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论文

合集下载

杜甫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杜甫古诗大全300首小学

杜甫古诗大全300首全集目录杜甫古诗大全300首全集 (1)1、去矣行【唐代:杜甫】 (17)2、绝句四首.其四【唐代:杜甫】 (17)3、蜀相【唐代:杜甫】 (17)4、望岳【唐代:杜甫】 (17)5、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唐代:杜甫】 (18)6、羌村三首.其三【唐代:杜甫】 (18)7、赠李白【唐代:杜甫】 (19)8、野望【唐代:杜甫】 (19)9、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唐代:杜甫】 (19)10、武侯庙【唐代:杜甫】 (19)11、绝句二首.其二【唐代:杜甫】 (20)12、月夜【唐代:杜甫】 (20)13、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 (20)14、佳人【唐代:杜甫】 (20)15、昼梦【唐代:杜甫】 (21)16、古柏行【唐代:杜甫】 (21)18、前出塞九首.其六【唐代:杜甫】 (22)19、归梦【唐代:杜甫】 (22)20、归雁二首【唐代:杜甫】 (23)21、暮归【唐代:杜甫】 (23)22、喜达行在所三首【唐代:杜甫】 (23)23、杜位宅守岁【唐代:杜甫】 (24)24、忆昔二首【唐代:杜甫】 (24)25、后游【唐代:杜甫】 (25)26、客夜【唐代:杜甫】 (26)27、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一【唐代:杜甫】 (26)28、寄杨五桂州谭【唐代:杜甫】 (26)29、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唐代:杜甫】 (26)30、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一【唐代:杜甫】 (27)31、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二【唐代:杜甫】 (27)32、熟食日【唐代:杜甫】 (27)33、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唐代:杜甫】 (27)34、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唐代:杜甫】 (27)35、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唐代:杜甫】 (28)37、遣兴三首其一【唐代:杜甫】 (28)38、鹦鹉【唐代:杜甫】 (29)39、奉赠萧二十使君【唐代:杜甫】 (29)40、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唐代:杜甫】 (29)41、八哀诗其五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唐代:杜甫】 (30)42、偪仄【唐代:杜甫】 (31)43、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唐代:杜甫】 (31)44、送韦书记赴安西【唐代:杜甫】 (32)45、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唐代:杜甫】 (32)46、遣兴五首其四【唐代:杜甫】 (32)47、覆舟二首其二【唐代:杜甫】 (32)48、戏赠友二首其一【唐代:杜甫】 (32)49、南池【唐代:杜甫】 (33)50、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其一【唐代:杜甫】 (33)51、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唐代:杜甫】 (33)52、西阁曝日【唐代:杜甫】 (34)53、绝句二首.其一【唐代:杜甫】 (34)54、春宿左省【唐代:杜甫】 (34)56、昔游【唐代:杜甫】 (35)57、棕拂子【唐代:杜甫】 (36)58、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唐代:杜甫】. 3659、火【唐代:杜甫】 (36)60、观薛稷少保书画壁【唐代:杜甫】 (37)61、幽人【唐代:杜甫】 (37)62、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辅国贬施州刺史)【唐代:杜甫】 (37)63、万丈潭【唐代:杜甫】 (38)64、夜闻觱篥【唐代:杜甫】 (38)65、冬狩行(时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后东川)【唐代:杜甫】 (38)66、次空灵岸【唐代:杜甫】 (39)67、四松【唐代:杜甫】 (39)68、秋风二首【唐代:杜甫】 (40)69、戏赠友二首【唐代:杜甫】 (40)70、丈人山(山在青城县北,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唐代:杜甫】 (41)71、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唐代:杜甫】 (41)72、写怀二首【唐代:杜甫】 (41)73、宿凿石浦(浦在湘潭县西)【唐代:杜甫】 (42)74、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均)【唐代:杜甫】 (42)75、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唐代:杜甫】 (43)76、虎牙行(虎牙在荆门之北,江水峻急)【唐代:杜甫】 (43)77、石研诗【唐代:杜甫】 (44)78、同元使君舂陵行【唐代:杜甫】 (44)79、君不见,简苏徯【唐代:杜甫】 (45)80、上后园山脚【唐代:杜甫】 (45)81、青丝(青丝白马,用侯景事,以比仆固怀恩)【唐代:杜甫】 (45)82、奉赠王中允(维)【唐代:杜甫】 (45)83、贻华阳柳少府【唐代:杜甫】 (46)84、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时任华州司功)【唐代:杜甫】 (46)85、重题郑氏东亭(在新安界)【唐代:杜甫】 (47)86、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凡三十韵【唐代:杜甫】.. 4787、遣怀【唐代:杜甫】 (48)88、陪李金吾花下饮【唐代:杜甫】 (48)89、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唐代:杜甫】 (49)90、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图样志诸篇末【唐代:杜甫】.. 4991、郑驸马宅宴洞中【唐代:杜甫】 (49)92、题省中院壁【唐代:杜甫】 (50)93、蒹葭【唐代:杜甫】 (50)94、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唐代:杜甫】 (50)95、题郑县亭子(郑县游春亭在西溪上一名西溪亭)【唐代:杜甫】 (51)96、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唐代:杜甫】 (51)97、秦州杂诗二十首【唐代:杜甫】 (51)98、赠高式颜【唐代:杜甫】 (53)99、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唐代:杜甫】 (53)100、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国辅、休烈)【唐代:杜甫】 (54)101、寄赠王十将军承俊【唐代:杜甫】 (54)102、官池春雁二首【唐代:杜甫】 (54)103、徐步【唐代:杜甫】 (55)104、送梓州李使君之任(原注故陈拾遗射洪人也篇末有云)【唐代:杜甫】 (55)105、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唐代:杜甫】 (55)106、送裴五赴东川【唐代:杜甫】 (56)107、石镜【唐代:杜甫】 (56)108、寄贺兰铦【唐代:杜甫】 (56)109、朝雨【唐代:杜甫】 (56)110、恶树【唐代:杜甫】 (57)111、薄游【唐代:杜甫】 (57)112、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唐代:杜甫】 (57)113、对雨【唐代:杜甫】 (57)114、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唐代:杜甫】 (57)115、游修觉寺【唐代:杜甫】 (58)116、立秋雨院中有作【唐代:杜甫】 (59)117、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適)【唐代:杜甫】 (59)118、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得山字)【唐代:杜甫】 (59)119、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唐代:杜甫】 (59)120、望兜率寺【唐代:杜甫】 (59)121、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唐代:杜甫】 (60)122、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唐代:杜甫】 (60)123、滕王亭子【唐代:杜甫】 (60)124、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唐代:杜甫】 (60)125、别常征君【唐代:杜甫】 (60)126、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唐代:杜甫】 (61)127、奉寄章十侍御【唐代:杜甫】 (61)128、题玄武禅师屋壁(屋在中江大雄山)【唐代:杜甫】 (61)129、双燕【唐代:杜甫】 (61)130、黄河二首【唐代:杜甫】 (62)132、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唐代:杜甫】 (62)133、送李卿晔(晔,淮安忠公琇之子,时以罪贬岭南)【唐代:杜甫】 (62)134、东屯月夜【唐代:杜甫】 (63)135、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唐代:杜甫】 (63)136、课小竖鉏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唐代:杜甫】 (63)137、又雪【唐代:杜甫】 (64)138、历历【唐代:杜甫】 (64)139、奉待严大夫【唐代:杜甫】 (64)140、九日【唐代:杜甫】 (64)141、泛江【唐代:杜甫】 (64)142、遣愤【唐代:杜甫】 (65)143、玉台观(滕王造)【唐代:杜甫】 (65)144、上白帝城(公孙述僭位于此,自称白帝)【唐代:杜甫】 (65)145、又示宗武【唐代:杜甫】 (65)146、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唐代:杜甫】 (65)147、江月【唐代:杜甫】 (66)148、将晓二首【唐代:杜甫】 (66)149、晴二首【唐代:杜甫】 (67)151、雨晴【唐代:杜甫】 (68)152、十月一日【唐代:杜甫】 (68)153、远怀舍弟颖、观等【唐代:杜甫】 (68)154、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唐代:杜甫】 (69)155、雨四首【唐代:杜甫】 (71)156、猿【唐代:杜甫】 (72)157、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唐代:杜甫】 (72)158、更题【唐代:杜甫】 (72)159、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唐代:杜甫】 (73)160、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前阆...亲事遂停【唐代:杜甫】73 161、摇落【唐代:杜甫】.. (73)162、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请余赋诗【唐代:杜甫】73 163、铜官渚守风(渚在宁乡县)【唐代:杜甫】. (74)164、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唐代:杜甫】 (74)165、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唐代:杜甫】 (74)166、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唐代:杜甫】 (75)167、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唐代:杜甫】 (75)168、晚晴吴郎见过北舍【唐代:杜甫】 (75)169、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唐代:杜甫】 (75)170、泊松滋江亭【唐代:杜甫】 (76)171、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得深字韵)【唐代:杜甫】 (76)172、鸥【唐代:杜甫】 (76)173、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唐代:杜甫】 (76)174、汉州王大录事宅作【唐代:杜甫】 (77)175、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泛)【唐代:杜甫】 (78)176、避地【唐代:杜甫】 (78)177、谒真谛寺禅师【唐代:杜甫】 (78)178、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唐代:杜甫】 (78)179、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代:杜甫】 (78)180、哭李尚书(之芳)【唐代:杜甫】 (78)181、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唐代:杜甫】 (79)182、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唐代:杜甫】 (79)183、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唐代:杜甫】 (82)184、咏春笋【唐代:杜甫】 (82)185、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唐代:杜甫】 (82)186、哀江头【唐代:杜甫】 (82)187、绝句漫兴九首【唐代:杜甫】 (83)188、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唐代:杜甫】 (84)189、奉送王信州崟北归【唐代:杜甫】 (84)190、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代:杜甫】 (85)191、空囊【唐代:杜甫】 (85)192、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唐代:杜甫】 (85)193、存殁口号二首【唐代:杜甫】 (85)194、小寒食舟中作【唐代:杜甫】 (86)195、野老【唐代:杜甫】 (86)196、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唐代:杜甫】 (86)197、送裴二虬作尉永嘉【唐代:杜甫】 (87)198、夏日李公见访【唐代:杜甫】 (87)199、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唐代:杜甫】 (88)200、负薪行【唐代:杜甫】 (88)201、白帝【唐代:杜甫】 (89)202、悲青坂【唐代:杜甫】 (89)203、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唐代:杜甫】 (89)204、浣溪沙【唐代:杜甫】 (90)205、相逢歌赠严二别驾【唐代:杜甫】 (91)206、晓发公安【唐代:杜甫】 (91)207、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代:杜甫】 (92)208、萤火【唐代:杜甫】 (92)209、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唐代:杜甫】 (92)210、月三首【唐代:杜甫】 (92)211、宿赞公房【唐代:杜甫】 (93)212、魏十四侍御就敝庐相别【唐代:杜甫】 (93)213、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唐代:杜甫】 (94)214、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四【唐代:杜甫】 (94)215、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唐代:杜甫】 (94)216、拨闷【唐代:杜甫】 (95)217、登兖州城楼【唐代:杜甫】 (95)218、送远【唐代:杜甫】 (95)219、宿府【唐代:杜甫】 (96)220、无家别【唐代:杜甫】 (96)221、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96)222、戏为六绝句.其二【唐代:杜甫】 (97)223、枯棕【唐代:杜甫】 (97)224、苦战行【唐代:杜甫】 (97)225、泥功山(贞元五年于同谷西境泥公山权置行成州)【唐代:杜甫】 (98)227、龙门阁【唐代:杜甫】 (98)228、病橘【唐代:杜甫】 (98)229、八哀诗。

