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少年中国说教案2 河大版

合集下载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泻、潜、渊等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梁启超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听音韵,听节奏,听停顿,并且大声跟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2)写少年是什么样子。

第三部分(3)期待少年的雄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思考“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2.在课文哪部分有所体现?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部分。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3.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明确:红日;(黄)河。

13少年中国说教案

13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案:《少年中国说》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陈映真以及其思想观点;2.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核心观点,并思考其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1.《少年中国说》的作者、内容和意义;2.《少年中国说》的核心观点。

三、教学难点:1.《少年中国说》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学习经历,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

介绍陈映真的背景、生平和成就,并引导学生了解陈映真在中国青年和教育方面的贡献。

3.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5分钟)分组让学生阅读《少年中国说》,并讨论以下问题:a.《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让全班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4.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核心观点(20分钟)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问题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核心观点:再次分组让学生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并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段落进行分析。

5.思考《少年中国说》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25分钟)让学生根据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和分析,思考以下问题:a.你认为《少年中国说》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是什么?b.在你看来,教育应该如何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提醒学生不仅要回答问题,还要给出理由和具体的建议。

6.总结和展望(5分钟)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并展望下一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延伸:1.小组展示:让学生组成小组,针对陈映真的理论观点和教育方式,设计相关主题的展示,并邀请其他班级同学观摩。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2.学生对《少年中国说》主要内容的理解;3.学生对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思考和展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针对《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和改进方向。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发表了各自独特的观点。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词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日图更新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1、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1)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少年中国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少年中国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河北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少年中国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如:足、故、语、澌等2、理解并积累词语,如:翘足而待,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等3、体会本文在语言上气势磅礴、运用大量比喻排比句式的写法。

4、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对简单的古代汉语有简单的积累,但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实践中,我领悟到,只有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大求全,不整天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古诗的精髓,才能让古诗词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3重点难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4.1一课时教学活动1【讲授】一课时一、教学储备:1、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早年极力主张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

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著有《饮冰室合集》。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案名称:《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内容。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2.运用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少年中国说》2.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导入问题:你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有什么了解?2.引入《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3.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未来。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 (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3.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否与现实相符?步骤三:文学鉴赏 (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什么体验?步骤四:写作练习 (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思考和展望的文章。

2.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

步骤五:课堂总结 (10分钟)1.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

2.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展望中国的未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的作文。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第一篇:《少年中国说》教案《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人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

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白话文风气之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三、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3、学生根据注释自译课文。

4、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错。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

《少年中国说》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清朝末年的文学家梁启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o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

o学会通过文本分析,探究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少年的呼唤。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少年中国说》的文学魅力。

o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文本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o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其文学特色。

o分析作者在文中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及其象征意义。

2.难点:o深入解读《少年中国说》中的隐喻和象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文学特色等内容。

o收集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评论,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少年中国说》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未来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与青少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少年中国说》的创作情况。

o朗读《少年中国说》原文,让学生感受其文学魅力和思想内涵。

o分析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等。

o探讨《少年中国说》的文学特色,如象征手法、排比句式等。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少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了解其历史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担重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

2. 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了解其历史背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韵律。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梁启超及其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诵比赛,提高朗读技巧。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生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梁启超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讨论积极参与、分享观点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下问题:1. 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文中的意象和寓意?3. 学生对梁启超的文学才华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八、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应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方案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其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少年中国说》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少年中国说》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及其作品背景。

2. 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课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组朗读,注意朗读的语调和停顿。

3.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如爱国、奋发向前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阅读梁启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思想。

(2)观看相关纪录片,了解中国近代史。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发言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感悟:通过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感悟和体会。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三、教学准备1、查阅梁启超资料。

2、了解清朝末年(1900年)社会背景。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读懂课题1、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和他的《少年中国说》出示梁启超图片,板书课题。

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指名2人读。

师带读。

师:我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少年中国/说)2、释题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说”是论述的意思。

