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

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

见表6-1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

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

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

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

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

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14
二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感染后4小时内
参与的成分:皮肤黏膜屏障和皮肤或黏膜下的吞噬细胞。
2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感染后4-96小时内。
参与的成分: (1) 吞噬细胞:杀伤功能增强。 (2) 吞噬细胞产生的CK和炎性介质 →致炎症反应→产生免疫 效应分子→到达感染部位,增强Mф、补体、血小板等功能。
(b)处理抗原
抗原肽: MHC分子 复合物的 识别
(a)内化抗原 (C)经处理的抗 原肽与MHC分子结 合后表达于抗原提 呈细胞表面
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APC)
25

APC(antigen-presenting cell)即抗原提呈细胞, 表达MHC和协同刺激分子,能够摄取、加 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的一类 特化的细胞群,包括DC、巨噬细胞、活化的B 细胞和其他非专职APC。 按特点分两类: 专职APC:DC、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纤维母 细胞及脑内小胶质细胞等。
26

27

APC摄取抗原--处理成小分子多肽,以 MHC-抗原肽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 T细胞TCR识别--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 复合物,在协同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下,并 将Ag信息传递给T细胞,进而激活T细胞产生免疫 应答。 上述复杂过程称为抗原提呈。
(3) CK激活的细胞(B1、NK、γδ+T):增强固有免疫。
3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96小时后
活化的巨噬细胞或APC将加工处理过的抗原带到淋巴结等, 与T细胞协同产生特异性免疫。
15
三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 疫应答的关系
• 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特点: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抗原识别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MHC-I
CD8+T细胞
(二)反应阶段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TCR的双识别
CD4 T细胞
APC
MHC-II
抗原肽
APC
T细 胞活 化的 第一 信号 途径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
CD4+T细胞的活化 MHC-II
B7
多肽片段
APC
TCR
+ CD4 T细胞
信号1
CD28
信号2
淋巴细胞活化的双识别
双信号参与 下T细胞活化 的信号转导 途径


TD-Ag TI-Ag
TI-Ag
刺激BC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TI-1抗原:称BC丝裂原,如脂多糖。 高浓度:可诱导多克隆BC增殖分化; 低浓度:需与BCR结合才能激活BC TI-2抗原:有高度重复结构,如荚膜多糖 可同BCR持久交联并长期提供B细胞的活化 信号,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IgM类) ——一般无免疫记忆
抗体的效应

中和作用

抗毒素+游离外毒素→毒性中和 中和Ab+V→改变V表面结构,失去致病性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表面,都带 有IgG或IgM分子的Fc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极 易被吞噬C吞噬杀伤或降解排除

调理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激活补体—以上均可抗感染:清除胞外M
小结

T细胞的双识别构成T细胞活化信号一
AP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达的 相应协同受体配对性结合,信号二

B细胞
CD4+T细胞
MHC-II
信号1 B7
信号2 CD40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性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 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 发挥清除抗原效应的全过程。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先天性免疫应答——物质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屏障 1、机械屏障
机械阻挡、 上皮脱落、 纤毛摆动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适应性免疫应答——知识基础
细胞免疫
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活化、增殖、分化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体液免疫
特异性结合、并清除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先天性免疫应答——物质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屏障 2、化学屏障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先天性免疫应答——物质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屏障 3、生物屏障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先天性免疫应答——物质基础
第三道防线——深部屏障 2、胎盘屏障
厦门医学高厦等门医专学科高学等专校科学校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先天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与生俱来,可遗传 无须抗原的预先激活,发挥作用快 作用无特异性(广谱性) 无记忆性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3)根据效应结果: 生理性免疫应答 --- 清除有害物(如:病原微生物及其 产物,恶变细胞等),保持内环境 稳定。 病理性免疫应答 --- 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如: 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 (1)特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应 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 (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 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 疫应答。 (3)识别“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中 产生。

部分接受抗原刺激的T、B淋巴细胞中途 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当他们与同一抗原 再次相遇时,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 经胞和浆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效应。

