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的心理疗法

中医的心理疗法

中医的心理疗法心理健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疗法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除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外,中医的心理疗法也成为许多人选择的治疗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心理疗法及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任何一种疾病都可能与心理状态有关。

中医心理疗法的核心理念是“精神与身体相互影响”。

它强调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调整身体的健康状况来影响心理状态。

因此,中医的心理疗法往往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达到整体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中医的心理疗法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在中医看来,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症状。

因此,在治疗心理问题时,中医师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病人的言行举止和脉象等方式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的心理疗法将心理问题归因为内脏脏腑的功能失调或气血失调,以及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不同病理变化。

中医师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按摩推拿、针灸、艾灸等来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并从根本上改善心理问题。

此外,中医的心理疗法倡导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保持健康的身心需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中医心理疗法强调通过与自然界进行互动,如静坐养神、散步沐浴阳光、欣赏自然美景等来舒缓心理压力,平衡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医建议在平时饮食中注重调养,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消闲,保持适当的作息时间,并且严禁不良习惯如烟、酒和药物滥用,以维持身心和谐。

总结起来,中医的心理疗法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心理疗法强调精神与身体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辨证论治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来改善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采用中医思想论述心理、认识、行为学等问题的研究领域。

它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融入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从中医视角探究心理学问题,从而避免从西方思维方式中解释心理现象,研究建立一种以中医观念为基础的独特的心理学框架。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明代。

以陆朴和明太极两大学派为代表的明代学者研究并运用了中医思想和艾灸学,从而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

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医心理学,研
究思想、方法、内容等。

中医心理学重视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观察心理病理现象,从而改进当代国际心理治疗方法。

它不但重视对患者心理病变的治疗,而且将西医治疗法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体系,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体语、脉语、阴阳八卦、中医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症状和心理病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例如,对于抑郁症,中医心理学将采取改变情绪以及调节生理节律的方法,比如艾灸疗法、中医药物治疗等,来促进抑郁者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自我调节,主张以理论、方法和技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促进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实践中,中医心理学主张采取艾灸、针灸、拔罐等经络和针刺治疗方法,以及药物、营养、心理调节等多重方法,来促进心理健
康。

中医心理学在实践中拥有诸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和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心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建立一套独特的心理学框架,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调节心理,强化心理机能,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心理科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的交汇心理科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心理科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的交汇心理科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心理科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的交汇心理科的研究与应用中医心理科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为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在中医心理科中,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究与应用体系。

一、中医理论在心理科中的应用中医理论强调身心相互关联,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

在中医心理科中,中医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心理问题的过程中。

例如,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心理特点,划分个体的心理类型,从而为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提供基础。

中医的“气血理论”可以帮助解释和调节人的情绪变化,平衡人体的心理状态。

中医的“脏腑学说”可以用来分析和治疗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找到恢复身心健康的途径。

中医的经络学说可以通过调理经络系统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以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中医的针灸和草药治疗等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心理问题的干预,以促进身心健康的改善。

通过将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中医心理科使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更具个性化和综合性。

二、现代心理学在心理科中的应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中医心理科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工具。

例如,心理评估是中医心理科研究的重要一环,现代心理学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中医心理科准确、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问题。

心理治疗是中医心理科的核心内容,现代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都可以应用于中医心理科的临床实践中。

此外,现代心理学还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中医心理科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支持。

通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心理科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中医心理科的研究与应用中医心理科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它可以用于解决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应激障碍等。

