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三论

合集下载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管理思想
(1)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强要后动制敌等等.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
第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和同情.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汽;后者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论老子的管理思想徐永艳老子在诸子百家中可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别人都在劳碌,他在悠闲;别人都在疾呼,他在沉默;别人在哭,他在笑;别人都在尘世奔走,他在他的大道之境中御风遨游。

他在用他的独特的管理艺术来影响他在的那个世界,也在影响着几千年以后的我们现在的世界。

我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老子的管理思想。

一,“道”的管理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三,矛盾和转化的管理思想。

四,“有生于无”的思想。

五,谨慎治国的管理思想。

一,“道”的管理思想“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中心。

“从管理来说,道是管理的最理想的中心目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老子心目中,“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实体的道。

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可道”的、可以名状的实体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非常道”的,很难用言辞名状的管理或尚未完全达到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

而且,这种“不可道”的管理,其作用要远比“可道”、“可名”的管理价值大,这种“不可道”、“非常道”的管理,一旦被人们认识并被挖掘出来之后,就会使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带领下属在求索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社会交往中,在努力寻找“可道”之“道”的同时,还应该深入地探寻那个“非常道”之“道”,即企业的内在精髓一“企业文化”。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老子根据“道德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

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他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他所理想的君主,并不是给老百姓办许多好事,叫大家歌功颂德,而是有他等于没有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而誉之”最好的君主是大家简直不知道有这个君主,至于大家亲之誉之,歌功颂德,那倒已经是第二等的君主了。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一)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

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

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老子道的永恒反向运动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

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老子道的这种反向运动法则,类似现代的《立沙特原理》:“任何化学反应的方向,是朝向减少引起反应的因素的方向”。

其实,这是一条普遍原理:《结果消灭原因》。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

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

《老子》(《德道经》)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老子》(《德道经》)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道”的三大法则
(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 和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 独特的运动与存在方式。
第二十五章(物质性及其化生的 万物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微妙的母 性,指天地万物总生产的地方,这里 指道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棉棉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作者主要用简洁的文字描 写虚空之道的永存不死)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是谓薇明。
《老子》(《德道经》) 逻辑体系及主要思想内容
《德道经》一书的思想及其丰富.这里就其思想 体系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老子》一书的逻辑结构
从总的来看:由宇宙论(自然论或本体论) →人生论→政治论;由宏观→微观,并最终围绕 “道论”而展开。本书第一章实际就是全文的总 纲。
(二)《老子》的思想内容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 称孤、寡、不榖。次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 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有 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 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 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1,道是和谐的老子认为,道是本原,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两性的变化是有序的,所谓“阴阳相推”,就是指阴阳的有序变化。

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道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阴阳的和谐关系。

总之是说,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

道是和谐的,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王弼解释上句说:“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

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和谐是道的规律,认识了和谐就能够认识道的无形,道的玄妙,道的规律。

这是有智慧的表现。

道的运动是和谐的循环运动。

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的。

周而复始的循环圈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结构。

再者,运动过程也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是有序的,和谐的。

运动从起点开始,逐渐离开,越离越远,到了一定限度又反回来,回到出发点,由此构成一个环形结构。

《老子》一书的结构、语言和管理哲学的特色——三论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一书的结构、语言和管理哲学的特色——三论老子其人其书
子 的哲学 基 础就 是 “ ” “ ” 是 哪 里来 的呢 ?他 道 。 道
合 。它生于 即反映着 “ ”中生 出一个混沌状态的 无 天地原始这个统一体 ,因此是 “ 。如前所述 ,这 一” 个天地原始又有一分 为二 的物质存 在 ,是 阴阳对立 的 ,阴阳二气交合 即夸克交合 、中子质 子交合等而 生 多物 。后 来 又 由多 物 相 互 作 用 而产 生 千差 万 别 的 东西 。老子思想与现代先进 的宇宙学关 于宇宙大爆 炸的理论有着惊人 的相似性。或者说 ,老子似乎猜 到了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开的那一瞬 。这说 明 “ ” 道 不是上 帝或 神给 的 ,特别 是在 第 4章说 , “ ” 道 , “ 不知谁 之子 ,象 帝之 先 。 吾 ”任 继愈 先生解 释为 “ 出现在上帝 之先 ” 。说 明 “ 道”不是客观唯心 主义 的 。其所 以如此 ,与他祖 辈是天文史官和他 的哲学 思想是从 宇宙 自然那 里发现 、总结 出来 的分 不开 。 因此 ,他也 极力 主张人们向天地 自然学习 。这 一点 是他与古代 很多哲学家不同的地方 。当今宇宙学家 史蒂芬 ・ 霍金在 对间简旦 最后一章里就批评了当 代哲学家不关注 自然科学 的缺憾 ,而老子能从宇宙 自然探索总结规律 ,确属伟大。 第二 ,老子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之核心是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 ,而且他随时提醒人们要注意对立面 的相互转化 。这与 当时所有其他学者 的哲学思想都 不 同。他在全 书 的开 头就 指 出了 “ 名” 和 “ ” 物 、
名 天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就 是 说 ,天 地 之 ”
用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战 国后期 至秦代 、汉前期 、 唐宋 明前期 、五四时期 以及改革开放的今天 《 老子》 受到高度 评价的缘故 。几 千年的封建社会腐败没落 的统治阶级是不欢迎也不 能应用辩证法 的 ,他们一 般只能应用陈腐 的形 而上 学的思想 ,并树立其偶像

