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十面埋伏教案1湘教版
十面埋伏-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十面埋伏-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中国神话故事《十面埋伏》;
2.理解曲调传统与文化内涵结合的重要性;
3.学会演唱古代民歌《十面埋伏》。
二、教学准备
1.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材;
2.电脑或投影仪;
3.音箱;
4.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神话故事的方式引出这节课的话题。
也可以播放与《十面埋伏》有关的电影片段或歌曲,让学生对这个话题有一些基本了解。
2. 歌曲欣赏
让学生听一遍《十面埋伏》的歌曲,并让他们表述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这首歌曲所讲述的故事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
可以听第二遍歌曲,让学生用语言或手势配合演唱。
3. 歌曲分析
教师将这首歌曲的歌词展示在课件上,让学生跟随歌词分析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
让学生了解曲调传统与文化内涵的紧密结合关系。
4. 歌曲练唱
将歌曲分段,教学生逐句逐拍练唱。
教师可以以分组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演唱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学生的节奏与音高,让他们掌握唱歌的技巧。
5. 歌曲表现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让学生自己编排动作配合演唱。
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演唱展示并评选。
四、教学延伸
在结束这节课的授课之后,教师可以将这首歌曲与其他古代民歌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民歌传承的文化价值。
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十面埋伏》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这些故事变成有趣的故事演讲和小说创作。
欣赏《十面埋伏》_初中音乐教案_模板
欣赏《十面埋伏》_初中音乐教案_模板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25分钟)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十面埋伏》音乐教案
《十面埋伏》音乐教案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够打动人心,唤起人们深藏的情感和记忆。
电影《十面埋伏》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担任监制的影片,影片中的音乐极具特色,既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古典的韵味,又兼具现代的感觉和时尚的元素。
本篇教案将以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为例,通过分析音乐的元素和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
一、音乐影片背景介绍电影《十面埋伏》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故事,主要讲述了秦国的杀手大将军楚怀王被屠夫千人所救,屠夫带领着一支乡农队,蛰伏于秦都之外白马河畔,组织以农民为主的义军,发动群众起义,成功迎击了秦军,使秦国的统治者西楚霸王苛众被迫自杀,从而保全了秦国的主权。
二、音乐元素分析1.曲调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比如二胡、古筝等传统乐器。
这些乐器的音色柔和而空灵,富有古风韵味,给人一种神秘和古朴的感觉。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电子合成音乐和现代打击乐器,使整个音乐更加时尚和现代化。
2.节奏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节奏多变,既有慢节奏的古典音乐,又有快节奏的战斗音乐。
这种反差的节奏安排使整个音乐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3.和声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和声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和声进行方式,比如用七和弦和五和弦作为基调,又有现代的和声处理手法,比如用复调和反复进行。
这些和声处理手法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节拍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节拍明确,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感。
这种有序的节拍安排使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也增强了整个音乐的战斗氛围和紧张感。
三、音乐情感表达分析1.战斗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在战斗场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快节奏的音乐和激烈的和声处理,表现出了现代战争的紧张感和激烈度,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战斗的残酷和紧张。
2.爱情除了战斗场面,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还通过柔和的曲调和温暖的和声展现了爱情的柔情和温馨,使观众能够更深入的感受到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情。
《十面埋伏》音乐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探析
《十面埋伏》音乐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探析《十面埋伏》是李连杰主演的一部古装武侠电影,影片中融合了武术、爱情、友情、忠诚等元素,深受观众喜爱。
本教案就是以《十面埋伏》电影中的元素为基础,为音乐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趣的、易于实施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程,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中的节奏、韵律、旋律等元素对于音乐整体效果的影响,并能够自行创作符合自己想象的乐曲。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和表现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过程1.制作十面埋伏音乐配乐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先观看电影《十面埋伏》的片段,并记录下其中有趣的配乐片段、音效等部分。
在制作音乐配乐时,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乐器、编曲方式和节奏,并在团体合作中完成完整的音乐创作。
2.学习“奋斗、友情、爱情、忠诚”等关键元素的表现方式通过观看电影和听取课程中所提到的关键元素部分的音乐片段,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和效果,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制作中。
学生可以自行反思和理解,找到音乐中某些特定节奏和旋律是如何表现电影中关键元素的。
3.在课堂上表演音乐创作在学生完成整个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意见。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表演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并与大家分享您的音乐体验。
三、教学评价在整个课程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评价:1.评估学生在创建音乐合作、团队协作、创造性思维、表现技巧以及对音乐的个性化表达方面的实际表现2.评价课堂互动和组织能力以及学生在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3.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提出更好的授课方法和理念四、教学拓展这场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影片中的音乐元素,还可以通过武术表演、舞蹈演出、制作人物角色扮演和音乐剧等方式延伸教学内容。
