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改革后“择校”不再是必需品
陕西高考改革新方案,陕西高考最新方案出炉
陕西高考改革新方案,陕西高考最新方案出炉6月14日,陕西省政府网站公布《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划片入学,100%的公办小学、90%以上的公办初中实现划片免试就近入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
2023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自选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
以下为《方案》全文。
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23〕3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出发点,积极稳妥推进,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合理的考试招生制度,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确保公平公正。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完善体制、机制,确保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3、促进科学选才。
增加学生选择权,完善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提高人才选拔水平。
4、积极稳妥推进。
立足实际、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平稳过渡。
(三)总体目标。
及时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2023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到2023年基本建立符合省情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主要任务(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1、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组织省内一本批次招生高校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省属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
刘希平解读三中全会教育改革-浙江教育院
刘希平解读三中全会教育改革一年前,在浙江深化普通高中新课改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曾提问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高中课改了,可高考制度没改,这不是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吗?刘希平答问时有些无奈,高考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国家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记者没有想到,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这么快就有了明确消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这些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改革,如果实施起来,哪怕是一小步,对社会以及家长和学生的震撼,都是“大动作”。
高考科目怎么减少?哪些科目会成为选考科目?,浙江高考录取怎么考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成绩?高校自主招生有哪些权力?本报记者昨日专访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他正在参加教育部在杭州召开的新课改调研会。
他坦然相告:我们的方案已在制订中,高考和高校录取等,都有通盘考虑。
全国高考改革的要求,与高中新课改是一个很好的呼应,也给浙江高考改革一个落地的机会。
“国家整个高考,包括考试和录取,我自己理解,总的导向是,考什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将来全国统一规定的必考科目会很少,具体是哪些必考,哪些选考,最近就要明确下来,估计在最近几个月。
方案目前还在征求意见当中,现在只是研究贯彻落实三中全会改革方案,明年高考录取方式不变。
”减少全国统一必考科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记者:浙江高中新课改推出后,一些学校和老师有些顾虑。
现在国家层面有了相应导向,对浙江新课改和高考改革会有什么推动?刘希平:现在国家整个高考,包括考试和录取,我自己的理解是,总的导向是给学生考什么,更多的选择权。
现在我们高考的考试科目是全国统一规定的,将来全国统一规定的必考科目会很少,学生选考的科目范围会很多。
这有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有兴趣、有学习条件、今后可能有志向的科目,能把自己更多的学习优势体现出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
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
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教育
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教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新高考改革为什么改,到底改什么“为什么要启动新高考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
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
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的要求的。
我们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
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推进大学生创业,每一年我们也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但实际上,我们大学生创业比例非常惨淡,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达到20%,而按照2016年北京市公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京市总共有23万学生毕业,但是23万学生中只有700人,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三选择创业。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中国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为学历而服务。
不管从个性发展,还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推进科学选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这要从大学的建设说起。
虽然现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说,我国的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上排名逐渐提高,其实这是靠论文获得的排名提高。
而实际上在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的质量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背后跟中国大学选才是有关系的。
因为中国的大学现在总共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张试卷,通过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因此,我们只有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选才体系,实行多元评价。
第三个问题是推进高考改革还要解决高考公平。
大家可能会说,中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最近高考制度的弊端被全国人民大为诟病。
地域教育资源差距大、加分制度的泛滥、应试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等等。
网络上的不顾及后果的言论更是吼道废除高考,不怕事大的网友多有附和之言。
这让我想着从高考的本质,以才能选拔官员的方式入手,深入思考这个在我们国家兴起并持续长达1500多年的制度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实行?高考古时称为科举,科举的出现是为了阻止名门望族垄断士大夫阶层,选拔有才干的人担任国家公职,这个制度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个阶层的流动,在社会上掀起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热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随之演化,从原本的才干主导演化为思想主导,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到选拔思想正统的人,科举逐渐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