例如: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是写马的;宋朝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写莲花的。

猜一猜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齐读课题)师:何谓少年中国?(年轻的中国)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个怎样的国家?二、检测预习,感知文章大意。

过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搜集资料,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1、汇报预习结果。

(写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2、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快速读一读课文在文中找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指名1人读。

指导朗读:①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故”是所以的意思,读时要停顿(出示停顿)。

再读。

指名1人读。

4、点红“今日”。

“今日”是什么时候,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谁来说说?师小结板书:结合资料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板书:结合资料)5、师出示图片介绍年代背景:120年前的中国,国家极其贫穷、落后。

人民生活贫苦、政府腐败无能、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他们嘲笑中国是年老腐朽的国家,想趁中国落后来瓜分中国,甚至有言论说,任何一个列强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了中国。

国家危在旦夕,民族危在旦夕,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为唤醒国人爱国热情写下,读(出示:故今日之责任……)6、理解“责任”。

师:今日之责任是什么责任?(板书:少年中国)梁启超渴望创造一个怎样的少年中国?7、出示剩下的句子,指读(生汇报)。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n)发硎(xíng)澌(s)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河大版)教案

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河大版)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7课《少年中国说》27 少年中国说【教学构想】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

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

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

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

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

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课文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少年中国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讲解重点词语: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包括它们的含义、用法和出处等。

4.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6.教师总结:教师对课文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反思:1.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还有待提高。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案标题: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培养少年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安排: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入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主题,例如“你是否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他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二、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2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历史时期,例如秦汉、唐宋、明清等,通过资料查阅和讨论,了解该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将所学内容进行简短的展示,通过图片、演讲等方式介绍自己研究的历史时期,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三、探讨社会问题(25分钟)1.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环境污染等,让学生思考并与小组成员讨论。

2. 辩论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项社会问题,并在一定时间内准备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小组内部辩论。

3. 辩论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展示,教师担任裁判,评选最佳辩论小组。

四、思辨与表达(20分钟)1. 分析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辩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结合历史和社会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观点。

2. 写作任务:鼓励学生以“少年眼中的中国”为题,写一篇短文或制作一个PPT,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3. 分享与反馈: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并互相评价与反馈,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

五、课堂延伸(5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推荐图书、电影等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的不同方面。

2. 提供简单的小练习或任务,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2. 辩论: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语文13课《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13课《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案

在《少年我国说》这本教材中,第二课时的主题是“语文13课《少年我国说》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篇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文章,它涵盖了许多关于我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让您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1. 课时内容概述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美术、音乐、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是《华英的新邻居》剧情图,教学重点是导入、导学、导练。

通过教学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思维,培养情感,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习目标本课要求学生节奏扎实,学思辨、又作科场,引进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角度地感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教材中感受传统文化。

文化节目的设计需要注意孩子们的芳龄特点,不能忽视他们思想行为的浮躁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很有限的,选择内容与形式时需要很充分的考虑。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故事和互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里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芳龄特点设计合适的文化节目,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相信您对《少年我国说》第二课时教案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让您在教学中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涵丰富,包括了许多方面,例如美术、音乐、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和传说等等。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第二课时中,通过展示我国传统美术作品、演奏我国传统乐曲、讲述我国传统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美术作品的展示,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传统美术的特点和风格。

13.少年中国说优秀教案第二教时

13.少年中国说优秀教案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背诵了文章。

现在请同学们来背一背全文,看谁背得既快又准。

2.引导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过渡:刚才的几位同学背诵得很流利。

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将课文的第二段复述出来呢?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二、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学习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遭遇变法失败的梁启超眼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践踏,目睹着广大百姓处于极端痛苦的境地中,他痛心疾首!但是他对祖国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坚信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国少年一定能让祖国焕发出英姿,迎来光辉灿烂的前景。

那么在他的眼中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4.学生朗读全文,梳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5.教师小结。

