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与本雅明文化工业理论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学家,他对文化和艺术的讨论对于当代文化理论和文化产业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文化现象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一理论认为,文化已经被工业化和商品化所淹没,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控制和压迫工具。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已经使得文化成为了商业化的产品。

他指出,当代社会下的文化已经不再是自由创造和表达的产物,而是被工业化的生产所控制和操纵。

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电视等已经成为了商业资本的一部分,它们的制作和传播都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和低俗化。

阿多诺认为,这种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使得大众文化变得空洞和肤浅,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商品化的手段来操纵和控制大众的意识。

他认为,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满足商业利益,而不是为了真正的艺术和创造。

这些文化产品通过广告、娱乐和宣传等手段来影响和控制大众的意识,使他们陷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当中,从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阿多诺认为,这样的文化工业是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奴役,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被动和消极。

阿多诺批判了文化工业的群众文化特征。

他认为,群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它高度商业化、娱乐化和大众化,使得文化成为了一种庸俗和无聊的消遣,而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和创造力的表现。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所生产的群众文化不仅使得文化产品变得彼此相似和缺乏独特性,而且还使得人们对于真正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变得越来越肤浅和平庸。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所导致的文化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警示。

他指出,文化工业的控制和影响使得现代社会下的文化陷入了真空和异化状态,人们变得越来越缺乏真正的审美和理性的判断力,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虚假和失真。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阿多诺的背景和文化工业的概念入手,探讨他的批判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背景与文化工业概念阿多诺生活在二战后的德国,目睹了战争的破坏和大规模媒体的出现。

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一起探索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娱乐工业的发展。

阿多诺对于娱乐工业和文化产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文化工业指的是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音乐、广告等,它们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

文化工业的兴起使得文化产品越来越商业化、标准化和泛滥化,丧失了原创性和审美价值,成为消费社会中的商品。

二、批判思想的核心观点阿多诺的批判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商品化的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使得文化形式和内容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节。

文化产品不再是为了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审美和思辨能力,而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商品化导致了文化产品的质量低下和普遍化。

2. 标准化的文化文化工业追求大众化,将文化产品标准化,使得大众接触到的是同质化、平庸化的文化产品。

电影、音乐、广告等都笼统地追求流行和商业利益,而忽略了审美和创新的追求。

这种标准化也使得个体与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敷衍。

3. 虚假的文化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媒体传播,它们追求的是效益和吸引力,而非真实性和深度。

娱乐工业通过制造虚假的幸福和满足感来控制大众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对现实社会和权力结构缺乏批判性思维。

4. 文化功利化文化工业的目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享乐和迎合,而非人的自由和解放。

文化产品的普及和流行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推广,而忽略了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以“文化工业”为例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以“文化工业”为例
◎美学技术 ◎
阿 多 诺 美 学 思 想 研 究
— —
以“ 文化工业” 为 例
邓 雪 萍
(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 院, 湖北 武汉 摘 要: 阿 多诺作 为法 兰克福 学派的著名关学家, 其 美学思 想体 现 了对人 性 的 关怀 和 对 人 格 缺 失 的 忧 虑 , 并无情地揭 露 了 资 本 主 义 大众 文化 的 弊 端 。他 认 为 文 化 工 业 生产 的 文 化 不 是 真 正意义上的“ 文化 ” , 而 是按 照 商 业运 行 模 式 进 行 的 文 化 工 业 生 产, 具有 商品化、 技术化、 标准化 的特征 , 与真正的 艺术作品距 离 甚远 。 关键词 : 阿 多诺 ; 文化工业 ; 关学 ; 审 美救 赎 西奥多 ・ 路德 维希 ・ 维森格 伦特——阿 多诺是 法兰 克福 学派的代表人物 , 成 长于一个艺术 氛围浓厚的家庭 中。从 学生 时代就是个 富有激进的现代精神 的音乐评论家 。“ 这个 引人注 目的人一生都拒绝在哲学 与音乐之间作职 业上的抉择 , 他非常 清楚 , 自己要在这两个彼此不 同的领域 中并驾齐 驱。他 的辩证 性思想方向与社会 、 历 史哲 学倾 向同他对 音乐的酷爱交 织在一 起。 ” 在其生活的时代 , 西 方世界发 生了剧 烈动荡 。两 次世界 大战、 社会主义 国家的诞生 、 法西 斯的残暴统 治 、 美 国文化在全 世界 的推广 , 都深深地 影响 了他 的哲 学思想和艺 术理论 。加上 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 奠定 了他 的强烈厌恶 “ 随大流 的同一性 ” 的心理基础 , 使得他毕生都倾力于非同一性哲学的研究。“ 文化 工业 ” 理 论 的提 出 , 即是 建立 在 非 同一 一 性 哲学 的思 想 基 础 上 的 。
பைடு நூலகம்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Adorno)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等等。

