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专家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主导”的师资培训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近年来,我国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技工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技工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条件薄弱,发展不均衡,培养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就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一、贯彻《决定》精神,坚持技工教育发展方向(一)充分认识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将发展技工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支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技工院校创新发展。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根据《决定》精神,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推动学校新一轮改革创新,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
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1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园长在创办和发展幼儿园的过程所面对的是一个类似犹太人民族兴国之路同样艰难的过程。
如何让幼儿园的每个员工和每个孩子的人生蓝图缤纷徇烂、多姿多彩,如何让一个个天使般的鲜活生命都绽放出迷人的芳香,这需要拥有犹太人般的智慧、灵感、素养和辛勤的劳作,只有用心灵的养料和爱的雨露才能浇灌出智慧之花朵。
”为期六天的培训中,好几位授课专家都是园长,她们的讲座内容都以自己的幼儿园为例,讲述了游戏、环境、办园特色、家长工作、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等等各方面的内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分享了有价值的经验。
尤其是万若松万园长的精彩讲座,他以自己幼儿园的改建、翻新为例,用一段十分有意义的搬迁纪念录像,真真实实地展现出她们全体教职工的勤劳与智慧、激情与梦想。
改建幼儿园是件美好的事情,但从策划到搬、再是拆、最后是回园,这个过程充满了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万园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用她们集体的力量一一克服了,那时一股团结的力量——有圣贤者的智慧、农民的勤劳、商人的心态、还有诗人般的灵感,所以它是强大的。
六天的培训,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顿饕餮盛宴。
从专家们的讲座中可以总结发现:幼儿园园长不仅仅是教育家、艺术家和实干家,还必须是一个战略家、企业家,要用经营企业的心态来经营人才,变经商之道为经园之道,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财富资源、信息资源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为幼教服务,才能做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富足的园长。
国培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心得体会2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非常有幸于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来到了华夏九州之一之称的xx州,参加了xx省贫困地区幼儿园园长培训学习。
做好四个聚焦 探索工学一体化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做好四个聚焦探索工学一体化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作者:刘世峰来源:《职业》2024年第03期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推进校企融合、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是技工院校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
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将带动形成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推进工学一体化工作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
晋城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紧围绕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四个聚焦”的工作方法,实现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与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学院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走深、走实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从国家方案到学院实践的转化之路。
(一)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院积极参与和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山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首批5个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在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和汽车工程系大力推进机床切削加工(车工方向)、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3个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其他专业稳步开展校内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炼出“先做—再学—再练”“六步四角色”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经过课程改革,学院逐步构建起“技能+素养”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得到极大充实,正式出版了《汽车车身维修》等多本一体化专业教材;开发了46门课程标准、18门共享型数字化课程、14门校本课程,撰写《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多本工作页、《智能楼宇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多本教学指导书。
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效途径
2021No.6 2021 (Vol.5)9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有效途径陈姝(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摘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责任。
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产学研平台DOI: 10.12184/wspcyycxWSP2516-413901.20210506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核心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各级院校正在寻求创新发展的新途径,而产教融合正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如何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一)产教融合的内涵“产教融合”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的学科专业,积极同相关产业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把学校办成集育人、科研、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同体的办学模式。
“产”是指产业,从狭义来说,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一般不包括商业,有时专指工业;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工、农、商等各行各业。
“教”指教育、教学,这里仅指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就是“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
“产教融合”要求一个合作,即学校与企业合作,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行业经营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产教深度融合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形成“合作多赢”共同体,学校方面能够更好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企业方面降低了对学生二次培训的人力成本,并促进其与学校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社会方面减少就业压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实施过程,提高培训工作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项目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为培训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着力造就一大批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第三条项目包括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以下分别简称国家级培训、出国进修、省级培训)。
具体任务:2011-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从中选派200 0名优秀学员出国进修;各省(区、市)组织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第二章培训对象第四条国家级培训和出国进修面向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在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实施.省级培训以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需求。
第五条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以下简称国家级培训学员)须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所教专业与培训专业相符,师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45周岁。
曾获市(地)级以上表彰的教师可适当放宽条件。