举例来说,学生可以根据电影中的场景和故事情节自行创作剧本,并将音乐嵌入其中,以表现融合音乐和戏剧的视听体验。
总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影等视听形式,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程度。
初中音乐《十面埋伏》教案1
《十面埋伏》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2、使学生从音乐中重温历史、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3、通过赏析,能结合音乐讲述楚汉之争的这一段历史,初步知晓音乐描述历史事件的一些表现手段。
教学重点1、了解弹拨乐器琵琶的相关知识。
2、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教具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室。
教法演示、体验、讲授。
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开发右脑了解弹拨乐器琵琶的构造及其音色特点。
音乐的情感体验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重温历史,音乐与历史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唱)。
“一边倒”。
二、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并提问。
)1、大屏幕上的乐器叫什么?2、观看大屏幕,了解琵琶的基本构造。
3、播放一首琵琶独奏曲的片段。
4、听乐曲,试回答琵琶的音色。
举例:你知道此乐器独奏的乐曲有哪些?5、欣赏乐曲片段,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使你想到了什么?(《十面埋伏》。
)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1、叙事曲。
2、讲述和十面埋伏相关的历史楚汉之争。
3、乐曲取材。
4、播放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师)跟随音乐进行讲解,每一段音乐情绪的变化,描写场景的变化等。
四、《十面埋伏》不仅是我国琵琶武曲中的精品,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瑰宝。
并被誉为我国十大名曲之一。
中国十大名曲有哪十首?(试回答。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琵琶的结构;音乐体裁叙事曲的风格;重温了历史楚汉之争;历史与音乐相结合,感受了音乐的表现力。
六、作业1、课下重新欣赏音乐《十面埋伏》。
2、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目的 1、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2、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3、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重点难点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
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1、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
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
欣赏后小组讨论在播放乐曲时,想象古战场的画面。
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二、授新课1、分段欣赏:⑴泛听1—5乐段⑵欣赏“埋伏”①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②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⑶欣赏“小战”“大战”①播发“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
②播发“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
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⑷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
(5)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创作。
⑴泛听这一部分采用音乐主题辅助欣赏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
⑵欣赏“埋伏”时,通过播发音乐主题让学生听并且模唱,使学生熟悉该段的音乐主题。
湘艺版初中音乐 《十面埋伏》教案4
《十面埋伏》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的音色特点、演奏技巧,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体会乐曲情绪。
2、能力目标:能根据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3、情感目标: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感受古乐曲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1、欣赏引子段落“列营”和高潮段落“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
2、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因演奏技巧不同而音乐效果不同。
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欣赏乐曲、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并创造性地开展音乐创作活动。
教学程序:(一)导入1、下面哪些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多媒体出示乐器图片)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2、听辨哪段音乐是琵琶演奏的?(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二)欣赏琵琶独奏《十面埋伏》1、初听全曲师:《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乐曲情境。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初步感受乐曲表达的情绪。
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多媒体展现古战场的静止画面)师:“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生:讨论、回答。
2、分段欣赏师:“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根据小标题逐段欣赏,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多媒体显示“小标题”):第一部分:①列营②吹打③点将④排阵⑤走队第二部分:⑥埋伏⑦鸡鸣山小战⑧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⑨项王败阵⑩乌江自刎(1)欣赏全曲的引子“列营”。
感受琵琶模拟的各种音响(强烈雄壮的军号、炮声、马蹄声)。
(2)欣赏“埋伏”a.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
b.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
《十面埋伏》教案
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公元前206年
3.课堂练习(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分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段:
总结
归纳
知识
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本节课学习收获和感受
提问:
教师点拨
3.作业布置
附:
教学
反思
为以后改进教学做准备
十面埋伏
课型
欣赏课
授课时间
一个课时
环节
主要内容
备
课
三
问
1.为什么教?
