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两种滥用现象
语言文字培训心得体会
语言文字培训心得体会1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
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
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泛化现象及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的泛化现象及对策摘要: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但过分地追求内容的新奇和教法的丰富,使得现阶段语文教学出现了文本解读的宽泛、教学手段的滥用、问题生成的无序性、探究学习的随意性等泛化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去除浮躁,重新认识文本的重要性,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同时,规范课堂教学手段,回归本真,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泛化对策对课程资源进行高效率开发是使语文教学从内涵到外延获得拓展的有效手段,但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前提建立在对教材准确理解和灵活把握的基础之上,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容量,随意地延伸和拓展,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独立性、独创性的培养,出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泛化”现象,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现从四方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泛化现象及对策。
一、文本解读的泛化文本解读指师生通过观照文本与作者及a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但如果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层阅读理解,一味地追求面上的宽和量上的多,过早或过多地补充与课程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或者绕过文本为追求观点新奇而大谈新观点、新主义,或者大量链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现象,这些做法势必会冷落教材,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主心轴,造成教学内容的泛化。
文本解读最常出现的误区是:政治说教化、考试功利化、程序模式化。
对策: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为防止文本解读的泛化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文本,还原文本的写作背景,还原文本的价值倾向,还原文本的情感认知。
在科学准确地制定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做到既能够“深入”,又能够“巧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深入文本的内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和魅力;所谓“巧出”,就是在准确而又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拓展,启发学生走出课本观照现实,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
因课制宜,走出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的怪圈
或 学生声情并茂地 朗读,有利于学生理解 ,也有 利于学生模
仿 。一堂语文课如果脱 离 了琅琅的读书声就 失去 了本 身的意 义 。语文 课不能没有琅琅 的读书声,就如鱼儿离不开水 。散 文要 朗读 , 自不必说 。其他文体 的文 章也离不开读 。而我们 有 些教师 找到 了一条进行语文教 学的捷径 ,把语文课堂变成
不是影视欣 赏。语文课教学应 以语 言为根本 ,其他任何形式 都只能从属并服务于语 言学习。 拿读来讲 ,读 是语文课堂 教学的重要手段 。这也可 以说 是 衡量一堂语文课 是否成功,是否达到 了预 期教学效果的一 个标 志, 同时也是语文 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 的根 本。听教师
②是方法上 缺少 了指 导。有些 教师上多媒体课 时,按 照 课件时而让学生讨论 ;时而让学生欣赏 ;时而让学生说话 。
一
各种媒体,对课堂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 的把握、师生情感的 交流无暇顾及 。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 ,也无法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这种现象在现实的语文课堂 中已经非常普及。 我们 知道,教学手段应 服从和服务于整个 教学过程 。一 种 教学手段的选择只是为 了达 到一定的教学 目的,并据此获 得最佳 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 时,对学 生的主体地位 、教 师 的主 导作 用和 多媒体 的辅助作用三者之 间的关系 要妥善处
理 ,并对它们各 自在 每一个教学环节 中的地位有一个准确定 位 ,分清主次 。 在运用 多媒 体的过程 中,应把握好 尺度 ,要把握好运用 多媒体 的最佳时机 。从而确 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何处运用 多媒体,何时运用多媒体 ,让现代 化的手段为实现最终的 目
、
怪 圈之 一是搞形式主义
因课制宜 ,走出语文教学滥用多媒体的怪圈
语文教学中几个误区[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新的课程标准实行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教师们或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或退居二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前沉闷窒息的课堂因为这些手段的运用,而显得朝气蓬勃、活力无限。
毋庸置疑,从课堂效果上来说,这些手段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调节课堂,使其直观、生动的作用。
但是,在轰轰烈烈之余,也有人对这样的教学产生怀疑:这就是语文课吗?老师在课堂上干什么?语文课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说,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
因为,改革从来都是步履维艰的,它的实现肯定伴随着种种不足和偏离。
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我们必须敢于正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下面,就新课标实行以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其“人文性”的特征,完全打破了过去以体裁为类别来进行编排的格局。