文化工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信息,而文化工业也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工业通过娱乐和消费的手段来加强对人的管控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被称为“文化至上主义”。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导致了文化的商业化和标准化,从而使文化成为了一个商品,使原本有内在价值的文化产品变得平凡和庸俗。

文化工业削弱了文化产出的多样性,满足了人们的低级需求,但没有提供真正的文化创新和进步。

文化工业对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巨大,它通过媒体和娱乐,为人们灌输了一种单调和机械化的文化。

文化工业运用大众化的方式和市场化的手段,让人们接受和认同它塑造的文化,让人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对文化的控制和统治。

文化工业从商业利益出发,推出了一系列的流行文化产品,它的优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人类创造质量更高的文化产品。

文化工业通过大众媒体,将娱乐和消费作为主要目的,以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导致了文化工业大量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从而削弱了文化产生的根基和创造的动力。

阿多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文化工业是一种消费社会的产物”。

他认为,消费社会使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文化的真正追求和欣赏,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被市场导向,而不是自发产生。

消费社会将文化视为一种商品,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得文化作为商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同时也削弱了对文化品质的要求和意识。

总体而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强调了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商业化和标准化,指出了文化工业对于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

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

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应置于本雅明对资产阶级肯定文化进行唯物主义扬弃这一规划的框架,以及1935年欧洲政治形势的背景中来理解。

其中包含了他对文化功能沿着马克思主义思路转变的最为坚实有力的论述。

本雅明的想法非常接近布莱希特的美学理论。

这一取向只有联系法西斯主义粗鄙但强有力的政治暴力的审美化才能得到充分理解。

在这种政治暴力的审美化面前,资产阶级自律艺术显得确乎是微不足道的。

本雅明提出的对策是以牙还牙:“人类在荷马时代是奥林匹克诸神观照的对象,现在它成了自身观照的对象。

它的自我异化到了如此程度,以致自我毁灭被体验为一种无与伦比的审美愉悦。

这是一种法西斯主义用美学来加以粉饰的政治情境,共产主义则以艺术的政治化作为回答。

”然而,本雅明未能认识到,在实践中,审美化的政治和政治化的艺术至少从形式上讲相差无几。

他的这一关键性失察随后成为阿多尔诺批评的焦点。

但是,在1935年纳粹开始建造其战争机器时,自律艺术能否获救对本雅明来说是一个无关宏旨、学究式的问题。

在他看来,一切流行的趋势都指向这类艺术迫在眉睫的衰亡,以及其残丝余缕将被纳入到法西斯主义自我美化的程序之中。

面对法西斯主义给文明造成的威胁,资产阶级奢谈文化的保护似乎是应受谴责的自我放纵。

就文化而言,当前有所助益的唯一实践是使艺术服务于进步的政治目标,服务于那些坚定地站在法西斯主义对立面的目标——共产主义的目标。

正如本雅明在文章开篇所言:“引入下述艺术理论中的诸多概念不同于那些更为人熟知的术语,因为它们对于法西斯主义的目的全然无用。

相反,它们有利于在艺术的政治学中塑造革命的需求。

”无论其有何不足,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仍然是现代美学领域中一项开拓性的研究。

其基本的洞察在于:由于艺术作品生产和接受中革命性的新技术,艺术的整个领域已被触动至核心深处,其程度使它似乎否定了其整个前史(即它原有的有韵味的和膜拜的外观)。

《2024年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范文

《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本雅明与阿多诺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影媒介的飞速发展,其对于大众文化的影响愈发显著。

本雅明与阿多诺作为两位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其对于大众文化的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本雅明与阿多诺在电影媒介发展背景下的大众文化观,以期为理解当代大众文化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二、本雅明的大众文化观本雅明在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中,强调了机械复制时代对于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影响。

他认为,电影等媒介的兴起,使得艺术作品的复制性、传播性得以大幅提升,进而推动了大众文化的普及。

本雅明认为,大众文化的兴起并非完全是消极的,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文化的机会,使得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在本雅明看来,电影等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权威性,使得艺术更加接近大众。

然而,这也带来了文化的商品化问题,使得一部分艺术作品沦为纯粹的商业产品。

但总体来说,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认为其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相比之下,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更为批判。

他认为,电影等媒介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往往是一种被操纵的文化,其内容往往缺乏深度和思考,成为了一种消遣和娱乐的工具。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普及使得人们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异化现象。

阿多诺强调,真正的艺术应当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而大众文化往往缺乏这些特质。

他认为,电影等媒介的发展虽然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但也使得文化变得更为肤浅和片面。

因此,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态度较为明显。

四、本雅明与阿多诺的比较研究在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对于电影等媒介发展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持有不同的看法。

本雅明认为大众文化的普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阿多诺则更加关注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者对于文化的定义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尽管如此,本雅明与阿多诺都认识到了电影等媒介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二十世纪德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他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文化及其对人的影响,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理论是阿多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合作研究后发展而成的,二人在1944年共同撰写了《启蒙的边缘》一书,其中阐述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与批评。

