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八
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八: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Tag:中国式管理由于中国式管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洞悉,因而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当前的历史形势。
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而中国式管理却以“第一次现代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尽管中国式管理也谈全球化,但由于缺少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对全球化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深入的。
这决定了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指点中国的未来。
从全球化和后现代管理的角度,我们认为,目前出现的中国式管理理论,至少存在以下十大糟粕: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一:“中国中心论”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理论,都是“中国中心论”的体现。
所谓“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不过是“洋为中用”思想的翻版。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在面临“第一次现代化”时不成熟的思想。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摆脱不了这种误区,实在是一个大国的悲哀。
“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本质,将是以“大我”观念代替“小我”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
也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与世界已不可区分。
因此,刻意强调“中国式”是一种新形式的“闭关锁国”。
它的危险是,将再一次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之外。
尽管一些相对理性的中国式管理言论认为,中国式管理需要具备与国际管理学对话的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
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
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
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
在此种状况之下,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
因为,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
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式管理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
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走入歧途。
“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缺陷之一(下)
“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缺陷之一(下)
中国式管理的致命缺陷在今天的中国,面向传统挖掘商业智慧的“中国式管理”,正在受到一些推崇甚至是崇拜,但是,无论它看起来多幺的美妙和令人神往,它的本质都是在推崇传统商业的个人工作能力和技巧,这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是背道而驰的两回事。
事实上,我们今天谈论企业管理,它隐喻着一个前提:我们是在谈论如何让企业组织持续性的增长,并实现企业组织的基业长青,因此,它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的利润实现、效率实现和竞争实现展开研究,但是,传统商业管理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在描述个人如何有效统治组织的个人技巧,其中,参杂了大量的人际技巧、洞察人心和权谋之术,事实上,直到也未有事实证明,洞察人情和权谋之术可以带来企业效益和效率,相反,倒是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个人的所谓世事通达和平衡能力,带来的成果往往是个人地位的巩固和维护。
更准确的说,中国传统商业的管理逻辑认知,是发生在“人”的层面、而并不是“组织”层面,它所强调的是个人的悟性、而不是建设组织能力,因此,它缺乏对于“重复或复制”的基本认知。
实际上,如果一个“管理者”的能力,只能依靠个人的天生悟性慢慢领悟、并且需要个人亲历亲为的体验来获得,那幺,它的成本不但十分高昂、甚至常常是以失败为代价来获取,同时,它也没有任何的可继承性,甚至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感悟,从而走向截然相反的方向。
这也正是中国可以诞生出伟大的商人、却总是难以造就出一个伟大的商业组织的根本原因。
虽然我们一直非常反感西方式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中国的所获得的成功成果,都包含或是主要以西方式管理为主,从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到绩效考核,涵盖了管理的方方面面,因为所谓的西方式管理其实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管理大师德鲁克所开创的管理学,并。
中国企业管理十大问题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明的人基本上没有。
3.挥刀自宫的神功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
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
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4.领导三拍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
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
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
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
但是点子思维、雕虫小技都不能使战略得到有效实现。
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
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中国式管理的劣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权力文化和组织结构所导致的。
