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观

合集下载

“普世价值观”辩析

“普世价值观”辩析

“普世价值观”辩析边蜀原自2008年引起“普世价值观”争论以来,09年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普世价值观”是存在的,另一种认为“普世价值观”是伪科学、是伪命题,从来就没有什么“普世”一说,根本就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更没有争论的必要,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观更是无稽之谈……。

那么到底“普世”一词存不存在?成不成立?“普世价值观”的叫法是否合理?还有就是关于西方普世价值观当中“民主、自由、人权”的定论是否准确?是否能够代表人类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是否就是西方独有的专利?有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弄个明白。

首先关于“普世价值观”里面涉及到的5个词汇即普世、价值、价值观、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

我们现在先对价值、价值观做一个初步地认识,价值:价就是价格、价位,值就是值得、有益的、有意义的。

价值就是衡量一个事物有用没用、用处大小的一个词汇,对人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能产生需求作用的东西是价值的本质。

价值观是对价值本身定义,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价值的一种观点、看法。

价值、价值观至今在理论界门派很多,没用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价值”本身最基本、基础的含义应该是人们的“需求”,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都应该如此。

你需求它、需要它,它就有价值;你不需求、不需要它,它就失去了价值。

比如说,你需要一件衣服或你需要一盒化妆品,它就有价值。

你把化妆品用完后,它就没有价值了,你可以把它的外壳扔掉,回收站认为它仍然有价值就把它捡走,卖给加工厂再进行利用→再销售→再回收→直到被消毁、被掩埋,最后是因为它已毫无价值。

所以说价值是一种需求,价值的大小与需求的程度成正比。

现在人们对“价值”与“价值观”的认识基本还是认可的,认为它是存在的,没有多大争议,所以不需要再辩论,应舍弃不辩。

对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两个词来说,如果普世价值存在,普世价值观就必然存在,所以只要对“普世价值”的存在是否科学、合理做出结论即可。

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内容

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内容

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内容
1关于自由
西方普世价值观主张自由至上,即在各领域都应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权利。

人们有权自由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有权自由选择、领略他们认为能使自身实现最大潜能的任何活动,有权自由发展充满梦想收获快乐的事业和工作,也有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促进自己及他人实现其尽可能远大的愿望。

2关于平等
西方普世价值观秉承了平等的思想和原则: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在社会地位,财富,性别,宗教信仰,肤色,政治见解或者是其他方面,人人都有权平等地参与社会公平地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关于尊重个人
西方普世价值观高度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坚持每一个人都应受到相同的尊重和尊严,因而认为实施非歧视性制度是个人及他们的行为免受不合理、有害或者不当压制的重要手段。

4关于尊重人道主义原则
西方普世价值观支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得到足够的饮食,衣着,安全和医疗保健;此外,人们还有权拥有和营
造干净,宁静,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有权拥有休息休闲和文化素养活动的空间。

5关于责任
西方普世价值观认为,个人的责任不仅仅包括守法,遵守规则等行为,还应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帮助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构建新制度,还有为改善社会状况而努力的精神。

此外,还应致力于在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达到和谐的平衡。

6关于激情
西方普世价值观同样有力地倡导激情,认为激情是为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动力,是扩大有效参与并实现所有有意义的个人愿望的催化剂。

激情是具有积极影响的,它可以激励和实现人们的理想,引导他们去坚定地追求共同目标。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

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谈普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价值观体系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普世价值观的特点。

本文将重点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关系,分别是道德伦理观、家庭观念、孝道观念、社会和谐观念以及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道德伦理观方面体现了普世价值观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诚实守信、忠诚正直等道德品质,这与普世价值观中对尊重他人、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普世价值观中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价值观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这一观念也与普世价值观中对家庭的重视相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尊敬父母、教育子女、关心家人等观念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与普世价值观中对家庭的重视是一致的。

孝道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观念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的特点。

孝道观念强调尊重长辈、关心父母等,这与普世价值观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相契合。

