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元素周期律教案(1,2,3课时)人教版必修二.doc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精选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精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7aa79381c758f5f71f672d.png)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精选教案【教学设计】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
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难点:“位、构、性”的推导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
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五、教学方法:启发——归纳——应用六、课前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62fa8f33687e21af45a9f0.png)
Na Mg AlNaOH Mg(OH)2Al(OH)3
强碱中强碱弱碱
K
2Na + 2H2O= 2NaOH + H2
Rb2Mg+2H2O= Mg(OH)2+ H2
Cs
难点:元素“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第一节已经有详细的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有一定了解,但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性质的关系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力图通过分别横向纵向探究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帮助学生能够从“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统一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律。
2、通过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等定量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加深学生对物质性质递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培养科学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运用事物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元素周期表的化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重难点
重点: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Na
Mg
Al
与水反应
冷水、剧烈
热水、能反应
难反应
溶液颜色
红
浅红
几乎无变化
规律
金属性:Na > Mg > Al
②Mg、Al与盐酸反应
将实验①两只试管中的水缓慢倒入废液缸,再各加入2mL 2mol/L盐酸,观察现象。
Mg
Al
剧烈程度
Mg > Al
(注:忽略溶液混合体积变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aa31c1f242336c1fb95e31.png)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 a%+B×b%+C×c%…(a%、b%、c%为原子个数百分比,A、B、C为各
)
[板书]三、核素
、核素
、同位素
知识拓展]1、天然同位素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变。
、同位素原子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例如:12C+O
:同学们观察的比较仔细、全面,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它
n表示电子层,n=1、2、3、4……7或者用K、L、M、N、O、P、Q表示。
表示第一层;L表示第二层……
[多媒体播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量依据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O反应,与Cl2相似,但毕竟不同,要注意
B。
2】(1996年上海,4)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单质的溶、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教师精讲] 本题考查的是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对递变规律熟悉,即可顺利作出正确判断。
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
Na、K等。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论 从F
→I2与H2化合越来越困难,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7660f8ca6294dd88d0d26bd1.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培养学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重点难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已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那么这张表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能否从其中总结出元素的某些性质规律,以方便我们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元素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的,因此我们讨论性质之前,必须先来熟悉一下原子的结构。
[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
如果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讲,电子运动时是否会在原子内打架呢?它们有没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解]科学研究证明,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
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并分别用符号K、L、M、N、O、P、Q来表示。
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讲解并板书]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 1、2、3、4、5、6、7电子层符号 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设疑]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于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的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在填充下一层。
那么,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呢?[思考]下面请大家分析课本12页表1-2,根据原子光谱和理论分析得出的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看能不能总结出某些规律。
[学学生活动][讲解并板书]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1.2.3《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1.2.3《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b93eead4bed5b9f3f90f1cfd.png)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解析】构成催化剂的元素大多为过渡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部分。
【典例2】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处用虚线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物的性质总在不断的发生明显的变化B.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都是两性金属元素C.可在虚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Ge、Si等)D.可在虚线的右上方寻找耐高温材料【答案】 C【解析】同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递变的,A项错误;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但没有两性金属元素这一说法,B项错误;耐高温材料应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D项错误。
【板书】活动三、元素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究1】(1)推测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的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最高正化合价是什么?【交流】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族,根据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是+6,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该元素用X代替),其酸性比硫酸弱。
【问题探究2】(2)如何比较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铝的碱性强弱?【交流】钙与铝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可借助镁来比较,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金属性:Ca>Mg>Al,故碱性:Ca(OH)2>Mg(OH)2>Al(OH)3。
【讨论】利用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进行推导的基本思维模型是什么?【交流板书】【问题探究】利用元素“位、构、性”关系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F除外);负价=主族序数-8 。
【交流2】(2)熟练周期表中一些特殊规律:①各周期元素种数;②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③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交流3】(3)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2元素周期律3-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2元素周期律3-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4dcdb67fd5360cbb1adbb1.png)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目的,一主面要夯实基础,使学生将普通知识规律化,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要提升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我们要努力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努力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努力地让学生适应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命制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本着上述思想方针,本节课在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本质原因(必修2)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等相关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选修3)。
其中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相关知识来解答相关高考题或类题,做到讲练结合,思维容量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总结相关结论,并自主构建该单元知识点的知识体系,最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对号入座,轻松解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1、学习内容2011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给出了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两条规定:一是与必修2内容相关的:“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另一个是与选修5内容相关的:“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了解元素电离能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能根据元素电负性说明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考纲的要求,必须认真的贯彻。
