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的“移植性”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经验(1900-1949)

合集下载

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评《中国美术小史》

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评《中国美术小史》

- IV -林产工业2019年第46卷第2期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评《中国美术小史》曹庆云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美术史更加光彩夺目。

自唐朝以来,我国的美术画作一直没有摆脱以画学史的研究。

受到明清两朝的影响,我国的美术画开始更加倾向于传记和著录,更加集中在文人墨客之中,相关资料也常常局限于记载或者是见闻之中。

在当时,整个画史著作更多的是注重史料的价值,而对于史学的意义研究非常少。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民主精神,也给我国的美术教育带来了跨时代发展。

辛亥革命之后,美术教育更加提倡新学,在众多新文化领袖人物的提倡之下,美术教育无论是在专门的美术教育,还是师范教育中都已成为了必修课程。

在此情况下,美术教育就由以前传统学堂教学逐步转变为学校科学教学,各种各样的美术史教材更是层出不穷。

在20世纪初,很多美术学家都出版了许多不同教材,例如《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等等。

《中国美术小史》由滕固著,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并在日本和德国继续留学学习美术,在民国21年获得了美术史博士学位,在当时的留学生中可谓是凤毛麟角。

作者回国之后,继续从事美术教育。

因此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将我国美术发展分成了四个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除对美术发展进行分析之外,作者详细介绍了美术教育转型和发展,同时对美术教育各个流派知识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分享了许多美术教育方法和技巧,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

除此之外,本书与当时其他书籍相比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倾向于教育实际。

作者认为美术教育应当脱离象牙塔式教育,应当与社会实践进行融合。

作者还认为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做好分层教育,以便可以更好地推动美术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一、全书思维严密,逻辑清晰作者的写作逻辑按照时间先后将我国美术发展分成了四个不同阶段。

作者认为第一阶段是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此时我国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美术教育,美术大部分都是人们的自发行为,专业的美术教育依然在孕育发展之中。

中西融合推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

中西融合推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

中西融合推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急剧改变的过程中西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是主要的推动者。

中西融合是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主线,其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由20世纪早期学习日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的过程。

当然这个现代化过程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是在中西交流中通过双方的对峙、冲突、融合的复杂过程而实现的。

具体体现在:一、兴办新式学堂并聘请外国教师担任图画手工科师资;二、派遣留学生赴日、赴欧美留学,学成回国后充当新式学堂的师资;三、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美术家们在国外举办中国画展览,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美术;四、一批有留洋背景的有识之士倡导在中国建立美术博物馆。

以上四种途径前两方面体现了近代中国努力缩短与现代西方的差距,后两方面体现了要维护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为发展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作出贡献。

一、培养人才:派遣美术留学生赴日、赴欧美求学自洋务运动开始,清政府实施"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的两大举措,先后掀起了留学日本和留学欧美的热潮。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留(游)学生有三百余名,其中二分之一是去日本,另一半远涉重洋赴欧美诸国留学。

";一批批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担任美术院校的重要师资,成为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变革的主要力量。

研究者们往往将中国近代留学生分为欧洲派还是日本派两大派系,日本学者菊地三郎于1948年提到:"大约从1925年以后,概观中国的西画坛,我们可以明确有两个派别的存在:一是以在法国留学的人为主,如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庞薰琹、王济远、汪亚尘、梁鼎铭、张充仁、周圭,邱代明、张弦等人;另外是以在日本学习绘画为主的陈抱一、丁衍镛、关良、倪贻德、刘狮、徐咏清等人。

";这两大派系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清的关系。

第一代学习油画回国从事美术教育的李叔同是传播西洋美术的先行者,他培养了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等美术教育家,功不可没。

金维诺的百年,中国美术史学的元世纪

金维诺的百年,中国美术史学的元世纪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 中国美术史学的元世纪金维诺(1924-2018)76叫美术史系,而不叫什么美术史论系,或美术理论系,也不太同意把它叫成美术学系,他认为,那样科系研究范围就太广了⑤。

他还进一步讨论了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实践之间的关系。

他说:“搞美术史的人可以搞评论,搞美学、搞创作的人也可以搞评论。

比如说,画论是理论,但它也是史的一个方面,也应当纳入史学研究的视野。

评论与艺术创作关系更密切,要完全脱离了创作实践,美术史可能会丧失它一部分的目的。

”他还说:“我学过画画,这对我搞美术史也有帮助。

”⑥此外,金先生还将考古学、文献学、目录学等学科方法引入到美术史研究中,以更科学地梳理史实与史的线索。

这样,一种相对清晰的美术史范畴就跃然而出。

即,第一,美术史是一个与历史、美学、文艺批评、美术实践、考古、文献等多学科相关联的,以澄清美术发展史实、探究美术发展规律为主要方向的美术发展的专门史。

第二,这一史的门类不仅包含着文人书画的历史,也包含着民间美术、佛教美术、少数民族美术、工艺、建筑等各种静态的可视性艺术门类的历史。

它既有相对清晰的学科界限,又有复杂而多层次的学科内部的建构体系。

第三,美术史是一门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学科,对史实的科学考察和论证是必要的。