第六条参加出国进修的教师(以下简称出国进修学员),须在出国前取得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证书、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结业证书或“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表现突出,具有培养潜力,年龄不超过50周岁。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依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按照《关于推进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提升及“变招工为招生”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煤炭系统引进或培养煤炭相关专业研究生580人、本科学历7371人、专科学历11583人、中专(技校)学历8万余人。
到“十二五”末,煤矿“六长”和副总工程师7%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B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5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煤矿班组长和特种作业人员全部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技校)以上学历,10%以上达到煤炭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煤矿企业全部实现“变招工为招生”。
我们依托阳泉新景矿地域优势、井下真实教学实训基地环境以及每年接受毕业生人数多等的优势;依托太原市明仕达煤炭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实力强、设计符合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设计内容广泛等的优势,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在此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了职业能力,达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通过与以上等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扎实,社会认可度高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始建于1984年,是我院最早成立的专科专业之一,原专业为采矿工程, 1999年更名为采矿与岩土工程。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专业设置的动态适应性和规范化管理,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2003年将该专业更名为煤矿开采技术。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研究作者:邓敏张鹏鹂郝臻孙碧璇朱小彤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年第01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然而,在学术界,尽管有大量学者进行了“双师型”教师问题研究,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究竟什么是操作性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等尚未深入研讨。
本文立足广东省,针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围绕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成形于国家政策层面,其研究主要经历了概念的提出、内涵的深化及培养途径的讨论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研究集中于国家政策解读、问题及对策探究和国外相关经验启示等方面,而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丰富。
第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外部环境,存在教师专业标准缺失、教师来源差异较大、教师培养平台不够、培养体系不清晰、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第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在动因,主要存在职业规划不清、专业理论和技能失衡、专业发展途径受限、个人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第三,“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和层次问题。
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院校教师,不同学科属性的教师,不同来源的教师如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外引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在培养方式上有所区别,不同类型教师群体可以尝试互助互学。
同时,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双师型教师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重点不同。
如“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双师”素养阶段、“双师”资格阶段、“双师”熟练阶段及“双师”专家阶段。
总之,“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的相关研究比较单薄、零散,现象研究多于本质讨论,培训体系的要素缺乏归纳和整合,体系的逻辑关系急需梳理。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调研与分析(一)调研基本情况2019年1-2月期间,工作小组通过问卷星调研工具铺开了辐射全国的网络调研工作。
新华三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新华三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解决方案来自IDC的预测显示,到2020年,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8万亿美元,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数字化转型已经对每个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 (2018年)》发布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2.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这方面人才培养和供给压力非常紧迫。
国务院、教育部对产教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发展方向,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新华三深度校企合作方案,致力于为院校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帮助和支持,解决数字化人才培养和供给不足与爆发的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打造产、学、研、工、创一体化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成为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最佳合作伙伴。
新华三深度校企合作方案以数字化大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在开展学历教育基础上,可以向非学历培训数字化职业教育基地和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方向发展。
与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大主要职能相匹配。
产教融合和深度校企合作方案数字化大学专业建设(学历教育):由新华三与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专业课程建设、“双师”培养、实训室建设、就业服务四大类服务,提高教学与行业应用、实践场景的紧密结合,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本科类院校通过“双育双创”基地进行合作,在高职院校通过“数字工匠”融合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合作。
数字化职业教育基地(非学历培训):依托新华三大学在商业管理、IT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政府、社会、企业等培训需求,与院校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并提供技能认证。
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校企双方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工作室,引入行业、企业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服务业务外包、数字化项目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四平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四平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0.10•【字号】四政发〔2022〕8号•【施行日期】2022.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四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四平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四政发〔2022〕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相关部门:现将《关于推动四平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四平市人民政府2022年10月10日关于推动四平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的通知》(吉办发〔2021〕37号)和《教育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吉政发〔2021〕28号)精神,推动我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社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四平市“三三九一”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内涵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二、工作目标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力争形成我市中、高职及职业本科层次健全,职业教育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格局,重点探索建设1个省内乃至东三省产教融合示范区、2-3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争取举办职教本科专业并努力申办职业本科学校,开创职业教育结构整体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培训体系趋于完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新局面,为我市振兴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发展研究