但是,要想使学生从教材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中获得启发和教益,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于是,在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老师别出心裁的安排:或分小组讨论,或师生互答,或学生和作者对话等等。
很显然,这种形式较过去的“满堂灌”,更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但是,由于把握的不好,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个不尽人意的地方: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向沙漠进军》被上成了纯粹的环保课;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被演绎成了风俗民情课;《斑羚飞渡》却成了讨伐人类恶行的斗争课……语文学科是干什么的?难道仅仅是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延伸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语文学科正如大家所说,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个人认为,语文学科在充分强调其”人文性”的特点之时,不能忽略其作为基础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把握好写了什么的问题,还要把握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问题。
低效现象及解决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解决方法海口九小洪涛一、低效现象(一)课堂教学中的“流行病”:滥用课件、表演做秀、满堂发问、滥用赏识、满堂游动、放任自流、死守预案……(二)对话教学的误区:1、误区之一:目标虚化,对话内容游离于主旨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然而对话教学的潜规则似乎成了“是否创设了对话情景”,“教学目标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对话过程本身”等。
有些老师虽然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单从形式上看,不能说不热闹,但从整堂课来看,就有头重脚轻之嫌。
又由于对话内容只放不收,游离于主旨,对话成有热闹无实效的故事会。
2、误区之二:教材文本的重要性受到冷落教材被当做课程资源的一种,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开始被重提。
虽然教材是例子,但并不能因此削弱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但是一些教师将此理解为对话教学中可以忽视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甚至偏离、曲解教材本意。
以下案例可以给我们启示。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生1、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2: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3: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4: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死。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其实,该文主要赞扬司马光在关键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
而大智大勇的司马光却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学生批了个体无完肤,使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的原意。
在许多课堂上,兴致盎然的对话取代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影响到对文本建构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到人文精神的吸收和积淀。
3、误区之三:生生对话话动匮乏据观察,课堂对话中,师生对话占据着大量时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却显得很少,这除了客观上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以限制以外,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话语霸权,对话缺乏平等。
中学语文教学几种不良现象辨析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 以鼓 “ 应 励、 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 的评语, 尽量从正
面加以引导。积极采用赏识教育 , ” 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恰到
勰 utarcn e r o— 整i aed宪 了E c 嘉P sc 书dan c aReh It i a ̄'
言表达 的清楚?是回答的准确还是对 问题分析透彻?应具
体指明, 评价应 因人而异, 对成绩差、 自卑 的学生, 应该多
一
些赏识 : 对容易骄傲的学生应适 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
的时间一到, 马上要学生回答, 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
又不尊重学生 ,这种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应该独立思考的问题也动不动用讨论来解决, 有些问题缺 少难度和可变性, 也要讨论 , 这种没有目的、 没有意义的讨 论是没有用的。小组讨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 小组内应
维普资讯
文 科 教 学 探 索
中学语文教 学 凡种 不 篁玩 象辨 析
陈焕 荣
( 献县淮镇 中学 ,河北 沧州 0 2 5 ) 6 2 5
摘
要: 新课 改给语 文课 堂教学带来 了一股清新之风 , 某些课 堂上存在着一些流 于形式 、 但 赶时髦 的不 良现
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 :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 “ 样不可取……老师不假思索、 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 成浅尝辄止、 随意应付的态度。”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 , 首先 应明细化 , 比方说“ , 好”好在什么地方, 是声音洪亮还是语
、
只注重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 ,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 念, 都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 讨论两分钟左右后, 让
语文教学要警惕多媒体课件的滥用
我 们 很 多 人 在 语 文 课 堂 上 看 着 老 师 一 笔 一 画 的板 书 ,学 会 拿 鼠标 在 那 机 械 地 读 ,下 面 学 生 边 听 边 玩 边 记 ,这 样 的 语 写 字 ,有 的 还 由此 学 会 了 写漂 亮 的汉 字 书 法 。再 或 者 ,如 文 课 , 岂非误 人 子 弟 ?
