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13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13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评课稿相关内容。
《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解决问题》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另一方面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杨老师做得比较好的几个方面是:1、首先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为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扫清计算障碍。
2、以啦啦队表演为教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再以“看图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稍做引领,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选择的信息可以有所不同,但不能混淆有效的条件。
3、在解决问题后,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反思:以“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两个算式都用加法计算”,加深对加法的认识;再以“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使学生进一步理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杨老师上课的时候激情还可以再足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由于新设备的使用,多数孩子上课比较顽皮,导致整理纪律涣散,多数孩子未能有效地参与学习中去。
如果能及时调控好课堂纪律,多表扬优秀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我想本节课上课效果会更好。
《解决问题》评课稿篇25月5日听了一年级曲晓艳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吗,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教师注重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渗透。
教师在出示问题情境后,引领学生“知道了什么”来梳理题目信息说,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视学生的检验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检查。
检查是个很好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检查过程和一般的计算等题有所不同,它既是对自己做题过程认真与否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解题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顺向根据解题步骤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据结果逆向思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一、教学特点(一)情境创设为教学目的服务1.课前交流,也是为本课解决问习题服务的。
比如:堆雪人的问习题。
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2.剖析问习题时注重了学科的整合。
让学生在重复的读习题中比较两个标题的区别。
(1)堆4个雪人,每个雪人需要5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2)堆2个雪人,大雪人需要5个纽扣,小雪人需要4个纽扣,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
比较下面两道习题,选择适宜的方法解答。
学生1报告: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1);学生2:画了两组4个纽扣,两组5个纽扣。
2.问习题设计很有意义。
都是求2个人,一共需要多少个纽扣,但是,(1)两个雪人需要的纽扣是1样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两个人,尽管也是两个人,但需要的纽扣总数却不一样多。
这样设计的好处,对培养学生仔细审习题的习惯非常重要。
这样的设计,很好的防止了空洞的说教,无效的剖析和恶棍的强化。
让学生在读习题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较中形成学习剖析问习题的方法。
(二)老师的教学特点鲜明1.设计有味。
2.评价真挚。
(1)评价语言细腻得体。
“一个用仔细的思考帮助了同学,一个通过同学的帮助,改过了错误。
多好的两个孩子呀。
”3.引导科学。
该讲的地方讲,比如,(1)是求4个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读习题,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剖析习题意,并且解答。
该练的地方就练。
比如,第一组练习做(1)有5串糖葫芦,每串糖葫芦上有6个山楂,一共有多少个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这两种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串?4.注意利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
比如,纠正了学生们错用的单位名称。
第三组练题。
滑雪的有3组,每组有5人,滑冰车的3人。
(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车的多几人?二、教学思考1.上课教师要注意倾听。
上课的哨音早已吹响,教师过5分钟后才说上课。
教师也应该注意倾听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编排用意进行。
图上有什么?(你看懂了什么?),你会解答吗?你解答的正确吗?三、教学反思为什么没有用书上的例习题?书上的例习题,一共有多少张桌子的问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级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
鉴于这种情况,何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何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何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
而何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何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年级《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二年级《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
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
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
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这一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
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
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热情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
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
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
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15除以3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15除以3评课稿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安排的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只认识“厘米”和“米”两种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
有幸听了师父的课,有颇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师父以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学生很容易通过读题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
”接着进行分析——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有学生与10厘米作比较,有学生与一支铅笔(18cm)作比较,还有学生与自己的身高(130厘米)作比较。
学生很容易用排除法,旗杆不可能只有一支铅笔或我们的身高这么点长度,所以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高。
并小结我们可以借用身边熟知的物体的长度作为标准来选择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紧接着引导学生估测旗杆的高度,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多,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可以推算出旗杆大约是13米。
并通过动画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生也学着进行推算,旗杆的高度和旗杆旁的楼房进行比较,4层楼房大概和旗杆一样高,一层楼房大约3米,所以旗杆大约是13米。
为了让学生对旗杆的高度有更深刻准确的认识,还让学生午饭后去看一看、比一比。
最后得出结论:旗杆高13米。
在练习巩固环节,师父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牙膏长15厘米还是15米﹔楼房高20厘米还是20米。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比划、选择。
接着请学生判断、说理由。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也加强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再让学生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让学生继续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并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根据,进一步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7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3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3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篇1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小结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明晰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变中抓不变,从不变中找变,加深学生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之后我将例1的第二小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再次训练学生寻找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的环节中,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旨在强化思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任老师在评课中首先肯定了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但在具体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1.在新授部分讲解的条理不够清晰,似乎面面俱到都提到了,但显得有点乱,学生们听了之后可能还是一知半解。
应从复习旧知中提炼出数量关系“体重_2/3=水分重量(成人),体重_4/5=水分重量(儿童)”,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确定性,然后从条件中分析已知与未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通用15篇)解决问题评课稿1一、引发冲突,突显学习必要性在戈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这一堂课上,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一种解题策略——列表来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复习。
