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新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共35张PPT)
南京
孙中山 五色旗
民国十五年1926年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与措施
政治方面 焚毁刑具,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自由、 平等、友爱” 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停止刑讯; 不读四书五经; 的公民道德; 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通令保护华侨; 教科书须符合 革除历代官厅 设立实业部, 禁止贩卖华工; 共和民国宗旨; “大人”“老爷” 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等称谓; 严禁买卖人口; 禁止用清政府 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禁止蓄辫、缠 禁止蓄奴 颁行的教科书 足、赌博
经济 :制订商律、奖励实业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体超过了清政府的底线
军事:编练新军、军制改革(军.镇.协.标.营.队.排.棚)、陆军学堂
推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目的稳固统治秩序,为清廷保驾护航.
但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变,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
政治:官制改革(设11部)、预备立宪、法律改革
(1912-------2019)
--百年民主共和梦
课时目标(
经过4;意义10;约法2;综合11)
• 知识与方法:初步运用现象分解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背景的必然与偶然、过程的
真与假、结果的功绩与局限,能够识记辛亥革命有关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史
实(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渗透到当时中国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影响。 •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引领认识中国政治民主 化、法制化是政治近代化的必然要求;学习孙中山为民主共和终生奋斗的强烈社会
二、国家政体的选择——民主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十余省区独立
123天
80天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七第2讲辛亥革命课件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5·海南卷,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立法服从于政治 (2)2013·全国Ⅰ卷,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2013·海南卷,14:辛亥革命的妥协性 (4)2011·海南卷,16:辛亥革命的背景(清廷 革新能力的丧失)
要点史料探究
主题一为共和大厦奠基 ——辛亥革命 材料一 材料二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辛亥革命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①。至于 1912 年四川军政府令 :“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
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 ,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 ,几乎丝毫没有受伤② ”。 课 ,分别订正③。 ”9 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 纫课 ,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 ,格致课改为理科 ,增设英语 ,又饬注意体操、 音 乐、图画、手工等科④。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问题】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观点 ?(2011· 安徽卷,15 改编 ) (2)据材料二概括 1912 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 ,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013· 四 川卷 ,14)
【答案】 (1)“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
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
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 影响。
(2)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七 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第2讲辛亥革命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
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中山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解析:C 1900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之后的清末新政,使致力于改革的士大夫们对清政府失去信心,转而支持革命,促成了孙中山形象的转变,C项正确;A、B、D三项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2.(2017·河南洛阳一模)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解析:C 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故D项错误。
3.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
”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解析:B 根据材料“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可知宪法部分程度上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A项错误;材料“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表明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没有实现,是政府执行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权思想,D项错误。
2019版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3 考点7 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是如何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 (1)指导思想上: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 (2)政体方面:学习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在政权组织方面借鉴了 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3)思想内容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以 法治国的原则,这在本质上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一致的。
微点拨
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不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2.区别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包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封
建制度是国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政体。因此,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
翻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
3.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
民主和自由权利。
(2) 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
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 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
辛亥革命。
返回
细讲
核心考点
主题
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史料实证
1.政治民主化进程
2.政治体制的巨变
3.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史料一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 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 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 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解读 承认不平等条约、承认对列强的赔款及列强在华特权,体现出对列 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及软弱性。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第19课辛亥革命【内容提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实施“新政”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
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提纲】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政治上减冗衙,修刑律;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军事上改军制,扩新军;文化上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3.影响: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2.过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考点07辛亥革命含解析
考点07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打尽之可能。
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广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价值: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
问题: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
(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
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
由材料一中的“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可得出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由“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可得出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由“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可得出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辛亥革命每日一题
专题辛亥革命(2017年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一、对辛亥革命被称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1.辛亥革命由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
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
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二、从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
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焕然一新。
三、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与败1.辛亥革命胜利说。
+辛亥革命+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变化与不变——论影响
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 制83天后,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 迫取消帝制。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 复辟,同样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仅维持了12天就草草收场。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有研究者发现,1912年6月《申报》 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 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 不辞。”
北洋袁世凯 “拥兵自重”
1、帝国主革义支命持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动因 23、、拥立有宪军派适队旧官时僚妥支协持 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变化与不变——论影响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 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 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 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 不易的一件事。”
起义文件起获,武昌形势顿时紧张。
湖广总督瑞澂得报后立刻令军警按花名册迅速搜捕革命党人 ……革命士兵人心
惶惶。
——摘编自《摇晃与终结: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
1.指挥者的缺位
2.并非原定计划
3.炸弹不慎爆炸
4.瑞澂处置失当
偶然与必然——析背景 计划中的革命
晚清乱象:一、侵略与卖国并存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912年至1919年的民族工业是在帝国 主义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暂时放松 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进一步发展的,大战 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 很快萧条下去。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经济: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时间短暂,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不充分。
伦敦《南泰京晤临士时报政》府的社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满复清存政府在,世界
高考辛亥革命知识点
高考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政权的崩溃,也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高考中,涉及到辛亥革命的考点较多,而且学生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其学习和理解透彻。
下面,我们将以一个综合性的方式,从历史背景、事件起因、影响等方面来介绍辛亥革命的知识点。
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独立和尊严,被列强不断侵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封建制度僵化不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方力量都渴望变革。
同时,辛亥革命还得益于外部因素的加持,如俄国1905年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事件起因: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
战争以清朝惨败收场,这凸显了封建主义的腐朽和中国社会的软弱。
在战后,国内爆发了一系列的变乱和起义,如义和团、太平天国等,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民众的觉醒和反抗意识。
然而,直到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更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清朝的不满和愤懑,并为辛亥革命积累了一定的力量。
关键人物:辛亥革命的成功与许多英勇而有远见的领导者密不可分。
其中,孙中山被公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政治家,提出了“民主共和”等一系列的口号和主张,引领着民众进行革命斗争。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人物,如黄兴、陈炯明等,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革命过程:辛亥革命的革命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具体体现在武昌起义的爆发和广州首义的举行。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标志着整个运动的开始。
