔记

第七章 线性变换§7.1 线性变换的定义与判别一、线性变换的定义:定义1 设V 为数域P 上线性空间,A 为V 的一个变换(即V ⟶V 的映射),若A 保持加法和数乘运算,即A (α+β)=A (α)+ A (β),∀α,β∈V ,A (kα)=k A (α),∀k ∈P ,则称A 为V 的一个线性变换.注记: 以后我们用花体拉丁字母A,B,C,...表示V 的线性变换,除了特别说明外,本章节中V 均指数域P 上有限维线性空间.例1.说明下列变换均为线性变换: (1)把V 中任一向量都映射为0(称为零变换,记作0); (2)把V 中任一向量α映射为本身(恒等变换,记作E ); (3)取定k ∈P ,把V 中的每一个向量α映射为kα(数乘变换,记作k ).例2.判定下列规则σ是否为指定线性空间的线性变换: (1)ℝ,x -:σ(f (x ))=f′(x );(2)C ,a,b -: σ(f (x ))=∫f (t )dt x0;(3)P n×n : σ(A )=A +A ′,σ2(A )=SAT ,S,T 为固定二个n ×n 矩阵. (4)ℝ,x -n : σ1(f (x ))=xf (x ),σ2(f (x ))=f (x )+1. 解:可验证(1)-(3)均为线性变换,下面证明(1): ∀ f (x )∈ℝ,x -,其导函数唯一确定,且f (x )∈ℝ,x -,因而σ为V ⟶V 的变换,即V 的一个变换,σ(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σ(f (x ))+ σ(g (x )), ∀k ∈ℝ,σ(kf (x ))=(kf (x ))′=kf ′(x )=kσ(f (x )).(4): σ1与σ2均不是线性变换,取f (x )=x n−1+1=ℝ,x -n ,但σ1(f (x ))=xf (x )=x n +x ∉ℝ,x -n , 因而σ1不是ℝ,x -n 的一个变换, σ2是ℝ,x -n 的一个变换,但运算不保持,因而不是线性变换.习题:P320、1例3.设α为通常几何空间ℝ3中固定的向量,把空间中每个向量η映射为η在α上的内映射(正投影),即Πα: η⟶(α∙η)(α∙α)α是ℝ3的线性变换,这里(α∙η),(α∙α)表示通常向量的内积.证:如图,Πα(η)=OD ⃗⃗⃗⃗⃗ =ηcos (η∙α)α|α|=(α∙η)(α∙α)α,唯一确定, 从而Πα为ℝ3的一个变换,如图,AC ⊥W(垂足为C),OCD LA Wα1α2η因此L 与W 为ℝ3的子空间且ℝ3=W ⊕L ,令 η=α1+α2,α1=OD⃗⃗⃗⃗⃗ =Πα(η),α2∈W , δ=β1+β2,β1=Πα(δ)∈L,β2∈W ,则η+δ=(α1+β1)+(α2+β2),α1+β1∈L,α2+β2∈W , 从而Πα(η+δ)=α1+β1=Πα(η)+Πα(δ), 同理,Πα(kη)=kΠα(η).二、线性变换的性质: 设A 为V 的线性变换,则: (1) A (0)=0, A (−α)=−A (α),∀α∈V ; (2) A (k 1α1+k 2α2+⋯+k t αt )=k 1A (α1)+k 2A (α2)+⋯+k t A (αt ); (3) A 把线性相关的向量组映射为线性相关的向量组(反之不真).2011-04-02A : V ⟶V 线性变换性质: (3) A 为V 中线性相关的向量组,映为V 中线性相关的向量组,即α1,α2,…,αs 相关⟹A (α1), A (α2),…, A (αs )相关;但A (α1), A (α2),…, A (αs )线性相关⇒α1,α2,…,αs 相关. 如A =0,∀ α∈V,α≠0, A (α)=0.(4)设α1,α2,…,αn 为V 的一个基,∀ α∈V,α=x 1α1+x 2α2+⋯+x n αn ⟹A (α)=A (x 1α1+x 2α2+⋯+x n αn ) 线性变换A 由V 中一个基中的像唯一确定;(5)设α1,α2,…,αn 为V 的一个基,则对V 中任一向量组β1,β2,…,βn 必存在一个线性变换 A : V ⟶V ,使得:A (αi )=βi ,1≤i ≤n ;证:作V ⟶V 映射:A (α)= x 1β1+x 2β2+⋯+x n βn ,其中:α=x 1β1+x 2β2+⋯+x n βn ,则A (αi )=βi ,1≤i ≤n ; 下证:A 为V 的线性变换:∀ α=x 1α1+x 2α2+⋯+x n αn ∈V,β=y 1α1+y 2α2+⋯+y n αn ∈V,A (α+β)= A .(x 1+y 1)α1+(x 2+y 2)α2+⋯+(x n +y n )αn /=(x 1+y 1)β1+(x 2+y 2)β2+⋯+(x n +y n )βn=(x 1β1+x 2β2+⋯+x n βn )+(y 1β1+y 2β2+⋯+y n βn ) = A (x 1α1+x 2α2+⋯+x n αn )+ A (y 1α1+y 2α2+⋯+y n αn )= A (α)+A (β)同理,∀k ∈P ,A (kα)=k A (α).§7.2 线性变换的运算为方便,引入记号:Hom (V,V ),它表示数域P 上线性空间V 的所有线性变换的集合。