文化工业指的是一种大规模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工业化文化生产方式,这些文化产品以极其短暂、浅薄、表面化的方式吸引和娱乐着普通人的感官和情感。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塑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文化工业的产物并非真正的艺术或文学,而是被大众消费的娱乐产品,这些娱乐产品并不考虑品质和深度,而是为了赚取经济利润而生产的。

文化工业通过生产大众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共同化,让原来独立的文化活动变成了大众活动,文化成为了市场上的商品。

文化工业为了符合消费主义的需求,在产品上迎合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它们通过大规模地制造和销售供应消费者的娱乐产品,从而产生了内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致于人们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娱乐至上”的文化标准,感觉高品质的消费品和卖座的流行作品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这样的文化标准成为了影响人们审美和价值观的主导因素。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的发展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摧毁了真正的艺术和文化,破坏了人们自主地思考、创造和表达的能力,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和品味,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相似和平庸。

因此,阿多诺对于这种文化理论质疑极大。

他主张要重拾真正的人文艺术,以挑战文化工业的文化垄断,反抗文化工业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与无意识的化解。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现代文化中的重大问题,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现代文化产业化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1. 文化工业的定义阿多诺和其合作者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启蒙的边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逐渐被工业化的方式所支配,文化产品成为一种商品,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所控制和生产。

这种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使得文化变得标准化、大众化和商业化,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受到了威胁。

2.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商业化阿多诺提出了“标准化的大众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文化工业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趋向于标准化,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文化产品为了适应大众的需求,往往过于通俗和平庸,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律生产和销售,缺乏思考和深度。

这一标准化的大众文化倾向也导致了商业化的问题。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推广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大量的资本和劳力投入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商业商品,其价值被货币化和商业化。

文化产品的创作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益,过度商业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文化变得空洞和浅薄。

3. 娱乐文化和思辨文化的对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生产和推广了一种以娱乐为导向的文化,娱乐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形式。

娱乐文化强调即时满足、肤浅的消费享受,而忽略了人们对于思考和深度体验的需求。

阿多诺批判了这种以娱乐为核心的文化,认为它让人们变得愚蠢和被动,剥夺了人们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相对于娱乐文化,阿多诺提出了思辨文化的概念。

思辨文化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追求真理和深度,推崇艺术和哲学的精神。

在文化工业化的时代,思辨文化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文化的泛滥和壮大。

4. 文化工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文化工业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是阿多诺非常关注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与文化批判探析(1)【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批判与转向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意义进行引言,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转向和批判观点。

首先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然后分析了霍克海默和吕凯恩等学者的文化批判理论,探讨了他们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

接着详细阐述了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文化批判观,探讨了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批判态度。

最后总结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指出了其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转向的探索,及其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文化批判、霍克海默、吕凯恩、阿多诺、本雅明、影响、当代文化研究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意义要求以及格式要求等。

以下为您所需的内容:引言2. 正文2.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主要包括对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化工业的崛起、文化产业化和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强调文化作为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力量。

也开始探讨文化如何受到资本主义逻辑的渗透和侵蚀,以及如何被用作控制和操纵大众意识的工具。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文化的角色和价值。

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潜在影响力,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批判来呼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2 霍克海默的文化转向理论霍克海默的文化转向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的自治性、文化的再生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

