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2、有的晶体是立方体,如:白糖、食盐、黄铜矿;有的是柱状的,如:味精、水晶;有的像一簇簇针,如:维生素C;雪花、石英、长石、云母、钻石等都是晶体,3、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如:将海水风干能够等到食盐晶体,将水蒸气骤然降温能够得到雪花。
四.怎样放得更大?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最早的能够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2、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能够组合起来,能够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第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是由镜座、镜臂、镜筒、载物台、卡夹、反光镜、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目镜、物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组成。
4、光学显微镜是最大放大效果为1500倍,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为0.1纳米×0.01纳米。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调光装片调焦观察。
2、洋葱内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五个部分。
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3、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发表)。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状、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器官上的细胞其形状、结构也是不同的。
比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叶表皮的细胞形状是不规则的。
叶肉细胞中有大量的叶绿体)3;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来共同完成的。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三)1、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动物。
2、微生物是生物,因为微生物有生物的生命特征:A、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B、能吃食物或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C、能呼吸;D、对外界刺激有反应;E、有生殖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要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要点第一单元 - 动物的生长和变化- 动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出生、成长、老去和死亡。
- 某些动物通过卵生繁殖,孵化后的幼崽通过吃食物和生长来成长。
- 某些动物通过胎生繁殖,母体孕育后直接生下幼崽,幼崽通过吸收母体提供的营养来生长。
- 动物的变化包括大小、形状和外部特征的改变。
第二单元 -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食物和被食物两种角色。
-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网络。
食物网更真实地反映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生态平衡指各种生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和保持稳定的状态。
第三单元 - 照明与音响-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两种方式。
- 白光可以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谱。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播。
- 声音的大小和音调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第四单元 - 空气与大气层- 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少量气体组成。
- 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磁层。
- 大气层对地球的温度、气候和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单元 - 水的循环和地下水-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
-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水体。
- 地下水对植物和动物提供水源,并影响地下土壤的稳定性。
第六单元 - 人体的呼吸和循环- 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
- 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 人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 循环系统通过输送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第七单元 -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条件至关重要。
- 回收利用、合理使用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 倡导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共同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
以上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的要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完整word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11.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摘要: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汇总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纟田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_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一一“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诵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_;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体_。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牛物的细胞结构。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整理知识点(精选)
t at i mt h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1、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是也叫(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的构造是(镜片)、(镜框)、(镜柄)。
7、(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8、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9、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两种。
10、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2、公安人员用放大镜(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牙医用放大镜(看病),老人用放大镜读书看报。
1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14、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5、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单元一:物质变化-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的变化:溶解、凝固、熔化、蒸发、沉淀-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单元二: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空气的重要作用:呼吸、燃烧、风单元三:水资源与保护- 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合理用水、不浪费水、保护水环境单元四:生活中的光-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光的色散现象:折射角不同导致的彩虹现象- 光的利用:照明、光信号单元五:土壤- 土壤的组成和特点:矿粒、有机质、水分、空气- 土壤的作用:植物生长的基础、水的保存和过滤单元六:天体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四季的交替- 月亮的运动:月相变化、月食、日食- 星星的运动和分布:恒星、星座单元七:力和机械- 力的作用:推力、拉力、重力、弹力- 物体的平衡与不平衡:稳定平衡、静力学平衡、动力学平衡- 机械的概念和种类:简单机械、复杂机械单元八:声音-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引起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媒介、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性质和利用:高低音、音响、语音的传播单元九:电与磁- 静电与电流:物体带电的原因、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的概念和方向- 电路和电器:简单电路的组成、电器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磁铁和磁场:磁铁的特性、磁场的产生和作用单元十:生活中的化学-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化学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特征- 酸和碱: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性质、指示剂的作用- 金属与非金属: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以上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整理,涵盖了各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星系和太阳系
1. 星系的定义和组成
2.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3. 行星和卫星的区别和特征
二、地球与宇宙
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天体的运动规律和标志
3. day 和 night 的形成原因
三、地球的构造和岩石
1. 地球的构造和层次
2. 岩石的种类和特点
3. 火山、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关系和影响
四、水和空气中的物质
1. 水的性质和用途
2. 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
3. 水的循环和大气环境的保护
五、生物的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
2. 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栖息环境
3. 生物种群和食物链的关系
六、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 人体的器官和系统
2. 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的功能
3. 心脏、骨骼和肌肉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七、生活中的能量
1. 能量的来源和转换
2. 灯泡、电池和电路的原理和用途
3. 能源的选择和节约
八、科学实验与探究
1.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2. 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的能力
以上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对宇宙、地球和生物的基本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祝愿大家在科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渺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拥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好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构造〔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拥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搬动放大镜〕和〔搬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相关系,和〔镜片的凸度〕相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考虑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依照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圆滑的玻璃上,不仅不滑落,而且还能够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相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好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经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充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矫捷,听闻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创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那么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好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会集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全局部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那么。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构造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2
优选文档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渺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拥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相关系,与镜面的(凸度)相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好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构造(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拥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地区)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搬动放大镜)和(搬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了然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考虑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依照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能够看清楚1/5 毫米大小的渺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圆滑的玻璃上,不仅不滑落,而且还能够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相关。
