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第一章_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二节_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高一必修2

高中地理_第一章_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二节_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高一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梯级目标导航学习目标应用资卿分析或團表規奥人口违務的原因L 掌振懲响入口迁移的主要阂素.础f±<?t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 •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⑴按迁移时间长短:永久迁移、季节迁移。

(2) 按有无组织: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

(3) 按迁移规模:个人迁移、集体迁移。

(4) 按迁移意愿: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5)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 •国际人口迁移(1) 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大陆发现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岀;国际难民________ 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 .国内人口迁移(1)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有组织地移民。

(4)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严格限制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5)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之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⑹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是发达地区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穴建移飾空何形式.、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2 •政治因素:往往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口迁移3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社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4 •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5. 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等都能引起人口迁移教材案例探究教材P l6思考:表。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本节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接着又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两种人口迁移方式,尤其是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本节重在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背景资料背景材料: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据1992年统计,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当时属四川省管辖)21个县(市、区),需要移民84万。

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非常艰巨的。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上述情况说明,三峡移民不仅规模大、难度大,而且关系重大,甚至可以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设计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设计

1.2人口的迁徙导教案(上)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虑问题)一、人口迁徙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以外,改变其2、人口迁徙的种类:永远性迁徙、迁徙;自觉迁徙、迁徙、集体迁徙;自觉迁徙、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行为。

迁徙迁徙3、国际人口迁徙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徙的特色: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目增添,连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徙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徙⑴不一样期间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由向迁徙。

②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援、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徙规模地域迁徙。

⑵重要形式:的人口迁徙。

从、北宋靖康之难,是人口大规模的一带的人口迁往一带的人口迁往、等地迁徙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主要表现为从地域向向的迁徙是目前生界各国特别发展中国家广泛人口迁徙现象。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挪动,均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活动属于人口迁徙的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一定达到1000千米以上★★2、以下人口的空间挪动现象,属于人口迁徙的是()A.某老人去外处旅行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三峡移民★★3、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是()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4、二战前后都是人口主要迁出地的是()D.城市到城市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5、以下地域在国际人口迁徙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6、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迁徙的特色有()A.从城市迁往乡村B、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疆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7、读以下图,联合国情剖析,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年纪组成是()①城市迁往乡村②乡村迁往城市③人口浓密地域迁往人口稀少地域④人口稀少地域迁往人口浓密地域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8、左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徙表示图。

2020春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案中图版必修2

2020春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教材第11页探索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拉丁美洲的古巴、海地、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南欧各国;俄罗斯等。

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入地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西欧的英国、德国、瑞典等;亚洲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非洲的南非;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

2.当今世界移民潮的特点有:(1)劳务输出增多,如西亚吸引了亚洲的外籍工人;(2)国际难民增多,如伊拉克战争难民、图瓦卢环境难民等;(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4)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二、教材第14页思考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推力因素)在于原居住地的不良条件,如自然灾害、低工资、失业等,而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因素)包括高工资、好的教育条件、好的医疗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此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费用、亲友、距离、性别、年龄、种族、语言、教育、技能等。

三、教材第16页思考德国移民的特点:(1)数量多,来源广;(2)分布不均,集中在西部、南部各州及城市;(3)平均年龄较低;(4)移民浪潮渐趋缓和。

四、教材第16页复习题1.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迁移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按迁移的方向可分为: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部分发达国家新趋势,如逆城市化)。

按迁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等。

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1)人口发生空间位移;(2)时间限度为永久性或长期性;(3)居住地变更跨越了行政界限。