这种管理方式通常以权威为核心,以中央集权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忽视了个体发展和参与的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中国式管理的10大劣根性,并分析其对组织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1. 官僚主义中国式管理常常表现为官僚主义的现象。
这意味着管理者过度关注程序和规则,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官僚主义使得决策变得缓慢,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2. 缺乏透明度中国式管理常常缺乏透明度,决策者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组织和员工的权益。
这种缺乏透明度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员工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和决策过程,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组织的凝聚力。
3. 老板至上中国式管理往往体现为老板至上的原则。
领导者拥有绝对权力和决策权,员工只能被动接受领导者的指示。
这种管理方式压制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导致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只愿意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4. 缺乏激励机制中国式管理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领导者往往只关注员工的工作量和效率,而忽视员工的发展和成长。
这使得员工缺乏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只关注自己的待遇和福利。
5. 高度 hierarchies化中国式管理通常采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 hierarchies化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阻碍,决策层面上反应迟缓,无法快速应对变化。
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组织的内部沟通和协作面临挑战。
6. 忽视个体差异中国式管理常常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追求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领导者往往不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而是将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地对待。
这使得员工缺乏发展空间和机会,降低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7. 缺乏沟通和合作中国式管理往往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领导者通常独断独行,不注重与员工和团队的沟通交流。
这种缺乏沟通和合作的管理方式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8. 贪污和腐败中国式管理中普遍存在贪污和腐败的问题。
“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缺陷之二(下)
“中国式管理”三大致命缺陷之二(下)“中国式管理”在随意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长期以来,引导我们走向错误陷阱的思维是:管理是一种满怀理想的、激动人心的、轰轰烈烈的运动;然而,事实上,“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德鲁克语)。
当我们习惯于以“运动”的方式管理企业时,就意味着“运动”成为了管理的常态,这显然是一种对于管理极大的误解和扭曲,事实上,管理是一种平静的、连续性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不枯的河流,企业的战略执行、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等工作,都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形态而存在,假如这些管理工作不能够成为持续性的日常形态,而是变成了只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有效,却下一个月的忽视中失效,那幺,管理就会成为缺乏连续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抱佛脚的管理。
显然,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是“数字”揭示了管理的真相,而并不是管理者个人毛估估的感觉。
事实上,假如管理者忽视甚至根本就不懂得“数字”在管理中的价值,那幺,他完全可能被自己的直觉和情绪所欺骗,并由此得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当一个管理者被销售业绩下降而搞得焦头烂额时,实际上,完全可能是产品质量或服务下降而导致的恶果,而与所谓的“销售人员的无能”无关;当一个管理者被居高不下的管理成本折磨得睡不着觉时,实际上,完全可能是因为组织结构的设计不当而造成。
因此,当一个企业感觉到管理混乱而无处下手时,数字、图表、曲线等等一系列可靠的数字和工具,才会告诉你问题的真实和事实真相。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式管理”所推崇的情/理/法式管理,毫不掩饰他们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字”的厌恶,他们更喜欢教人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使得中国企业管理在个人随意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总是热忠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伪问题的争论,。
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弊病.doc
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弊病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旳治理相当于30年前旳日本,相当于100年前旳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治理落后最要命旳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中国企业里面旳职员往往认为治理是少数人旳情况,而与组织旳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治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操纵、领导、激励等差不多职能和预测、调研、打算、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等要紧功能相互结合、相互阻碍旳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治理旳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治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旳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旳事。
