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新教材实验创新设计
初中生创新课程设计
初中生创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如科学原理、实验方法等。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2.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善于倾听和沟通。
3.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勇于尝试和改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生创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程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创新实验方案。
3. 学生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践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学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撰写实验报告。
5.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等基本方法。
2. 物理知识应用: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如光学、力学等,让学生了解并运用相关物理知识。
3. 化学实验技巧:教授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称量、混合、加热等,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4. 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等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科学探究方法学习与实践第二周:光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第三周:力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第四周:化学实验技巧训练第五周:生物多样性学习与实践具体教学内容列举:1. 科学探究方法:教材第三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第一章:《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变化第一节:《科学》课程的特点从世界范围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自1985年10月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的科学课程研制会议上,专家们对科学教育的内涵、内容、目标等作了界定,其目标一般地说是给予每个人适应改善生活质量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这个观点现在已越来越得到各国从事科学教育人士的赞同。
对此英国皇家学会就曾在1985年指出“改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和个人决策质量、充实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3];又比如美国的科学教育者也认为美国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受到良好教育的科学与工程人员,也取决于具有科学素养的民众”,为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着眼于实现“每个美国人都应熟悉基本的科学观念和基本的科学方法,因而都能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
”[4]这个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都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它们只是各有所侧重,但既有分工更有合作,构成一个整体的课程结构。
初中《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的任务则更多地指向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越深刻,他就越能产生兴奋感和充实感,学生学过科学以后,觉得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
就拿树来说吧,树的构成材料居然主要是空气。
你把树焚烧了,树就会化作原来的空气,在火焰的光热中散发出来的是原来被束缚在里面用来把空气转化成树的太阳光热;在灰烬中的那一小部分残余物质,则本来不是来自空气,而是来自固体物质泥土。
理查德.费因曼(一、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就成了(我们)《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具体地讲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初中创新课程设计
初中创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解并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科学、语文等,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了解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在国家和个人发展中的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个人优势,与他人共同完成创新项目。
3. 学生能通过课程实践,提高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等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树立创新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理解、接纳和包容。
3. 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挑战,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需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初中阶段学科知识,进行以下组织和安排:1. 引入创新概念:选取教材中关于创新的相关章节,如《科学》中的“科技与生活”,“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与网络”,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2. 跨学科知识融合:结合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如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实验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
3. 创新思维训练:采用教材中推荐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等,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协作与创新项目: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团队协作项目,如科学实验、研究报告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创意试验教案模板
初中创意试验教案模板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手工制品的概念和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废弃物,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内容:1. 环保手工制品的定义和分类2. 制作环保手工制品的技巧和方法3. 实践操作:制作一款环保手工制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环保手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环保手工制品?它有什么意义?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保手工制品的理解和看法。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环保手工制品的定义和分类,如废旧衣物制作的手提包、纸杯制作的笔筒等。
2. 教师讲解制作环保手工制品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利用废弃物、如何创新设计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一款环保手工制品。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环保手工制品进行展示,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实用性和环保性。
3. 教师总结评价,强调环保手工制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环保手工制品的定义、制作方法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保手工制品的认识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款属于自己的环保手工制品。
2. 学生撰写制作过程的体会文章,字数不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保手工制品的定义、制作方法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生对环保手工制品的关注度和利用废弃物的能力。
初中创意小实验教案
初中创意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酸碱反应2. 实验材料:食用小苏打、白醋、火山模型、实验杯、搅拌棒等。
3. 实验步骤:a. 将小苏打放入实验杯中。
b. 用搅拌棒将小苏打搅拌均匀,使其溶解。
c. 将白醋慢慢倒入实验杯中,观察火山爆发现象。
d.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山爆发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2.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制作火山爆发模型,并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3.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火山爆发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创意拓展: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发挥创意,设计自己的火山爆发模型,并进行展示。
