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相得益彰

合集下载

“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

“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

“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作者:靖国平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8年第05期“课堂革命”并不是一个新词。

今天重谈“课堂革命”,绝不是将现有课堂打翻重来,抛弃所谓旧的“课堂炉灶”,另起新的“课堂炉灶”。

也绝不是挖空心思搞花样翻新,改头换面,弄得眼花缭乱迷人眼。

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课堂革命”的提法显得激进、猛烈了一些,不如“课堂变革”“课堂改进”“课堂创新”等提法恰如其分。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主要是想说“课堂革命”必须有价值定向、有坚守、有限度、有边界。

即使非说“课堂革命”不可,那也是“静悄悄的革命”,而不能是“轰轰烈烈”的革命。

在此主要谈谈“课堂革命”的价值定向与回归问题,因为有了价值定向与回归,才会有坚守及其它。

不忘教育初心、回归“育人为本”,是课堂革命最本真、最紧要、最关键的价值定向与回归。

之所以要说“回归”,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路奔跑得太快,也太盲目,有些“跑偏了”,甚至迷失了方向,丢掉了本该属于教育自身的既定目标。

今天重申“课堂革命”,重申回归教育常识,意在“纠偏”“改正”“归真”和“固本”,让课堂回归“育人为本”的正途。

据此进一步分析,“课堂革命”育人为本的价值回归,主要有如下五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它们综合构成“课堂革命”育人为本价值回归的“价值链”和“实践场”。

其一,全面育人的价值回归。

这应该是一个管总的问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还是60年来我党一贯主张的教育方针,或是30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以及新世纪以来开启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最近大家高度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提倡全面育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事业发展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依然长期存在片面育人的现象,人的机械、僵化、片面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这说明“全面育人”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教育任务,全面深化课堂教学变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全面促进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仍然阻力重重、山高路远,而且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职业教育的人文底蕴与非遗相得益彰的例子

职业教育的人文底蕴与非遗相得益彰的例子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培养,旨在满足不同行业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然而,职业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培训,它还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的人文底蕴与非遗的关系,以及它们相得益彰的例子。

1. 职业教育的人文底蕴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于技能的培训,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性格、品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往往会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在课程中通常也会涉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

2. 非遗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职业教育中,也可以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教学。

在手工艺制作类的职业教育中,可以引入传统工艺技艺,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通过实际操作来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

又如,在饮食文化类的职业教育中,可以引入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并在实践中学习烹饪技艺。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实用技能,又能够增进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3. 职业教育与非遗相得益彰的例子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职业教育中。

许多医药类的职业教育机构,都会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其课程体系,开设中医药理论、药膳烹饪、中药制剂等专业课程,让学生学习并传承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药物知识和临床技能,更能够深入了解中医医学的文化底蕴,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医学视野和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基,是历代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德育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风情、习俗等。

德育教育在校园教育中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才能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伟人思想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精髓,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

如通过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大学》、《孟子》等书籍,可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懂得感恩、尊重师长、知礼知廉等道理。

通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品德感悟。

传统文化中反映出来的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友善他人、忠诚诚实等美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是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弘扬。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延伸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友好相处。

如校园里的礼仪教育、守时守约、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等方面,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学习到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风尚,使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中,我校文化特色得以形成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根基和源泉。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行为品质等方面的素养,而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中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4、大职业教育主义: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2、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名词解释题
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关系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关系1.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定义•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国学教育:是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的共同点•历史渊源:国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价值理念: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都强调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等,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思想体系:国学教育是以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方法。

3. 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的关系•传统文化为国学教育提供内容:国学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古代文学、史书等作为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国学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国学教育通过教学活动、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启迪和指导国学教育: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为国学教育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国学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和生活,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思维工具和人生智慧。

4. 结语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是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为国学教育提供了内容和支撑,而国学教育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的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同时,国学教育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资源。

5. 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结合,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培养人才:国学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价值引领: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可以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

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

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教和育是两回事。

教是教知识,育是育文化。

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的是体验、挫折。

”湖北县实验中学黄新柳坦言。

其实这就是湖北县实验中学校园文化的发端。

近年来,实验中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实施“文化铸校”工程,将文化的种子播进育人沃土,精心培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核心文化体系,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典范。