从这个角度看,金先生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纯的美术发展史深入到社会文化学的层次。

他主张:“史的研究只有上升到论的高度才会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美术史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探寻人类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推动人类艺术向前发展。

”⑦基于“大美术史”观念,金维诺先生的美术史学术思想体系大致有这样的特征:一、重视艺术品的收集、真伪鉴别、内容考证、艺术家生平的考察;二、关注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翔实的资料学者们开始探索中国绘画史的线索,如董其昌总结的“南北宗”之说。

但支撑这些总结的史实,多局限于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缺乏科学的证明,它们侧重于形式、风格类别的鉴别,与其说它们是一种史的总结,毋宁说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风格模式的赏评。

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从晚清到当代,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历程、特点、价值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呈现这一演进与运动的全方位视角。

自晚清以来,中国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理念的束缚,开始尝试引进西方艺术理念和技法。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美术更是出现了诸多新兴思潮和创作主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的“新派”美术,他们主张将中西艺术相结合,为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加速。

当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上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艺术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画廊、艺术博览会等机构的兴起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政府也在艺术政策和管理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以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美术现代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它推动了当代审美观念的变革和创新;它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美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艺术家过于追求西方化,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另外,一些艺术家在创新过程中过于追求形式,忽略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也是影响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说,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历经曲折,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断突破自我,尝试新的事物和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快速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过于追求西方化和形式化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的和思考。

未来,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将继续推进。

艺术家们应更加注重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持续发展。

演进与运动是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自汉朝时期开始,美术被作为书法、绘画等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来,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中,美育教育的发展也得以开始。

190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建立,成为中国第一所具备现代化、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机构。

20世纪30年代,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民间组织先后创立了教育家艺术雕塑研究会、全国艺术教育联合会、中华艺教会等组织,积极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教育更加重视。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和《艺术专业学校招生办法》,开创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此后,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美术博物馆等机构相继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美育教育的新变革。

在全国高校大规模实施参加全国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专门学校的教育品质和水平,并大力引进国外美术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美育教育不断向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6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美育教育的成果和实力。

当前,中国美育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大力促进全民教育素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各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为中国美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契机,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美育教育必将迎来崭新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试析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试析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试析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作者:杜文飞概要:综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由单一的封闭体系走向东西交融、推陈出新的历程,是由封建文化禁锢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历程,同时也为中国美术教育开辟了新纪元。

历史经验和启示将激励与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鉴古知今,温故知新,时代赋予了中国美术教育以重大历史使命,实践将证明我们不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延续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沧桑百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直处于深重的内忧和外患中,随着国家的坎坷起伏,中华民族美术与国家一同蒙难,中国在打开了国门之后,西方文化艺术的传播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起冲击了中国。

西方的规范教育思想模式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当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这时,西方美术便连同西方文明一起,像一股巨浪狂潮汹涌而进,中国美术领域中数千年来民族独尊的形势被动摇了。

1.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阶段1.1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曾赴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学成归国后,皆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

他们从自己创作的观点出发进行美术教学,民国中期十年,美育逐渐普及,继续深化民初以来“美术救国”肩负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东方艺术的复兴。

1.2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美术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时期。

不难发现,这段时期的美术教育呈现出“美术救国、革命化、大众化、写实化"的时代特征。

1.3 改革开放1976年“文革"结束,春回大地,。

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教育进入了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潮流。

面对这样的形式,饱受摧残的美术教育逐渐复苏,各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美术教学逐渐恢复。

中国的大学美术教育与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着历史的重大转折,形成了以“多元综合、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为己任的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1900-1917)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1900-1917)