由于 受 当前师 生 本 身 固有 的知 识水 平 的限 制 ,不 可 更 深 。 经 过 积 极 思考 讨 论 , 学 生 们 谈 了 自 己的 见 解 : 不 是
能 在 已有 的知 识 中 信 手 拈 来 自 己所 需 的信 息 ,因 此 , 必 须 所 有 的 追 求 都 值 得 赞 赏 ,当 我 们 所 向 往 的 、所 追 求 的 并 不
果老师 偶尔将某 一个字写错 了 ,学 生指 出来 ,老 师谦虚地
以上指 出多媒 体课件在 语文教学 中的危害 ,并非提倡
将 之 改 正 ,这 对 学 生 的言 传 身 教 既 美 好 又 深 刻 , 但 这 一 切 坚 决 抵 制 课 件 , 而 是 想 在 当 今 课 件 使 用 非 常 泛 滥 的 时 候 , 都 随 着 一 块 幕 布 的 出 现 消 失 了 , 语 文 课 堂 上 颇 具 魅 力 的 和 给基层 教育机构和 课件使用 者泼一 点冷水,让他们 明 白, 谐 场 景也 不 复 存 在 了。 过 分 引 导 依 赖 课 件 很 可 能会 导 致 教 学 水 准 与 质 量 的 下 降 。
“ 该 语 言 和 文 字 并 举 , 以语 言 为 门径 , 以文 字 为 重 点 , 应 件 比 比 皆是 , 随便 找 一 些 来 作 一 些 改造 , 就 能够 在 课 堂 上 敷 衍 了 事 。这 也许 就 造 成 课 堂 上 的一 种 荒 诞 情 境 :老 师 手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在语文教学中,成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由于成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成语时,常常会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
下面就是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形同虚设。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华丽的语言表达,而过分追求成语的使用,不顾成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语境,致使成语和文章的内容产生不协调的情况。
在写一个简单的课文概括的时候,教师可能会使用“锦上添花”这个成语,但是这种使用是形同虚设的,因为“锦上添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原有的美好基础上再增加些许美好,而在概括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原有的美好基础。
第二种类型是强行曲解。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会使用一些不太常见的成语,借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的发散。
有时候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会选择强行曲解成语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狐假虎威”的成语时,可能会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人在假扮老虎时可以获得威严和权力。
事实上,“狐假虎威”的意思是指以别人的势力和势头来吓唬人。
这种强行曲解成语的做法,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和困惑。
第三种类型是断章取义。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会选取一些有趣的成语进行讲解。
有时候教师可能只选取了成语的一部分,而没有完整地讲解成语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教师在讲解成语“莫名其妙”的时候,可能只强调了其中的“莫名”,而忽略了“其妙”的意思。
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会使学生对成语的整体含义认识不足,影响学习效果。
第四种类型是滥用成语。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会大量使用成语,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啰嗦,难以理解。
有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会滥用一些冷僻的成语,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运用。
这种滥用成语的做法不仅使教学内容质量下降,还容易使学生对成语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动力。
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类型有:形同虚设、强行曲解、断章取义和滥用成语。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概括性、形象性和凝练性的特点,常常用来表达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描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成语使用不当的情况,这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出现偏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进行浅析。
一种常见的问题是“盲目使用成语”。
有些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更加地文雅优美,会在适当与不适当的地方随意添加成语,而不考虑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与文意相符。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增加作文的华丽度,却无法体现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反而会给批改作文的老师带来困扰,同时也会误导其他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第二种情况是“用错成语”。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误用成语,即将一个成语中的词语错误地替换成另一个词语,导致成语的本义和意象丧失,达不到表达的目的。
将“做法如出一辙”误写为“做法如可一辙”,就改变了成语中“出”字表示的“完全一样”的意思。
这种使用错误的成语不仅会破坏文意的连贯性,还会给读者造成误解。
第三种情况是“滥用成语”。
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滥用成语,这样容易造成重复和失调的感觉。
使用了大量的“如雷贯耳”、“如虎添翼”等常见的成语,会让人觉得文章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
在写作时,学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成语,而不是为了凑字数或增加华丽度而滥用成语。
第四种情况是“误解成语”。
成语虽然具有凝练性和形象性,但也有一些成语的含义是隐含的,需要读者进行适当的推测和理解。
有些学生在阅读或写作中可能对某些成语的含义产生误解,将其理解成与字面意义完全相同的词语,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将“宰相肚里能撑船”误解为“宰相饭里能填饥”,就丧失了成语中表达一个人才华出众、能力非凡的含义。
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有:盲目使用成语、用错成语、滥用成语和误解成语。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语文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及对策
语文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及其对策四川省南溪教师培训中心尹泓鉴由于工作的关系,最近一年多时间我听了上百节中学语文课,发现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无效行为。
一、抄写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无效行为。
没有理解的词语抄写下来也记不住。
至于没有经过学生自己分析而采用听写、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作法,除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枯燥乏味、又苦又累外,更是毫无作用。
有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语文,主要原因就是长期这样枯燥痛苦地学习语文。
任何学科一旦让学生讨厌,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成为无效劳动。
教师应坚决摒弃这种机械抄写的无效教法。
对于词语解释,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反复阅读相关段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多读多说多练,学会运用。