树理念,特色为笔绘就“文化铸校”画卷2015年9月,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育人创新行动”。

2016年春湖北实验中学以此为契机,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大力实施“文化铸校”工程,力争让学困生“学有所得”,让中等生“学有所成”,让尖子生“学有所长”。

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让学校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根深叶茂,干壮枝强。

学校遵循“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价值观,让德育有活力、具实效,引领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助学生形成美德雅行,懂得责任担当,打好人生底色。

至此,一幅以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的建设画卷在学校徐徐铺开……建体系,厚植沃土构建“文化铸校”体系行源于心,力源于志,精神是学校生命力的源。

学校将精神文化作为文化体系建设的精髓,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执着奋进。

学校将“追求卓越、幸福人生”作为兴校之魂,传承与发展“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办学传统,以“修德善学”为教育使命,深挖“热爱祖国、明礼诚信”的“DNA”。

如今,这些文化基因时刻激励着师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

环境文化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环境文化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走进湖北实验中学,人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端大气的盆景和绿植,电子游动字幕,蕴含着一种学校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校园主干道两侧设置了宣传橱窗,草坪设置了遵德守纪宣传牌,学生食堂,使校园景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科技教育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科技教育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科技教育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教育成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同样不能被忽视。

如何将科技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科技教育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它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而传统文化则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智慧结晶,它给予我们精神滋养和文化认同,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根基和方向。

将科技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需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融合。

在科技课程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元素。

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代表,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讲述现代信息技术时,可以对比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如烽火、驿站等,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同时,在传统文化课程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和传统文化活动的魅力,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生动呈现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实现科技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

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和互动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传统戏曲时,可以播放经典的戏曲片段,并结合动画演示戏曲的表演技巧和服装道具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项目,如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者通过编程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展示。

再者,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热爱。

担时代使命,育经世大才——大连市太阳谷(华夏)学校的心性教育实践

担时代使命,育经世大才——大连市太阳谷(华夏)学校的心性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的春风在大连激起了怎样的时代浪潮?“革新”与“传统”又会碰撞出何样的火花?大连市太阳谷(华夏)学校奋楫争先,砥砺前行,交出了优质教育的满意答卷。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太阳谷(华夏)学校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经世大才”为使命,怀着“让更多的孩子享用更好的教育”的心愿,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心性教育”之路。

育人贵在育心面向未来,学校如何破解杰出人才培养的难题?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六年的实践,太阳谷(华夏)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心性教育”。

毛泽东曾在《心之力》一文中提出:“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

”由此可见,心性的养成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学生从小培养出极高的心性,长大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能成为杰出人才。

比如,心性加科学等于科学家,心性加文学等于文学家,心性加司机等于郭明义,心性加工人等于王进喜……反之,当一个人心性不足时,即便是高考状元,也难堪大任。

”在学校创始人、校长李显峰看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育心”,这也是他开创心性教育的初衷。

根深蒂固的“应试思想”使很多深层教育问题隐匿于“唯分数”的顽瘴痼疾之下,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功利心过重,甚至导致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

为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显峰提出,要把人的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注重教育的内涵和过程,而不要只关注成绩和排名。

心性教育以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为重点,相信每个学生本性善良,主张从教师、课程、活动、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滋养学生本善之心,积善成志、培养大才。

在心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国家培养人才,给学生一生幸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太阳谷(华夏)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由于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交叉性、教育方法的相似性和教育者角色要求的同一性而具有融合的基础。

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合理设置教育课程、提高教育者素质、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和实现校内外互融互通等途径,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融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实践活动。

”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民族精神、公民道德教育等,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②文化素质教育着力于人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塑造,实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不难看出,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其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政治思想态度的形成奠定基础;也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其提供新的教育载体和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