文化的自治性意味着文化有自己固有的逻辑和规律,不受其他力量的干扰和控制。

文化的再生产强调了文化在社会中的循环和持续性,即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
文 化 论 坛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
罗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述甚丰,涉猎广泛。在文化工业方面,阿多诺在与霍克海默合著的 《 启蒙辩证法》中 可谓 是做 了有力 而深 刻的批 判。本文从 普遍性 统摄特殊性 ,娱乐欺骗 下的意识 形态操纵来分 析 阿多诺 文化工业 批判理论。 关键 词 : 阿多诺 ;文化 工业 ;批判
个 性 的东西 ,实 际上也 只是 具有虚 假 的特殊 性和个 性 ,也 是 对启 蒙理性 的一 种 复制 。 文 化产 品通 过使 用不 同的包 装来 让 自己具有 个性 ,但 是 “ 个性 就是 一种 幻 象 ” ,“ 个 性不过 是普 通 性的权 力为 偶 然 发生 的细 节 印上 的标签 ” 。一方 面 ,文化 产 品大 多雷 同 , 即便是 单个 人花 枝招 展的 外表之 间 的差别 也是 以微米来 计 算 的 。另一方 面 ,每个 人 的生 活 和表情 都必 须经 过普遍 性 的权力才 能发生变 化 ,而 一个人 的生活总不 是一成不 变的 , 如果 想要变 化 想要被 容 忍,那 么他必 须妥 协,与 普遍 性达 成 完全 的 一致 。在 与 普遍 性达成 一致 的过程 中 ,所谓 的个 性消 失殆尽 。所 以个 性化 从来没 有实 现过 。而那 些表 面上 的个性 ,不过是 伪个性而 已,普遍 性再次统 摄 了特殊 性 。 经 过 同 一化 力 量 的洗礼 ,透过 虚假 个性 掩 盖 的幻 象 , 可 以清 楚地 看 到启蒙 理性 的主要 倾 向一一 以普遍 性统 摄特 殊性 ,在 文化 工业生 产 出来 的产 品 以及文 化工业 滋生 出来 的虚假 个 性上都 有体 现 。此时 ,启蒙 理性所 追求 的进 步实 际上 走 向了一种 倒退 。
西奥多 . 阿 多诺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重要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社 会批 判 理 论 的理 论 奠基 者 ,一 生 著述 甚 丰 ,涉猎 广 泛 。 在 文化 工业 方面 ,阿 多诺 在与 霍 克海默 合著 的 《 启蒙辩 证 法 》里 面名 为 “ 文 化 工业 :作为 大众 欺骗 的 启蒙 ”的片 断 中可谓 是做 了有 力而 深刻 的批 判 。集 中表 现 了垄 断资本 主 义 对 大众 的意识 形态 的操 纵 ,欺骗 大众 启蒙 精神 的大众 文 化 向大 众提 供文 化工 业生 产 出来 的商 品,在 虚假 的个性 自 由中让 大众 与普 遍性 达成 一致 ,通 过娱 乐公 开欺 骗 ,挫 败 大 众 的想 象力 、 自主 性 以及独 立 思考 能力 ,使大 众在 思想 上 认 同现代 资 本主 义社会 ,走 向 “ 启蒙 意识 形态 的倒 退 ” 。 本 文 从普遍 性 统摄特 殊性 ,娱 乐欺 骗 下的意 识形 态操 纵娱 乐欺骗 下的意 识形态操 纵来 分析阿 多诺文化 工业批判 理论 。 为 了更好地 理解 阿 多诺 的文化 工业 批判 理论 ,在 此先 对 术 语的选 择 略作介 绍 。在 《 文化 工业 述要 》一 文 中,阿 多诺 指 出,在 《 启 蒙辩证 法 》的 草稿 中 ,他 和霍 克海 默使 用 的是 “ 大众 文 化 ” ( ma s s c u l t u r e ) ,后 来 用 “ 文 化 工业 ” ( c 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y )将 其 取代 , 以点 明他们 的研究 对象 并不 是从 大众 中 自发产 生 的文化 ,也 不是 民众 艺术 。文化 工业 的产 品 “ 都是 或多 或少 按照特 定 的意 图、专 为大 众消 费而 量身 定做 出来 的 ,且在 很大程 度 上决 定这种 消 费的性 质 ” , “ 是彻 头彻 尾 、不 折不 扣的 商 品。 ”在 这里 ,阿 多诺 明确指 明 了 自己研究 对象 ,他 的批判 范 围不 是整个 大众 文化 。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Adorno)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音乐学家,他对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其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和艺术已经被商业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所支配。

文化工业是由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导向的文化产品所组成的,这些产品通过大众媒体如电影、电视、广播和音乐等传播出去。

这些文化产品以商业利益为核心,追求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娱乐感受,忽视了艺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对于人的思维和感知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的方式,剥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消费文化产品,而无法对其进行主动的理解和批判。

文化工业通过包装和营销的手段,操纵着人们的审美和品味,形成了大众的“口味”,这种文化产品不断重复和模仿自己,导致人们对真正艺术的麻木和迟钝。

阿多诺还指出,文化工业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消极的。

文化工业通过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使人们沉迷于表面的享乐和消费,而忽视了社会的真正问题和矛盾。

文化工业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虚幻的幻境和乌托邦,使人们对现实的苦难和不公视而不见。

文化工业还通过各种手段塑造了人们的欲望和价值观,将人们变成了被动的消费者,进一步加剧了商品文化的泛滥和消费主义的浸染。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方面,阿多诺的理论过于悲观和压抑,过于强调了人的被动和受控,忽略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反抗能力。

文化工业的发展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和享受的机会,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阿多诺揭示了商业化和大众化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负面影响,并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文化和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关于“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的理论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这一理论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批判,认为它们在商业化和商品化的逻辑下对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1. 商业利益导向:阿多诺认为,现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运作主要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他指出,由于市场和商业化的压力,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往往追求量大而不是质高。

商业利益成为了它们的首要目标,导致了作为文化产品的文艺作品和娱乐产品的标准下降。

2. 标准化和同质化: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是标准化和同质化的。

阿多诺认为,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导向的策略,将文化产品定位为面向广大消费群体的商品。

