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XX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习型教学案
XX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第三单元复习及检测教学目标.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学习“截取法”选材构思。
4.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体会家庭成员间骨肉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教学重点:1.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学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
2.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第一课时(单元复习课)一、出示目标(1分钟)(一)出示复习目标(同上)(二)出示复习提纲.基础知识积累(4分钟)(1)识记课下注释、字词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识记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文言词汇。
(3)背诵默写《古诗二首》2.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5分钟)(1)《背影》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
(3)《人琴俱亡》这则故事写与(王子猷)深厚的兄弟之情(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4)《我的母亲》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字典、词曲等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读会写。
2、能运用合适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说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能品味记事散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4、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详略。
5、学会观察,学会依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让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6、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选出研究主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背影》 2课时《甜甜的泥土》 1课时《人琴俱亡》 2课时《我的母亲》 1课时《父母的心》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三、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蕴含在《甜甜的泥土》中令人辛酸的母爱,《人琴俱亡》中同生共死的手足情深,弥散着“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父母的心》。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社会的细胞,单元主题与学生生活是比较贴近的。
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创设情境和激发兴趣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借此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
同时让学生阅读同时代、同龄人表现至爱亲情的佳作,也是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一剂良方。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学案:第三单元内容预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名师引导1.目标导航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本单元学习目标(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
《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
《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2.知识小词典①.字音。
狼藉(jí)蹒跚(pán(shān)箸(zhù)呼啸(xiào)停滞(zhì)磨蹭(cèng)吮(shǔn)吸瞅(chǒu)馍(mó)病笃(dǔ)恸(tòng)瞥(piē)憧憬(chōng)(jǐng)脸颊(jiá)zhǔ(嘱)托tuí(颓)唐琐xiè(屑)diàn(惦)记②.多音字背?(bēi)背负查?(chá)检查丧?(sāng)丧事勾?(gōu)勾留晕?(yūn)晕眩劲?(jìn)使劲?(bèi)?背道而驰?(zhā)查氏?(sàng)丧失?(gòu)勾当?(yùn)晕车?(jìng)劲敌蒙?(méng)蒙蔽差?(chā)差距数?(shǔ)数不胜数为?(wèi)为了奔(bēn)奔跑更(gēng)更改?(mēng)?蒙骗?(chāi)差使?(shù)数目?(wéi)作为(bèn)奔命(gèng)更加(měng)蒙古(chà)差不多(shuò)数见不鲜(cī)参差不齐3成语记忆请你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恰当的词语:(1)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及复习题有答案教案修订稿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及复习题有答案教案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第三单元复习及检测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学习“截取法”选材构思。
4.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体会家庭成员间骨肉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教学重点:1.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学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
2.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第一课时(单元复习课)一、出示目标(1分钟)(一)出示复习目标(同上)(二)出示复习提纲1.基础知识积累(4分钟)(1)识记课下注释、字词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识记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文言词汇。
(3)背诵默写《古诗二首》2.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5分钟)(1)《背影》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
(3)《人琴俱亡》这则故事写( 王子敬)与(王子猷)深厚的兄弟之情(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4)《我的母亲》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八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苏教版
知识拓展:
介绍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文章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③重点知识点:
-文章主题:用大号字体突出表示,如“亲情、友情、家乡”。
-情感表达:用特殊符号或颜色标注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如“思念、温暖、感动”。
-深层次含义:用波浪线或下划线标出,如“背影背后的故事、春天的象征意义”。
-重点句子:用引号标注,如“背影渐行渐远,思念却在心头萦绕。”
教学评价与反馈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和分析第三单元的经典文章,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主题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辩证能力。
3.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八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苏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八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包括《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围绕着亲情、友情、家乡等主题展开,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文章的主旨,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古文《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其背景;2.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3.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教学重点1.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2.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1.理解《醉翁亭记》的深层意义;2.运用阅读技巧处理古文中的生僻字和句式;教学方法1.演示法;2.讨论法;3.问答法;4.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呈现一段《醉翁亭记》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文字在语感、情感、细节等方面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课堂导论(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及其背景,点明古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三步:阅读讲解环节(15分钟)教师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卓者眼中分明。
亭子本来无意思,至陶渊明窥月,洛阳才变通城」(《醉翁亭记》)为例,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排比、倒装、对仗等句型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四步:合作探究环节(30分钟)将全班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古文并回答有关古文的问题,学生可以协商讨论并相互帮助。
第五步:评价互动环节(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及其代表作《醉翁亭记》,掌握了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习成果的提高。
B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修订版
义安二中__八__年级__语文__学科导学案课题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串讲课型复习课时班级姓名主备教师授课教师备写日期12.25 序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归纳主要知识点。
2.练习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学习流程一、字音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箸(zhù) 呼啸(xiào) 停滞(zhì) 磨蹭(câng) 吮(shǔn) 瞅(chǒu) 馍(mï) 病笃(dǔ) 恸(tîng) 瞥(piē) 嘱 (zhǔ)托憧憬(chōng) (jǐng) 脸颊(jiá) 颓 (tuí)唐琐屑 (xiâ) 惦 (diàn)记二、成语(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3)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4)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
(5)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6)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
(7)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8)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
形容气势凶猛。
(9)一饱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10)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
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11)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
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12)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
翻来复去,睡不着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13)无精打采:采:兴致。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4)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三、课文知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4.依照下列例句,请分别再写三句你对”爱心”和”父母的心”的理解