3、免疫应答的阶段 非特异免疫细胞(Mφ、NK细胞)及细 胞因子参与,它们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及分 子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对抗原物质进行 破坏和清除。
2.反应阶段: (1)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抗原内化,经 加工、处理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递呈到B细胞 表面。 (2)B细胞与Th2间的相互作用为B细胞的活化 提供第二信号: 主要为CD40-CD40L
(一) B1细胞对TI-1抗原的免疫应答
TI-1抗原常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 高浓度的TI-1抗原可诱导多个B细胞克隆增 殖和分化 低浓度TI-1抗原只能激活有相应BCR的B细 胞克隆 B细胞对TI-1抗原的应答在机体抵御某些胞 外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比TD抗原 的应答发生早 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Ig类别转换、抗 原亲和力成熟及记忆B细胞形成。


一、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


B2细胞对TD-Ag的应答
特点:1.需要Th的辅助 2.有Ig类别转换 3.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4.可形成记忆细胞,有再次应答反应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识别的抗原 TD抗原 TI抗原
TD -antigen Recognized by B Cells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D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需依赖T细胞的辅助。
APC提呈抗原给TH
TH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细胞因子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抗原物质首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免疫应答。
特点:①潜伏期长(1~2周)
②产生的抗体滴度低
③在体内持续时间短
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以IgM为主
再次应答: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抗体,免疫系统
可迅速、高效地产生特异性应答,称为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特点:
①潜伏期短,一般为1~3天血液中即出现抗体;
4、MHC限制性
第二节
抗原呈递
• 内源性抗原: (endogenous
antigens) 位于细胞内的蛋白质抗原,如:病 毒蛋白、肿瘤抗原
• 外源性抗原:
(exogenous antigens) 位于细胞外的蛋白质 抗原,如:细胞外感染的 微生物及其产物

Presenting Pathway of Endogenous Antigen
1、内源性抗原的呈递
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呈递分子:MHC-I
加工区:蛋白酶体(Proteosome)
结合区:内质网(ER)泳衣品牌
PSMB8、9
Presenting Pathway of Exogenous Antigen
2、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呈递分子:MHC-II 加工区:内体(endosome) 结合区:MIIC、CIIV
CD40L—CD40(主要) ICAM-1—LFA-1 CD2—LFA-3

免疫应答ppt课件

免疫应答ppt课件
指TD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加 工、处理、呈递及T细胞对其识别阶段。 1、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2、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11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图4-2 抗原的提呈示意图
12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
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示意图
50
(三)体液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1、补体 2、细胞因子 3、防御素:直接杀伤 4、溶菌酶:作用于G+菌。 5、乙型溶素:由血小板释放,作用于G+菌。
51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二、 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特点:
1、有明显的特异性。 2、又称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活化
增殖
分化
29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TI-1抗原
细菌脂多糖
TI-2抗原
荚膜多糖
特点:
♫ 1、直接刺激B1细胞 ♫ 2、不产生记忆细胞。 ♫ 3、抗体均为IgM
30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特点:1、潜伏期长, 2、抗体效价低, 3、在体内维持时间短, 4、抗体类型:IgM,随后出现IgG, 5、低亲和力抗体。
方法:①应用免疫原或免疫应答分子②感染早期综合抗感染 ③合理使用细胞因子及其抗体
41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1时7分42秒
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
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以维 持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3.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4.体液免疫有哪些生物学效应? 5.细胞免疫有哪些生物学效应?
免疫耐受的类型:
天然免疫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免疫系统尚未成熟 前天然接触相应抗原,出生后将对该种抗原不发生应答 Owen(1945)发现异卵双生小牛的血型嵌合体。 人工免疫耐受:是指人为地给机体注入耐受原诱导机 体产生的耐受。 Medawar(1953)复制了胚胎期致耐受的动物模型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 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的特 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现象,但对其它抗原仍 保持正常的应答。 耐受原:诱导耐受形成的抗原。
CD8+Tc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穿孔素 → 靶细胞坏死 颗粒酶 → 靶细胞凋亡
Tc杀伤靶细胞特点:高效、连续、特异性
2.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主要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如IFN-γ、
IL-2、TNF-β等。 * 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增强其杀伤活性 * 吸引白细胞聚集 * 促进T增殖分化和分泌细胞因子
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
四、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阶段(抗原提呈、识别阶段)
抗原提呈细胞提呈抗原和T、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 别抗原
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协同作 用,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T细胞 效应T细胞:CD4+Th1和Th2、CD8+Tc 记忆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记忆B细胞
免 疫 应 答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概述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应答: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及 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

