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探讨-word文档资料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同的四个方面,自有其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征。
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目前还有许多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不够,在教学中忽视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这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违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质要求,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审视。
在这审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加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要把以往的以“考试”为核心的错误培养价值取向转变到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上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以下这些培养目标取向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认真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加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与实践的能力。
2.拓展课本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
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
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写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一、它呈现的是多维的立体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上,每册都有6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一次活动都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
二、它首先应该姓“语”,活动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多地掌握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
翻开“语文课标”,我们就会看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以“马的世界”为主题让学生学习,尽管学生在收集、理解“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现实生活中的马”的时候需要查阅典籍,甚至到生活中去观察马,了解马的生活习性,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己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获取关于马的动物学知识。
三、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但不需要搞太多的花架子,要注重学习的实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主要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语文能力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它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不是学科的整合学习。
单从命名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性”字便体现了这个意思,在这里,“综合性”指的是在综合学习方面的种种表现。
为了达到这种学习目标,不少老师在设计这样的课程时都是尽可能地利用有关教具,把课程内容用多种形式,诸如声音、图片、网络下载的文字材料等等,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甚至有的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课不利用多媒体就无法完成,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电(电脑)不成课”,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诸如小组研讨、小组竞赛、演讲比赛、电脑小报展示等等,总想在一节课甚至两节课上讲授方方面面的内容,课堂上老师感觉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下课后可爱的学生们基本是什么都不知道。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通用3篇)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通用3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篇1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
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市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有一些体会。
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觉得,教师应当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掌握课程目标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其中7~9年级的目标一共提出了四项:一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二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是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四是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
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体的。
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
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
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语文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认为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识字、背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材料中的推理、辨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在跨学科问题上的解决能力。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等,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例如将历史与文学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跨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社会现象的阐释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坚守和传播。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人们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创意与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同时,将语文学习与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跨学科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其跨学科能力。
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好处多多。
(一)学生能深入实践,了解社会,而社会又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这也就突出“综合性学习”的特色“综合性”,这样就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融通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听说读写,倾听、表达、阅读、思考等多项能力得到培养,真正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三)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动中小组的分工、个人的参与、成员间的密切配合交流质疑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但根据具体情况,我经常也在思考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一)除了展示交流评比外,如何加强对各小组及成员在活动中的管理,这一点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效率的关键;(二)学生在活动期间的安全谁来负责?学生要搞调查,要外出,要骑车,还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出了事,老师、学校、政府谁来摆平?谁也说不清。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综合性学习突出“综合”,强调“自主”,那么,教师的课堂地位何在?教师应当如何做才能使“综合性学习”活动行之有效而不流于形式呢?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有相应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还学生自由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创造自由活动的天地。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凭自己的见解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
这里,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
也就是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是“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为了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凸显大语文观。
如在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留心观察与语文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
可见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大课堂,打破学科界限,发掘学生自由选题中的语文教学因素,是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专业要求。
2、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对话”的过程可视为一种“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结论总是暂时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并意识到观点的交流能丰富我们自己的思维,促进认识的发展。
二、让教师融合其中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真正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
1、带学生上路。