逃避自由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笔记

逃避自由 第七章  自由与民主笔记

第七章自由与民主读书笔记一、个体之错觉开篇点题:不仅纳粹主义威胁着人类的民主制度,更令人忧心的是,即便是民主社会内部也滋生着法西斯兴起的温床,其共同根源来自于个人微不足道感和无能为力感。

(一)传统信念的错觉:传统信念认为现代民主制度把个人从所有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个人主义,人们不屈服于任何外在权威,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然而,表达思想的权利,只有在人们拥有自己思想的时候才有意义。

现在社会的自由只是一种虚假自由,因为,在现代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中,人们陷入日益孤立和无能为力,为了应对巨大无能为力感的危机,产生了两种逃避方式:一是权威主义性格二是机械趋同。

(二)文化趋同的产生:(通过具体事例——阐述概念——分析原因)(1)文化趋同现象:在我们的文化中,自觉感觉及真个性的发展很早就受到压抑,实际上,从最早对儿童训练培养时起就开始了。

教育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为目的,结果却走向扼杀自发性和原始心理的反面。

(原始心理:并非是别人以前从未想到过的思想观念,而是指它发生于人,是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个意义是他的思想。

)一方面,最早压抑的感觉之一便是敌视和厌恶。

最终,儿童丧失了辨别好人和坏人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们教导儿童的不是“他的”感觉,而是别人喜欢的感觉。

最终,儿童失去了辨别伪感觉与自发友善的能力。

(2)文化趋同的解释:弗洛伊德:用性压抑解释文化趋同弗洛姆认可弗洛伊德提出性压抑的严重的后果,性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东西,人像酗酒或吸毒那样沉醉其中,实际上却并无任何特殊乐趣,只能使人忘掉自我。

(3)文化趋同导致的结果:是大量自发的情感受到压抑,并被伪感情取而代之。

情感大受其挫,不带情感去思想和生活已成为理想。

“有感情”已成为不健全、不正常的同义词。

个人接受了这个标准,变得异常软弱,他的思想贫乏,平淡无奇。

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并不能完全扼杀,它们必须完全脱离人格思想而存在。

(三)文化趋同下的思想变异1.情感禁忌——悲剧感(情感受挫的典型)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向死而生,死亡是人的终点。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
摘要:
1.爱的教育第七章概述
2.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3.对爱的教育的理解
正文:
【爱的教育第七章概述】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阿米奇斯的一部教育学名著,全书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

第七章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小学生恩里科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爱的教育的经历。

【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在第七章中,恩里科通过记录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爱的教育在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读书笔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父母对恩里科的爱:恩里科的父母关心他的成长,通过耐心教导、关爱和鼓励,帮助他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品质。

2.老师对恩里科的爱:在学校里,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关心恩里科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3.同学之间的爱:恩里科的同学们互相帮助、关心,共同度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进了友谊。

4.爱的教育的意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描绘,恩里科逐渐认识到爱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他学会了感恩、尊重和关爱他人。

【对爱的教育的理解】
爱的教育是一种以关爱、尊重和引导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方法。

它强调教育者要用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品质。

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1今天,天太热了,作业也写完了,于是,就看起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主要讲的是:尼尔斯和群鹅来到了一个小岛上。