为了适应通俗大众的口味和需求,产品被迫降低了创造性和独特性,造成了大量的同质化现象。

这使得人们在文化选择上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体验,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贫乏和平庸。

3. 意识形态和仿效: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另一个危害在于它们对意识形态和仿效的操纵。

他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流行文化的标准和流行文化的表演者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和仿效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盲从和对真正的思考和创造力的压抑。

人们在文化工业的操控下成为消费者和仿效者,而非独立思考的个体。

4. 客观数量压倒品质:阿多诺认为,由于商业化的逻辑,文化工业追求的是大量的消费者和高额的销售额,而不是文化产品的质量。

这导致了以商业成功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作品生产,忽视了文化产品的独立思考、创造力和深入性。

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产品更倾向于满足大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鼓励短暂的享乐和浅尝辄止的浅层思考。

这往往是对真正艺术和文化的亵渎和侵蚀。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于理解现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对后来的学者和文化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研究方法。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

试析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对文化工业的研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重要贡献。

阿多诺所谓的“文化工业”是指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所形成的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下面我将从文化标准化、文化商品化和大众审美意识三个方面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进行分析。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导致了文化标准化。

在阿多诺看来,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必须符合大众的口味,以求达到最高的销售收益。

为了追求大众的接受,文化工业对文化产品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其失去了独特性和个性化。

正因如此,现代文化产品中充斥着大量类似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例如在音乐领域,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被标准化到了极致,歌曲的曲式、编曲和主题无一例外地符合市场需求。

这种标准化不断重复的文化产品使得大众之间产生了类似性和同质性的审美,削弱了人们对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导致了文化商品化。

在文化工业的运营中,文化产品被看作商品,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为此,文化产品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宣传推广和价格定位等一系列的商业操作。

该商业化的过程不仅仅对文化产品进行了改造和调整,也削弱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阿多诺认为,文化商品化使得艺术家追求商业成功和市场认同,而非追求纯粹的创作。

这种商业化过程使得文化产品从“艺术品”变成了一种“消费品”,丧失了其本来应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导致了大众审美意识的形成。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通过传播标准化和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塑造了大众的审美意识。

大众在接触到这些文化产品后,形成了一种受制于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往往被塑造成一种“低俗”和“浅薄”的审美趣味。

阿多诺称之为“伪话”。

在他看来,文化工业通过欺骗性的宣传和消费主义的包装,使得大众对高雅、深刻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失去了兴趣。

这种大众审美意识也使得真正的艺术和文化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关于阿多诺与本雅明复制艺术功能之争

关于阿多诺与本雅明复制艺术功能之争
的 文化生 产与 消 费领 域 。无 论 是 小 说 还 是 电影 , 或 是音 响效 果 ,所 有 这 一 切 , 是投 资资 本 所 取得 的 “ 都

“ 阿本之 争 ” 机械 复 制技术 条件 下艺 术命运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深 层 反 思
成就, 资本 已经变 成 了绝对 的主 人 ” [ 在 资本逻 辑 。2 z
下 进行 整合 和控 制 的操 纵机 制 , 是 孕 育 着 革命 和 还 颠 覆 萌芽 的 民主 沃 土? 在 2 0世 纪 3 0年代 , 围绕着
本 雅 明 的 几 篇 论 文 ( 要 是 : 巴 黎 : 9世 纪 的 都 主 《 1
城 》《 、 机械 复制 时代 的艺 术 》 《 德 莱 尔 笔 下第 二 和 波
关 于 阿 多诺 与 本 雅 明 复 制 艺 术 功 能 之 争
褚 当 阳 , 李香 兰。
(。 林 大 学 哲 学 社 会 学 院 , 林 长 春 10 2 ;. 军 航 空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系 , 林 长 春 10 2 ) 1吉 吉 022空 3 吉 3 0 2
摘 要 :随 着 2 世 纪 新 兴科 学技 术 尤其 是 机 械 复 制技 术 不 断渗 入 艺 术 领 域 , O 艺术 的 生 产 和 接 受都 呈 现 出 了新
域 与平台, 同时也揭 示了马克 思主 义的革命和解放理论所 面临的理 论困境和现 实挑 战。
关键 词 : 多诺 ; 雅 明 ; 械 复 制 技 术 ; 术 功 能 阿 本 机 艺
中 图分 类 号 : 1 B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3 1 2 1 ) 5 。 7 一O 1 0 —3 1 ( 0 1 0 一 0 4 4

论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大众文化分歧的根源

论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大众文化分歧的根源

论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大众文化分歧的根源【摘要】本雅明与阿多诺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场,并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哲学观、技术观的导引下,对大众文化得出了迥异的认识与评价。

我们应在其理论所构成的张力场中来辩证地认识。

【关键词】大众文化;本雅明;阿多诺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围绕着本雅明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本雅明与阿多诺之间展开了第二次论争。