优选文档.优选文档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好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经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好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充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矫捷,听闻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拥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够发现不同样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样)。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 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根据之一。
放大镜是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的(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与镜面的()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
3、()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和()。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等,就具有同样的()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叫做透镜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和()。
6、早在()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观察不到的()。
如通过()能观察到苍蝇的()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蚜虫的大小如(),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3、()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15、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总结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全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细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面镜),凸面镜拥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察看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展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
并被宽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色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沿薄)。
只需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拥有相同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挪动放大镜)和(挪动被察看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面镜就是用(透明水晶)思索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依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圆滑的玻璃上,不只不滑落,并且还可以在上边爬行,这和它(脚的结构)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察看到很多用(肉眼)察看不到的(细节)。
如经过(放大镜)能察看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充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敏捷,听说是由于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面镜)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腾,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很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会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多半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放大近 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与镜面的()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
3、()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和()。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等,就具有同样的()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叫做透镜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和()。
6、早在()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观察不到的()。
如通过()能观察到苍蝇的()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蚜虫的大小如(),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3、()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15、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晶体形状(),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7、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发现了()。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和()。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
18、1663年英国科学家()是第一个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
19、我国科学家()研发了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显微镜主要由()()()()()等组成。
21、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
观察物质的细微结构时,必须将其制成(),这样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2、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
23叶表皮的()和()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
24、()是生物最基本的(),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5、细胞的形态是()的,它们具有()的功能。
26、生命体细胞具有( )( )( )()()()()()等功能。
27、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
28、()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9、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等。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30、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除单细胞微生物(),其他生命体都是有多个细胞组成的。
3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32、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33、人类探索()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处理垃圾和污水。
34、制作玻片标本时用到的仪器的名称及用途:仪器名称仪器用途镊子夹取实验材料滴管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放置切片标本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烧杯盛放液体碘酒染色裁纸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1凸透镜放大物体图像更多的细节镜片的直径大小凸度球形透明体2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放大细微之处信息 4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放大 5面积或区域 6视野移动放大镜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一千多年前透明水晶培根眼镜 8脚的构造 9肉眼细节放大镜复眼足的内侧扁平的细毛 10触角“鼻子”不同 11汁液针眼草蛉 12凸透镜图像放得更大 13显微镜微观世界 14有规则几何外形固体晶体15矿物晶体长石云母石英 16晶体晶体多种多样 17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00万倍 3亿倍 18罗伯特•胡克细胞19袁隆平 20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21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玻片标本 22 细胞细胞 23气孔叶绿体 24细胞结构单位功能单位细胞学说 25多种多样不同 26(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 27干草 28巴斯德 29(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构造和功能 30细胞由一个细胞组成 31(红)(蓝)(绿)33微小世界微生物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 )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有些变化产生了(),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5、我们可以用()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麦芽糖。
8、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和()。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又如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等。
14、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铁生锈的快慢与()关系很大。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这种变化属于()。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具有的特征是()、()、()。
17、含有淀粉的食物:不含淀粉的食物:18、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答:19、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20: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答:2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答案 1物质物质 2(折)、(拉)(锤打) 3物理变化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4熔化炭化5筛网 6白糖水小苏打白醋 7甜味淀粉 8蓝紫色 9不支持燃烧 10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11(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12物质的热胀冷缩物理变化二氧化碳 13(红棕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 14水的多少 15新物质附着变浅化学变化 16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无味)17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18(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19可以用作灭火剂,人工降雨,生产碳酸饮料,做舞台美化效果等。
20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
两者之间的人联系是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
21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书、火药。
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经过(印度)传入阿拉伯,火药的发明打打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宇宙一、填空题:1、月球是地球的(),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它的引力是地球的(),体积是地球的(),质量是地球的()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昼夜温差()。
2、1969年7月,美国的()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
3、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就是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有()的,有几个(),也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
5、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6、月球是一个()()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光。
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照亮的部分。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十五”称()。
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
11、日食有()()()三种,月食只有()()两种;日食发生在(),而月食发生在()。
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太阳的直径约是()千米。
1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就会发生日食。
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会发生月食。
14、太阳系是以()为中心,由()、()、()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
15、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并以()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
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
16、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
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
17、“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