治理者是治理旳主体,被治理者是治理旳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阻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旳治理过程。
2.聪慧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旳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旳确实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专门聪慧。
有四个词专门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慧、精明、高超、英明。
聪慧确实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确实是急于表现自己旳聪慧,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旳聪慧叫高超;能够左右高超旳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旳人太多,高超旳人太少,英明旳人差不多上没有。
3.挥刀自宫旳神功中国旳企业专门缺少治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旳制度建设、治理规那么专门抽象笼统。
专门多企业职员手册旳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旳也差不多上些口号和空话。
这是一本没有用旳手册,连最差不多旳做事原那么和方法都没有。
4.领导三拍有人形容中国企业旳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中国企业旳治理还处于稚嫩旳治理时期,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
中国企业治理中最容易犯旳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确实是做广告。
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旳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旳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
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然而企业旳进展是长期稳步旳,频繁旳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旳。
中国企业治理过程中,领导太多旳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
中国管理的十大弊端民营经济报
中國管理的十大弊端民營經濟報“形象地講,程序是假設員工是傻瓜,制度假設員工是壞蛋。
中國企業現在程序的東西太少了。
”WTO前總干事穆爾先生說,中國企業的管理相當于30年前的日本,相當于100年前的英國。
導致中國企業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中國企業里面的員工往往認為管理是少數人的事情,而與組織的其他人員無關。
而實際上,管理是包括組織、決策、控制、領導、激勵等基本職能和預測、調研、計劃、策劃、咨詢、協調、溝通、指導、執行、制度等主要功能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的有機體系和過程,制訂并執行規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組織中某幾個人的事,而是組織中全體人員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體,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體,只有兩者相互作用和影響,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
2.聰明導致缺陷《細節決定成敗》的作者汪中求認為,全世界最難管的就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都很聰明。
有四個詞很關鍵,也容易模糊:聰明、精明、高明、英明。
聰明就是能正確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現自己的聰明,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精明;善于掩飾自己的聰明叫高明;能夠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國企業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明的人基本上沒有。
3.揮刀自宮的神功中國的企業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們企業的制度建設、管理規則非常抽象籠統。
很多企業員工手冊的第一條是“熱愛××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號和空話。
這是一本沒有用的手冊,連最基本的做事原則和方法都沒有。
4.領導三拍有人形容中國企業的領導三拍搞垮企業:拍腦袋決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中國企業的管理還處于幼稚的管理階段,往往是抓到一條大腿當大象。
中國企業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把必要條件當充分條件,比如認為營銷就是做廣告。
當中小型企業在銷售過程中碰到困難,有的企業把廣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過廣告來挽救銷售。
廣告對短期產品銷售確實有拉動力,但是企業的發展是長期穩步的,頻繁的廣告是中小企業絕對做不到的。
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等文章
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
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
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
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反规则。
这样的员工一多起来,企业往往管不下去了。
中国式管理缺陷在哪里
中国式管理缺陷在哪里中国式管理一直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其存在着许多缺陷。
本文将从组织结构、决策层次、领导风格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管理的瑕疵所在。
一、组织结构缺陷中国式管理中存在着较为僵化的组织结构,往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强调上下级关系。
这种结构使得信息流通缓慢,决策效率低下,并且限制了员工的创新能力。
此外,由于等级制度过于严格,员工的晋升机会有限,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二、决策层次缺陷中国式管理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过于集中的决策权。