而广州首义的举行,则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革命胜利,具体体现在辛亥革命军政府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权的诞生。
影响与启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07 辛亥革命
专题07 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1)武装起义: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
(2)全国多省纷纷发表声明独立。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05马心同-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辛亥革命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辛亥革命
为你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辛亥革命,2019高考复习辅导请及时关注高考栏目的更新。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辛亥革命
1、准备:
①思想准备: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组织准备: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
2、经过:
①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②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南京)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体: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3、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
第二,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第四,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第五,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4、不足: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辛亥革命
文明进程 丁说: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甲
B ②——乙
C ③——丙
D ④——丁
答案:D
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39题:
第三问题目中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 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可以从3个角度思考:1 已经掌握的书本知识;2 结合 材料三和第一问的核心内容共和制;围绕核心内容共和 制 3 结合第二问围绕核心内容没有流太多的血;第二 问中本身就有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句话
1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 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 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这棵大树 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 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 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 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2 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3 意义: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比较 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 目的 为建国提供法律依据
1912年临时约法
为限制袁世凯权力 维护民主共和
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1 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的演
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 开明专制化
呢;还是民主政治 ……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
再流第二次了 孙中山主张建立
A 民主共和
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君主制
D 君主专制政体
2019中考历史专项考点精解精练-辛亥革命.doc.doc
2019中考历史专项考点精解精练-辛亥革命【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后全国有14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史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元旦,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4、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思想上获得大解放,促使人们继续探索救国救道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的人是袁世凯,袁世凯后来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中考同步演练选择题【1】以下刊物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C【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歌颂的是A、毛泽东B、康有为C、邓小平D、孙中山【3】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是:A.孙中山B.康有为C.陈独秀D.胡适【4】2007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A、李鸿章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5】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选项是A、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B、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在湖北武昌C、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6】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主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促进了中国近代化C.都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D.都向西方学习【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
高三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
高三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辛亥革命,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运动,它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辛亥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革命背景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状态。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外国列强加紧侵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主运动逐渐兴起。
这些因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导火索: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武昌起义,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以湖北武昌为中心。
此次起义是由革命党人在湖北统一组织并在华中推行的,起义军成功夺取了武昌城,标志着封建帝制被冲击。
爱国民主团体的兴起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爱国民主团体,如同盟会、光复会等。
这些团体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民主自由,为辛亥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力量。
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基本原则,为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临时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临时政府随之成立。
临时政府宣布推行民主共和制度,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改革。
然而,临时政府的建立并没有持久,很快陷入了内部争斗和割据局面。
各地起义和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影响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各省相继爆发起义。
南京和上海等地也相继被夺取,清朝统治被摧毁。
辛亥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标志着清朝帝制的结束和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开始。
评价和影响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彻底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掀起了一场对于民主、平等和公正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变革的轨道,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辛亥革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革命后的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相对不稳定,社会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1)武装起义: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
(2)全国多省纷纷发表声明独立。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1)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向一全面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1.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国民享有基本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3.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而保证资产阶级民主。
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和要求。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出民主化、法制化潮流,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中的一座丰碑。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革命性与民主性(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2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3.局限性(1)《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党政的序幕,但历经十余载而归于失败。
其失败的原因,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低下外,临时约法本身的缺陷,如制定缺乏代表性、行政权力划分与现实政治状况相背离、权力划分混乱等,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临时约法的缺陷及其失败,充分昭示了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摘自张辉《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民国的相关史实,围绕“宪政的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论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不可能成功实践的。
阐释:《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第一个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在社会动荡,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缺乏稳定的社会基础。
它虽效仿美法宪政,但由于其设计本身的缺陷,最终在实践中失败。
《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具有主观主义色彩。
它权力架构混乱,将管理权分配于各种机关,违反了3国家原理。
赋予国会(参议院)权力过于广泛,总统内阁权限不明,内阁缺乏制衡国会的手段,回避“中央地方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临时约法》的缺失成为袁世凯攻击和修改的借口,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
《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
仅以立法机关制定宪法,缺乏代表性。
所以《临时约法》是不可能成功实践的。
考向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1)1894—1912年,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大汉族主义色彩。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
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孙中山在这里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志在刺杀清官员,震慑清政府,推翻清政府,甚至以汉民族摆脱清朝统治为目标,倡导关内十八行省自治。
在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公开祭祀明朝皇帝以此号召炎黄子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
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
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清朝,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
它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
(2)1912年,民族主义由反满思想发展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开始站在建设国家的层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但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典例引领】《孙中山全集》中载:“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
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五族云乎哉。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D.主张民族团结【答案】D考向三对辛亥革命的认识(1)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取得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入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主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分析。
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学者更明确地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缺憾,但不算失败。
【典例引领】出现下图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56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A .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B .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C .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D .革命不彻底,没有推翻君主制度 【答案】B1.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以上材料说明 A .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 .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要性 C .辛亥革命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 .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主要党派情况如下这表明A.各党派政治立场渐趋一致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C.革命者放弃了反满思想D.民国时期政治氛围宽松3.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4.张謇认为,历史上“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材料中的“迥然不同”指辛亥革命A.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5.《中国人的奋斗》一书介绍:“令孙中山沮丧的是,他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