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索引(1992)

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论文索引(1992)
— —
陈 育 宁 ,晓 芳
1 2, 04) 99 (
任 朝 伟 任 朝 伟
杨 莲
满 族 研 究 满 族 研 究
青 海 社 会 科 学
青 海 五 屯艺 术 赏 析 任 道 斌 新 美 术
柯 尔 克孜 族 美 术 史
工 艺 美术
I I I I l I


阴 山 岩 画 一 瞥 满族 指 画 家 从 避 暑 山 庄诗 看康 乾御 制诗 的艺 术 价 值 爱新 觉 罗 ・ 嵋《 竹 图 》 析 毓 墨 赏 满族 谚语 纵横 谈 用鄂 温 克 民族 志资 料 揭 开法 国 比利 牛斯 山 区
岩 画 的奥 秘 满族 漫 画 家

体 育 文 化 导 刊
中因北方 民族文化研 宄 文盘引 ( 论
20 年 ( 09 第六卷 1第四期 ( 总第二十二期
中 国 北 方 民族 文 化 研 究 论 文 索 引 (9 ) 1 9 2


( 央 民族 大 学 图 书 馆 , 京 1 0 8 ) 中 北 0 0 1
关 键词 : 论文索 引; 中国 方民族 ; E 文化研究 ; 民族学研究
供 大家参 阅 。


本 索 引 已连 载 1 9期 , 今 年 第 一 期 开 始 连 续 刊 载 1 9 从 9 2年 在 国 内 中 央 及 各 省 地 市
各 地 方 重 要 报 刊 上 发 表 的 关 于 中 国 北 方 古 代 、 代 少 数 民 族 文 4, 究 的 论 文 、 章 和 信 息 现 -研 E 文 资料等 。
二 、 - 引 所 选 的 内容 为 以 下 两 大 方 面 : 2. 索
1 古 代 民族 : - 东 胡 、 桓 、 卑 、 然 、 厥 、 骨 、 韦 、 真 、 慎 、 吉 、 辐 、 . 匈k  ̄、 鸟 鲜 柔 突 仆 室 女 肃 勿 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历史论文1500字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盘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浅谈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浅谈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收稿 日期 :0 1一 7—0 21 o 9
究原始萨满信仰提供了大量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资 料 ,而该 地域缘何能完 整的保 留萨满文 化也成 为学 术界关 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 诸多学者 深入此 地做 相关 的调查研究 。 因此对 于东胡族 系 萨满 信 仰 的 研究不仅可以对于东胡族属的原始信仰文化进行进 步探讨 ,也可以通过这一信仰文化的研究透视人 类早期 的精神世界 ,进 而了解 人类精神 文化 当中最 本质 内容 ,了解人类精 神世界的发展 轨迹 ,更 可 以 通 过对 这一原始信仰 的探究来 了解东胡 族 系发展过 程 中相关 的宗教 、民俗 、艺术文化乃至 医学 的演变
仰研究 的进 程。 三、 东胡族 系萨满信仰研究意 义