并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末的1905年遭到废除。
关于高考的历史,最为显眼的就是1979年的恢复高考制度,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显然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有更多的人不甘这样的命运来参加高考,那一年的高考人数成为了历史新高。
打这以后高考就成为学生的龙门,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夜以继日的辛苦学习,在高考的两天内决定一生的命运。
高靠只是一个死的并且严格执行的制度,所以难免会造成种种的不便。
首先是因高考应运而生的应试教育,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高考前线的高三生活都是畸形的,学生为做作业通宵达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丑态百出,家长为了孩子忍辱负重,学校取消各种素质课程补贴考试科目。
青春期的孩子恋爱被称为大逆不道,熟不知不只是孩子想这样做,而是亿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基因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这个年龄段产生这样的情感。
古时候束缚人们的是礼教,现在换成高考担纲这门工作。
应试教育教出来的会做题的孩子,带着第一名第二名标签的孩子,在踏上闯荡社会的征程之前总是要先去寻找从没有过的自由,由此误入歧途的不在少数,由此发现真相的也不在少数,等到出厂二十三十年后再去看看成品的效果,大多时候结果是反转的,当初的第一名庸庸碌碌还在寻找自由,反而倒数的那几位功成名就,在那侃侃而谈自己的发家史,这不就乱套了吗,既然总是要打乱顺序,那当初为什么还要划分名次呢?高考对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影响,涉及到心理,健康,环境的种种,其程度之深可能导致压力大的学生选择生无可恋的轻生。
高考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考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高考改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考改革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关联。
一、高考改革带动职业教育的兴起在过去,高考是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的唯一途径。
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接受针对性的培训。
高考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契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大学教育的单一认识。
职业教育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缓解大学供不应求的压力,降低大学教育的门槛,为更多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进步。
二、高考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高考改革尤其注重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的改进,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公平的分配。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创新性考试评价方式,高考改革使得学生不再仅仅被评价为分数的总和,而是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教育更加注重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的公平与稳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公平选拔优秀人才,高考改革能够减少因为独立择校而造成的资源不均衡,避免教育背后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高考改革使得学生能够更多样化地选择自己的专业和人生道路,有利于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考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高考改革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高考导致了大量学生涌入热门专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过于庞大,而新兴产业和技术岗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高考改革的推进使得学生选择专业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高考改革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调整。
例如,随着新兴科技产业的兴起,高考改革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教改一大步!10月21,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面世(整理精校版)
教改一大步!10月21日,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面世素材汇编1022 1056高考现场(资料图片)光明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董城、张景华)为进一步提高首都均衡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解决择校、学生课业负担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北京市将从对中高考进行改革入手,出重拳予以破解。
在高考方面,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透露,北京市2015年高考的科目分值、考试侧重、志愿填报、投档方式等都将有一系列改革。
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
考试将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侧重,突出基础能力,淡化选拔功能。
在志愿填报与录取环节,将对一志愿增设平行志愿,确保高分考生不因志愿数限制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
同时,对远郊区县考生实施专项招生,提升寒门学子上大学机会。
在中考方面,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2016年北京中考方案将对部分考试科目分值进行调整。
其中,语文科目分值将上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降。
英语将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其选拔功能也将大大削减。
此外,北京市还将出台一系列措施破解择校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其中包括: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语课程,普通高中优秀学生转入重点高中就读,免费为小学生提供课后素质教育辅导等。
有关详细情况,10月22日出版的光明将进行深度解读。
原标题:北京市2015年中高考将有重大变化教改一大步!10月21日,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面世21日下午,当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完本次改革的整体思路和相关政策后,一位记者坦言:这也许是最可能发生效果的一次改革。
会后不久,北京市教委官方网站已在其显著位置挂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三个关键词看北京教改“减负、均衡、公平”,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接受光明记者采访时,用这三个关键词概括此次北京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高校招生政策变化
高校招生政策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高校招生政策也在不断变化。
这些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就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考生和学校的影响。