不 殊 ” 明 暗 表 现 技 法 。 在 利 氏 之 后 , 有 汤 若 望 进 的 又
呈 《 督 像 》、 母 像 》油 画 。 明 代 画 家 中 受 欧 洲 油 基 《圣
画 影 响 的 曾 鲸 ( 5 8—1 5 及 其 “ 臣 派 ” 人 物 画 16 6 0) 波 的
移 植 而 生 成 的 。 康 有 为 、 启 超 、 嗣 同 、 复 等 维 新 梁 谭 严 思 想 家 对 西 学 的 接 纳 、 绍 与 诠 释 , 不 同 角 度 进 行 介 从
如 果 从 西 画及 其 技 法 的 引入 来 看 西 学 东 渐 , 那
么 , 在 明 万 历 九 年 ( 5 1 意 大 利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来 早 1 8 ),
华 , 圣 母 像 》 《 母 子 像 》 献 于 御 前 , 国 宫 廷 以《 和 圣 奉 中
画家便见 识 了欧 洲 油 画 及 其 “ 上 凹 凸 正 视 与 生 人 脸
画家 和一些 文人 画家 中影 响渐大 。
激 进 主 义 与 保 守 主 义 的 现 代 性 思 潮 特 征 , 此 后 中 国 对
文 化 思 想 的变 革 产 生 重 要 的影 响 。 从 19 8 8年 戊 戌 维 新 运 动 , 1 1 到 9 1年 爆 发 辛 亥 革
晚 清 以来 , 别 是 2 特 0世 纪 伊 始 , 国绘 画 在 西 学 中 东 渐新 的形 势环 境 下 , 日趋 变 化 发 展 。 出 现 于 1 9世 纪末至 2 0世 纪 初 的 “ 上 画 派 ”, 是 西 画 东 渐 文 化 海 便 影 响 的 产 物 。可 是 , 里 我 们 须 指 出 的 是 , 西 学 东 这 讲 渐 , 只 是 从 绘 画 的 层 面 去 看 , 应 从 政 治 的 维 度 和 不 更 文 化 思 想 的 维 度 来 考 量 。 “ 西 学 , 洋 器 ”、 师 夷 采 制 “ 之 长 技 ”、 体 西 用 ” , 包 含 科 技 现 代 性 的 探 索 , “中 等 既

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

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

138文|何 嘉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目光和审美的变化,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对于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的评论不能是一概而论的。

面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眼光看待。

在面对外来美术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美术的发展获得了质的进步,并结合自身优势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现代性。

相较于单纯盲目接受外来美术文化要强化更多。

本文从“文革”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对中国美术在20世纪的创作进行比较,并举例对各不相同的美术形式进行分析,阐述了美术的现代性叙述的内在逻辑是凭本身的文化优势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一、何为“新时期”新时期实际上是指“文革”之后的时期,是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的阶段。

这其实是一种新与旧时期相对的概念。

在当时的追求“科学”和“进步”的时代大背景下,美术也无可避免的受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影响,对极左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观念嗤之以鼻。

如今大多数人对文革时期以及1949年后的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美术的发展持否定态度,反之对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发展具有高度评价。

但是,对这两个时期的评价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不论是哪一个时代,在当时都是具有现代性的。

二、何为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中,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成为了一种评判价值的基本坐标。

在20世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中国美术运动也使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成为现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元素。

但在另一方面,在发展新时期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的同时、在借鉴外国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时、在西方与中国、传统与现代融合碰撞在一起时,是否会衍生出许多比例含量各不相同的综合美术形式呢?1978年周思聪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而创作的水墨画《人民与总理》,该幅画作表现的内容是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总理周恩来深入灾区,第一时间赶去灾区慰问,为人民群众火中送碳;1979年罗中立创作的《父亲》,通过对汗水、皱纹、指甲里的污垢等细节的描绘将一位山区掏粪工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1979年由陈宜明、刘宇廉、李斌联合创作的连环画《枫》,这幅连环画介绍的是一对恋人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迫分开甚至最终成为了对立派。

近现代美术史简介

近现代美术史简介

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包括: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中西美术的混流、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等。