卡骆驼(尼尔斯的宠物)太饿了,就看见两个人在钓鱼旁边放着一块面包,卡骆驼就蹑手蹑脚的.走到那里。

不料,兄弟俩发现它了就把它抓住了。

尼尔斯骑的天鹅看见了,就飞过来救它。

天鹅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救了出来,自己被他们抓住了,兄弟俩回到家,准备吃了。

这时尼尔斯出现了,用他的智慧和力量就吃救了天鹅。

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向尼尔斯一样,用智慧打败困难。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2一个小男孩叫尼尔斯,他很调皮,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一次,他在写作业,忽然,他发现箱子自己打开了,从里面跳出一个小人来,由于过于调皮,他被小精灵变小了!他走到农场,一只鹅看见一群雁从它头上飞过,于是,它扑了扑翅膀,尼尔斯不想让它飞,于是爬上它的背,可是,它已经起飞了……奇妙之旅开始了!我觉得这本书惊险、刺激。

勇敢的'小男孩用他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3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因为这本书很有意思,在书中它告诉我们不要向困难低头,要迎难而上。

书中的主人公是尼尔斯,有一天,他的爸爸凶巴巴的对他说:“你一定要在我们回来之前把书给读好,我已经帮你把书给准备好了,我回来的时候一定会考你的'。

”尼尔斯轻轻的点了点头,在他读书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精灵,就是因为尼尔斯一不小心惹了这只小精灵,他把尼尔斯变成了像大拇指一样大的小人儿,他找不到小精灵,只好骑着自家的大白鹅,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这是一次奇异的旅行,在经历了种。

种磨难、锻炼后,尼尔斯回到家中,恢复原形,从此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大家听了我的介绍,如果你们还想知道下面的,你们就去看看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书笔记第七章4作者简介: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从小喜欢听祖母讲故事喜欢读书立志要当一个作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6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6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6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篇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也正是保尔艰苦奋斗,为革命理想献身的极有意义的一生写照。

所谓世势造人,在那样的环境中,保尔坚定了目标,并为之奋斗一生。

这样充实的人生,是极令人羡慕的。

在众多的困难面前“四次死里逃生”,保尔身上体现出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当下和平的国度中,反倒更容易忽视隐藏在暗中的困难,总以为躲过了便是“万事大吉”,实在是错过了最好的成长的机会。

苦难能够摧毁一个人,同样也能够造就一个人。

保尔就是在这特殊的,艰苦的和恶劣的环境中磨练炼出了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和保尔所经历的那些困难相比,我们所面对的那些困难大多都显得微不足道。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成长总是在不安的状态下发生的。

”从保尔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困难似乎看起来是十分难以克服的,可当咬牙坚持战胜它之后,自身的成长和能力也是有极大的飞跃。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学着去努力解决它们,从中收获经验,为我们以后的为人处事磨炼自己。

保尔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同样值得敬佩!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是光荣的,值得骄傲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篇2)暑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里的内容精彩万分,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保尔从小被神父赶出学校,因不能上学,所以他自学成才,长大后不怕艰苦,勇敢地面对困难,当兵保家卫国,虽然身有残疾,仍然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故事,表现了保尔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品质。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简介
2.阅读童年第七章的感悟
3.童年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4.童年第七章的读后感想
正文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从幼年到成年的生活历程。

本文主要对第七章进行读书笔记摘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部作品。

【阅读童年第七章的感悟】
在阅读童年第七章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苦和磨难,但作者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成长。

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童年第七章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和启示。

作者在外祖父家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喜欢听外祖父讲故事,也喜欢和表兄弟们一起玩耍。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渐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童年第七章的读后感想】
阅读完第七章,我深受感动。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
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定地走下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家庭和亲情,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童年第七章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困苦,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如何珍惜家庭和亲情。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原创版)目录1.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的概述2.童年第七章的主要内容3.童年第七章的感悟和启示正文【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的概述】《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顶峰、走向革命的艰难道路,同时反映了 19 世纪 70、80 年代俄国劳动者追求真理的曲折历程。

本篇读书笔记摘抄来自《童年》的第七章,主要描述了阿廖沙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教育现状以及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童年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七章中,阿廖沙告别了外祖父家的孩子们,进入了一所公立学校。