56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发展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指导性文件,为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在师资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近些年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促进了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
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职业院校也应关注到国内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储备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体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同样需要随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
职业教育与常规的基础教育不同,它更加注重社会性和实用性。
在内涵上,教师的职业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所蕴含的各种能力皆是为了提升教文 / 王 健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不断出现,给职业院校教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从职业理念、职业能力大赛、发展性综合评价等方面入手,着力研究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能力 发展性评价课 题: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研究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JRS-2021-7011,主持人:王健)的研究成果。
育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教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样需要学习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具备实际操作和教学科研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存在的不足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不单单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和简单的实践教学方面,也需要融入对市场动态的把控、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实际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先进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等。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区县教育局,各有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沪教委职〔2009〕30号)文件精神,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结构,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引导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制定和实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方案,着力创建专业教学特色,更好地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对推进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四个中心”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面调整和优化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培育和发挥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创新意识和主体作用,并以此为抓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目标是,根据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特点,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本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职业学校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包括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改革、打造品牌、完善机制等五个方面。
(一)优化布局。
依据国家和上海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形态,对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布进行合理布局,引导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企业、紧贴生产服务一线设置专业,形成与上海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分布新格局。
专业师资队伍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院校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与国内其他优秀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质,增强实战经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境内访学研修交流活动,将由主办方组织境内示范校建设先进地区访问交流,教学骨干走出校园,搭建与师资队伍交流合作、专家学者零距离交流的平台,亲身体验自身校园以外的教学氛围,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内涵品质,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吸收教育精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学习国内外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汲取前沿文化精粹,开辟多元文化视角,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为拓宽厦门市技师学院建设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视野,促进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主办方特别为学校定制了国内研修交流考察项目,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假期时间到国内名校、名院参观交流。
二、培训形式(一)、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获得国家资质证书聘请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设计及示范校建设工作指导等专业的理论知识。
具体形式有培训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等,通过面授培训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使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术水平。
同时,参培教师通过考试合格者还可获得相应的国家级资质证书,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示范校骨干教师培训证书等。
(二)、教学基地或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安排参培教师亲临专业对口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实地感受用人单位或实践单位的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重点,使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班所学到、所领悟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发展深化。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
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
“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6.07.13•【文号】教外[2016]46号•【施行日期】2016.07.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教外[2016]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部牵头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并已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6年7月13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
一、教育使命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
沿线各国唇齿相依,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大家携手发展教育,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
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既是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
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背景下,笔者通过企业调研、访谈等方式对广西各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分析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积极探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以期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下面,笔者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在试点班级实施新模式,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有效提炼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规律,从而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提供参考。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概述1.产教融合的含义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产教融合既是理念,又是方法,其主要指产业与教育相互配合,调和成为一体,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实施主体是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