目录第一篇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191l-1927)第一章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西方绘画东渐三条途径(一)传教士与明代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二)清代帝皇的御用与西方绘画在中国宫廷的发展传播(三)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清代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画的盛起二、近现代西洋画的引进与传播(一)土山湾画馆与西方绘画东渐(二)拓荒者的步履(三)近现代美术的先驱三、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一)师范艺术学堂的创立(二)上海美专崛起(三)新艺术教育昌兴(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月刊四、美育泰斗蔡元培(一)教育泰斗、万世楷模(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贡献(三)蔡元培与民初新艺术运动五、日本美术教授(习)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一)日本美术教授(习)来华的历史背景(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习的关系第二章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一、社团的蜂起(一)清末民初美术社团的肇兴(二)民初主要美术社团二、中国画的革新及论争(一)美术革命及中国画改良论(二)国粹派新论第三章三足鼎峙的画坛一、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一)风姿卓异南天一雄(二)岭南画派开创者高剑父(三)天风楼主高奇峰(四)陈树人的艺术新风二、海上画派(一)海派渊源(二)群伦领袖吴昌硕(三)海派巨子王一亭(四)名噪一时的海派诸家三、弘扬国粹的北京画坛(一)国粹精英聚北京(二)一代天骄陈师曾(三)“南画正宗”金拱北(四)北京画坛其他几员宿将(五)“古物陈列所”与北京画坛第四章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一、通俗美术的兴起(一)通俗美术的产生(二)时事画报(三)月份牌的缘起及画家(四)从回回图到连环画二、初露锋芒的漫画艺术(一)时事漫画的出现(二)“泼克”及几位漫画高手第五章书法篆刻艺术的复苏一、民初书风的递变(一)尚古与出新(二)书学演革二、民初四大书家(一)沈曾植(二)吴昌硕(三)李瑞清(四)曾熙三、繁星闪烁的民初印坛(一)印坛新风与三分鼎足(二)海上印坛(三)北京印坛(四)广东印坛第六章工艺美术的变迁一、刺绣业的突起与丝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一)纺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二)刺绣工艺的突起二、雕塑正艺的式微(一)雕塑工艺概述(二)天津泥人张(三)惠山泥人(四)南方的木石雕刻之乡(五)竹雕工艺三、民间年画的残照(一)木版年画的沿革(二)天津的年画(三)华北各地的年画四、漆器与京式工艺(一)扬州和福州的漆器(二)独步一时的京式工艺第七章建筑形式的更变与摄影的崛起一、建筑形式的更变(一)建筑变迁述略(二)外来式建筑艺术的兴起(三)中国固有式建筑运动(四)中山陵的兴建及艺术成就二、摄影的崛起及逆流(一)摄影的滥觞及其风行(二)摄影的逆流(三)民初摄影社团第二篇中西美术的混流(1928-1937)第一章画坛三重臣一、写实主义艺术教育开拓者徐悲鸿二、艺术大师刘海栗三、革新中国画的林风眠第二章复兴国画的几员宿将一、南黄北齐(一)大器晚成的黄宾虹(二)超群拔俗的齐白石二、南张北溥(一)张大千的世界(二)西山逸士溥心畲三、三吴一冯及岭南传人(一)三吴一冯(二)岭南传人第三章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一、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一)中国西画写实大家颜文棵(二)抱一而终的西洋画先驱陈抱(三)油画宿耆冯钢百(四)新写实派画家倪贻德(五)三位现代画风的女画家二、中西合壁的佼佼者(一)“中国西画民族化的第一人”王悦之(二)一曲长恨震画坛的李毅士(三)汪亚尘及其他中西合壁者第四章新兴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的发端(二)新兴版画社团二、苏区美术(一)红色美术的初创(二)苏区早期美术家三、漫画的黄金时代(一)争胜一时的漫画天地(二)漫画界的一代风流第五章近代美术的深化一、方兴未艾的美术教育(一)艺术院校的成长(二)国立艺术院的诞生及绘画研究机构二、欧洲、日本来华美术教授(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一)近现代外籍来华美术教授与学院式美术教育的开拓(二)云集国立艺术院的欧洲、日本美术教授(师)三、美术社团标新立异(一)新兴艺术社团(二)现代美术社团的冲击四、美术展览与艺术思潮(一)盛极一时的美术展览(二)艺术思潮的波澜第六章继往开来的书法篆刻艺术第七章民国建筑艺术的繁荣第八章民国工艺美术的中兴第三篇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1937-1949.9)第一章美术救国第二章战时后方美术第三章美术教育的磨难第四章战后的中国美术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崛起第六章美术史论的发展与成就第七章工艺美术的黑暗时代第八章中国摄影艺术的进步附录一中国近现代美术大事年表(1911-1949)附录二中国近现代美术界留(游)学人员名录。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选题参考1、徐悲鸿与中国美术教育2、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评《20世纪初期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研究》3、留苏学习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4、论徐悲鸿的绘画理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5、浅议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进程6、论油画的价值体系与中国美术教育7、试论近代中国美术教育8、略论中国美术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区别——以德国为例9、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特点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0、构建中国美术教育新理念--谈中国对西方艺术影响的重要性11、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12、析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13、我的《中国美术教育》缘14、《中国美术教育》:一线美术教师专业成长阵地15、实际与原则——关于读《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一文的思考16、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研究--以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为视角17、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研究18、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传承与流变19、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论20、中国美术教育发展论(一)二、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大全1、关于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一点思考2、研究之路有你相伴——贺《中国美术教育》创刊30周年3、从根思考中国美术的未来——对中国美术教育坦诚的献议4、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演进5、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6、在“创新”与“挪用”的两难之间——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反思7、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看中哈两国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8、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美术教育目的演变初探9、浅论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10、初论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创立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11、民国时期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嬗变12、回顾“85思潮”看中国美术教育13、浅论20世纪初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兴起——时机、思想与人物14、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与边缘知识分子——以刘海粟为中心的考察15、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与边缘知识分子16、盘点2007年中国美术教育研究17、谈中国美术教育18、我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相知之缘19、俄罗斯美术教学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20、中国美术教育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对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的认知过程三、热门中国美术教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2、新中国美术教育60年3、蔡元培、林风眠的交往与合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4、艺术人生的憧憬--中国美术教育真情告白5、中国美术教育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美术学院2003年首届“学院之光”大展毕业生优秀作品述评6、无意识化状态——对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发展和现状的思考7、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8、困惑的中国美术教育——从李宝玖退学个案谈起9、中国美术教育传承儒家文化的路径探析10、从“苏荷美学”反思现今中国美术教育现状11、赴法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12、从“苏荷美学”反思现今中国美术教育现状13、浅析198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利弊--以方力钧成长为例14、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化历程15、基于民族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16、论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7、全球化:挑战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18、论元代绘画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出现的“异化”现象19、中国美术教育的“移植性”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经验(1900-1949)20、对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守候的态度——读梁玖先生著《美术鉴赏与批评》有感四、关于中国美术教育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美术教育2、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成果集约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1980──2000)3、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4、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5、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6、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忧喜前瞻分析7、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研究8、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9、留学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10、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11、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浅见——兼谈俄苏美术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2、有关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和思考13、亟待拯救的中国美术教育14、关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15、浅谈中国美术教育现状16、林风眠与中国美术教育17、徐悲鸿和中国美术教育——纪念徐悲鸿老师100诞辰18、美术专业的经典教材——评《中国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色彩头像》19、论李瑞清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20、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五、比较好写的中国美术教育论文题目1、论表现性绘画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2、浅析徐悲鸿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之路的影响3、中国美术教育:要专才还是要“全”才?4、当代语境下中国美术教育的反思与展望5、关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6、探析中国美术教育7、总结实践经验励精理论探索——《中国美术教育》刊载论文的统计分析8、中国美术教育三十年发展变化研究9、浅谈中国美术教育对西方的借鉴10、论宋代文人的“尚意”思想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11、论俄罗斯美术流派及精神对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影响12、文化本土意识下研究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必要性13、试论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变迁14、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15、浅析李叔同对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16、浅谈中国美术教育多元化17、新世纪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之展望18、当今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及其得失19、有你相伴如此幸运——献给《中国美术教育》三十华诞20、论清代“四僧”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之贡献。