决策往往是由少数高层领导者独自来做,普通员工缺乏参与决策的机会。
这样一来,决策结果可能不够多元化,缺少创新性和灵活性。
同时,由于高层领导者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决策与实际操作脱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领导风格缺陷中国式管理普遍存在着过于强调权威和高压的领导风格。
领导者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缺乏信任和支持。
这样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员工的压力过大,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权威式的领导也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下属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得团队的集体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人际关系缺陷中国式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人情主义的问题。
官僚主义使得组织中的规章制度过多,程序繁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而人情主义则容易导致关系网的建立和利益团体的形成,干扰了公正和公平。
这两种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组织的高效运行,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式管理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僵化、决策层次的集中、领导风格的强权和人际关系的官僚和人情主义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弹性的组织结构,提倡参与式的决策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领导风格,并建立公正透明的人际关系。
只有通过持续改进,中国式管理才能迈向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式管理的九大误区
导读:本文归纳总结出中国式管理存在的九大误区,在这与大家分享:一、小企业用大管理如果你想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那么,你就去做规范化管理,因为管理能够为你堵住很多漏洞;如果你想把一个企业搞垮搞死,那么,你也去做规范化管理,因为管理本身就足以把你拖入生死一线的边缘——摘自刘孝明管理格言。
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老板都在想,如果自己的企业像那些大企业一样规范该多好,员工个个形象良好、精神抖擞、行为举止比电视里演的还要有礼有节,那多风光多顺心啊。
于是很多人买来一大堆什么哈佛大学、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学习运用在自己企业身上,可是规范几个月后却发现,管理虽然像模像样了,但公司的运营也快不灵光了。
为什么大企业的管理拉不动小企业的车轮呢?首先是办事效率大幅降低,客情关系越来越麻烦。
管理完善了,手续就多了,以前一两个人发句话签个字就能搞定的事情现在得来回折腾几次才能办完,已经习惯于灵活高效的员工和客户对这种浪费时间的管理有气没地方出。
而大企业因为品牌效应而对渠道和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影响或控制能力,客户面对稳定的利益诱惑,再多的条条框框也只能接受,同时大企业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有实力的大户,他们也乐于规范化的管理。
但小客户却不习惯那种“碍手碍脚”的条条框框,现在管理完善了,他们的怨言自然也就多了,可对于小企业而言,公司又有多少个规范的大客户呢?其次管理没弄好管理成本却上去了,光是人员形象包装费、培训费、办公环境改善费就花了不少,但除了员工形象稍有变化以外,员工素质和能力在本质上还是没什么提升,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是小企业猛然间采用大管理的最真实的写照。
紧接着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急据增加,因为管理要规范,制度肯定就多,员工受管受罚的密度也就越大,更主要的是因为有大企业的正规军做参照,因而对自己员工那些游击队的作风越看越不顺眼,于是公司上下怨气越来越大,一些员工受不了主动走人,一些员工因为行为规范跟不上公司要求的步法而被动走人。
人走了不要紧,要紧的是人员的流失而导致销量的不断下滑,更要命的是有能力的了招不来,而平庸的人又不能立即接手公司业务,最后公司运营开始陷入困境——因为有效管理的前提并不是制度的完善而是员工待遇的提升,相对的高收入可以让员工接受很多原本不愿承受的压力和无奈,而这个管理秘诀却是很多小企业的老板没有从大企业的管理中看到的——用八百元的工资去要求员工像拿两三千元的员工那样规范,你觉得能持续多久呢?二、人“管”住了,事就理好了记得太阳能信息报曾刊登过一道这样的测试题:A公司:八点上班,打卡制,迟到早退一分钟扣50元;统一着装,必须带胸卡;每年搞一次旅游、两次聚会、三次联欢、四次比赛,每个员工每年要提4项合理化建议。
管理前沿: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弊病(一)
管理前沿: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弊病(一)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明的人基本上没有。
3.挥刀自宫的神功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
很多企业员工手册的第一条是“热爱××公司”,剩下的也都是些口号和空话。
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4.领导三拍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
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
当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碰到困难,有的企业把广告看成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往往想通过广告来挽救销售。
广告对短期产品销售确实有拉动力,但是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稳步的,频繁的广告是中小企业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太多的点子思维、拍脑袋决策。
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定稿版
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中国企业管理的十大病端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
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
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
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式管理的六大无知
中国式管理的六大无知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式管理表现出明显的不求甚解、盲目自大倾向,以至于其大部分观点都缺乏论证,也远离实际。