同时,中医心理科也可以应用于心理健康的促进和预防工作。

通过中医心理科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问题的本质和机制,优化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干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了解中医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了解中医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特点
中医心理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并治;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采用 多种中医特色疗法调节情志,促进身心健康。
与现代医学心理学关系及互补性
关系
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医学心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 ,具有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与策略
情志相胜法治疗原理及实践案例
情志相胜法治疗原理
基于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通过特定的情绪或行为来克 制或调节过度的情绪反应,达到平衡心理状态的目的。
实践案例
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患者,医生可采用情志相胜法, 如引导患者回忆愉快经历、进行放松训练等,以缓解不良情 绪。
五行养生法调整身心健康平衡
05
中医心理康复与预防保健措施
康复期患者中医心理康复计划制定
01
个体化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心理状 态、体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 的中医心理康复计划。
02
情志调养
运用中医情志理论,通过心理 疏导、情志相胜等方法,调节 患者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03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 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以改善 患者的身心状态。
高压力人群
针对高压力人群,提供减压、放松的中医心 理保健方法,如冥想、呼吸练习、音乐疗法 等。
季节性情感障碍预防及调理方法
冬季养肾防寒
春季养肝调情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可通过 食疗、运动等方式调节情志, 如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进行 户外活动等。
夏季养心安神
夏季炎热易导致心神不宁,应 注重养心安神,如保持心情愉 悦、避免过度劳累、食用清心 降火的食物等。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及其与心理医学的关系导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医心理学则是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探索人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调节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理学的应用以及它与心理医学的关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心理学的起源中医心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古籍。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了人体心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心理学主要涉及人体心理活动的调节和疾病的心理学解释。

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概念为中医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心理健康调节中医心理学通过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中医经常应用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2. 疾病康复辅助中医心理学可以为疾病康复提供辅助治疗。

通过情绪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加治疗的积极性和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在癌症康复期间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缓解心理上的负担。

3. 健康管理和预防中医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通过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的关系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都是研究人类心理问题的学科,但其研究角度和方法有所区别。

1. 理论基础的差异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着重强调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而心理医学更倾向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2. 方法的不同中医心理学主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方法来调节人体的心理状态。

而心理医学借助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来解决心理问题。

3. 互补与融合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医学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借鉴和融合的。

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心理疾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理学中医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中医心理学强调,心理疾病的形成是与人体的阴阳失衡、五脏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心理学中将心理疾病看作是人体整体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采用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辨证施治包括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和询问病史,判断病人的病情所属的中医病理范畴,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施以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例如,在治疗抑郁症时,中医心理学强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病人的阴阳平衡、调整五脏功能。

具体治疗方法有:中药治疗,如用酸枣仁、柏子仁等药材煮水饮用,具有安神、止痛的作用;针灸疗法,如在耳穴、手脉等点位进行针灸,有助于调整脑神经功能、缓解症状;推拿按摩,如通过按摩足三里、太溪等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抑郁症状。

二、调整饮食起居中医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注重调整病人的饮食起居习惯。

首先,中医心理学鼓励病人保持合理的饮食。

合理的饮食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在治疗焦虑症时,中医心理学建议病人少饮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多食用香蕉、燕麦等富含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

其次,中医心理学还注重病人的起居调整。

起居调整包括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的生活作息等。

例如,在治疗失眠症时,中医心理学强调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剧烈运动等,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三、精神调养中医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发生和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中医心理学注重病人的精神调养。

中医心理学第三版本科考试重点

中医心理学第三版本科考试重点

中医心理学第三版本科考试重点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论1、中医心理学的定义: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中医心理学的特点:整体性、边缘性、实践性3、中医心理学学科属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4、最古老的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术祝由术与心理学:“祝由”这样的医疗活动实际上包含了许多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在内。

第一,从业者有医学和心理学知识。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第二,以语言为手段,从业者能深刻分析和把握病人心理,对证治疗。

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第三,施术者能较好的进行情境设置,同时因人制宜。

应该看到祝由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这是由于它的产生背景导致的,但它不是简单的迷信。

