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2023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
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故事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1、出示故事,指名读。
(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3、交流(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生物间的互动行为,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技巧而闻名。
本文将从螳螂的特点、捕蝉行为的过程、捕蝉行为的意义、捕蝉行为的适应性以及对人类的启示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内容。
一、螳螂的特点1.1 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通常呈现绿色或棕色,身体修长,前胸部发达,头部具有三个复眼和一对复杂的触角。
1.2 螳螂的生活环境螳螂主要栖息在草丛、树枝等地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
1.3 螳螂的食性螳螂是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如蝉、蝴蝶、蜻蜓等。
二、捕蝉行为的过程2.1 觅食阶段螳螂首先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等待合适的时机。
当蝉鸣声响起时,螳螂会立即展开行动。
2.2 偷袭阶段螳螂会迅速移动,使用其锐利的前足捕捉猎物。
它们通常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捕食行为。
2.3 吞食阶段螳螂捕获猎物后,会用前足固定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将其咬碎,并将其吞食。
三、捕蝉行为的意义3.1 维持生态平衡螳螂捕食其他昆虫,可以控制害虫的数量,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3.2 提供能量来源捕蝉行为为螳螂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使其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
3.3 保护自身安全通过捕蝉行为,螳螂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提高逃避天敌的能力。
四、捕蝉行为的适应性4.1 捕食技巧的演化螳螂的捕食技巧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高效的捕食方式。
4.2 视觉和听觉的敏锐性螳螂具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可以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和行动。
4.3 运动速度的优势螳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身体机动性,使其能够迅速捕捉猎物。
五、对人类的启示5.1 学习专注和耐心螳螂捕蝉的过程需要专注和耐心,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专注和耐心的启示。
5.2 运用合适的策略螳螂在捕蝉过程中采用了合适的策略,这对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3 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螳螂通过适应环境,发展出了独特的捕食技巧,这对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也有启示作用。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绘螳螂捕食蝉子的情景,寓意着智慧胜过力量的道理。
本文将从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螳螂的外貌特点1.1 外貌描述:螳螂通体呈绿色或棕色,身体细长,有六条细长的腿和两对翅膀。
1.2 头部特征:螳螂头部呈三角形,两只复眼能够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
1.3 伪装能力:螳螂具有出色的伪装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身体颜色,使其更好地隐藏在植物中。
二、螳螂的捕食技巧2.1 狩猎方式:螳螂采用伏击的方式捕食,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后,突然出击。
2.2 快速反应:螳螂具有极快的反应速度,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猎物。
2.3 捕食技巧:螳螂用前足迅速抓住猎物,然后用锐利的口器咬住猎物的颈部,迅速将其吞食。
三、螳螂的进化原理3.1 捕食适应性:螳螂的捕食技巧是其进化的结果,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中的捕食需求。
3.2 伪装进化:螳螂的伪装能力是其进化的产物,使其能够更好地躲避天敌和更容易捕食猎物。
3.3 生殖策略:螳螂的繁殖方式也是其进化的结果,雌性螳螂在交配后会将雄性螳螂吃掉,以获取更多的营养。
四、螳螂的生态作用4.1 控制害虫:螳螂是农田和花园中的天敌,能够有效控制各种害虫的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4.2 生态平衡:螳螂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4.3 自然选择:螳螂通过捕食猎物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自然选择,进一步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五、人类启示5.1 智慧胜过力量: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技巧胜过单纯的力量。
5.2 伪装与隐身:螳螂的伪装能力给我们启示,要善于利用环境和条件,做到隐身和保护自己。
5.3 生态保护:螳螂的生态作用提醒我们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结语:通过对螳螂捕蝉的描述和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螳螂的外貌特点、捕食技巧、进化原理、生态作用和人类启示。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螳螂捕蝉》教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全对的学生举手。
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
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
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
(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材简解: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背景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四、再读课文。
1、根据板书质疑。
2、读文谈发现和疑惑。
3、设疑、存疑。
4、告诉学生:冷静思考,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虽然是下午第三节课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这说明大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
1、播放动画片好,我们欣赏完动画片,谁来说说动画片上有哪几个主要角色?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并板书:螳螂,蝉,黄雀2、学写“螳螂”你知道螳螂怎么写吗?螳螂,又称刀螂,可不是那个叫刀郎的歌星,因为螳螂是昆虫所以螳是虫字旁加个大会堂的“堂”,螂是虫字旁加个刀郎的“郎”,观察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对你真会发现和总结。
3、为动画片起名螳螂,蝉和黄雀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5篇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5【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设计思路】: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一、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交流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典型捕食行为。
螳螂以其独特的捕食方式和高超的捕食技巧而闻名,它们的捕蝉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生态价值。
本文将从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捕食行为、适应性进化、生态影响以及保护意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相关知识。
一、螳螂捕蝉的捕食策略1.1 视觉捕食策略:螳螂利用其复眼和颈部的高度灵活性,能够360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猎物的运动轨迹和特征,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和行动,从而选择最佳的捕食时机。
1.2 运动捕食策略:螳螂具有非常迅速的反应速度和出色的运动能力,能够在瞬间抓住猎物。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快速抓住猎物,使猎物无法逃脱。
1.3 捕食后的处理策略: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螳螂捕蝉的捕食行为2.1 捕食前的观察:螳螂在捕食前会静止不动,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等待合适的猎物出现。
它们会利用植物的伪装色彩和姿势,将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2.2 捕食时的攻击:当螳螂发现合适的猎物后,会迅速展开攻击。
它们利用锐利的前肢和强大的力量,一举抓住猎物,使其无法逃脱。
捕食过程通常只持续几秒钟,非常迅速而有效。
2.3 捕食后的后续行为:螳螂在捕食后,会将猎物固定在前肢上,通过慢慢咀嚼和吸食猎物体内的营养物质。
捕食后,螳螂会重新寻找下一个猎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螳螂捕蝉的适应性进化3.1 捕食器官的进化:螳螂的前肢经过长期进化,变得非常锋利和灵活,适合捕食猎物。