如果一门科学,以如此轻率的态度去建立,那显然有悖科学的精神。
中国式管理的缺乏严谨,使其很多观点表现出明显的无知。
中国式管理的无知,主要有以下六大类型。
1、中国式管理的“幼儿型"无知中国式管理认为:美国式管理紧张忙碌,日本式管理辛苦劳累,只有中国式管理轻松愉快。
而事实上,美国公司最注重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惠普等公司的文化管理之道众所周知。
日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也远比中国完善。
因此,目前的现实是,只有中国公司最紧张、最辛苦。
假如按照中国式管理的做法去实施管理,则会使大家更紧张、更辛苦。
中国式管理之所以会有如此怪论,是因为它对西方管理的幼稚认识。
中国式管理认为,西方管理最大的弊端是把人当做物来处理,没有进行人性化管理。
而事实上,西方在人性化管理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早已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式管理还声称,西方管理思想对实践的破坏有两个因素:一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全盘移植到管理学中;二是对人性和世界的“灰暗"看法。
前者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导致管理学假定人和组织都是自私自利的,忽视了人性中道德、伦理的一面。
“西方管理界,特别是美国,一直相信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的主张,认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应该使人们彼此隔离,强迫他专精于技术,一切按规定进行工作,以便保持公正的态度。
(曾仕强《中国式的管理行为》248页)只要稍懂西方管理思想史的人都能轻易看出,以上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西方管理学从未忽视对人性的研究,从未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
后现代管理学把人看做“文化人",即把每个人都看做创造者的人性假设自不待言。
即便是早期的诸多管理理论,也一直是围绕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进行管理理论的构筑。
而所谓西方管理思想“对人性和世界的‘灰暗’看法",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
中国企业管理的九大弊端
中国企业管理的九大弊端一、喜欢用过去的旧人;二、企业里是最大的人说了算;三、企业里三不管地带太多;四、执行力差,往往是领导带头破坏制度;五、企业里“猛狗”太多,好的人才不敢进来;六、纵容无能力的人,让优秀的人员凋零;七、高层管理人员95%以上能力不合格;八、思维陈旧,不敢创新;九、从上到下不爱学习;国内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初小湄 2009-5-30即使不面临当下的金融危机,也有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感觉到企业发展需要一种核心的竞争能力。
这种核心的竞争力,并不是传统企业管理所说——企业核心技术所带来的市场冲击力,而是与企业的日常工作、基础管理息息相关的一种企业成长力量,海尔称它为“管理止退力”,我们把它诠释为“企业标准量化模式下的管理蛹动力”。
一、国内企业传统运营模式面临挑战企业运营效果最直接的衡量指标是它的获利能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都是以企业赢利为前提的。
因此,诸多国内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设计的当初,主要是围绕企业利润目标为经营主轴线设计的。
企业可以不考虑其社会影响性,只要建立良好的口碑即可;企业可以不考虑其社会使命感,只要其快速发展即可;企业可以尽量节省内部的管理开支,与企业效益无关的费用与活动能省即省;企业也可以不考虑对员工生命开发所具有的意义,只要其人员流失率能够控制即可。
企业中的一切活动以获利为最终目标,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也以支持利润目标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企业员工的绩效水平也作为衡量其个人价值的唯一指标。
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是非常奏效的——目标明确、反应快捷、节省内耗、凭借感性触动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
这样看起来,这种管理模式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又会面临挑战呢?随着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企业的发展速度已不同于创业之初,企业的规模已经有了相当的改变,于是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的品牌优势遇到危机,尤其面对强大的外资竞争对手,我们的企业明显落于下峰;在市场争夺战中,企业已不像当初,高层团队指挥到哪里,员工们就会拼搏到哪里,随着企业成长速度的加快,员工的素质似乎也在不断下降,指令与执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脱节现象;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本来一切以杜绝浪费为宗旨,结果却正相反,越是想降低内耗,《损益表》中的成本、费用数额越大;员工的队伍也在发生着变化,曾经的忠诚者,一改忠贞不二的秉性,头脑中也添加了些许活络的思绪,骨干管理层的结构在不断地更新中危机着管理的效能;高层认为,是中层管理者的素质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中层管理者认为,是员工缺少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员工们则认为是企业高层在指挥过程中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指令;总之,企业内部人员的满意度已远远低于市场的满意度……企业,到底怎么了?究竟是谁之过呢?就如罗伯特?卡普兰在《闭环式管理:从战略到运营》一文中提出的:领导者为了完成短期的业绩指标,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讨论解决运营问题,由此忽略了对公司长期战略至关重要的事项。
【专业文档】中国企业管理十大劣根性.doc
劣根之一第三只眼。
很多老板的梦想是变成二郎神,睁开第三只眼睛,别人看不到的他都能看到。
在公司内部,老板最想知道的莫过于下属在背后议论什么,为了能达到这个目的,老板必须打造自己的“第三只眼”。
下属呈上来的报告,或者正式会议上的意见,往往像小学合唱团里的指挥,有形式意义而无实际意义,不看也罢。
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老板的自己人从其他下属的窃窃私语中总结出来的。
在每个项目组,除了项目经理以外还很可能有老板自己的耳目,这些人有的是老板自己主动安插的,有的是揣摸老板喜好的员工主动扮演的。
耳目制度有点类似于明朝的东厂西厂,这些东西厂人员都是由太监担任。
为什么要启用太监呢?当时皇帝的想法是,太监是无根之人,有皇上有比较严重的依附心理,无亲无挂不容易形成朋党帮会。
老板不是经常说“我的办公室的门永远是向大家敞开的”,其实那门后边,就是公司“太监”的招聘会。
而老板往往忽略了一点:太监出身的魏忠贤后来由于权柄过重,几乎力倾人主当上中国的无根皇帝。
