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双基限时练(18份)双基限时练14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后限时训练 第1章 第4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后限时训练 第1章 第4节

第一章第四节【A基础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20分钟总分:44分(知识点1:地层和化石。

知识点2:地球的演化史)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辽宁大连检测)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新近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知识点1、2](北京丰台区检测)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下图为部分地质年代表。

读图,完成第3~4题。

3.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地层B.古生代中期地层C.古生代后期地层D.中生代中期地层4.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恐龙B.爬行类C.被子植物D.三叶虫【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地层。

第4题,恐龙、爬行类、被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后期到中生代,所以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三叶虫。

[知识点2](辽宁盘锦检测)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甲、乙、丙、丁依次为( )A.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B.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显生宙C.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D.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6.①②③依次为( )A.古生代、新生代、中生代B.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D.中生代、古生代、新生代【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读图,根据时间顺序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12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12

双基限时练(十二)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野外活动自我保护的正确做法有()①在山上遇雨时赶紧打开雨伞②到大树下躲避风雨③不随便品尝野菜④结伴旅游,在登山时保持适当距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遇雨时在山上不可用雨伞要用雨披,这是为了避雷电,并防止山上风大连人带伞一起吹跑;到大树下躲避风雨,易遭到雷击;随便品尝不认识的野菜可能中毒;登山时不保持一定距离,位于后面的人易受到滚石伤害。

可见,①②两项错误,③④两项正确。

答案 B2.下列判断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朝向辨别方向B.利用指南针和GPS手持机可以准确的判断方向C.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可以作为判断方向的依据D.根据树桩断面的年轮可以判断方向,年轮稀疏的一侧是南面解析D选项如加上限制条件“在我国北方地区”则叙述正确。

答案 D3.导游的正确做法有()①既当“参谋”,又当领队,全方位为游客服务②待人诚信,热情周到,不随便许诺③指导生病的游客治疗和用药④与游客及旅游服务部门保持畅通的联系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解析导游一定要尊重各位游客,只当“参谋”,不当领队。

导游凡事要讲究分寸,不能就游客的治疗方法、用药随便发表意见。

待人诚信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前提,因而不能随便许诺,而热情周到是搞好服务的前提。

导游应与游客和旅馆、购票处等部门保持畅通联系,以能善始善终完成导游工作。

答案 C4.在旅游中的社会交往应注意的方面是()①不能轻信不熟悉的人②不能随意接受外人送的食品和饮料③遇到外国人时,要不卑不亢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通过自救克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在旅游中,由于人地生疏,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很难通过自救克服,要使用通讯工具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求助,故④错误。

用排除法可得含有④的选项错误。

答案 A5.之所以建议导游学习一些心理学常识,是为了()A.树立以诚信为本的导游形象B.使导游做到一视同仁,凡事讲究分寸C.使导游丰富知识,做到善解人意D.尊重游客选择,做好服务工作解析导游在熟悉旅游资源状况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做到善解人意。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地质时期海洋生物景观示意图,有关图示正确的叙述是( )A.图示为中生代生物景观B.图示生物在今天的海洋中多数仍大量繁生C.环境变迁曾导致图示地质年代的生物在后期大量灭绝D.与图示海洋生物同一地质时代的代表性陆生植物是裸子植物解析图中有三叶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可判定为古生代早期海洋生物景观。

这些生物在古生代后期多数灭绝。

裸子植物是中生代代表植物。

答案 C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解析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正确的,三叶虫→鱼类→恐龙是正确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是符合生物演化过程的。

答案 B3.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解析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只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

答案 B4.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

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分解作用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解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各要素都发生变化的结果。

答案 D5.下列有关古生代末期生物灭绝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三叶虫灭绝B.原始鱼类灭绝C.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全部灭绝D.古老两栖类灭绝解析古生代末期,三叶虫、原始鱼类和古老两栖类灭绝,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并未全部灭绝。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双基限时练(18份)双基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双基限时练(18份)双基

双基限时练(九)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一、选择题读“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2.当“北半球的甲气压带”被切断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巴西高原和中南半岛都进入多雨季节B.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梅雨天气C.南北半球大陆上的等温线,都向低纬凸出D.塔里木河出现汛期,恒河出现枯水期1~2.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乙气流温暖,丙气流寒冷,据此判断甲、丁分别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由此可以判断出甲、丁气压带性质和丙、乙气流的风向与性质。

第2题,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被切断时为北半球夏季,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梅雨天气。