1 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研究内容新颖独特, . 具有 究 为依 托 , 重点探 讨东 胡族 系产 生 、 展 、 变 的流 发 演 定 的创新意义 。近年来 萨满文化 申报 非物质文 化 程 。国 内研究该领域 的学者 主要 有林斡 、 进 己、 孙 张 遗产的呼声 日渐升高, 这也推动了萨满文化研究无 博泉等人, 出版著作 30 0 余种, 主要包括《 东北各民 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地调查等方面不断向前发展。 族文化交流史》 《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 《 、 中国 但整体来看, 萨满研究仍 旧偏于满族。但我们应该 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 这些著作在民族文化、 等, 民 认识到萨满信仰是一种波及范围较广的原始信仰文 族信仰 的篇章 中对于东胡族 系的萨满信仰有 一定 的 化 , 从广义范围来看 , 萨满信仰是一种世界性的信仰 介绍 。但 东 胡族 系萨 满信 仰 研究 的专 著 还 比较 少 文化 , 因此对于东胡族系萨满信仰的研究不仅有助 见 。相关 的研 究多蕴含于北方少数 民族萨满 信仰研 于推 动国 内原始 信仰 文化 的发 展 , 有 助于促 进 国 更 究当中, 萨满教与东北民族》 《 如《 、 中国北方民族萨 际 间信仰 文化 研究 的交 流。就我 国而言 , 由于 萨满 满 出神 现象研究 》 。而 有关东 胡族 系 萨满信 仰 的 信仰 曾流行于 中 国北 方 阿尔泰语 系各 民族 , 等 因此北 论文研究成果近年来共发表 40 0 余篇 , 这些成果主 方 的游牧 、 渔猎 民族普遍信仰过这 一文化 , 且这一 并 要是 以东胡族 系 中的一个 民族或少数 几个 民族 为例 文化在很 长一段 时 间 内占据北 方 民族 精 神 的主体 , 来研究萨满信仰 , 中以鲜卑、 其 蒙古族、 锡伯族等为 对其生产、 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 主。主要研究的范围不仅涉及萨满信仰 自身, 试 对于 萨满信 仰 的研究 就不应 仅仅 关注 于满 族 , 应 如《 还 论早期 鲜卑族 的原始 萨满崇拜 》 《 、 锡伯族 的 萨满教 关注这一信仰在其他各民族 中发展的情况, 这样才 神界、 萨满和萨满神歌》 还包括在萨满信仰影响下 能使 萨满文 化 的研究全面深入 。对 于东胡族 系的萨 , 而产生的独特的文化, 如艺术、 医学、 文学等领域, 主 满信仰的研究, 可以向人们展示一个不同于满族的, 仪 服饰 萨满 派系 等 多个 方 面都具 有游 要研究成果包括《 锡伯族古典舞——萨满舞》 《 在称 呼、 式 、 、 、中 国萨满 音 乐 文 化 系 列研 究 ( 二 ) 古 族 萨 满 音 牧 民族特色 的萨满文化 。 之 蒙 乐》 《 、北方少 数 民族 萨满 教美术 探 析 》 《 、 国际 萨满 2 对 于东胡 萨满 信仰 的研 究 , 仅 能进一 步完 . 不 医药文化研 究 》 等等 。除此 之外 , 存在 资料 汇集 、 还 善对东胡早 期精 神文 明 的认识 , 同时对 于游牧 文 明 研究综述 、 查报 告类 的研 究成 果 , 《 于科 尔沁 及草原文化 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笔 者对于 东胡族 系 调 如 关 博( 萨满) 文化调查研究汇编 (90— 95年) 、 的萨满信仰 研究 做过 详细 的资 料整理 和搜 集 , 13 19 》 通过 《 对科尔沁“ 孛额” 八卦鼓谱 > < 的采访报告》 等等。 相关资料的梳理可明显的看到萨满文化对于东胡各 尽 管如此 , 学术界 对 于东胡 族 系 萨满 信仰研 究 族的语 言、 文学 、 艺术等多个领域具 有举足轻 重的影 响。萨满信仰是人类最初的信仰文化之一, 这一 自 的关注仍远远不及满族。尤其对于中国 古代东胡族 系各民族萨满信仰的研究由于资料匮乏, 历史久远 发的精神信仰文化具有较多的原始特点 , 因此随着 等原 因少之 又��

长城论文

长城论文

一、长城的意义1.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长城对边疆地区开发起到的促进作用历代长城的修筑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来完成的。

主要是依靠从中原各地调来的军队和征调民夫,促进边疆的开发可见工程的艰辛和伟大。

长城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二、长城带民族融合概括长城出现以后,秦汉两代王朝直接面对的是以河套、阴山为政治经济中心,控制东到辽东平原,西达天山南北,北抵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南至河北、山西、陕西北部黄河一带广大地区的强大的匈奴奴隶制多民族政权①(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它是典型的北方干旱草原型经济文化。

继匈奴之后而起的东胡系乌桓、鲜卑据有匈奴故地,势力超过匈奴。

长城带的西部是羌系游牧民族,很早就自然或被迫向长城带腹地迁徙。

秦汉至隋以前的800余年间,长城带的民族征战、迁徙、交往与融合,都是在这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民族之间进行的。

魏晋时期的所谓"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情况②《晋书》卷56,《江统传》。

是长城带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混杂居住阶段的具体写照。

唐至明的上千年间,活动于长城带上的游牧狩猎民族则有突厥、回鹘、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他们更是大规模地同农业民族交往,相互吸收或大批融合于农业民族。

长城带民族融合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包括了长城带各阶级、各民族长城带民族融合的范围极广。

匈奴把长城带腹地民族掠俘到大漠南北,而匈奴大量部众被迁居关陇、河南、河北等地;羌人原居青海、甘肃、川西北等地,自商末起东迁,后遍布于陕、甘、宁夏甚至东到山西、河北、山东地区;乌桓、鲜卑本是居住在内蒙古东北呼伦贝尔等地区的民族③见《汉书》卷54,后逐渐南迁分布于从山东到新疆,从大漠南北到淮河流域及四川西北的广大地域,同各民族进行不间断的民族融合,到隋唐之后逐渐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明代将河西走廊的回回等民族大批迁往河北、山东、辽宁、北京等地,当初这些地区安插的既有回回人也有蒙古人。

[论文]中华民族发展历史

[论文]中华民族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皇帝时代算起,约有4700年。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00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在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开发黄河流域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区,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百越等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区,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都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先后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辽西、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9个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我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的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500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500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500字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末君主纣,建立了周朝,这就是西周。

西周时,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全国土地和人民都归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国的方法交给诸侯和大夫统治。

西周时期农业比商朝更发达,青铜铸造,陶器,纺织等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文字多铭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或金文,所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也就更为丰富。

西周代传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出干广国,平干东迁干洛昌(洛阳)开始了东周历史。

东周分为两断,春秋和战国。

春秋从公元770年(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公元前722年算起)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说到公元前403年)共300年左右,东周春秋时期,诸侯左右了天子。

据说周初分封诸侯几百个国,到春秋时只剩下一百多个。

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

这此国家都想当重主,因此连年生发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

在斗争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霜主,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就这是史书中所说的“春秋五霜”。

尽管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不上,但社会历中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战争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频频来往,相百影响,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前的渗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

