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六章:心理语言学

合集下载

福州自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六章

福州自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六章

福州自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第六章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艾宾浩斯的工作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制了两个工具:第一是无意义章节。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艾宾浩斯研究了记忆的如下一些问题:一、音节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二、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的增加;三、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初学的次数与重学节省的时间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诵读的次数越多,重学时需要的努力越少。

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增加诵读次数的效果就递减了。

四、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艾宾浩斯还研究了重复学习和分散学习的影响,睡眠对记忆保持的影响,等等。

第二节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及其研究途径P172两种过程指①短时记忆过程②长时记忆过程。

一、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心理学家研究得最多的是视觉形象的贮存(斯波灵的刺激卡片,视觉形象的贮存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会飞快的消失—在说出4个字母之后就消失了)与听觉回声的贮存(听觉的感觉记忆以回声贮存的形式存在,保持时间约为3-4秒)。

二、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不可能贮存很多信息,7加减2,也就是5—9个项目是短时记忆所能容纳的,通常认为这也就是记忆广度。

小单位(单字)联合成较大的单位(双音合成的词)的过程叫组块,较大的单位就叫做“块”。

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把较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记忆的容量。

2、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许多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声音的形式贮存的。

3、短时记忆中的遗忘对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为什么会遗忘的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的自然衰退,时间是遗忘的原因;另一种认为遗忘是干扰造成的,新进入的信息使刚才记住的信息强度减弱,因而导致遗忘。

研究短时记忆遗忘的著名实验:(1)彼得森的实验简答题十五、对彼得森的短时记忆遗忘的实验进行叙述?答:彼得森的实验是这样的:首先让被试听3个字母(例如ZTD),立即又听一个数目字(例如167),被试马上重复167后必须尽快地心算167减3,并大声报告结果,即尽快报告164、161、158……,一直到某个规定的时间为止。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朱滢《实验心理学》重点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叫做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操作定义)2.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3.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通常用△I/I = k 表示。

在这里,△I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强度,k是小于1的常数。

K也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是不同的。

后来,Fechner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为韦伯定律。

4.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及特点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

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5.信号检测论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3 0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有”。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有”。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④正确否定: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

操作者特征曲线: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相应发生的变化。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观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1)有无法: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也叫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第4章反应时1.唐得斯A、B、C反应时间及其测定A反应时:一个反应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它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

笔记:心理实验研究基础——朱滢主编朱滢心理实验研究基础说明:1.这本书很薄,170多页;2.这本书跟其他研究方法的书不太一样,强调对实验逻辑的理解,相对来说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少一些,这一点是其他书所不突出的;这不是说具体方法不重要,而是说对实验逻辑的相当了解,才能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

引用封面的话:“本书的目的不是对各个领域放入研究加以总结,才是讨论怎样才能做好心理实验研究。

”3.因为是笔记,有些我认为重点或者有助于学习理解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摘录或者转述,有些地方从略,不一定和考研大纲吻合,也未必全然符合作者原意。

第一章引论一.实验金字塔——安德森统计推论——实验设计——测量——行为——现象——概念框架(一)统计推论:验证试验结果的手段之一。

1(其他方法:重复实验,重复观察等)(二)实验设计:研究蓝图,反映了问题怎样组织、安排,转化为一个实验程序。

(三)测量:把客体与事件的客观世界转化为概念与符号的主观世界的过程。

2(四)行为:实验中的测量对象。

(五)现象:所测量的东西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六)概念框架:为什么要进行研究,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如何(按:这个概念相当于理论体系,但是突出了概念——现象——行为这个链条的衔接)1.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2.概念框架不同,导致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不同二.决策过程(一)心理学实验特点:1.实验中额外变量保持稳定(恒定),操纵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2.实验结果的显著性检验,即所谓零假设的检验。

(有争议)(二)进行实验的理由:1.确定(原文为决定,改。

因为实验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两个或多个多变量之间的关系;2.扩展变量研究的范围;3.增强报告的发现的信度;4.检验理论(假设——检验逻辑)三.记忆实验的四面体模型(Jenkins)31.被试类型2.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单词,图画,段落)3.定向任务(被试受测查的特征)(指导与、策略、预期)4.测量记忆的测验类型(自由回忆、线索、补笔)第二章概念的定义科学研究的基本事实:概念的恰当定义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非出发点。