答案 1.A 2.B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4.图2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1中D风带风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3~4.解析第3题,C位于60°S—70°S之间,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4题,结合D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 3.C 4.B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

据图回答5~7题。

5.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6.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A.③气流比较湿润B.④气流给我国夏季带来丰沛降水C.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7.若此图表示亚洲东部夏季季风环流,则()A.甲处是海洋,乙处是陆地B.乙处天气以晴朗为主C.①气流较③气流湿润D.④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5~7.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可知甲处气流上升,近地面气温应高于乙;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同时,垂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总是越向上数值越低,因而A、C、D均不正确。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9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9

双基限时练(九)旅游规划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旅游规划的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对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B.使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C.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但使投资风险加大D.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解析旅游规划对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高水准的旅游规划能促使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

只有通过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规划可以减小旅游投资的风险。

答案 C2.下列有关旅游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A.旅游规划属单项规划,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B.旅游规划目标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C.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可促进旅游同环境的协调D.旅游规划不包括旅游发展基础分析解析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需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故A项错误。

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故B项错误。

旅游规划包括旅游发展基础分析,故D 项错误。

答案 C3.下列不属于旅游规划基本内容的是()A.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活动B.旅游者C.旅游设施和服务D.旅游交通条件解析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以下6个方面,即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条件、其他基础设施和社会因素。

旅游者不属于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答案 B4.能确保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的措施有()①确保野生动植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②注意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③旅游活动规模应与环境承载量相一致④风景区应配备污染物的人工处理系统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均为确保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答案 D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旅游资源需要有足够的生存空间B.生存空间缩小会导致生物种群退化C.高山草甸破坏会导致荒漠化D.野生动物不需要太大的生存空间解析为了保持良性生态平衡,维系野生动物的持续繁衍,使植物群落保持其盎然生机,都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否则就会导致生物种群的退化。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4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4

双基限时练(四)旅游景观欣赏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景点和观赏位置对应正确的是()①庐山—远眺②一线天—俯瞰③神女峰—置身其中④洞庭湖—登岳阳楼俯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远眺可得庐山、神女峰峰峦之雄伟峻秀,置身其中近视才知一线天的妙处,观赏洞庭湖应在位置较高的地方俯瞰观望,视野开阔,产生美感。

答案 C2.欣赏下列哪些景观必须把握好时机()①路南石林②吉林雾凇③恒山悬空寺④峨眉“金顶佛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吉林雾凇、峨眉“金顶佛光”都是因季节和天气变化而出现的自然景观,需把握好时机,才可观赏。

答案 D3.关于自然景观的观赏地点和时间的选择,不正确的是()A.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近观可得B.泰山最宜夏季观赏C.比较小的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修建亭、榭、廊等D.观赏江河湖海应选择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解析不同的景观选择不同的观赏位置,可获得不同的观赏效果。

比如,峰峦之雄伟,惟远观可得;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获得其某种形象;山中的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要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瀑布景观,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观赏江河湖海,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瞰,兼收远望的景趣;面积较小的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等,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对于山水有机结合的景观,乘船方能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境。

泰山在我国北方地区,风景在夏季最美,若选择晴天,还可看到著名的日出景观。

答案 A4.欣赏旅游景点应该选择适当的位置,下列语句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C.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D.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解析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产生“人在画中游”的佳境。

答案 C旅游景观欣赏是人类通过对旅游资源观察而获得的内心感受。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双基限时练(五)中国名景欣赏一、单项选择题1.四大佛教名山分布的正确叙述是()①峨眉山—四川省②普陀山—福建省③九华山—浙江省④五台山—山西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解析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

答案 C2.下列有关峨眉山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山势逶迤,植物繁茂,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②山地垂直差异明显③有“峨眉天下秀”的说法④和乐山大佛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峨眉山降水丰富,植被繁茂;该山是断块隆起山地,垂直分布明显。

佛教建筑较多,和乐山大佛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答案 C3.关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黄山由花岗岩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由于地壳隆起而形成的B.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C.黄山松根部能释放碱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D.黄山风景名胜区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解析黄山是由于断裂作用而形成的断块山,受断层的影响,黄山形成了许多较大的溪谷、悬崖、陡坎等。

黄山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了许多奇峰,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许多怪石,如“猴子观海”等。

黄山松之所以能在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的地方生长,是因为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其生长。