2.中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大量涌向深圳等城市,产生“孔雀东南飞”现象,所谓的“孔雀”指的是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劳动力。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投影】深圳市前后照片对比以及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学生思考:(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答案:(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教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地方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学生:思考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吗?教师总结: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如下:教师总结:学生思考:学生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人口迁移教案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划分小组,将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做好分工:发言人、组织者、纪律监督者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的梦想以及要做出的努力, 努力的方向,学习到对
结合今天的学习,说出自己 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
迁移可能的原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标准
政治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的迁移
概念
社会文化因素
分类
其他因素
2/2
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实例分析、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案例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教师活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 分布,了解到世界人口或者说人口数量 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即自然 增长。那么,天津人口数量变化又取决 于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人口的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是不是可以从概念当中提炼出关键词 呢?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课题
人口的迁移年级ຫໍສະໝຸດ 高一课时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45 分钟
授课教师
赵月荣
课程类型
新授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知识与技能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和特点。 1. 利用身边实例,画出迁移路线,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
过程与方法 移的主要因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 1.通过结合身边实例,并延伸到自己以后的迁移,使学生明确自己以后
值观
2.通过分析原因归纳因素,促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人口观、环境观。
重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方向、原因和特点。
移(跨越行政界线)、定居地变化和时 用电子书包,上传答案。对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第1章 第2节 人口的迁移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第1章 第2节 人口的迁移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

2.了解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人口迁移的方向。

3.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阶段和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4.理解并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阅读教材P11—P13前两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地区“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 肃等地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2)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并且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正误判断:(1)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地区。

( ) (3)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 ) 【提示】 (1)× 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快且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迁入区。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考点直击14、15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测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诵读复习锦囊“考点直击14、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点。

二、考点回顾1.当堂默写2.核心考图三、思维导图1 / 3【当堂检测】(2016南通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年各省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正值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A. 东部经济地带B. 中部经济地带C. 西部经济地带D. 东北经济地带2. 形成该年我国人口迁移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净迁入地区就业机会多B. 净迁入地区优惠政策多C. 净迁出地区矿产资源少D. 净迁出地区人口数量多(2016苏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读右图回答3~4题。

3. “移民”大量涌入东部主要从事的产业是( )A. ①B. ②C. ③D. ④4. 大量移民迁入,不可能改变东部城市( )①人口年龄结构②人口性别结构③人口再生产类型④环境人口容量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016宿迁模拟)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 由图中数据可知( )A. 该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衡B. 外来移民人口数量超过本国人口数量C. 该国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 移民缓解了该国人口老龄化趋势6. 导致外来人口迁入该国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B. 经济C. 政治D. 家庭(2016南京模拟)7. 目前影响叙利亚大量人口向欧洲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016苏州模拟)8.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运用综合思维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描述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

我们把涉及人口________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_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________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________增长。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________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_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____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________,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________,促使人们迁入。

2.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________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____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

3.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____作用。

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________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________的地区。

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

地理中图版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

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当今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为亚洲的中国、菲律宾等国;南欧;拉丁美洲;非洲部分地从流向特点看,一种情况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打工,尤其是流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的欧洲,还有部分流向资源丰富地区。

从时间上看,长期居住工人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

从国内人口迁移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多为退休人员的迁移,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通过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分析可知,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经济大多有差距,也有其他因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也涉及人口地理位置的例如,民主街的小陈把家搬到了光明街,这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其空间位移距离太短,空间位移距离的长短通常以行政区域的界线为标准。

又如国家元首出国访问,也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其居住地并未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

辨析比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指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又称季节流动。

如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外出做临时工,农忙季节或春节前返回农村;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草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

如农民白天到田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的工作地点上班。

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市中心地区夜间人口为42.3万,白天人口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人口每日往返于市中心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

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一些大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不平坦。

【活动2】: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的中国,建国头四年“人多好办事”是主导思想,建国后四年,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战乱终结。

4年来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

1949年后的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6亿人。

讨论:1、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要素有?2、这些要素的关系是?3、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具有特点?4、分析图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转变是的下降开始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一)、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二)、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三)、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材料三:诺特斯特,美国人口学家,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阿尔马小镇,1936年他建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46年帮助联合国建立人口处(1969年扩大为人口司),并担任第一任处长,1959年任联合国人口诺特斯特:理事会主席。

诺特斯特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早在1944年,他就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发展将会出现以往西欧曾经历过的人口转变过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从而构成人口压力,阻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他证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不仅适用于欧洲、北美等国,也适用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然导致的普遍的客观规律。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知识梳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___________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新大陆发现后,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主要有:_________人口向_________移民,_________被殖民者贩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移民;人口迁移__________发生一些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①我国历史上,经过西晋的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使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________地区,________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③建国后,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_________,迁移规模_________,人口迁移主要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迁移。