“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六章

“实验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六章

第六章⼼理语⾔学 ⼼理语⾔学是⼀门新兴的学科,它把语⾔过程作为⾃⼰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节语⾔获得⼀种普遍的⼼理现象 ⼀、⾃然观察法 1.⼉童的电报语⾔:布朗,他对13个2⾄3岁⼉童的语⾔记录进⾏了分析。

结果发现,⼉童使⽤的⽂法,是⼀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法的形式。

他创造了⼀个新名词,叫做“电报⾔语” 2.先进仪器完善⾃然观察法:韦尔曼和伦珀丝发现,当⼉童说些什么,⽽听者作 出了合适反应时,只有3%的情况下⼉童会重复⾃⼰的话。

⽽且,当⼉童说些 什么,听者却指出他或她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童会在100%的情况下 重复⾃⼰说的话。

这种现象清楚地说明此⼉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的。

⼆、调查法 1、学前⼉童词汇调查 史密斯:⼉童词汇量增加的速度是⾮常惊⼈的。

语⾔爆炸:某些⼼理学家把⼉童词汇量的这种戏剧性的增长,称为语⾔爆炸。

三、个案研究法:是⼀个⼈作深度研究时采⽤的⽅法。

1、朗伯格对缺陷⼉童的语⾔获得问题调查:事实证明,即使这个⼉童没有发⾳的经验,他也能够理解语⾔。

2、社会隔离:格妮的情况表明,⼀个⼈到少年期后,语⽅习得还是可能的。

四、相关法: 1、纽波特:⼉童词汇量与母亲⾔语⾏为的关系:母亲⾔语⾏为的⼏种量度和婴⼉的词汇量,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

①母亲说出客本的次数愈多,⼉童的词汇量愈⼤。

②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刚说过话的次数,与⼉童词汇量的⼤⼩是正相关。

③母亲重复刚才⾃⼰说的话的次数,与⼉童词汇量⼤⼩是负相关。

她的孩⼦的词汇量就⼩。

2、家庭环境:⼉童的语⾔能⼒与以下三个因素是相关的。

(1)⼉童母亲的复杂情况; (2)母亲的情绪和语⽅响应。

(3)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五、实验法 1、印证⾃然观察的问题 布朗实验:⼉童⼏乎总是重复名词、形容词和主要动词,很少重复冠词和助动词。

3、揭⽰隐蔽的过程 (1)莫⾮特利⽤⼼脏节律变化为指标,测量幼婴的谚语知觉:发现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个新的声⾳,⼼脏节律就会变慢。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

《实验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名师朱滢习题详解第1章引论1.1复习笔记一、实验与观察(一)实验1.实验法的定义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2.实验法的特点(1)带着特定的实验目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对实验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合理控制实验条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此条件引起。

(二)观察1.观察法的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2.观察法的特点(1)能动性。

(2)选择性。

(3)客观性。

(三)实验与观察的比较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2.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则不能。

二、心理学实验和变量(一)心理学实验1.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要求额外变量保持恒定,而仅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并且假设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实验者就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论,即因变量明显受自变量影响。

2.心理学实验框架(1)实验设计,即怎样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

(2)数据分析,即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的问题。

3.主试和被试(1)主试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二)变量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3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1.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2)自变量的种类①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的不同反应,如声音和光刺激、强弱不同的刺激等。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噪声、白天或晚上等。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

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第六章注意注意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且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理论,该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1.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2.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同时允许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3.特雷斯曼使用带追随耳的双耳分听技术验证了该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1.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2.哈德威克和希夫林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该模型。

(四)模型比较1.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共同点①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②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③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因而被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2.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①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研究注意的集中性②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研究注意的分配性3.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

二、资源限制理论及其实验依据(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1.卡内曼认为,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

2.卡内曼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为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依据1.施耐德和希夫林提出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1)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受意识控制,又称注意性加工2)自动加工:不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意识控制,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引论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4章反应时间第5章视觉与听觉第6章知觉第7章注意第8章记忆第9章心理语言学第10章思维第11章社会认知第12章意识第13章眼动实验法第14章脑认知成像技术与知觉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 hel m Wun 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如果存在加工过程或反应之间的竞争,选择注意会付出代价。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1953)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一种听觉注意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

Cherry之后,研究者们又发展了多种双听测验的形式。

(1)实验目的双听测验的目的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那些说话者的声音的特性是否与注意有关?②如果成功跟踪一个通道,是否排斥另一通道?是否能够监控另一通道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转换通道?③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是”,什么样的高优先事件会引起这种转换?(2)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字母或数字串。

