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8口技word教案(6)
《口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民间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2、积累文言实词及虚词,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5、赏析生动精彩的场面描写,培养简练生动的写作意识。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及虚词,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赏析生动精彩的场面描写,培养简练生动的写作意识。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民间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2、积累文言实词及虚词,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民间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2、积累文言实词及虚词,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你听过口技吗?资料:口技是一种用口摹拟各种声音的民间表演技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作品介绍:《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著作,现存26卷,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口技》作者介绍: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选自清朝的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这本书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
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指导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信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介绍《陋室铭》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信念的理解;(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我的陋室”为主题的作文;3.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掌握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组分享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复习。
3.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复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进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活板》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活板》教案-苏教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活板》一文,主要内容是讲述主人公李二妈在活字印刷这一传统手艺中的坚守与努力,比较典型的老北京民居的生活情景。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1.了解传统印刷技术及其相关术语;2.了解北京传统民居;3.掌握识字、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4.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5.培养品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意识。
三、预习环节1.预习本篇课文;2.翻译生词,如:“相对应”、“在正版字”的部分。
四、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关于“印刷”的基本认识,让他们联系到寿光农民艺术剧《鲁镇惊魂》中使用的木活字印刷的手工,感受手工制作过程,设法让学生对印刷的趣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述课文通过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自主发现重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部分,讲解生僻字、语法结构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小组内探讨本文中的重要段落、名言警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模拟活版印刷教师和学生分别拿着不同的字模,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组合搭配,体验活版印刷的工艺流程,进一步了解印刷技术的历史、构成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 课堂答题教师可以适当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和创新思考,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后环节1.课后完成本篇课文的阅读题目和习题;2.学生编写一个关于印刷技术的小短文,描述自己体验到的活版印刷过程与感受;3.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书籍等形式了解更多传统民俗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以上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活板》教案-苏教版的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加强对联系、遗产的认知,培养品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意识。
八年级语文下册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课文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迁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陋室铭”,提问:“陋室”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铭”来命名这篇文章?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4. 欣赏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培养审美情趣;(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子。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陋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存在?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陋室铭》;2.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其中的句子进行一次作文练笔;3. 收集其他有关刘禹锡的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创作风格。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这篇演说;(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篇演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莫泊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演说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掌握演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通过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了解莫泊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名人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重点1. 演说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2. 演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3. 莫泊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演说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难懂的句子;2. 演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3. 莫泊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的全面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2. 参考资料:关于莫泊桑的生平介绍和作品分析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莫泊桑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2)简要介绍莫泊桑的生平和成就,引导学生对莫泊桑产生敬意。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演说的内容和主题;(2)分组讨论,分析演说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难懂的句子;(3)全班交流,解决讨论中的问题,加深对演说的理解。
3. 语言欣赏:(1)让学生分析并欣赏演说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2)分组讨论,总结演说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知识拓展:(1)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泊桑的其他作品和特点;(2)分组讨论,总结莫泊桑的作品风格和文学成就;(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思考演说中对生命的珍视和思考的部分,引发学生的共鸣;(2)分组讨论,分享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散文阅读2.第二单元:诗歌阅读3.第三单元:小说阅读4.第四单元:文言文阅读5.第五单元:写作与口语交际第一单元:散文阅读1.《背影》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4)写作练习:以“我的父亲”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台阶》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
(4)写作练习: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单元:诗歌阅读1.《春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阅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写作练习:以“春天的感悟”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登鹳雀楼》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阅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4)写作练习:以“登高望远”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单元:小说阅读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小说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阅读小说: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小说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写作练习:以“我的亲人”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 《叫三声夸克》教案 苏教版
二、再读课文,读出精彩
1、再读课文,把文章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字词句句划出来,想一想,精彩在什么地方,体会作者是如何花腐朽为神奇,把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的。(主要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物质结构的组成部分比作一个个“盒子”,“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