其能够更好地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价值支持。

“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学校德育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学校德育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中小学教育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 中小学
生在校学习知识 , 增长 智慧才干 , 都离不开文 化的浸润和熏 陶, 特别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 值 更是 引领学生 健康 成长的 根本 德 育作为
深化 文化 体制 改革推 动社会 主义文化 大发 展 大 繁荣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 以下简称 决
教 育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是教 育的 核心 , 理应 坚持文化的精神价 值 , 把文化之魂融入德育全 过程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养 和心 灵抚慰 , 特 别是 传统 文化 中 的仁 义 字 L 智 信 中的积极价 值理 念 , 直 到今天 仍然 具 有深 刻的 育人意 义 当然 , 中华优 秀文 化
心 价值 观是 引领 人的 思想 和行为 的 明确而具
体 的价 值 准绳 , 从而 成为 全社会 共 同的价 值
理 念 , 提炼 核心 价值 观 , 有助于 把社 会主 义
在文 化传 承与 创新 中构建 师生 互动 关 系 , 在
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情
/2 ,,. 下 思 想 理 论 教 育万 /
白剔泣自秘

新中传承 , 使得师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 获
得新的发现 , 提出新的文化理念 , 从而不断 创造新的文化 正如作家王蒙所说 , 智慧 ,
强调 的是 知识 和胆识 , 是能够
交往沟通 学 习生 活显现 出来 因此 , 文化之
德 育应该成 为传 递 国学 价值 理念 诵 读经典 进 行革 命传统 教 育的有 效途 径 , 使 中小学 生
了解 中华 民族的基本历史 文化传统和道德 观 念 , 在对 中华 优秀 文化 传统认 知 基础 上形 成 强 烈的 文化认 同 , 从而 增强 民族 自信心 和 自 豪感 , 弘扬 和 培育 以爱 国主 义为核 心的 民族 精神 , 加 固社 会主 义核 心价值 体 系之魂 的根 基 今 秋 , 上 海阂行 3 1 所 中小 学推 出 乡土音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pptx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pptx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 源差距较大,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
教育体制不完善
部分地区的教育体制存在不合理、 不科学的地方,如过分追求分数、 忽视素质教育等。
文化传承断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和 习俗逐渐被淡忘,导致文化传承出 现断层。
缺乏国际化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缺乏具有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特点
教育文化事业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公益性等特点,旨在提 高人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培养人才
教育文化事业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文化活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 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的推广和应 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逐渐加强,如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增
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对未来教育文化事业的展望与规划
01
发展方向
02
03
04
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进一步 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 距,提高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机 会和公平性,同时加强教育教 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教育文化事业概述 • 教育文化事业的现状 •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 • 教育文化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策略 • 教育文化事业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教育文化事业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教育文化事业是指以教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事业,涵盖教 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等领域。

刍议高校国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刍议高校国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刍议高校国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作者:李逸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国防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从思想、知识和实践三个层面提出了高校国防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规定每年的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力量,保障国家安全而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军队补充人才的重要宝库,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既是增强国防力量的必要措施,也是进行国防建设的具体行动。

一、加强“95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高校国防教育已经被全国各个高校高度重视,主要开展方式包括学生军训、军事理论国防教育必修课程、国防教育集中宣传系列活动、日常国防教育。

[1]其中学生军训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学习军事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适应新环境、熟悉新同学;军事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新时期国际形势,中国国防现状,军事高技术等内容,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爱国热情;国防教育集中宣传系列活动主要指在特定时期或者特定事件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活动,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更深的共鸣和体会,对有意向入伍参军的学生进行重点引导;日常国防教育主要指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学校通过实践活动、讲座、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对军训和系列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巩固并不断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由内而外自发地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目前高校内大部分学生均为“95后”大学生,他们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

从家庭环境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情况也基本都能满足温饱,所以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抗挫折能力较弱;从社会发展方面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都配有智能手机,从网络可以轻易获取各种信息,所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多。

教育管理中的领导力与文化塑造

教育管理中的领导力与文化塑造

教育管理中的领导力与文化塑造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领域,其中领导力和文化塑造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有效的教育管理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还需要在组织内部建立和维护积极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领导力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领导者的风格和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整个学校的运行效率。

教育管理中的领导力可以包括变革型领导、服务型领导和情感型领导等多种模式。

变革型领导强调激励和鼓舞,他通过设定愿景和鼓励创新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使其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这种领导方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时尤为重要。