(完整版)老子的主要思想

(完整版)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

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

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

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

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

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

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

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

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

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

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

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

《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

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道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个人愚见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系统的、全面的、能够开启心性、启迪智慧、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智慧宝典;同时也是一部“诠释”中国人灵魂底色的书。

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曾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过一次深刻总结。

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当我读到这个评价之后当场震惊了,这个深刻的总结无疑是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正是因为这个评价促使我下定决心对老子《道德经》一书要一探究竟。

那么这部书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实就是“道”和“德”这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道”?“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脑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达的意思,字面也就是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思想高度与客观真实的契合度;多指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比如真理、规律、窍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

《道德经》文中的道多指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度的一个呈现,现实生活我们有很多时候可以将“道”理解为因认知不同而导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什么是“德”?“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标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实际行动并且有所收获的意思,这就是“德”;既指志向、心意又包含人的项能力方面能够获得、达到其中一种目的的意思;多指按规律做事,品行方面操守比较好、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得到,施与他人恩惠、好处,因奉献自己而收获的美誉。

“道德经”这三个字我个人认为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说可以将其理解为知道并做到的策略和法门,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也可以看成是其中一种程度的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调侃《道德经》其实应该叫《得到经》的原因所在。

三、老子论教育

三、老子论教育

三、老子论教育??老子(西周末年诞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汉族,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

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具体说来,就是人世社会各层面上的人道,包括为政治国、施行教化、个人修养等都要效法宇宙的天道,遵道而行,否则会"不道早已"(《第三十章》),自取灭亡。

"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的十分明白"。

1一切事物皆由道而生,随道而行,那么"道"的运作规律是什么呢?老子认为其规律和特征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

这是"辩证思想较高的运用"2。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到原来起始的状态。

因为起始状态是一种虚静的状态,即"归根曰静"(《第十六章》)。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一一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其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U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关键词:老子、无为思想、自然、善为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道德经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无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乃至人们的一般的观念及行为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然而,历来人们对老子无为主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诸多的版本,如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愚民理论。

有的人认它为一种阴谋权诈之术,有的人认为它一种消极对待,厌恶世俗的腔调。

我认为这些见解,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片面的,有的完全是错误的。

但要真正辨明是非,我以为关键还是应切合当时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意,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LI的和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民不聊生,朝令夕改的昏暗时代,众诸侯混战,都想称霸天下,白姓苦不堪言,老子作为当时的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和认识肯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观认识过去。

以下就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无为思想的含义。

一一“无为”即“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立足于“无为”是有其理论上的内在逻辑依据的: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是从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老子认为:道作为本体,其实质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道之“德”的体现,“无为”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说:“道常无为” “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 当代价值
(一)“道法自然”与尊重规律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道法自然”:一是指“道”是以其本来状态 存在的,二是指”道“是因顺其固有态势运 行的。引申开来,前者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客 观性,后者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性。 “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我们要尊 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尊重事物的客观 性和规律性,是人类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关 键。
(二)《老子》其书
1、《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教尊其为《道德真经》, 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共81章。 《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 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2、《道德经》中的“道” “道”的基本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 根源;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三是指社会人生 的基本准则。 “道”的基本特征:内涵的抽象性、特性的自然性、 存在的永恒性、功用的广泛性。
(四)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存 之道
• 《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道德经》:“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 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二)“以奇用兵”与广告技巧


老子思想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 重、相互宽容;人对待社会要有关怀之 心和理性精神;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应 是征服,而应是敬重;人对待自己的生 命要善加养护,保持身心和谐。

老子的学说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学说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学说思想是什么老子的学说思想是什么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者,他认为宇宙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产生,道是世间万物的起源。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老子的学说思想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的学说思想介绍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者,他认为宇宙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产生,道是世间万物的起源。