中国油画教育发展摘要1900-1949

中国油画教育发展摘要1900-1949
这是一所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美
1923年, 林求仁创办私立“ 浙江美术专门学校” ; 1924年.王悦之创办私立“ 北平艺术学校” :
1927年,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专修科” “ 成立, 设立国画 组、 音乐组和手工组 , 学制二至三年。1931年“ 艺术教育专修 科” 改为“ 艺术科” 设立西画组 、 国画组 、 音乐组 , 学制四年。 1934年又改为 “ 艺术系” 。国立中央大学是一所全国性大学, “ 艺术系” 的建立, 标志着新美术教育发展的普及和深人。 艺术 系在徐悲鸿的主持下, 聘请潘玉良、 吕斯百 、 昊作人等油画家 任教, 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成为中国油画教育的最高学 府, 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的油画专业人才, 为中国油画教育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8年,国立艺术院” “ 在杭州成立。 设立绘画系(国画、 西 画) 、 图案系、 雕塑系和建筑系。 分为预科和本科, 学制五年, 为 我国公立美术学校中学制最长的高等学校。 在短短40余年的时间里 ,中国出现了近百所新型美术 学校, 形成了新美术教育的热潮。1937年 , 随着抗 日战争的 爆发, 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大好局面遭到重创 , 大批学校在战 火中被迫停办或内迁。 但同时, 一大批民族的精英在国民政
序幕。学校创办初期采用科目混合制度, 分为优级和初级师 范。 设立图画手工科, 开设铅笔画、 木炭画、 水彩画和油画等必 修课程. 1905年学校首创美术师范学堂, 开中国现代美术专业
教育之先河。 二、 新美术教育的兴盛—
中 现 美 教 的 展, 新 采 育 发 为 要 国 代 术 育 发 以 美 教 的 展 主
关键 词 : 新 美术教 育 油画 多元 化
20世纪初,西方油画被作为改良中国传统绘画的新美术

美术考研试题答案解析

美术考研试题答案解析

美术考研试题答案解析一、填空题1.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印象派画家中,以光影变化和色彩运用著称的艺术家是______。

答案:克洛德·莫奈2.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工笔重彩著称的画派是______。

答案:院体画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提出“艺术应当模仿自然”观点的艺术家是______。

答案:列奥纳多·达·芬奇4. 在现代艺术中,以立体主义风格改变了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艺术家是______。

答案:巴勃罗·毕加索5.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提倡“中西融合”的美术教育理念的是______。

答案:徐悲鸿二、选择题1. 下列哪位艺术家以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A. 萨尔瓦多·达利B. 文森特·梵高C. 保罗·塞尚D. 爱德华·蒙克答案:A2. 被誉为“画圣”的中国古代画家是?A. 吴道子B. 张大千C. 齐白石D. 黄宾虹答案:A3. “抽象表现主义”这一艺术流派起源于哪个国家?A. 法国B. 德国C. 美国D. 俄罗斯答案:C4. 以下哪项是后现代艺术的特点?A. 重视传统技艺B. 强调个人情感表达C. 反对艺术形式的界限D. 追求高度写实答案:C5. 以下哪位艺术家是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A. 瓦西里·康定斯基B. 马塞尔·杜尚C. 贾科莫·巴拉D. 保罗·克利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答:印象派绘画注重捕捉光线和色彩的即时变化,强调画面的光影效果和色彩的视觉冲击力。

