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合集下载

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1 0 0年第 1 期 5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C RE EARC GU DE H [
No 1 2 0 . 5, 01
总 第 8 期 9
S r lN .9 ei o8 a
地 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长三 角地 区为 例
曹 Leabharlann 宇 ( 南京财经大学 , 南京 2 0 4 ) 10 6

要 : 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怎样的影响? 地 长期 以来 , 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对此问题的研究。以长三 角 1 6个
城 市为例 、 选取 了 19 - 2 0 9 7 0 7年 1 年 的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 实证研究。研 究结果表明 , 1 长三 角地 区专业化程度 普遍在提 高, 与经济增 长具有正相关关 系。因此 , 且 加快地区专业化进程可 以实现长三角地 区以及整个 国民经济 的持
总就业人数 的平均值 。 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表示 地区专业化
的总体水平 , S越大 , 表明地 区 i 同其他地 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越 大, 地区专业化水平越高 。
2 度结 果 。 . 测 鉴于 数 据的可 得性 , 选 取 了七 个 长三 角地 本文
较 ,发 现京津冀 地区 区域 专业化水平 总体上高 于长三角 地 区, 即京津冀产业 同构性小于长三角 。 范剑勇(0 4 认 为, 20 ) 尽
二 、 区专 业化 的衡 量 地
1 . 衡量指标 。 地区专业化具有多重均衡 和不稳定的特征 , 其度量是一项较复杂 的工作。由于人们对于专业化的认识 尚
不统一 , 上相关统计 数据 的限制 , 加 目前 对 于 地 区专 业 化 的
中也 以做扣针为例详细 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华东地区以及全国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强劲的态势。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同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三省市之间的产业关系比较单一,往往出现相同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内重复建设的现象。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实质上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在实现三省市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破解三省市之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以上海为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上海在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形成了合作机制,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

不仅提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三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交通网络,更好的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还包括物流系统、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

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上海已经建设起了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聚区——洋山港区和全球最大的人工岛——浦东新区,提高了上海港口和航空的运输能力;江苏、浙江也在积极建设高铁、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地区交通状况,加快区域互联互通速度。

三、拓宽有效市场,实现市场化机制有效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好的地理优势。

长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长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其次,应该在长三角区域品牌的大旗下 努力争创企业品牌。
最后,针对“柠檬市场”的现象,各地 方政府更多的是要从完善法律系,培育 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入手,为集群的整 体提升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
长三角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产业空间集聚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 方式。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 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产业活动总是趋 于共同的特定区位,世界主要工业制成品也 大多在数量有的集中趋势并没有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减缓,相反呈现愈 演愈烈的趋势。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 状与特征探析
(一)上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上海按照城市功能和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制 造业由内环线中心域区向内、外环线方向和 外环线外转移的步伐,建构了东、西、南、 北四大“产业基地”(东部微电子基地、西 部汽车基地、南部化工基地、北部钢铁基地) 和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如表所示)。
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了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 和基本规律。
产业集群含义
M·Porter,1990.1998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
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 及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 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 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 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一)打破行政分割,优化资源配置, 并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二)树立区域合作与区域品牌意识,并建 立区域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长三角的各地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摒除那种“宁做 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思想,促进集群内企 业的配套协作,缩短营销半径,降低经营成 本,形成集体群内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梯次分 布,避免出于资源的平行使用和同质化竞争 带来的浪费和内耗。

