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 清热燥湿药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清热燥湿药》课件
03
舒缓情绪
黄芩还具有舒缓情绪的作用, 对于焦虑、烦躁等症状有一定
的缓解作用。
04
抗氧化
黄芩同样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对于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有
较好的保护作用。
白鲜皮
01
02
03
04
清热解毒
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对于热毒引起的疮痈、丹毒等
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燥湿止痒
白鲜皮具有燥湿止痒的作用, 对于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有
对于妇科炎症,如阴道炎、 宫颈炎等,清热燥湿药也可
用于局部治疗。
01
02
03
04
05
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多苦寒,易伤脾胃,长 期服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应慎用清热 燥湿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清热燥湿 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对胎儿或婴 儿造成影响。
个别清热燥湿药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清热燥湿药的配伍规律
02
针对不同病症,研究清热燥湿药与其他中药或西药的配伍原则
及效果,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开展清热燥湿药的制剂研究
03
针对不同剂型的清热燥湿药,研究其制备工艺、药效成分、药
理作用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研究前景
作用。
安神定志
苦参还具有安神定志的 作用,对于烦躁、失眠 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
用。
抗肿瘤
苦参同样具有一定的抗 肿瘤作用,对于肿瘤疾 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
用。
03
清热燥湿药的应用
内服
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多种疾病,如 黄疸、泄泻、痢疾等。
《中药学》清热燥湿药 ppt课件
四、临床应用
【药用来源】
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除去外皮的树皮。
黄 柏
黄檗
黄皮树
黄 柏
药 材 形 态
【处方用名】
黄柏
川柏、川黄柏(生用,泻实火)
黄 柏
盐水炒黄柏(盐水炒,清虚热,泻肾火)
【性能特点】
黄 柏
苦,寒。入肾、膀胱、 大肠经。
清热燥湿 功效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相似药物比较】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 芩
一、药用来源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药用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黄芩
黄芩
植 物 形 态
黄芩
药 材 形 态
【处方用名】
枯芩(宿根)
黄 芩
黄芩、淡黄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热泻火)
炒黄芩(炒用,减弱寒性,用于安胎)
酒炒黄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湿热)
黄连
善清中上焦湿热诸证; 长于清肺火,治疗肺热咳嗽; 芩炭可凉血止血,治疗血热吐衄; 兼除热安胎,为“安胎圣药”,治疗血 热胎动不安。
1.湿热诸证 2.热毒诸证
黄柏
清热燥湿力强,善清中焦湿热,为湿热 泻痢要药,胃热呕吐首选; 长于泻心火,治疗高热神昏,心烦不眠, 血热吐衄。
善清下焦湿热诸证; 长于泻肾火,退虚热,治疗阴虚发热。
1)湿热黄疸;
2)湿热下注,阴肿阴痒、湿疹瘙痒、 带下黄臭。
【临床应用】
龙胆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2. 用于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栀子、黄芩等(龙胆泻肝汤)
中药学 课件 清热燥湿药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2月 上午4时 8分20.12.2004:08Dec ember 20, 2020
❖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4时8分20秒04:08:2020 Decem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4时8分20秒 上午4时 8分04:08:2020.12.20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2.2004:08:2004:08Dec-2020-Dec-20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4:08:2004:08:2004:08Sunday, December 20, 2020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2.2020.12.2004:08:2004:08:20December 20, 2020
❖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2.2020.12.2004:08:2004:08:20December 20, 202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2月20日 上午4时 8分20.12.2020.12.20
❖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020年12月20日星期 日上午4时8分20秒04:08:2020.12.20
痛 ❖ 7.湿热浸淫肌肤:湿疹、湿疮 ❖ 使用注意: ❖ 1.苦寒伐胃.伤阴.用量不宜过大 ❖2.脾胃虚寒 津伤阴损者慎用
2
黄芩 苦 寒 肺胆脾胃大肠小肠 根
3
黄连 苦寒 心脾胃胆大肠根茎
4
黄柏 苦寒 肾膀胱大肠 树
皮
5
黄芩 苦寒 黄连 苦寒 黄柏 苦寒
中药学清热燥湿PPT课件
2019/3/13
中药学
黄柏
《本经》
[来源] 为芸 香科乔木植物 Phellodendr on amurense Rupr.或黄皮 树 P chinense Schneid.除去 栓皮的干燥树 皮。
2019/3/13
中药学
黄柏
【药性】 苦,寒。 肾、膀胱、大肠。
2019/3/13
中药学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2019/3/13