黄山由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1990年被纳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答案 B4.下列我国著名溶洞与所在地区组合正确的是()A.芦笛岩——贵州铜仁B.七星岩——广西桂林C.冠岩——广东鼎湖山D.织金洞——云南织金县解析芦笛岩、七星岩、冠岩都分布于广西桂林附近,织金洞分布在贵州省织金县。

答案 B5.下列名胜古迹全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一组是()A.庐山、武夷山、青城山—都江堰B.泰山、庐山、黄山C.泰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D.黄山、黄龙、长城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列入世界遗产的旅游资源的分类情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双基限时练(二)旅游资源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自然现象或事物中,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的是()A.温泉B.台风C.溶洞D.雾凇解析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台风能带来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可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为之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台风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答案 B2.旅游资源的核心是()A.具有经济价值B.可以开发利用C.产生社会利益D.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解析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

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去某地旅游,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答案 D3.关于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和天然景观两种类型B.自然景观更多的表现在教育性旅游方面C.人文景观对于探险、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D.人文景观更多的表现在教育性质旅游等方面解析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种类型;自然景观对于探险、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主要意义;人文景观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质旅游等方面。

答案 D4.2011年10月17日,在第八届国际旅游文化推介会上,马尔代夫驻华大使表示:“四川有着令人羡慕的旅游资源”。

“虽然四川没有 1 200个岛屿,但你们有超过1 200个景点。

”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A.多样性B.非凡性C.可创造性D.永续性解析四川省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旅游资源极其多样,并且广泛分布,体现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点。

答案 A读下列景观图,完成5~6题。

5.以上所示事物和因素属于旅游资源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6.以上景观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A.①②B.③④C.⑤⑥D.③⑤5~6.解析第5题,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双基限时练(18份)双基限时练16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必修1双基限时练(18份)双基限时练16

双基限时练(十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2011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有器测气温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题。

1.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由①→②时()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在上升1~2.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第2题,从图中曲线变化可以看出,由①→②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即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答案 1.C 2.A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3~4.解析第3题,树木的生长速度与其所处的温度条件密切相关,温暖时期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宽。

据该树木的年轮可知,该地经历了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的过程。

第4题,M处的树木年轮密集,说明此时树木的生长速度慢,最可能是这段时间气温降低导致的,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海平面降低、雪线下降。

答案 3.B 4.C《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5~6题。

5.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6.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从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且高低交错分布,但总趋势是上升的,符合波动上升的说法,故D项正确。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基础练习14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含)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基础练习14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含)

双基限时练 ( 十四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性一、选择题1.华北的石灰岩山地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应了地区分异的哪一规律() A.垂直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分析华北石灰岩山地生长柏树、花岗岩山坡生长油松,树木种类存在差别主假如土壤存在分异,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D2.以下诗句都包含某种地区分异规律,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羌笛何必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表现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②“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表现了地理环境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③“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表现了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

”表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分析依据各样分异规律的特色进行剖析,①表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②表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D电视剧《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买卖。

下边图甲是他的贩运工具,图乙是其贩运途中常有的一种树木。

据此达成3~4 题。

3.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表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图甲所示的运输工具,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C.包头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丛林带D.阿克苏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4.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荒漠中属于()A.自然带散布的地带性现象B.自然带散布的地方性分异现象C.海陆地点要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D.地形要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现象3~4. 分析包头到阿克苏是东西方向,表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包头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而阿克苏则处于温带荒漠带;图甲是双峰驼,而阿拉伯人地处热带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单峰驼。

图乙是胡杨,其主要生长在西北荒漠中的绿洲上,是因水分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下边三幅图分别为“长白山天鹅景区一角”、伦贝尔草原”、“塔克拉玛干荒漠”,读图达成“内蒙古呼5~6 题。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6双基限时练(16份)双基限时练14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6双基限时练(16份)双基限时练14

双基限时练(十四)环境管理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实行环境管理的最终目的是()A.保护环境免遭破坏 B.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C.实现可持续发展 D.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解析环境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极限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免受破坏,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只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途径和措施,因此A、D项错误,B项明显不是实行环境管理的最终目的,而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答案 C2.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的原因是()A.世界经济的全球化B.区域经济的一体化C.环境污染没有国界D.《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解析环境污染没有国界,属于全球性问题,所以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答案 C3.区域环境管理的依据是()A.部分资源退化或枯竭B.部门行业特点C.区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D.污染因子的特点解析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环境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是区域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案 C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2005年5月,山东省沿东线工程的一些县区,环境部门依法强制关停了一些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保证地下水的储量。