在普世价值观中,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老人,都应当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社会和谐观念,这与普世价值观中对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等追求相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道义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在公正和谐的社会基础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这一观念也与普世价值观中对社会公正和和谐的追求相契合。

教育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也与普世价值观有着一定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师重教,教育被视为一种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途径。

而普世价值观中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公民的素质和能力,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西方价值观代表不代表“普世价值”?你认为“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西方价值观代表不代表“普世价值”?你认为“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西方价值观代表不代表“普世价值”?你认为“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自由、民主、人权”是当代人类社会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根据西方价值观念抛出的所谓“普世价值“却具有浓重的西方资本主义色彩和明显的西方资本主义背景,其”普世价值“是由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用”普世价值“作为其话语基调,强调人类的“自由、民主、人权”问题。

当然,自由、民主、人权,是全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它们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明成果。

但是,从深层次看,西方国家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是围绕国家或社会的民主观念问题,而是对国家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新的阐述版本。

也就是说,“自由、民主、人权”只是”普世价值“的形式外表,而其内在意图是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鼓吹,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偏见。

所以说”普世价值“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一种政治论调。

我们抛开政治不谈,西方价值观念所包含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应该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

抵制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强烈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

但是,问题在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由、民主、人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

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也不能忽视我国对于现代政治文明成果的有分析的吸收和借鉴;既不能完全肯定西方的普世价值,也不能忽略民主、法治、公平等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而一些人,把英美式的自由与民主方式看作是全人类应该共同遵循的”普世价值“便是谬论了。

有些人说中国缺少普世价值。

可以举个例子,在美国一家报纸博物馆里,陈列着世界上9.11第二天所有国家的报纸,在所有报纸都在报道9.11这世界性新闻的时候,只有一家中国报纸报道的却是当天中国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的新闻。

央视名嘴白岩松说,我们援助越南,最后越南却与我们反目成仇,我们援建非洲,非洲却抱怨我们设备落后,我们支援朝鲜,却发现那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原因就是中国缺少和世界共同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观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冲突

普世价值观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冲突

普世价值观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冲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普世价值观与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也日益突显。

普世价值观是指在不同文化或国家之间普遍共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比如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等。

这些价值观的核心观念源自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因此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被视为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然而,在东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普世价值观并不被所有人所接受。

在这些国家里,封建思想、族群观念、权力至上等文化传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当这些传统与普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引发争议和矛盾。

例如,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君权神授”和家庭的尊严、地位,因此权威和家长式教育仍然占据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而西方的民主与平等观念则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和人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产生了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上的一些言论和行为就容易引发争议和反对。

另外,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引发冲突。

比如生育权问题,在西方国家,女性拥有决定自己是否要生育的自主权,而在中国等东方国家,家庭观念仍然强烈,生育被看作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责任。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对人口政策和法律的争议。

然而,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并不一定意味着一方就是对的,另一方就是错的。

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些问题。

例如,封建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会面临对人权和平等的批评和挑战,需要从自身文化传统中去思考,如何在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人权的观念的同时,保持本土文化传统的特色和优势,并建立适合自己的系统和法律。

另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是难以避免的。

互相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也是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手段。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人情味儿,吸引了许多西方人士的青睐和认可。

因此,通过积极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可以实现文化之间的共存和互惠互利。

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

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

对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
西方普世价值观是指在西方文化体系中形成的一些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其中包括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等。

这些价值观被认为是所有人类共同的追求,应该被普遍尊重和实践。

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核心是人权,它主张每个人都有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公正司法、平等和不受歧视、隐私等。

这些权利是普世的,无论种族、地域、文化、性别、年龄等都应该受到平等尊重和保护。

此外,西方普世价值观还注重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的实践。

民主体制下,人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领导和参与政治决策,政治权利与自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法治体系下,每个人都应服从法律的约束,法律是公正、不偏不倚的。

