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方剂学重点

方剂学重点

一、解表剂★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宣肺平喘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二、泻下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温脾汤攻下寒积,温补脾阳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麻子仁丸,脾约丸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脾约证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便秘,精血不足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十枣汤攻逐水饮 1.悬饮 2.水肿(实水)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革更,干呕短气,水肿,二便不利,头痛目眩,苔滑,脉沉弦*黄龙汤泄热通便,补益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三、和解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气阳郁厥逆之证,肝脾气郁证手足不温,泄利,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腹痛,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痢苔黄腻四、清热剂★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神烦少寐,谵语目喜开,或闭不一,斑疹隐隐舌绛干脉数★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1热入血分证2热伤血络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吐血,便血衄血,尿血,舌绛,脉数★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火证身热口渴,胸膈烦热,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吐衄,便秘溲赤★黃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错语不眠,口燥咽干,吐衄,发斑,痈肿疔毒,舌紅苔黃,脉數有力★龙胆泻肝汤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胆湿热下注证头痛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胁痛口苦,耳聋耳肿,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带下黄臭★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舌红苔黄,脉滑数★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牙龈出血,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黃腻★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便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协热下利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淋痛,舌红脉数★泻白散清泻肺热,平喘止咳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黃★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5.温里剂★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虚劳里急证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虚烦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细弦★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虚寒呕吐证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倦卧,腹痛下利,舌淡苔白,脉微★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肢体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6.补益剂★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面色恍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挟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满,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大便稀溏.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崩漏,气短乏力.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恍白★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重点总结总论部分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ii.药量加减的变化iii.剂型更换的变化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方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1.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3.《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5.《医学心悟》提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6.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7.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9.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炙【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桂枝:芍药=1: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外感风邪,风性开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

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汤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发汗解表外感风寒麻黄宣肺平喘表实证解肌发表外感风寒桂枝汤调和营卫表虚证外感风寒湿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用法 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发汗祛湿酸楚疼痛,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九味羌活汤兼清里热邪,内有蕴热急汗热服缓汗温服治杂病:1 2 3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辛凉透表银翘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 辟秽化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散疏风清热风温初起,表桑菊饮宣肺止咳热轻证辛凉宣泄辛凉平剂(+寒热浊并用)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辛凉重剂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散寒祛湿气虚,外感败毒散益气解表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人参:1 扶正以驱邪外出 2 驱邪不伤正(护正)泻下剂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峻下热结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下药先后痞(枳实),满(厚朴燥(芒硝))。

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实(大黄)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十枣汤润肠泻热肠胃燥热之行气通便便秘证攻逐水饮悬饮,实水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1.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

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大陷胸汤的配伍意义:甘遂为君药。

大黄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

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3.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4.芍药汤配伍意义: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5.葛根黄芩黄连汤配伍意义: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

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6.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7.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归脾汤辨证要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9.参苓白术散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10.真武汤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11.麦门冬汤配伍特点:培土生金(粳米、大枣益脾胃,助人参益气生津,寓培土生金之意),肺胃同治。

12.玉液汤主治:消渴之气阴两虚证。

13.增液汤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14.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方剂学重点知识

方剂学重点知识

方剂学重点知识第一章解表剂(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3)银翘散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君药: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甘草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第二章泻下剂(5)大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澉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君: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6)十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君药:甘遂--善行经络之水湿大戟--善泻脏腑之水邪芫花--善消胸胁之痰饮第三章和解剂(7)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方解:柴胡--透达半表之邪(君)黄芩--清泄半里之热(臣)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人参、大枣--益气和中(佐)炙甘草--调和诸药,助参、枣扶正(使)(8)四逆散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表面脱模剂方名影响适应症要旨方格(粗体为王药)麻黄汤发汗、舒筋、疏肺、平喘外感寒表证据冒汗,不喝粥。

记住禁忌症马贵香树、马兴香石麻黄汤、肉桂枝、杏仁、甘草四种用法;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气短。