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它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得最高自然规律。

它无形,却又孕育了众生万物。

老子学说用天道自然的观点代替了我国自古以来有神论的观点。

老子学说以“无为”为核心。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在遵循着的规律是:事物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复杂的变化的。

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两级,是阴阳的同一体。

因此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不是以“无为”为目的,其目的是“有为”,因为先前的“道”所说“无为”和“有为”是阴阳两级,会相互转换。

老子提倡无谓寡欲,要减少自己的私欲,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老子学说在后朝的更替中不断的发展。

汉朝时有学者根据老子的思想提出安定人民生活,让人民得到充分休息的政策。

不仅如此老子的学说在后世的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壮大发展,成为中国本土的一大宗教信仰——道教。

老子学说是受当时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影响。

老子时期各国征地不断,硝烟弥漫在华夏大地之上,统治阶级迫切的想要稳定社会秩序,保护自己的封地和子民不受硝烟的迫害。

所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治国理念。

让人们可以远离战争的的摧残,顺应规律调养身心。

老子的道具体指什么《道德经》中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能够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真正恒久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用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主要意思是万物是从“道”中衍生,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级,阴阳两级生三才,三才生万事万物。

老子自然观.庄子齐物论

老子自然观.庄子齐物论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太极阴阳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会相互转化。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比如:人的生与死。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

“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

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

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

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老子简介生平及作品(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老子简介生平及作品(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老子简介生平及作品(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老子简介生平及作品(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老子:男,汉族,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世称“李耳”、“李聃”或“老聃”,是李姓、老姓的先祖。

老子思想三论

老子思想三论

老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涉及宇宙观、本体论、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历史观。

对于老子思想体系来说,“道”是其核心概念和最高范畴。

老子对道的样态、性质、特点、功能等虽然作了诸多描述,但由于种种历史性原因,他对“道”的规定性及其实质未能作出集中的概括1〇。

要深入研究和正确阐释老子学说特别是其哲学思想,就不应回避老子“道”的规定性及其实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研究,笔者对老子之道尝试性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更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无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统一是道在价值观上的体现。

老子的思想学说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初步探讨和阐释。

一、老子的道本体论及其方法论意义(一)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创始人对于哲学思想体系来说,本体论的建构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全部问题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据。

那么,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谁开创了本体论的先河呢?是老子。

老子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创者。

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曾经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外哲学界普遍认为本体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兴盛于欧洲,而中国哲学从来就没有本体论。

是汤用彤先生率先指出,中国哲学至魏晋时代方将两汉以生成论与构成论为主流的宇宙论转到本体论方向,这就是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汤先生这一观点影响很大。

后来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王弼的“以无为本”是在注释《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时提出的,那么老子就应是最早创立本体论的哲学家。

但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历来被认为属于宇宙生成论的命题,而要把它说成是本体论的命题就必须做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王弼当年没有作出论证,后来也似乎未见论证者)。

对于这个命题,我觉得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论证:既然“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以视为宇宙生成论的命题,那么就等于说天下万物是由“有”所生的,而“有”是由“无”生的。

老子的“战争论”

老子的“战争论”

老子的“战争论”老子的“战争论”江声皖摘要: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应是“道”为源,"德”为体,“礼”和“兵”为用,因而《老子》可编为"道经”“德经”“礼经”“兵经”;“兵经”又可分为“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三部分,各三章,其“战争论”由原第四十六、第三十、第七十六章组成。

老子阐发的“战争论”思想,与克劳塞维茨的主要结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却比它还要紧扣问题之实质,是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道’的政冶保障和平,无’道’的政治造成战争”;引起战争的“最大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危机往往来源于贪得的欲望”;“依循’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骥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盛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关键词:老子兵经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2095-9176(2020)01-0037-009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对《老子》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各取所需的状态之中”。

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对《老子》的研究并不严肃。

①然而,任何一部著作,就阅读者而言,从来就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更何况如《老子》这样一部思想博大精深的伟大著作。

这恰似尼采所评价的,其阐述的思想,“像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②。

由此似可认为,《老子》所阐述的思想,是可供世世代代学人汲取的宝藏.即使各取所需,也取之不尽。

正因为如此,《老子》便成了中国历代学者反复研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见解、新的篇目结构的一部著作。