众多小国的合并,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战国的时代,一统天下。

春秋时期,那动荡多变,错综复杂的政治,造成就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他们之中,即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雄心勃勃的霜主:也有卫懿公,晋灵公那样荒淫无道的香君;还有管仲,晏子那样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屠岸贾,伯(喜否)那样的阴谋家;有曹刿,孙武那样的军事家;也有妻瓦,先索那样的败军愚蠢之将;有孔丘,孟轲那样的圣人学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样愚智的武夫....他们的事情,教育了后人,感化了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战国简史: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4.园林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4.园林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园林专业毕业本科论文参考题目(5个方向)1、园林植物与景观效益我国苗圃园林植物苗木生产调查报告厦门市园林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A园林植物落叶的热值测定与研究秋季落叶中氮元素含量的测定秋季落叶中磷,钾元素含量的测定新疆乌苏市园林树种调查与规划B北方园林植物落叶养分含量测定西湖风景园林中利用植物营造风水空间的实例研究北京市不同绿地园林树木多样性调查B北京市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研究E北京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研究E北京市屋顶绿化生态效益研究2、园林艺术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园户外空间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现代园林中人文要素的回归浅论古建更新中的环境景观的更新与保护对中国传统村落——宏村保护与利用的探索E浅论具有亲和力空间的创造城市水景生态驳岸设计——成都水景驳岸调查中国中小生态城市建设方法研究中外城市公园设计中互动性的分析比较园林绿地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定量研究规划设计——"以光造景"知觉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初探浅论中国风水学说和西方环境观的异同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园中园西班牙,印度和中东地区伊斯兰园林比较研究新疆伊斯兰园林的发展历史黄石市磁湖风景区景观改建构想人为因素对漓江风景区生态与景观影响程度的研究E环境格局与布置形式对座椅使用率的影响E3、园林规划设计开封郑汴市同道绿地景观设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武川县五道沟景观规划田园情——开封运粮河滨河绿地景观规划绿色的长廊情感的归所——开封郑汴城市同道绿地景观规划开封马家河滨河绿地景观规划浙江省上虞市担山村河道整治及其景观规划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实践探讨—以山西省红色旅游区为例阳光·流水——帝景星城环境景观设计水与林的怀想百望山路口地段综合改造设计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局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田园情——开封运粮河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湘江风光带市民康乐园段整改工程概念设计高校校园交通与景观安全性设计的研究——清华大学校园交通与景观安全性设计调查开封马家河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颐园前绿地改造设计 E武汉东胡风景区环境改造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吉林市江南旅游山庄规划A安徽县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云南某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北京市屋顶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调查心灵的栖所,人性的场地——山东省临沂市温河滨水带游憩公园规划设计时间的对话----北京旧有景观的保留与修复浅谈园林环境设施对园林景观效果的影响朝阳市大凌河沿河景观带规划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以人为本"------厦门绿苑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A "细节中的关怀" ——浏阳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A4、花卉栽培与植物生理切花月季'Samantha'开放进程中花瓣形态变化研究激素对离体培养的唐菖蒲球茎芽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生根剂以及不同浸泡方式对月季生根的影响不同干旱胁迫下地被菊花与金鸡菊耐寒指标比较北京不同海拔地区地被菊花生理指标差异的比较野生花卉蓝刺头主要真菌病害调查研究以不定芽为外植体的蓝刺头的快速繁殖唐菖蒲籽球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分析外源乙烯处理对月季切花花瓣形态影响的解剖学观察绿化月季优良品种的筛选及不同生根剂对其生根的影响几种常见花卉叶片遮荫处理的细胞形态变化8个月季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蓝刺头叶片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耐热型月季品种的筛选及相关评价体系的建立5、园林工程技术与生态修复(1) 南亚热带山塘水库水位变化带植被与生态景观建设研究(2)城市垃圾填埋场植被复绿与生态景观建设研究(3)梅州城郊风景游憩林景观改造与示范技术研究(4)梅州城市绿地系统专题规划-植物多样性保护(5)梅州周溪河生态廊道与空间景观格局规划建设的构想(6)梅县梅花山公园专题规划-植物配置规划(7)梅州天鹅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8)梅州“一江两岸”空间景观格局与园林艺术特色(9)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的引种试验研究(10)梅河高速公路边坡景观设计与研究(11)梅州丘陵山地滑坡风险性评估模型研究(12)梅州冬青科植物的开发应用研究客家山寨村落观赏植物种类的筛选和配置的合理性分析教学研究项目园林植物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创新型本科培养模式构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及其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体研究与实践园艺,园林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构建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实践深化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对农林高校《园林建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加强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地的作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综合改革的探讨填表说明:类型分A—结合设计,科研,生产单位的题目.B—结合教师科研的题目. C—结合实验室建设的题目.D—开发项目题目.E—其它.。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

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边陲和三江流域,长期以渔猎,游牧生活为主。

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及不同的生活习俗,但是由于居住环境及生存方式大体相似,他们之间又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尤其在原始萨满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方面,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萨满教在三少民族中一直发展缓慢,因此他们所在的区域保留了萨满文化的原始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汇辑主要针对于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以期对研究者在资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汇辑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除对三个民族进行分别整理之外,再加入三个民族相互比较的论文,使本论文汇辑在资料方面能进一步加强。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其最主要的聚居地为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

目前人口总数万余人。

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一本研究鄂伦春萨满文化的专著问世。

鄂伦春萨满研究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清楚的问题即鄂伦春的族源问题。

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肃慎族系说以及东胡族系说等多种说法。

笔者认为从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来看,鄂伦春族的先人应为肃慎。

鄂伦春族的萨满与女真人的萨满多有相似之处。

鄂伦春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走出原始社会,由于其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所以鄂伦春族的萨满教表现了诸多的原始特征,如母系氏族社会遗迹多有保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犹存,尚血关念突出等等。

直到近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祀仍旧可见血祭的基本面貌。

鄂伦春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间比较长,且由于自然环境与世隔绝等原因,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整个鄂伦春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萨满教占据了其族众的信仰主体,并逐步渗透其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并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种宗教观念经历解放后科学意识的冲击,也随着鄂伦春人现代化进程而有一定的改变。