本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讲述故事、了解音乐讲述故事的方式,了解音乐要素、乐器音色、乐器演奏技巧等在音乐讲述故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
2.教什么?
本课所欣赏的是两首经典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国音乐作品,有琵琶独奏,有合唱作品,让学生欣赏到不同形式的音乐,初步了解音乐讲述故事的不同方式。难点
3.怎么教?
欣赏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情境创设法、对比欣赏法、讲述法、演示法、实践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教学有三段,每段有三节
第一段:
教
学
导
入
1.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
提问:
1、这段音乐选自哪部音乐作品?这段音乐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2、这部音乐作品的曲作者是谁?音乐取材于哪里?
三、 琵琶
琵琶,是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弹拨乐器之一。
琵:右手向前弹; 琶:右手向后弹。 经历代
形制,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已经趋于统一,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用铁丝,先用钢丝、尼龙。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音域宽广,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奏时左手按弦于相应品位,右手戴假指甲拨弦。传统的弹拨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十面埋伏》教案
《十面埋伏》教案《十面埋伏》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十面埋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面埋伏》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曲,感受乐曲所表达的紧张、激烈的气氛。
2.通过绘画、语言描述等方法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活动准备:音乐、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笔、纸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欣赏——讲述1.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曲子(选段),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听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2.欣赏乐曲,并鼓励幼儿交流:“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3.老师介绍曲子:名称以及乐曲表达的内容。
这首曲子叫《十面埋伏》,是用丝竹乐里的琵琶演奏的,讲的是古代军人打仗的事。
(出示画有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二、第二次欣赏——绘画1.老师:这是一首江南丝竹乐里非常有名的乐曲,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
2.幼儿边音乐边绘画。
3.交流:“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三、第三次欣赏——表演1.讨论表演动作。
老师根据幼儿的创编将一些简单、典型的动作确定下来,并引导幼儿练习。
2.动作表演。
3.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听音乐表演战斗动作。
活动反思:孩子们对古筝和琵琶的音色还是不能很好的区分,很多人都以为是古筝,于是老师介绍了两种乐器的演奏技法不同和音色差异。
有的孩子能根据看到的曲子名字从而联想到战斗,我把介绍乐曲的内容移至第一环节,这样使幼儿在作画时更明确。
画面都很准确地表达了乐曲内容,想象力丰富,可能是有电视电影等的经验所至吧。
《十面埋伏》教案2一、教材分析: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十册的欣赏曲目。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十面埋伏》教案湘艺版
《十面埋伏》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的叙事曲的音乐风格。
2、使学生从音乐中重温历史、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3、通过赏析,能结合音乐讲述楚汉之争的这一段历史,初步知晓音乐描述历史事件的一些表现手段。
教学重点:1、了解弹拨乐器琵琶的相关知识。
2、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抽象的音乐和历史事件完美的结合并进行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教材分析:《十面埋伏》:叙事曲体裁的琵琶独奏曲。
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传统琵琶大套武曲。
乐曲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中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
乐曲以楚汉相争,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为题材。
相关知识:叙事曲:以某一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器乐曲,源于叙事歌,一般篇幅较长,内容富有叙事性和戏剧性。
叙事歌:叙事性独唱曲。
作品简析:《十面埋伏》音乐的构思分为三个部分:(一)战前的准备阶段。
(二)战中的厮杀情景。
(三)战后的壮烈结局。
一段(1-5):战前准备1、《列营》:利用琵琶弹奏“轮拂”“扫”的技巧先声夺人,具有紧张、激烈的气氛。
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战鼓雷雷,激昂高亢的长音好似军号声声,充分展示出古代战场的壮观场面。
2、《吹打》:旋律豪迈壮烈与柔情哀婉,形象地刻画出将士们战前的复杂心情。
3、《点将》:是《吹打》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描绘调兵遣将的情景。
4、《排阵》:曲调简单、节奏规整,与《吹打》、《点将》的旋律形成对比,描绘将士们斗志昂扬、纪律严明的军风。
5、《走队》采用“换头、合尾”的民间乐语,重复了《排阵》的曲调。
二段(6-8):战场厮杀《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设下伏兵,气氛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氛紧张,音乐初步展开。
《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生死搏杀的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
《十面埋伏》教案1