画家们常在户外直接作画,力求真实地表现自然景观。

此外,印象派画家常用分散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朦胧而生动的画面效果。

2. 阐述抽象艺术的基本理念。

答:抽象艺术的核心理念是摆脱传统艺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描绘,转而关注色彩、形状、线条和纹理等视觉元素本身的表现力。

艺术家通过抽象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观众则通过个人的感受和想象来解读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观者之间的互动。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美术史知识点梳理整理可为八个章节:第一章原始美术;第二章先秦美术;第三章秦汉美术;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第六章宋元美术;第七章明清美术;第八章近代美术第一章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仰韶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

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1、原始陶绘艺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三)原始雕塑1、史前陶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先秦青铜艺术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重点记忆)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3、青铜器纹饰的主要分类及其特征:动物(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样(底纹或细部)两大类,造型装饰特征:a、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b、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c、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二)先秦雕塑艺术1、青铜雕塑的两种类型a、以动物形象进行造型,大多表现与尊上,器物多为凝重宽博。

b、表现于器物的耳、盖、扣、嘴等附件上的立体雕塑。

2、战国帛画对后世人物画的影响用笔用色等绘画创作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墨线勾画人物的技法为后世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章秦汉美术秦汉绘画1、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墓帛画的主题、特点主题:乞求灵魂归天;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机的将三部分贯穿起来,罕见的表现手法,画面突出了墓主的高贵身份。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通过对近现代美术史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渐揭示了这一时期美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对于 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得到了深入探讨
在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对于如何继承和发 扬传统艺术,以及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海派
总结词
海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 之一,以上海地区的画家为代表,吸收 了传统与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风格。
VS
详细描述
海派兴起于20世纪初,注重个性表达和 艺术创新,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代表画家有吴 昌硕、任伯年、张大千等,他们的作品多 以上海地区的风土人情为题材,风格清新 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目录
• 引言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派与风格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品 •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影响与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时期(1840年至今)美 术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包 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转型,对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 派与风格
岭南画派
总结词
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广东岭南地区的画家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
详细描述
岭南画派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注重写生和反映现实生活,强调色彩和光影的表现,具有浓厚的 地方特色。代表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南方风景、民俗和民族形象,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_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一、建国初期的美术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大会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的基本方针。
1964年7月14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速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通知中规定:初中二年级图画课不再开设。初中的图画课只在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总时数为31课时。
2006-10-24 11:11 回复
wuf1824wuf
4位粉丝
核心会员6 3楼
1987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它是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团体,下设高等师范、中等师范、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等几个专业委员会。它的具体任务有:①组织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学说。②开展对各级学校美术课的教育目的、任务、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协助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和校外的美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③开展对我国各类美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探讨其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供美术作者和教育领导部门参考。④开展对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介绍外国美术教育动态和经验。⑤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外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友好联系。
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得到了前所没有的大发展,著作和译著大量出现:1950年温肇桐的《新小学的美术教育》;1951年温肇桐的《新美术与新美育》、吴洛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点滴》、温肇桐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北京市中小学教职员学习委员会的《劳美教学讲座》、秦兆阳的《美术教学参考资料》;1953年叶洪根、曹锦江的《小学图画科教学参考资料》、俞乃大的《小学美术科参考资料》;1954年丰子恺、丰一吟译孔达赫强(苏)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严逸译Б?В?约干松(苏)的《论绘画与素描教学法》、蔡迪的《美育与体育》、朱韵海译O?N?加尔金娜(苏)的《小学美术教学》、丰子恺、丰一吟译加尔基娜(苏)的《小学图画教学》、清河译萨库里娜(苏)的《幼儿园中的艺术教育》、东北小学美术教材编辑委员会的《小学图画教学参考资料》、段千湖的《小学图画教学手册》、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译《苏联的业余艺术活动》;1955年陆苹芳等译《苏联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丰子恺译B?H?科茹霍夫(苏)的《学校图画教学》、丁由、金初高译伏米契夫(苏)的《苏联少先队组织中的艺术教育》、吴瑞华等译萨古林娜(苏)的《幼儿园绘画泥工教学法》、曾葆编译沙古莉娜等(苏)的《幼儿绘画和手工作业》、梓江译莎茨卡娅(苏)的《儿童在家庭中的美学教育》;1956年张佩琪译伏尔柯娃(苏)的《幼儿园小班绘画》、张同霞译奥西波夫(苏)的《俱乐部中的美术小组》、吴洛、蒋德舜的《小学图画教学经验》;1957年程逢如译伊凡诺地(苏)的《小学图画教学——教师工作经验介绍》。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近代美术教育是指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形成的以培养美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美术教育也随之发展和改革。

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早期主要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国的留学生开始将西方的艺术理论和技巧引入中国。

他们将欧洲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带回国内,并开始在中国开设美术学校,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步。

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潮。

一些先锋艺术家开始提倡"西学中用"的艺术理念,他们认为应该吸收西方艺术的优秀部分,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

