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法治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 使中 国特 色社会主 义文化 繁荣 发展 ,必 须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有力的继承和 发扬
一
、
历 史 是 从 昨 天 走 来 , 今 天 越 发 展 , 越 要 珍 视 昨 大 , 越 要 研 究 历 史 之 所 以 走 到 今 天 的 规 律 性 的 东 西 。 文 化 发 展 与 传 承 的道 理 同 样 如 此 。 中华 文 化 是今 天 我 们 民族 的 “ 根 ”和 “ 魂 ” 。 我 们 今 天 在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旗 帜 下 之 所 以 具 有 “ 道 路 自信 、 理 论 自信 、制 度 自信 ” , 说 到 底 是 因 为 我 们 具 有 强 烈 的 文 化 自信 。2 0 1 3 年1 1 月2 6 日,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到 山东 曲 阜 就 弘 扬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作 了重 要 讲 话 。在 这 个 讲 话 中,他深刻阐述 了为什 么要 在今 天的历史条件下弘扬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 ,更重要 的意义在 于,习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
现代交际
2 01 5年 1 0月 刊 总 第 41 8期
依法治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祝 艳
( 中共烟 台市委党校
山东 烟 台
2 6 4 0 0 3 )
[ 摘要】依法 治 国,离不开社会主 义法治精神和 法治文化 的支撑 ,而这 种社会主 义法治精神 和 法治 文化 只能渊源 于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因此 ,在今 天依 法治国的历 史征程 中 ,必 须对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中丰 富的法治精神和 法治文化 予以继承 和 弘扬 , 同时 ,弘扬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必 须遵循根 本方向 , 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也存在一些区别。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治理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确保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转。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全体公民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司法机关也要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以德治国,则是指国家治理必须注重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以德治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的内在约束力和感召力,认为道德教化可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教育、文化、传媒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虽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治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国家治理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11•【文号】•【施行日期】2016.12.1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治建设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6年12月11日)《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各方面工作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同时也要看到,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
有的法规和政策价值导向不鲜明,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保障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符的现象;部分社会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全民法治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
要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治建设要注意把握“四个关系”
法治建设要注意把握“四个关系”作者:王昌荣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6期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全会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和手段的创新。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上下功夫,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法治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深刻阐明了当前加强党的建设与厉行法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这两个“最”,要求我们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我们党要带头遵守法律,而且体现从严的要求。
四中全会有一个亮点,就是讲清了党与法的关系:我们强调党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任何人都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事。
党是法治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纪要求严于法。
对内,党员干部要模范遵守党章党纪,严格规范党内生活;对外,党员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知“红线”,明“底线”,不碰法律高压线。
全会规定,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活动,要记录在案,要进行责任追究。
这是保证司法独立的新措施。
只有把深化法治建设与从严治党、加强党建结合起来,才能营造更加清明的政治生态。
另一方面,在法治建设中,要体现党统揽全局的作用。
只有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实现有效治理。
这次全会特别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法治建设的一大任务,并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每课重点知识提要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每课重点知识提要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6-8(1)综合国力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人民生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人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 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P9-11(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人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 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如何做(惠民措施)?(1)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4)实施健康中国战略;(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P11-12(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认真学习和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在近现代曾遭受重创,而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三观”扭曲、官德缺失、商业信义失调等各种丑恶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文明底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会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等,从而形成了坚固而稳定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绵延着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
党和国家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摘录
党和国家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摘录2008-5-21 来源: 长安区国学传习会跟帖已关闭1 、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介经典名作,引导人们在欣赏品读中受到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
摘自《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见2006 年 5 月24 日《人民日报》2 、要以“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重要历史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为载体,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摘自《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见2006 年 5 月24 日《人民日报》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摘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见2006 年9 月14 日《人民日报》4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探究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
我们将探讨这一文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展望与期许。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之路。
这条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形成了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特色文化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土壤。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可以为当代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其内在价值,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时代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时代精神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读《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心得体会: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二、怎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
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热点面对面》⑨)——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2日09 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与德治关系怎么看“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
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
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
高中政治文化的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的知识点一、文化的内涵1.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作用1.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 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的多样性1. 民族节日(1)地位: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坚持党的领导依规管党治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依规管党治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王岐山《人民日报》(2014年11月03日03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
《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极端重要性,对我们党怎么样领导和治理国家、怎么样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受到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必须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正确政治方向《决定》开宗明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部署,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发挥党的政治保证作用的高度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
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探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做过许多设计和试验,西方各种主义、思潮也进入中国。
最后还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和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
导读6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导读
3.以领导示范带动尊法用法
领导干部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要发挥领导干部在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中的关键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 部这个 “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 不仅不能超越国家法律,而且 要以严格的标准、规范的行为、严厉的惩处来尊法守法。 尊法守法 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否尊法守法,不仅是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标 识, 而且是道德素养的标识。领导干部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 敬畏法律,做学法 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 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 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就 能够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以身作则、以上 率下。对于各级领导干 部来说,无论什么人都要服从于法,无论多大权力都要从属于 法,无论 何种行为都要受制于法,要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 之 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领导干部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 组织者、推动者,也 是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 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 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 制度化。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 风, 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 善、尊法 守法。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导读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 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 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 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 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 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讲话强调必须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 证关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养分,坚持一手抓法治、一 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现法律和 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
党员集中学习笔记
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15年1月12日地点:党员学习室主讲人:张京祥内容: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5、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1月19日地点:党员学习室主讲人:黄家珍内容: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3、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作者:张萌倪冰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也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冲突,但一些思想和理念仍对现代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现代法治社会更好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治;借鉴意义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指从上古起至清末止,广泛流传且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
