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师大版必修2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教学构思
本节课属于研究性学习的一次尝试||,围绕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手抄报、多媒体展示、讨论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所用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所属模块
如:必修2
单元\专题
第4单元
设计主题
第十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理念下||,为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关注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同时||,运用各种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
作为教学尝试||,选择本课内容做研究性课题||,是基于本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模仿科研的方法去学习||,开始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的课题||,选择此类的探究性题目学生较为感兴趣||,更利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和创新的能力||。
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等||,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值得研究||。
(2)变化的特点可以分三个阶段分析:
①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1840-1949)

高中历史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难点突破】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讲授新课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一、了解(一)、迅速浏览课文,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3)平均寿命短。

(4)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深化探究材料一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思考(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答案(1)破除缠足陋习;提倡女子学文化;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材料二下列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思考据图指出照片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①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

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知识要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进而对社会生活各领域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北师大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唯物史观看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将衣食住风俗设计成四个博物馆展厅,分别有四个小组的代表来解说介绍各自的变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图片的直观解说,探究背后的变迁趋势。

重点探究影响变迁的因素,以女性的放足运动为例。

视频《放足运动》,先让学生对缠足和放足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和感受。

然后再提供对应的资料去分析影响风俗变化的原因。

以小见大,在推及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因素。

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
1.穿的变化
2.吃的变化
3.住的变化
4.风俗的变化
二、变化的趋势
三、变化的原因。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步骤3:围绕各主题成果,进行讨论,形成衣、食、住和习俗变化的因素。老师给出“思考”题“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围绕思考,讨论回答。
所用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所属模块
如:必修2
单元\专题
第4单元
设计主题
第十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理念下,为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关注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同时,运用各种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
作为教学尝试,选择本课内容做研究性课题,是基于本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模仿科研的方法去学习,开始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的课题,选择此类的探究性题目学生较为感兴趣,更利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和创新的能力。
3、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第四组:展示风俗习惯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节课属于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属于第一次尝试,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在实施过称中关注各小组的落实情况。
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等,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值得研究。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清朝服饰”导入新课

北师大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54张PPT)

北师大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54张PPT)

思考一下:近代服饰演变有何特点?
• (1)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 • (2)西方服饰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
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如新式旗袍)。 • (3)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
中山装的造型。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勤俭节约、无私 奉献是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吉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 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改革开放后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阶段
鸦片战争后至 新中国成立
表现
男: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的改良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
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
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
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
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1926年3月 上海)
,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
,工作的需要。
婚礼的演变
本世纪—现 在流行个性婚纱 照。
50年代和60, 70年代的结婚照是 差不多的。
度 假 村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返回
知识结构
物 质
衣 男女服饰的变化
社 会
婚姻风俗

活 与
食 并行于世的中西 餐


住 居室建筑的演进




断发易服、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25张)(共25张PPT)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25张)(共25张PPT)
观察上图,近代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哪里?洋人取得租地建房的 特权是什么时候?
第一批通商口岸城市(租界) ;《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殖
民者最早取得了租地建房的特权。
英国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
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婚俗的变迁 葬仪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改变
1、婚俗的变迁
材料二:
材料一:民国初年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
旧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形式繁琐 新婚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婚礼形式文明简约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
明2,、尤其尚机他器风。俗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 缠的机改器,变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 器则强剪,辫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 也 断发
废止 缠足
1、最早提出:戊戌变法时,主 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1、鸦片战争后西方 文化的传入
2、辛亥革命的推动
改革开放后
2、新中国成立后
列宁装
布拉吉
20世纪50、60年代流行
绿军装 “文革”期间流行
3、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层出不穷,追求时尚个性
探究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衣)
让我们一起完成下列表格吧:
阶段
变化表现
服饰特征
原因
鸦片战争后至 新中国成立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
1. 父母之命、煤 妁之言 2. 问名 3. 会亲 4. 请期 5. 纳采)
1. 自由恋爱 2. 订婚
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 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
3. 婚礼:
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 人依次入席;
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北师大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材料与图片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六、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导入五一假期,举办婚礼较多。

根据学生参加婚礼和自己当伴娘的经历问题设计婚礼形式有哪些,引出婚俗变化折射百年社会变迁。

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剧情设计“我”居住在新疆阿克苏库车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生于2002年,今年17岁,男性。