④20世纪初,_____________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__________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中图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中图版必修2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引起具体迁移的原因。

2.辩证分析人口迁移给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资料分类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人口迁移给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人口的主要流向都是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是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流向?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对迁出地及迁入地的影响。

(二)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十页和十一页,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议:自学完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下问题1、判断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①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②某某、某某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③某某、某某因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④美国的反恐怖战争,引起大量阿富汗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⑤沙漠地区因缺水引起的人口外迁⑥农民因耕地不足发生人口迁移⑦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引起的人口迁移⑧中国历史上迁都引起的人口迁移⑨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2、读书上P10 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1850年以来人3.某某、某某、某某是我国最大的新娘迁出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三省合计迁出56.7万人,主要是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区的新娘迁出,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壮观的“喀斯特新娘”输出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①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②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③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⑤美洲移民,⑥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⑦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3)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⑧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⑨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⑩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a .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⑪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b.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⑫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⑬东北地区“走西口”:⑭河南一带人口迁往⑮新疆、甘肃等地c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d.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⑯加大,主要表现为从⑰欠发达地区向⑱发达地区迁移。

(2)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从⑲乡村向⑳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思维活动1.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答案不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哪些?答案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21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22迁入区。

23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24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

25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26距离。

5.其他因素:人们的○思维活动3.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

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案留学生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华人、华侨回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

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探究活动读教材P12图1-2-3“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内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图1)和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两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哪一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2)“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哪些省区?导致其“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3)近年来,我国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上述地区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4)近年来,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5)从图中可知,美国人口主要向什么方向迁移?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

(2)山东、河北等省区。

一是因为山东、河北等省区人多地少,自然灾害、战争频繁;二是因为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土地、森林、矿产资源丰富,从而吸引移民迁入。

(3)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4)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边境贸易的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压力,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5)西部和南部。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反思归纳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与国际人口迁移相比,人口迁移更为经常、普遍、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探究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远古,人类“逐水草而居”,自然环境影响人口迁移。

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退休老人从东北部“冷冻地带”迁往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

②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主要是淡水减少导致人口迁出。

③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近年来由于土地沙化,人口大量外迁。

④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地,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城市。

⑤在旧中国黄河泛滥区,大量农民举家外迁。

材料二1978年前,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吸引了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经济大幅增长,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四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到异地上大学、随军军嫂、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引发了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往往会引发人口大迁徙。

利比亚内战期间许多人迁往欧洲。

(1)材料一中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请对应说明。

(2)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结合材料四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答案(1)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地、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对应如下:①——气候;②——水源;③——土地;④——矿产资源;⑤——自然灾害。

(2)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迁出省变为人口迁入省。

二是移民受到亲情、乡情的吸引。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3)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4)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5)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国家政策等。

反思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既受特定环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意愿的支配,同时还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对点训练一人口迁移的定义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也涉及人口地理位置的变化,但这种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故A、B、D均不能选。

出国留学,这种居住地地理位置的改变,相对来说属于长期性的改变,故属于人口迁移。

对点训练二人口迁移的形式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2~3题。

2.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3.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 B.非洲C.北美洲 D.亚洲答案 2.C 3.D解析第2题,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C错。

第3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对点训练三人口迁移的原因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分析完成4~6题。

4.“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关于中美两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B.都是经济因素决定的C.增加迁入地的环境压力D.对迁出地不产生经济影响答案 4.C 5.B 6.C解析第4题,“二战”以后,由于南部环境条件较好,加之新兴产业的吸引,美国人口由东北部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第5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人口迁移,且流动的规模较大。

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第6题,中美两国的人口迁移都会对迁入地的环境产生压力。

综合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

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走西口”属于________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________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老百姓“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3)“闯关东”和“雁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答案(1)国内国际(2)①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社会不安定;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潜力大;③山东、河北与东北地域上接近。

(3)“闯关东”的影响: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雁南飞”的影响:人口迁出缓解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解析第(1)题,“走西口”是指历史上晋陕北部一带居民到内蒙古河套一带谋生,应属于国内人口迁移;“下南洋”是历史上我国南部沿海穷苦老百姓到东南亚谋生,应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