如,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数字;同时向被试左耳呈现数字、向右耳呈现音节;让被试两耳听同一段落的故事,时间上稍微错开;让被试一耳听英语,另一耳听法语等。

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3)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例如:左耳“每年……春节……”)。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种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北大实验心理学朱滢版-第六章-知觉

北大实验心理学朱滢版-第六章-知觉

大小常性测试
实验目的:证示视知觉大小常性现象,检验距离线 索对大小常性的影响,学习用匹配法测量大小常 性。
本实验没有检验距离显示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结果:计算大小常性系数KB KB=(R-S)/(A-S) A为标准刺激三角形的高;R为被试匹配三角形的高;
S=250*标准刺激的高/距离 本实验的距离是 11100mm
❖ 明暗和阴影
❖ 线条透视、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 相对高度
❖ 熟悉大小
❖ 双眼线索 ▪ 辅合 ▪ 双眼视差
• 视网膜相应点和视野单像区 • 视深度知觉:双眼竞争 • 中央眼 • 生理基础
恒常性和错觉
❖ 知觉恒常性(p173) ▪ 概念: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 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 大小恒常性(Holway-Boring实验) ▪ 明度恒常性 ▪ 形状恒常性
27
掩蔽现象的实验过程
28
❖ 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 ▪ 后效
• 图形后效(p159)
×
×
×
• 形状后效,图6-17 (p159)
▪ ▪ 物理刺激
戴上
▪ 视网膜成像
▪ 知觉
适应
摘掉
❖ 关联后效(p160)
32
❖ 知觉定势 ❖ p160
定势和自上而下加工
35
运动知觉
❖ 运动觉察器(p163) ▪ 特定神经单元
❖ 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每幅 图中心的黑点,每幅图呈 现5ms,然后呈现空白屏 幕作为掩蔽刺激,干扰视 觉系统对刺激图形的知觉。
❖ 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刚才呈 现的两幅图是否相同。
实验心理学讲义
23
▪ 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 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 • 教材图6-11 • 封闭型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功能固定化功能固定化是指只看到某种物体常用的功能,而很少认为它还有别的用途。

如认为锤子就是用来订钉子的,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

其实锤子和盒子在不同的场合还有许多的用途,但是通常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些功能。

(二)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运动定势指个人从事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注意定势指观察者准备接受特定信息的状态;知觉定势指人们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

问题解决定势则指心理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

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如问题解决中,经典的Luchins水壶问题。

(三)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实验中使用的噪声是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人说亚美尼西亚语的录音。

总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可能解决的,另外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然而,4种噪声条件对被试解决另外两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努力却产生了重大的不同影响。

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次数多),而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最后料到有噪声的情况比无噪声的情况似乎更能使被试坚持尝试解决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一)出声思维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

(完整版)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考研实验心理学笔记一、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1.课题选择选择研究课题包括选择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确定研究方向,就是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

1.1研究课题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的区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是指以揭示心理现象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指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以提出解决某种社会实践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的课题。

按照研究的深度区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

1.2课题选择的原则。

课题选择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决定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课题选择一般遵循如下原则:a需要性原则,即根据社会需要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

b创造性原则,即研究必须有创新,有独到之处。

c科学性原则,即研究选题应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根据,以保证研究最大可能地保持成功。

d可行性原则,即研究者具备完成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C课题选择的程序一般遵循,a初步选出研究课题;b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c将选题具体化;d攥写研究报告;e征求意见,反复修订。

2.文献查阅2.1文献查阅的作用。

a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b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c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d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2文献查阅的原则。

a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采用倒查法。

b在范围、数量上应有所限制,应以一些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为主要对象。

c应注意多收集第一手资料。

d应注意收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矛盾结论的文献。

e不仅要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的搜集资料。

C文献搜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检索工具查找法,第二种是参考文献查找法。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1.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通常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应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引论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二)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1、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涉及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2、阐述实验法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如何在具体领域中应用实验方法)(三)心理实验及其特点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

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一)实验中主试与被试主试: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二)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三)因变量因变量即行为变量,也就是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对象。

(四)额外变量额外变量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它是要被严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的种类及有效性:1、刺激特点自变量2、被试特点自变量3、环境特点自变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当自变量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改变,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

(自变量是有效的)因变量的信度、效度与敏度及种类1、因变量的可信度即信度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反之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两个典型例证: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低限效应(floor effect)4、因变量的种类(1)反应速度(2)反应的准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机率(5)反应的强度额外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额外变量,就会弄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结论。