久而久之,重编、重注《老子》,便成了中国学人研读《老子》的传统方式。

应该承认,原始的《老子》加上历代学人运用重编、重注传统方式所产生的学术成果才是一棵完整的大树。

其中,原始的《老子》是根,历代学人的学术成果是枝叶,是树冠;而且,随着现代及未来学人的努力,这棵参天大树必将继续生长壮大。

而如今,我撰写此文,就是企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成为这棵大树枝杈上长出的嫩芽。

道德经基本内容分析

道德经基本内容分析

《道德经》基本内容分析《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什么是道:•••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

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

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

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

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

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

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

《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怎样才能得道:•••••客观世界不仅有我们的科学所熟知的稳定的、重复的、线性、决定性现象和另外一些随机性现象外,而且还有一种我们天天碰到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混沌现象。

反映事物总体客观规律"惟恍惟惚"的道,就应该用概率到事物的混沌现象中去寻找。

老子就是较准确地指出了宇宙事物混沌状态中看似随机现象所隐含的规律性。

••主客两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浑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就总体世界观而言,西方哲学侧重"天人之别",中国哲学侧重"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认识是人智慧的产物,而人又是客观世界的产物,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可以说是主体对客体,又可谓是主体对主体。

论老子的礼学思想

论老子的礼学思想

论老子的礼学思想论老子的礼学思想在众多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老子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他不仅创立了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的礼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与其他儒家思想家强调规范、秩序和传统不同,老子所提倡的礼学思想具有契合道家思想的特点,更加注重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本文将从道家的角度出发,探讨老子的礼学思想,并举例说明其实践意义。

一、老子的礼学思想1. 礼是原则。

在老子看来,礼是天道规定的原则。

天道是最高的法则,人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因此,礼的本质是恭敬地遵守自然规律,与性情相合,追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2. 礼是表面的。

礼具有表面的仪式感,但其实质是内心的品德追求。

老子认为,礼可以通过表面的仪式表达内心的情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爱,进而影响人们自身的品德走向。

3. 以自然为师。

自然是最完美的教师,其规律可以给人们启迪。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以自然为师,从自然现象中学习,并模仿自然中和谐一体的状态,以做到自然和人的合一。

4. 尊重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至高的存在,人应该尊重自然世界,并从中学习智慧。

老子所提倡的礼乐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真正的和谐。

5. 崇尚贵贱。

老子不仅提倡尊重自然,也强调了人格的内在价值。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应被品质、文化和财富等表面因素决定了一切。

在他的看来,礼仪应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能以社会等级和身份高低来划分好坏,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的和谐。

二、礼学思想的实践意义1. 勇于拥抱自然。

老子的礼学思想具有“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特点。

他把礼乐与自然结合在一起,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并建立与自然的良好关系。

2. 关注人际交往。

老子的礼学思想不单止是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3卷 第 2期
21 0 2年 3月
云梦 学刊
J r a fYun e g ou n l o m n
Vo -3. . I 3 No 2 M a . 01 v2 2
老子 思想 三论
董 京泉
( 中共 中央 宣传部 , 京 1 0 0 ) 北 0 8 6
摘 要 : 老子 的道 本体 论 、 和谐 思 想 、 自然无 为和 依道 治 国的思 想 以及 老子 首创 的作 为 哲 学 范畴 的道 和 自然 、 无为等 范畴值 得作 出 系统的 考证和 阐释 , 以澄 清在 这些 思想和 范畴 上的模 糊认识 。老子无 为 而治 和依 道 治 国的思 想特 别值得 重视 , 老子 无为 而治的理念是 中华 民族 弥足 珍贵 的历 史文化遗 产 , 老子 由此提 出
中图分 类号 : 2 31 B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 6 6 6 ( 0 2 0 — 0 6 9 10 — 3 5 2 1 ) 2 0 1—
老 子 的思 想学 说 博 大精 深 , 及 宇 宙 观 、 体 涉 本
曾经 在一个 很 长的历 史 时期 内 , 内外 哲 学界 国
命题 , 我觉 得似乎 可 以作这 样 的论证 : 既然 “ 天下 万
特性 . 真善 美 的统 一是 道在 价值 观上 的体现 。
老子 的思想 学说 具有 多方 面 的 内容 , 文就 以 本 下三个 方 面 的问题作 初步探 讨 和阐释 。