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

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免疫记忆、炎症反应和免疫逃逸等。

免疫记忆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在遭受同样的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时,能够迅速产生针对该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更为有效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记忆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

炎症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在对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产生反应时,产生的炎症物质对身体的损伤进行修复和抗炎的过程。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身体组织受损和器官功能下降,但也可以通过治疗和药物治疗控制炎症。

免疫逃逸是指人体免疫系统能够逃避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对其身体的攻击,继续保持健康状态。

这种免疫逃逸可以通过吞噬病原体和细胞凋亡等方式实现。

免疫应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进行有效抵抗的重要机制。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我们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免疫应答的概念和机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疾病非常重要。

第十三、四章免疫应答

第十三、四章免疫应答

Ti-Ag诱导免疫应答特点: ①不需Th细胞的辅助 ②只诱导IgM类抗体的产生
三、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及其特点
特 点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抗原剂量 大 小 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时产 初次接受某一抗原刺激时 生的免疫应答。 产生的免疫应答。 潜伏期 长,5~10 天 短,2~3天 抗体滴度 抗体类型 低 IgM为主 高 IgG为主
作业
2.选择题 (4)在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IgG B.IgA C.IgE D.IgM E.IgD (5)下述哪种抗原为自身抗原?() A.肿瘤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病毒性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细菌抗原 (6)关于体液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需要抗原刺激 B.不需要APC参与 C.B细胞 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Ig仅在细胞外发挥效应 E.对TD抗原的应答需Th细胞辅助
㈠第一活化信号(Ag刺激信号)的产生 ㈡第二活化信号(协同刺激信号)的产生 1. Th细胞的活化
2. Th细胞辅助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B细胞作为APC将抗原提呈给Th细胞,在与 ①活化的 Th 细胞表达 CD40L 与B细胞的 B细胞、 Th 细胞表面的 多对协同刺激分子 Th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Th细胞受到双信 CD40 相互作用; B 细胞上的BCR (即 mIg )与抗原结合,产 相互作用(主要为 CD40 与 CD40L )产生第二 号的作用, Th细胞活化。 ②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 B细胞的活化、 活化信号。 生第一活化信号。 增殖、分化。
第三节 T细胞的效应功能
2.活化的Th2细胞释放IL-4、5、6、10等诱导B
细胞增殖、分化、分泌抗体。 3.Tc细胞亚群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因子, 直接发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
细菌荚膜多糖、脂多糖等能直接激活静止的B细胞产生抗
体,无需Th细胞协助,产生IgM类抗体,不引起细胞免疫,
也不能诱导记忆B细胞产生。
B细胞活化第一活化信号
TD antigen
BCR
第一活化信号:B细胞通过BCR-Igα/Igβ识别Ag的B细胞表位, BCR协同受体CD21-CD19-CD81辅助第一信号的传递。
3、CD8+T细胞(CTL,Tc,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清除被病毒感染及胞内感染的宿主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引起移植物排斥 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杀伤机制包括:
1)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坏死或凋亡。