桂枝汤肌肉放松和协调营外感寒虚假证据用法 123456甘草:扶正(和)驱邪桂枝芍药等五等份,大枣甘草小火炖,解集发表调营味,中风后自汗。

九味羌活汤发汗除湿清热外感风寒湿,蕴热治疗杂病:1 23感冒发热,无汗,头痛颈强,四肢酸痛,紧急排汗保暖衣慢排汗保暖衣九味强火防风藏,新知雄草沁地黄,发汗除湿清热,分经治。

小青龙汤散寒温肺华阴外冷内饮证感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气喘咳嗽,痰多稀薄,散用合用,驱邪护义解桌饮小青龙,麻桂心夏草丛,芍药涩气阴五味,餐桌冷饮最为有效。

银翘散_ 心凉,清热解毒温病的不要煮过头银翘效果:1+2+浊浊辛凉平剂(冷热两用)殷巧散是焦药、竹叶精、黑豆、薄荷的大师,甜橙芦根清凉解,风温适合第一感觉。

桑菊饮料清热散肺止咳风温开始回升,地表热度较轻咳嗽,不太热,有点口渴刺鼻的清凉剂桑菊饮,橙杏经,芦根甘草薄荷饶;清暑肺胃清玄机,温风止咳服消除。

麻杏甘石汤辛凉谢青飞与哮喘肺热淤血综合征发热,咳嗽,气短,气喘,咳嗽,新良重工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咳嗽烦躁,心凉宣泄能清肺、平喘、消除烦恼。

百度粉祛湿养气窒息,外感风寒湿恶寒强热,头颈部剧烈疼痛,四肢酸痛,人参:1.增强正气驱邪出境 2.强杜柴、枳实、薄荷三片少许,补气化表有奇效。

泻药方名影响适应症要旨方松大承七汤热结阳明府示范热端流量证书热引起的痉挛或疯狂等。

开处方痞子 (citrus aurantium)、完整(Magnolia officinalis)、真正(大黄) 干 (芒硝)。

通用+冷用大承七汤、大黄、枳壳、木兰,大热之下,阴急存,阳明赋重于证治。

反硝化名为小成气,减轻热结作用。

调胃行气,高氧,缓热。

马自仁丸松弛,腹泻胃燥热引起的便秘症候群大便干燥,尿频,苔黄,脉细涩。

方剂学导论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导论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导论考点、重点总结:
考点:
1.方剂怎么来:方从法出(法=治法。

辩证→治法→方剂。

)。

2.8法:汗、吐、下、消、和、清、温、补。

3.汗法=表证。

4.和法=分消上下(≠消法)、表里双解。

5.下、消=①都是治疗实证。

②起效速度不一样:下快消慢。

6.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7.君药:君主(主病,主证)。

君药在每个方剂都是必须的,药味少(1~
2个),用量多(用量最大≠君药)。

8.臣药:主兼(主要兼病、兼证)=辅助君药。

9.佐药:次兼(次要兼证)。

辅助君臣。

①佐制药:减轻君臣药的毒性副
作用。

②反佐药:相反相成,防止拒药。

(与君药药性相反。

举例:阴
阳相隔,只吃热药就吐,就寒热并用。


10.使药:引经药(靶向作用)+调和药(甘草)。

11.加减治改:臣、佐、使药。

12.药量加减:比如:小承气汤:大黄为主;厚朴三物汤:厚朴为主。

13.计型改变:理中丸变理中汤:丸剂=慢性病。

14.汤剂:吸收快,起效快,灵活加减,不太方便。

15.散剂:吸收快,制作简便,节约药材。

16.丸剂:吸收慢,药力持久,多适用慢性病,芳香药适合丸剂。

17.剂型与君臣佐使无关。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复习要点

方剂学复习要点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方剂、方剂学、八法、汗法、七方、十剂、君药、反佐药、和解剂、透热转气、固涩剂、热结旁流、肺痈、开窍剂、梅核气二、问答题:1、简述方证法药四者的关系。

2、简述方剂的基本结构与变化形式。

3、试述桑菊饮、银翘散的组成、功用、主治证的异同点。

4、简述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

5、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有“四逆”,三方如何区别使用?6、简述清热剂的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7、青蒿鳖甲汤主治何证?其配伍有何意义?8、小建中汤和桂枝汤在组成、立法、主治、应用上有何异同?9、补气、补血的基础方各是什么?并分析其方义。