太监尚且能结党营私,何况我公司员工乎?在很多公司,耳目们的势力是绝对不可小视的。
而且这种风气流传到了整个公司,各级领导都会有自己的耳目。
所以一个刚到公司不久的员工往往会被热心人挤眼暗示其住口,因为那时候,在场的某某就是谁谁的人,不要当他的面说某些话。
劣根之二制度是条狗很多老板经常有点懊恼并且骄傲地说:“哎呀,我现在的思路太快,下边的人跟不上我的思路,每次都要我费力气解释。
”老板既为下属的笨拙而忧虑,又为自己的超人想法而自得。
其实下属并不是跟不上老板的思想,而是老板超越性的思维已经凌驾于公司的制度之上,而员工们的思路是在公司制度的条条框框之内,犹如古代带着枷锁的囚犯和不带枷锁的解送犯人的衙役。
不管是什么人都有置于制度之上横冲直闯的欲望。
很多老板看到公司制度腐败,也经常会想到,改善监督机制,或更严格地执行制度,但从没有想到自己也是公司中的一员,作为公司的一员也应该遵守公司的制度。
而这种不遵守,给下属作了楷模,这很可能是公司制度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误区
中国式管理的十大误区一、以组织为家的误区当人们习惯于将组织比喻成家的时候,组织的性质也就因家本身的特点而被固定或框定。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组织不再是因人们的理性选择而存在,而是因人的血亲传承本性,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存在。
由此,组织赖以存在的前提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成了一个不需要再思考,更不必质疑的问题。
从家的天然性出发,以家为隐喻的组织中的权利配置和权力安排也都变得既定,变得毋庸置疑。
由于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父母总是为子女好,子女自然要顺从并孝敬父母。
由此引申出来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者总是为被管理者好,被管理者自然要服从并热爱管理者。
然而,严格来说,现代法人组织中权利配置的前提是利益分化且独立,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就必须在尊重各利益主体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甚至竞争来界定和配置权利,建立规则体系,进而做出公共性资源使用的权力安排,以此来约束权力,保证各权利主体的利益。
当家的隐喻强化了利益的一致性时,权利概念就退场了,甚至权利也变成了用以施舍的物品:因为在家里,所谓公共资源也就成了父母的资源,甚至连子女都成了父母的私产。
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利益、权利和权力在家里都完全集中于家长。
在这样的前提下,像家一样的组织里即便有规则,也只能是所谓家规,不过是父母或家长意志的体现,或是上一代家长或祖宗的老规矩。
这些规矩是用来约束子女的,而它们实际上只能是一种体现权力运用的具体管理规则,不可能是体现权利配置和权力安排的治理规则。
由于现代组织中的治理权利是一种参与组织中的公共事务治理和公共利益分配的权利,是一种决定管理权力如何安排以及谁来承担管理权力、谁来当管理者的权利。
由此不难理解,以家为隐喻的组织,严格来说,其中并不存在治理问题,其成员也没有治理权利。
家的隐喻为权利的剥夺和权力的垄断提供了看似合理合法的借口,实则在给权利打造牢笼的同时为权力插上了翅膀。
在以家为隐喻的组织里,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会成为一切的核心,围绕着权力拥有者及其意志会形成一套看不见的规则之网,而这张网的表面却笼罩着所谓感情或人情的薄纱。
“中国式管理”缺陷在哪里
“中国式管理”缺陷在哪里“中国式管理”的致命缺陷在于中国传统管理观念认为,管理是对人,而不是对组织,这种管理缺乏对于“重复或复制”的认识。
“可重复性”成为工业时代以来,制造业现代企业管理最显著的标志,它使得传统的个人随意性管理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并且可以沿承。
这意味着传统农业或商业时代的管理就是管人,已经悄悄地被管理一个组织所取代。
我们谈论企业管理,实际上它隐喻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让企业组织持续性的增长,并实现企业组织的基业长青。
因此,它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的利润实现、效率实现和竞争实现展开研究的。
但是,传统商业管理却重在个人如何有效统治组织的技巧,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人际技巧、洞察人心和权谋之术。
更准确地说,中国传统商业管理观念认为,问题是发生在“人”的层面,而并不是“组织”层面。
它所强调的是个人的悟性,而不是建设组织能力,因此它缺乏对于“重复或复制”的基本认知。
实际上,如果一个管理者的能力只能依靠个人的天生悟性慢慢领悟,并且需要个人亲历亲为的体验来获得,那么,管理成本不但十分高昂,甚至常常会以失败为代价。
虽然有些西方式管理被一些管理者所反感,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企业获得的管理成果,都包含或是主要以西方式管理为主,从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到绩效考核,涵盖了管理的方方面面。
因为所谓的西方式管理,其实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华人首富李嘉诚不但拥有杰出的个人商业才能,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推崇者和亲身实践者。
但是,即使是这样,李嘉诚在传授中国传统的管理艺术时,也不忘提醒台下那些虔诚的MBA学员,我是依靠西方管理的模式,不然也难以从50年前的个人小型公司,发展到今天全球52个国家超过20万员工的企业。
实际上,中国式管理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为中国传统的商业智慧,是发生在中国特定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时代。
而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工业时代和知识与信息时代。
在国外,也有大量探讨个人工作能力的学问,但是没有人会把卡内基的“成功学”当作“管理学”来学习。
中国管理十大弊病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企业的管理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1.人性化致命一直以来我们宣扬的人性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中国企业。
每个人意识的真空,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香港爱朋集团董事长尹德川回忆说,曾经有个日本人对他讲,一个中国人可以打败一个日本人,甚至是三个日本人,但是三个中国人一定打不过一个日本人,因为我们的职业道德不够。
在日本的新干线里,尹德川躺在一节车厢角落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服务员进来,毕躬毕敬敬个礼,然后说:“欢迎你顾客”。
当时她看不到车厢里有任何人,而且每一个进来的服务员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顾及到车厢里有没有人。