第二章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1、形神合一论:广义神、狭义神形神关系(形为神之质、神为形之主、形与神俱、形神合一)2、心主神明论: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心神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3、人格体质论:五态人格划分、阴阳二十五人4、阴阳睡梦论:睡眠与阴阳、营卫气血、脏腑的关系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1、中医心理疾病的定义2、形神失调是中医对心理疾病最根本、最核心的认识3、原文背诵:《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第四章心理疾病中常用治疗方法1、意疗的定义2、顺情从欲的治疗原理与具体方法3、语言疏导四部法:擒、纵、切入、突破4、情志相胜疗法的含义、原理、具体方法5、移精变气的含义和方法6、志意以绳(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疗法)的含义、方法(习以平惊--系统脱敏)7、气功(调心、调息、调身),意识调控的基本技巧(意守、观想、入静),气功的适用范第五章常见中医心理疾病1、重点掌握郁证、不寐2、每种疾病的基本定义、主要临床表现、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心理中医治疗方法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的能量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中医治疗方法:
1. 中医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症状,中医医生会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

在心理中医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技术包括推拿、拨罐等,可以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来改善气血的循环,缓解身体的紧张和压力,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4. 中医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多吃具有舒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柠檬、薄荷等。

5. 中医心理咨询:中医医生会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困扰,从而指导患者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中医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障碍,对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精神疾病,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究中医药理论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中医心理学强调身心相互影响,认为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理身心平衡来维护健康。

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指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倡“内外合治”的理念,注重调理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康复。

历代中医医家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理疾病的诊疗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六腑共同调节的,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中医药理论认为,情志失常易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 中医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心理学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舒缓情绪等方法,调整身心状态,维护健康。

中医心理学所强调的“治未病”观念,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还在慢性疾病、疼痛症状、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心理学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调理体内气血失调、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5.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心理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和疗法,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心理学将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应用在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平衡和提升。

中医心理学pdf

中医心理学pdf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研究中医心理疗法、脏腑养生、形神合一、经络穴位、顺应四时等方面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情志调理情志是指人类对于各种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

情志调理是指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身体健康的方法。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二、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存的,心理因素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身体状态也可以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中医强调要注重身心的整体调养,通过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来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

三、脏腑养生脏腑养生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来达到健康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如果某个脏腑器官出现异常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要注重脏腑的养生,保持各个脏腑器官的正常运转。

四、经络穴位经络穴位是指人体内部的经络和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通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关键点。

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经络,可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经络穴位调节方法有按摩、针灸等。

五、顺应四时顺应四时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节生活习惯和饮食,以适应自然规律。

中医认为,季节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气血流通,因此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春季应多食清淡的食物,夏季应多食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应多食滋润的食物,冬季应多食温热的食物等。

六、病后康复病后康复是指在疾病治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身体的康复和预防复发的方法。

中医认为,病后康复要注重调理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使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常见的病后康复方法有食疗、运动等。

七、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评估和诊断的过程。

中医心理学简答题

中医心理学简答题

中医心理学简答题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

它探讨了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并试图理解人的心理问题与中医理论相互关联的方面。

1. 中医心理学的起源是什么?中医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和《难经》。

这些经典文献中包含了关于人体、心理和疾病的理论。

从这些经典出发,逐渐形成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中医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有何不同?中医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传统心理学主要以西方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分析和解释心理现象。

而中医心理学则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医的观念、理论和治疗方法应用于心理问题的研究与治疗。

3. 中医心理学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中医心理学将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结合,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及调整情绪、心理状态等方面来改善心理健康。

它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来帮助改善人的心理问题。

4. 中医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案例?中医心理学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

例如,在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中,中医心理学的方法被广泛采用。

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应对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中医心理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5.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如何?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心理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融合了中医和心理学的优势,为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未来,中医心理学有望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以上是对中医心理学的简答题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咨询辅导: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心理咨询辅导: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从历代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医心理学史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中医心理治疗,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在众多的中医典籍中都有中医心理治疗的运用。

那么,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假借针药疗法:指假借针灸或药物配合言语诱导,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其实质属暗示疗法。

2.改变环境疗法:因环境导致心理失衡而发病者,改变生活环境后会使病情好转,这是中医心理疗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解除心因疗法:指对症治疗,“心病还须心药医”,弄清心理疾病的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让患者消除疑虑,直面事实,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4.气功吐纳疗法:气功疗法是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宁静思想,意守丹田,调整呼吸,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和心理活动,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种常见疗法。