三、情感延伸,学有所获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

2.结合实际谈强国梦。

3.激发爱国情,立志为强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4.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

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在的繁荣盛世,多少少年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

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弘扬民族之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

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丰硕的文化战果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

相信在你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了语言,体悟了情感。

本文的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情感饱满。

选文的开始,作者就以一组排比句奔腾直泻,一抒心中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转而运用一组整齐的四字句展现少年中国的英姿,赞颂之情喷薄而出,让人心潮澎湃。

我们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 教学设计概述本文档是关于《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内容,旨在介绍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2. 教学设计目标本课时的教学设计目标如下:•学习《少年中国说》的教学设计并了解设计理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内容3.1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在本课时中,我们将介绍《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和知识点的安排。

2.教学目标设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选择: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如讲解、讨论、实践等。

4.教学活动设计:制定与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5.教学评估:设计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2 教学设计理念在《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中,我们秉承以下教学设计理念:1.学生主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

3.实践与应用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需求。

4. 教学设计步骤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步骤如下:1.教师介绍《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目标,并引出教学设计理念。

2.学生针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和知识点的安排。

3.教师指导学生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解释目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4.学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并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

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6.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展望。

5. 教学设计实施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式:1.教师可以使用课件、实物、图片等多种教具来辅助教学。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阅读理解课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章内容,体会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爱国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中国说》的复印件或投影仪。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一个少年应该如何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边读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中国”为主题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期望。

2. 学生互相交流,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老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少年中国说》的教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少年中国说》,让学生理解了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少年中国说 2

少年中国说 2

新河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学科语文主备人牛会芳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课题《少年中国说》课型新授课课时编号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汪洋、八荒。

并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2.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3.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学习难点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⑵、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⑶、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学习过程二、探究新知
1、齐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句子及节奏
2、疏通文意
要求:
⑴、组长带领全组翻译课文。

⑵、选出组内最优秀的“译文能手”准备在班级展示
3、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⑵、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⑶、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4、小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
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
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5、学生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齐读,再次细细品味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
6、布置作业
背诵“故今日之责任……与国无疆”这一部分


教学后记
当堂检测
-------《少年中国说》2 1、作为当代中国青少年,你该怎么做?试用排比句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通译全文。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熟读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
束”。

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

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怯懦瘠牛翘足可待鹰隼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

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如果将“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改为“一曰老大帝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肯定不同。

因为“一则”、“再则”连用,很清楚地表现出日本对中国的蔑视程度,这就容易引发读者更激愤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加以背诵。

学生记忆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先迅速默读第2自然段,并酝酿感情。

在朗读时,声音要洪亮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常思既往日新盛气怯懦苟且不同之大略国亦宜然
3.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检查学生对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

这段文字内容不难理解,所以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从内容、表达、修辞等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于运用排比与对偶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论述文章观点,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2)在论证上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方式,层层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说服力。

(3)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老年人与少年人进行对比,鲜明生动,说理透彻。

6.学生熟读课文,教师总结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七、布置作业
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找有关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并复述给父母或者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简要引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或者听朗读带)。

2.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朗读的节奏、情感和语气。

(2)指名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学生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评论,讨论朗读的优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朗读之后,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

这段文字朗读的节奏不难把握,主要是
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请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属于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前面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就相当容易了。

概括内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

关于第二题,比喻主要有“红日初升……有作其芒”。

这些比喻的喻体运用得当,如初生的红日,啸谷的乳虎,与少年相应和,表现少年中国的热情奔放;而其他的喻体,则表现出少年的豪迈气势。

这些比喻的运用,很好地体现出少年中国的光明未来。

5.学生自由朗读整个文段。

三、综合评价
1.学生回想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当吗?
明确: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从而刻画出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

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作用,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图强,变革现实。

但是仅仅归结于复述老年与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别,把少年一律看成先进,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的局限性。

3.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请你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抒发当今少年的豪情壮志的文章,题目自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