1928年,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中国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央美院以培养高级专业美术人才为目标,吸引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加入到教育事业中。

这些人员的引进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还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20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美术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术教育几乎中断,许多学校被关闭,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美术教育才逐渐恢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

许多新的艺术学院和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随着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美术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家。

然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美术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综述一、导言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培养手段,是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意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

而且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人的艺术素质方面,又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关于民国时期中国美术研究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欧洲和日本的美术教育通过实业教育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受,模仿日本欧美的学校制度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的私塾和书院制度。

洋务运动失败以后,中国社会维新变法的呼声高涨。

维新派人士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鼓舞,力图找到一条真正振兴中华的道路。

民国晚期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原因,中国美术史写作总体来说较二三十年代减少。

但战争的破坏主要在交战的地区和时间内,不在交战区内的一些地方,一方面由于没有直接受到战火侵扰,同时也因政治力量的分割和相互抵消,反而给思想文化的发展留出较大的自由空间,使这些地方包括美术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极其活跃、生机勃然。

即使是在抗战八年时期,那些非日寇占领、实行民族压迫的地区,如云贵川、延安等地,因民族正义之战的激励,美术史研究反而异常活跃。

同时,在民国时期也涌现了许多的优秀的美术著作。

以下是美术史的著作:中国绘画史著作三、美术史的变化发展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

“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

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主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

对于美育救国的意义,我们也通过其它一些著作对其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我们国家开始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反映。

20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传统,在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重大转变过程中,欧美的美术教育影响、日本的美术教育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占据主要的位置。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演变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演变

尽管如此,从历史的大方面看,这类 “百工”不曾受到真正的重视。 事实上他们地位十分卑下,不仅得不到 官方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一些文人画家 的鄙夷。
讨论:为什么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会 出现重“艺”轻“技”的现象?
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 较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 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的 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 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地进行分析性的研 究和探索。因此,对物质性较强的工艺 类美术类型的轻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事。
博雅教育之二:宋代画院
由朝廷设立的皇家画院。五代时期 的西蜀(公元891—965)和南唐(公 元937—975)即已开始设立画院。 画院由国家开办和管理,将全国的 优秀画家聚集起来,为皇室服务, 描绘帝王和贵族的生活,记载国家 重大的活动。画院画家穿戴官服, 享受国家的“俸值”。
西蜀
黄荃 《桃花雏雀图》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演变
一、中国古代美术教育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三、中国现代美术教育 (1949年以后)
一、中国古近代美术教育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
博雅教育
上层社会或文化人 绘画、书法 ,娱乐 遣兴、抒情展意,提 升品味、陶冶性情, 诗书琴棋、山川自 然 。
实用教育
下层社会或艺匠 竹工、漆工、石雕、 石窟,画、塑、铸、 剪、刻、雕、漆、烫、 磨、贴,精雕细镂。
……逐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情操。 ……为造就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
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和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 稿)》明确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 小学绘画、工艺和欣赏三大课业的比例分 别调整为40—45%,40—45%和15%。 初中绘画、工艺和欣赏三大课业的比例分 别调整为50% 、35%和15%。 初中年级全部开设美术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画手工课 的形式 出现。先 由南 京两江优级师
范学堂开设 “ 图画手工课” ,其后在 1 9 0 6年改为 “ 图
画手 工科 ” , 这 可 以看 到 图 画手 工课 , 或者 美 术从 课程
到科系的微小变化。其次, 在1 9 1 1 年 一1 9 4 9 年间, 美术 学科逐渐形成。从公立学校来看,l 9 l 8 年成立的北京
成立 ,都是移植 日本或欧 美的 。根 据当时学 生的记
述 和 后 来 研 究 者 的 研 究 ,我 们 发 现 ,在 中 国 美 术 教
术学科逐渐走 向完善的事实。该校初建时 , 开设绘画
科, 1 9 1 4年 , 将绘 画科 改为 西洋 画科 , 1 9 2 0年 , 学校
收稿日期: 2 0 1 3 - 1 1 — 1 0 作青简介 :师 爽 ( 1 98 2 - ) 女 。山西囊汾人 .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西方羹学。中西英学比较。 ① 此 统计 根据 郑工 《 演进 与运 动 :中 国美术 的现 代化 》以及朱 伯雄 、陈瑞 林 编著 《 中 国西 画五十 年 1 9 88— 1 94 9》以及陈 瑞 林 《 2O 世 纪 中国 美 术教 育 历史 研 究 》和李 超 《 中 国现 代 油画 史 》等著 作 中 所记 载 的学 校 ,相互 印 证所 得 。 ② 潘 天寿 《 中 国绘画 史 、 域外 绘画流 入 中国考 略 》 , 团结 出版 社 2006年 ,第 295— 296页 记 述了南 京两 江优级 师范 学校开
科 系, 当时 美 术学 校 大 多 承袭 此 制 。另 外从 私 立学 校 来看 , 以上 海 美 专 的 科 系设 置 过 程 为 例 , 也 呈 现 出 美
术教 育基本上是 由专 门学 校来完成 的。最后 ,无论
是 师范 类 院 校 开 设 图 画手 工 科还 是 美 术 专 门学 校 的
首先 ,美术 学校数量 大增 ,且 公立和 私立并存 。据 统计0 ,1 9 0 0 - 1 9 4 9 年间, 共有 5 8 所美术专门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立, 其 中公立学校 1 0所 , 私立学校 4 8所。如果将拥有美 术科系的学校也算入内的话 ,共有 7 2所 ( 加上 1 2所
师 范 类 学 校 开 设 的 图 画 手 工 科 、 国立 中央 大 学 艺 术
一 一
1 9 0 0 至1 9 4 9年间,中国美术教育作为一支重要的 力量推动和影 响着中国美术的现 代性进 程及经验的 形 成 。当从 美术教育来思 考中国美术 的的现代性 进 程时 ,美术教育的 “ 移植性”便凸显了出来。2 0世纪 初 期 ,在 日本和 欧美的 留学生 归 国后成 为了中国美 术 教育的推动和 实践力量 ,加 之 中国 自晚清以来兴
另外移植西方的学校教育有可能为中国美术开启出一个知识生成的自由竞争空间但是由于大规模体制化单一性地移植了西方的一种教育模式并未对其他教育模式诸如作坊画廊私人画室等进行引进也未对中国传统师徒授受教育模式中的诸如有可能培养出天才的一面进行考察这就使得这种单一的模式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唯一模式这种唯一性极易生成知识和话语的垄断而这一知识一一话语自由竞争的空间就变为了争夺话语一一知识领导权的场域其自由竞争的现代性的一面就会付诸阙如
系和私立院校 中的城东 女学文艺科) 。其次 ,学校 的 性 质发生 了变化 。美术教 育的承担机构 由师范类院 校转变为美术专门学校。在 1 9 0 5 一l 9 1 5 年间, 开设图
画手工 课程的都 是师范类院 校 ,共 8所 。1 9 1 8年后 ,美
美术学校设立 了中国画科 、西 方画科 、图案科以及 图画手工师范科等科系 , 其后 , 1 9 2 8年民国政府成立 的 国立艺术院 , 也开设了绘画、图案 、雕塑、建筑等