长三角制造业高技术化与高技术产业同构的关系探析

长三角制造业高技术化与高技术产业同构的关系探析
行研 究
系 。那 么 测度 地 区 间 高技 术 产业 的 同构 度 也
就 是 测 度 地 区 间 高 技 术 产 业 这 种 比例 关 系
l 制造 业高 技术 化水 平 的测度 方法
由结 构 主 义 增 长 理 论 我 们 知 道 . 造 业 制 结 构 的 高 级 化 是 推 动 制 造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动
现 之 一 就 制 造 业 的高 技 术 化 。 造 业 高 技 术 制
化 的程 度可以用 高技 术产在 整个制 造 业 巾
所 占 的份 额 大 小 来 表 征 :
K e i }口产 品 相 似 度 指 数 改 造 得 出 的{ r nn} i l ,
H ×0 }1% 0
技术 产 业 的产 出 ;, 制 造 业 的产 出 。 l为
维普资讯
长三角制造业高技术化 与高技术 产 业 同构 的关系探析
王志华 , 陈 圻
( 南京航 空航 天 大学 经济 与 管理 学 院, 苏 南京 2 0 1 ) 江 10 6
摘 要 : 19 ~0 2年 的 统 计 数 提 为 基 础 , 度 了长 三 角 制 造 业 高技 术 化 水 平 , 时利 用 结 构 重合 度 指 数 计 算 以 9520 测 同
上 的 相 近 或 相 同 程 度 。在 现 有 文 献 中 , 数 多
了长三 角 高技 术 产 业 的 同构度 。 经过 单 位 根 检 验 后 , 对二 者 之 间 的 关 系进 行 了 同 归 分析 , 果 表 明 , 着制 造 业 的 高技 结 随 术化 , 三 角 内高技上 的 趋 异 。 长 表
整 个 高 技 术 产 业 的 比重 ; 为地 区 7 , ‰ 中 第 个 行 业 占整 个 高 技 术 产 业 的 比重 。 S1 介 于 0和 1 间 , 果 其 值 为 0 表 S 之 如 , 示 两 个 相 比 较 地 区 高 技 术 产 业 的 结 构 完 全 不 同: 如果 其值 为 1 则 说 明两 个 相 比较 地 区 , 高 技 术 产 业 的结 构 完 全 相 同 : 而且 , 果 它 如 的值 愈 : 说 明两 个 地 区 高 技 术 产 业 的 同 构 赶, 程 度 也 愈 大 。从 数 学 含 义 上 来 看 ,S S 首 先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就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居前列。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巨大,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1.政策支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较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升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对于经济协调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科技创新4.市场需求长三角地区的市场需求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人才支持6.外部环境长三角地区的外部环境对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协调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问题