当学生选定了学习课题,产生了学习、探究的需求时,合适的范本便是极好的“学习导言”,学生们可以在模仿操作中实现方法、策略的迁移。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思考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思考3、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群体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以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
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三、教师职能:从传授到指导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
通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激活思维,引导学生活学;通过传授方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善学。
这种适时、适当的指导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有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质量,使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富有成效。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之前的“编导”作用,如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等。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后,教师要注重导趣、导向、导路。
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具体的教材,因而也就没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模式。
教师可结合实际,开发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可通过游戏竞赛式、情境表演式、问题讨论式、主题活动式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
此外还有阅读、调查、辩论、思维训练、编报、汇报等多种形式。
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锻炼语文能力,在观察、探究、表达、创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感悟生活、亲近自然,便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母亲节里《感悟亲情》;环湖赛前《说“变”》;郁金香节《我当导游》;下雪天时《邀雪做客》;在《漫谈广告》中发现知识无处不在;在《话说“环保”》后产生作为一个地球公民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奥运课堂》上激发深切的民族自豪感;在寻找《春之足迹》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创造,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思考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几点思考首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活动设计中可以设置阅读课外书籍、名著经典等任务,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
在活动设计中可以设置写作任务,如写一篇议论文、一篇说明文等,通过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思路、表达观点的能力。
另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实际生活和社交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活动设计中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任务,通过口语表达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流畅度和表达能力。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21世纪的核心能力,通过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潜力。
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意写作、创意阅读等任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活动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问题解决等任务,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注重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合理安排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摘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形成。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用;能力;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提出更多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只是在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之后,都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恰是这些目标,引起了我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注与思考。
1. 把语文延伸到实践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我一般不予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一粒种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种子是怎样钻出地面的?为解答学生的疑问,让他们真正了解种子生长的规律,我设计了“种一粒种子,交一个朋友”的实践作业。
孩子们和家长合作,利用废旧易拉罐、可乐瓶或小花盆种下了一粒小种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不仅详细生动地记录了种子发芽的过程,还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进了校园。
窗台上,一棵棵刚出土的种子在阳光下挺起胸;教室里,一张张笑脸在春风里开心地漾起了笑容。
在这样愉快、探究的氛围中,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随时都会有灵感的来访,智慧火花的闪现。
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亲眼目睹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在探究学习中了解了新知,同时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和互动合作的能力,还懂得了万物生长都要有关爱,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训练。
其实,实践的结果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培养了兴趣,增长了感知,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
2. 让其他学科渗入语文课堂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推崇“整合”。
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改变了以往纯语文的教学模式,逐渐演变为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某一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性的课程。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经验,把语文知识融合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下面从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实施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小学生除了掌握语言知识外,还要理解语言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注重语言之间的逻辑思维与驳述。
通过学习别的学科产生应用语文的场景,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及表达习惯。
这样,小学生能够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
2、能够促进学科的交融。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
在语文阅读中获取历史知识,体育赛事中获取语文技巧等,都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需要掌握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深刻印证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掌握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给小学生学习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新的学习方式,说明了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让小学生意识到知识的边际是如此的宽广。
这样,小学生将会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施方法1、分层设计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能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层面上拓展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2、借鉴尚学园的教育模式尚学园创始人吴冠中教授早年提出了“生态学习”的概念,它主张人和自然不应该分离,倡导课程教学围绕生态,以生态为基础,包括生态系统学、环境工程学等。
同样,语文教学也不应该脱离实际生活。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围绕语文教学。
3、强调实践性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候,需要通过实践理解语言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
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回首过去几年来课改的思考与探索路程,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
对于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我针对这几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要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
在课程中,在学习内容上突出综合性,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搞一些文艺活动,但不能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例如,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
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
实际上,以“这就是我”的主题作为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得体地推荐自己。