出示教具,一个正方形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让纸盒里的气体分子排着队从针孔里全部跑出,猜一猜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教师提示:需要九千年(物理学研究成果)才能跑完。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么小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而它们也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它们中又发现了夸克。(板书文题,导入新课)
2、“夸克”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文章的题目能否改为“叫七八声夸克”?(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文常见的顺序】【指导学生用画结构图的方Fra bibliotek来理清文章内容】
(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写作故事讲究波澜起伏、叠峰层出,切忌水静如镜,山平如砥。
文章不曲折那么不妙,故事无波澜那么无趣。
一起看看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1【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曲折的典型材料;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根底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拟精彩的故事。
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根底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一、导入1、听故事狼蒲松龄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曲折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悬念1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一)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
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
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
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
苏教版语文初中优质教案
苏教版语文初中优质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间的深情厚意。
2. 能够领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感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间的深情厚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父亲的礼物》等,初步体会父爱的伟大。
2. 提问:你们对父爱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
2. 提问:你们对父爱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吗?二、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感恩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和感悟。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贴心的事情,并记录下来。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如《母爱》、《家的味道》等,进一步感受亲情的伟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质量,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口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口技”、“表演”、“观众”等。
(3)掌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口技》。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艺术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口技》的兴趣。
(2)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表演艺术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口技》,理解课文大意。
(2)要求学生标记出生词和短语,并尝试进行解释。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角色,进行课文中的角色扮演。
(3)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讲解与练习1. 讲解课文:(1)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2. 练习题目:(1)要求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表演艺术的知识。
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 活板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活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活板印刷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活板印刷的相关信息,增强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大众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活板印刷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原理。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活板印刷技术的相关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描述的活板印刷过程的详细理解和描绘。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活板印刷的技术和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活板印刷实物或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活板印刷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活板印刷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活板印刷技术。
(2)简要介绍活板印刷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活板印刷的基本原理。
(2)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活板印刷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印刷史上的地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2)讲解活板印刷技术的相关专业术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了解活板印刷的具体操作过程。
八年级语文下册活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学习者特征分析
01
02
03
学生年龄特征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 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能 够自主阅读和理解简单的 文本。
学生学习风格
学生喜欢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演讲等,同时也需要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指导
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 助,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操作。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知识点
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活板印刷的重要性和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
通过提问或让学生复述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
他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思考。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改进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安排
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确保每 个知识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学生参与度
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运用
我发现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活板的定义、发展历程、 基本特点、制作方法和应 用领域等方面。
重点
活板的定义、基本特点、 制作方法。
难点
活板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 域。
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
教学方法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案13短文两篇
活板课型:新授时间:执笔:胡江娣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学习重点】活板的制作过程及“活”的特点。
【学习难点】活板的制作过程及“活”的特点。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利用印章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同学们,我手上是一个印章,上面的字排列组合都是固定的,如果把印章上面的字拆开来就成了一个个字印,一字一印,可以排列组合,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活板》一文。
二、自学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
昇.薄.唇.和.炀.砥.更.瞬.帖.韵.贮.粘.燔.沾.予.从.旋.2、文学常识填空。
作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
三、互学互助:1、为什么课文题目叫“活板”?2、疏通全文。
3、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句,遇到疑难句,同桌帮忙。
4、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5、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划出。
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1、解释重点字词:溶、帖、旋、拂、砥、讫2、指出下列一词多义字的意义和用法。
为:唐人尚未盛为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未为简易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满铁范为一板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唐人尚未盛为之之:更互用之旋刻之火烧令坚火:持就火炀之用讫再火令药熔其: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其法:用胶泥刻字就: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帖:每韵为一帖则以纸帖之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合作探究了文章的重点字词并理解了文意,下节课我们再探讨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等。
六、教学反思:活板课型:新授时间:执笔:胡江娣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梦溪笔谈》。
2、了解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3、掌握“溶、帖、旋、拂、砥、讫”等6个字。
