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生物与环境9_30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训练
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9.1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解析:选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 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 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 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 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 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2.(2017·山东兖州模拟)(多选)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 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 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题型一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分析 1.总述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2.分述各特征的含义与功能 (1)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称为出生率(死亡率)。 (2)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研究城市人口的变 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大;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变小;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长模型和生物种 间关系模型加深
变化
(1)(2)
理解相关知识
2016全国甲,T6
考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 . 种 群 的 概 念 : 在 一 定 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 生 物 的 ________。 答案:1.自然区域内 同种 全部个体
2018版高考生物(新课标)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答案
第九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__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
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梳理|夯实高考双基回扣教材一、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错误!错误!(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n 为第一次捕捉并标记数量,m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错误!成错误!错误!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4.种群的空间特征错误!错误!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A图为“J”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③数学模型:N 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 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B图为“S"型曲线.①产生原因: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的制约。
②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③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④影响因素错误!基础自测1.判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4)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5)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就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6)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限时:40分钟)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种群特征1,2,8(中),14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5(中),6(中)3.种群数量变化3,4(中),8(中),10(难), 11(中),12,13(中),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7,9(中)1.(2015郑州一检)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C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解析: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这体现的是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的特征;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是对种群密度的表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C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b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
3.(2015浙江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故呈“S”型增长;第5年(增长速率最大)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所以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降低,但是仍大于0,因此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种群数量在200只时增长速率最大,不宜在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时治理,鼠患防治应越早越好。
2018版高考生物(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含解析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计数错误!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重捕,计数为n,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密度估算公式如下:N(种群数量)=错误!×M(初次捕获标记数)易错提醒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高中生物高频考点训练及答案29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规范练29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基础达标1.(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呈“J”型增长的种群中死亡率和迁出率都为0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3.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4.(2018江苏卷)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右上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6.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实线所示。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别。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整理的种群的特性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请考生实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要领举行观察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向D.种群特性包括遗传特性、数量特性和空间特性剖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蚜虫、跳蝻由于运动能力弱,活动范畴小,因而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要领举行观察;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向;种群除具有数量特性、空间特性外,还具有遗传特性,即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答案:A2.在一稳固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裕度C.可利用样要领观察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剖析:本题议决坐标图剖析,考察种群数量特性以及种间干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物种丰裕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几多。
由图知,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没改变落叶松的种类。
答案:B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中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固。
在中止增长时期()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别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答案:D4.下列关于种群特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向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举行种群密度的观察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B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华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历程中,在抵达K值之前便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抵达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产生相应变化答案:B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固。
专题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2018年高考生物热点题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热点题型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提分秘籍】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我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举一反三】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热点题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例2、(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
(新课标)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分层提能限时练30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新人教版
分层提能限时练(三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 C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 A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答案】 C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种群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 A5.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
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解析】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错误;A、B、C、D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
2018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注意事项(1)样方法不仅适用于植物,还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等,而且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2)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 m 2,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 2,灌木约为16 m 2。
(3)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线不计下线,计左线不计右线”的原则,如图。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 只,第一次捕获B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 只,其中有b 只被标记,根据公式B A =b a ,得A =aBb。
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 偏小,则A 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 偏大,则A 偏小。
2018高考生物(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检测)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跟踪训练测控导航表基础过关1.种群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较重要的一个层次,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的是( B )A.一培养皿中全部的大肠杆菌B.某校园内全部的高中老师和学生C.一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D.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所有大熊猫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所以校园里的老师和学生不属于种群。
2.(2016·辽宁部分示范性高中期末)下列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C )A.某果蝇的种群雌雄比例为1.06∶1B.近10年来,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水稻均匀插秧,蚂蚁集中生活D.美国大白蛾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C项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3.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地块C.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解析: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选取某种植物,而不是多种植物。
4.(2016·安徽淮北模拟)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解析:选取样方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研究也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比如礁石上的贝类;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第二次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不影响统计结果,不会影响估算数值。
5.(2017·安徽六校联考)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C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①②③④分别是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含答案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考纲展示]1.种群的特征(Ⅰ)2。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错误!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①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如下表:类型各年龄分布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增大B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基本不变C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曲线A为“J”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N t=N0λt错误!(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曲线B为“S"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错误!(3)应用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保护大熊猫。
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环境阻力的有无.(2)A、B曲线联系:“J”型曲线错误!“S”型曲线.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以及人类活动等。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训练(含解析) (1)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时训练•知能提升限时式检测梯级式提升(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1,2,6,11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10(中),12(中)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特点及条件4,7(中),13(中)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9(中)5.综合考查8(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解析:①中全部“牛”及②中全部“鱼”包含有许多种牛或鱼,超出“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的范畴,因而不属于一个种群。
③为单位空间中的“同种个体总和”,应属于一个种群。