鄂温克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讷河县、嫩江县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

秦汉东北民族关系

秦汉东北民族关系
秦汉东北民族关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秦汉时期东北地区民族概况 • 秦汉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的发展
历程 • 秦汉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交流
目录
• 秦汉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的冲突 与解决方式
• 秦汉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的历史 意义与影响
01
引言
主题介绍
秦汉时期东北民族关系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秦汉时期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 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互动。一些政权向秦汉王朝称臣纳贡,而另一些则
与之发生战争。
03
政治制度与治理方式的交流
秦汉王朝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政治制度与治理方式,如郡县制、户籍制等
,对东北地区各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东北地区各族也向秦汉王朝
学习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治理方式。
经济交流与贸易
农业生产的交流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东北地区,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 东北地区的一些特产如马匹、皮毛等也通过贸易传入中原地区。
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通过对秦汉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的探讨,可以了解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互 动和文化交流情况,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背景介绍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也 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东 北地区逐渐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各民族之 间的交往和互动也日益频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势起伏,气候寒冷,资源丰富 。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地区的开发,东北地区逐渐成为中 原王朝的重要边疆地区,也是不同民族之间交往和互动的重 要区域。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

现状
大多数学者对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只是一般性 的理论陈述,起于材料的罗列,止于系统的评价,缺少系 统的学科建构和理论反思,于理论开掘的深度及学术个性 的凸显方面存在不足。这同北方草原地区数量巨大德游牧 民族造型艺术文物不相称,对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研 究不够。
个案研究
本书章节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上下,建筑艺术,宗教造型艺术, 我主要阅读了工艺美术部分
关于北方游牧文化
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文化的载体有两大族系, 他们是:发源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匈奴——突厥——回鹘族 系和发源于蒙古高原东部至大兴安岭地区的东胡——乌 桓——鲜卑——契丹——蒙古族系。
“北方游牧民族”概念界定。我们常常会将“北方民族” 和“游牧民族”混合使用。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 族并不都是游牧民族,中国的游牧民族也并非都居北方。 如满族之民族共同体确立之后,基本上以农耕为主,辅以 简单的狩猎,因此不在这本书的讨论之列。匈奴,鲜卑, 突厥,契丹和蒙古这五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 造型艺术史研究重点。
谢谢观赏
20世纪30年代接下来的研究几乎成了日本学者的独角戏。 日本学者上原之节,斋藤武一等人对赤峰地区猴头沟缸瓦 窑村的遗址进行实际考察,研究辽瓷的造型,生产,交流 等情况,对研究该窑及中国北方草原辽金瓷器的制烧工艺 有重要意义。195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吕遵锷 先生带领考古工作者对红山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 挖掘,明晰了这一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 山文化,富合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发展链条,将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 步。
三是美术界人士经Biblioteka 深入到民族地区采风写生,由于创作 和欣赏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于创作方面的模仿和借鉴,用 艺术形式说话,而不是学理上的阐述。

民国武汉城市警政研究(1927-1937)

民国武汉城市警政研究(1927-1937)
IV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关键词:吐谷浑;西秦;北魏;隋唐王朝;吐蕃;民族关系
III
Abstract
Tuyuhu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inorities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ancient China. The Tuyuhun Kingdom existed such a long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experienced many dynasties, which complicat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 nations.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yuhun and the Central Plains, the Tubo Regim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3.黄霞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警政建设[学位论文]2006
4.聂颖.何峰中华民国湖北巡警道钩沉[期刊论文]-湖北档案2005(12)
5.肖宗志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薛洋日据时期台湾保甲制度之研究——兼论两岸保甲制度的差异[学位论文]2008

河西走廊历史小论文300字

河西走廊历史小论文300字

历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为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吐火罗人、月氏和汉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

吐火罗人分北路及南路往东方进发,直至受匈奴所阻为止。

北路的部分在龟兹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龟兹及焉耆等国,并分别发展了龟兹语及焉耆语。

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罗人则曾建立了于阗,及东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国家。

秦末民变时期,月氏实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部落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戈壁沙漠南部和阴山一带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质于月氏。

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前205—前202年冒顿单于时代,匈奴数度击败月氏,月氏部落开始西迁,离开河西走廊。

前162年,老上单于再度击败月氏,占领河西走廊。

月氏部落大举西迁,击败大夏,建立王庭,称大月氏。

而留在原居地的部众,称小月氏。

小月氏与当地羌族融合,附属于匈奴右贤王之下。

河西走廊成为休屠王与浑邪王的领土。

东汉时,河西走廊一带的主要非汉族居民,被称为卢水胡。

主要由小月氏组成。

此外,湟中也有一支小月氏部落,称湟中月氏胡;在张掖的小部落,称义从胡。

有学者认为,羯人的祖先可能是由小月氏分支。

明刀背字个论(东胡)

明刀背字个论(东胡)

[先秦]明刀背字个论(东胡)东胡, 刀背转自老开元精华贴“丁典”中共刊登了明刀79枚,经整理后A部分是摹本,B部分是把出现频率在二次以上符号做了汇总,旨在说明一个问题:不同的符号,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这就是文字。

这就是明刀币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的文字。

“丁典”在论述刀币时,提出了左中右等“五大系统说”,不无道理,但几十年过去了,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钱币材料的增加,“五大系统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泉痴的求知热情。

在老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之上应该更进一步为回归燕刀币的本来面目做一努力探索,走稳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走的一步。

《古钱大辞典》刀币符号79枚丁福葆著1.jpg (74.48 KB)A:刀币背文2.jpg (25.31 KB)B:《古钱大辞典》刀币背文二次相同符号《简明刀币辞典》刀币符号22枚,A部分为刀币背文,B部分为相同符号。