实验心理学 第6章 阅读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6章 阅读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十一章阅读第一节阅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阅读心理学中有许多对于阅读的不同定义。

我们将阅读限定在读者阅读书面文字材料上,主要讨论读者在正常 阅读不同文字材料时的心理加工过程。

因此,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从书面文本中提取视觉信息并理解文本意义的过程7语篇也称语段、篇章、课文、话语等,是句子和句子组合而成的与上下文存在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或一个片断。

研究者通常在语篇中通过操纵语篇类型、语篇结构、主题内容、阅读视角或者语义推理等探讨语篇阅读中的心理加工过程。

第二节阅读的研究方法及实验范式(三)生理测量法(四)计算机模拟法第三节阅检中的眼动和知觉过程p356眼跳:眼跳是指从一个注视点到下一个注视点的运动。

眼跳一旦开始,眼睛就不能改变运动方向,直到这次眼跳结束为止。

眼跳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眼跳的距离,眼跳距离越大,所需时间越长。

完成一次眼跳所需平均时间为20-50毫秒。

但睛跳距离存在很大的变异性。

注视:在每一次眼独此间,眼睛在一E 殳短暂的时间内(200-250毫秒)会保持静止,这称为注视。

注 视时间也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有时注视时间小于100毫秒,有时大于400毫秒。

第十一章阅读(1)词汇加工研究中 的变量 (二)阅读研 究中的变量 (2)句子和句法加工 研究中的变量 ①词内变量:一个词的最初几个字母在单词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词变量:词频影响对该词的注视时间。

即高频词被注视的时间短,而彳氐频词被注视的时间长。

③词间变量:当目标词可以通过前面的语境推断出来的时候,或者与文章前面出现的词具有语义上的联系时,对目标词的注视时间就比较短。

句子是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而句子理解是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

(一)阅读的定义 (3)语篇阅读研究中 的变量(一)阅读中眼 动的基本形式(1)眼跳与注视。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主要实验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主要实验

第六章主要实验主要实验部分学习指南1.实验名称2.研究内容(目的)3.研究过程(自变量/因变量/设计方式等)4.实验结论5.部分实验需要了解研究者6.借机复习普心理论(一)感觉记忆的实验范式1.图像记忆的研究(1)全部报告法(受到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记忆材料全部回忆。

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记忆材料)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的报告,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以上时,被试报告出现错误,平均正确数在4.5个左右。

斯柏林认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时间太短,以至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遗忘了部分信息,全部报告法具有局限性。

(2)部分报告法(一定程度避免了感觉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的声音,如要求听到高音报告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报告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报告第三行字母。

结果表明被试正确报告每行字母的数量为3.04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3.04×3=9.12个。

(3)延迟部分报告法斯柏林提出,与部分报告法类似,不同点在于呈现记忆材料和回忆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一般在0~2s之间。

结果表明,没有延迟的时候,正确回忆率为80%,当延迟0.15s时,回忆率下降到60%,当延迟0.3s时,则降为55%,当延迟超过0.5s时,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和全部报告法的成绩基本相同。

说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容量较大的感觉记忆来保存刺激的信息,但其中部分信息会在1s中内迅速消退。

2.声像记忆莫瑞等人模仿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设计了“四耳人”实验。

莫瑞等人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里放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可以听到四个声音。

实验时可同时通过2~4个声源同时呈现1~4个字母,刺激呈现完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报告他听到的字母。

结果: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的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较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s之久;(二)短时记忆的实验范式1.短时记忆的编码实验(1)康拉德听觉编码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只存在听觉编码。

朱滢 怎样学习实验心理学

朱滢 怎样学习实验心理学

要读懂心理学实验报告、学会做心理学实验,一个有效 的办法是通过学习目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来实现。因此, 《实验心理学》尽可能选取各心理学领域近10年来比较 典型的实验报告作为教材。通过阅读这些典型的实验报 告我们可以了解,目前人们在研究哪些问题?最近有哪 些新的概念来指导研究?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实验范式 来研究? 在这方面,《实验心理学》一书中“社会认知”一章是 一个恰当的例子。该章末尾的问题包括:移情,主观报 告与脑区激活的相关,morphing技术,文化对自我参照 效应的影响,自传体记忆,合作行为,文化与品牌,社 会脑,等等。该章的文献除了一两篇经典文献外,全部 是2000年至2007年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附录4“道德的本原”。