分析课文、归纳段意中心等,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要舍得花时间,不要因为学生一时想不出来就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文章的方法,多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教师始终要记住,段意、中心直接念给学生听是无用的,叫学生写下来、甚至背下来也是无用的。
既然是无用的,那为什么还要做呢?二、教师无目的的讲课,学生无目的的听课教师只为教书而教书,这节课究竟实实在在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没有认真去想过,反正一直就这么上课。
学生只为听课而听课,不知道也没想过这节课我应该掌握什么、应该学会什么。
师生没有明确的教和学的目的,结果往往是稀里糊涂地把一节课上完了,也不知道教会些什么,学会些什么。
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上语文课时,第一步就是和学生一起商量,这节课我们要学些什么,要完成哪几项任务,把它清楚地写在黑板的一侧。
师生上课目的非常明确,整堂课就围绕黑板上的几项任务来组织教学,到下课时任务完成了,老师和学生对这节课教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都非常清楚,记得也非常牢靠。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葡萄沟》课例点评
《葡萄沟》课例点评《葡萄沟》课例点评[编者按] 2005年11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以卫星视频的方式与实验学校教师进行了实时的研讨活动,首先播放了怀柔二小肖海兰老师的《葡萄沟》一课的视频课例,然后进行了说课、专家点评以及通过论坛与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以下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工程专家进行的点评。
老师的问题:本节课新在何处?亮点在何处?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教师的表演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我们应该重视什么?但作为课程改革的课我实在不知道又改在哪里?作为师者的我们究竟该为这个社会培养怎样的学生?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引起了很多教师的思考。
希望看到专家的点拨。
有关落实新课标的一点疑问,如何把组织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的安排起来?有时候太过注意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组织教学,有时候又因为强调组织教学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综合上述的一些老师的观点,汇总回答如下:有人说: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从这个意义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尤其是大家大喊全面发展的时候。
因为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那种整齐划一的全面发展第一不可能实现,第二也没有可操作性。
社会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的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奠基的。
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
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没了生长点。
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摘要】语文教学中成语的使用不当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片面理解成语、错误用法、过度使用成语、成语脱离语境和不合适的场合使用成语等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语境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避免简单地死记硬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写作和表达中运用得当,不仅增加文章的魅力,也能够更好地展示语言的丰富和灵活性。
【关键词】成语使用不当、语文教学、片面理解、错误用法、过度使用、成语脱离语境、不合适的场合、建议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语境教学、培养学生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语文教学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正确地运用成语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提高文章的水平和深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成语的使用却经常存在不当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成语的误解和误用。
对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成语使用不当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研究意义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使用成语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而成语使用不当则会导致语言表达的粗糙和不准确,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
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成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情意识。
研究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成语使用不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
浅析语文教学中成语使用不当的几种类型在语文教学中,成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
由于成语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误解和误用,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几种典型的角度,对成语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行浅析,以供语文教师和学生参考。
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种情况是语境不当。
语境是成语使用的重要环境,不同的语境可以赋予成语不同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有些学生在写作或口头表达中,未能正确理解成语所处的具体语境,导致成语使用不当。
比如说,“才高八斗”这个成语通常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横溢,但有些学生可能会误用成语,如“他才高八斗,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成语的使用就与语境相悖,导致了不当的使用。
成语使用不当的另一种情况是意义不清。
一些成语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其意义可能发生改变或者产生歧义。
比如说,“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原指画蛇时再加上蛇足,意为多此一举。
有些学生却可能误解成语的意义,如“他的解释就像画蛇添足”。
这样一来,成语的本意未能清晰表达,容易引起误解。
成语使用不当的还可能表现为过度使用。
在写作或口头表达中,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过度追求文采而滥用成语,使得文笔显得矫揉造作,不自然。
这种情况下,成语的使用显得浮夸和不切实际,影响了整体表达的信服力。
比如说,“他的谈吐如行云流水,一席话语如泉涌般深邃”,这样的用词可能在很多情境下都显得过分。
成语使用不当还可能体现在创新不足。
虽然成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一些成语的表达方式未必能够完美契合现代语境。
学生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和表达需要,对成语进行创新和运用。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对成语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做到成语的巧妙运用,导致了创新不足的情况。