5.情志相胜疗法:根据五行相互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并有效地调节由这种情绪产生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6.抑情顺理疗法:指医生用言语或行为解除病人疑虑,使病人通达致病和愈病之理,使其坚持对病态心理作自我抑制,而达到治愈之目的。

7.相反情绪疗法:是指先辨别病态情志的阴阳属性、再设法使病人产生相反属性的情志来制约病态情志,是中医心理治疗的特色疗法之一。

8.激情刺激疗法:用言语或行为骤然激发病人的某种心理产生使之处于应激状态,借此纠正致病情绪、消除病症的治疗方法。

9.言语开导疗法:指依靠医生的威望,运用言语开导影响病人,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治愈心理疾病。

此外,中医心理治疗还常常采用行为诱导治疗、动作体位治疗、厌恶反射疗法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精神健康网专家指出,在运用中医心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一些宁心安神、健脑益智的药膳进行调理,疗效更佳。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疗愈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完美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神始生于心,其形始见于意”的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本”、“心者,喜怒在心,怖患在脏,恐惧在肾,寒温在肝,喜乐在脾”等对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针灸疗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了“阳明病者,酌针于阳明”、“太阳病者,酌针于太阳”等针灸疗法的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起到调整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除了针灸疗法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药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调整情绪等多种生活方式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治疗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在治疗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了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来说,治疗要根据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

中医心理学如何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理论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不仅被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还在心理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面临心理失衡时,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理论能够提供独特而有效的调理方法。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

在人的心理状态中,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与失衡。

例如,兴奋与抑制、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等都是心理阴阳的表现。

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人的心理是健康、稳定的;而当阴阳失衡时,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那么,阴阳失衡在心理层面是如何表现的呢?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焦虑、紧张的状态,这就属于阳盛的表现。

阳盛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失眠、烦躁、易怒等问题。

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沮丧、消沉、缺乏动力,这就是阴盛的情况,可能引发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

而阴阳两虚则表现为时而兴奋过度,时而情绪低落,缺乏稳定的心理状态。

中医心理学运用阴阳理论调理心理失衡,首先注重的是个体的整体状态。

它不仅仅关注心理症状本身,还会考虑到个体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

比如,一个体质偏阳热的人,容易出现阳盛的心理失衡,可能需要通过清热降火的方法来调整。

而体质偏虚寒的人,若出现阴盛的心理失衡,则需要温阳散寒来改善。

在调理方法上,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心理失衡的发生。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

就作息而言,遵循自然的昼夜节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阴阳的平衡。

白天属阳,应充满活力地工作和学习;夜晚属阴,要安静休息,让身心得到放松。

运动方面,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阳气;而像瑜伽、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则有助于滋养阴气。

饮食上,根据阴阳属性选择食物也很重要。

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有助于补充阳气;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可以清热滋阴。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中医心理学有多种具体的调理手段。

中医心理学重点

中医心理学重点

中医心理学重点
中医心理学是将中医理论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探讨身心健康
的综合学科。

以下是中医心理学的几个重点:
1. 五行学说
中医心理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一个核心概念。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代表着人体和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同能量。

中医心理学
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的情绪和行为,并提供调节和平衡的方法。

2.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在中医心理学中发挥重
要作用。

根据脏腑学说,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情绪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中医心理学借鉴脏腑学说,分析和治
疗心理问题。

3. 情志学说
情志学说指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心理学通过情志学说来理解和干预情绪问题。

例如,愤怒和忧愁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喜悦和平静有助于身心平衡。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医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刺激,针灸可以调理人体气血,达到舒缓情绪和改善心理状态的效果。

针灸疗法被视为一种非药物、非侵asive的治疗方法。

以上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

中医心理学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心理学原理,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健康的平衡。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身体、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健康问题。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中医心理学及心理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中医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它们的定义、功能以及如何应用于中医实践当中。

一、中医心理学的定义与功能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人的心理与中医的关系,探索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中医方法对心理治疗的效果。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五行心理学:五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相联系。