《简明刀币辞典》孙仲汇、施新彪、周祥、胡薇、黄锡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jpg (49.5 KB)A:刀币背文2.jpg (24.74 KB)B:二次相同符号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楼子店乡1990年出土67枚刀币。

A是符号摹本,B是相同符号出现频率在二次以上的归纳与整理。

1.jpg (63.91 KB)A、刀币背文2.jpg (27.64 KB)B、二次相同符号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1994年出土两批共162枚刀币。

图A和图B是刀币符号摹本。

图C是图A、图B常见符号的汇总。

1.jpg (78.21 KB)A: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刀币符号背文。

92枚2.jpg (66.36 KB)B: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刀币符号背文。

70枚3.jpg (60.33 KB)C:内蒙古赤峰市平庄美丽河乡刀币相同符号,出现频率在二次以上。

第一部分:刀币符号从已经梳理的300余枚刀币背文分析:1、这是文字符号。

2、有方向性。

3、有多样性。

继续1.jpg (79.59 KB)2.jpg (86.05 KB)刀币背字个论(第二部分)内蒙古赤峰市发现骨器刻划符号说明:1、骨器符号A—B两部分。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分析论文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分析论文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分析论文一、如何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

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

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

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

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

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

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如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关于历史论文范文

关于历史论文范文

一、【历史小论文(内容:秦始皇)怎么写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二、历史论文1000字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度学年论文试论古代东胡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08级历史蒙班学号:20082106014姓名:白苏雅拉图指导老师姓名:索明杰老师2011年4月10日试论古代东胡【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材料分析探讨历史上的东胡部落联盟。

东胡是我国春秋时候的游牧部族,从分析结果看东胡联盟从商至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而且主要活动在商周的北方和燕,赵的东北方。

其经济主要以游牧为主、兼营游猎、山林采集和农耕。

东胡部落在战国时期政权强盛至西汉初年被匈奴击败余部退聚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与鲜卑族从此东胡之名也从历史上消失。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东胡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直至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政权瓦解,大约存在1300余年。

这期间东胡部落长期活跃在长城以北地区与中原政权或进行战争,或和平贸易。

在古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东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部落联盟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

研究民族史学者多注意到东胡的重要地位但综合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所以本文欲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材料,就他的经济状况,与中原的交往,以及生活习俗和对后世的影响作一些探讨同时也对某些以往不太明细或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方家,望不吝赐教给予指正。

【关键词】东胡命名经济古代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从商,周至春秋一直活跃在中原民族的东北。

古代东胡无文字但其语言应属阿尔泰语系为后来活跃于大漠南北的少数民族所袭用。

东胡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狩猎和农业,工商业。

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辽河上游,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开发了我国北部的疆土发展了北方的畜牧业经济和草原文化在古代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东胡命名以及起源问题研究“东胡”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

《逸周书》是汇集了西周至汉代资料的一部文献,其中的《王会篇》是战国时期的材料。

东胡在战国时已为中原人所知。

及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更多地记述了东胡的情况,但现存唐代以前史书都没有提及“东胡”一名的来历。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服虔语说:“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①即东胡一名是因其地望在匈奴(胡)东面而得。

显然,东胡是族他称,应是战国时期的中原人对匈奴以东(今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族属、语言、习俗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称谓。

“胡”原本是匈奴人自称,后为中原人沿用,指称非华夏族人。

“东”的含义,有人认为是古代蒙语“统格”的音讹,意为“森林’②。

这显然不符合“在匈奴东,故曰东胡”的记载和东胡一名是族他称的事实。

这种说法,在比较语言学上也解释不通。

按“统格”即蒙古语“t比g”,是科尔沁和昭乌达方言。

《元朝秘史》第50、81、82诸节音写作“屯”(t),汉意为“林”。

tun是阴声字,与东(端东开一,‘to护属阳声不合。

“胡”的含义,多认为是蒙古语“khun”(人)的意思。

这种说法从本世纪30年代出现,直至近年新出版的相关著作仍加沿袭③。

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khun”在13世纪蒙古语中写作kubun,有些方言作kumun,《元朝秘史》译为“古温”(gu’un),八思巴字作kubun,其中kum加与畏吾体蒙文书写形式相同,也许是更古老的语音④。

从文献方面看,所谓“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这句话并不是对“胡’字含义的解释,而是匈奴人崇拜上天心理的流露。

它出自匈奴单于之口,也同中原皇帝每每说“承天广运”,并自称“天子”,突厥可汗称自己是上天所立可汗,蒙古汗崇拜“长生天”等是一样的,都是统治者“君权神授”观念的反映。

所以,“胡”为蒙语“人”也没有文献根据。

另外,西方史家兰穆塞、克拉普罗特、沙蜿、伊诺斯特兰采夫等认为东胡是通古斯的音译。

__________________①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方壮酞中译本)上编第1、18页,商务印书馆1934 年版。

冯家升《匈奴民族及其文化》,见林干编《匈奴史论文选集》第157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陶克涛《毡乡春秋》第182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白鸟库吉前引书上编第18页.方壮欲《匈奴语言考》,见林干编《匈奴史论文选集》第534页。

刘学姚编著《蒙古论丛》第1页,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1982年版。

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59、84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④参见伯希和《评长春真人西游记译文》,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五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见《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页。

对此,白鸟库吉、冯家升、凌纯声等人在《东胡民族考》、《东北史中诸名称之解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⑤等论著中作了详细驳证。