服务型领导关注的是支持和服务于教师及学生的需求。

这种领导风格强调整体的团队合作与共同发展,领导者在其中扮演的是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服务型领导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情感型领导同样重要,这种领导风格强调情感智力,关注团队成员的情感需求,通过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来增强团队合作及组织凝聚力。

文化塑造则是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

文化塑造不仅是一个组织内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体现,也是支撑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文化可以在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中找到体现,它为教师、学生及家长期待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了框架。

教育组织的文化应该是包容的、支持性的,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又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教育机构中,文化的塑造应该从领导层开始。

领导者需要清晰表达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行为来示范所倡导的文化。

例如,如果领导者希望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那么他/她在日常工作中应当表现出乐观、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同时,要设定清晰的期望目标,让所有的成员都能理解并贯彻这些目标。

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朝着同一目标迈进。

为了有效地塑造教育文化,沟通机制的建立也至关重要。

开放的沟通渠道能够鼓励教师和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来。

汉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论略——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例

汉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论略——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例

第42卷第5期No.5Vol.42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5月May2021汉字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论略—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例遇旻1,朱美艳2(1.银川市实验小学,宁夏银川750001;.银川市阅海一小,宁夏银川750002)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表意文字。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就必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信息。

重视发掘与利用汉字形体结构中所隐含着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就可对学生相机渗透与有机融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汉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关键词:汉字形体;传统文化;相机渗透;有机融入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21)05-0104-06收稿日期:2021-03-15基金项目:2020年度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重点项目“汉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NXJA02)。

作者简介:遇旻(1965—),女,黑龙江穆棱人,银川市实验小学,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语文课程论等领域的研究。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看到,汉字是学习与掌握汉语书面语的前提与基础,语文课程在实施中必须要以学生对汉字的正确认读与规范使用为根基。

同时,作为世界上自诞生后就一直流传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在其形体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与价值内蕴,而作为人文社科类的语文课程更应在汉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与传承、传承这些悠久优秀文化。

就是说,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语文课程在实施中既要发展学生正确认读、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正确认知与深刻理解,从而使汉字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

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

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发布时间:2021-10-06T14:53:55.89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1期作者:陈倩[导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传播的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开拓,有效的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实现了各种文化的不断结合,还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际效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知识系统,也没有形成全面的道德思想内容,面对十分丰富繁杂的信息源,学生十分容易形成不良的道德思想。

另外,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十分不利。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的贯彻核心素养内容,提升学会对中华传统革命精神的认知。

陈倩安徽省明光市逸夫小学安徽明光 239400【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传播的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开拓,有效的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实现了各种文化的不断结合,还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实际效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知识系统,也没有形成全面的道德思想内容,面对十分丰富繁杂的信息源,学生十分容易形成不良的道德思想。

另外,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十分不利。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的贯彻核心素养内容,提升学会对中华传统革命精神的认知。

【关键词】革命文化;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1-205-01引言:在小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十分关注革命教学内容,将革命化的教学内容不断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革命教育内容在教材上不断的呈现,教师需要怎样为学生贯彻这些内容,成为教师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这样才能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

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

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政策,让新一代青年在时代的进步的背景下,不能忘记给我们创造如此美好条件的先驱者,并且要让他们继承这种革命精神,使之发扬光大。

同时,通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将革命文化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为青少年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参考,通过学习革命文化,能够让学生充满文化自豪感,甚至以争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模范为目标,增强民族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核心素养培养一、革命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培养的教育意义(一)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革命时期涌现的那些英雄人物、典型事件以及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事迹都值得让我们去回味去感触,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那些感人事迹通过电影片段或者纪录片的方式播放出来,进行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铭记那些为我们开疆扩土、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热血战士们,将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发扬下去。

同时,中国革命先烈们所形成的文化可以成为中学生开展思政课堂的讲解素材,将革命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传承伟大革命精神一个国家的文化不管有多强大,都需要有人去发扬和传承。

我国的革命文化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有名的,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得不是很好,因此学校有必要将革命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路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校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中,将那些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唤醒革命精神的生命力。

将校园建设与革命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学生通过学校举行的一些革命文化活动,可以了解更多的革命故事和更多的革命先驱者,有利于学生将课堂知识与革命文化相融合,传承革命精神。