一、招生政策调整1.考试改革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范围内正在逐步取消传统的高考方式,采取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方式。
以往只重视文化课成绩的招生政策正在转向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实践能力。
2.招生名额调整为了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各省份普遍提高了高校的招生名额。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可以进入大学校园。
除了增加普通本专科招生名额外,各地还注重培养技能人才,招收专科学生等。
3.专业设置优化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与优化。
在一些热门专业之外,新增了一些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这些新专业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政策变化对考生的影响1.竞争压力增加高校招生名额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择校变得容易。
相反,伴随着招生政策的改变,考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大幅增加。
除了文化课成绩外,各类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都成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2.择校观念的转变随着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考生和家长的择校观念也在逐渐转变。
过去主要关注综合实力排名较高的名校,现在更加重视专业匹配度和个人发展的方向。
考生和家长更注重个性与兴趣的培养,更加关注学校提供的专业特色和发展平台。
3.多元录取机制的推行多元录取机制的推行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面临更多的选择。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校。
这种多元录取机制的推行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得录取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三、政策变化对高校的影响1.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高校的招生政策变化使得人才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各地政府和高校注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专业设置,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2.招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高校必须根据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估,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测评体系。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
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
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
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
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
最新河南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最新河南高考改革方案解读2023年河南高考,将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总成绩为3门全国统考科目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并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在众人期盼下,昨日,河南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终于正式亮相。
我省将于2023年启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也就是说,后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成为参加新高考的首批“吃螃蟹者”。
我省将于2023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这意味着,我省在2023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将在2023年首批迎来“新高考”。
考试实行“33”模式,是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含外语听力)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自己选考3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在录取方面,探索以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这是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本次改革的方向。
分析:为啥2023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之所以安排在2023年启动,主要基于到2023年,国家在“一省一市”的试点才能完成一届高中生的试点周期,对河南这样的生源大省,发展的任务已经很重,改革必须要极其慎重。
届时,河南可资借鉴的改革经验会更加成熟,对确保顺利推进河南乃至全国的考生招生制度改革影响至关重要。
同时,也为我省提供了更宽裕的准备时间。
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市公布了改革方案。
■政策解读“3+3”高考新模式啥样文理不再分科,高考科目“3+3”是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所谓“3+3”模式是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含外语听力)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自己选考3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增加听力考试内容,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绩计入。
计入总成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采用“6选3”模式,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录取方面,探索以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这是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本次改革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0.21•【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2023年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请审议。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李强总理、丁薛祥副总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密切配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意见》确定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下面,我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改革进展及成效2014年以来,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推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一是提升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将全国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二是增加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
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近110万人。
三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
截至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随迁子女占比达96.6%,2013年以来累计已有207万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了高考。
高考改革逼近,影响所有初中生!从新初一到新初三,都要认真看!