《十面埋伏》教案教学目的:1.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通过教学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2.对琵琶有一简单了解,体会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乐曲《十面埋伏》的赏析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欣赏分析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教学思想:对于思维能力活跃、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高中学生来说最新颖的欣赏方法是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激发兴趣去感受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和高超演奏技巧。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播放《霸王别姬》这首歌,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那么有谁知道它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对,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公元202年“垓下大战”。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秀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二、新课教学(一)简介乐器-——--琵琶出示挂图、实物A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空弦为Adea(6236)。
B琵琶曲根据乐曲内容和风格分为文曲、武曲文曲:节奏轻缓、抒情优美以描绘自然风光和内心情感见长。
武曲:节奏复杂多变。
情绪激烈雄壮富于戏剧性。
三、乐曲赏析:(一)释题:《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琵琶曲》乐曲表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核下大战,汉军以十面埋伏阵法,消灭楚军的威武壮烈场面。
(二)初步欣赏欣赏全曲思考以下问题:A:全曲结构 B:曲调风格 C:音乐形象讨论归纳(课件)A:乐曲雄伟奇特壮丽辉煌、气势激昂、形象生动B:成功的塑造了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
(三)分段欣赏第一部分战前准备列吹点排走营打将阵队这一乐段由五个小乐段组成,描绘刘邦汉军战前准备。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十面埋伏教案1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十面埋伏教案1湘教版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总结概括出各类民族乐器的基本特征,2.学生能够分辨常见民族乐器的音色。
3.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民乐演奏形式2学情分析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今天老师找来了很多乐器的图片,看哪位同学能迅速的将中国的民族乐器挑选出来,并说出它的名字。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十面埋伏全曲简介《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曲子段落编辑《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第一部分:(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六单元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3 湘教版
十面埋伏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真听赏《十面埋伏》,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及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赏、讲解、体验、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琵琶的音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知晓琵琶的音色及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2学情分析听赏、讲解、体验、交流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琵琶的音色特点。
2、教学难点:感受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4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导入新课:师:今天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这个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十面埋伏》二、欣赏《十面埋伏》1、欣赏作品(1)根据故事情节给音乐作品取标题。
(2)提问:根据十面埋伏的故事背景想想先后会有什么场景出现。
A列营B擂鼓C走队D排阵E埋伏F小站G呐喊H追击(3)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表现力的变化对不同音乐画面的影响。
导言:其实琵琶也会讲故事,但是它不是通过文字语言,而是通过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出多样的音效来讲故事。
A示范性欣赏:师:比如说“列营”:要表现出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预示着战争的风暴将要来临。
轻同学们预想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琵琶指法,再加上什么样的力度和速度才能将其表现出来呢。
判断:老师用这样的旋律表现可否呢?如果用另外一段呢?小结:第二次的演奏更加切合列营的场景,它用了很大力度的扫轮,以及由慢渐快的扫拂。
引导性欣赏:提问: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三个乐段(小站、呐喊、追击)。
请同学们根据指法、力度、速度等,判断它们分别是属于哪个标题的音乐,并说说理由。
C全曲欣赏:让我们通过旋律再来听听这个故事。
(一)了解文曲和武曲提问:武曲相对应的是什么类型的曲子呢?连接语:一起来回顾上学期学过的这首文曲的《阳春白雪》,轻同学们根据它的旋律特点来说说文曲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琵琶丰富表现力的原由分小组讨论: 1、琵琶的特殊音色跟琵琶的结构有关,请观察一下琵琶的结构及作用。
【配套K12]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六单元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1 湘教版
十面埋伏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2、通过对民族器乐曲《十面埋伏》的了解和欣赏,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十面埋伏》,让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知识与技能:1、能积极参与本课的“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究”活动,知晓琵琶的音色及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2、培养学生的民乐欣赏能力,听赏《十面埋伏》能够用语言描绘其音乐意境。