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内形成管状孔道(类似于补体的攻膜复合 物结构),可导致细胞死亡。 颗粒酶: 属丝氨酸蛋白酶, 激活凋亡相关酶系统诱导靶细胞凋亡。 CTL活化后高表达FasL,同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介导靶细胞 凋亡。
主要特征:1、识别抗原非特异性;2、即刻发挥效应,是早期
抗感染的重要机制;3、协同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包括:组织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组织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正常菌群 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 细胞等 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溶菌酶、铁 传递蛋白、乙型溶素、防御素等
化学物质
发炎 发烧
胃酸、汗腺分泌的乳酸等
感染部位的组织发红、变肿和升温 通过升高体温杀死入侵的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
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
特征:识别抗原的特异性;记忆性。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抗原递呈: 抗原递呈:降解产生的抗原肽在抗原递呈细胞内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复 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 复 合物,然后被运送到APCs细胞膜表 合物,然后被运送到 细胞膜表 面进行展示,供免疫细胞是别的过程。 面进行展示,供免疫细胞是别的过程。
抗原递呈细胞
概念: 概念:是指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递给 淋巴细胞而使其活化的细胞。 淋巴细胞而使其活化的细胞。
三、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T细胞 细胞: 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的 细胞:CD8CTL、 CD4Th1 、
通过释放多种可溶性细胞因子或淋巴因 子发挥作用,主要引起局部单核细胞浸润 子发挥作用, 为主的炎症反应。 为主的炎症反应。
四、细胞免疫效应
【APC】 APC】
---------------Ag+MHC II分子 Ag+MHCTCR+CD3 ---------------Ag+MHC-II分子 ----------------------MHC II分子 MHCCD4 ----------------------MHC-II分子 双识别 信号2 【 信号2 】 CD28----------------------CD28----------------------- B7
T细胞活化后可高表达 细胞活化后可高表达CD40L,可与 细胞表 细胞活化后可高表达 ,可与B细胞表 面的CD40结合,提供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面的 结合 细胞活化、 (协同刺激信号),协同刺激B细胞活化、增殖 协同刺激信号) 协同刺激 细胞活化 和分化。同时分泌IL-2、4、5和IFN-r等多种细 和分化。同时分泌 、 、 和 等多种细 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和血清蛋白等。
TD和TI抗原均可引起体液免疫。
TD抗原需要APC和Th的参与。 TI可直接引起体液免疫。
精品课件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液
(一)、抗原递呈和识别阶段 • 1、APC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 • 形成抗原-MHC-II分子复合物,表达
于APC细胞表面,供CD+Th细胞识别。 • 2、Th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精品课件
四、抗体的免疫效应
(一)中和作用 IgG(血液)和SIgA( 粘膜)
1.结合外毒素 中和毒性; 2.结合病毒 阻止病毒吸附进入宿主细胞。
精品课件
(二)调理作用
IgG-颗粒性Ag
Fc段
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 结合
IgM/IgG-Ag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激活补体→C3b
结合
巨噬细胞表面C3bR
精品课件
细胞等自行合成的肿瘤抗原或病毒蛋白, 在胞浆蛋白酶体酶的作用被降解成长度约 为8-13个氨基酸残基的免疫显性肽段,进 入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 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合成Ag肽-MHC-Ⅰ分 子复合物,表达在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 胞表面供CD8+细胞识别。
精品课件
2.外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等)被
2)颗粒酶(颗粒酶B) 进入靶细胞(通 过膜孔 道) 胱门蛋白酶(caspases, CPP- 32)活化 CAD活化 降解DNA。
注:CAD --- caspase activatable
deoxy精r品i课b件onuclease
(2) 穿孔素非依赖性机制
FasL(CTL)与Fas(靶细胞)结合 Fas的死亡功能区与效应器蛋白FADD结合 caspases(caspase 8,caspases 3)的级 联反应 核酸酶 CAD活化(去除I-CAD的 抑制) 降解DNA 诱导细胞凋亡

临床医学-免疫应答

临床医学-免疫应答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抗原识别阶段 二、细胞活化阶段 三、抗原清除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
(一)抗原的加工提呈: 1、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2、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二)抗原的识别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比较
溶酶体(内体)途径 胞质溶胶途径
下列哪一现象不属IV型超敏反应 A、接触性皮炎 B、结核菌素试验反应 C、青霉素皮试反应 D、慢性移植排斥反应 E、桥本氏甲状腺炎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超敏反应的自学要点
参与成分,主要特点
本章小结
1、免疫应答的概念与特点 2、T、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 3、免疫应答的分类 4、免疫应答的后果与超敏反应
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都 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CD2分子 D、MHC分子 E、丝裂原结合蛋白
与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无关的膜分子是 A、TCR B、CD3 C、CD80 D、MHC II类分子 E、CD28
CD4+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CD8+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细胞活化阶段
(一)CD4+T细胞的活化 第一信号:抗原刺激 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CD28-CD80)
APC
活化第二信号 CD80(B7) CD28
CD4+ T细胞
MHC分子
TCR
CD4 活化第一信号
CD4+T细胞的活化
细胞活化阶段
(二)CD8+T细胞的活化 1、与CD4+T细胞的活化相同 2、第二信号来源于CD4+T细胞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的抗体形成规律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生物学应对机制。

它的作用是识别和杀灭外界危害因子,向机体内部保护免疫力,反应快速、有效,避免机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免疫应答理解为机体对威胁的防御系统,使机体能够迅速应对病毒、细菌或毒素等侵略性细胞类因子。