【 关键词】 博弈分析 长三角地区 产业 同构
引 言
代初开始, 上海 、 苏 、 江 相 继 或 者 说 同 步 进 入 到 经 济 高 速 江 浙 发 展 时 期 , 地 的 产 业 结 构 问题 就 引 起 了理 论 界 、 业 界 和 三 企
各 地 政府 的 关 注 。 似 乎 问 题被 意识 到 之 后 产 业结 构 并 未 因 但
维普资讯
学术 园地
Xu h u n d esuy a i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长三角 地区的产 构问 业同 题
史 晓 燕
( 徽 财 经 大 学 经济 与 金 融 学院 ) 安
【 摘
要】 随着我 国 区域 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 为其核 心概念 的产业集群在我 国行政 区划的背景 下遭遇 了瓶颈—— 产业 作
资源分散投入 , 直接制约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产品
高 科技 含 量 的 升级 ; 业 同 构 同样 也 严 重 制 约 着 企业 规模 的 产 扩 大 : 业 同 构 直 接 影 响 国 民 经 济 总 量 均 衡 , 坏 国 民经 济 产 破
的正 常运 行 : 业 同构 破 坏 了全 国统 一 的大 市 场 的 形 成 和 发 产 展; 产业 同构 会 导 致 过 度 的 竞 争 , 乱 市 场 秩 序, 坏 社 会 生 打 破 产 力 . 碍社 会 生 产 发 展 等 。 阻 据 国家 计 委 投 资 所 对 各 省 、 、 市 自治 区 ” 五 ” 划 和 九 计 2 1 远 景 目标规 划 的 比较 研 究 ,发 现将 汽车 列 为 支柱 产 0 0年 业 的省 份 有 2 个 : 电 子 列 为 支 柱 产 业 的 有 2 2 将 4个 ; 机 械 将 列 为支 柱 产业 的有 2 3个 ;将 化 工 列 为 支 柱 产 业 的有 2 5个 。 如 果 这些 规 划真 的变 为现 实 的 话 , 必 形 成 新 一 轮 的 ” 而 势 大 全 ”” 而 全 ” 、小 的地 区经 济 结 构 , 为 地 割 裂 了产 业 结 构 合 理 人 分工 的 链 条 , 低 了 产业 按 专 业 横 向分 工 和按 生 产 环 节 纵 向 降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
聚 : 方 面 , 从 空 间 上发 挥 外 部 规模 经 济 的 作用 ; 一 要
了马歇尔 所提 出 的三 种 专 业化 集 聚 的好 处 : 享 的 共
劳动 力市场 、 非贸 易 的中 间投入 品 、 知识溢 出导 致 的 生产 函数 的改 变 。 城 市 中的企业 可 能 因不 同产 业 部 门 的集 中而获 益, 这样一 种集 聚被 称 为多样 化集 聚经 济 。此 时 , 规 模 经 济对企 业 仍 然是 外 部 的 , 但外 部 性 并 非 来 自特 定 行业 , 而是来 自于城 市里不 同的行业 产 出 的总 和 , 因此 多样化 集 聚 又被 称 为 跨 行 业 集 聚 经 济 、 市 化 城 经 济等 。雅 各布 斯[ 指 出了城 市 产业 多 样 化集 聚对 3 ] 于企业 的两 点重要 性 , 一为偏 好 多样性 , 二为 便 其 其
它意 味着 分工 程 度 的深 化 和 对 外部 经 济 的分 享 , 有 利 于 区域 的经 济 增 长 。在 实 践 中 , 别 是 中 国改 革 特 开放 3 0年 以来 , 以观察 到产 业集 聚程 度 的不 断 加 可
等 。对 专业化 集 聚 的 动态 考 察 最 早 来 自于 马 歇 尔 ,
马歇 尔 提出 了“ 业 区” 产 的观 点 , 为 专 业 化 的集 聚 认 能够 促进 分工 从而促 进 区域增 长 。克 鲁 格曼 [ 总结 1
深 以及 随 之而 来 的经 济 高 速 而 稳定 的增 长[6 , 2 ] 。 这
样一 种 趋势 普遍 地存 在 于东部 沿 海地 区特别 是 长 三 角 区域 。然 而 由于地 方 政府对 市 场 的分 割 以及 不 同 省 市 政 策 壁 垒 的存 在 , 业 集 聚 的另 一 面 : 业 同 产 产 构, 以及其 所带 来 的重 复 建 设 和 恶性 竞 争 则 在 相 当 程度 上 抑制 了长 三角 区域 经济 的增 长绩 效①。 长三 角 区域存 在 的集 聚和 同构 现象 无 疑 使 政策 制定 者 面临着 两难 的境 地 , 时也 对 集 聚 的研 究 提 同 出 了新 的挑 战 : 集 聚 先 人 为 主 的认 识 可 能 是 不 合 对 适 的 , 重要 的在 于寻 找 一 种 更 具 “ 更 效率 ” 的产 业 集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分析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分析
内外 有 大量学 者对 世界 各 国和地 区间经 济增 长是 否存 在趋 同进 行过 检验 , 然得 到 的结论 因人 而异 , 虽 但在 此过 程 中发展 起来 了不 少计 量检 验趋 同的方 法 。这 些方 法 大致 可 以分 为 三类 , 类 是 基 于截 面 一 数 据 (etndt) sc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a 和面 板数 据 ( ae dt) 回归 分 析方法 , 方法 主要是 对 以经 济体 初始 人 均 产 出 i p nl a 的 a 该 ( 收入 ) 和特征 变量 为解 释变 量 、 以该 经济 体人 均产 出( 收入 ) 的增 长率 为被 解释 变量 的方程 进 行 回归