高考改革逼近,影响所有初中生!从新初一到新初三,都要认真看!许多初中家长都在关注初中、关注中考,很少关注高中、关注高考。
可能听说过高考改革的事,由于孩子还没上高中,所以未能给予足够关注。
但是,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当前这批初中生!!因为目前来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改革基本上是从2018年、2019年、2020入学高一的学生开始实施,18、19、20年读高一的学生正好就是现在初三、初二、初一的学生!你现在不关注改革动向,那孩子升高中、考大学就可能多走弯路、冤枉路!高考改革后,我们的孩子将经历什么样的中考、高考?怎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又有哪些影响呢?新的高考制度对初中生的影响到底有哪些?↓↓↓Ⅰ、考试科目的变化改革前: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一共有四科: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或是文综);改革后:改革后高考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选三科进行考试,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新政实行时间:大部分省市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即现在的初二生开始实行。
(各省市具体时间不一致,也有2019、2020年开始实行的省市)影响:文理不分科,每门功课都要一起抓,学习负担会加重。
对于偏科的学生说,初中的都学得不好,高中的课程会艰难。
不分科,偏科的孩子会很吃亏!对于不偏科的学生,还是不分科更好一点,文理科的知识都全面地学一学,对将来走上社会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但从长远来说,文理不分科才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负责,便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综合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能够继续发挥综合优势,也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提供了多种选择渠道,更为以后的就业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Ⅱ、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
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高考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传统的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考改革应当着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
其次,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应注重考试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考考试内容也应随之调整。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高考中能够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
再次,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应加强对高考招生政策的监督和调整。
当前高考招生政策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应试教育导致的应试热、择校热等现象。
因此,高考改革应当对招生政策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调整,确保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最后,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应注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高考改革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制度的改革,更是一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综合实施方案应当从素质教育、考试内容、招生政策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全面推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生择校行为可视化分析——以M大学为例
2022年3月第9期Mar. 2022No.9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生择校行为可视化分析——以M大学为例刘华强a,刘建华b(闽南师范大学 a.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b.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摘 要]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校更加关注“用户需求”。
通过采集某师范大学新生数据构建可视化模型,发现存在三类特征差异较为明显的新生“典型画像”。
基于画像,可以制定不同群体的精准招生宣传措施并提供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服务。
根据细分市场提供精准信息服务成为研究热点和行业共识。
精准服务的前提是对细分市场用户群体特征的分析,把握潜在目标群体的择校动机,较好地回答“向谁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
研究的创新在于探索根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择校行为的理论研究制定具体校本招生宣传政策的数据分析方法。
[关键词] 新高考;择校行为;用户画像;K-Means聚类[基金项目] 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基于K-均值聚类的高校宣传用户画像研究”(JAT200321);2020年度闽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践取向的公费师范培养项目综合改革研究”(JG202026)[作者简介] 刘华强(1983—),男,福建寿宁人,心理学硕士,闽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刘建华(1978—),男,福建南靖人,经济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商学院调查与数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贝叶斯统计、模型选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049-04 [收稿日期] 2021-09-2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00后学生择校自由权得到释放,高校招生宣传必然由粗放型向智慧型转变。
以往不区分对象、内容宽泛、单向传播的宣传方式已无法满足考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杀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效和考试之间的双向选择..不论是浙江的“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高校”志愿填报模式;事实上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模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新高考方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择大学”变为“择专业”..新高考出现的这种录取和择校模式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涌而至的冲向所谓的985、211学校;出现“择校热”问题..考生也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很好的发展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发其所长..学校也会培养一批批拔尖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兴趣、抱负、理想、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览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品学兼优..