中医心理学运用五行理论解析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问题,并根据五行互相制约的关系,推断出心理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情志学说:情志学说认为人的情绪状况与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心理学通过运用情志学说,深入研究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调理方法。

3. 脏腑心理学:中医将心理活动与脏腑联系起来,认为脏腑功能失调会引起心理问题,反之亦然。

中医心理学探索了脏腑与心理的关系,并通过相应的调理方法,实现脏腑与心理的协调。

中医心理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心理状况:中医心理学通过采用心理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包括情绪、性格、认知等方面的特点,为制定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心理干预:中医心理学通过运用中医的方法,如针灸、草药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其身心健康。

3. 预防与健康教育:中医心理学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中医心理治疗的概念与应用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应用,旨在通过中医方法调理身心,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中医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1. 针灸:针灸是中医心理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理问题。

2. 草药疗法:中草药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节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中医心理学研究生

中医心理学研究生

中医心理学研究生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讨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作为一名中医心理学研究生,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研究。

首先,我将研究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通过调理身体,恢复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可以改善心理问题。

我将深入研究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索中医理论如何作用于心理问题的治疗。

其次,我将探讨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我将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探索中医治疗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比如对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常见心理问题的中医治疗方案。

同时,我还将结合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将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探索中医心理治疗的综合模式。

最后,我将研究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而传统的西方心理治疗方法在一些人群中可能存在适应性差的问题。

因此,探索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我将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医心理健康干预计划等方式,探索中医心理学在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心理学研究生,我将致力于研究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希望能为发展中医心理学做出贡献,为心理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中医心理学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中医心理学如何应对焦虑情绪

中医心理学如何应对焦虑情绪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焦虑情绪似乎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常客”。

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都可能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

而中医心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为我们应对焦虑情绪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心理学认为,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以及情志失调等密切相关。

从脏腑功能的角度来看,心主神明,肝主疏泄。

当心的功能失常,无法安宁神志,或者当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都可能引发焦虑情绪。

同时,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也会增加焦虑的发生风险。

在气血运行方面,中医强调“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血的通畅对于维持身心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内,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情志的异常,表现为焦虑、烦躁等。

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应保持平衡。

若长期处于过度的忧思、惊恐等不良情志状态,就会损伤相应的脏腑,进而引发焦虑。

那么,中医心理学具体是如何应对焦虑情绪的呢?首先是情志相胜疗法。

这是一种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而陷入焦虑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激怒来转移其注意力,打破思虑过度的状态。

“喜胜忧”,用欢乐的情绪来化解忧愁和焦虑。

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志相胜疗法的运用要适度,否则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其次是顺情从欲法。

即顺从患者的意愿、情绪,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某些愿望无法实现而感到焦虑时,帮助其实现愿望或者调整其期望,使其心理得到满足和平衡,焦虑情绪也会随之减轻。

再者是言语开导法。

通过与患者进行坦诚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和焦虑所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分析问题,讲解道理,帮助患者消除疑虑,改变不良的认知,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除了心理疗法,中医还有许多调理身体以缓解焦虑的方法。

中医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

人们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恐惧,这些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而中医心理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为缓解焦虑症状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心理学认为,焦虑症状的产生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心、肝、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衡,可能导致情绪的异常。

比如,心主神明,若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就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焦虑不安的症状;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会使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也会影响心神的安宁。

在心理方面,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等都会影响焦虑的发生。

例如,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长期的负面思维模式,如过度担忧、自我否定等,也会加重焦虑症状。

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都可能成为诱发焦虑的导火索。

此外,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导致焦虑的出现。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帮助缓解焦虑症状的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调节情志,可以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缓解焦虑的目的。

比如,“喜胜忧”,适当的喜悦可以驱散忧愁;“怒胜思”,适度的愤怒可以克制过度的思虑。

同时,中医还提倡通过培养良好的心态,如保持平和、乐观、宽容等,来预防和缓解焦虑。

其次,中医的食疗方法也对缓解焦虑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的焦虑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补益心脾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则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佛手、玫瑰花、橘子等。

再者,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缓解焦虑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中医心理学课程设计