这一观点,现已无人支持。

根据上述,我们知道东胡的“东”是汉语方位词,具体历史含义是指匈奴的东面。

“胡”是匈奴语词的汉语译音用字,并无史可证是蒙古语。

究属何意,因无明确记载,目前尚难知晓。

“胡”字含义的解读,应寄希望于有明确释义的史料的发现,并同相关民族古文字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关于东胡的起源,文献记载简略而且混乱,因此长期以来研究者甚少。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东胡之先为屠何说:唐人尹知章注《管子》称:“屠何,东胡之先也。

”此说与《逸周书》《管子》等书记载:东胡与屠何并列的史料相矛盾。

东胡与屠何应为并存的两族,屠何在今辽西,东胡则在今东蒙。

屠何不能是东胡之先。

第二、东胡之先为山戎说: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中说:“东胡春秋时为山戎,入战国后统称为东胡。

”主此说者大都认为东胡之名始见于战国。

然据《逸周书》东胡之称周初已经出现,《山海经》记载东胡出现于史的时间也不能晚至战国,《史记·匈奴列传》及《逸周书》更将东胡与山戎并列,因此,东胡与山戎应为并列的两族。

山戎在今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则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齐桓公破山戎后,东胡一度曾南下占山戎之地,秦开破东胡,东胡北却千里,复退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山戎可能有些入东胡者,但不足以说明山戎为东胡之先。

第三、东胡之先为土方说:这个说法是近年才提出的。

但土方的确切方位一时还难以定论,也没有更多足以证明土方是东胡之先的史料,只能作为一说法。

有的专家认为从考古上看,东胡部落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一带已经有悠久的历史。

对东胡的考古文化一般学者都认为是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①.⑤载《禹贡》第2卷第7期,北平,1934年版分布范围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南诸地,一度曾分布更西南些,这与东胡的活动范围是一致的。

夏家店上层文化存在的时间是周初至战国,也与东胡活动的时间相当。

有人认为东胡始见于战国是没有根据的,史料证明东胡于周初及春秋已见于史。

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中有殉犬的习俗,与文献所载乌桓以犬殉葬相符合。

夏家店上层文化诸遗址发现的铜版上的人形皆秃顶不蓄发,与东胡各族“以髡头为轻便”相合。

铜版的人物形象经过鉴定属于典型的蒙古人种,与人们对东胡语言的研究为属蒙古语族相符。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前身是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富河文化,富河文化的时间距今大约五千三百年。

它的文化特征为:陶器器形简单,纹饰为之形纹,石器多大型打制的砍砸器,细石器较多,是一种游牧狩猎的文化。

这一文化的存在及其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渊源关系,证明了东胡的先人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的活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只是不知道他们当时的名称而已。

据记载东胡强盛之时,“控弦之士十余万”,以每户五人出一控弦之士计算,东胡盛时的人口达到一百余万。

这一百余万人的分布范围,大约东到辽河,南到赤峰附近,西到泺河,北到乌力吉木仁河。

这个本文的后面在一起会提到的,所以在这里不再重复了。

二、古代东胡的活动区域关于东胡族活动的区域问题学术界一般注意到它的大体方位但就具体范围讲有的根据文献有的根据考古有的认定东界,有的谈到西界尚未作出较全面的结论所以我们研究东胡首先要从它的地沿关系入手,由此才能从其自然地理条件,生活环境,民族环境等进一步考察其民族特征。

有关东胡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逸周书·王会篇》曰:“东胡黄罴。

”关于东胡族名称的来历和所处方位;《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引东汉学者服虔的解释:“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逸周书·王会篇》载:“正北……匈奴、楼烦、月氏……东胡。

”从而说明周王朝时期东胡就居住在周朝的正北方或偏东北。

此后《山海经·海内西经》也记载:“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指辽东一带的东夷)。

”郝懿行为此注疏曰:“伊尹四方会云天北东胡。

”他这里所说的伊尹是商朝初期的一个大臣,受命于商为四方令,伊尹当时就称商朝的正北方有东胡。

而今人孙进己先生的著作《东北民族源流》则认为“大泽”当指今达赖诺尔湖,其东正当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从以上材料记载中我们得知,东胡在商和西周时期皆在我国的北方,但具体位置都不详细。

所以,需根据考古发掘材料进一步证明。

目前,一些考古专家们认为,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应属于东胡文化”⑥并推断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的上限时间“可能早到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前后,下限迄于战国早中期或战国中期前后”⑦。

另有学者也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存在于我国商王朝的正北方,到西周初年即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时,东胡居住在周王朝的北方正东”⑧。

宁城南山根遗址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以及辽宁建平水泉等遗址发掘研究的结果也表明,这些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上限约可早到西周早中期前后。

笔者认为,虽然历史文献没有直接记载东胡起源于何时,考古发掘也没有发掘到关于东胡在商时的遗址,但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东胡族早在商初“就居住在我国商王朝的正北方”⑨,周代仍游动于这一地区,其具体位置约相当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之范围。

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与晚期的范围又有一定变化。

具体说,其北界可抵大兴安岭之东南部,即西拉木伦河的上游,今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一带;其东,可抵医巫闾山;南界,约至今山海关以外,青龙以北。

西界,根据文献记载应与山戎搭界,而山戎族是以直刃青铜短剑为特征的,处于承德境内的七老图山,恰恰是直刃青铜短剑和曲刃青铜短剑的分界线,所以,东胡族的西界应至七老图山。

这样我们便对东胡族所处的地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它是活动在内蒙草原东南和辽宁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生活的地区,既有草原,又有山林,还有较适于耕种的农业区。

东胡族在春秋时期,依据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均都证明不仅是百戎之一,而且还与山戎等族共同活动在燕国的北方。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⑦⑧内蒙古自治区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J]·考古学报,1987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