市场经济是一种在法治保护下的自由经济活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买卖商品和服务。

总的来说,西方普世价值观主张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权和自由平等,强调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的实践。

这些价值观既反映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同和支持。

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

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

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一、引言普世价值观是指被广泛认可的、普遍适用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普世价值观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意义、挑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普世价值观进行全面分析。

二、定义普世价值观是指被广泛认可的、普遍适用的基本价值观念。

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自由和民主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特点1. 普遍性:普世价值观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不受地域和文化差异的限制。

2. 共同性:普世价值观是所有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分国籍、种族或宗教信仰。

3. 基础性:普世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

4. 时代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普世价值观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四、意义1. 促进社会稳定:普世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推动文明进步: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有助于推动社会向更加文明、开放、自由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3. 加强国际合作:普世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4. 保障人权尊严:普世价值观强调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等基本原则,有助于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五、挑战1. 文化差异: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在推广普世价值观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2. 利益冲突:在实践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这也是推广普世价值观面临的挑战之一。

3. 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和宗教信仰会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影响,这也是推广普世价值观时需要克服的难题。

六、发展趋势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普世价值观也在不断多元化和更新。

2. 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普世价值观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3.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为推广普世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七、结论普世价值观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因此,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普世价值是指基于人类共同的道德和伦理标准所推崇的普遍原则和价值观念。

它无所不包,包括人权、社会正义、民主、自由、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普世价值已经在国际间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但在现代社会,普世价值也常常遭受质疑和挑战。

这篇文章将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和展示普世价值面临的种种问题与争议,以及对这些挑战的应对。

首先,对于普世价值的基本概念,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侵略。

他们认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颠覆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以达到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不错,普世价值确实来自于西方国家,但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更早地实施了一些意义重大的改革和进步。

例如,民主制度、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等,这些创新的意识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让更多的人类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生存。

因此,普世价值不应仅被视为西方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工具,而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贡献。

其次,普世价值是否普适性?这是困扰着许多人的疑问。

因为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可能会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树立不同的准则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所推崇的标准相违背。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重视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传统习俗,而在这些专注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西方价值观中并不容易找到立足点。

但即使如此,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会通过交流、借鉴和融合,以达成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的目的。

这也证明了普世价值的含义,就是为了展示一种公正和平等的基本标准,而不是消灭其他文化差异。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在推广普世价值时有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的情况,但这只能是对一部分的推理。

因为文化和传统并不一定含有不好的内容,但它们也可能盲目、压迫或者不符合人性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普世价值的优越性表现出来。

第三,普世价值的实践问题。

在很多案例中,人们会发现,虽然普世价值是被认为是重要的,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得到普及。

例如,在某些国家中,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依然处于极其低下的地位。

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

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

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作者:甄言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10期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

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

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

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国家自认为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

他们成了普世价值的唯一认定者。

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的理论,一方面把非西方的各种文明和各种价值当作其对立面,一方面用经济制裁、外交封锁、政治颠覆、武力打击等手段来推进他们自认为是普世价值的东西。

假如这种缺少对话的文化相对主义大行其道,必然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的猖獗,这是对人类尊严、人类文明的严重亵渎。

如果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视为普世价值观念,而把其他文化当作普世价值的对立面或附属物,那么普世价值就变成了人们手中任意摆布的一张牌,成了一个标签,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随便贴。

历史告诉我们,全人类统一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并不能产生于任何人的主观设计和良好愿望,哪怕这种设计和愿望本身是先进的、合理的;也不能靠强力推行去实现普世价值的推广。

任何人的设计和愿望要想得到全人类的普遍认同,都必然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它必须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际上都能够适合人类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切身利益,并且为人们的经验和条件所认同。

也就是说,只有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备了条件的价值选择,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任何人也不可能将一种设计强加于全人类。

历史上曾有过不少人企图将自己所认可的价值模式强加给他人,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实事求是地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其中既有共同价值的内容,也有特殊性价值的内容,要具体分析。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21世纪人类普世价值观:家—国—天下主义辜正坤原载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总第411期) |21世纪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是什么?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拼合而成的家国天下主义。