这里的教育环境和他之前所经历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学校的老师们严肃认真,对孩子们要求严格。

在这里,阿廖沙学会了读书、写字,也开始接触到了新的知识。

然而,在学校里,阿廖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他因为不识字,一开始跟不上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常常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们的嘲笑。

但是,阿廖沙并没有气馁,他努力学习,逐渐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其他同学。

在学校里,阿廖沙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他们一起学习、玩耍,共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但是,他们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有一次,学校里举行了一场庆祝活动,阿廖沙和他的朋友们因为调皮捣蛋,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惩罚。

【童年第七章的感悟和启示】通过阅读《童年》第七章的摘抄,我们可以看出,阿廖沙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还要承受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的责备。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迎难而上。

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阿廖沙在成长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这也告诉我们,友谊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成长。

总之,《童年》第七章的摘抄为我们呈现了阿廖沙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经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合集5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合集5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合集5篇)今天早上读了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令人感触颇深。

不愧是影响力经久不息的文学名著,无论经历过多少光阴,它依然是那么引人入胜、脍炙人口。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想成为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的人,必须得经历肉体与精神上的重重考验,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才可能会得到更高的回报,才可能会变成一块任何困难都不会使它颓然倒下的钢铁。

文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正是凭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惊人的毅力才克服了感情、生理以及精神上带给他的种种不如意,最终幸福的迈向了新生活。

生活中,我们也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坚韧不拔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的住时间的考验。

时间,是最好的炼金石,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挑战他,趁我们还拥有它,不要害怕摔倒与受伤,它们会使你更加坚劲。

因为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所以,放手去拼搏吧,不要有任何顾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很赞同这一句话。

世界上没有很难的事,只要你一心去做,就什么也会办成的。

成功就在眼前,只要你肯抓住,你就会成功。

我们要坚持,不要半途而废。

今天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主要讲的是:保尔出于一个贪苦的铁路工人家庭,从小无真顽皮,富有强烈的抗争意识。

他在党只的帮助下,走上了革命。

他奋勇作战,数次受伤,数次立功。

有一次,保尔他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之后,他任然去工作,实现了日思夜盼的重新归队的思想。

这里面的主人公双目失明,瘫痪在床,但他的心依旧在党里。

他这种勇气使我非常佩服,他虽然身残,但志不残。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来到了一座大山,这里有很多人来爬山呢!这样我不会无聊了。

开始爬了,一开始我信心满满,飞一般的向前冲,之后我便满头大汗,从第一名变到了最后一名。

我有一些想放弃,妈妈看见我懒洋洋的坐下来,便走过来说:“怎么啦,爬不动了吗?”“嗯。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想有道理,又想想老师的教诲,终于重拾信心,站了起来,重新向终点出发。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第七章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第七章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

这是一本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十个月学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第七章这一章主要围绕着“扫烟囱的孩子”这个主题展开。

在讲述这个主题时,作者通过让安利柯观察到这个扫烟囱的孩子在哭泣,而其他孩子对他的嘲笑,让安利柯内心感到十分的痛苦。

作者通过安利柯的内心变化,强调了同情心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一章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如何。

在阅读这一章时,我深深地被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所打动。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中,感受到安利柯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一章让我意识到同情心的重要性。

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痛苦时,我们不应该嘲笑或者漠视,而应该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这一章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

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时,我们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区分他们。

在阅读这一章时,我还特别关注了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场景。

同时,作者也通过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受故事所传递的信息。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的情感和场景。

我相信这一章对于每一个读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七章的结尾,作者以安利柯的视角发出感叹:“我将永远记得这个教训,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每一个人。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爱的教育》是一部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阿米奇斯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小学生恩里科的校园生活,展现了爱、友谊和责任等主题。

第七章中,恩里科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继续展开,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读书笔记摘抄。

在第七章中,恩里科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在校园内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与同学们之间的互动。

这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恩里科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首先,恩里科描述了他在课堂上的学习经历,他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敬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

他提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以及他如何通过老师的教导来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和历史事件。

恩里科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和专注的,他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在课后也会花时间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接着,恩里科讲述了他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他提到了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习的场景,以及他们如何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

恩里科特别提到了他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一次意外中受伤,恩里科和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之间纯真而真挚的友谊。