6.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意进行评价,总结实验要点,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制火山爆发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实验安全,提醒学生注意事项,避免发生意外。
2. 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对学生的创意和实验操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自制火山爆发实验是一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科学实验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酸碱反应原理,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自制教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自制教案实验目的:1. 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热传递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实验材料:1. 铁架台2. 玻璃瓶3. 黑色彩色纸4. 透明胶带5. 镜子6. 热源(如蜡烛、煤油灯等)7. 温度计8. 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实验步骤:1. 将玻璃瓶清洗干净,用透明胶带封口,确保密封。
2. 在玻璃瓶内放入热源,如蜡烛或煤油灯。
3. 将黑色彩色纸包裹在玻璃瓶外,确保瓶子被黑色纸完全覆盖。
4. 将镜子放在黑色纸上,调整位置使其反射太阳光。
5. 将铁架台搭建起来,将玻璃瓶放在铁架台上,使瓶子朝向太阳。
6. 使用温度计测量食物和玻璃瓶的温度。
7. 观察并记录食物加热的过程,注意观察温度变化。
8. 实验结束后,比较食物在太阳能烤箱和普通烤箱中的烹饪效果。
实验原理:1. 太阳能烤箱利用太阳光的热能来加热食物。
2. 黑色纸能吸收太阳光的热能,并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给食物。
3. 镜子能反射太阳光,增强加热效果。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易燃物品。
2. 实验时,要确保玻璃瓶密封,以防热气泄漏。
3. 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实验,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实验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纸包裹玻璃瓶,观察颜色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镜子(如凸面镜、凹面镜等)来观察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3.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热源(如电池、酒精灯等)来观察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能的利用和热传递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提高实验技能。
同时,学生也能增强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在实验拓展部分,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科学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讨实验教学的策略、方法及效果。
二、实验教学策略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有趣的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明确:实验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确保实验具有针对性。
(2)步骤清晰:实验步骤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3)材料易得:实验材料应易于获取,降低实验成本。
(4)安全可靠:实验操作应符合安全规范,确保学生安全。
2. 实验指导实验指导是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1)实验前的讲解: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对实验有清晰的认识。
(2)实验过程中的辅导: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实验后的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技能。
3. 实验评价实验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验水平,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评价方法包括:(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态度、合作等方面。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等。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三、实验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案例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典型案例: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找出问题。
(3)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讨论。
(4)总结经验: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共同完成任务。
具体操作如下:(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
初中生科技创新实践课教案
初中生科技创新实践课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信息技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2. 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科技创新实践案例分享4. 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科技创新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讲解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科技创新的概念,解释科技创新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科技创新对生活的改变,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三、介绍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教师讲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问题发现、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践验证等。
2. 通过图解或视频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技创新的过程。
四、分享科技创新实践案例(10分钟)1. 教师分享一些成功的科技创新实践案例,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等。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科技创新的方法和经验。
第二课时:一、分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技创新主题。
2.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科技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实践活动(20分钟)1.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设计一个科技创新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和分享(1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
2.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新。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新教材】
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新教材】备课本上海科技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教学进度表第1课温度对蒜苗生长的影响教学目标1.体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2.尝试根据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3.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温度对蒜苗生长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活动难点: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活动准备1.发芽大蒜的图片。
2.大蒜、盘子、温度计、量尺、标签纸、笔、装有水的容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假设1、教师出示发芽大蒜的图片,学生观看2、教师提问:同学们吃过蒜苗吗?知道蒜苗是从何而来的吗?知道大蒜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芽吗?3、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并说明依据。