成语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和学生需要重视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全面而灵活的语文运用能力。
对于成语使用不当的情况,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使用规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语文表达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泛化现象及对策
本解读的多元化。为防止文本解读的泛化倾向,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 应充分尊重文本 , 还原文本的写作背
2 0} 教学
的陈述性知识 , 如果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合作研讨 ,
无疑是浪费时间 ,合作研讨将失去其本质意义 ; 三 是放羊式 自主学 习, 现 代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生学
习 的 自主性 和 开放 性 , 强 调 以学 生 为 主体 , 但 是 把 课 堂完 全放 手 交 给 学生 , 忽略 教 师对 学 生 的指 导作
能力, 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
二、 教 学手段 的泛化 教学 手段 指 运 用 教 学 辅 助 工 具 或 教 学 活 动 进 行 课堂 教学 的一种 方法 。有效 的教学 手段 是提升 教 学效果的保障 , 但是过犹不及 , 一味 追 求 教 学 手段 的花哨 反而会 起 副作用 , 表现 为 :
四、 探究学习的泛化 探 究性学 习是《 语文课程标准》 所倡 导的一种 积极 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指探究学习实 施过程 中由于师生在对探究对 象的认 识和理 解上
作者简介 : 王 勇( 1 9 6 7 一) , 安徽太和人 , 本科学历 , 中学高级 教师 , 安徽太和县第一中学党 总支副书记 。
研究方向 : 中学语文教学。
对课程资源进行高效 率开发是使语 文教学从
内涵 到 外延 获得 拓 展 的有效 手 段 , 但 对课 程 资源 进 行 开发 的 前提 建 立 在 对 教材 准 确理 解 和 灵 活把 握
体 到抽 象的认 知规律 , 给学生独立 、 自由思考的空 间, 以引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 、 多层次思想 。三是要
灵 活处 理好 预 设 与 生成 的 关 系 。师 生共 同探 索 、 共 同对话 、 相 互 质疑 , 把尊 重 文本 内涵 的 、 具 有探 究 价 值 的 问题 作 为催 生教 学 效 果 的生长 点 , 把 质疑 作 为 催化剂 , 师 生共 同发 挥 主观 能 动 性 , 通 过 教 师 的 精 当点拨 , 引导 学生 自己解决 问题 。
分析语文老师教案的优缺点教学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探讨
分析语文老师教案的优缺点教学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探讨分析语文教案的优缺点与教学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探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具体呈现形式。
它通过分类、序号、行文格式等方式,规范教师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起到指导教师授课的作用。
然而,教案也存在一些优缺点,同时教学设计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分别分析语文教案的优缺点以及教学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一、语文教案的优缺点(一)优点1.明确教学目标:语文教案通过规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目标导向。
2.统筹教学资源:语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教学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3.合理组织教学环节:语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实施策略的安排等,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条不紊。
4.规范教师授课:语文教案可以规范教师的授课行为,避免过程的教学过程混乱和随意,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缺点1.死板刻板: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将其奉为教学的“圣经”,教学内容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降低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滥用教材: 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套入教案,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3.过于繁琐: 有的教案在内容上过于繁琐,缺乏具体实践的参考,让教师感到束缚,难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一)挑战1.学生差异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差异很大,这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课程压缩: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课程压缩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
3.多样化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成绩,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如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课中常有问题及对策问题 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剖析文本而忽视要点语句的教课。
对策:教师应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联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要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能够更充足一些,能够让学生经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必定的迁徙,还能够和写作指导联合得更密切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更为充足。
比方教课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
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归纳地写:“在温暖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暮秋的冷清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经过归纳的语句调换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想象获得的画面,并且频频朗诵,增强感觉和体验的过程。
又如想象的一段,让学生用模拟的句式来造句,假如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假如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庸中发现不平庸,从一般事物中发现其美好的意趣,也是能够的。
问题 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
应设计环绕一个大问题逐渐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课目的。
教师要擅长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本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可以是纯真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知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假如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同意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后的落脚点仍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