根据材料回答4~5题。

4.环保部门依法“封杀”自备井的做法,属环境管理范围的哪类管理()A.区域环境管理B.资源环境管理C.专业环境管理D.环境技术管理5.环保部门的管理手段,主要运用了()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环境教育手段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5.解析第4题,企业单位的自备井会对水任意利用,环保部门“封杀”自备井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属资源环境管理。

第5题,环保部门隶属国家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的管理,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答案 4.B 5.A6.我国某些城市规定市区禁止鸣喇叭,这属于()①资源环境管理②区域环境管理③专业环境管理A.① B.②C.③ D.②③解析注意题干“市区禁止鸣喇叭”,一是规定了区域,二是规定了对噪声的控制,因此既是区域环境管理又是专业环境管理。

高中地理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双基限时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双基限时练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人类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也不同,下列组织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B.工业社会阶段——土地资源C.后工业化阶段——气候资源D.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矿产资源解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性明显。

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答案 D2.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②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③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过程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过度的开发会造成资源破坏,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

答案 B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回答第3题。

3.关于图中曲线表示能源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曲线表示木柴 B.②曲线表示煤炭C.③曲线表示石油 D.④曲线表示天然气解析根据能源的利用过程和图示可知②为柴草,①为煤炭,③为石油,⑥为天然气,④、⑤分别表示核能、太阳能,所以C选项正确。

答案 C煤炭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读图回答4~6题。

4.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A.①B.②C.③D.④5.用煤炭来发电(火电站)与水力发电(水电站)的主要不同是( )A.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B.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C.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D.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6.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A.②B.④C.③D.煤变油4~6.解析第4题,煤炭作为能源,发热量低,污染大,但煤在生产地发电后,再把电输送到消费地,对消费地而言显然很清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输煤为输电。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双基限时练(七)旅游规划概述一、单项选择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经济”应运而生,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假日经济”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②“假日经济”说明我国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③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假日经济”的宏观调控④“假日经济”体现了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假日经济”的最主要意义在于()A.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扩大就业,增加收入D.促进国民经济发展3.以下对旅游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介B.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C.旅游业是“无烟工业”D.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1~3.解析第1题,“假日经济”带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加强对“假日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2题,“假日经济”最主要意义在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3题,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三要素之一,旅游业是旅游媒介,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旅游活动中会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因此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

答案 1.C 2.D 3.C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迅速成为该地区重要支柱产业。

据此完成第4题。

4.下列有关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A.对现有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改造B.明确景点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C.规范旅游商业秩序D.在自然保护区内大规模建设旅游景点解析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尽可能保持其原始风貌,避免遭到过多的人为破坏;过多旅游景点的建设会造成自然保护区的破坏,违背了建自然保护区的目的。

答案 D5.关于旅游业经济职能的正确叙述是()A.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地位的作用B.有了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C.有利于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D.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旅游业的经济职能,故C项的文化职能应排除在外。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11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11

双基限时练(十一)出游前的准备一、单项选择题1.家住重庆的一位退休教师欲乘火车到庐山旅游,距离最短的乘车路线是()A.襄渝线——焦柳线——湘黔线——京九线B.成昆线——宝成线——陇海线——京九线C.川黔线——黔桂线——湘桂线——京广线——浙赣线——京九线D.川黔线——湘黔线——浙赣线——京九线解析旅游线路的选择虽然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但旅游者往往在做决定时依据某个主要因素,或者最经济、或者最短距离等。

如本题的退休教师选线的最主要依据是距离最短,因此,衡量比较四条路线,只能是川黔线——湘黔线——浙赣线——京九线最短。

答案 D旅游活动成功与否,旅游线路设计是关键之一。

据此完成2~4题。

2.下列说法中属于旅游活动线路设计要求的是()①符合自身特点②选择最佳路线③景观丰富多样④注意劳逸结合⑤追求最佳效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3.选择旅游路径时不需要考虑的是()A.尽可能选择最佳路径,以缩短旅游中花费的时间B.尽可能避免重复路线C.将沿途景点划分归类,尽量穿过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D.穿过尽量多的旅游景点4.有关旅游日程的安排,说法正确的是()A.旅游日程安排尽量紧凑,以参观更多的旅游景点B.旅游日程安排尽量有张有弛,动静结合C.旅游日程安排要轻松,以避免疲劳D.旅游日程可以随意安排,无所谓松紧2~4.解析第2题,旅游活动设计的要求很多,本题的各个选项都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3题,选择旅游线路时,尽可能选择最佳路径,以缩短游览中花费的时间,尽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串连成环状,尽可能避免走重复线路,而不是堆砌旅游景点。