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精神)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当代科学发展(例如人类是一家的基因研究的发展)之间的高层次结合和相互补充,会进一步完善家国天下主义。

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自然演进生存模式的。

当然,人类的普适或普世价值不止一种,但家国天下主义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种。

一切文化都是合理的,但在相当的层面上也有高低优劣之别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宗教、艺术、政治体制及知识技艺等。

但是文化的核心成分是价值观,尤其是道德价值观。

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与文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大多数的学者仍然趋向于认为,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

对这些区别的界定相当繁琐,但是其主流观点是:文化更多地指人类的精神性成果,而文明更多地指人类的物质性成果。

所有的文化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尊重。

但是合理的文化不等于都是同等优秀的文化。

文化中的有些层面并无高低优劣之别。

例如就审美趣味而言,喜欢达•芬奇的画和喜欢齐白石的画这两种趣味是很难有高低优劣之分的。

但是相对而言,文化的别的若干层面或其总体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

例如从价值观层面来看,崇尚利他主义精神优于崇尚利己主义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

或者从器物层面来看,电子计算机技术优于古老的算盘技术,也是不言而喻的。

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那么如何判断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呢?注意,我这里用的“先进”指的是相对好,“落后”指的是相对落后。

“落后”不等于坏或完全负面的东西。

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有很多,这里列出十一点,主要偏重于精神性质的层面。

一是看其是否能够教化、熏陶出善良的人民。

一个使民众变得狡诈(智谋)、卑鄙或好斗的文化不是好的文化;一个使民众变得朴直、诚恳、不争、谦让的文化当然是好的文化。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辩论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辩论

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辩论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着人类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辩论话题。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相对的,而普世价值观则坚信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存在。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

根据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相同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吃食物的方式在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和规范。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认为每个文化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正当性和价值。

与之相对的是普世价值观,它主张存在一些普遍具有道德性和伦理性的价值观念,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文化背景。

普世价值观坚信人权、尊重和平、反对暴力等价值观是普遍适用且不能被削弱的。

普世价值观认为,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是所有人类共同的,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辩论一直存在。

两个观点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文化相对主义的优势在于强调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等。

然而,文化相对主义也容易被滥用,成为对一些文化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行为的包庇和辩护。

与之相比,普世价值观的优势在于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标准和基础。

它可以用于推动人权、和平与公正的实现。

然而,普世价值观也容易陷入文化冲突的境地,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特殊需求和实践。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人类学研究需要综合并超越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辩论。

在研究中,应该注重平衡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推动普世价值观的实现。

这需要人类学家具备宽广的视野和批判思维,尽可能避免偏见和主观判断。

总结而言,人类学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的辩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在研究中,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要坚守一些普世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现象。

而如何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引发了关于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辩论。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这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得到合理化和理解。

而普世价值观则认为存在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超越了特定文化的边界。

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和尊重,认为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按照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不同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基于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而形成的。

例如,在某些传统文化中,男权主义被视为正当而合理的,这是因为社会结构和性别角色分工决定了这种观念的合理性。

因此,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品德标准和道德准则,一切皆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普世价值观则认为存在一套超越具体文化背景的普遍准则。

普世价值观的支持者认为人类共同的理性和人性特征决定了某些价值观念的普遍性。

例如,在尊重人权、平等待遇和人道主义等方面,普世价值观认为这些准则适用于所有文化,并应成为全球社会的基础。

普世价值观强调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依存,认为文化差异不能成为违背人类普遍价值的借口。

文化相对主义和普世价值观之间的辩论并没有终结,因为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和政策问题。

文化相对主义的主张为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尊重不同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强调了文化的相对性。

然而,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过度强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一些普遍价值的忽视,特别是对人权和道德纲常的忽略。