2学情分析本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实验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八音和鸣(二)》。
本教材编选“相关文化”的内容,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音乐课标明确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强调音乐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是新音乐课标又一闪光点,这种学科定位,结束了过去音乐学科作为术科的历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打破学科中心、摆脱专业化教学怪圈的得力措施。
湘版实验教材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与相关文化方面有独到的编排和精巧的设计。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琵琶的音色。
教学难点:感受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营造氛围,激情导入1、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介绍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琵琶简介: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活动2【讲授】欣赏《十面埋伏》1、初听乐曲生:说一说这首乐曲情绪是怎样?生:《十面埋伏》,乐曲惊天动地,激昂高亢,跌宕起伏。
师:简介故事梗概,活动3【活动】复听乐曲,想想会有哪些场景出现?⑴列营⑵吹打⑶点将⑷排阵⑸走对⑹埋伏⑺鸡鸣山小战⑻九里山大战⑼项王败阵⑽乌江自刎⑾众将奏凯⑿诸将争功⒀得胜回营师:乐曲分为几个部分?生:三个部分 ?战前准备 ?决战?“乌江自刎”活动4【练习】音乐游戏——“比比谁的耳朵灵”列营吹打埋伏活动5【测试】学生分组朗诵《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六单元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湘教版
十面埋伏1新设计本节课从琵琶这件乐器入手让学生了解琵琶,了解琵琶的起源。
再从楚汉之争这个历史典故引出《十面埋伏》。
按照整首作品的段落每一段进行欣赏、学习。
最后要达到让每位学生对这首作品都非常的熟悉。
2教学目标A、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民族乐器,能说出常见的民族乐器的名称及分组,分辨他们的音色。
B、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能力。
3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需要合作完成的音乐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加强。
因此,对初一的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
4重点难点A、体会乐曲带给人的听觉感受和心理感受B、在脑海里再现垓下之战的场面-----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欣赏《十面埋伏》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十面埋伏这首作品是由哪件乐器演奏的吗?生:琵琶师:非常好,那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件乐器。
琵琶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
师:琵琶这个叫法从何而来呢?“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因为这个演奏手法从而叫琵琶。
琵琶的音域广,音色多变,演奏技法多样,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
因此,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
琵琶大约最早出现在秦朝,到了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和西域进行交流时,传入到我国。
他盛行于北朝,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我们现在的琵琶是由曲项琵琶和直项琵琶发展而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黑板。
活动2【讲授】十面埋伏师:在公元前202年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集团在垓下进行了一场决战,有谁知道这场战争叫什么名字?生:楚汉之争师:对,非常棒,就是这场垓下之战,那有谁可以给我们讲讲这段历史故事呢?生:xxxxxxxx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的好,这场战争就是讲了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最终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亡,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六单元十面埋伏教案2湘教版.doc
I •面埋伏1教学目标1、认真听赏《十面埋伏》,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及背景。
2、通过听赏、讲解、体验、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琵琶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3、能通过《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欣赏,了解琵琶的古曲体裁文曲和武曲。
4、了解琵琶古今发展的变化,走进新世纪、新琵琶的艺术魅力。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琵琶的丰富艺术表现力。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琵琶之古往今来》一、认识琵琶,感受音色1.介绍琵琶结构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來了一件乐器,你们认识它吗?对,这就是琵琶。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是在南北朝时期经丝绸之路由波斯传入到我国的,先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它:(VCR短片)。
师:曲项琵琶经过后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就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种琵琶了!2.欣赏《江南卬象》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弹奏一段,请同学们欣赏的同时听听琵琶的音色有何特点?琵琶的音色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师:同学们感受得都非常的好,其实早在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在他的千古名作《琵琶行》当中对琵琶的音色作了生动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明亮、清脆、富有颗粒性的这种声音就是琵琶音色的特点。