中医心理学课程设计

中医心理学课程设计1. 引言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并将二者作为整体来看待和治疗。

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压力增加等因素,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

因此,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探讨中医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下:1.熟悉临床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解临床病例的处理过程和诊断方法。

2.探讨中医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理解心身相互关系,提高对中医方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各种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推拿、草药、气功等,并熟悉各种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认识与了解临床中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想象练习、深度松弛等,提供多种治疗选择和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5.提高学生对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并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内容3.1 中医哲学与心理学1.中医哲学的发展和演变2.中医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3.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和心理健康关系3.2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方法1.中医五脏六腑与心理健康2.中医经络与心理治疗3.中医气功与心理调节3.3 临床心理学病例处理方法1.心理学评估工具及其应用2.认知行为治疗及其应用3.幻象练习及其应用4.深度松弛技术及其应用3.4 中医心理学实践1.中医心理学中的治疗方法2.实用中医心理学上的案例分析3.中医心理学的实践技能训练4. 授课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包括彩色课件辅助授课、病例分析、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

5. 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组合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堂笔记、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学期末论文等。

6. 参考教材1.《中华临床心理学手册》2.《中医心理学》3.《实用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7. 教学时数本课程为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理论课,16学时为实践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治疗方法中医心理学1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

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人类最古老、最早的疾病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代心理疗法的源头。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中医重视以治神为本。

这里所谈的神,就是心神,神是与形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须配合治神,二者不是孤立的。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支配形,神是更重要的,所以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见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治病要先调神?既然心神对生命对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当然都应该先调治心神,如果属于心身疾病,就更应该重点调神,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

中医的神有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广义指大自然的力量。

就是说,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转,产生阴阳变化,四季寒温、昼夜变化,从而赋予大地生机,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生命。

狭义指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总称,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里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化心理病机中医自古就十分强调情志内伤这一病机,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如喜、怒、忧、思、悲、惊、恐过度,可以导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既可直接产生新病,如可以发生厥证(中风、脑溢血)、呕血(胃出血),也可间接诱发旧病,如怒可损伤肝,思可损伤脾,悲可损伤肺,喜则伤心,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诱发形体疾患。

如癫狂、失眠(不寐)梦多、心悸、郁证(抑郁症)等。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且七情内伤往往是许多心身疾病的重要病因,如头痛、眩晕(高血压病)、胸痹(冠心病)、消渴(糖尿病)、胃脘痛(胃溃疡)、呃逆等。

中医五神藏与心理治疗中医的神包括: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什么是心藏神?心藏神,就是指心脑主宰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什么是肝藏魂?肝藏魂,就是人的肝主魂,那么魂的功能又是什么呢?魂的特点是与神并出,魂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指谋虑。

所以一个人若肝有问题,谋虑就会受到影响,即所谓“肝主谋虑”。

肝魂与心神是互为相关的,其特点是魂受制于神,“神劳则魂荡”,这就是说,神魂虽分主于心和肝,但主宰在心。

什么是肺藏魄?魄,中医认为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属于本能意识,比如人出生后的视、听及手足运动、啼哭等一些本能。

魄是和精在一起的,所谓“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

”肺藏魄,就是指肺和魄的关系最大,年轻人肺气充足,而有气魄,所以耳聪目明,言语不乱;人老了,肺气虚,所以言善误,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八十岁,肺气虚,故言善误。

”这就提示,老年人言语混乱,就要适当地增强肺气。

什么是脾藏意?意,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思维及记忆。

意和脾的关系最大,“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烦满)乱”。

什么是肾藏志?志,指记忆的保持。

肾藏志,是说记忆这一思维活动与肾有密切关系,肾虚之人,脑记忆力减弱,是因为肾生精、精生脑髓之故,就是说肾虚精不足的人,易影响大脑而致记忆力减退。

五神藏的重大意义在于独调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心理情志的密切相关,对于心理养生、心理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中医心理学2什么叫情胜心理疗法中医的以情胜情法,又叫情志制约法,也叫情绪收调法。

