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一单元第2课植物博览会 冀人版(含答案)
第2课植物博览会一、填空。
1.银杏、珙桐、银杉、水杉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
2.银杏是我国特产,著名的(活化石)植物,现普遍栽培。
叶片呈(扇形),秋天(金黄)色,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
果实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3.珙桐,产于中国(西部);特点是珙桐开花时,两片大苞叶似展翅飞翔的(鸽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是珍贵的观赏树种,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4.按经济用途,我国北方的资源性植物可分为(纤维)植物、(酿造)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鞣料)植物、(药用)植物、(木材类)植物、(果树)植物、(牧草饲料)植物、(食用)植物等。
5.我国有高等植物(30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名列世界第三。
二、仔细选择。
1.下列植物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 )。
A.棉花B.小麦C.水稻D.玉米2.下列植物属于观赏植物的是( C )。
A.桃树B.梨树C.郁金香D.马尾松3.下列植物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C )。
A.桔树B.仙人掌C.谷子D.油菜4.猪笼草是(A ),金灯藤是( B)。
A.食虫植物B.寄生植物5.下列植物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C )。
A.蟹爪兰B.银杏C.棉花D.珙桐三、认真判断,提高对课本内容的掌握。
1.花生、芝麻、油菜等属于经济作物。
( V)2.珙桐又名公孙树或白果树。
( X)3.银杏是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植物。
(V)4.白果树的果实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V)四、习题详解,提高对生活实践的认知能力。
1.下面是一些植物博览会的资料,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①郁金香②枸骨③马尾松④大豆⑤猪灯草⑥金灯藤⑦含羞草⑧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⑨银杏⑩蔬菜温室大棚答:郁金香、枸骨、马尾松、含羞草、猪龙草放在观赏植物展台;金灯藤放在寄生植物展台;大豆放在经济作物展台;蔬菜温室大棚转基因番茄放在最新植栽培技术;银杏、珙桐放在珍稀植植物展台。
2怎样整理资料才能便于今后的查阅呢?着:①对收集到的资料(展品)加以区分,如实物类和文字图片类。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分层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分层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亲爱的同学们:练习开始了,希望你认真审题,细致做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练习。
祝你学习进步!一、填空题1.用放大镜A和放大镜B在相同高度观察课本上的同一行字,结果如左下图所示,其中凸度更大的放大镜是。
小明发现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如右下图)能把字放得更大,此时放大镜A和B分别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2.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倍。
3.我们可以利用两个镜组合的方法,来制作简易显微镜。
4.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我们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时,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镜。
5.课堂上,我们用一些材料制作了简易显微镜:把简易显微镜的四个操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
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B.准备两个放大镜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D.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二、判断题6.将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后,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改变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 )7.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第一个放大镜上增加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调节后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早期的显微镜是由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构成的。
()9.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看到的情景是视野范围变大,细胞变小。
()10.制作简易显微镜时,要用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放大镜。
()三、单选题11.方智先用放大镜观察科学书上的文字,再用同样的放大镜制成简易显微镜观察同一行字,他看到的结果是()A.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小,视野更小B.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小C.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更大,视野更大12.小科在外出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只不知名昆虫的尸体,为了观察到更多昆虫的细节,他用书本所学知识制作了一个简易显微镜,下列各组镜片可以制成简易显微镜的是( ) A.B.C.13.装置中的放大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结构。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目录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基础知识梳理 (3)常考简答背记 (6)第二单元微生物基础知识梳理 (7)常考简答背记 (9)第三单元秋冬星空基础知识梳理 (11)常考简答背记 (13)第四单元自转与公转基础知识梳理 (14)常考简答背记 (18)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基础知识梳理 (19)常考简答背记 (23)第六单元防疫与保健基础知识梳理 (24)常考简答背记 (26)第七单元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梳理 (27)常考简答背记 (29)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基础知识梳理第1课细胞1.17世纪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植物细胞。
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3.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4.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的形zhuang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大泡泡是液泡。
7.认识细胞8.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就是细胞不断生长、增殖、衰老、死亡的过程。
9.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有孔虫、喇叭虫、变形虫、细菌等。
第2课像与不像1.人的几种相貌特征2.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3.有些疾病是可以遗传的,如红绿色盲、糖尿病等。
4.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都是遗传现象。
6.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 铁钉生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铁钉生锈》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2课时,主题为“铁钉生锈”。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探究铁生锈的原因,了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并学习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然而,他们在实验设计和观察现象的持续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彼此提高。