在这一场论争中,二者关于大众文化的分歧表露无遗。

“阿多尔诺基于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启蒙的理性文明的产物而激烈批判文化工业,然而,本雅明因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最终导致艺术的进步而对大众文化持肯定的态度”。

在本雅明看来,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从而打破了少数人的文化垄断,使文化普及与文化民主真正成为可能,这样,复制艺术在大众这里获得了现实的活力,从而推动了艺术的进步并能充分发挥艺术的革命潜力。

但这一观点却遭到了阿多诺的强烈反对。

在阿多诺看来,所谓“文化工业”(或曰“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条件下,统治集团、生产者和大众媒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大规模炮制标准化、“合理化”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它试图通过对消费者大众进行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整合,从而将之完全同化到现存制度中去,并进而达到使现存制度永恒化的目的。

由此出发,阿多诺认为这种由工具理性和消费至上原则构成的“文化工业”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的一种统治策略,是一种虚假文化,它是“束缚意识的工具和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从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式(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从而最突出的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了大众蒙昧的阶段。

”因此,阿多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那么,二者针对大众文化为何会有如此迥异的观点呢?首先,本雅明与阿多诺面对大众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分歧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不同的“问题意识”。

众所周知,在研究活动中,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会直接影响到其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把握,而“问题意识”的形成又主要取决于构成研究者主体视域的“前理解”,即研究者既有的学术立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其所依据的理论思想等,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制约着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的选择,而且还影响着研究对象的建构与确立。

从阿多诺和本雅明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两个维度

从阿多诺和本雅明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两个维度

从阿多诺和本雅明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两个维度付用权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对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解,即肯定和否定两种维度。

他们共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遗产,并统一在批判
理论的总体中。

第一种维度是否定的维度,它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
业强加给大众的一种文化,国家通过它实行意识形态的控制,对社会大众进行一种整合,使他们丧失批判性和自我意识,服从统治。

第二种维度就是肯定性维度,它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不是被整合的对象,相反是需要被大众文化所武装的革命主体。

通过大众文化所执行的新功能对大众革命意识和批判态度的培养,最终可以达到推
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

【总页数】2页(P198-199)
【作者】付用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 [J], 谷宇
2.大众文化成为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评析 [J], 刘英杰
3.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单向度倾向与二元对立格局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为例 [J], 王晓岗
4.综艺节目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扬弃—以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为例 [J], 田林
5.“机械复制艺术”与“文化工业”——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之比较研究 [J], 陈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播学研究]阿多诺和本雅明

[传播学研究]阿多诺和本雅明

2。城市中的人群与人群中的人
• 本雅明反思“现代性前史”,触及到大众文化的根本,因 为大众文化与现代大都市相伴相生 • 原子化的大众,文人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大众的一员,进 而堕落为无聊的看客,即人群体中的个体和人群中的人 (the man of the crowd) • 理性的光辉支配下的行为-----捡拾垃圾。作为捡拾垃圾者, 文人的工作庄严、神圣,愉快,也是一个边缘人----游手 好闲者。 • 游手好闲者走向人群的意义: • (1)对孤独的确证 • (2)人群是他们道德感的避难所 • (3)对商品的迷恋
阿多诺的理论武器之一:马克思的 商品与商品物教理论
文化保守主义者和艺术精英主义者 1。商品拜物教: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文化工业是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融合,结 果都深受其害” 试图从商品、资本的层面对资本主义统治新 格局首先进行解释进而批判
2。自上而下:文化工业的整合路线
• “上面”,实际是指一种“同志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辩证法问题:“确实是虚假意识,但它又不仅仅是虚假”, 阿多诺相信,“虚假意识也能紧紧抓住真理”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持异常冷峻的批判态度,因为文化工业一方面被建造 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商品拜物教),一方面又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形 态的理想载体。 技术和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 大众媒介这一概念是专门为文化工业打磨的,它已经把重点转到无害的 领域,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存在传播技术的问题,存 在的只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一个他们的主人的声音问题。 大众媒介并不为大众着想,而只为统治者负责。
2。从心神涣散到听觉退化:流行音 乐的接受状态(接受层面)
• 两个假定 • (1)流行音乐建构了一种“阉割符号体系” • (2)音乐人(大众文化生产者)与听众 (大众文化接受者)的关系是施虐与受虐 • 听觉退化:指今天听到大众音乐的听众无 法与过去的听众相提并论 • 常看通俗读物的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面前 无动于衷,流行乐的听众感受音乐的能力 也下降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是德国思想家阿多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其中,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是《启蒙辩证法》中的重要部分。

文化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一个分支,以生产文化产品为主要目标。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于人类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文化工业的兴起加速了大众文化的形成,人们从传统文化向大众化文化转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的审美水平下降、文化由精英化转向低级化等问题。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

文化工业中的文化产品都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开发生产的,如今的文化产品大多数都是为了商业市场而生产的,而不是出于文化本身的价值。