这是他们的程序,每个人的头脑里有这个意识,一定要这样做。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而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聪明导致缺陷《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认为,全世界最难管的就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很关键,也容易模糊: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没有。
中国企业的员工,往往是聪明的员工,把精力放在分析规则上,去寻找规则的漏洞,去违3.挥刀自宫的神功很多的中国企业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来,无论是“人性化"还是“爱心",对于中国式管理来说,都是言不由衷的。中国式管理在客观上只能把中国人个个塑造成奴才,让中国回归专制的古代社会。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四:疲劳的人际技巧
放眼西方,也许只有马基雅弗利曾经公然鼓吹过权谋之术。其他无论西方哲学还是基督教信仰,都教导人正直、坦诚、纯洁的高尚品格。西方并没有嘲笑这些高尚的品格是“幼稚"。中国的圣人孔子、孟子等,也无不教导人树立高尚的品格。
从中国企业目前的状况来看,“办公室政治"的泛滥堪称是一大难题。身在职场的中国人大多都对“办公室政治"深有体会。可以肯定是,没有人真正喜欢“办公室"政治,有的话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中国式管理公然教唆权谋之术的做法,无疑会助长“办公室政治"之风,让中国人活得更累。
原来“会而不议"的目的是明哲保身。中国企业原本就大多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如果按照中国式管理的做法,只会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因为中国式管理的做法,根本上是一种斗争哲学。
“先说为什么会先死呢?道理几乎都是相对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说的人说出这一方面的道理,后说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场,说出另一方面的道理。虽然双方面都说得头头是道,毕竟后说的人,可以针对先说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补,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说的人,好象相当没有学问。"(曾仕强《中国式的管理行为》61页。)
若是背后并无高人,那么本着‘不教训你不行,否则别人可能学样’的精神,一定要把脚伸出去,踩得他永远不能超生。"(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74-175页。)
打着复兴中国的堂皇旗号,中国式管理给国人开出的却是如此“药方"。
这种瘪三式的行为难道也是管理学的创新吗?大街上随便找一个没文化的流浪汉也会啊?若中国式管理就是这种面目的话,那真是国人的耻辱!
“表面上看来,中国人喜欢争权夺利,实际上我们真正开心的,是塑造对自己更加有利的形势。大势所趋,权和利都成为囊中物,高明的中国人,口口声声不为权不谋利,却善于‘造势’,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决定一切"。(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97页。)
以上所谓的“造势"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权谋术,却非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造势"!这无非是一种包装,甚至是强词夺理。这种文字游戏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规定中国人鞠躬,还不如把屋檐压低,让他自然非鞠躬不可。"(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97页。)
“上司所说的,永远都对,有意见很可能被当作叛逆。……现在不能杀人,却也有一大套整人的办法,令人比死还要难过,何苦以身相试!不如明哲保身,牢牢记住这一条准则。就算老板叫我去死,我也要答应‘好’,反正不去死他也没有办法,何必嘴硬,跟老板逞强!"(曾仕强《中国式管理》77页)
“中国人沟通有三大特色,一是有话不一定说出来;二是说出来可能含含糊糊;三是就算说得相当肯定,也不一定是真的。"(曾仕强《中国式的管理行为》83页)
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中国老板是这样的。但这并非大家喜欢的风格,而是为经理人所深恶痛绝。很多经理人就是因为无法承受老板的这种风格而离开公司。如果说是正当的沟通艺术,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成年人必备的技能。但中国式管理显然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艺术,而使之变成一种搀杂着权谋和不轨之心的厚黑学。即使中国式管理的动机是好的,客观上也会造成此种后果。这种不透明的文化,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糟粕。它只能助长中国人的虚伪之风和争斗之风,实在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因为,它把所有人都视为敌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挖空心思。中国式管理批评西方个人主义,它自己却是真正的个人主义鼓动者。
这是典型的太监文化。可总经理并不是皇上。如果按照中国式管理的金科玉律,我们却可以把任何一个总经理培养成“皇上"。难道这样的管理,可以拯救21世纪、塑造“和平的地球村"吗?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六:降低效率
再看看中国式管理的低效性:
“中国人的化解问题的方法,其实也是推、拖、拉的配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人摸不着头脑。"(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7页)
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式管理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走入歧途。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二:包装的权谋
中国式管理声称,凡谈权谋乃是没有领会中国式管理的真谛。然而,中国式管理反对的只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却推崇真正的权谋。因为真正的权谋,正是马基雅弗利所说的“伟大的假好人"式的狡黠。请看中国式管理的“经典"言论:
中国式管理的十大糟粕
由于中国式管理对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缺乏深刻的洞悉,因而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当前的历史形势。中国当前现代化的本质是“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而中国式管理却以“第一次现代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尽管中国式管理也谈全球化,但由于缺少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对全球化的理解是片面和不深入的。这决定了不论何种形式的中国式管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指点中国的未来。
如此一来,不知道中国企业何时能走向世界?