其中又多用五行相胜法。

中医用这个方法治疗心理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有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秀才叫范进,得知中了举人后,竟高兴得成了狂人,他的家人很着急,就请了一个老中医来看,老中医说:“《黄帝内经》说这是'喜伤心’,治疗的办法是'恐胜喜’,这位秀才平日最怕谁?”家人说:“最怕他的老丈人”。

医生说:“那就请他来打他一巴掌就好了。

”家人照着做了,范进果然被打醒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的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治疗总则:因情而起,也因情而去。

情胜心理疗法的原理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绪生于五脏,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思、肺生悲忧、肾生恐。

就是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具体归纳为:用悲伤制怒法、用惊恐制喜法、用愤怒制思法、用喜悦制忧法、用思虑制恐法。

’用悲伤制怒法《黄帝内经》“怒伤肝,悲胜怒”。

因为怒是肝的情志(肝志怒),悲是肺的情志,“怒伤肝”就是大怒使肝气出现太过,而金克木,所以用悲来制约肝。

肝气平,怒也就可以平和了。

有一个患者,因兄弟跟他争房子,打了起来,后来气得发了狂,到处奔走叫骂,医生判断这是怒伤肝,就骗他说:“你的弟弟出了车祸,已经死了”。

他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大哭了起来:“兄弟呀,我对不起你啊……”哭罢,他的狂证竟然好了。

这就是以悲制怒的例子。

用恐制喜法喜伤心,恐胜喜法,就是因大喜伤了心神而出现精神障碍,可用恐的办法进行制约。

按照中医理论,因为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心为火脏,恐是肾的情志,肾是水脏,水克火,所以心志太过,出现大喜伤心时,前人就用肾水来克制心火。

用怒制思法思伤脾,怒胜思。

中医认为,因思念伤了脾,导致不想进食,用使他生气的办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有一个年轻人因失恋得了抑郁症,每天抑郁独处,似醒非醒思念不已,家人请来了老中医,老中医诊脉后,大骂他道:“一个大男人,竟为一个女子弄得如此狼狈不堪,有什么出息?要是我的儿子,早就赶出去了。

”年轻人听了勃然大怒,站起来就要打那老医生,被他父亲紧紧拉住。

从此,年轻人的抑郁症状竟解除了。

如果因为思念过度伤了脾,使人陷于思念而不能自拔,就用激他愤怒的办法,因为木克土,肝属木,主怒,所以怒志能调节脾思。

用喜制忧法悲伤肺,喜胜悲。

对于因悲伤损伤了肺者,可以采用让他高兴的办法进行心理治疗。

古书载有一个书生,爱上了一个小姐,其父不同意,因而悲哀、难过不已,伤了肺,咳了起来,而且越咳越重,后来竟呕起血来,在外地经商回来的父亲知道情况后,就去找医生。

医生说遂了他的心意,病就会好转。

他的父亲只得去向小姐家提亲。

当书生知道小姐答应了亲事后,心中大喜,咳嗽、呕血竟霍然而愈。

悲是肺的情志(肺志悲),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如果因为悲伤损伤了肺,让人不能从悲伤的低谷中走出,那就可以用让他高兴的办法来制约悲伤情绪,因为火克金,心属火,肺属金,所以心志喜能制约肺志悲。

用思制恐法恐伤肾,思胜恐。

这是恐惧伤了肾,采用增加思念的办法来制肾的心理治疗法。

有一个老人,路过坟地时,被一只野狗吓坏了,回家后不断做噩梦,医生看后,对家人说,他这是因恐惧伤了肾,可以用让他思念的方法来治疗。

于是他的家人就把他最喜爱的小儿子送到远处的亲戚去。

老人因为思念儿子,噩梦也变成了梦中与小儿子相聚。

如果因为恐惧伤了肾,让人不能战胜惊恐,那就可以选用让他思念的办法来制约肾,因为脾属土,肾属水,土克水,所以思能制约肾恐。

以情胜情医治心理病是中医的一绝,不过对患者施行情胜法的人,要有一定的威望,最好是医师或是他的长辈。

情胜心理疗法的灵活应用情胜心理疗法(情志制约法)不一定严格按照五行制约的规律,可以根据实践经验灵活应用。

如中医《黄帝内经》就有以惊法治疗呃逆的办法,即用惊恐的办法打乱患者的呃逆节律,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