2.校企合作的含义校企合作,主要指学校在多个方面,如课程设置、人才评价、合作生产等,与企业展开合作,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其实施主体为政府、学校、企业和相关行业。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的含义及构建与实施意义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即1个专业群+1个行业+N家企业的模式。
构建与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不但有助于丰富学校、行业、企业的合作形式,实现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优势互补,保证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还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在职员工职业能力,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的构建背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新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双负责人制度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双负责人制度专业双负责人制度,是指学校内每个专业培养一名能洞悉本专业和本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在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负责人;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一名学识渊博、有较高威望和影响、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技术专家作为校外专业负责人。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专业双负责人的重要途径与措施,为了加强专业双负责人的培养,现制定《学院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双负责人制度》。
一、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双负责人的保障机制(一)三层合作多方共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1、创新办学体制。
建立由黄冈市政府领导、市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及相关处室、学院(部)负责人、行业企业负责人,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长等组成的学校理事会。
2、建立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推进校企全面合作。
建立13个由行业企业人员、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
促进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业群建设与发展。
3、校企共建专业性学院,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选择5个重点专业与龙头企业共建山河鲁班学院、黄冈东风汽车服务学院地、黄冈正大牧业学院、春靓园林学院、恒信会计学院等5个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通过创新三层合作多方共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保障校内外专业负责人共同参与专业建设。
(二)制定校企深入合作的各项制度1、出台《黄冈市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由政府主导,出台《黄冈市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突破长期以来校企合作的政策性障碍,为校企深入合作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2、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合作磋商,制定《学院理事会章程》,成立学校理事会,明确各方的责、权、利,搭建三方合作平台,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学校、行业企业共同推进的校企合作机制。
二、校内专业负责人职责(一)负责本专业的规划、建设和改革,制定并组织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二)组织制定或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审核本专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协助安排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教材选用与建设、考试考核等。
专业特色建设思路和措施
专业特色建设思路和措施一、建设思路(1)推进“三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珠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化带,引进企业资源,开展多元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三接轨”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岗位要求接轨专业培养方案,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课程教学内容,行业企业评价接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适应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升;(2)抓精品建设,构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引进企业项目资源为抓手,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推行“职业情境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入门、主导、自主”三个递进项目教学模式。
争取2门专业主干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成为院级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编写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主线的特色教材4部。
(3)内培外聘,强化管理,打造教学团队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从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
通过各种实践锻炼形式,培养优秀骨干教师6-8名。
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高水平专业人才2-3名。
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企业兼职教师人数比例,并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课时比例。
(4)建设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包括“教法体系与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学法体系与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网络课程,项目实例库,多媒体课件库、标准操作规程库、基本技能实训录像片”等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奠定基础。
(5)巩固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新增校外实训基地5-10家,建设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1-3 家,校外实训基地及上岗实习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建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师资培训及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校内实训基地。
(六)建设以产业链为支撑的专业集合群以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应用,检测分析、发酵工程、环境、食品的产业链为支撑,打造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实验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分析与检验等的专业集合群,促使在项目设计、项目教学、创业教育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各专业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成果。
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1.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拓展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重点工作
1.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 完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
. 建立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
. 构建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
2. 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 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 共建实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 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
3. 推动校企合作科技创新
. 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
. 建立技术转移转化机制。
. 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 完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3.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校企合作氛围。
4. 统筹资金投入,保障校企合作经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专家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主导”的师资培训2013年以来,我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与专业推进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多个领域深化改革,搭建起一套科学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学校在区域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大赛、名师培养工程和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师资培养上,学校把握机遇,搭建平台,在形成省内重要的师资培训基地的同时,整合与利用各种资源,为本身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实施背景
(一)学校专业建设影响和责任的提升
学校核心专业群的建设一直牵动着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各专业与十数家企业签订包括师资培养在内的协议。