这里的品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综合素质;学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很新颖;同时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与思考;但是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极大地挑战..二、新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给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到育人目标等;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感知和了解其所教学科的知识及特性;让学生能从多种学科中认识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变大;是否能够很好做出选择;做出生涯规划;家长原来只是一味地关注孩子成绩;现在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科目;他们是否能指导好孩子做好生涯规划;这些问题都即将面对这极大的挑战..一学校面对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对高中学校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高校也有了要求..大学和中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1.中学面对的新挑战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是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然而“6选3”意味着不同学科有至少20种组合;显然以前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走班制的开设将会面对哪些挑战选课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学校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面对学生的需求变化;对课程结构要求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课程组合增加;选修制和走班教学成为了新常态..课程组合的增加;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场地分配和排课难度增大;对学生管理难度上升..如有安排不当将会造成学校秩序一片混乱..2.大学面对的新挑战大学设置专业的时候;在中大教育衔接方面将会面对更多挑战..大学需要提前做好面对学生需求变化的准备..二教师面对的新挑战新高考方案提出;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师一是需要一专多能;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有开设多门选修课的能力;如有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少的情况下;不至于无课可上..二是要不仅要做到教书更要育人;实行选班制;班主任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学生在新高考改革的模式下;相当于研究生一样进行导师挑选;实行导师制..育人方面的重担放在了任课教师身上..三是教师将要面对准入和退出..有些学校某课教师多余;有些学校教师短缺;教师要随时做好调配的准备..现在教师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三中学生面对的新挑战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的扩大;他们以前不需要自由选择到现在自由选择;他们还对选择意识比较单薄;一时还是挺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科目;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科目感兴趣;以前只是一味地想考高分..学生本身对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加上高考科目难度大;范围广;他们一时无法判断自己擅长什么..有些学生误认为我这门课程考得不错就觉得是自己喜欢的科目;有些时候只是被高考原因所导致的;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在学好语数外三门科目的同时;需要选科、选课、选分、选教师..首先他们要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领域;感兴趣的科目;其次要做好生涯规划;最后要结合高校录取选出自己的小三科;在学校组合选课走班中做到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自己..这些方面都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四家长面对的新挑战面对高考带来的严峻形势;家长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提升一下自己;首先他们要了解最新高考资讯;对高考形势先自己搞清楚;向孩子介绍一些高考新消息;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一些相关方面的介绍;等到孩子真要面对选择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其次好好研究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身上一些优点;感兴趣的事物;擅长的科目;在孩子需要自由选择的时候适当的点拨孩子..三、面对新高考挑战的一些应对措施新高考带来的三大转变:从选拔到选择的转变;从课堂到课程的转变;从成绩到成长的转变..仔细分析三大转变;我们可以得知以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到现在学生自由选择权的放大;从前是班级授课制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到以后课程选择;走班制、导师制课程选择性学习;以前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到现在及以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全面发展学生..这无疑是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这些转变都是新高考改革的创新点..面对这些转变;我们应将它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说说而已..面对新高考的挑战;我们是否应及时作出应对措施:1.学校选择参照对象;加速适应与转型首先各校应关注沪浙两地改革进程;寻找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参照对象;加速学校的适应与转型..了解走班制的实施困难;掌握分班依据与原则..做到“最少人走班;最近原则走班”;可以探索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排课;信息的发布;综合评价管理;成绩的统计与分析;进行一些选修课网上学习;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人力;物力;高效运作管理其次要实施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做好高考改革方案的宣传与解读工作;让广大的关注者更好的进行了解;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适合的科目;职业及人生道路..最后高校要做好中大教育的衔接工作;很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和大学依据新高考改革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2.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高考方案很好地理解;按着新高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教师要有对必修课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要对选修课有很好的掌握;为了适应学校的师资调配;即使必修课不能教也能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不至于到时候没有课程可教..提高教学魅力..首先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钻研;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并对该学科具有学习特长和自我效能感很强的学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兴趣和需要;教学方法采取探究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很好认清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3.