第4题,安排旅游的日程要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是指要有一定的节奏性,保证游览质量。

答案 2.D 3.D 4.B5.下列旅游路线中具有观海岸地貌、文化旅游、沙漠探险等旅游内容的是()A.成渝线——成昆线B.京哈线——京广线C.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D.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解析陇海线的起点连云港可以观海岸地貌;陇海—兰新线沿线有许多古都(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和文化古迹,可发展文化旅游;南疆线位于塔里木盆地,可进行沙漠探险。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3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限时练3

双基限时练(三)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在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的中山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A.花岗岩山地B.玄武岩山地C.砂岩地貌D.喀斯特地貌解析我国在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的中山中,花岗岩山地占有突出地位。

答案 A2.华山的成因及地貌景观类型分别是()A.火山、花岗岩地貌景观B.火山、火山地貌景观C.断块山、花岗岩地貌景观D.断块山、火山地貌景观解析华山是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断块山,属花岗岩地貌景观。

答案 C3.下列旅游景观具有地带性的是()①火山地貌②峡谷地貌③冰雕玉砌世界④午夜阳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火山地貌和峡谷地貌的形成多与地质构造有关,虽有规律可循,但不属于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是在水热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带状分布规律,峡谷与火山地貌的分布多与构造带一致。

冰雪世界多分布于高纬地带,午夜阳光只有在极圈及以内的地区才能欣赏到,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答案 C4.下列地区属于我国传统旅游资源密集分布区的是()A.关中平原地区B.新疆罗布泊C.长江中游地区D.东北长白山解析我国传统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我国的东南部,其中以古老的经济中心最密集,包括北京及河北省北部、关中平原地区、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答案 A下图为广东丹霞山景观图,读图回答第5题。

5.广东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其地貌景观属于()A.火山地貌景观B.花岗岩地貌景观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解析广东丹霞山以丹霞地貌著名,其成因是当地的红色砂岩在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C6.黄山的成因及地貌景观类型分别是()A.断块山、变质岩地貌B.断块山、花岗岩地貌C.火山、岩浆岩地貌D.火山、火山地貌解析黄山属于断块山,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典型。

答案 B7.关于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是以我国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为分界的B.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表现为自然旅游资源东部清新秀丽,西部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东部以汉族文化为特色,西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C.我国旅游资源的东西差异中,又体现出了南北差异。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湘教版选修3双基限时练(14份)双基

双基限时练(八)旅游资源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旅游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旅游业用水量较少,对水资源影响比较小②旅游活动无废水排放,不会造成水体污染③旅游业大量用水与废水排放会对当地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④水资源不足和水体污染是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重视的问题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旅游开发活动对当地水资源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推进,用水量与污水排放量均大量增加,进而造成水资源不足和水体污染问题,这是发展旅游业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答案 C2.文物古迹直接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旅游者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B.当地居民对珍禽异兽的捕杀C.旅游者乱抛的垃圾D.在旅游区修建的道路解析由于游人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汗水等作用,会使文物古迹产生损坏。

游人中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直接破坏了文物古迹,使其失去原有的风采,这也是景区面临的重要难题,故需要提高民族素质,共同加以制止。

答案 A3.读无锡人对一些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与可达机会图,说明影响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游览的主要因素是()A.游览价值的大小B.交通的通达性C.感知机会的多少D.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解析随距离的增加,游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机会减少,这说明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影响游人到旅游目的地游览。

答案 D4.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数的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①保护景区环境②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④保障旅游质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某些景区限制游客人数的行为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和保障旅游质量。

答案 B5.关于旅游经济价值的正确叙述是()A.任何游览区的旅游经济价值都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B.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大C.旅游经济价值基本取决于旅游区与旅游消费市场之间的距离D.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也会影响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解析旅游景区的旅游经济价值并不与其游览价值成正比;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小;旅游经济价值受交通位置、通达度、游览价值、地区接待能力、客源市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双基限时练(16

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双基限时练(16

双基限时练(四)地域文化与人口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作用往往相同解析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答案 C2.初婚年龄的大小不能影响()A.出生率B.人口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D.亲子年龄差距解析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C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A.早出晚归B.安土重迁C.季节性迁移D.逐水而迁解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人口流动量很少,故其特征为安土重迁。