10、比较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异同点。

11、试分析完带汤的配伍意义。

12、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均为治虚证之心悸失眠的常用方,临床如何区别应用?13、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可治咳喘,如何区别使用?14、补阳还五汤为活血祛瘀剂,为什么重用补气之黄芪为君药。

15、试述川芎茶调散的主治证及组方配伍意义。

16、杏苏散和桑杏汤的主治、功效及药味组成有何异同?17、羌活胜湿汤与独活寄生汤均能祛风除湿,如何区别使用?18、三仁汤主治何证?其治则、及“三仁”是什么?19、祛痰剂分为哪几类?每类的适应证及代表方是什么?20、简述保和丸的证治要点及方中连翘的用意。

三、重点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理中丸、小建中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补中益气汤、一贯煎、四神丸、泻白散、炙甘草汤、参苓白术散、普济消毒饮、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消风散、“凉开三宝”、越鞠丸、血府逐瘀汤、小蓟饮子、生化汤、温经汤、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养阴清肺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苓桂术甘汤、乌梅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方中大黄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化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4)大柴胡汤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中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
(5)芍药汤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温热痢疾
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三、方剂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
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逆汤: 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
见一身虚寒征象。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个性】
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
发热证
1、白虎汤治疗的发热是由邪入阳明气分,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所致,临床见身大热 口大渴,汗大出 脉洪有力,治以消热生津
2、青蒿鳖甲汤所治疗的发热是由温热病后期,热伏阴分,阴液耗伤所致,属于阴虚发热的范畴,临床见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以青蒿,鳖甲养阴透热
3,补中益气汤所治疗的发热由脾虚气陷所致,属于气虚发热,临床见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大无力等,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6.越鞠丸
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论述题
一、同样中药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黄芪,桂枝,大黄)
黄芪
(1)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证
重为君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
桂枝
(1)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柲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2)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3)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苏子降气汤配伍要点:当归
当归:a、养血润燥,防肉桂之温燥;b、“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c、配肉桂温补下元
真武汤配伍要点:白芍
白芍:a、“利小便,止痛”; b、防方中温燥、化湿太过; c、补阴养血柔肝舒筋。
五、方剂的配伍特点
1.小柴胡汤
①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②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大秦艽汤
2、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
3、补气行血: 补阳还五汤
4、透热转气: 清营汤
5 补火生土: 四神丸
6 火郁发之: 普济消毒饮
四、方剂中药对的配伍特点
麻黄汤配伍要点:麻+ 桂、麻+ 杏。
麻、桂相配,相须为用,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发汗散寒力强。
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桂枝汤配伍要点
桂、芍相配:a.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b.相辅相成c. 相制相成
麦门冬汤配伍要点:麦冬+半夏
麦冬半夏相配,重用麦门冬少佐半夏(7:1),则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侯的一类治法。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2)玉屏风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为君药。内可大补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以透气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
(3)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为君药。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生血
(4)牡蛎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
(6)桃核承气汤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方中大黄苦寒下瘀,泻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7)复元活血汤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重用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
二、不同方剂治同一病证,其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
和解剂:凡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驱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温里剂:凡以温里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治疗里寒的方剂
3.龙胆泻肝汤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可相应而愈。
4.肾气丸
①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②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服,故名之“肾气丸”。
5.清营汤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与牡蛎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
(5)当归补血汤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为君药。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
(6)防已黄芪汤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与防已同为君药,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③柴胡配黄芩,一散一清,升散透邪,清泄除热,为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之要药,其柴胡用量宜大于黄芩。
④而方中人参、炙草、大枣,既可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又可防止少阳之邪深犯,并非单纯为健脾而设。
2.血府逐瘀汤
①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淤滞,有解气分郁结。②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有无伤阴之弊③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有可降泄下行,是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淤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症之良方。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淤或止血的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的病证的方剂
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
驱湿剂:凡以驱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泻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消食剂: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
逆流挽舟:
透热转气:
培土生金:
甘温除热:
补火生土:
火郁化之:
二、体现中医思想的方剂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与麻黄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可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4)小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为臣药,能温通阳气,去寒邪
(5)当归四逆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为君药。温经散寒,温通血脉
(6)温经汤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 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大黄
(1)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
为君药。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