J1日
工业 部 门在近代 以来 的社 会 经济 发 展 中 占有 重 要地 位 , 个 国家 只有 拥有 一 强大 的工业 才 可能拥 有 强大 的 国力 , 以说 工业 的发 展 对 国家 的 强 盛起 着 至关 可 重要 的作 用 。同时 , 工业 部 门对科 学技 术 的进步 又十 分敏感 , 于吸 收最新 的科 易 技 成果 , 自身 迅速发 展 , 而支撑 起整个 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 使 进 因此 , 人们 一般 也将 经 济 发展 的过程 称为工 业 化过 程 。
分析 , 并通过检验经济体初始人均产出( 收入) 回归系数的正负性和显著性来判断各经济体之间的经 济增 长是 否存 在趋 同。该领 域最 有影 响 的研究 者 主要有 巴罗 、 拉伊 马丁 和 MR Mak R m r 萨 W( n i o e w, adWe ) j第二类是收入分布动态法 , n i [ ; l4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考查人均收入 的概率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维普资讯
( 月f ) 双 l 】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四个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经济高度发达,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这种不均衡的现象给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现状1. 经济总量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2019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就达到了3.6万亿元,而安徽省则只有3.4万亿元。

上海的GDP总量是安徽的10倍以上,这种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使得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分布极不均衡。

2. 产业结构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上海是金融、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聚集地,而安徽则以传统产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长三角地区内部的产业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3. 区域城乡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快速、更稳定。

城乡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有所体现,更在民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 区域政策不均衡长三角地区各个省市间存在着政策的不协调和不一致,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对企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则对本地企业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

2. 区域基础设施不平衡长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因素。

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地方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很大,这也是导致经济非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分析 长三角产业 同构 问题.首先
需要 测 度 其 产 业 同构 现 状 。 测 度 产 业
现这一 现象 的主要 原因是 苏 南地 区借
2 文献 回顾
的 关 键 是 政 府 控 制 的投 资 等 制度 因素 . 而不 是产 业 同构 总 之 .不 同观 点的 争论 尚未停 止。
本 文 将 在 实 证 分析 的基 础 上 借
长 三角 地 区 产业 同 构 问题 一 直 是
各界 的广泛 关注 。 实 际 上 ,从 国外 经 验 看+世 博 会
制约 .是形 成产 业同构 的深 层次 原 因 。 洪银 兴等 ( 0 )认 为长 三角地 区产业 2 3 0 同构与水 平分工 经 济发展 水平 以及行
指 标测 度长 三角产业同构 的程 度 。其计 算公 式为
构产 生的原 因与实质 .提 出产业 同构 背
能 力 。但 是 ,许 多学 者 经过 深入 研 究 得 出了不 同的 结论 。如 陈建 军 (0 4 20)
从表 1 中我 们 可 以发 现 江 苏 与 上 海 江 苏 与浙 江 制 造 业 产 业 结构 相
认 为 长 三 角产 业 同 构现 象存 在 其 必 然 性 和 合 理 性 产 业 同构 有助 于 形 成 稳
Ya g z v rDe t g i s e b c g o n f h i l r nd sr a tu t r . n t e Ri e laa a n t a k r u d o t e smia u ti l r c u e h t i s
K e r : h n teRie l ; i i rid sra tucur; n u tilitg ain ywo ds t eYa gz v rDet sm l u til r t e i d sra ne rto a a n s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0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其利用数字化电子技术,为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大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相较之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使更多企业得到金融服务。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数字普惠金融、产业协同集聚及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一)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发展前景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为其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这种服务形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电子化技术的优势,以更便捷、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式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其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渠道,突破物理地域限制,触及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区域和群体。

同时通过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在线支付、转账、理财等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还能实现服务对象在线实名认证、电子签名、风险评估等,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综上,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覆盖面广、服务效率高、安全性强等特点。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并开始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如P2P 网络借贷、数字货币、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为社会大众、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和融资渠道。

随之而来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以此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发展前景广阔。

但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各种问题。

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偏远地区和乡村区域由于信息网络覆盖低、信息技术掌握较差、金融知识欠缺,金融服务很难覆盖到。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不可否认,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过:“一个砖瓦业的集中,无论它在何地,将引起逢瓦斯、木材、建筑工人、“烟囱”等行业的集中。

”这句经典的话揭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首先,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经济规模效应。

当某一地区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产业群体,整个区域的产量和销售规模就会迅速增加。