二、设计实验方案1、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的构成要素师生总结实验方案的要素:实验材料、实验环境(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过程和方法。
教师板书:实验步骤2、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并加以完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探究态度。
三、开展实验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确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学生观察、比较,记录两组蒜苗的生长情况。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1、学生整理实验所得数据,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温度和蒜苗长度的数值,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图。
2、小组分析蒜苗的生长数据。
3、得出实验结论。
4、小组汇报交流。
第2课切断的蚯蚓还能存活吗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研究“确立课题和方案—实施方案—观察记录—发现新问题—进一步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
2.树立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的意识。
3.养成边阅读边记录的习惯。
重点难点了解实验的基础步骤,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活动准备老师准备:金鱼的图片,蚯蚓的图片制作PPT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蚯蚓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老师出示金鱼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养过金鱼吗?金鱼是否会对不同的颜色有偏好?学生提出各组的假设。
初中科学教材案例分析
初中科学教材案例分析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科学教材则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
为了了解初中科学教材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某初中一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案例分析。
一、教材内容该初中一年级的科学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物种多样性、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能量与运动、光与视觉、声音与听力、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每个单元都以一种统一的形式展开,包括知识点概述、实例引入、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知识总结等。
二、教材设计1. 课文结构合理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着重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实验环节设计充实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这些实验操作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够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
3.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材中不仅包含了基础的文字资料,还融入了多媒体资源、图片、图表等丰富的辅助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样化地获取信息。
这种多样化的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材实施1. 教师角色转变教材在实施中要求教师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2. 学生参与度提高由于教材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等环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教学效果评估教材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课堂测验、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经过对该初中一年级科学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的设计与实施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课教案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课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
2.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一项创新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学中的某一知识点,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尖头针、盐水溶液、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油膜、叶绿体、细胞液等
3. 实验步骤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1. 实验引导(10分钟)
- 介绍实验目的和所用材料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2. 实验操作(30分钟)
-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不同物质的特征和结构
-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和心得体会
3. 结果讨论(10分钟)
-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结合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 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生物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
4. 实验总结(5分钟)
-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 教师对实验进行评价并展示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延伸拓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创新实验,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还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实验的研究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实验的研究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初中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
因此科学实验教学环节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初中科学教师应探索的课题。
下面是本人在近几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学所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以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和创新素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效。
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
新课程标准尤其重视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现行教材中的“ 探究”、“ 想想做做”、“ 动手动脑学科学”等,具体实验步骤、方法文字表达较少,甚至只有一幅漫画或插图,看似实验内容少了,要求低了,而实质是为我们的创新留足了空间,这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科学实验教学。
因此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实验,也不要仅仅局限于科学教科书中的实验,更不应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而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当然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现有实验室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应有“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的意识。
教师对科学实验这种满腔热忱的态度和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的创新情感。
二、改进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增加实验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过去科学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
初中科技创新课程教案博客
初中科技创新课程教案博客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技创新的定义和意义2. 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3. 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流程4. 科技创新案例分享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技创新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 讲解:介绍科技创新的定义、意义和基本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分组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分享创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他组的学生对展示的项目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点评,总结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讨论、提问、展示等。