不同的教科书各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对某个问 题觉得不好理解,可以尝试读另一本教科书。
例如,对信号检测论,朱滢主编的《实验心理学》
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学生容易理解;但郭秀艳著 的《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叙 述了信号检测论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而张学民、 舒华编著的《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对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作了更多的介 绍。 又例如“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可参考(美) 黄一宁著《实验心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脑成像的结果表明,与这两个过程相关的脑区是不同的, 因而该研究在神经水平上确证了这两个过程的存在。在 这项研究中,用学过字与未学过字的比例不同,区分了 企图回忆与成功回忆(提取)这两个过程。换句话说, “企图”这种主观的东西被实验地捕捉到了!这就是实 验设计的威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仅仅有低目标条 件我们也捕捉不到“企图”,还必须设置“企图”的对 照组,基线,或控制组即高目标条件,我们才能将“企 图”过程与“成功提取”过程区分出来。由此我们知道, “企图”过程是不可能孤立地单独研究的,推而广之, 其他任何一种心理过程也不能单独研究,它必须有一个 对照的过程或条件,这就是控制组的意思(在这个研究 中是高目标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六
章:心理语言学
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连载之第六章: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语言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节语言获得
语言获得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一、自然观察法
儿童的电报语言:布朗,他对13个2至3岁儿童的语言记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

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电报言语”
先进仪器完善自然观察法:韦尔曼和伦珀丝发现,当儿童说些什么,而听者作出了合适的反应时,只有3%的情况下儿童会重复自己的话。

而且,当儿童说些什么,听者却指出他或她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儿童会在100%的情况下重复自己说的话。

这种现象清楚地说明此儿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调查法
1、学前儿童词汇调查
史密斯:儿童词汇量增加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某些心理学家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戏剧性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三、个案研究法是一个人作深度研究时采用的方法。

1、朗伯格对缺陷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调查:事实证明,即使这个儿童没有发音的经验,他也能够理解语言。

2、社会隔离:格妮的情况表明,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方习得还是可能的。

四、相关法:
1、纽波特:儿童词汇量与母亲言语行为的关系:母亲言语行为的几种量度和婴儿的词汇量,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

①母亲说出客本的次数愈多,儿童的词汇量愈大。

②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子刚才说过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也是正相关。

③母亲重复刚才自己说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负相关。

她的孩子的词汇量就小。

2、家庭环境:儿童的语言能力与以下三个因素是相关的。

(1)儿童母亲的复杂情况;(2)母亲的情绪和语方响应。

(3)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五、实验法
1、印证自然观察的问题
布朗的实验:儿童几乎总是重复名词、形容词和主要动词,他们很少重复冠词和助动词。

3、揭示隐蔽的过程
莫非特利用心脏节律变化为指标,测量幼婴的谚语知觉:发现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一个新的声音,心脏节律就会变慢。

同一个声音不断重复,习惯化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就恢复常态。

以幼婴的心脏节律变化作为辩别两个不同音节的指标。

▲儿童的听偏好:斯塔尔(实验内容)结果表明:控制组的孩子对两盘录音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而实验组的孩子却表现出听偏爱。

他们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第二节句子的记忆
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乔姆斯基提出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思想
1、概念: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这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两个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相同。

2、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
萨文对核心句和核心句的转换的实验:它必须首先确切地记住这个句子,然后,要尽可能地记住呈现给他的词,可以预计,被试要记住和回忆的句子愈复杂,那么,被试对那些无关联的词的回忆成绩就会愈差。

与核心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就较多,而与转换句一起呈现的词,就试能记住的较少。

二、对句法的记忆
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个句子的意思,至于句子的确切形式或句法结构,他们是很容易忘记的。

三、对故事的记忆
基本的倾向:
(1)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了,
(2)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
(3)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较故事原文更加一致和合乎逻辑起来,被试在头脑里对故事余述内容作了一定的整理。

不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它们的内容在人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相似的。

不管是复杂文章表达的信息还是简单文章表达的信息,都必定以相似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的。

第三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沃尔夫假说
一、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
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二、验证:
布朗和伦伯格探讨编码能力(语方属性)与再认(思维属性)之间的联系。

编码能力是指语言符号的效力(可用性)。

前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大,而后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则小。

就是说,它们的编码能力是不同的。

布朗认为:编码能力与思维的某种特定的尺度,即再认,应该是有关的。

被再认成绩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但是,当任务难度加大时,再者相关的程度也就啬。

被试对高度可编码的颜色(如红色)的再认,是十分精确的;而对低度可编码的颜色(如核内部的颜色)的再认,并不十分精确,语言中的差异与思维中的差异是有联系的。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
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