这种规模效应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长,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升级。

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一度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中心,这种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汽车生产企业能够享受到大量的专业供应商和配套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成本的降低,进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当一定量的企业在同一领域中集聚在一起时,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就会更加便捷高效。

这种合作与交流将促使企业形成专业化的分工,通过整合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整体效益。

比如,美国的硅谷地区集聚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在这里,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不断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人才聚集与培养。

当某一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时,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该地区,并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

这些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创新活动,将为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例如,日本的京阪神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前来发展,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聚集效应,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于依赖某一产业集聚可能会带来风险。

当某一产业出现困境或衰退时,整个区域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变化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在过去,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这些产业在当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为地区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从1990年代开始,长三角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金融、贸易、物流、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崛起并迅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更是成为了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

此外,长三角地区还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为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这种变化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Vol.38No.06Mar.2021第38卷第6期2021年3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徐丹,于渤(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 — 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

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 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城市创新;长三角城市群DOI : 10. 6049/kjjbydc. 202009019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7. 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6-0029-09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in City Cluster of the Yangtze DeltaXu Dan, Yu Bo(School of Management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ke 26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paneldata of these cities from 2010 to 2018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cities. Moreo ­ver ,the dir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city inno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Delta a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In addi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 ­ment level and FDI could also be investigated.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re shown in this paper :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 ­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each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urban high-tech industrial ag ­glomeration promote innovation output of city conspicuously, however,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high-tech industrialagglomeration on neighboring cities is evidently negative ; both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lay remarkable roles in the dir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urbaninno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Key Words : High-Tech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 Spatial Spillover ;City Innovation ;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s0引言在科技创新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全球背景下,我 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更加依靠创新。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联系方式 编辑部投稿邮箱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联系方式 编辑部投稿邮箱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联系方式编辑部投稿邮箱江苏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辅导协助发表,请联系江苏社会科学论文网。

江苏社会科学论文来稿要求内容健康、立题新颖、论述清晰、格式规范、资料可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指导性,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

文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

教育教学类论文投稿邮箱:qikantg06@ (请写明作者简历联系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刊名:江苏社会科学Jiangsu Social Sciences主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周期:双月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8671CN:32-1312/C邮发代号:28-148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江苏社会科学创刊时间:1980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江苏社会科学咨询QQ:2535584143江苏社会科学辅导发表:常老师江苏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投稿邮箱:qikantg06@ (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2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社会哲学视角邹诗鹏; 1-63从“相反的辩证法”到“相异的辩证法”——论克罗齐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继承王时中; 7-124政治的存在与“当下”的历史:论阿伦特的历史哲学孙磊; 13-185言说与行动——一个比较政治哲学的视角张容南; 19-256反思意识形态:起源、类型与终结神话倪新兵;付克新; 26-317中国礼学文化的嬗变李开; 32-378代际视野中的80后认同吴小英; 38-449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李春玲; 45-531080后的政治态度——目前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代际比较范雷; 54-6211“80后”青年的住房拥有状况研究——以985高校毕业生为例朱迪; 63-68 1280后知识精英:多元分割与动态流变施芸卿; 69-7613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蒋伏心;苏文锦; 77-8214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整体性治理分析胡万进; 83-8915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崔斌;马青霞;李广水; 90-9516内生性视角下高管权力、薪酬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树友林; 96-10017区域公共治理中政治协调的功能论析臧乃康; 101-10618平等与运气:评德沃金的平等观高景柱; 107-11319美国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研究:进程与方向任远喆; 114-12020米兰达规则适用标准的突破与进步——201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J.D.B.案评析与借鉴赵娟; 121-129备注:本中心非江苏社会科学编辑部,来稿请自留底稿,勿一稿多投,请仔细审校后网上投稿(E-mail:qikantg06@ )。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郝园园;曹洪忠【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年(卷),期】2022()14【摘要】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角度考察1989—2018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进程,并构建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CO_(2)排放为基础变量的DCC-MGARCH模型和ARDL模型以及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