此外,恩里科还记录了他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片段。

他描述了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以及他如何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爱和责任。

恩里科的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教导他如何成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这些家庭教育对恩里科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章节的最后,恩里科反思了他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经历,他意识到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识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爱都是教育的核心。

通过爱,他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第七章通过恩里科的日记,向我们展示了爱和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恩里科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珍惜身边的爱,去努力学习,去成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1《童年》的作者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

小说中记叙了他亲身经历的童年。

作者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

外婆带着他和他的母亲来到了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但外祖父家并不和谐,打打闹闹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他在两个成天不务正业,干尽坏事的舅舅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又从慈爱的外婆身上看到了真善美。

他10岁就开始独立谋生,但再嫁的母亲受尽暴虐之后也去世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作者阿廖沙(即高尔基)的身影,他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充满了一种炯炯有神的光,那应该是勇敢的光芒吧!现实的残酷使他过早的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回想起童年,儿时的自己有父母和家人爱着,疼着,身边有数也数不清的玩具,却还总是挑三拣四嫌玩具不够。

却不曾想过曾经和我们一样拥有过童年,一样年龄的阿廖沙却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他的童年缺少一个家庭应有的和睦,缺少一个孩子应有的欢乐。

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却依然能够产生出他这样一个完整而坚强的人。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外祖父的打骂,周围人的厌恶吗?不,不是的。

是因为他始终怀着一颗坚强而纯洁的心来面对生活,是因为他周围的一些正直、善良的人在无私地帮助、引导他向前,去突破黑暗生活中的冲冲困难。

故事以作者母亲之死为结尾,从组后外祖父的那句“你还是到人间谋生去吧!”中,也暗示着作者真正苦难的日子将要来临,他要带着最后的欢乐到人间去了,而阿廖沙的童年也就此结束。

童年第七章读书笔记2童年宛如乐谱,谱写出一件又一件的趣事;童年犹如雨后的彩虹,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画面;童年好似一串银铃,发出清脆的声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七章读书笔记摘抄好句摘抄及赏析。

1.小城周围遍地是战壕,到处是带刺的铁丝网。

整整一个星期,这座小城总是在隆隆的炮声和清脆的枪声中醒来或睡去,只有在深夜才安静下来。

(P122页)赏析:“遍地”、“到处”、“整整”、“总是”,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长,给小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影响。

2.乌黑的炮口发出凶猛而可怖的吼叫声。

人们连忙给大炮装上新的炮弹。

(P122页)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炮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的激烈和恐怖。

3.炮兵连政委扎莫斯京同志惊跳起来。

他刚才枕着炮架睡了一觉。

他紧一紧挂着沉甸甸的毛瑟枪的腰带,留神倾听炮弹的呼啸,等待它爆炸。

接着,院子里响起了他那洪亮的喊声:“同志们,明天再接着睡吧!现在起——床——“(P122页)赏析:动作描写,写出了炮兵连政委扎莫斯京同志的小心谨慎,警惕性非常高。

4.从制糖厂的烟囱上面,可以看见布尔什维克的战士们时而匍匐在地,时而跌倒爬起,在不可阻挡地向前进攻。

他们差不多要拿下车站了。

谢乔夫狙击师把所有的预备队都调了上来,仍然无法堵住车站上已经被打开的缺口。

(P123页) 赏析:侧面描写,写出了布尔什维克的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5.突然,一个红军战士跃上了公路。

他迅速卧倒,顺着路面朝前开了一枪。

(P123页)赏析:动作描写,写出了这个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身手敏捷,经验丰富。

6.他奔到大路上,使劲地高声呼喊:“万岁!同志们,万岁!”(P124页)赏析: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谢廖沙看见红军部队攻进城里后的兴奋和激动。