答案 B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到1995年流动人口达8 000多万。

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5.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4~5.解析从材料可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流动人口大大增加,多为打工和经商,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引起的。

答案 4.C 5.B6.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②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与婚龄是密切相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基限时练(十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1.华北的石灰岩山地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多生长油松,这一现象反映了地域分异的哪一规律()A.垂直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华北石灰岩山地生长柏树、花岗岩山坡生长油松,树木种类存在差异主要是土壤存在分异,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D2.下列诗句都蕴含某种地域分异规律,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②“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③“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根据各种分异规律的特征进行分析,①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②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 D电视剧《走西口》中的主人公田青,从事的是从包头到新疆阿克苏的皮货贩运生意。

下面图甲是他的贩运工具,图乙是其贩运途中常见的一种树木。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田青的皮货贩运路线上的景观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图甲所示的运输工具,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C.包头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森林带D.阿克苏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4.图乙中所示树木出现于沙漠中属于()A.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现象B.自然带分布的地方性分异现象C.海陆位置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D.地形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现象3~4.解析包头到阿克苏是东西方向,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包头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而阿克苏则处于温带荒漠带;图甲是双峰驼,而阿拉伯人地处热带地区,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单峰驼。

图乙是胡杨,其主要生长在西北沙漠中的绿洲上,是因水分条件改变而产生的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3.A 4.B下面三幅图分别为“长白山天鹅景区一角”、“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5~6题。

5.从图1到图3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6.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5~6.解析三幅图植被分别为森林、草原、荒漠,主要原因是从沿海到内陆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答案 5.B 6.B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7~10题。

7.图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解析分析图示是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

解答此类题要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特点;其次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将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

从图中看出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判定该山处于低纬度地区;由高度在5 000 m以上判定①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判定③为高山草原带;②处于①积雪冰川带与③高山草原带之间,是高寒荒漠带。

答案 A8.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解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因此,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这个规律。

答案 A9.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降水量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解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主导的因素是热量。

答案 A10.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解析该山的基带是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分布在热带雨林的两侧,即赤道附近。

答案 A读四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某植被类型海拔分布表,回答11~12题。

11.A.温带针阔叶混交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季雨林解析②③④地处于温带地区,这三地山麓的基带为温带自然带,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可以排除B、C、D项。

答案 A12.造成该植被在四地海拔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①②两地——光照条件不同B.②③两地——降水量不同C.③④两地——土壤不同D.①④两地——坡向不同解析①②两地主要差异是纬度差异,因此热量差异大。

②③两地经度差异明显,导致降水量存在差异。

③④两地主要是降水差异和热量差异。

答案 B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回答13~15题。

1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1月份M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14.M一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B.M侧是阴坡,热量相对较低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15.图中非地带性沙漠的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洋流C.海陆分布D.降水13~15.解析第13题,由M地气候图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故M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第14题,从左图判断M地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故同一自然带分布较背风坡高。

第15题,非地带性沙漠是因为受地形阻挡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稀少而致,故主导因素为地形。

答案13.C14.D15.A二、综合题16.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它们都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5)在图中的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陆地自然带字母是________,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C和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2)G和H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纬度地带分异热量(4)干湿度地带分异水分中纬(5)A和B南半球该纬度地带是海洋,缺少大面积的陆地17.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

(1)沿AB线,自然带依次由________带、________带过渡到________带;这属于由________向________的地域分异现象,主要是由于________差异造成的。

(2)自然带沿CD线的更替属于________方向的分异现象,这种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解析第(1)题,从我国东临太平洋考虑,AB线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其地域差异自然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第(2)题,CD线南北延伸,属于纬度分异规律。

答案(1)森林草原荒漠沿海内陆水分(2)纬度热量18.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的山地分布的高度是________米。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_,在大陆西侧的典型植被为______________。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该自然带典型的动物有________(举一例)(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和典型土壤等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会判读该图,明确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同时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即把该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相对照判读。

自然带①的水平分布在北纬70°—85°,可判定为苔原带;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其在北纬40°的高山上分布高度是4 000米—5 000米左右。

其余以此类推。

答案(1)苔原 4 000—5 000(2)否南半球在50°S—70°S范围内,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狭小(3)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4)红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5)南美洲(亚马孙平原)猩猩(河马)(6)低纬度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