二、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的实践策略(一)整合资源,建设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在多媒体发展的时代,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收集当地有关革命文化的资料,并且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合作,一起收集整合革命文化的资料,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不断积累资源,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革命文化资源,为学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最长时间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教育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家庭教育中宝贵的文化滋养,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营养。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与孩子们建立深刻的亲情关系,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与他们真诚相待。

既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又要维护亲密的情感,构建积极的家庭氛围。

同时,父母还应向孩子们传递尽可能多的友情和爱情,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而良好的社交关系,以及树立自尊、自信和自爱等正面心态。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家庭中的长辈,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家风的传承。

家庭作为传统文化的基石,需要父母和祖辈传递家族的欣赏和尊重,家族文化才能融入到家庭中来。

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父母应该为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家族观念,传递家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自己是哪里来的、有哪些强壮的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通过了解家族文化,孩子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保留这些优质素养,并将它们代代传承,为家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贡献。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家庭中的和睦相处和互帮互助。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应该彼此关心和帮助,尤其是在困难和危机时刻。

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基于亲情之上的深层感受,是家庭成员长期治国的基石。

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父母不仅应该做好自己的角色,也应该向孩子们传递关心、理解、协作和帮助的精神,通过家庭琐事锻炼让孩子们懂得爱家人、关心亲人,一起走过家庭难关,为家庭和谐做出贡献。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中的家教和家风,讲述各个家庭成员应该有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父母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导师,应该为孩子们树立好样板,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文化相得益彰
作者:张志清
来源:《中国教师》2016年第03期
教育与文化本身就应为一体,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

教育离开文化,就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离开教育,就变成无渠之河、无道之车。

江南小县弋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景秀丽,拥有多个世界级、国家级名片的旅游胜地—龟峰,全国单个洞窟最大的唐代天然佛洞—南岩石窟及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叠山书院,自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置县,至今已有1 800年历史。

县域面积1 58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和街道办,总人口41.5万,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

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弋阳腔就诞生在此,县内至今保存着古戏台50多座。

弋阳历代名人辈出,古有南宋抗金宰相陈康伯、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诗人谢叠山;近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民族英雄方志敏,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及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面对乡村学校渐渐“消瘦”,乡村教育慢慢“弱化”,乡村文化与文明渐渐“遥远”时,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民族之所以称之为民族,无非血统、语言、文化与文明。

同样地,乡村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结构的需求。

草地、森林、湖泊、湿地、农田、旱地等,是自然环境必须拥有的,当出现结构性缺陷时,就会出现灾难性结果。

现在出现的一些怪异性的非正常自然现象,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现在,社会出现道德沦丧、片面追求财富与速度等,同样有着“因”的缘由。

面对这种现象,近3年来,全县在教育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改善性变化。

师生进入乡村文明,乡村文化进入校园
弋阳是个民风淳朴、乡俗丰富的地方。

很多乡镇村庄,每逢农闲岁末,会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打年糕、熬米糖、闹元宵、吃清明、过立夏、祭冬至、赛龙舟、会戏、贴春联等。

为了使师生了解本地民俗传统和文化,县各级各类学校编写乡土教材,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植根于乡土文化,把乡土文明的符号和记忆迁移进课堂,让乡土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县逸夫小学、二小等学校常年开设“家校夜话”“家长大课堂”课程,请各行业的家长为孩子讲弋阳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资源,讲弋阳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名人。

弋阳还是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现今各地依然保留了会戏的传统,让乡村烙上浓浓的乡土印记。

每年,乡村举行会戏的时候,万人空巷,成了当地孩子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每到乡村会戏时,许多乡村学校会组织学生欣赏,对会戏历史和传统进行梳理研究。

每年的阳历新春,县中畈中学、曹溪中学、三县岭中学等会送戏到乡村,邀请家长与师生一起包饺子,与乡村百姓共庆新年的到来。

特别是连续两年的全县师生送春联活动及中畈中学
的家校大舞台文艺汇演、朱坑小学的家校合作心连心演出、三县岭中学和三县岭陈屋民间文艺协会年度广场舞陪衬汇演,有上万名家长参与其中,深受乡村百姓喜爱。