普世价值观则试图基于人类共同的需求和理性,寻求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普世价值观的支持者认为,某些价值观念和规范必须被接受和遵守,无论其在不同文化中是否被认同。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共同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主张超越个体或特定文化的利益。

在实际生活中,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观并不是对立的。

在交流和对话中,我们既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应该保持对普遍价值观念的坚守。

西方普世价值观

西方普世价值观
• 西方普世价值观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 • 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普世价值观
06
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西方普世价 值观的影响
• 全球化的发展 • 全球化对西方普世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 需要关注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 西方的普世价值观 -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 和认同 • -但仍然面临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挑战
民主制度的推广
• 西方普世价值观提倡民主制度 • 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民主制度的推广和发展
人权观念的普及
• 西方普世价值观强调人权观念 • 使得人权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尊重
西方普世价值观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 西方普世价值观促进了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 • 使得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05
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互动
文化交流与互动
• 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 • 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发展
文化融合与创新
• 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本土文化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 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方式
文化交融与互补
西方普世价值观:内涵、传播与影响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普世价值观的定义与来源
普世价值观的定义
• 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价值观 • 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和道德原则 • 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普世价值观的来源
• 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 • 受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 • 随着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渐形成
平等与公正

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

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

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作者:李银河来源:作者博客来源日期:2010-8-31本站发布时间:2010-8-31 11:08:06阅读量:348次近来,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争论火爆。

正在这时,读到李零的“读《西洋世界军事史》”一文,他是否定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

他认为,西方的“普世价值”首先是基督教宗教观,其次才是那四大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

随后,他一一揭露了这些口号背后所隐藏的西方利益内核,并揭示出它们与战争的关系。

以他深厚的历史根底和强大的论证能力,所讲的道理不由人不服。

但是,他的论证只是说明,西方国家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而是与它们的历史、它们的现实和它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非普世价值,他并没有因为西方所说的普世价值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从而得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普世价值这一结论。

按照他的逻辑,如果有人把西方国家所认定的普世价值当了真,那就很可能要犯错误。

他举了个例子,在一个伊拉克战争讨论会上,主办者宣称,讨论的前提是“美国代表普世原则”,令他深受刺激。

因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本国利益(石油),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普世价值,公平正义。

退一万步说,萨达姆是专制暴君,按照普世价值是应当下台的,那也应当由伊拉克人自己来推翻他的统治,轮不上美国派军队去那里。

但是我的问题不一样,我想知道,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换句话说,有没有人类普遍认为是好的东西和人类普遍认为是坏的东西,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不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我倾向于认为,人类是有普世价值的。

它决不是某个国家、某个人种所宣称的普世价值,而是真正的普世价值。

它肯定不是基督教宗教观,也不是前面提到的西方那四个饱含区域历史、现实涵义的口号。

我心目中的普世价值暗合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首先是生存价值。

所有的人都有维生的需求,吃饱穿暖,不生病,还要生殖繁衍。

在生存的层面,吃饱比饥饿好,穿暖比冻馁好,健康比疾病好,繁衍比绝种好。

一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西方的价值-光明日报

一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实质上就是西方的价值-光明日报

近来,有一些人不断鼓吹“普世价值”。

他们说,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是“普世价值”,在这些“普世价值”面前没有必要区分姓“资”姓“社”,中国不应强调特殊性而自外于这些普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人类普世价值的过程”。

有人还提出“解放思想应该有核心目标”,这个核心目标“就是要确立普世价值”。

主张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论创新,都必须以“普世价值”为尺度,跟国际上的民主、宪政等主流观念接轨。

一时间,“普世价值”成为时髦的流行语。

他们鼓吹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它究竟是不是普世的?中国是不是要沿着他们鼓吹的“普世价值”去发展?这些都是事关我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需要认真探讨。

所谓“普世价值”并不是普世的什么叫“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的“普世性”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

鼓吹“普世价值”的人,虽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普世价值”下定义,但他们说的“普世价值”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否则不会说中国必须实行“普世价值”、“不应自外于普世价值”等等这样的话。