学校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技能大赛、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为引领优化条件,连续多年被江苏省教育厅作为省级师资培训的基地。
学校师资培养的力量得以增强,责任得以提升,本校教师普遍受益。
(二)专业系部实施师资培训能力的增强
专业系部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各议题进行论证,系部师资队伍得到来自校企方面专家的补充,实训条件得到提升,并在开展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中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着自身开展师资培训的能力。
(三)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的进一步增多
近年来,学校分批组织教师赴英国达德利学院进行培训,聘请华
东师大专家团队对我校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并持续通过省技能大赛集训、省师资培训增强校际交流,教师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有得到各种培训机会的条件。
二、实施目标
(一)完善“顶层设计、专业推进”的师资培训方案
根据我省、我市地方行业发展特点,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对我校应开展的师资培养项目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分解任务,整合、协调资源,督促系部形成分阶段完成的师资培训项目计划,学校各职能部门提供支撑,学校保障其分步实施,并对成效进行监控。
(二)推进专业系部承担师资培训的能力建设
学校结合传统工作优势,深入地为专业系部创造开展培训的条件,及时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围绕师资培训的具体工作和完善培训的建议召开论证会。
协调信息资源、专家智慧、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投入,有效评价,让系部实施培训的能力得到提高,辐射得到增强,责任得到凸显并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闭环。
(三)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的设计,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培训的开展,满足教师发展与提升的意愿,促进教师的成长与成绩的积累。
从而从制度与实效上共同形成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合力。
三、实施过程
(一)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建与专业发展项目的论证
2013—2015年,是扬州高职校国示范建设时间,其间,学校
五大专业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成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涉及专业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形成方案论证、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系列性的工作制度。
经过专家论证的师资培养培养再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辅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后,这一良好的合作关系得以延续,后国示范时期,学校各专业继续邀请专家对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论证,针对专业特点,对教师最迫切需要得到的培训以及开展培训的条件和措施进行论证。
(二)多方合作,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师资专项培训
近两年,学校联合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方案涉及师资队伍的构建和现有师资的专项培训。
在培训上,聘请高校专家深入我校,针对课程开发、教科研、教学竞赛等问题开展培训,例如信息工程系开展的专门针对微课的培训;企业则提供教师进行锻炼的平台,开展包括专业实践能力、新技术推广的培训,例如建筑工程系开展的建筑广联达软件应用深度培训、机电工程系开展的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和数控设备装调培训等。
(三)宽思路多渠道,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师资培训
在教师通过基础的培训获得专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后,学校通过多平台的构建帮助专业系部实现这一能力的提升和应用。
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部分教师获得更长时间的外出培训或企业实践;2、注重培训中的对外交流,包括校际交流、校企交流和国际交流;3、由被培训者作为培训者进行再培训,做到培训效果的巩固、提升和辐射。
(四)形成师资培训开展与优化师资培训开展条件的相互促进
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师资培训除直接效果外,同时在几个方面提升了师资培训的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培训提供了保障,它们是:专业带头人在与其他专家的思维碰撞和作为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得到的引领专业发展的思路、培训过程中得到的培训特别是校外培训基地建设、以技能大赛和专业实训培训为引领引入的高标准的专业设备,以及与其他学校共同形成的围绕同一个培训主题的圈。
在此带动下,每一次的专业培训都为持续优化师资培训条件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从而做出更好的培训,二者达成了相互促进的效果。
(五)论证成效,形成制度,推广做法
近年来,学校在顶层设计、系部推进、二级管理的思路下开展了越来越多卓有成效的培训。
这些培训有的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为直接的成果,有的让教师将自己接近成熟的教科研思路通过碰撞真正成熟以至形成研究课题,有的让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和技术应用上进一步的认知,有的促成教师在教学竞赛中获得了更好的成绩。
而培训之后,这些都将作为专业发展的一部分再次进行论证,吸取培训过程中成果的经验,由学校和系部分别采纳为进一步开展培训相关工作的制度,把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一个大的项目,使其持续完善。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与系部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发展负责制定培训项目的基础上,由高校、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
实施培训,责任明确、分工细致,保障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制度保障
学校、系部与培训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建立了一整套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师资培训工作专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经费保障
建设期内,项目相关资金有效保障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经过科学论证、制定预算方案和核算管理制度,统筹安排资金,保证重点,避免了流于形式和资金浪费或挪用等现象。
五、实施成效
(一)学校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对学校师资能力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的优化,学校在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双师型”比例与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均实现提升。
学校现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2人、省职教领军人才5人、市级骨干教师49人、省市中心教研组成员42人。
(二)教师能力得以增强,成果得以丰富
各专业加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以团队成长带动教师个人发展和能力素养提升,近年来教师参加各项竞赛成绩斐然。
近三年技能大赛获国赛金牌4块、省赛金牌23块、银牌36块、铜牌60块;2015年江苏省“两课”评比3人获示范课,9人获研究课,获奖位列全省榜首;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学校获评最佳组织奖;在信息化大赛、创新大赛
和文明风采大赛中多件作品获奖。
(三)学校和专业系部开展师资培训的能力得到增强
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两年来,先后举办两期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和干部培训班,华东师范大学多个领域的专家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制定培训方案,丰富了学校对教师的校本培训的形式,提升了质量。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与英国达德利学院建立了深层次合作的关系,2015年至今先后组织19名教师赴英国达德利学院交流培训,让学校教师在绩效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视野得到拓宽。
学校建立了企业专家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各系部均与本地骨干企业共同建立了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和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
学校连续多年作为省级师资培训基地,校内专家作为主讲人承担了一部分培训的任务,提升了开展培训的能力,并得到教育厅的嘉奖。
在包括技能大赛省级集训等方面所涉及的指导教师培训中,学校高标准地创建培训条件,实训室建设和学校教师本身的能力得到增强。
六、体会与思考
(一)专业发展是师资培养的内需,也是师资培养的保障
在逐步深入的专业建设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发、教科研能力、实践和技能大赛指导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参与多层次全方面的工作,教师个人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进一步得到培训的要求,这
成为学校为教师制定培训计划的出发点。
专业发展带来的整个社会专家的关注、投入和学校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进行的资源优化、技术提升和对外工作的开展也同步成为进一步实现师资培养效果的保障。
(二)师资培养工作在人才与制度建设方面具有辐射意义
教师是学校宝贵的人才资源,学校的各项制度最终也是落到人的层面,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程,包含了职称制度、企业专家工作制度、兼职教师队伍工作制度等多个方面制度建设的需要,师资培训也涉及到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监督与促进效果。
这些方面制度的完善对于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来说,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从而具有重要的辐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