2. 创新项目质量:评估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意、实施和成果。
3. 团队协作: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分工等。
4. 解决问题能力:考察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何分析、解决和总结。
五、教学资源1. 科技创新案例库:收集各类科技创新案例,用于教学分享和讨论。
2. 科技创新工具: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工具和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实践。
3. 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拓展他们的科技创新知识。
通过这篇教案,我们希望能激发初中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同时,也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一个有益的教学参考,共同为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初中科学创新课教案
初中科学创新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原理及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水的净化原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2.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等。
3. 创新实验设计:自制净水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水资源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水才是干净的水?是如何判断的?”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水的净化。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水的净化原理及常见的水处理方法。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实验,了解各种净化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净化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创新实验设计(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验任务:设计一个简易净水器,对污水进行净化。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10分钟)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准备进行汇报。
五、实验汇报与评价(5分钟)1. 各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实验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总结实验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拓展与延伸(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实验中提到的净化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净化水?请举例说明。
”2. 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净化原理及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初中学校2024年度科学实验计划
初中学校2024年度科学实验计划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平台,特制定本实验计划。
实验时间2024年9月至2024年12月实验对象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实验内容1. 生物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探究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2. 物理实验:研究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基本物理现象,掌握基本的物理定律和实验技能。
3. 化学实验:研究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4. 科学探究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流程1. 实验前期: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实验问题,制定实验计划。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
5. 实验展示: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实验经验和收获。
实验评价1. 实验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实验数据准确性: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实验报告质量: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创新性。
4. 实验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资源1. 实验器材:学校实验室提供各类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2. 实验教材:选用我国教育部审定的科学实验教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信息和科学知识。
4. 专家讲座:邀请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
实验保障1. 教师培训:加强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初中生科学实验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科学实验课教案模板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知识;2. 学会使用温度计、计时器等实验器材;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沸腾条件;2. 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特点;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什么是沸腾?沸腾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水的沸腾过程(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验任务: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记录温度变化和沸腾时间;2.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计时器、火源等;3.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5.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三、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特点;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水的沸腾过程及其相关知识;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提高水的沸腾速度?不同液体的沸腾特点是什么?4.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沸腾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新教材实验创新设计
作者:杨显华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结合新教材的试用体会,对新教材里的七个实验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趣味性”设计;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探究性”设计;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的“难点分散式”设计;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学科综合型”设计;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小改进;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
均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实验;创新设计
初中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新教材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几年来,笔者深感教材内容弹性很大,特别是实验设计部分,给了任课教师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空间。
因此,笔者从自己对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观的理解出发,试着对教材里的几个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趣味性”设计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受到实验误差过大的困扰。
本实验设计的主旨,意在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提高这一定量实验的精度。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取试管一支,用量筒和水测其80ml和100ml水面并做好标记。