如果这样理解“普世价值”,那么,他们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断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念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反过来说,既然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显然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

倒还是某些西方学者对这一点看得清楚一些。

按照鼓吹“普世价值”的人的说法,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法制等等是“普世价值”,中国必须遵行。

ZX—普世价值观

ZX—普世价值观

关于普世价值观的相关看法普世价值是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基本理念和共同原则,并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东方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或者东西方文化中都提倡的“诚实”、“善良”、“不可杀人”等等,都可以说具有普世性。

普世价值是一种“底线价值”,即在“最低的最大化”基础上达成的基本价值共识。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普世价值观内容会有些许变化,我认为它始终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两者各自区别又相互关联:首先,价值主体不同,从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普世价值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提出来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相对于“类主体”而言,它是一个具体主体,即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进一步说,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体人民为主体。

其次,与价值主体紧密相关,这两种价值体系调节和维护的利益不同。

普世价值维护的就是全人类共同利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的是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两种价值观形成的途径不同。

再次,普世价值是通过不同价值主体或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文明对话(“商谈”)而达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其形成途径是“文明对话”;而作为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建构途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地进行的。

普世价值具有超越时代和民族的特性;然而,与普世价值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为具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的前世今生?这些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普世价值。

似乎这是欧美现代文明的最高成果,移植到中国后,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现象,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翻翻历史书,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话说这个词也曾经把我带到沟里去,如今正在向外爬的过程中,人一生,没有多少年,被各种词语就带到沟里很多次。

人,活着真不易啊!其实普世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点也并不陌生。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价值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普世价值,普世真理。

最早这是基督教的概念,拉丁文的说法是oecumenical,启蒙运动的时候用法语说就是universel。

普世价值观念与一神教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个世界上神只有一个,唯一的世界就是他的创造,而且人也是他创造物,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是一样的,他们都理所当然信仰同一个上帝或者真主。

如果不信,那就是背信弃义的恶魔。

普世价值,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文明来说,这个概念最大的好处是会具有人类统一体的观念,但是它也有一个非常可怕之处。

让我们分析普世价值的逻辑: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对的。

我的价值观是对的。

所以:凡是跟我价值观不同的都是错的。

多么完美的三段论,又是多么可怕的三段论。

按照希腊-罗马的形式逻辑,只要承认那个大前提是绝对的(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对的),就会推论出,凡是跟我不同的都是错的。

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就是:“我的结论是对的,而且我是站在普世的人的角度上做出的结论,因此凡是跟我不同的就是错的。

”大麻烦来了……因为我和你都是相对的。

我们都在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到底谁是对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信上帝的,还有信真主;有人认为信耶稣得永生,有人认为信安拉得永生,还有人根据就不信什么永生。

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只有自己相信的才有价值,别人相信的不仅没有价值甚至是罪恶。

一切思想的矛盾至此就都变成敌我矛盾,我是善的,你跟我对立,所以是错的;我站在上帝这边,你跟我对立,所以就是恶魔;我是会进天堂永生的,你就是会下地狱受罚的。

一切价值都一定会有反价值,任何正题一定会有反题,价值总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存在的。

如果以普遍价值观的唯一价值和理念来理解世界,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尖锐的无法化解的人群冲突。

怎么办?信仰这个东西是很难靠说服来解决的。

在人类历史的实践上,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比比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真理。

普世价值观是一种“赢家通吃”的思维模式,在思想的“敌我”状态中,在实践上常常是通过战争来解决。

打赢的全对,进天堂,打输的全错,进地狱。

事实上,西方长期以来就是这样解决问题的,中世纪贵族的决斗就是用刀剑来证明善恶和对错。

因此,当我们听到西方的文明人说: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并不需要过分大惊小怪,这本来就是普世价值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一神教文明长期陷入宗教战争的原因。

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普世价值观的结果并不是思想自由,而是野蛮和愚昧(至于现在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印象,请容我在后面慢慢说来)。