在这之后,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是否能用刚才的列表来解决,学生在观察之后,发现题目中出现了两个未知量,所以列表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老师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说“列表这个方法是很好,但是它不是万能的。
”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习冲突,又突显出了学习另外一种解题策略的必要性。
二、课前导读,掌握学习方法闻老师的课上,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了一张导读单,这张导读单设计地非常详细,给了学生学习新知很好地指导,比如遇到这个类型的解决问题,应该如何分析,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思考。
通过这样的方法,也给本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板书详细清晰在闻老师的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闻老师的板书设计。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只有几个小朋友能看懂线段图的意思,在一个小朋友上台介绍之后,似乎听明白的人还是不多,但是这个时候闻老师还是不慌不忙的,通过慢慢地引导、讲解,通过线段图的变化,让学生的`思路一下就找到了路口,很快在这个题目的基础之上,很多孩子马上迁移到了第二种方法,举起的小手也一下子变多了,我想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这类题目,慢慢掌握了方法,闻老师的板书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解决问题评课稿2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过何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4评课稿
文章标题:深度解析《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4评课稿》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课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学评课中,数学教学更是备受重视。
本文将围绕《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4评课稿》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这一例题,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例题内容概述《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4评课稿》是一道涉及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数学运算求解。
题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某超市进了1500千克的苹果,第一天卖出480千克,第二天卖出360千克,第三天卖出4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如果第四天卖出300千克,超市还剩多少千克?三、深度评估1. 问题分析与解题思路该例题要求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涉及到了多步骤的计算过程。
学生首先需要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逐步推导和计算,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这道例题,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道例题的情境设置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及到了超市和水果的情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这个例题,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回顾通过对《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4评课稿》的深入评估,我们发现这个例题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样的评估,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个例题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这个例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例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为您收集整理的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提供全面的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信息,盼望对您有用!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评课稿篇一:《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即如何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它是在学生把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学问,理解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以及把握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除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培育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觉并提出简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为以后解决问题积存肯定的阅历,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进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我认为本课要到达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间的互相关系。
2\引导学生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学习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习惯。
其中,引导学生依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依据以上分析,我实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沟通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受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中,经受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篇1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例9、例10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算理。
而乐老师上的这个教学片段,有以下几方面优点:一、挖掘教材的“深”乐老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例中两个小朋友列举两种算法,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及算理相同,所以学生再说第二种算法,+20xx把“0”不看,1+2=3时所以+20xx=这时老师继续追问,这时的1表示什么(1个千),2表示什么(2个千),那3呢?(3个千就)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当1和2在同一数位上才能相加。
并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口述算理。
因为只有理通算理,才能学会融会贯通。
相反在此处如果不加以引导,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负迁移影响。
比如:算+时,学生还是把“0”不看那1和2可以相加吗?所以让学生理解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处理教材的“新”乐老师把例题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将两个例题融于一个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解决问题与探索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的运用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三、本节课几个亮点。
1、复习用抢答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本节课听得最多的是“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老师真正做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耐心的等待和倾听。
3、老师能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当学生说到便宜用加法时,老师即时引导学生理解便宜一词的意思。
4、课堂上老师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鼓励胆子小的孩子回答问题。
下面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提一点自己的建议:课堂上有个学生在提数学问题,妈妈带了元钱买电器老师可能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等学生说完就阻止学生。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说完,并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一、关于加法和减法的解决问题(8题)1. 学校图书馆原有图书85本,又买来15本,现在有多少本图书?解析:这是一道简单的加法解决问题。
已知原有的图书数量和新买来的图书数量,求现在共有的图书数量,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5 + 15=100(本)。
2. 小明有30颗糖,给了小红12颗,还剩多少颗糖?解析:这是减法解决问题。
知道小明原有的糖的数量以及给出去的糖的数量,求剩下的糖的数量,用减法计算,列式为30 12 = 18(颗)。
3. 二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如果转走了5人,还剩多少人?解析:第一问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即45+40 = 85(人)。
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结果的基础上转走了5人,求剩下的人数,用减法,85 5=80(人)。
4. 树上有23只鸟,飞走了8只,又飞来了5只,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鸟?解析:先算出飞走8只后树上鸟的数量23 8 = 15(只),再加上又飞来的5只,15+5 = 20(只),综合算式为23 8+5 = 20(只)。
5. 停车场原来有56辆车,开走了18辆,又开来了12辆,停车场现在有多少辆车?解析:先算开走18辆后停车场车的数量56 18 = 38(辆),再加上开来的12辆,38+12 = 50(辆),综合算式为56 18+12 = 50(辆)。
6. 小红有42元钱,买文具花了15元,妈妈又给了她10元,小红现在有多少钱?解析:先算出买文具后剩下的钱42 15 = 27(元),再加上妈妈给的10元,27+10 = 37(元),综合算式为42 15+10 = 37(元)。
7. 学校组织植树活动,一年级种了30棵树,二年级比一年级多种了10棵,两个年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解析:先求出二年级种树的数量30 + 10 = 40(棵),再求两个年级种树的总数30+40 = 70(棵)。
8. 一本故事书有8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25页,第二天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解析:先求出小明两天一共看的页数25+18 = 43(页),再用总页数减去看了的页数得到剩下的页数80 43 = 37(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1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
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
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
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