三、教学目标:1.能够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3.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4.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长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个有趣的现象——铁钉生锈。
你们有没有见过铁钉生锈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
学生:老师,我在家里的花园里见过铁钉生锈。
教师:很好!那么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有谁能告诉大家?学生:是因为铁钉和水接触后氧化了。
教师:非常好!铁钉与水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铁锈。
铁锈和铁是不同的物质。
请你们比较一下铁和铁锈的不同之处。
实验观察教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书桌上的铁钉和一碗水。
将铁钉放入碗中,然后观察、描述铁钉的变化。
注意观察铁钉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不仅是表面的变化。
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本节课主要是认识杠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学情分析杠杆原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但对其中的原理,很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杠杆尺做实验的同时,引用ipad进课堂帮助学生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六、材料准备:Ipad、腾讯文档、Excel记录表、PPT、投屏、杠杆尺、纸质记录表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一个罐子(需要撬开的那种罐子),请同学帮老师把它打开。
学生用手打不开,看见了桌子上的工具,选择工具进行尝试,教师用ipad进行记录并同屏到大屏幕。
设计意图:采用“来帮老师打开罐子”这样一个互动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但因为打开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很清楚,因此采用传屏并录像的技术手段将学生开启茶叶罐的过程实况转播并录制下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茶叶罐的打开过程,这样不仅直观,而且在后面的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播放暂停反复观看分析。
(二)新授1.请学生来分析打开罐子的过程,有哪些关键点,引出“杠杆”,并分析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出示六张图片,分析哪个是杠杆、那个不是杠杆。
如果是杠杆,利用同屏,让学生直接在教师的ipad上标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杠科学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用力点 阻力点
支点 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用力点
重阻点 力点 支点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
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支点
阻 力 点
我们把杠杆尺当“撬棍”,把挂在杠杆 尺左边的钩码看作被撬起的重物,把挂 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的力。
?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 大于
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 小于
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
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 等于
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
我来命名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既不省力也 不费力杠杆
重 点
用力点理发剪
支点
费力
重 点
支点
用力点 铁皮剪 省力
通过对力点、重点、支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理 发剪是不省力杠杆,铁皮剪是省力杠杆。
阻力点
支点
阻力 点
支点
用力点
理发剪
用力点
铁皮剪
讨论:
1、为什么理发剪要用费力杠杆来做,用 省力杠杆做理发剪好吗?
不好。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省距离,手指稍微一动, 就可以剪比较大的范围。
省力杠杆: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费力杠杆: 。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下面三种杠杆,能省力的是( )
A
B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最新(2022版)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生态系统第1课 阳光下的植物1.阳光下的植物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3. 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
4.17世纪早期,比利时的海尔蒙特提出了植物体的生长靠水分这一观点。
5.1774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得出结论:植物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
6.植物体的绿叶能产生氧气。
7.1845年,德国的梅耶指出:植物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 植物 茎缠绕或攀缘茎直立茎缠绕 茎攀缘 茎草质 茎木质 花具花瓣 花无花瓣 花白色 花黄色 爬山虎 狗尾草 油菜 荷花玉兰 牵牛花 蜡梅8.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荞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第2课从吃与被吃说起1.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叫作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称为生产者。
像兔子和狼这样的生物,要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而获得食物,称为消费者。
微生物能把动植物尸体分解,称为分解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为止。
3.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叫作食物网。
在某个环境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物越能更好地生存。
4.像草原这样,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的场所,叫作栖息地。
5.生物与其栖息地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我们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6.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栖息地中,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多样性,也使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
7.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在生态平衡下,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2023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大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不能放大(且图像大小不变)不能放大(但能把图像缩小)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
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相似与差异》课件
2 观察我的家庭成员
思考:我们能用哪些方法找出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 相似和差异的特征呢?
照镜子
看照片
做一个小调查,分别观察自己和家人在耳垂、舌头、额头、 手指4各方面的特征,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
舌
额头
耳垂
手指
(是否卷舌 (发际是否有尖 (有无耳垂 (食指与无
)
)
)
名指比较)
自己父亲母亲 Nhomakorabea(外)祖父
(外)祖母
思考:在这些特征中,自己与父亲相似的有哪些?与母亲相 似的有哪些?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相似的有哪些?