新的一天开始了,正巧赶上星期天,17岁的“我”和妈妈一起参加婚礼,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问题设计:出门要穿外衣,“我”穿的外衣会是以下哪一件?(PPT图片展示)(学生作答)教师PPT图片展示中山装造型,讲解其思想和政治含义问题设计:“我”和母亲作为男方亲戚去抢亲,新娘家的房子可能是?(PPT图片展示)(学生作答)问题设计:婚礼现场,“我”看到的新婚夫妇会是那一对?(PPT图片展示)(学生作答)问题设计:婚礼现场,“我”看到流程会是哪一个?(PPT图片展示)(学生作答)根据《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探究社会进步表现?根据网络段子《鱼》抛出婚姻成本点出社会热点问题彩礼主题探究根据“我”参加得婚礼剧情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历史事件轴上标出近代以来中国婚俗受到冲击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列出相关重大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回忆中国近代史大事件,总结近代史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课件提出几个词语,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鸦片战争、救亡图存、民族工业、社会生活、近代化等。

设置疑问:请大家用一段话将这几个词连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连词成句的问题设置,既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对时代背景了然于胸。

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走向近代化,政治上掀起了一系列旨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经济上民族工业产生并曲折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对“近代化”一词做必要的解释,从而提出社会史观的概念,即“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人物与平常小事。

二、解读学习目标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并能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目标,指明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利于学生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长安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街上少女少妇们的打扮、举止,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到了酒店,孙媳妇穿着洁白的婚纱给吴老太爷敬酒,看到眼前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选自茅盾《子夜》吴老太爷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吴老太爷“昏了过去”说明了近代中国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探究案,并独自思考课件上的重点研究问题: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学生自主展示表达,简洁、规范,有自己的想法最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巩固落实;将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我的疑问”区,以便分享。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9-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9-北师大版

A
A.鸦片战争前后 B.辛亥革命前后
C.新文化运动前后
D.新中国成立前后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 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
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 C
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 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
油诗应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 新政时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 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 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
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1、中西合璧,保持特色
材料一: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 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破绽, 逼令该岗警剪去… …经再三恳求,请宽 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 …
材料二2:、广东由省被宣布动独立到之主时,动老老少
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 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 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 日。D. 新旧杂陈
〈江苏学业水平〉图中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 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
B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
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洋装”渐 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 )
民国初年的广州
民国初年的农村: 缠足的小女孩
3、地区发展不平衡
总结规律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①政治:政府的改革推动;民主革命推动;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③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④社会:民众的追求仿效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二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1
5.家族史调查:请学生采访长辈,了解家族在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中的故事,撰写一篇家族史小传。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希望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反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五)总结归纳
1.归纳要点: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析难点。
2.学生意愿:邀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3.教学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布置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影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提高历史感悟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其原因、影响。
2.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同时认识到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同时具备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勇气。

2019-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6张PPT)-文档资料

2019-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6张PPT)-文档资料

中国八大菜系
鲜、嫩、爽、滑
粤菜 金牌烧乳鸽
川菜 香辣炒蟹
味浓、重辣
清淡、味甜
苏菜
鲁菜
清炖蟹粉狮子球
迎宾花篮
清香、鲜嫩、味纯
中国其他菜系
闽菜 干烧鱼
徽菜 符离集烧鸡
湘菜 红煨鱼翅
浙菜 西湖醋鱼
各式西餐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 ——太平馆
上海最早的西餐馆:一品香
(中国人自己开设的最早的西餐馆 )
改革开放后的饮食结构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小结: 1、百年民生变迁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动荡中近代生活变化
新中国成立 后
改革开放以来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穿暖到穿好
多彩 多样 时尚

南方米饭 北方面食 西餐馆, 面包房,咖啡馆

中国传统住宅 西式洋房
习俗 风尚
留辫缠特足,征婚:姻包移办风, 易 婚“丧断繁发俗琐易—服、—”删“废繁止就缠足简”婚姻自由
经济发展 政府重视(1995安居工程)
3、民居建筑的变化
各地的传统民居 鸦片战争后: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挤;陈设简单
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习俗风尚
革命军为百姓剪辫子
鲁迅的“断发照”
到鞠躬——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末 中 外 跪拜 官 员 握 手
建国初,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 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所有领域都向苏联学习,穿着也 不例外。
思考2: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军装最时尚?
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美苏争霸开始, 国际形势趋于紧张;
“文革”时期,军人在人们心中是 最革命的,是捍卫社会主义的支柱,橄 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标签。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北师大版
③社会审美观念追随西方潮流 ④妇女追求个性解放为普 遍现象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练一练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 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 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
B 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 表述最恰当的是(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根本原因
材料:李鸿章又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阁下对贵国舍旧 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 欧美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 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 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 ,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 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致远号军官身穿马褂中间偏左为邓世昌
吉野号军官穿着西化服装合影
谢谢
皇室女性服饰
慈禧太后
肃亲王善耆侧福晋
清朝满族贵妇着装
归纳近代前夜中国男女服饰特点
机器轰鸣与田园牧歌的混搭
——鸦片战争后的男女服饰
中西服饰并存
1912-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教师与夫人及子女合影
城市里的改良旗袍
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 结合西式服装与中式 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 的四贴袋服装,定名 为中山装。
练一练
20世纪三十年代某史书有这样的描写:“妇女装束益趣新 奇。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赤露两臂;裤长仅尺余,下眼高 腰洋袜,两腿皆外露;首挽圆髻,不钗不冠,近则截发烙
C 之(指烫发),使曲散垂耳际……足着高跟鞋,头戴斜顶
小帽,除戒指、臂铡外, 簪环皆废矣。”对此材料理解, 正确的是( )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0-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0-北师大版