全县学校因地制宜,把打年糕、打麻籽粿、做立夏粿、打年糕、灯盏粿等弋阳饮食特色文化植入课堂,搬进校园,组织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既能加强亲子教育,又可以让孩子了解弋阳的美食特色和民俗风情。

701小学等学校把教室、图书室、艺术室、体育场所在课余时间向农村居民开放,丰富百姓的文体生活和精神生活。

逸夫小学、葛溪中学等学校开展组织师生进乡村、进社区捡垃圾公益活动,共建洁净美丽乡村,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习惯,同创悠然雅致家园。

湾里中学、701小学等学校的绿色蔬菜基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劳动习惯。

历来,乡村百姓十分重视“向善”,对长辈讲究“孝”为先,对邻里讲究“帮”为乐。

不少学校开展“我给父母洗次脚”“感恩励志演讲”等亲子感恩教育活动,让这一优良传统在师生中得到传承。

港口中学的徐佳浩同学因“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小小少年动情演绎照顾残疾父亲、重建幸福家庭的事迹,荣登“江西好人榜”“感动中国好人榜”,入选教育部关工委“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2014-2015学年度指定读本《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丛书。

逸夫小学等学校师生的爱心义卖和见义勇为好少年汤思期、环保卫士陈云璟、卖瓜求学好孩子汪国平、自强不息女孩王欣玥等一批最美少年,让爱心得到传递。

乡村教育对接乡村文明,传播乡村文化的努力实践,让乡村学校成为传承乡村文化、重构乡村文明、弘扬文明新风的主力军和桥头堡。

教育紧扣区域历史,区域传统助推教育
弋阳腔、谢叠山、方志敏精神、龟峰旅游胜地,是弋阳文化的代表。

谢叠山,一生志节耿耿,贫贱不移,坚贞不屈;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是弋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些都让弋阳的文化和历史更加厚重。

办好教育,就是要积极地让教育融入当地的发展历史,紧扣当地文化。

弋阳腔是弋阳文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二中等学校积极推进弋阳腔戏曲进课堂,让弋阳高腔响遏行云。

方志敏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经中宣部批准用方志敏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

为了教育师生不忘烈士遗志,传承烈士精神,学校每年会开展以“方志敏精神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让方志敏的精神植根于师生心中。

中畈小学、漆工小学等学校每年会开展唱红歌比赛,请老红军讲革命先辈的传奇故事。

叠山书院、方志敏纪念馆如今已成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游客到弋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方志敏故居一游,就会被一群落落大方、活泼可爱的小讲解员所吸引,在他们身上,我们会感受到伟人的精神正被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扬着。

2015年,县创办叠山书院论坛,让教育与当地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度的融合。

每期一个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9期。

论坛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全县教师提供一个分享思想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引起弋阳市民的广泛关注。

现今,论坛成为弋阳的一个文化视点、公众聚焦的精神殿堂,成为弋阳县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张名片,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教育理想和社会梦想的大舞台。

弋阳县历代都崇文重教。

近年来,全县全面推进家校合作,开展制度化家校研究。

各级各类学校开门办学,吸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和活动,让家长因了解教育到理解教育,进而支持教育。

例如,朱坑中心小学、逸夫小学等学校开展了亲子阅读比赛活动,举办了最美育人家庭评选,让全县刮起亲子阅读的旋风,让弋阳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观念得以捡拾,营造出弋阳教育的新生态。

全县很多乡镇的家长和社会人士自发成立爱心助教基金会20多个,筹措教育基金800余万元,用于教师业绩奖励,帮助贫困学生就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涌现出一批最美的爱心助学人士。

社会的关爱和关心,有力地助推了弋阳教育的发展,也传播了乡村文明风尚。

区域教育离不开区域文化,教育是在一定区域的文化下开展的,也会对当地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没有文化的教育,是没有根基的。

教育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朴素、勤劳、淳朴、向善的本土文明能够照亮区域教育,本土文明也必将在区域教育的坚守下,吐故纳新,得到新的发展与传承。

基于教育改变社会的理念,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成为我们的愿景。

好的教育,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愿景,更该对当地文化有所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弋阳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