再看一下中国式管理关于会议的观点:
“我们的建议,中国式会议最好以‘3:1:3’的过程来进行。意思是会议如果预订一个小时,大家就要在会前花三个小时来充分沟通,会议时获得一个富于弹性的共识,会后再花费三个小时,依据这个共识来进一步沟通,寻找可行的途径。"(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77页)
中国式管理糟粕之三:伪装的仁爱
中国式管理在鼓吹“人性化管理"是自身核心特色的同时,在具体的管理手段上却又完全违背人性。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式管理的“手段":
“中国人当然深知‘向上管理’的奥妙,在于‘能做不能说’……向下管理尚属不可明言,何况是向上管理?上级觉得好笑:‘我都不想管你,想不到你还想来管我!’不免下定决心,先下手为强,整整你,看你敢不敢来管我?心想,‘老子不发威,被部属当成病猫’,干脆发发威风,看谁来向上管理?’(曾仕强《中国式管理》91页)
“第二次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本质,将是以“大我"观念代替“小我"观念,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也就是,首先要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与世界已不可区分。因此,刻意强调“中国式"是一种新形式的“闭关锁国"。它的危险是,将再一次把中国隔离于世界之外。
尽管一些相对理性的中国式管理言论认为,中国式管理需要具备与国际管理学对话的能力,但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话:
“不明言有什么好处?分析起来真的是好处多多:第一,不明言才不致使自己站在亮处,暴光太多,让人家一目了然,很容易加以掌握,甚至抓住弱点;第二,不明言才有回旋的余地,不至于逼死自己。反正话还没有说出嘴,怎么改都可以,才够灵活;第三,不明言才能够引出对方的本意,因为他搞不清楚底细,才肯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啊,原来如此!"(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72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在此种状况之下,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因为,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
指责的人职位和我一般高,形势和我差不多,声望也隆不到哪里去,常见的反应是:‘好,我承认我有错,你难道一点错误都没有吗?’于是毫不保留地把对方的错误,也宣扬开来,弄得对方下不了台。
指责的人职位比我低,形势比我差,声望不如我,这时候首先要考虑一下,他是不是有人在后面撑腰?不然怎么会如此这般?如果是,要特别小心,不理会指责的人,却直探后面那位撑腰的高手,以便适时化解,他自然会制止指责的人,甚至叫他道歉了事。
以上做法实在远离管理实践。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恐怕没有哪一家企业有这么多时间,去开会前讨论三个小时,开会后再沟通三个小时。
再看下面的说法:
“上司‘深藏不露’,部属‘揣摩上意’,看起来好象‘含含糊糊’却绝对不是‘糊里糊涂’。
通过这种‘含含糊糊’的猜测、模拟过程,寻找出‘清清楚楚’的结果,才是自动建立共识的精神。
再看看下面这段话:
“总经理从外面回来,嘴角上粘着一颗米饭,职员们看到了,敢不敢说:‘总经理,你怎么带便当?’答案是有人敢,有人不敢。敢说的人并不是勇敢、坦诚、率真,而是料定总经理不会把他怎么样。不敢说的人也不是胆小、阴沉、世故,而是没有把握,究竟会有什么后果。"(曾仕强《中国式的管理行为》170页)
中国式管理自称通过一套“圆通"的沟通艺术,可以使管理轻松愉快。而实际上,按照中国式管理的沟通技巧,只会使人更加沉重痛苦。
中国式管理所推崇的沟通艺术核心是“不明言",即深藏不露。这种古代官场文化,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商业社会,特别是在企业内部对话中,如果成为一种规则,其巨大的破坏力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来看中国式管理的“三大沟通特色":
其它诸如以下的言论:
“希望在圆满中分是非,最好把握下述三大原则:第一,平时要以广结善缘的态度,结识各种关系的重要人士,以便必要时商请助一臂之力;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得罪人,以免山不转水转,有一天发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痛苦场面;第三,要慎重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加入某种党派或势力圈?"(曾仕强《中国式管理》149页)
看来,中国式管理所说的“不明言",目的是让别人“明言"。而如果人人不明言,大家都互相猜测,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竞争激烈、变动迅速的商场,允许此种风气存在吗?大家都把时间浪费在互相猜测和斗法上,企业绩效如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