二、体现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化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一要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学习内容的可供选择性,以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尝试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尝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关键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往,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读书不动笔,不习惯自觉的随时笔录信息,讨论之前不思考,交流合作中不参与……。
学生的积累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几乎近于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一生”。
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其中学会读书,应是重中之重。
1、读什么?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读。
在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时,我要求他们大量涉猎课外书籍,粗略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妙处。
文学宝库中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有如画的风景,如歌的诗句;有音容笑貌,更有喜怒哀乐。
学语文应当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就会形成不同的解读风格。
因此,形成自己的读书思维,养成自己的读书习惯至关重要。
2、怎么读?跳读、泛读、速读、品读、赛读等是读书方法;储存、剪贴、复印、摘抄、札记、索引等是积累方法;立志、治学、修身、处事、精彩片断、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是分类方法。
这些方法我都在课堂上不断渗透、示范、规范,传授给学生。
例如,我指导学生在书报杂志中学语文。
茶余饭后、散步途中、入睡之前,捧起书报杂志,既是休闲,更是阅读。
阅读能陶冶人的心灵、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写作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实践,使他们在生活中学好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情感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品格,在综合性学习中找到一片畅想的天空。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
6
钱理群先生说 ,语文教学要使学 生 “ 在有声有色地思想 ,有韵味的语 文世界里 流连忘返 ,透过美 的语 言 ,
陶 ,得到精 神上 的愉悦 ,学 习过程 自 然也会轻松愉快 得多。
走进人物 ,挖掘人 物的 内心美 。
为之 “ 愧怍 ” 。
从形 式 人手 ,挖 掘作 品的 语言
考查一方面很难检测 ,另一方面这些 层 面的 东西在 短时 间 内很 难培 养 出 来 。而我们农村学校为了追求学生成 绩 的快速提高 , 往往会抛弃这些在他 们看来是浪费时间的学习 ,进而选择
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
和组织 活动 ,特别洼重探索和研究的
那些 急功近利的措施来铤而走险 。要
综合性学 习的时候 ,由于我们农 村没
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
动 中主动发现问题 和探索问题 ;能否
动 ,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 的过程 。强 调观察周 同事物 ,亲身体验 ,包括 自
然 、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 ,做到有 所感受,有所发现。学习是个体的一 种主观活动 ,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
美 。入选初 中语文课本 的作品 ,语言 准确 、 形象 、鲜活 ,甚至充满诗情画 意,有较强 的感染力。教师如能抓住 这些作 品的形式 ,便能挖掘出富有美 感 的语言 。朱 自清 的 《 ,语 言清 春》
新 活泼 、朴实 、隽永 ,贴切的 比喻和
你窥 见 的是美 的心 灵 ,美 的世 界” 。 语文教学有 义务也有能力使学生获得
学习的重要性 ,采取适当的鼓励 和惩
合作 的能力 。 ”这就是综合性学 习的
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 、不同
罚措施来 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现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它对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的教师对待这个课题往往是点到为止,还有的教师甚至是直接翻过去,更多的教师对于如何上好这一课题深感棘手,在教学中摸爬滚打,最后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徒劳无功。
本人也曾经感到过迷茫,后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才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想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了解“综合性学习”特点的重要性。
对于每个语文教师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课题。
我们对它就好比一个骑士对新买的一匹马一样,如果不对它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便匆忙“驾驭",自己劳心劳力不说,学生一旦厌倦可就难以挽回。
因此,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之前了解它的特点对我们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关键在“综合性"三个字上,即该课题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目标等都不是单一的。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只有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我们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找准切入点。
二、认识“综合性学习”意义的必要性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认识了这些意义,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可行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
如何通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主要采用调查采访、课堂展示,竞赛辩论等多种方式,按以下步骤来开展:1、根据主题确定活动目标。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由此看来,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
近几年来,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占一定的分值,这一点要引起学习过程中的注意。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1、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
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设计了一个综合性语文学习,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
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不能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
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
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
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
语文综合学习的几点看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想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一个崭新的东西。
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又必须看到它的实施难度,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主张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认为“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的形成。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中,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主题,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广泛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把握机遇、诱导启发、讨论协商,把这些兴趣和问题提升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
1、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语文课堂是实施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2、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生活是儿童存在的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的欲望,有了这种探究和追问,生活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儿童也因此实现自身的成长。
但是,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难以看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探讨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实施综合性学习,首先要弄清其本质,这个问题不容易弄清。
分析本质先要查清源头,“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字眼首先出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但读过标准似乎更让人迷惑——1.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学目的?综合性学习被纳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将其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要求,原文道:“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要求、一种目标。
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学方法?但马上我们又发现,《标准》在“课程理念”中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在“教学建议”中说:“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从这两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被当作一种途径、一种教学方法。
3.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教学内容?接下来我们又在“教学建议”中发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在这里,综合性学习又被当作一种教学内容在阐述。
不得不说,《标准》对“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的本质并未作明确的解说。