【学习重点】活板的制作过程及“活”的特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4叫三声夸克word教案(2)
《第14课叫三声夸克》教案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难点: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观看一则关于“强子对撞试验”的新闻报道,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强子对撞的原理是将强子加速到可以与光速相比,然后引导它们撞到一起。
因为人类想知道在那么快的速度撞击下会发生什么奇异的现象。
比如:小范围的黑洞,发现新的微粒子,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这台世界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A)(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好奇(hào)档案(dàng)禁闭(jìn)模型(mó)隧(suì)道驱(qū)使泄(xiè)气踪(zōng)迹有缘(yuán)(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针对下列句子提出的问题(B)A 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
(“看上去”起什么作用?)说明实质与表象不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B 把这些粒子叫做“基本粒子”,好像是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
(根据什么说“原子这个盒子里,也就是这些东西了”?为什么又说好像?)根据“基本粒子”这样说。
说“好像”是因为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C 这好比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
(“摇一摇,听到响动”说明什么?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效果?)说明可以判定还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结构;这样说既形象又准确。
D 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是一句形象的说明,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说明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社会现象思考: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思考。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3.2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社会现象讨论:讨论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分析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社会现象思考评价:通过课后作文或讨论,评价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课堂朗读、分析和讨论,表现积极、主动。
2. 阅读理解评价标准: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准确、完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口技》教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口技艺术的魅力,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口技艺术的相关知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口技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口技艺术的看法,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口技艺术。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口技艺术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取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示例分析。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口技艺术的小论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窗》教案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窗》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对话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钱锺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
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二)学习目标: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2.: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3.: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检查预习结果消遣(qiǎn):::::一泓清泉(hóng)玫瑰(guī)::::::栩栩如生(xǔ)草坪(píng):::::争奇斗研(yán)俯瞰(kàn)::::::气喘吁吁(xū)窄小(zhǎi):::::五彩斑斓(lán)手肘(zhǒu):::::津津有味(jīn)挪动(nuó)::::::扣人心弦(xián)四、体裁:小小说小:篇幅短小新:立意创新巧:构思精巧奇:结尾惊奇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人物:两位病人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重点明确问题: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六)拓展延伸,探究结尾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七、课堂总结: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
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
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
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
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
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参考:①引出说明对象→②-⑥摆出对立理论→⑦-?解释斯石英的成因、性质(高压产生斯石英,高温还原为沙子)→推断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未发生过火山运动→恐龙年代岩层发现斯石英→?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3.知识卡片助读:事理说明文多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到次等。
小结: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逻辑顺序,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古生物学转入地质学,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摆出两种对立观点,再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特性,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行星撞击说,解释了生物界恐龙灭绝的原因。
采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梳理脉络看行文思路,让学生在有层次的小组活动中初步感受推理的过程,最后适时落脚在对逻辑顺序的研讨上。
)四、语言聚焦——品读,鉴赏表达悟写法研讨三:科普文的科学严谨和通俗生动,你能发现吗?1.关注括号中的补充文字(课后练习题3)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科学方法,补充证据)b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科学价值,现实意义)c即非常纯的沙子。
(科学态度,严谨认真)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适时调侃,幽默生动)小结: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关注短文中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导学生研究说明文的语言,通过细腻的品读发现说明文语言的共性特点和作者语言的个性特色,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科普文准确严密而又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并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情怀。
)五、头脑风暴——补写,激活思维试身手研讨四:科普文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技巧,你能运用吗?1、辨识:认一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
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
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
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
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
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
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2、印证:加一加,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参考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
参考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参考3: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
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参考4:制造业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术,做成透镜放大物体。
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向前迈了一大步,人们进入了观察细胞的时代。
参考5: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期出现的内燃机不仅仅使工业,还让整个世界、各个学科都得到了助力。
(这一步,重在学习并践行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
若学生掌握的科学事例有限,还可扩大为谈论“不同学科”间的影响。
)过渡: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科学观点,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
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他说服你了吗?其实,这只是众多推论中的一个,并不是定论。
3、质疑:比一比,请为“恐龙灭绝”这一话题补充一个你认可的学说。
布置作业:查资料,从众多的“灭绝说”中选择一个你认可的,用从本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恐龙灭绝”这一话题的思考,并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研讨。
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两篇科普文所传递的信息不是客观的定论,而是主观的一己之见。
学习这类文章,要进行理解式阅读,在文本和生活的联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观点,试着将文本观点与生活经验进行相互印证。
还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与作者展开“对话”,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作者商榷,激活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