在这个市场驱动的体系下,文化工业不仅会对文化的本质产生破坏,也助长了人们对消费和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

对此,阿多诺提出了从个人层面出发进行反抗的思路。

他认为影片、音乐、出版、广告等文化产品都存在被商业利益剥夺的威胁,但是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也能够扩大人民的视野,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因此,阿多诺并没有建议人们从根本上抛弃文化工业,而是通过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挑选,对优质的产品进行选择,从而达到保留并提高审美、不断延长人类自由、减少商业化的效果。

总之,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很好的揭示了现代文化工业的弊端,同时也尝试着寻找一种合理的文化工业发展方式,兼顾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的价值,为人们追求自由和坚持文化独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其中针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批判和探讨。

在阿多诺的眼中,现代社会中文化工业的出现,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体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文化工业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启蒙辩证法》中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启蒙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阿多诺看来,这种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将文化产品看作一种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这既有可能提高文化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娱乐化、泛滥化、商业化等。

这些负面影响背离了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暴力”,它通过对大众的思想和心灵进行工业化加工,从而让文化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

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它让大众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其次,《启蒙辩证法》中指出了文化工业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即大众文化的带动下,文化标准变得越来越平庸和低俗。

阿多诺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倾向,导致文化成为了一种市场商品,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商业成功。

从而,商业成功成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美学价值。

由此,整个文化标准被扭曲,文化产品变得毫无深度和内涵,反而过分追求表面化和娱乐化,满足了传媒对大众消费需求的短期利益,同时也让人们在捧起文化的同时,落入了文化产业的“浅滩”。

最后,《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工业的发展也在挑战现代社会的自由和民主。

文化工业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它可以通过获取大众的文化心理,对公众观念进行操作,改变大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工业的体系中,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设备,用来稳固文化工业的统治地位。

文化工业的出现,促进了大众文化和商品文化的融合,使文化真正地走向了商业化和现代化,文化与现代化相伴一起,扩张了人类文化的内涵,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文化应当重回其传统价值,成为人类与自然相连的纽带和血脉,而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多诺与本雅明文化工业理论对比分析作者:陈捷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6期[摘要]阿多诺等理论家所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的主体和受众展开了激进的批判和否定。

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技术对高雅艺术品的冲击,与阿多诺观点相似,但在对大众文化和受众的认识层面却有差异,后来的文化研究学者继承了他的观点,并展开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批判。

[关键词]阿多诺;本雅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理论[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71-02“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由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理论家阿多诺和霍克海姆首先提出来的。

关于为何选择“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来表征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特质,阿多诺在他的《文化工业再思考》一文中表示,是因为他们相信“大众文化”这一表述会让人产生误解。

而作为区别的“文化工业”则是指工业时代,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文化,这些文化和高雅文化相对立,在他们那里“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物”。

[1]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揭示和批判了文化工业所产生的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复制性和模式化。

在这里,阿多诺以精英的身份站在启蒙的立场上,认为文化工业是使高雅文化、艺术沦为商品的凶手,因此蔑视地称其为“顺从的艺术”。

在文化工业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是按照商品化逻辑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价值规律支配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利润是其生产的主要目的。

文化工业充满了标准化的情感和虚假的个性,这样的大众文化商品很少具备审美特征,因而取消了艺术品所具有的个性和自律性。

正如阿多诺所指出的:“在今天,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

”[2]这样,对于高雅艺术来说,那种独一无二的本真性,即本雅明所说的“光晕”也就随着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消失了。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讨论文化工业并不仅仅是为了揭示和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可复制和模式化,它还涉及其所批判的第二个层面——意识形态层面。

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系统,在这个系统背后始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剥夺了文化受众的自觉意识,使个人丧失了内在的自由、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可能的想象力。

阿多诺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有两种作用:首先是操纵功能,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是纯粹的接受者是被动的,也是被操纵的对象。

“整个世界都是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对大众意识来说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

”[3]看似人们在享受文化工业给他们带来的娱乐和消遣,实则他们却被文化工业背后的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操纵了。

在阿多诺看来,大众的主体性在文化工业面前根本不存在。

其次,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不仅操纵着公众的生活,而且还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欺骗着大众。

电视、网络、杂志、报纸等各种文化传播媒介在认同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光彩幸福的形象肯定现实,构造出关于现实的美好幻想和假象,使人们沉溺于虚假的快乐和廉价的抚慰中,他们用现代技术复制的现实替代了现实本身。

这样就剥夺了大众的潜在反抗能力和反思社会的能力,从而有效地维护了既定的社会秩序。

“一言以蔽之,文化工业以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剥夺了人们乌托邦的想象力和否定批判的潜能,它使启蒙了的世界充满了谎言和算计,充满了伤感和厌倦。

”[4]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阿多诺向我们展示的是悲观的文化艺术前景,那种包含人道主义理想的、批判的文化艺术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雅俗无差的大众文化艺术。