取长条形宽窄、厚薄均匀的金属片弯成与试管内弧度一致的金属槽,按相等间隔将其中间部分挖成“门”字形,成为“金属梯”。
“金属梯”的每一步做成“凹”形,用以放置1小粒白磷。
可用量筒和水测出空气的实际体积。
空气的实际体积=100ml-金属梯在100ml刻度内的体积-白磷的体积。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在“金属梯”的每一步上放置一颗吸干水后的白磷,伸到试管内,用铁架台将试管固定好,试管口下方放置盛水的玻璃水槽。
用套有乳胶管的针筒抽取试管内的多余空气至水位上升到100ml处,取出乳胶管。
用“电吹风”吹热风加热试管内下部白磷,或用放大镜会聚6伏手电筒光于第一步“金属梯”处的白磷上,可观察到白磷像“上楼梯”般依次燃烧,开始时冒白烟,燃烧快停止时在倒置试管
的上部出现黄烟,此为空气里的氧气快耗尽的现象。
待火焰熄灭,试管不发烫时,可用水槽中的冷水浇在试管上,使试管内温度快速恢复到初始温度,加快实验速度。
此时可观察到,试管内水位上升到一定位置后恒定不动,与空气实际体积相比较后得出氧气含量。
氧气的测量体积=水的测量体积-被水位上升淹没的金属梯体积。
本实验设计经多次实测,测得100ml空气里氧气体积为17ml~19ml,实验精度在81%~91%之间。
二、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探究性”
设计
按教材所设计的实验方法,不能检出氧气的存在。
改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检验,可方便而有效地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检出氧气的存在。
1.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2.实验操作
用市售过氧化氢溶液配成15%左右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到大试管内占其容积的1/3以内,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估计试管内空气和导气管内空气被收集完后,用排水法第二次收集气体数毫升,即可用带火星木条检出氧气的存在。
整个操作过程约5分钟左右。
3.课堂教学设计
(1)情景设计,引出问题
用市售30%过氧化氢溶液现场配制5%过氧化氢溶液。
按教材实验说明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有不少气泡产生数分钟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不复燃。
(2)分析原因,讨论对策
对带火星的木条为什么不复燃的原因及对策,学生可能的讨论结果有:
①加热的时间还不够长,试管内氧气的蓄积量不够多(观察与猜想)。
②产生气泡的速度太慢,应提高温度加快产生气泡的速度(观察与假设)。
③老师在过氧化氢溶液里掺了水,不掺水或少掺水再试一试,也许产生氧气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3)修改实验设计,继续实验论证
增大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延长加热时间,在反应速度明显加快的情况下,用带火星木条检验,仍不复燃。
(4)再次分析原因,讨论对策
对于带火星的木条仍不复燃的原因及对策,学生可能的讨论结果有:
①加热时产生的氧气在温度较高时形成热气流逸散到试管口外的空气中去了。
②过氧化氢溶液中水的含量超过过氧化氢的含量,加热时除产生氧气而外,还产生大量水蒸气,致使试管内氧气的含量过少(受情景素材铺垫与试管口内有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启发)。
③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既可避免氧气的损失,又可减少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5)再次修改实验设计,第三次进行实验论证
经教师引导或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用加装导气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小试管收集气体检验,获得成功。
三、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的“难点分散式”设计
学生在做制取氧气的实验时,由于要连续收集两瓶氧气,又由于学生的操作不熟练,往往白白浪费不少氧气。
可在此处增添一个储气、排气自如的装置(可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代替),可收到不浪费氧气的效果。
1.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
2.实验操作
用大集气瓶或锥形瓶用排水法一次收集完氧气,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把瓶子移出水面,用带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的双孔塞塞住瓶口。
用一小集气瓶灌满水从长颈漏斗口加入一瓶水,同时用另一小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使用完后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另一瓶氧气。
这样可以从容不迫地操作,不浪费氧气,又练习了两种收集氧气的方法,还可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四、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氨分子扩散的探究性实验,由于要将浓氨水倒入敞口小烧杯中,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躲避该气味的刺激。
此外,实验室常用的最小烧杯一般为50ml规格,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50ml的小烧杯,购买1000ml大烧杯,需花较大代价。
用代用品也能完成该探究性实验。
方法如下(如图4所示):
用废纸搓成小纸棍,其一端用酚酞试液润湿,沾上碎纸片,贴在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上不同部位。
另一小纸棍沾浓氨水涂在外壁其中一块上,纸片变红以示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然后将盛浓氨水的小试剂瓶塞取下,用塑料杯罩住瓶子,观察现象。
塑料水杯内壁各处沾有的碎纸片在1分钟内即可变红。
盖上盛氨水的试剂瓶的瓶塞,供下一个班的学生使用。
这样设计,既观察到明显现象,又将污染降到很小程度,还节省购仪器的经费。
五、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学科综合型”设计
多年来,教材里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性实验所用的化学反应,其生成物均没有气体,这似乎是一个缺憾。
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取两支相同的具支试管,用乳胶管将其支管连接起来,当中夹上止水夹。
在一支具支试管内注入少量5%过氧化氢溶液,试管口套上内盛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小气球并用胶条二次密封。
另一支具支试管内盛1cm高的干燥河沙,在实验前放入一颗白磷。
用挤瘪的小气球套在试管口上,用胶条二次密封。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将连接好的具支试管放在小试管架上,试管架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试管架。
将小气球内的二氧化锰抖落于具支试管内,迅速产生的氧气会使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增大,将气球鼓圆。
反应停止后,将试管架连同具支试管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由于浮力的作用,天平已不能保持平衡。
再次取下试管架,打开止水夹,用手挤瘪装氧气的气球后夹上止水夹。
将盛装河沙、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白磷在试管内会燃烧起来,冒出浓厚白烟,同时管口的气球迅速瘪了下来,燃烧停止后,将试管架连同具支试管一起再次放到天平上。
此时,由于浮力的消失,天平会恢复平衡。
六、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小改进
为验证一氧化碳燃烧产物时,用的是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的方法,往往因杯壁附着的石灰水太少,难以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的明显现象。
对此,若做以下小改动,便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的明显现象。
1.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
2.实验操作
在一锥形瓶内预盛适量澄清石灰水,在弯形导管口点燃一氧化碳,观察火焰颜色,然后将弯形导管伸到锥形瓶内,让一氧化碳在瓶内燃烧,几秒钟后停止送一氧化碳,轻轻振荡锥形瓶即可。
七、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
课改教材所列实验系从老教材演示实验平移过来,增加了白磷在热水下面通氧气燃烧的趣味实验。
作为探究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该设计有三个弊端:①污染大;②不安全;
③向热水下通氧气时,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
部分白磷会浮上水面燃烧,也有安全隐患存在。
改用以下几种方式较好。
1.实验装置(如图7a、7b、7c所示)
2.实验操作
(1)红磷、白磷着火点比较(如图7a)
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到短粗口径试管内,塞上橡皮塞。
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里,让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的燃烧。
红磷不会燃烧。
取出盛红磷的试管留待下一班的学生做相同实验。
(2)白磷的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如图7b、图7c)
在一短粗口径的试管内注入热水,加入一小粒白磷,再把试管放入盛热水的烧杯内。
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改作贮、排空气装置,导气管口对准试管内的白磷。
在长颈漏斗口加水,通入空气,既可观察到白磷在热水下燃烧,又可控制白磷不致“乱跑”(如图7b所示)。
也可将热水里的白磷用小漏斗罩住,通入空气,排尽漏斗内的水,让白磷在水下漏斗内安全的燃烧(如图7c所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