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互相浸透的关系,互相依靠。
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没法解决。
冲着这一点,就能够说明备课不够充足,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也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沉。
增强自己的文化涵养已火烧眉毛。
讲堂是动向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不测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课没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损害学生的踊跃性。
哗众取宠要不得,滥用之风可以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哗众取宠要不得,滥用之风可以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
媒体应用的误区
刘炳坤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D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作为当今的一种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能演示动态的过程、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在使学生了解未知事物或解答疑难问题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的运用和发展都有个“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多媒体使用误区。
这些误区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刘炳坤
【作者单位】长泰县陈巷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多媒体的"滥用"与"懒用"——谈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J], 张桂华;于茂新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与误区 [J], 韩丽娟
3.走出误区,科学运用——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J], 王桂芳
4.滥用之风何时休?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及其控制对策 [J], 葛竹兴
5.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J], 孙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两种滥用现象
作者:杨文娟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12期
讨论的滥用
长期以来,教师对作者总怀着敬畏之心,总把教材中的作品视为神圣不可更易的典范,并带领学生怀着崇敬之情去赏析课文,把教材、教参中的结论当成师生阅读的最终成果。
这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关系。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树立起了教师、学生、作者平等的观念,让学生和作者通过作品进行平等的对话,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观感受,主张学生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教参、文本的权威逐渐开始瓦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彰显,传统被动的学习局面逐渐得到改变,一些以对话理念为指导的课例纷纷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为前提条件的,也是多元阐释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仅就这一方面来考察目前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存在三种不同的阅读教学主张,即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对文本不完全的多元解读。
目前主张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
主要是,多元解读脱离文本,多元解读缺乏价值引领,导致出现误读现象。
比如,大家熟悉的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学习《祝福》,讨论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时,认为阿毛也有责任,如果阿毛不死祥林嫂就不会被赶出贺家;学习《愚公移山》,有的学生以为“挖山”不如“搬家”,愚公缺乏经济头脑:还有人认为《武松打虎》褒扬了屠杀动物、《红楼梦》宣扬了近亲结婚,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有人认为,中小学生阅读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同时自然地接受文本中固有的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在一般情况下其方式是单向的,不大可能出现中小学生与文本乃至作者的双向交流,过分强调“有创意的阅读”和“独特体验”。
会导致阅读教学偏离正确的航向,因此坚持阅读教学要回到对文本的一元解读上去。
这显然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对多元解读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提出对文本不完全的多元解读,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我们以为,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多元解读和不完全的多元解读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关键要运用得当。
说明类文本的教学就应该侧重一元解读,文学性文本的教学应坚持多元解读,不完全的多元解读也是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文本和教学实际灵活运用的。
现在的问题是,不分文章类型、不分教学实际,将三种解读方式混淆一起。
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这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多媒体的滥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
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有这样一节公开课,老师执教的课文是《飞机遇险的时候》。
上课伊始,师生汇报课下搜集的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三名学生汇报后,老师用课件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学过的关于周总理的课文图片,周总理的生活画面,总理深入学校关心下一代的录像片等。
仅导入这一个环节就用了十三分钟。
接着,又用课件出示课文录音、画面让学生听、看;出示讨论题让学生讨论;出示背景资料指名学生读;出示生字生词检查预习;指导朗读,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全是多媒体出示。
一节课仅幻灯片就一二十张,过分强调人机对话,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
学生的眼睛多半时间盯着屏幕,学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在一边。
只有在指导朗读描写飞机遇险的四句话时,因为屏幕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才让学生翻开课本读了读。
多媒体呈现的课文内容一闪而过,学生无法重复学习和回味,对词句的理解往往也不够深刻和充分。
整节课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等反馈信息被忽视;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所演示的内容,教师的言语鼓励和情感表达常被排斥。
一张张幻灯片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加之纷繁的动画效果,看似热热闹闹、生动形象,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却很少。
杨文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