而我是有机地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的。
2、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律涉及到苏教版必修2和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两部分内容,也是中学化学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基础,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历届高考必考知识点。
该部分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本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一些规律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第一电离能在判断元素化合价、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中的应用等。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1,2,3课时)人教版必修二.doc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1,2,3课时)人教版必修二.doc](https://img.taocdn.com/s3/m/1d5938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f.png)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1,2,3课时)人教版必修二.doc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安徽淮南九中李士冲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396a61ccbff121dd3683e0.png)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条原则一图式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 布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原则①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 低 的电子层里,当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2 个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
3.原子结构(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元素【例如】原子结构示意图O 2- Al 3+ Na +-离子结构示意图 【知识拓宽】1. 电子数相同的粒子2.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的粒子(1——18号)(1)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原子有: H Li Na ;(2)最外层电子数为 2 的原子有: He Be Mg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Be 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 C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 O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 Ne ;(4)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Si ;(5)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P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H Be Al ;(7)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8)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 He C S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 O ;(10)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1H ;3.等质子数的粒子离子:9个质子的离子:F-、OH-、NH2-11个质子的离子:Na+、H3O+、NH4+17个质子的离子:HS-、Cl-分子:14个质子:N2、CO、C2H216个质子:S、O24.等式量粒子式量28:式量78:式量98:式量3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元素周期律 (第3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元素周期律 (第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ec3a5d8a32d7375a51780d4.png)
元素週期律教學目標1、掌握元素週期律的涵義和實質2、瞭解元素週期律的應用重點難點元素週期律的應用教學過程[引言]從前面的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知道,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由元素原子的結構決定,而元素原子的結構又決定了元素的性質,即元素的性質是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的外在反映。
那麼研究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有何意義呢?[板書]三、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應用[教師]我們首先從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元素的化合價兩方面來研究元素的性質與元素在週期表中位置的關係。
(中學化學裏我們主要研究主族元素)[板書]1.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與元素在週期表中位置的關係[教師]請大家觀察附錄中的元素週期表。
[學生活動][提問]元素週期表中的表格底色有幾種?為什麼要這樣表示?[學生]底色有兩種,綠色和淺綠色。
可以使我們很明顯地區別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 [教師]回答得很好。
而且,從表上我們可以看出,元素週期表中,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區域特別集中,沿著週期表中硼、矽、砷、碲、砹跟鋁、鍺、銻、釙之間畫一條線,線的左面是金屬元素,右面是非金屬元素。
由於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之間沒有嚴格的界線,因此,位於分界線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現出一定的金屬性,又能表現出一定的非金屬性。
在週期表中,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存在著一定的遞變規律。
我們可以把以上的內容用以下形式簡要地表示出來。
[投影]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遞變[板書](1)同一週期從左到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不包括稀有氣體元素)。
(2)同一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不包括稀有氣體元素)。
[教師]請大家根據我們上面學過的知識,參考元素週期表,分析除稀有氣體元素外,在週期表中什麼元素的金屬性最強?什麼元素的非金屬性最強?為什麼?[學生]根據同週期同主族原子半徑的變化規律可知,在週期表中,鈁(Fr)元素的原子半徑最大,氟(F)元素的原子半徑最小,因此,鈁元素的失電子能力應是最強的,鈁元素的金屬性也就最強;氟元素的得電子能力最強,氟元素的非金屬性也就最強。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24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24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7d43613b90d6c85ec3ac6ed.png)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
电子围绕着核作高速运动。
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推进新课][多媒体播放:电子核模型示意图](教材1-7图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
师(微笑):同学们观察的比较仔细、全面,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个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它们运动的区域也是不相同的。
我们把电子在不同区域的运动,称为电子层,就好像示意图中一层一层的。
层与层之间是不连续的。
用n表示电子层,n=1、2、3、4……7或者用K、L、M、N、O、P、Q表示。
K表示第一层;L表示第二层……[多媒体播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量依据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2、电子层可以用K、L、M、N、O、P等表示。
3.最外层(除K为2外)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
[知识拓展]4.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
5.倒数第3层不超过32。
6.每层电子容纳数,最多不超过2n2【例题剖析】【例题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把结果填在表中。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
(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
(3)C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层电子数之差是电子层数的2.5倍。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1fb0b31eb91a37f0115c39.png)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说明,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往常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明白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差不多理论。
二、学情分析把握元素周期律,学生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类、类比、估量,幸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死记硬背。
对学生而言,元素周期律是一把开启化学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指导学生有规律的、轻松的把握元素化合物性质,并能进一步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差不多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并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证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差不多初步把握理论知识的推导方法,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样规律。
2.把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依照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进行一样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推断,也能依照元素周期律对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说明。
4.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1栏目,用图表来表示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常见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指导学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
2.通过对Na、Mg、Al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差不多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操纵变量”的思维。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 1-2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 1-2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9169b7195f312b3169a5ea.png)