通过比较发现:自己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较多,有的地方像父亲, 有的地方像母亲,而有的地方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母亲。与祖父 母或外祖父母相似的地方相对少一些。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 声音“你长得真像你的妈妈(爸爸)!”
从统计结果中发现什么规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从统计结果发现,不同的同学之间有一个或多个相 似的特征,也有很多的差异,说明我们来自共同的 祖先,彼此又有很多差异,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各个 特征都完全相同的人。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和比较动物和人子代 与亲代的某些特征,理解其有很多特征 是相似的,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行为方式等方面,从而归纳概括生物体 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
为下面的同学找父母
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
同样,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特征?
那么,通过比较,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人类和植物、动物一样,亲代与后代之间及后代的不同个体之 间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不仅表现在五官、体型、体貌 上,还表现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上。但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 差异。
狗宝宝的耳朵最像狗妈妈,外貌也像狗妈妈,但皮毛颜 色不一样且狗宝宝的不同个体之间皮毛颜色也不一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支点用力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2课《怎样放的更大》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2课《怎样放的更大》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怎样放的更大》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2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理解这些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描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和描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和理解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教学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放大镜、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将以一个问题导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用过放大镜?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我会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原理。
3.总结放大镜的原理:我会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从而总结出放大镜的原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归纳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研讨问题是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研讨问题是什么
摘要:
一、介绍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研讨问题
二、研讨问题的具体内容分析
三、研讨问题对于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介绍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研讨问题】
在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二课中,研讨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
通过研讨问题,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讨问题的具体内容分析】
本课的研讨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们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2.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3.学生们对于科学实验的参与和动手操作能力;
4.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通过研讨这些问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三、研讨问题对于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研讨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研讨问题能够激发
学生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
其次,研讨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最后,研讨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总之,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研讨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笔记】一、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观察与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观察是指用肉眼或其他仪器来检查事物或现象,而实验则是通过具体的方法来验证一定的规律或理论。
在这一课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科学知识与生活科学知识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上述课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对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帮助。
根据观察与实验的结果来推断和总结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运动规律,这对我们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实践技能大有裨益。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对观察与实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也能把观察与实验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从而得益匪浅。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观察与实验,来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
而学会利用观察与实验方法来获取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还能锻炼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
【结语】在科学研究中,观察与实验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本文的整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获取认识。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观察与实验的技巧,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并且能够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撰写的关于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笔记的文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收集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信息,并且可以发现问题。
实验则是通过具体的方法来验证一定的规律或理论,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知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观察和实验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运动规律等,这些知识对我们加深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实践技能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怎样选用工具?①考虑工具的用途;②考虑实际情况。
2、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3、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省力。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辛苦。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辛苦。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铁片支点在阻力点和用力点之间,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夹子支点在阻力点和用力的右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辛苦开瓶器支点在阻力点和用力有左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2、筷子是费力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广泛使用?答:筷子虽然是费力杠杆,但筷子有很多优点:①使用筷子不烫手;②使用筷子更加卫生,而且文雅有礼;③更重要的是筷子延长了手臂能夹到远处的饭菜。
所以,筷子虽然是费力杠杆,但人们为还广泛使用。
3、为甚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想成辛苦的?答:有些杠杆类工具之所以要设计成费力的,主要是为了省距离使用方便,例如镊子、钓鱼竿等。
医生用镊子稍一用力就可以灵活方便地夹取东西;钓鱼时,手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杆头就会向上移动一大段距离,从而节省了距离,把鱼迅速钓出水面。