此外,螳螂的复眼和颈部也经过进化,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观察能力。
3.2 体型和色彩的进化:螳螂通过体型和色彩的进化,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周围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伏击猎物。
一些螳螂具有植物伪装的能力,可以将自己与植物相似,使猎物难以察觉。
3.3 行为的进化:螳螂通过进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捕食行为和策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6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6篇)《螳螂捕蝉》教学案篇一【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预习学案】1.我会读趁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毫不介意禀报自由自在螳螂恍然大悟诸侯 2.我会填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位少年以的故事,告诫吴王并使吴王打消了的念头。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自由自在恍然大悟4.我质疑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
【导学案】(一)交流预习,质疑促学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1.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成功了?2.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拓展延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不少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板书设计:少年智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明理吴王攻楚诸侯国在后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课堂检测】1.照样子写词语。
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八字成语)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仔细读读这两段话,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2.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呢?3.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螳螂捕蝉》ppt课件《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这一课时,我参照薛特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本着简单、务实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拟二课时)1、由课题引出学生字“螳螂”“侯”“堪”“奖”,通过范写提醒、描红、临写把字写正确、美观;通过同学友情提醒,区分形近字,知生字“侯”“堪”的字义,准确运用。
2、读课题,知课题是一个成语的前半部分,板书后半部分(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寓意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螳螂捕蝉的故事。
一、引言概述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源于中国古代,它以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为背景,通过螳螂的智慧和机智,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
这个故事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一种警示和启示。
二、螳螂捕蝉的故事1.1 螳螂的观察力与等待时机螳螂捕蝉的故事中,螳螂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会仔细观察蝉子的行动,等待最佳的时机出现。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
1.2 螳螂的快速反应与准确判断当蝉子飞来时,螳螂会迅速反应并准确判断蝉子的位置和速度,然后才会出击。
这表明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抓住机遇。
1.3 螳螂的勇敢与果断行动螳螂在判断准确后,会果断地出击,抓住蝉子。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成功。
三、螳螂捕蝉的启示2.1 善于观察和等待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等待,只有通过观察和等待,我们才能找到机会,抓住成功的机会。
2.2 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螳螂捕蝉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机遇时,我们要快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准确判断了机会的出现,我们才能抓住机会。
2.3 勇敢果断地行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敢果断地行动,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勇气去行动,只有果断地抓住机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结语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捕食蝉子的情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通过观察和等待,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以及勇敢果断地行动,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螳螂捕蝉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螳螂捕蝉》省级优秀教案设计4篇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资料。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计算机。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资料。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
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状况。
(一)、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透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个性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隐患危险的做法,从而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本文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学习生字词,熟读小故事。
2、教师制作PPT教学课件。
【课前游戏】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姓和动物有关,那么,我来考考大家:你们都知道哪些含有动物的成语呢?【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和动物有关系(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螳螂捕蝉也是一个成语,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几个字——(生:黄雀在后)2、完整地说。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初读感知,把握大意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默读问题)2、好,哪位同学结合投影上的提示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提示)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3、谁讲的故事?讲给谁听?目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少年、吴王)三、角色体验,读文明理(一)自由读文,小组讨论1、哪位同学能快速地把课文中少年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螳螂捕蝉》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螳螂捕蝉》说课稿1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觉最特别。
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
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体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勇敢、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体现少年的机智勇敢,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螳螂捕蝉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螳螂的智慧和勇敢,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保护自己,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寓意和启示、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介绍。
一、故事背景1.1 《螳螂捕蝉》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流传甚广。
1.2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山间小村,螳螂和蝉是村里的两种昆虫。
1.3 故事的背景环境描绘了一片宁静和祥和的氛围,但隐藏着危(wei)险。
二、主要人物2.1 螳螂是故事中的主角,它机智、勇敢,善于抓住机会。
2.2 蝉是故事中的反面人物,贪心、愚蠢,被螳螂利用。
2.3 螳螂和蝉的对照突出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
三、故事情节3.1 螳螂伪装成青蛙,诱骗蝉出来。
3.2 蝉被螳螂的伪装所迷惑,掉入螳螂的陷阱。