物生 于有 , 有生 于无 ” 以视 为宇宙 生 成论 的命 题 , 可 那 么就等 于说天 下万 物是 由 “ ” 生 的 , “ ” 有 所 而 有 是 由“ ” 的 。 无 生 其实 , 这是 一个假 命题 , 因为世 界上 有 的只是千 差万别 的具体事 物 .有 ” “ 只是对 这些 具体 事 物 的抽 象 , 因而 “ ” 非 现实 的存 在 , 何 以 能 有 并 它
及其 实质 未能作 出集 中的概 括① 。要深 人研 究 和正
普遍认 为 本体论 起 源于古 希腊 哲学 .兴盛 于欧 洲 .
而 中 国哲 学从来 就没 有本 体论 。 汤用彤 先生 率先 是 指出, 中国哲学 至魏 晋 时代方 将两 汉 以生成 论 与构 成论 为 主流 的宇宙论 转 到本体 论方 向 , 就是 王弼 这
第 1期
董 京 泉 : 子 思 想 三 论 老
1 7
的“ 中生有 ” , 有 无 相生 ” 无 了 而“ 的本 质涵 义 是对 立 面 的相互 依 存 而并非 有 与无 的相 互产 生 。 由此 可 以 证明“ 天下 万物 生于 有 , 生于 无 ” 为宇 宙 生成 论 有 作

老 子 的道本体 论及 其方 法论 意义
( ) 一 老子 是 中 国哲 学本体 论的创 始人
对 于哲学 思想 体 系来说 , 体论 的建 构是 很重 本
要的 , 因为它 是全 部 问题 的形而 上 的根本 依据 。那 么 , 中 国古 代 哲 学史 上 , 在 是谁 开创 了本 体论 的先 河呢? 是老 子 。 老子 是 中国哲学 本体 论 的开创者 。 但
“ 是 天地 万物 的本 原 , 是 既超越 又 内在 于天 地 道” 更
万 物及社 会人 生 的形 而上 的存 在本体 和 价值本 体 ,
它 的实 质是 矛盾法 则或 对立 统一规 律 。 对立 面 的协 调 、 谐或 转 化 是其 落脚 点 , 和 自然 无 为 是道 的根 本
体 论 的命 题 就必须 做 出有说 服力 的论 证 ( 王弼 当年 没有 作 出论 证 , 来也 似乎 未见论 证 者 ) 对 于这个 后 。
论 、 生论 、 识论 、 人 认 方法论 和 社会 历史 观 。对 于老
子思想 体 系来说 , 道 ”是 其 核心 概念 和最 高范 畴 。 “ 老子 对道 的样态 、 质 、 点 、 性 特 功能 等虽 然作 了诸 多 描述 , 由于 种 种历 史 性 原 因 , 对 “ ” 但 他 道 的规 定 性
对 这个 问题 的认识 是有 一个过 程 的。
生 万物 呢? 就像 “ 果 ” 由桃 、 、 果 、 水 是 梨 苹 桔子 等 等
抽 象 出来 的 , 不 能说 桃 、 、 果 、 子 等 等是 由 但 梨 苹 桔
“ 水果 ” 产生 的一样 。 说 ,有 生 于无” 只能 在“ 再 “ 也 有 无 相 生 ” 意义 上来 理 解 . 则 就 只 能是 有 违 常识 的 否
是在 注 释《 子》 天 下 万物 生 于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 “ 有生 于 无 ” 四 (
十章 ) 时提 出 的 , 么 老 子就 应 是 最早 创 立本 体 论 那 的哲学 家 。 但是 ,天下 万物 生于有 , 生于无 ” “ 有 历来
被 认为属 于 宇宙生 成论 的命 题 , 而要 把它 说成 是本
的依道 治 国方略 是独具 中 国特 色的治 国方略 , 老子无 为而治的理 念和依道 治 国的 方略 , 当批判地 汲取其 对 应
思想精华 . 结合新 的时代特 点和时代・ 问题 加 以诠释 , 要 l # - 使其成 为 富有 时代精 神 的政 治理念和 治 国方略 。
关键 词 : 老子 ; 道本体 论 ; 和谐 思想 ; 自然 无为 ; 道 治 国 依
提 出的 “ 以无为本 ” 的本体 论 。 汤先生 这一 观点 影响
确 阐释 老子学 说特 别是 其哲 学思 想 , 就不 应 回避 老
很 大 。后 来有 些学 者认 为 . 既然 王弼 的 “ 以无 为本 ”
子“ ” 道 的规 定 性 及其 实 质 的 问题 。经 过 长 期 的研
究 .笔者 对老 子之 道尝 试性 地下 了这 样一 个定 义 :
收 稿 日期 :0 2 0 — 4 2 1— 2 2
作 者 简 介 : 京 泉 (9 1 )男 , 董 14 一 , 山东 济 南 人 , 国社 会 科 学 院 马克 思 主 义 研 究 院 特聘 研 究 员 , 中 国家 社 科 基 金项 目评 审 专 家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主
老 子 思 想 、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等 。 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