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
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
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范文2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
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解决问题评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解决问题评课引言二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接触数学乘法的阶段,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解决一系列乘法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
本次评课将针对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况展开评价与分析。
课程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了基本的数学乘法运算方法。
老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乘法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价值2元,他要买几个苹果共花费18元?”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既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解题,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也注重了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引导和纠正,确保学生们能正确掌握数学乘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解题,表现出了对数学乘法问题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数学乘法的概念。
课后拓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学乘法的理解,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看出老师在教学设计和引导学生解题方面做了较好的工作。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相信学生们在数学乘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
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大致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和有关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解答问题。
(1)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发现同学们是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主动获得知识。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二年级《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设计与评课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春天轻轻静静地又来了。
小伙伴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气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生:5片〔板书:5〕师:老师再来摆几朵!〔2〕师在第二行摆2朵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生:10片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
〔板书:2个5〕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生:2倍师:为什么呢?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
〔2倍,2个〕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板书:10是5的2倍〕〔请3~4个同学回答〕〔3〕同学摆花师:假如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生:3朵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慧,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请个同学回答〕〔齐说〕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生:由于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
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同学摆花师:假如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猜测1:生:由于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猜测2:师:还有别的想法吗?生:由于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205=4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15篇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1《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学生学习同数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
这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听了张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例题图出示以后,让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式。
列式后,由学生质疑:“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
在例题出示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例题中题目中的意思,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图中的信息。
让学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动的方法去感悟题意,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在练习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注重算法多样化。
如何解决“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这个问题,方法是不一样的,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学生没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如何填写表格。
算完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哪种方法更简便。
4、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拓展思维的环节,张老师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合作用小棒拼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不拘泥于一般题型的练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评课稿本次课堂教学针对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内容,主要介绍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简单问题时的乘法运算方法,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乘法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理解乘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2.掌握利用乘法解决常见问题的方法,如计算物品数量、计算班级人数等。
2.能力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各种问题。
2.积极学习数学知识,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正视数学问题,积极解决。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掌握本课所需的数学知识,对乘法有深入的了解。
2.准备教学用品,包括写字板、彩色笔等。
2.学生准备
保证学生身心愉悦,克服学习上的拖延。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在课堂开始前,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和游戏来引发学生对乘法的兴趣,如“10个苹果放在了三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等。
2.新课讲解
1.引入乘法的概念,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
课稿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受益匪浅。
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有待我们学习和借鉴。
雷老师虽已年过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业精神,以及课堂上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所有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从整体上看,他们都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一、课前复习练习。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长抓不懈。
二、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美术兴趣小组作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例5时,教师注重了三个环节的教学。
1、在“知道了什么?”环节教师重在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问题是“美术数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时明确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样解答?”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较为容易。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重点,关键要教学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义,即就是求美术小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二是要通过分析,会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作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
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用“14-
5+14=23(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教师重在梳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等。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梳理,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计算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
通过4道巩固练习,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并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总之,雷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数学语言简练,很具有感染力,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同时,他教态亲切自然,注重课堂中的评价语,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专注,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