中学生增强自主选择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面对新高考的方案;要进行很好的了解新高考改革的内容;新高考改革更多的是关乎着自身的切身利益;适应新高考..首先学生在学习好语数外三门必修课的同时;也应该多加关注和了解自己对小三门的选择;加强自主选择权的意识;做好对未来生涯规划;这关乎自己一生的事情;现在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以后发展;所以得小心谨慎的同时;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此事不可小觑..其次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困难;及时与家长老师进行沟通;面对选科;选课多多听取老师家长意见;有时候自己就处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状态;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取长补短..最后一点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判断;要有主见;不能随大流;跟风;捕风捉影..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4.家长要转变观念;对孩子进行适当点拨首先家长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是前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往往不是输起跑线;而是输在人生的转折点..转变之前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之前只是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实践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新高考改革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所以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这种只关注分数的这种观念;了解高考新动向和孩子的兴趣;特长;擅长的科目;当孩子面对选择空间大;范围广迷茫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其次家长应多与学校及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对孩子多进行一点耐心指导..最后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总之;我们依据应该根据自己省份的省情、生情;所在学校的校情;极力的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高考改革道路..。
2023年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盘点:十大热点事件
2022年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盘点:十大热点事件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需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需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肯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在这一年里,教育部首提“多校划片”、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推城乡义务教育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启用新教材、高校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全日制非全日制讨论生改革……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基教、高教领域都在践行着“改革”一词。
值此岁末之际,京华时报教育周刊盘点2022全年中国教育领域十大热点新闻大事,以供回首。
一、教育部首次正式发文“多校划片”2月下旬,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剧烈的地方,要依据实际状况,乐观稳妥实行多校划片,将热点学校、学校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实行多校划片的,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安排热点学校招生名额。
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同学,仍应就近支配至其他学校入学。
对于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学校,要加快推动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老师沟通轮岗,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掩盖面。
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而对于备受瞩目的特别招生问题,教育部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严控特别招生比例。
详细而言,教育部要求,2022年,各区(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县)学校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
各地要梳理针对特定人群的优待招生政策,取消不必要的特别政策。
确有必要的,应在同学所在片区内统筹予以保障,原则上不得跨片区择校。
二、北京中高考改革落定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4月初正式落定,依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将于明年起逐步启动,涉及高中教学、高考科目、高招录用的全链条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考改革后“择校”不再是必需品
4月是教育政策频发季。
伴随着北京公布新高考和中考改革方案、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的发布,很多教育专家形容为〝变化极大〞,一场贯穿上下的教育改革将切实影响到北京的学生们。
2019年,中考实行〝必考〞和〝选考〞的〝3+3〞模式。
2019年,一般初中校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将超50%。
2020年,高考统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不再分文理科。
政策是一根指挥棒,在政策正式实施前的〝调整期〞内,也带动着学校、课堂、老师、学生发生变化。
未来趋势
1〝择校〞不再是必需品
未来孩子升学,还有必要择校吗?在北京一系列教育政策出台后,有很多家长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在北京市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中,针对中招,2019年北京将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今年通过就近入学的新初一学生三年后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将超过50%。
同时,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投向一般初中,这说明很多一般初中校的学生获得了更多政策红利,未来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北京市教委相关人士认为,在今年的政策中,过去家长热衷的择校已经显得大可不必。
学生只要就近登记入学,努力学习。
同时,市教委在随后即将推出的系列政策中还要明确三年后参加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校招生的学生均需参加当年本市高级中
等学校招生考试,考生同时必须满足在同一所学校具有连续三年学籍等条件,从而避免了想通过中间转学等途径以增加获取优质高中入学机会的通道。
但是,也有教育专家表示,目前教委所说的优质高中并非家长口中的〝重点〞高中。
因此,在学区中,即便同样是优质高中校,家长也难免会进行排序,但更多的机会分配给一般初中,也会让家长在选择上有所权衡。
在此背景下,社会培训班也面临着转型。
将要从补〝优〞变成补〝差〞,从补〝长〞变成补〝短〞,从过去的所谓〝占坑〞变成帮助孩子进行核心素养的积累。
2走班制带来高中分层教学
近两周,北京各学校密集地举行校园开放日,学校向家长和学生进行课程展示、社团活动展示等。
很多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家长关心招生和未来升学的情况。
新中高考政策下,学校未来的一些调整也能从中可见一斑。
根据北京高考改革方案,从2019年起,学生除了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在其他会考科目中选择三科参加高考。