什么原因呢,是像有人认为的“这毕竟是一个新领域,新得让我们有些猝不及防”,因为新,所以理念建构不完整吗?其实“综合性学习”只是字面上新,在实践中早已存在,它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综合性学习历史发展的审视,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才会使今天的理念建构成为无源之水,导致概念的空泛、模糊、似是而非。
语文综合性学习植根于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孔子实施的教育就具有综合性,他的教育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体用、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总是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教学内容上图完善,熔铸多种学科,改造人格气质;教学方法上用“涵泳”,重视整体把握,致力语感培养;教学目标上求“觉悟”,达到直觉体悟,完成个人体验。
中国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于求“觉悟”。
许慎《说文解字》即训“学”为“觉悟”;班固《白虎通义》也认为“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可见,“觉悟”既是语文学习目标,又是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负载着语文学习内容。
“觉悟”综合了目标、方法和内容。
语文教育的一切都被“觉悟”综合,这种高度的综合,在一些背景下是能够符合语文规律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样是语文学习目标、方法、内容的统一,也就是目标与过程的整合。
就像杜威所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但是,我们不能把今天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传统,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是在对中国传统综合性学习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以分化为途径产生的,它在螺旋式上升中,比传统的综合提高了一个层次。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把握,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
它有利于把握对象整体,领会普遍联系,感悟语文中那些不可言喻的意蕴。
它不受逻辑规则制约,主体运用知识经验,对客体本质迅速识别,作出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
但是,直觉思维对了解事物的各个构成因素,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关系,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或具体的认识,难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中国教育改革的前驱吸收近代科学的理性分析方法,将语文教育引向分化,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综合,使语文教学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精确化;但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割裂整体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分裂教学目标,分割教学内容,分解教学步骤,导致语文教育自身的异化。
今天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次分化基础上的否定与超越,它使语文教育更加专业化,又更加社会化,培养出人格、素养更加健全的人才。
但否定并不意味抛弃,而是立足于从前的综合与分化,对它们的扬弃。
今天人们对待知识发展常说“一方面越来越分化,一方面越来越综合”,“从综合走向分化,又从分化走向综合”。
《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而知识上的每一次“合”与“分”,却是对前一次的超越。
综合与分化、前综合在发展中相互否定,又互为基础、相互统一。
认识不清综合与分化对立的一面,会导致理念与实践僵化,无法前进。
认识不清综合与前综合的层次区别,会看不到综合的优越性,导致理论与实践复古、倒退。
同样,认识不清综合与这二者的联系与统一,会导致理念与实践脱离实际,看不到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承接性。
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引发的问题都已经出现了。
第一种情况反映在人们无法对综合性学习本质定位上,正是没有意识到综合与分化的区别,许多人依然从分化的角度来定义综合,一定要从目标、内容、方法中提取一样,以为这样才是科学分析,而没有意识到分化向综合在发展,应该以新的综合的角度来定义,它的本质就在于这三者的统一与相互包含。
角度错位就会导致“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混乱模糊。
而后两种情况则集中体现在人们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实现的“语文素养”的迷惑与误解上。
二、语文素养与综合性学习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
我们发现素养也是同时综合了目标、方法、内容,其实是综合性学习的具体体现。
有专家认为,“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与实践性”。
比较一下二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实现综合性学习也就是实现语文素养;弄不清语文素养是什么、该如何实现,也就是弄不清综合性学习是什么、该如何实现。
语文素养上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归结到综合性学习上来。
有人认为在小学实现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因为小学生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没有充分的文化经验去领悟感受;有人认为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课的自我膨胀,其实各科教学都负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势必使语文课程承担它无法承担的重任;有人主张用“语文能力”代替语文素养,尽管提出者也觉得概念窄了点,但认为这也比“语文素养”恰当……。
对语文素养的种种怀疑与困惑,缘于对综合性学习概念的认识不清,然而《标准》对二者的本质与联系并未作具体阐明,只是有关刊物上有专家的略微提及。
下面是2018年10月《语文建设》刊登的一段采访:问:新课标中有“语文素养”、“语文综合素养”、“基本语文素养”等不同的说法,请问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基本含义是“语文素养”,只是在某些地方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特点,加一个相应的限定词。
“语文综合素养”强调综合性,“基本的语文素养”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问:新课标中强调诵读,请问这有什么用意?答:诵读在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诵读的作用主要有:(1)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2)在头脑里建立贮存感性的语言模型……(4)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熏陶。
从专家的话中我们能多多少少意识到《标准》中语文素养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素养中各组成要素有远近高低的层次区分,层次与层次之间存在着联系与渗透,这实质上就是综合与前综合之间层次区别的体现。
其中诵读作用中提到的“积累”、“感性”、“体验”其实就是前综合阶段的特点,是低层次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具体阐述为“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而“基本的语文素养”可以看作是中层次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具体可阐述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综合运用;“综合的语文素养”可看作是高层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具体阐述为“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
须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重心,在实践中不同学年段的语文素养要层次定位恰当,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还有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它们以分化为基础。
认请这几点,我们可以解决三个常见问题:1.怎样看待传统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今天的角色。
如今,“吟诵”之风回潮,“涵泳体悟”再度兴起,反映出我们对传统后的分化再次否定、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时看到了前综合的合理因素,注意到了两个综合层次间的联系;而曾经的忽略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前综合是分化的基础。
前综合的许多特点要素在今天仍发挥作用,尤其是低学年阶段;但如果我们不分阶段一味强调前综合,一味强调笼统的诵读、含混的体悟,完全抛弃分化相对前综合进步的一面,就会回到落后的状态中,达不到综合性学习的新层次。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虚化现象。
现在的语文课堂红红火火,花样形式越来越多,然而真正沉淀下来的东西却没有多少,语文教学任务也没得到落实,语文界流行起一种虚化病。
这主要是在纠正分化过程中重分析、轻感悟、过分割裂知识间的有机联系等情况的过程中出现的。
综合性学习中提倡的想像、创新、感悟也需要“土壤”,脱离了语言文字本身的训练,不去有意识地分析语言规律本身,只会是清煮空气的无米之炊。
例如有的老师以领导学生“感悟”为由,在引导他们阅读时,拒绝做咬文嚼字的训练或是稍微具体分析,只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主观感受,既肤浅,又达不到训练目的。
这就是没有意识到分化是综合的基础,不根据这个基础来为综合定层次,就会把综合中出现的后综合因素误认成目前应重点把握的层次要素,却没有意识到更高层次的分化还没有发生。
这样的定位脱离了分化,也就脱离了实际,在实践中架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没有分化,综合便无法落到实处,只有处理好分化和综合的有机联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3.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异化现象。
目前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在追求“全面”、“整体”中淡化学科色彩,拆解学科内容和结构,导致的现实是渗进了过多其他学科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学语文,异化成了学民俗、历史,甚至生物、地理……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是混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学习的界限。
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是以学科综合为基础的,不单独强调某门学科的目标和学科性质。
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与综合学习不同,它加上了“语文”二字,就意味着它是从分化出发,往后所有的综合发展都以这个最初分化为基础,都必须带上这种分化性质,即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它的目标是多向性的,除了提高语文素养外,学生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精神品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当然应该与各学科融合,不管学习什么学科的知识,总得由语言作为媒介,所以,语文学习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