想象力的萎缩、批判性的消失和大众文化欣赏力的退化,这些在阿多诺眼中都是艺术危机的标志。

其实,这种先声,从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本雅明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他指出,随着复制技术在现代艺术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只有高雅的艺术品独有的某些特性开始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复制技术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本真性,使艺术品的“光晕”枯萎和凋谢了。

“即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此地此刻—它独一无二的诞生地,恰恰是它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不是任何其他方面,体现着历史,而艺术作品的存在又受着历史的制约。

”[5]可是复制技术的运用,却横扫了艺术品的这些属性,独一无二的生存状态被破坏了,这些让艺术作品的权威性岌岌可危。

对这一点的忧虑,阿多诺和他是一致的。

“光晕”的枯萎意味着一种艺术品格的消亡,这种品格就是艺术的礼仪功能。

而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却使艺术的这种功能让位给了展示的功能。

从审美角度讲,“光晕”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关注体现了艺术活动的人文传统,所以,它的枯萎在本雅明看来是一种病症。

显然,在这一点上,阿多诺和本雅明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但是,本雅明并没有像阿多诺那样否定技术复制,他指出,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性第一次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解放出来。

在本雅明看来,“光晕”的礼仪功能和膜拜价值不仅让艺术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拉开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

从本雅明的论述可以看出,机械复制给艺术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莫过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和艺术的关系,并不像阿多诺和霍克海姆所描述的那样,商品性成了艺术生产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

本雅明看到了大众在机械复制时代的强烈主体意识以及面对现代艺术品时的强力参与意识,而并不是像阿多诺他们认为的那样无助和被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除了带来艺术品的大规模散播,拉近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大众的参与意识,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在政治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民主与专制的二重性”。

一方面,本雅明的文化批判理论和以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批判理论是保持一致的,都肯定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文化对大众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操纵和整合功能,使大众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由此,统治阶级实现了他们自己的“文化霸权”。

另一方面,本雅明却为机械复制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机制民主化而欢呼。

在机械复制技术面前,艺术品的“光晕”消失了,但是艺术作品及其相关知识在大众之间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这比起以往社会中艺术只被统治阶层占有,无疑是一种进步。

艺术走下高高的圣坛,走进大众的生活,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解读艺术,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点,并以此来对抗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从而解放自身。

自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问世以来,在文化批评界,所发挥的主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后半期,仍有不少学者追随其脚步,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继续批判文化工业,如法国的布尔迪厄。

而与此同时,本雅明也不乏后继者,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对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也越来越多,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发端于20世纪的文化研究学派。

在对待大众文化的问题上,他们发出了与阿多诺完全不同的声音,当然,这和他们最初的平民身份不无关系。

文化研究学派的霍尔认为,编码、译码的理论反映了大众和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关系。

霍尔之后,有关文化工业的研究大多都是结合实际语境分析文化工业受众行为的个案。

这些对大众能动作用的探索,使得大众主体意识得到了重新认识,有力地回击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关于文化工业欺骗、操纵功能和大众在文化工业面前完全沦为对象的观点。

文化研究学派的新一代学者约翰•费斯克对大众主体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指出,大众辨识力不仅是从即存的文化资源的库存中去选取和扬弃的过程,更是对选择出的意义加以创造性使用的过程。

在他看来,大众不仅不是文化工业的对象,而是文化工业的主体,是可以参与其中的创造者。

再回过头来看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他有一个预设,即所有的文化工业都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作为文化工业算计对象的受众,在强大的意识形态面前,毫无思考和反抗能力。

这个预设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其实并不是所有文化工业产品都和意识形态有关,还有一些文化产品是在反思中对抗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

就拿阿多诺极力攻击的爵士乐来说,其兴起并非是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恰恰相反,爵士乐的兴起来自美国的黑人文化,是黑人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声音,也是他们对抗社会主流的一种形式,而阿多诺同样将其置于文化工业的层面并进行了批评性的解读。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阿多诺批判立场的可靠性受到众多学者的质疑和反批判。

作为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阿多诺用来区分各种文化的基本依据,可以说全部来源于一种精英立场,也就是说他不是很了解平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对待文化的态度。

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局限在于,他的理论预设因其缺乏经验上的论据而无法得到确证。

各种研究已经表明,通俗文化的受众们在他们所消费的对象方面,比大众文化理论或文化工业所估计的更有辨别力和批判力。

在当今中国,文化批评日益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如何避免对西方的这些理论食洋不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应该继承法兰克福学派人文思想中最为可贵的批判精神,也要重视本雅明及后来的文化研究学者的合理理论,两者不可偏废,结合当下的语境和社会现实的真实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在大众文化崛起的现实下,找寻那些更靠近真相的答案。

[注释][1]阿多诺著,高丙中译:《文化工业再思考》,《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霍克海默、阿多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第143页。

[4]周宪:《审美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5]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