④中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应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014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C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反映的是数量特征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而某种植物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4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C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影响环 境容纳量的因素主要是资源和空间。环境容纳量是指 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 最高值,A错误。人为因素能改变环境等,因而会直 接影响环境容纳量,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 “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由于夏季是植 物生长的季节,为植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环 境容纳量应为夏季最大,D错误。
(2)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开阔、被 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3)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 的选取样方要多些。
(4)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 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
(5)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考点三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 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 型曲线。
2.实验过程
[清错破疑] 该探究实验的 5 个易失分点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由 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 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 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 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 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 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 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 种群密度改变。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 增长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时分层集训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课时分层集训(三十)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A组基础达标1.(2018·海口市高三模拟)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用样方法可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大小无影响D.种群只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A错误;用样方法可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 正确;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D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无K值,A错误。
] 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67110074】A.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B.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C.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D.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种群的K值没有影响,因为酵母呼吸方式是兼性厌氧型D[台盼蓝大分子染料一般不能进入活细胞,可用于鉴别该细胞的死活,所以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A正确;由于一定的培养条件下,K值基本不变,所以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B正确;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酵母菌会因高温而失活,C正确;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会改变培养液的pH值,从而影响酵母种群的K值,D错误。
]4.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点之前的增长并不就是“J”型增长,因为不能绝对满足“J”型增长的模型假设B.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种群增长率为零,于是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过度捕捞、毁林开荒等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有可能增加C[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错误。
生物.新高考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0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规范练30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2019辽宁葫芦岛六中月考)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刺猬的生命活动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2019广东六校联考)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5.(2019山西孝义摸底)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甲、乙、丙3个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组成示意图。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丙的年龄组成依次为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B.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C.调查3个种群个体数量的方法不一定为标志重捕法D.食物充足的条件下,3个种群的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6.(2019云南民族大学附中期中)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C.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7.(2019山东招远一中月考)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解读考情播报最新考纲核心内容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特征的概念理解、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分析及实践应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1.考查方式:多借助曲线或表格考查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2.考查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出现,以选择题为主,属低中档题。
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叙述的正误(1) (2014·某某卷)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 (2014·某某卷)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3)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6)某岛屿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的更替及天敌的迁入可发生变化(√)(7)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8)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3.判断有关种群数量变化叙述的正误(1) (2015·某某卷)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2) (2014·某某卷)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3)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2018·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死亡率不等于0,所以a、b 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答案】 B2.(2018·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考试)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B.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D.计数时差异较大的数据要舍弃【解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可以采取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A正确;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B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C正确;计数时差异较大的数据不要舍弃,取各个样方的平均值,D错误。
【答案】 D3.(2018·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J”型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λ代表的是增长率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解析】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表示增长率,λ=1+增长率,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鼠活动范围变化大,所以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 B4.(2018·“超级全能生”全国卷26省联考)调查某片草原上野兔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7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天敌较多B.第6~14年,野兔增长率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最大C.从第14年开始,野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D.第14~18年,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达到最大值【解析】第1~7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野兔适应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A错误;第6~14年,野兔增长率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对环境较为适应,且天敌不足,B错误;从第14年开始,野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C 正确;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最大值出现于6~14年之间,D错误。
【答案】 C5.(2018·河南省郑州市嵩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阶段检测)下面是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戊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中戊和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调查图1中的甲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C.丁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时,数量变化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要得到丙的最大持续捕获量,应选在图2中的b点,图3中的t2时刻【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戊和丁都以丙为食,属于竞争关系,戊捕食丁,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图1中的甲是生产者,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正确;丁位于第三营养级,当其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食物充足,数量可呈J型曲线变化,C正确;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要得到丙的最大持续捕获量,应选在图2中的b点,图3中的t1时刻,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
【答案】 D6.(2018·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A正确;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使得种群增长率为负值,B正确;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C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条件等有限,则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D正确。
【答案】 C7.(2018·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J”型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解析】在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呈现S型曲线,B错误;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C正确;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答案】 B8.(2018·安徽省巢湖一中、合肥八中、淮南二中等高中十校联盟高三摸底考试)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经济鱼类)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种群呈“S”型增长,图中a点对应种群数量约为K/2B.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图中a~e中d点最适合捕捞C.该种群的增长模式有K值,并且环境阻力始终存在D.图中t1~t2,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图中c点对应种群数量约为K/2,A项错误;d点时捕捞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又可以使种群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B项正确;该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有K值,并且环境阻力始终存在,C 项正确;图中t1~t2,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项正确。
【答案】 A9.某地区甲、乙两岛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乙岛上6~8月黄鼠狼活动活跃。
对两岛上田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52只、58只B.两岛6月到8月期间田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捕食是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D.两岛的田鼠最终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解析】两岛田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环境有限的资源,导致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由图可知,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在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C正确;两岛的社鼠长期地理隔离,各自的突变和自然选择不同,久而久之两种群的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但并非一定能形成新物种,D错误。
【答案】 C10.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增加培养液的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B.在曲线的ab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在曲线的be段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发生变化D.在曲线的de段内,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若增加培养液的量,则环境容纳量增大,所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会增大,A项正确。
ab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说明此时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项正确。
据图可知,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到b点时到达最大值,而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到cd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不变。
到de段,种群数量减少,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11.(10分)(2018·湖北省华科附中高三月考)下图为华科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表示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
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用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__个。
【解析】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和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
(1)据图分析,图中①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⑤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表示年龄组成。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