主要内容包括礼治、德治、人治以及以“刑”为中心。
其中礼治是封建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礼治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伴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德治主张以理服人和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教育他人,是将思想道德提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人治,即“人”的统治,就是指依靠个人意志的作用来实现政权管理和政治统治的政治主张。
刑是对礼的补充和帮助,刑与礼有机统一在一起,这是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法治精神的概述(一)现代法治精神的涵义法治是指严格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治国方略,要求社会主体将法律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国家运行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并使法律在全社会中得到遵守和实施。
现代法治改变了人类已有的独裁和专制,改变了人治和德治的治国模式,是迄今为止最有效、合理和完善的治理手段。
(二)现代法治精神的特点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爱国主义、民主、法治、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爱国主义、民主、法治、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内
容与要求。
摘要:
一、爱国主义
二、民主
三、法治
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正文: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励中华民族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
在新时代,我们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民主
民主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制度。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以人民为主体,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三、法治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如何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如何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2期关键词: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决定》指出: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始终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完善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的法律体系。
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
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法律才能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
目前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但同时也要看到,也有一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文和具体内容,存在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不协调、不“合拍”甚至相悖的问题。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必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导向。
要加强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和衔接,将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要加强对法律的道德效果评估,各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要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风险,对有违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或修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彰显道德的价值和力量。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律实施过程中。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不仅法律的制定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法律的实施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既要严格以明确的法律规范为遵循、为依据,又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确保法律的实施不违背立法宗旨、不偏离正确方向。
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任帅军
【期刊名称】《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年(卷),期】2022(7)5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挖掘本土法治资源的重要选择,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课题,是破除人治顽疾的重要举措。
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法律文化能更好地发挥法治中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挖掘其
中的人民逻辑和人民立场,努力形成信仰的法治宣教环境,为培养守法的道德自觉提
供更持久的内在动力。
为此,应正确处理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目的与加强法治工
作队伍建设的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与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形式之间的关系;坚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法治建设的关系,等等。
【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任帅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
【相关文献】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学校教育路径——浅谈小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式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眉山市扎实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探讨——《北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评价
4.论《民法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拓展中华传统音乐传承路径加强音乐教师传承能力培养——河南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传承实验班”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祝艳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0期
[摘要]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支撑,而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只能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在今天依法治国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予以继承和弘扬,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根本方向,坚持正确方针,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依法治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012-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支撑,而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只能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在今天依法治国的历史新征程中,必须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更加重要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有力的继承和发扬
历史是从昨天走来,今天越发展,越要珍视昨天,越要研究历史之所以走到今天的规律性的东西。
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道理同样如此。
中华文化是今天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之所以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重要讲话。
在这个讲话中,他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习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系统深刻全面的阐述,在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习总书记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党来说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这种突破性的意义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在今天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越是发展越要弘扬它,继承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由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这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是一块汲取执政营养和智慧的“执政富矿”。
同样,我们今天坚持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从深远的历史发展长河讲,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产生的。
我们只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相统一,才能明确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所在,才能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正确方向。
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文化,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予以继承和弘扬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不仅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起点,而且开启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新起点。
立足于这样的历史新起点,必须以更强烈的使命感和更宽阔的胸怀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富有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营养,为今天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用。
在这个方面,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比如说,一些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有法治的思想和理念,更多是人治的思想和理念,没有多少可继承,更说不上弘扬;比如说,一说起历史法治传统,似乎这种传统欧洲有,西方有,独独我们中国没有,等等。
这些认识是偏颇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实际上,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从先秦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
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看,我们在如何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方面,有着大量的工作要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和法治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当中,就具有极为丰富的法治文化思想和内容。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在法治文化建设之外,而在法治文化建设之中,是今天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在今天,更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思想和理念,丰富法治文化的内容,加大法治文化的分量,突出法治文化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管子·牧民》中的话:“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意思是说,如果礼义廉耻得不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习总书记率先垂范,为我们从事文化工作做出了表率。
我们要在全社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环境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
王岐山同志讲:“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
”[1]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坚守和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为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文化营养。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遵循根本方向,坚持正确方针
我们党对于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历史传统文化,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科学系统深刻的阐述。
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
首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服务”[2]。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应当作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法治文化和德治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文化和德治思想文化同样都很丰富。
不能因为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可不要或者忽视历史中丰富的德治文化思想。
我们对二者都要继承和弘扬,以为今天建设法治国家服务。
法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以及道德的教化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法治凸显道德理念、加强法律对道德重塑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润泽法治精神、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们要实现的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
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说明中强调:“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社会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们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依然艰巨,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作的思路上,在工作谋篇布局中,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都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
要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我们的工作能够着眼于大局,有利于全局,积聚正能量,添彩不添乱。
第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所谓创造性转化,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适当改造并赋予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完善、发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评地加以继承。
不能一说继承,就连篇累牍荧屏竞演宫廷戏,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少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更别说这些东西离火热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那么,剩下的也只能是极少数人的自娱自乐罢了。
实际上,真正对我们今天有极好借鉴意义的历史题材多得是,从当今依法治国的视野看,历史上可资书写的东西丰富得很,只要我们开阔视野,立意深远,脚踏实地,就一定会在依法治国的历史新征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岐山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讲话[N].中国新闻网,2014,10(25).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中国新闻网,2014,10(13).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