在欧洲历史上,烧毁图书馆,杀死异端,以刀和剑来解决信仰不统一的问题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基督教在掌握了权力以后,一直就是一方面用普世价值观推行武力征服,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推行普世价值观。

与基督教同源同宗的一神教伊斯兰教也有类似倾向。

从中亚到大西洋,整个地中海周边,为了决出“谁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长达将近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大量的异端信徒受到酷刑折磨或者被杀死,异教徒更是死得其所。

在欧洲的中世纪,物质文明的主旋律是贫困和小农经济,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是消灭异端。

法国伟大的史诗《罗兰之歌》所讲述的与异教徒的战争,杀死异教徒,这是中世纪骑士最辉煌的荣誉之一。

这就是“十字军东征”的思想背景。

应当说,欧洲中世纪是西方推行普世价值观最得力的时期,天主教会普世一系,一切思想都必须与罗马教廷保持一致,否则就有被当做异端从肉体上消灭的可能。

杀人是不好的,文明人都知道,但是为了消灭“错误”的思想,不得不消灭承载这个错误思想的人,这是骑士和贵族的荣耀。

欧洲文明史上不能抹去的一笔就是:“文明”的欧洲人居然能够在美洲屠杀数千万印第安人,以人权为建国纲领的美国就屠杀了上千万印第安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几乎把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杀光,血流成河这个用滥了的成语在此处明显不能准确反映现实,但是汉语中显然还没有为描写这样的场景做好语文上的准备。

从杀人的数量上来说,希特勒跟他们比起来,算是非常温柔了。

我以前一直有些难以理解这是为什么,殖民者怎么可能如此杀人而没有任何负罪感?其原因就是普世价值观,因为上帝只有一个,他造的人也是一样的,因此不信上帝的根本没有做人的权利。

在这种普世的人的观念面前,被屠杀者早就被开除出“人”的范畴。

因此杀死一个印第安人就如同杀死一头猪,或者说比猪还不如,他们是恶魔。

因此,殖民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屠杀人民,圈占土地,掠夺财富,劫掠奴隶,在尘世上尽享富贵,并且期待上帝在死后接引他们进天堂。

手上鲜血,从一个角度看是残忍;从另一个角度看,是荣光。

欧洲因为信仰和思想,或者说以信仰为借口和幌子(给自己的掠夺行为以合法性)而进行屠杀一直延续到二战的犹太人大屠杀。

直至今天的欧洲,因普世价值观而导致的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依然还没有结束(让我们想想英国的北爱问题)。

很多人以为欧洲文明的基因就是“思想自由”,可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还有另外的一面。

很多人以为普世价值观就是人权,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倒在普世价值观这把刀下的冤魂。

把所谓普世价值观与“思想自由和宽容”联系起来完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我将在后面谈到现代文明的时候解释这一问题。

反观中国古代史中国文明史上从来没有一神教占主体的时期,因此并无所谓普世价值。

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补。

是以“和为贵”,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中庸之道。

也就是说,正确的说法可能并不全对,错误的说法也并不完全没有道理。

所以,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能够包容异己的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纯粹因为思想问题杀人极其罕见,只要不涉及到跟权力相关的政治,权力一般也很少给你找麻烦,你不干涉权力,权力也不干涉你。

儒释道,三教九流不仅可以在人群间和平相处(他们之间的战争基本上局限于用嘴和笔),甚至可以在个人的思想内部和平相处,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儒释道三家兼容并蓄的例子太多了。

李白、苏轼、朱熹、程家兄弟……尤其唐宋以后,中国传统上,很少有知识分子不是杂糅三家的,甚至更多。

就连帝王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以儒家为主,但是也很少排斥其他学说。

汉朝以后虽然以儒家为立国之本,但是佛教的大法师也请来给皇帝作老师。

即便是基督徒,也可以毫无困难的在朝为官,没有人要求他思想改造,与孔夫子保持一致。

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的意识形态组织方式是,推行儒家文化,但是并不反对和禁止其他文化和意识形态。