例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爱心是
爱心是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5--8题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校门口的一颗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忽然,一阵电铃的急响。
她黯淡的眼神里,射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的孩子,跨出了校门。
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还是没有她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昏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着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大爷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的小亮!”她像喘息,又似哭泣。
]$Ls |23820 5D0C 崌23905 5D61 嵡dC29178 71FA 燺;25329 62F1 拱34536 86E8 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新版)苏教版
(一)《活板》
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
答:列数字: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如平砥。作比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2、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复习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复习本单元知识那些掌握得好,那些还要下去再巩固。
复习反思
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文言基础。课堂练习没能完成,还得找时间复习巩固。
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答: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5、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依次介绍:作者细致的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的技艺。
(二)《核舟记》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4、按活版印刷工作程序,将下列内容排序。
A.排版B.制字C.拆版存放D.印刷
正确的顺序是:
5、有哪些短语突出了“活板”的“活”这个主要特征?请摘出来,并且说说它们各说明了“活板”的什么特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土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表达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①.字音。
贫jí(瘠)mù(募)集卫shù(戍)区wù xū(戊)(戌)变法diāo(凋)零祈(qí)祷捂(wǔ)挟(xié)持惩(chéng)罚眷(juàn)恋卓(zhuō)越萌(méng)发诬(wū)陷月笼(l?ng)沙寂寥(liáo)造诣(yì)倔(jué)强②.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蹊跷:qī qiāo奇怪。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第三单元课型新授章节1∕1 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1.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2.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根据下列拼音,写出下列词语:(5分)tuí( )唐狼jí( ) yū ( )腐 mò()地 lán()褛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别字,并加以改正:触目伤怀不能自己气势凶凶如数奉还失魂落魄莫明其妙辗转反则饮泣吞声无精打彩娓娓动听有错的成语改正4.依照下列例句,请分别再写三句你对”爱心”和”父母的心”的理解例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爱心是爱心是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回答5--8题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校门口的一颗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忽然,一阵电铃的急响。
她黯淡的眼神里,射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的孩子,跨出了校门。
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还是没有她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昏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着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大爷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的小亮!”她像喘息,又似哭泣。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小初高学习]XX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习型教学案
XX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第三单元复习及检测教学目标.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学习“截取法”选材构思。
4.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体会家庭成员间骨肉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教学重点:1.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学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
2.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第一课时(单元复习课)一、出示目标(1分钟)(一)出示复习目标(同上)(二)出示复习提纲.基础知识积累(4分钟)(1)识记课下注释、字词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识记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文言词汇。
(3)背诵默写《古诗二首》2.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5分钟)(1)《背影》这篇散文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
(3)《人琴俱亡》这则故事写与(王子猷)深厚的兄弟之情(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4)《我的母亲》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课剖析·八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课方案金坛市第五中学张银坤一、设计理念:(一)系统性宏观掌握,微观办理。
教课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课目的和教课对象的剖析、教课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限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其实不等价,此中教课目的起指导其余子系统的作用。
同时,教课方案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课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辩解证地一致,系统的剖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联合,最后达到教课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程序性板快清楚,构造合理。
教课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摆列组合拥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摆列,且前一子系统限制、影响着后一子系统,尔后一子系统依存并限制着前一子系统。
依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课方案中应表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保证教课方案的科学性。
(三)可行性对象合适,操作应手。
教课方案要成为现实,一定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
一是切合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应试虑学生的年纪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试虑教课设施、地域差别等要素。
二是拥有操作性。
教课方案应能指导详细的实践。
(四)反应性成效了然,重视反省。
教课收效考评只好以教课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丈量为依照。
测评教课成效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应信息,以修正、完美原有的教课方案。
(五)个体性广取博采,形成风格。
教课方案要表现个性特点,合适自己的教课风格。
为此,我在本单元的设计中,注意了教课设计的多种形式,有不一样的教课思路、教课方法、教课策略、表现方式,有教课方案,有讲堂实录,有板快时间安排,有附录资料等等,为的是经过我们的沟通与商讨,我们都能追求到合适自己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和教课风格。
二、单元教课思路: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研究世界万物的神秘时,包含双方面的状况,一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叫三声夸克》主要说明微观世界,第十五课《花儿为何这样红》、第十一课《荒漠里的奇异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实质、原由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研究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12)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13)无精打采: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4)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三、课文知识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义安二中__八__年级__语文__学科导学案
课题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串讲
课型
复习
课时
班级
姓名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12.25
序号:_________
学
习
目
标
1.归纳主要知识点。
2.练习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学习流程
一、字音
狼藉(jí)蹒跚(pán shān)箸(zhù)呼啸(xiào)停滞(zhì)磨蹭(cèng)吮(shǔn)瞅(chǒu)馍(mó)病笃(dǔ)恸(tòng)瞥(piē)憧憬(chōng) (jǐng)脸颊(jiá)嘱(zhǔ)托颓(tuí)唐琐屑(xiè)惦(diàn)记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四、背诵内容略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人琴俱亡》
(一)字词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三)课文内容理解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7)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8)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9)一饱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10)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11)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月余亦卒
2、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3、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4、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点是:(1)立意新奇;(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既,已经。
6.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亦,副词,也。卒,死。
(二)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批注
知识网络
小结反思
二、成语
(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3)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4)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
(5)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6)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