中国美 术 教 育 的 “ 移 植性 ”
育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美术学校的建立都是仿 照 日 本或者欧美的。如 ,1 9 0 2年成立的南京两江优级师 范学校中教授 图画手工课的大部分是 日 本人0 、l 9 1 8 年成立的北京美术学校仿 照的是 日本东京 美术学校 , 1 9 2 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仿照的是 巴黎美术学校0 。 从以上事实 ,我们可 以得 出这样 的结论 ,第一 , 在l 9 0 0 -1 9 4 9年间,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模式的现代美 术教育机制 已经形成并逐 步得到完善 ;第二 ,美术 教育更为专业化 ,这表现为承担 美术教育任务的机 构 由师范类 院校 转变为美 术专门学校 。第三 ,学校 教 育的模式主要 移植 自日本和 欧美 。 在学校的科系设置中, 美术学科经历了从课程到 系再 到 院 的 设 置 过 程 。这 个 过 程 主 要 由 以 下 几 步 完 成。首先 , 在1 9 0 0 -1 9 l 1 年间, 美术教育以其最初形式
美 术 教 育被 赋 予 富 国 、培 养 国 民 性 的 重 任 ; 素描 、写 生基 础上 的艺 术 语 言 与 玄 学 语 言 的 祛 魅 等现 代 性 经 验 及 其 问题 。
【 关 键 词】 中 国美 术教 育 ;移 植 性 ;文化 建 构 ;玄 学语 言 【 中mf } j l  ̄| J 0 2 2 眵哺瞒弼鹕 】 A Bc I I 蚺 】 1 0 0 8 — 9 6 7 5( 2 0 1 4) O 1 — 0 1 1 7 — 0 5
办 新学的影 响 ,使 中国美术教育从一开 始就将西方 的 学校教育全盘 引进 了过来 。这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
面 :一 是 大 量 现 代 美 术 专 门学 校 的 成 立 ;二 是 美 术
学科 的逐渐确立和 完善 ;三是 美术课程 设置上的西
化。
在 现 代 美 术 学 校 的 建 立 方 面 ,出 现 了 以 下 事 实 。
中国美术教育 的 “ 移 植 性 " 与 中 国 美 术 的 现 代 性 经 验
( 1 9 0 0 - 1 9 4 9)’
师爽 ( 西安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3 2)
【 摘 要】 本文 以中国美术教育 的 移植 性 为 基点 , 重点 分析 1 9 0 0 — 1 9 4 9年 间中国现代美 术教育所带来 的 传统教育模式 的崩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