链接》》》家乡美食










茫 荡 锅 巴
南 山 光 饼








西餐对中餐之影响
1.西餐原料与调味品入百姓桌 2.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欢迎
蔬菜 调味品
北方四合院
北方四合院
一进院落
二进院落
三进院落
四进院落
北方四合院 三进院落
北方四合院
一进院落
二进院落
三进院落
四进院落
北方四合院
课外资料阅读:中 西 餐 之 别
谢谢
今天
……
服饰变迁的阶段性
服饰变迁的阶段性
服饰变迁的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中华饮食
《清稗类钞》: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 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中华饮食
链接》》》家乡美食
南 平 笋 燕
峡 阳 筷
樟 湖 炒



四 鹤 烧 蜜 鸡
塔 前 米 果
炉 下 炭 熏 鸭
后背不破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形制寓意
鸦片战争后:西装
20C上半叶:长袍马褂
改革开放以来
今天
……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建国后-60S中期:干部服
60S中期-70S末:绿军装
晚清时期
传统型旗袍
20世纪20年代
改进型旗袍
建国后-60S中期
列宁装、布拉吉
60S中期-70S末
绿军装
当代旗袍
改革开放以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必修2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说出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服饰、饮食、住宅、婚姻丧葬礼俗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通过教材的阅读与图片等资料的比较,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原因与社会特征,培养论证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动详实的历史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和反思历史,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

三、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服饰的变化;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2.教学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场拉锯战而来的是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大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显得尤为突出,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3.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图片资源丰富,建议教师适当补充部分图片,充实课件。

4.教学媒体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新课讲授】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一)原因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二)概况男子:长袍马褂→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女子:宽松肥大→流行旗袍、连衣裙(三)特点中西合璧;多元化。

(四)变化过程1.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1)男装的变化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由于其穿着潇洒适体,以及民国成立后社会风潮的影响,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

之后,国人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

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

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教师,则多是上身穿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

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山装。

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合作探究一: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①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②袋盖为倒立的钢笔笔架,寓意以文治国;③胸前五颗纽扣,指五权分立,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④袖口三颗纽扣,表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位为礼服,并赋予了新的含义。

今天许多人在公众场合也多装中山装。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

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可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2)女装的变化以旗袍变化为例,鸦片战争前,旗袍宽松肥大,没有表现女性的天性美;改良后的旗袍则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形、曲线表现得淋漓精致。

今天的旗袍则糅合和了古典元素,带有特色明显的中国风。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50年代,由于中国在经济、政治领域深受苏联影响,流行的时尚是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红色革命”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3.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生活的丰腴,着装也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即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合作探究二:(1)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宽松肥大)、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称身适体、方便(短袍窄袖)、平民化转变。

(2)从西装到中山装和旗袍的改良的启示。

①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②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一)原因(1)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2)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3)生活习俗的制约(二)概况(1)中国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这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2)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思考:论一论中餐和西餐有何区别?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三、住——居住建筑的演进合作探究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1.四合院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3.中西合璧中国的居室建筑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由于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

2.表现(1)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2)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3)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4)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1)婚姻习俗通过新旧婚礼情况对比可以发现,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没有婚姻自由。

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之后还有了结婚照。

但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人们对结婚照的要求也就不同。

50年代到70年代,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而现在的结婚照,可谓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2)丧葬礼俗合作探究四: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在丧葬礼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土葬。

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当然,还有新型的丧葬形式:树葬!(3)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

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现象众多,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等。

民国政府成立后,便开展了剪辫易服的活动。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4)小结合作探究五: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外来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2)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国内民主革命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4)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阅读与思考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中国人的标识。

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自己的文化衣衫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渐行渐远。

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什么外在的标识?——《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文化习俗该走向何处?探究活动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

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观点一: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二: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

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作出怎样的正确选择?提示: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教师应进行正确地引导。

一味的阻止或进行批判,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从另外一个层面,即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他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