新政发布后,北京教育考试院院长臧铁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3+3的选择,未来走班制教学将成为趋势。
北京市课程改革也是按照学生走班来安排。
因此,未来学生像欧美国家的学生一样走班上课将成为趋势。
但是,如果全面走班上课,给学生们多样选择的同时,课将如何上?如今,学校面临的教室使用和教师调配问题已经列入校长们的考虑
范围。
记者从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了解到,为了应对变化,学校特色类课程本着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原那么,根据学生认知层次和学习层次分为初级、提高和研究三个层级。
学生根据自身选择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各个学科的层级学习,比如某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高考定位,确定历史选择初级课程,学习一般基础类的知识;化学选择提高课程,提升应用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物理选择研究课程,作深入拓展探究学习,以彰显个性特色。
3综合素质评价将由雷同到个性
纵观北京的中高考新政,综合素质评价都已经成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且比重很高。
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校录取参考。
根据最新中招升学政策,2019年时,不低于50%的优质高中校名额将直接分配到一般初中校,学生可以通过校内选拔竞争名额。
其中,校内选拔的成绩由中考文化课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及体育成绩组成,录取成绩由中考卷面分的70%、综合素质评价的30%,以及体育成绩40分组成,总分580分。
这也意味着将来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分值高达162分,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
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表示,北京早已开通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这个平台定期开放,通常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在计算机房填写。
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过于雷同,他认为,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计算分数后,将鼓励学生由雷同的记录转向个性化。
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进行学科研究、展现个性创意的内容
会受到大学的青睐,也会在中学收获较高的分数。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也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生活表现、教师评价、学生之间评价等各项过程性评价的参考指标,记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将来中考、高考改革打好基础,同时,学生、家长均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学生在校的状况。
北大附中的学生已经在使用OA 系统,每名学生、每位家长都有一个OA用户名和密码,学校通过系统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学生和家长都可以通过OA手机客户端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奖惩状况。
这也意味着,未来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公开透明上有更大的突破。
采用校内选拔方式,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不再完全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教育过程的考核,全学科的评价,使得综合素质评价得到真正刚性的应用,校长可以用162分的综合素质评价杠杆,在三年的教育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活力彻底得到激发。
校内选拔的方式将使学校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手段的应用,让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也将进一步弱化考试的功利性,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读懂学生是充分利用好综合素质评价工具的前提,校内选拔也必然要求教师更需读懂学生,惟有如此才能发现学生的优长,才能做好〝扬长〞教育。
4高中英语将摒弃死记硬背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一度流传着英语将在未来高招录取中降低权重的说法。
在北京市公布的最终政策中,在中考中,外语的100分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和口语考试,听力和口语的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学生有两次考试机会。
在高考中,从2019年起,英语听力分值30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到2021年,英语将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这也意味着听力和口语的分值将占到英语总分值的三分之一。
北京中高考政策中,对英语考试的调整说明北京新高考方案突出了英语学科的教学和考试要回归英语的工具性作用的方向。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英语特级教师赵盈认为,新高考方案加大了对学生听力和口语考查的力度,进一步强调考查英语的实用性,也为学生下一步的语言发展打好了口语基础。
未来高中英语教学也面临着调整,英语教师必须夯实学生的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坚持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彻底杜绝死记硬背、应试以及〝哑巴英语〞。
教师必须让学生平时多读书、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多接触和英语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益学生
思维活跃学生更适应
一系列改革后,什么样的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思维活跃,视野宽阔的孩子更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只学教材,僵化地做过去体系下的题目那么变得行不通。
思维活跃的学生,关注校园生活,能够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使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和说明问题,这样的孩子是吃香的。
他认为,学生还善于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是一种优势。
李奕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和未来进入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是模糊的,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善于方法的融通并且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更吃香。
郊区学生受益更多
为了让远郊区乡村学生和市区学生拥有同等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2019年优质高中招生计划还将进一步向乡村学校倾斜。
今年中招,北京市正式实施〝乡村学校支持计划〞,该计划进一步向远郊区乡村学校倾斜,包括增加市级高中〝统筹一〞项目在乡村初中学校的招生计划。
在市级高中〝统筹一〞项目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本市将确保中考成绩在530分以上者全部进入优质高中校;远郊区乡村学生中考成绩在500分以上者,确保有半数的比例有机会升入优质高中。
专家表示,中考招生政策的倾斜,为乡村初中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生在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同时,其实际获得也将变得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