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区域差异性。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影响要远大于经济落后地区,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影响效果会更加显著。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向动态波动关系。

但能源消耗(CO_(2)排放)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联动性,且波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动态波动关系,间接导致产业变迁的“虚高度化”,促使能源的高消耗与CO_(2)的高排放。

【总页数】6页(P95-100)【作者】郝园园;曹洪忠【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檀国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F124【相关文献】1.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辽宁产业结构30年变迁的阐释2.上海市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一个新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3.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间的关系分析4.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分析——基于Geweke因果分解检验5.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的检验——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共同影响视角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

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基于政府行
为的视角
肖岳峰;吴尧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是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产业同构大致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市场的自发力量和政府行为,为加快长三角的一体
化进程,政府在维护市场自发秩序的同时应突破自身利益的局限性,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考核机制,从而解除产业同构中的政府影响因素。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肖岳峰;吴尧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
【相关文献】
1.加强中国与东盟旅游产业合作对策研究——基于当前国际背景下旅游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性视角 [J], 曹丽;刘治福
2.产业同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J], 禚金吉;魏守华;刘小静
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司法协作 [J], 郑元
4.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基于TPP与RCEP博弈视角 [J],
王尧艺
5.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同构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机制 [J], 周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 本文从空间经济的视角研究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考虑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同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空间相关性一、引言长三角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结合部,位于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和南京、无锡、常州、镇江、扬州、苏州、南通、泰州及浙江东北的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和台州,共16市。

2009年,长三角l6市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1244.89亿元,占全国高技术总产值比重达35.16%,成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强大引擎,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通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区域规划还是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支柱产业,16市大部分都以发展医药、电子信息、通信设备等先进制造业为主,说明长三角地区间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相似性。

所以,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同构问题有待研究。

产业同构是指区域产业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高度相似状态,指在主导产业的选择、技术水平的确定和产业组织规模方面出现的相似现象。

长三角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复杂,学者们众说纷坛,研究角度的不同使得长三角产业同构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定论。

认为长三角存在严重产业同构的学者主要依据是:(1)根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出的结果(2)根据区域分工指数得出结论但是也有学者研究长三角细分产业,深入到制造业和产品层面,认为产业结构相似性趋向弱化,产业同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o关于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学者们持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学者认为制造业扩散中的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引起的产业间竞争是适度的,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市场分割,阻碍一体化进程,造成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近年来长三角高技术产业更多的表现为区域间分工深化,大规模产业集聚的出现,这使得我们有必要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和地理空间数据分析,纳入产业同构问题的研究中,从空间的角度研究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它将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加清晰的把握大局,合理布局区域内高技术产业,减少因过度同构导致的政策效果失效和资源浪费,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转型和整体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与模型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运用统计、计量等其他方法对空间现象进行分析。

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忽略了复杂的空间依存结构问题和空间相互作用,使得其回归分析产生偏差,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不仅解决了偏差的问题还为引入空间联系变量提供新的方法。

(一)空间计量核心概念与方法1.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空间场中数值集聚程度的度量,如果空间中数值有集聚的倾向,则表现出很强的正空问自相关;如果空间中数值有排斥的倾向,则表现出负的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的度量可以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描述空间数据在整个系统内表现出的分布特征,一般用Moran指数I、Geary指数c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描述局部子系统分布特征,可用来表现局部空间集聚l生和空间异常,一般用G统计量、Moran散点图测度。

我们通常使用Moran指数I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全局Moran 指数I的取值范围是一1和1之间,大于0表示正相关,越接近1表示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小于0表示负相关,越接近一1表明区域问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接近0表示区域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

2.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空间权重矩阵对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修正,根据截面数据的异质性把空间计量模型分为两类: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1)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iM Lag Model,简称SLM)用于考察一个地区的行为对整个系统内其他地区的行为存在影响的情况,变量问的空间相关性由外生的空间滞后因变量来反映,空间滞后回归模式:(2)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简称SEM)通过误差项表现区域间空间单位的异质性导致的区域间相互关系,空间误差模式:(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设计1.数据来源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范围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制造业二级目录中的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这5大行业为研究对象。