免疫应答可以几种形式发生,其中具体形式要看受到攻击的实质而定。

有的会抵抗外族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毒素等;有的是用于抵御受损细胞的特殊物质的反应;而还有的是机体对特定蛋白质进行识别、反应,以便抵御身体内部应激素的变化。

免疫应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机体自身的遗传性免疫应答和学习性免疫应答,它们分别是本能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本能免疫是指防御机体的天性或遗传免疫应答,比如机体对某种病毒的抗体成分,就是一种本能免疫;而适应性免疫则是需要依靠机体自身的学习来进行防御,从而增加免疫力的抗性。

免疫应答的各种属性有着丰富多样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保持机体正常遗传与代代渐变的过程中,不受外界病原体和有害因子的影响,从而延续物种的保护能力,使生物因子得以安全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combination is Rare
Recombination is Rare
BDC
HLA Class I and II Molecules Have a Distinc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inds 8-10mers •Expressed on most Nucleated cells •Presents Cytosolic Proteins to CD8+ T cells
fyn
lck
Zap 70
2 Chains / (95%) or / (5%)
1 Binding site (Monovalent) Membrane Bound, Not Secreted Binds Antigen Complexed w polyendocrinopathy, immune dysfunction and diarrhea
Class III Class II (1.1 Mb) (0.7Mb)
Class I (2.2Mb)
DP DQ DR
BC
A
Centromere
Telomere
Frequent Recombination
Complement and Cytokines
Class I-like genes and pseudogenes
type I diabetes
(1) expansion of CD4+, autoreactive TH1 cells specific for autoantigens
MHC/self-peptide
CD4
CD4
MHC/V
TCR Vx
-T Lymphocytes Cytotoxicity “Help” Antibody Cytokine Secretion
BDC
B and T Lymphocyte Antigen Receptors
VH
VH
VL
CH1 CH1
VL
CL CH2
CL CH2
Ig/Ig CH3
CH3 Ig/Ig
Blk, Fyn or Lyn
-chain
BDC
Leu56 Asp57
BDC
HLA-Peptide: TCR
2 Helix NH3+ α1 Helix
TCR alpha
COO-
TCR beta
BDC
(-) IL-10
TGF
Co-Stimulation
CTLA-4 -
B7 CD28 +
T Cell
CD154 CD40 (CD40L)
APC
CD2 CD58
TCR-MHC
(+)IL-1, IL-6, TNF
BDC
The 2-Signal Model of Lymphocyte Activation
Absence of Signal 2
T Cell
TCR MHC
APC
Tolerance
Clonal Anergy or Deletion
J. Noble
human MHC
cell-surface proteins
important in self vs. nonself distinction
present peptide antigens to T cells
CLASS I: A,B,C
CLASS II: DR,DQ,DP
Th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Complex (6p21.31)
DQA1
Maternal 0501
DQB1
0201
cis
Paternal 0301
trans
0302
DQA1*0501/DQB1*0201
cis
DQA1*0301/DQB1*0302
DQA1*0301/DQB1*0201 DQA1*0501/DQB1*0302
BDC
-chain
DQB1*0402
2 light chains ( or ) 2 heavy chains (5 isotypes: IgG, M, A, D, E) 2 Binding sites (Divalent) Secreted into circulation Binds Soluble Antigen
V V
e
e
zz
C C
The Immune System
• Innate
• Antimicrobial Peptides
• Phagocytes (Macrophages, PMNs, Monocytes, DCs)
• Alternative Complement System
• Acquired (Adaptive) -B Lymphocytes Antibody
• XLAAD: “Autoimmunity Allergic Dysreg”
• Scurfin gene (Foxp3/JM2)
• Immunopathogenesis: Th2 Cytokines,
abnormal activation (Il-4,5,13)
-Scurfy+Nude: No Autoimmunity
-CD4+ into Nude: Disease
-Bone Marrow into irradiated: No Disease
-Require Antigen Stimulation for Disease
-Mixed Chimera: No Disease
BDC
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inds 13-25mers •Expressed on APCs, Macs, B cells, activated T cells •Presents Vesicular Proteins to CD4+ T cells
1 2 2 3
1 1 2 2
Class I
Class II
BDC
Cis and Trans- Class II Dimerization
Signal 1 + Signal 2
CD28
B7
T Cell
TCR MHC
APC
cytokines
Activation
BDC
Induction of CD4+ TH1 mediated autoimmunity:
A paradigm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ultiple sclerosis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