中药学
概述
含义:本类药物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称为清热燥湿药。 适应证:①主要适用湿热证。 ②部分药还兼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用于脏腑火热证。 湿热证: 湿温或暑温挟湿,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胸脘 痞闷,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湿热蕴结脾胃,升降失常,症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 湿热壅滞大肠,传导失职,症见泄泻、痢疾、痔疮肿痛等; 湿热熏蒸肝胆,症见黄疸、尿赤、胁肋胀痛、耳中流脓; 湿热下注,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灼痛; 湿热流注关节,症见关节红肿热痛, 湿热浸淫肌肤,症见湿疹、湿疮。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用量不宜过大。 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2019/3/13
中药学
【功效主治】
功效 主治
清热燥湿
湿热下痢、痞满、呕恶,泻痢
泻火解毒
胃火牙痛;消渴;心火烦躁不 寐;神昏谵语;耳目肿痛
2019/3/13
中药学
黄连的应用
1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大于黄芩、 黄柏),善于清中焦湿热。 ①湿热中阻。配伍苏叶或半夏、黄芩、干姜 ②胃热呕吐。配伍石膏、竹茹。 ③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吴茱萸(左金丸) ④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参、术、姜 2 湿热泻痢善于清胃肠湿热,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可单味药应用。 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配伍木香; 湿热泻痢兼有表证者,可配伍葛根、黄芩; 湿热下痢脓血者,配伍乌梅
中药学清热燥湿
胆、大肠。
2019/12/2
中药学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热下痢、痞满、呕恶,泻痢
胃火牙痛;消渴;心火烦躁不 寐;神昏谵语;耳目肿痛
2019/12/2
中药学
黄连的应用
1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大于黄芩、 黄柏),善于清中焦湿热。 ①湿热中阻。配伍苏叶或半夏、黄芩、干姜 ②胃热呕吐。配伍石膏、竹茹。 ③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吴茱萸(左金丸) ④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参、术、姜
大肠、小肠。
2019/12/2
中药学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 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止血
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安胎
胎动不安
2019/12/2
中药学
黄芩的应用
1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性 味苦寒,清热燥湿,善于清肺、胃、胆、大肠湿热,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配柴胡治疗少阳证。
2019/12/2
中药学
黄芩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 清热——生用; 安胎——炒用; 清上焦热——酒炙; 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
2019/1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药学
黄芩
【鉴别药物】 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 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 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2019/12/2
中药学
黄连 《本经》
2019/12/2
中药学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热下痢、痞满、呕恶,泻痢
胃火牙痛;消渴;心火烦躁不 寐;神昏谵语;耳目肿痛
2019/12/2
中药学
黄连的应用
1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大于黄芩、 黄柏),善于清中焦湿热。 ①湿热中阻。配伍苏叶或半夏、黄芩、干姜 ②胃热呕吐。配伍石膏、竹茹。 ③肝火犯胃的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吴茱萸(左金丸) ④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参、术、姜
大肠、小肠。
2019/12/2
中药学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主治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 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止血
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安胎
胎动不安
2019/12/2
中药学
黄芩的应用
1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性 味苦寒,清热燥湿,善于清肺、胃、胆、大肠湿热, 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配柴胡治疗少阳证。
2019/12/2
中药学
黄芩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 清热——生用; 安胎——炒用; 清上焦热——酒炙; 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
2019/1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药学
黄芩
【鉴别药物】 枯芩——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 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 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2019/12/2
中药学
黄连 《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