教案
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
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通常运动的区域离原子核也远近不同,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我们就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具体情况如下表:
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0族除外)
】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
n ④n-
.①③ C 【解析】若该微粒为阳离子,其所带电荷数为、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
n ④n-
.①③ C 【解析】若该微粒为阳离子,其所带电荷数为、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原子序数之和为
.同族元素中
.某同学在画某种元素的一种单核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忘记在圆圈内标出其质子数,―
关系为:
【解析】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具有
NH
.同族元素中
―
关系为:
NH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元素周期律(1)
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思考、讨论回答:
原子序数
相等
1、明确学习任务;
2、稳定学生情绪;
【合作讨论】
我们知道我们中国教室结构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可以学生围成一圈坐在老师的周围,而我们是一排排的座位,有人把“电子的座位”——电子层比喻成洋葱结构,我感觉到它还像你们的座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3第一段结合图1—7体会一下什么是电子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准备新课
1、明确学习任务;
2、稳定学生情绪;
【合作讨论】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上节课留下的作业,评比原子结构图,视具体情况订正作业。
【板书】
元素周期律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已经初步了解到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密切的关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8号和16号、11号和17号元素。
【继续引导】
请一位同学指出两组元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
向往减去或加上些数字达到红数字。
培养学生抽象思考的能力。
这一节课的内容先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根据这一节课的知识,预习本节第二部分内容——元素周期律。
【作业】1、完成学案的习题(课堂完成并订正)
2、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或自行设计排列顺序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最好画的大一些,以备以后复习使用。
思考、回答:
8号和16号元素属于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11号和17号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元素。
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增强求知欲望。
【合作交流】
请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完成课本P14—15页的表1,2。
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写出1—18号元 Nhomakorabea的符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直接画在书上)。
归纳总结3—10号、1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写出自己的结论(可以是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是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提供思维碰撞的机会。
【引导】
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能不能完全反映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更总要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阐述】
我们认为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即其金属性就越强,同样,元素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其非金属性就越强。
思考、回答:
不能
应该从电子得失的难易程度。
倾听、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完整性
学生回答:
让身体素质差的离得最近,好一些较近,最好的最远,就排成2,8,1的座法。
进行学法的培养的同时对学的情感进行培养。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思考,讨论。
【指导阅读】
阅读课文P13第二自然段,结合图1—8体会电子排布的特点。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
1、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内层向外层排起。
【实验】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5页实验,并且利用为大家准备的钠完成对金属性递变的讨论。
请注意使用钠时要规范操作。同时老师巡视。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随着最外层电子数递增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及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多媒体】投影:
投影展示Na、Mg、Al、Si、P、S、Cl七种元素的单质照片,结合课本P16页表格内容完成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讨论。
思考、讨论、回答交流:
1、电子层是某些电子运动的区域。
2、不同的电子层对允许活动的电子有能量要求。
3、电子层分内层和外层,而且每一层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即可以用数字或符号标示。
……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
们班主任以按照什么依据排列你们的座位?你们心目中有没有好座位和不好的座位之分?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7第一、二段和图1—9的有关内容,完成对“位”、“构”、“性”之间关系的框图:
老师依据学生填写情况进行适当总结。
思考、讨论、交流填写图表。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练习】
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2、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指导阅读】
认真阅读课文表1—2,讨论归纳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学生阅读、交流、讨论、总结:
1、1—2号元素原子核外只有一层电子,电子数1—2。
2、3—10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两层电子,外层电子1—8。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
↓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副板书
学生书写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的授课方式采取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整体授课内容基本完成,但在授课过程中有部分同学试验被动,讨论问题也不积极,说明他们对化学科的兴趣有待加强。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沟通交流】
请1-2位同学阐述自己表2的结论,其他同学适当根据自己书写进行补充、辩论。最后老师引导得到较完善的结论。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也随之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也随之呈现周期性变化(具体体现为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思考、总结:
由Na到Cl金属性逐渐降低,非金属性逐渐升高。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总结板书】
从1—18号元素的性质变化来看,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
↓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思考、总结
视剩余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
【引导】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包含同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和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纵横两个方向。请同学们结合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和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完成以下事情:
3、11—1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外层电子1—8。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
我们知道学习数学时有一种进位制的说法,满十进一,从这些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排布在二、三周期类似八进制。
学生理解、体会
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类比方法。
【引导】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能量越高就越不稳定,那么在电子排布过程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排在了最外层,所以元素的性质应该主要取决于它最外层电子,它们都希望自己的最外层电子满足稳定结构。
123 4 5 6 7 8 91011 12 13 14 15 16 1718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对初中知识的归纳。而学生在初三学习时,由于初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如核外电子排布在初中不作要求,但有些老师在初中已经作了介绍,而有些老师则回避,造成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感到简单,而有些学生则感到很难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剖析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
学生体会、思考
为下一节作准备
【引导】
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横排写出1—18,18个数字,其中2、10、18三个数字用红笔写,其余的用黑笔写,请同学们揣测红字周围的数字会有怎样的想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2号、10号、18号元素周围的元素会通过失去或得到一些电子达到2号、10号、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学生体会、讨论:
思考、书写、回答:
8号和16号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但电子层数不同。
11号和17号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复习旧知,回忆相关内容,为新课打下基础。
【继续引导】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出这几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所学的Na、Al、Si、S、Cl等几种元素的相关知识初步体验元素的性质和元素最外层电子多少的关系。
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
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H2SO4与H2S、HCl与HClO4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安徽淮南九中李士冲
课标点击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