在中国,一提起知识分子和思想的命运,常常会说到“焚书坑儒”,然而秦始皇在历史上既没有烧多少书,更没有杀几个人(查典籍,而不要信传说)。

而且这也是秦始皇听方士背后骂他,一时意气报复的行为,并不是广泛推行的政策,更没有大范围杀死过儒生。

秦始皇在位时间也比较短,其影响并不是太大。

实际上,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如此耳熟能详,如此著名,并不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焚书坑儒,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太罕见了,太特殊了,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成为秦始皇身上难以抹去的污点。

所以大家言必称“焚书坑儒”。

如果这样的事情放在欧洲历史,简直不值一提,相比烧毁西方历史上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历次宗教战争中因为思想而被杀的人,从数量上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法国一个国家,大规模宗教战争就有八次,仅仅在1572年8月23日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一天时间里,就有将近5万新教徒被杀死,其余新教徒被迫远走德国等地避难。

由于新教徒中有很多是手工业者,他们的被杀和逃亡导致法国工业水平显著下降。

西班牙在屠杀异教徒方面也不敢示弱,他们屠杀了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因为这些人是优秀的航海家,杀死他们之后,西班牙几乎丧失了航海能力。

以中国古代传统为例来说明欧洲的文明传统是思想自由,以欧洲为例来说明中国的文明传统是钳制思想,不知道这两方面的镜子扭曲到了什么程度!中国的文字狱中国在钳制思想上最臭名昭著而且真正影响中国文明史的是清朝的文字狱。

中华文明直到明末中国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向外开放和学习的好学生,从胡服骑射到徐光启的历法,中华文明保持世界领先的法宝就是兼容并包,有好用的就学,从来不搞那个所谓的僵化的普世价值观。

某个人之所以优秀,那一定是因为他会学习,同样的,一个文明之所以优秀,也是因为这个文明会学习。

古代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优秀学生,有好的就学,从不用什么“普世价值观”捆缚自己的思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样的胸怀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

中国和西欧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不少交流,欧洲当时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很快就进入明朝知识分子的视野。

(我前面虽然对西方的文明批评颇多,但我绝对无意否定他们的辉煌成就,尤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

晚明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的交流保持畅通,他们的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羡慕不已,并在欧洲进行政治实践;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学习他们数学和天文知识。

这一切都发生在欧洲近代科学大爆炸的前夜,可以想象,如果这个进程不被打断,中国人很早就会知道牛顿,法拉第,帕斯卡等等,等等;也会知道后膛枪和来复线,就不会因为在科技上的远远落后而挨打。

清朝的异族统治打断了这一过程,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迅速认同汉族的文化,但是他们毕竟是一个野蛮而且人数非常少的民族,尤其是统治初期。

因为强烈的自卑感和恐惧感使清初的皇帝严厉地对待汉族知识分子,一大批优秀人才被杀,另外的一批噤若寒蝉,只能钻入故纸堆进行考证,这时的中国与西方彻底隔绝。

等到18世纪的欧洲人再度与清朝发生文化联系的时候,清朝已经没有知识分子具备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的能力,如同一个学生缺课太多就听不懂课程,距离越拉越大,而且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直到鸦片战争,在坚船利炮的轰鸣中被迫打开国门。

清朝的文字狱的形成并非中华文明本身的基因,而是外来野蛮民族的征服所造成的偶然现象,在冷兵器时代,文明程度高的文明被野蛮民族打败常常会造成文明衰退的现象。

只不过,在中国这一现象恰好发生在文明近代化过程的门槛前,使中国在几百年时间都丧失了学习的机会和能力,结果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

近代史以来的西方:宗教改革对于欧洲来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经过马丁•路德的改革,挑战了唯一的真理持有者罗马教廷的绝对权威,在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代价之后,新教(protestant)得以站稳脚跟,并获得了思想上的合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