表现了他对红军部队的喜爱、欢迎和拥护。

7.但是,她的谢廖沙,她不止一次揪过耳朵的小谢廖沙,却冷冷地瞪了她一眼,又羞又恼,满脸通红,斩钉截铁地说:“别叫!我是怎么也不离开这个队伍了。

”他连停也不停,就从母亲面前走了过去。

(P124-125页)赏析: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谢廖沙对红军的喜爱,非常坚决地要加入红军队伍,保家卫国,为人民谋福利。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七章南方地区重点归纳笔记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七章南方地区重点归纳笔记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七章南方地区重点归纳笔记选择题1、在今年“5.18”海交会上,来自宝岛台湾的农产品大受欢迎,这些农产品最可能是A.苹果、梨B.大米、菠萝C.棉花、甜菜D.哈密瓜、大豆答案:B试题分析:台湾省的农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和甘蔗,在水果中,以香蕉、菠萝和柑橘为主体,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台湾的主要自然资源及分布.2、“五一”假期期间,小刚从广州乘火车到北京旅游,沿途可能看到( )A.湖南省乡村片片稻田分布B.湖北省农民正在采摘棉花C.河南省农民正在收获香蕉D.河北省境内水塘遍布答案:A分析:湖南位于东南丘陵地带,有茶园;湖北地区位于南方地区,不种植苹果;香蕉属于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热带,河南不位于热带;河北位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水塘较少,故选A。

3、下列关于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B.南方地区是指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C.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D.南方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答案:B分析:根据南方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进行分析解答。

我国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重合,故A错误;南方地区是指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故B正确;平原、丘陵和高原、盆地交错分布,故C错误;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还有小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故D错误;故选B。

小提示:考查南方地区的基本概况。

4、南方地区的地形东西明显差异,主要是因为地跨我国地势:A.第三级阶梯B.第一、二级阶梯C.第二、三级阶梯D.第二级阶梯答案:C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第三阶梯,没有跨越第一阶梯,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A.1999年12月1日B.1997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日D.1997年12月20日答案:B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收复澳门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 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在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生产力是最为活跃、最不稳定,不断 发展和变化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 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引起社会的政治结 构和观念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但使得在旧制度下被束缚 的生产力获得解放,使人类社会发展从整体上跃上更高的层 面,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源泉。 • 因此,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 和它相适应 , 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 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手推磨产生的是 封建主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是工业资本家 的社会。”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 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 • 阶级: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 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分成的处 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 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决定了 各阶级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又决定着各阶级取得它们所支配的社会财 富的多寡和方式的不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动态 的角度看,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过 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 的基本适合。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 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 阶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矛 盾运动,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 着一条普遍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 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依据它对生产 力的适合与否,分别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 进或者阻碍作用,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 到底应当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生产力 是最活跃的因素 , 而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当生产关系不能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 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 , 排 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 思想的力量来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 活 , 从而为经济基础服务。 •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 的性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经济 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 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 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 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源于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 系的冲突。 • 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总是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 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 级实行残酷的压榨和掠夺。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在 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又必然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政治 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 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 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 也各不相同。 • 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 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贯穿社 会发展过程之中,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 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 个过程并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 势,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制约着人类社会矛 盾体系中其它矛盾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首先,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有 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 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与之相适应。恩格斯指出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 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 , 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 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 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 归根到底都应由这 个基础来说明。” •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基础 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或快或慢的变化,而 且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的 反作用可能是积极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衰退的,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 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并不否认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在支配人们行为中 的作用,而是顺藤摸瓜,探究出了产生精神现象背后的物质根 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 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也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受这一根本动力制约的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 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 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 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 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 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 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 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 构成 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 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是一个川 流不息、万古常新的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 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 段。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二者 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 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根据这一规律 ,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 发展 , 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 式和方向 , 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第二节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 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人类自从进入到私有制社会以来,其 历史从阶级存在的角度就可以说是阶级斗 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这条主线索就 很难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 生的吗?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使阶级的产生 有了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使这种可 能变为现实。
•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 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 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 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 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体现在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被压迫阶级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抗剥削和压迫,无论是 奴隶阶级的砸毁农具、消极怠工、逃亡还是农民阶级的 大规模的起义和战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统 治阶级,迫使他们做出某种调整和让步,减轻剥削和压 迫的程度,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 来。如果社会矛盾尖锐化,这就意味着维护旧的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的反动阶级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之间的对 抗白热化,其结果必然引发声势浩大摧枯拉朽的社会革命,导 致社会形态的质变。而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 盾通常是通过兴利除弊的社会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每一次成功 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 而推动社会量变。总之,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 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 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 来。 • 例如,19世纪初,英国的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这 两个阶级争夺统治的要求,是英国全部政治斗争 的中心。近代欧洲伴随封建制度的瓦解而来的革 命,非常明显地显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 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