这就是《灵枢·杂病》“哕……大惊之,亦可已”的记载。

再如,古医书记载:一青年因落榜得了哕证,每天呃逆不止,老中医让其家人半夜到他的窗下学鬼哭,这年轻人被吓醒了,未料,他的呃逆竟不药而愈。

这就是对《黄帝内经》情志治病的活用。

中医情胜心理治疗规律大怒伤肝,悲胜怒(金克木);大喜伤心,恐胜喜(水克火);大思伤脾,怒胜思(木克土);大悲伤肺,喜胜悲(火克金);大恐伤肾,思胜恐(土克水)。

若掌握了上述中医情胜规律,人人就都可以自行调节心理平衡。

中医心理学3怎样区分阴阳情志《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叫做“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就是说情绪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

那么,我们也可以应用情绪变化调整人的心理阴阳。

怎样区分阳性情志和阴性情志呢?我们大家先做一个心理实验: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右手摸着我们左手的脉,然后回想一件令你愤怒无比的事,比如有人造谣中伤你,慢慢地你就会出现阳性情志的症状:你的脉会加快,心跳会加速,头脑会发胀,血压会升高,面色会发红……我们再做一个心理实验:用同样的办法,闭上眼右手摸着左手的脉,然后,请你想一件最让你悲伤的事,最好是伤心得眼泪都流了下来,比如你的亲人去世了……慢慢地你的脉就会变慢,心跳同样慢了下来,呼吸变缓,面色变白,眼神暗淡……这就是阴性情志的症状。

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让我把阳性清志和阴性情志再区分一下。

阳性情志:大凡能使气血流动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变快,脉率加快,血压升高,气血上冲,面色变青,心情激动的情志,皆属阳性情志。

如大喜、暴怒、大惊……阴性情志:大凡使气血流动缓慢,心跳减慢,呼吸变缓,脉率变慢,血压下降,气血下降,心情抑郁,面色变暗的都属阴性情志,如大悲、大忧、大思……怎样自我调整阴阳情志如果出现阳性情志过激如发生大喜、大怒而不能控制时,我们可以用阴性情志来制约:即大喜的可用大怒来制约,就是回想一件悲伤的事即可控制住我们的情绪;大怒就用大愁来制约,就是想一件忧愁的事来调节。

如果出现阴性情志过激,如发生大悲、大忧而不能节制时,我们就用阳性清志来制约,即大悲的用大喜来控制,大忧同样可以用大喜来调节。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古医书上的治验:一个患者,夜行遭遇盗匪,因惊恐过度,导致小便失控,中医给他看后,对其家人说,他这是恐则气下,要用怒的办法治疗,于是就让他的什么人去大骂他,该患者果然大怒。

怒则气上,他的小便失控也好转了。

这就是中医“恐则气下”、“怒则气上”的具体应用。

我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有一个妇女,因婆媳不和导致月事不下,请了老中医诊治,老中医得知起因后,就对她说,月事三月不行,尚且无大碍,如半年不行则危矣,妇人听了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月事竟行了。

这就是中医“怒则气上”、“恐则气下”的具体应用。

祝由,中医的寻因疗法祝由,又称为中医的寻因心理疗法。

寻因,中医称为移精变气,这个方法的奥妙在于和患者谈心,帮助他们回忆,帮助他们寻找得病的根源,这一方法,古代中医称为“祝由”,目的为使心神归宅(归正)。

此法尤其适合于被邪说歪理蛊惑而痴迷心窍者。

祝,告也,即与病人交流告之;由,缘由,指帮助患者分析导致心病的原委。

祝由,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心理疗法。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开启心扉,帮助患者寻求病根是多么重要,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