另外,本文以长三角l6市为单位,即上海、南京、无锡、常州、镇江、扬州、苏州、南通、泰州、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和台州。

由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只能采用某一时间点的数据,所以选择时间为2009年。

数据来源全部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变量设计(1)经济效益变量。

我们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

(2)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作为变量之一,表达式如下:由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两个地区间的同构度,我们选取16市的数据,则共有120个指标值。

用折线图表现出2001—2009年长三角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同构程度的平均值,见图1。

在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程度逐渐增大,上升速度明显加快;第二,从具体年份看,2001—2005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平稳,有小幅度的下降,最低达到0.64,但是从2006年起,同构度增大,2009年长三角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均值已经达到0.75。

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息息相关。

长三角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领头地位,需率先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这样不可避免出现新一轮的高技术产业同构。

(3)改进的克鲁格曼指数。

为了进一步测算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王志华对克鲁格曼的结构差异度指数进行修改。

(4)控制变量。

选择两个控制变量,分别是资本(K)和劳动力(L)。

用t期区域i和i的高技术产业从业平均人数之和代表劳动投入用t期区域i和j的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原价之和代表资本投入。

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可能性,对变量取对数。

(三)模型介绍本文采用的计量模型主要是研究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由于长三角地区间空间的相邻性,本文还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引入空间因子建立模型。

为了具体分析长三角的同构性是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本文将建立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构差异度、资本、劳动力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

首先建立原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为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

应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建立的产业同构模型如下:空间误差模型(SEM)设定如下:关于选择哪种模型,我们借鉴Anselin提出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拉格朗日乘子(La—grange multiplier,LM)法进行检验,表达式如下:LM—Error用于检验空间滞后模型,LM—Lag用于检验空间误差模型,其中e是残差项,b是回归系数。

Anselin和Florax指出如果LM—Error和LM—Lag都不显著,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如果LM—Error和LM—Lag都显著,可以选择两模型中较大的模型;如果LM—Error 和LM—Lag其中一个显著,选择显著的模型进行空间回归模型。

三、检验结果(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本文对2009年长三角16市的5个相关变量在空间相互依赖性方面进行检验,表1显示各变量的Moran’I指数,如果Moran’I正态统计量z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64,则表明区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也说明区域间出现集聚效应。

表1中各变量的Moran指数I值均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并为正。

表明长三角16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区域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与经济效益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和空间依赖性,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有聚集的趋势,具有高或者低增长水平的区域与其他具有高或者低水平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临近,各区域间的经济活动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溢出效应。

因此,从整体上说长三角的5个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如果忽视空间相关性,不仅在理论上会存在不足还与实际的区位模式不符,下面对模型进行深入考察,比较OLS、SLM和SEM的回归结果。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与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已经发现长三角高技术产业的5个变量具有空间相关性,需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

以2009年长三角16市两区域问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资本和劳动力为横截面,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通过拉格朗日乘子及其显著性来判断空间计量模型SLM和SEM的形式,结果见表2。

从表2中OLS的结果知,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达到63.42%,模型整体上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LnS)和资本(LnK)的回归系数为正、产业结构差异度(LnMKI)的回归系数为负,与我们预期基本一致,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劳动力(LnL)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结论相反,未能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故OLS模型不适合进行产业同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估算,这说明OLS模型在设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Moran指数检验表明,多元线性回归的空间依赖性很明显,因此忽略空间相关性的回归可能导致模型存在偏差,需要考虑SLM 和SEM。

表2显示SLM和SEM的拟合优度高于OLS模型,达到0.9,说明空间因素在分析产业同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起到作用。

通过比较LogL、AIC和sC值会发现,SLM的LogL最大、AIC和sc值最小,模型的拟合性高于SEM。

为了进一步辨别采用SLM还是SEM,表2显示LMLAG比LMERR更显著,并且R—LMLA显著,R—LMERR不显著,根据Anselin等的判别标准,可以判断适合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

表2还表明SLM 比SEM的R2、LogL、AIC 和Sc值,SLM的模拟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