3.介绍琵琶的得名师:琵琶这种乐器的得名就是源于我们在演奏当中的两种指法:推手前,F1琵;反手引,FI琶。
我们一起来学学吧!琵琶它也是中国乐器中唯一一个用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
师:那么今天,老师就要为大家揭开琵琶艺术的冰山一角,和大家一起去探寻这穿越千年的美妙Z 音!活动2【讲授】《琵琶之古往今來》二、《十面埋伏》片段欣赏师:点题-《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琵琶曲目中最为经典、流传最广的一首琵琶传统古曲,你们知道《十面埋伏》的故事吗?《十面埋伏》这首乐曲以历史上的“楚汉之争”为背景题材,描述了刘邦和项羽为夺天下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1、介绍标题音乐师:全曲的发展是由十一个标题组成,而每一段音乐都是描述了战争中的一个情景............ ,这就是“标题音乐”。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十面埋伏教学设计《十面埋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按材质分类的“八音”以及现代按乐器演奏习惯和乐器性能分类的四大乐器组。
2. 了解“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
3. 在历史故事的背景下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感受琵琶的表现力及音乐表现要素对战争场面的刻画。
2学情分析1. 我国民族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这八大类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金:青铜类的乐器(编钟等);石: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有青石和玉石(磬等);丝:各种弦乐器(琵琶、胡琴等);竹:竹制吹奏乐器(竹笛、箫等);匏: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笙和竽等簧片乐器);土:陶制乐器(埙等);革:主要是各种鼓;木:木头制做的乐器(木鱼、梆子等)。
2.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
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
明、清时期琵琶的制作基本定型。
3. 琵琶曲《十面埋伏》,它是根据公元前202年的垓下决战这一历史事实编写的。
描述的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开始争霸天下,他们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是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一直是难分高下,后来由于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斩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被刘邦的十万大军包围,在乌江边展开了激战,最终项羽败阵,拔剑自刎。
3重点难点1. 知道我国古老的八音分类方法以及民族乐器按演奏方法和性能分类的四个类别。
2. 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感受音乐要素对战争场面的刻画。
4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音乐,选乐器。
二、了解“八音”及乐器分类1.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乐器都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吗?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它们都是如何演奏的?2. 教师在引导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简单介绍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史和“八音”的相关知识。
欣赏《十面埋伏》_初中音乐教案_模板
欣赏《十面埋伏》_初中音乐教案_模板一、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2. 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三、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熟悉乐曲(25分钟)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六单元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表格式) 湘教版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教学设计
2
3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面埋伏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总结概括出各类民族乐器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分辨常见民族乐器的音色。
3.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民乐演奏形式
2学情分析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今天老师找来了很多乐器的图片,看哪位同学能迅速的将中国的民族乐器挑选出来,并说出它的名字。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十面埋伏全曲简介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
曲子段落编辑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
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
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
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艺术特色编辑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
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汉族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
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
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活动2【导入】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全曲
《十面埋伏》全曲共有十三个段落,大标题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全曲的序幕。
第二部分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一段悲壮的旋律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