3.3 螳螂趁机捕获了蝉,得到了丰厚的食物。
四、寓意和启示4.1 故事告诉人们要警惕周围的危(wei)险,不要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4.2 智慧和勇气是克服难点的关键,要学会善于抓住机会。
4.3 贪心和愚蠢会导致失败,要懂得控制欲望,避免陷入危(wei)险境界。
五、教学方法5.1 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量故事暗地里的寓意和启示。
5.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5.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思量如何运用故事中的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和蝉的对照,生动地展现了智慧和愚蠢之间的差距,教导人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表面的夸姣所迷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愿我们都能像螳螂一样,机智勇敢,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构成一组说理性的单元。
《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会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智劝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它是历史故事中包含着寓言故事,而故事里又隐含着道理,少年巧用故事来劝戒吴王的一篇文章。
全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a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c、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说促读,理解语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聪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能辩证地看待吴王这个人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这篇寓言故事在写作上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努力将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准备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首尾段落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紧扣重点指导复述,情境朗读明白道理。
3、补充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
四、说课时安排:
根据这篇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高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学情,本课打算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以说促读,明白道理。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说苑》“正谏”中的几个小故事。
六、说教学程序
以第二课时为例,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1、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2、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3、以说促读,入境悟理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本环节预设1分钟时间)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认识了这位少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言故事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体裁。
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第二个环节为对比朗读,探究生疑。
(本环节预设6分钟左右的时间)
课件出示文章的首尾两段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话,再指名读,引导思考:读了这两段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少年的“这番话”指的是哪番话?吴王为什么会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么?大臣、少年都劝吴王,为什么大臣劝后吴王仍是执迷不悟,而少年一劝吴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在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古人又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能激发他们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三个环节:以说促读,入境悟理。
(本环节预设20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我打算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找出少年讲的故事,指导朗读、复述;然后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寓意;最后回顾全文,分角色朗读,进行作业练习。
首先教学第一层:少年的“这番话”是指哪些话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一找,读一读,再指名读,齐读,假如你们都是少年,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这位吴王呢?捧着书读,能打动吴王吗?恐怕不行,看看书,看看插图,练一练,看能不能复述。
再指名复述,学生评。
然后教学第二层:在你们说的话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吴王的心,是哪句呢?学生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双关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
接着讨论吴王因为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么?理解“恍然大悟”并造句。
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的愿望。
学生可能会谈到,吴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样,楚国就是蝉,而诸侯国就是黄雀,吴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国,而身后的祸患是吴国很有可能被诸侯国所灭。
最后教学第三层:这么精彩的故事,你愿意连起来读一读吗?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课文的三到十一小节。
读完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为什么大臣劝吴王,吴王不听,而少年劝后,吴王就恍然大悟呢?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
通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发表独立见解,主动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回顾全文,整体把握,体会少年的勇敢、聪明,他的劝是“智劝”、“巧劝”,而大臣的劝是“直劝”、“力劝”。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应了文章开头。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引导者,我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回顾全文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填空:《螳螂捕蝉》一文,主要写了少年巧用,从而,体现了少年的,同时还告诉我们道理。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本环节预设13分钟左右的时间)
刘向的《说苑》分“君道”、“臣术”、“建本”、“立节”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谏”中收集了秦始皇、楚庄王、齐景公等人的历史故事十多个。
课堂上我准备了四个小故事,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自由组合,共同阅读,并讨论:学了课文,又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张扬。
最后我鼓励学生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说苑》整本书。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树立了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作业布置
七、说效果预测
尊敬的评委,我在预设《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案前也阅读、浏览了一些相关文章,如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
我在思考时,主要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文中对比明显的两段话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读书,讨论探究,从而获取知识。
预计学生在说的这一块能生成课堂的亮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些历史知识较丰富的学生还能补充一些历史小故事更深刻地来说明所学的道理。
而在探讨“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联系时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这时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加以启发、引导。
当然,在我今天的说课中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能不吝赐教,谢谢!
八、说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螳螂(吴国)
蝉(楚国) 黄雀(其他诸侯国)
少年智劝吴王(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