(新课标)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吃与被吃说起》说课稿
(新课标)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吃与被吃说起》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湘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从吃与被吃说起》。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态系统”。
本单元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学科核心概念。
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和栖息地组成生态系统。
本课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规定,本课内容应属于“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科核心概念。
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程,是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一环。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食物链、食物网及栖息地等概念,为初步了解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教材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递进的认知结构。
以“食物链→食物网→栖息地→生态系统"的顺序来组织教材,通过“认识食物链"、"认识食物网"、“认识生物的栖息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四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材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生物的意识。
活动1:认识食物链。
教材以草、兔、狼之间关系为例,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链状关系,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进行拓展与应用,找到更多生物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最后,归纳出食物链的概念。
活动2:认识食物网。
教材以草原中多种多样的生物为研究目标,应用食物链的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食物网的存在。
从删除食物网上某一环节生物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看待问题,应用辩证思维探究缺失生物会导致的连锁反应,以及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最终,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稳定食物网的重要意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同步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同步习题及答案(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学校姓名班级考号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分数一、填空题。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 )镜平行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
2.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 )显微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几百到几千倍。
3.用( )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4.( )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二、判断题。
1.用放大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都是无限的。
( )3.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SARS病毒。
( )4.早期的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
( )5.制作简易显微镜时,上下两个放大镜要平行放置。
( )6.我们可以用两个凸透镜来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
( )7.显微镜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更大。
( )8.光学显微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一万倍。
( )三、选择题。
1.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A.2000B.2万C.200万2.下面( )不能被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A.细菌B.病毒C.中子3.常见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 )。
A.两块都是凸透镜B.两块都是凹透镜C.一块是凸透镜,另块是凹透镜4.组成简易显微镜的两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5×和8×,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
A.13×B.40×C.400×5.有关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B.放大镜—电子显微镜一显微镜一扫描隧道显微镜C.放大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一显微镜—电子显微镜6.显微镜与放大镜的区别是( )。
A.放大镜只有一个镜片,显微镜有两个镜片B.放大镜用凸透镜制成,显微镜用凹透镜制成C.放大镜能放大物体,显微镜不能放大物体7.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的镜片( )。
A.两块都是凸透镜B.两块都是凹透镜C.一块是凸透镜,一块是凹透镜8.右图所示是用( )观察到的大肠杆菌。
小学科学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发面的秘密》教案(2022秋)
2.发面的秘密【教材分析】《发面的秘密》是本单元第二课,继续探究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教材以妈妈用酵母菌.发面,蒸出的馒头又松又软的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面粉里的酵母菌。
通过搜集资料,知道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具有发酵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资料信息,揭开酵母菌能发面的原理。
在阅读部分,大部分真菌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但蘑菇和木耳是肉眼能看得见的真菌。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酵母菌能发面的原理。
(2)蘑菇和木耳是看得见的真菌。
.[科学思维]在对比实验中,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实践](1)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图示或文字描述所观察的现象。
(2)设计发面对比实验,验证并交流酵母菌发面的原理。
(3)通过阅读知道蘑菇和木耳是能看得见的真菌。
[责任态度]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描述其特征。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验证酵母菌的发面原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妈妈和面时放了一点儿咖啡色的粉末,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展示图片)2、用酵母粉和好的面团,过- -两个小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展示图片)3、妈妈用酵母粉发的面,蒸出的馒头又松又软,真好吃。
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讲授新课]一、观察酵母粉里有什么.酵母粉里有什么神奇的东西?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一下吧!1、思考显微镜下能直接观察酵母粉吗?2、材料超市培养皿、玻璃棒、酵母粉、温水、白糖、显微镜等。
3、实验操作①在一个清洁的培养皿里加入一点儿酵母粉。
②加入100毫升温水和5克白糖,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放在温暖的地方。
③过几个小时,取一滴浮在上面的液体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④绘图或用文字描述我们看到的现象。
4、显微镜下,观察到了什么?点拨:它们也是一种生物一一酵母菌。
二、认识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有哪些用途?资料:酵母菌是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真菌,常呈圆形、卵圆形或者圆柱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站乡中心学校师生共用讲学稿系列
年级:六年学科:科学主备教师:何蓉蓉审核:徐健愉内容:第1单元第2节杠杆的科学课型:新课时间:2013-9-2
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知道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习重点:1.知道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知道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习难点:知道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并能区分清楚生活中的具体工具有哪些。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了问题:
1.你了解的杠杆有哪些特点?
2.生活中你用到哪些杠杆,举出例子。
三、知识应用:
1、杠杆的三个要素是()、()、()。
2、生活中有三种杠杆,它们是()、()、()。
3、省力杠杆的特点是()。
4、费力杠杆的特点是()。
5、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特点的是()。
四、能力提升:连一连:
将下列工具和杠杆的种类用线连接起来:
筷子省力杠杆羊角锤
天平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镊子
撬棍费力杠杆钳子
铁皮剪子理发剪子
五、课外延伸: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六、自我评价: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