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和我国旱涝灾害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测试题及答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A.①②③④⑥B. 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 ①④⑥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C.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5-6题5.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6.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7-8题。
种类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沙漠化蝗灾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水土流失生物灾害7.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A.台风、洪水、沙漠化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C.干旱、洪水、蝗灾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8.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O℃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东六区)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这次罕见的灾难在印尼总共造成至少18万人死亡,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
中国的灾害概况

中国的灾害概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触目惊心。
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显著,这在造就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也为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国历史上便成为灾害多发地区。
远到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大洪水以及历朝历代频繁的旱涝灾害,近到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如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等等。
历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程。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间,经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发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
据分析,2015年全国灾情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明显偏轻。
二是南涝北旱格局显著,受灾地区较为集中。
三是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西藏新疆受灾较重。
四是台风登陆强度大,浙江广东损失严重。
五是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局地。
(摘自《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整体来看,我国2015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有关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制度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例: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 来建设防灾系统,在 能“缩小”灾害的影 雄厚、政治稳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响 定的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社会经济基础 “放大”灾害效应, 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荡、人心失稳 施 化,天灾人祸并行, 的地区 引起巨大灾难 地 区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 自然灾害种类增 多,影响范围扩大。 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不尽相同。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合作探究】案例2
通过对案例2的阅读学习
【点拨】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506cbd135f0e7cd184253687.html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课堂小结】
希望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能够科学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告诉同学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的总结和巩固,又为学习第三章《防灾减灾》做好有力的铺垫。本节课案例较多,内容较碎,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人类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影响灾情的?通过前三个版块得出三个结论即通过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的影响来影响灾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灾情。2、人类活动如何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后应该得到的启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合作探究】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点拨】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灾变,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巨变、生物 灭绝以及陨石撞击等。 2.人类历史时期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自然灾害的高 风险区。 (2)具体影响: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放大”灾情,反之“缩小” 灾情。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课前预习导学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正面影响 表 现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可以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 举 例 环、 减轻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 的发生 负面影响 超强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 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 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 频发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 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 导致地震或塌方等
(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 提示: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 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提示: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 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
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
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
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
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
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水将变得更少更脏。
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
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
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
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
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
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
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
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
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
这层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
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
因而,有人将这种影响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
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和我国旱涝灾害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廉丽姝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敏感脆弱及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如,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的损失折合1990年价值达400亿元左右,而到1994年仅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近1800亿元(施雅风,1996)。
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人类活动过程中所排放出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这种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其次,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强烈干扰使自然界愈加脆弱和敏感,从而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
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特性、改变大气成分和释放人为热三个途径影响着气候。
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在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达到了和自然因子作用相当的程度,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
目前,矿物燃料的燃烧仍是世界主要的能源,其95%的能源来自矿物燃料,同时,矿物燃料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还在以每十年20%的速度增长。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领导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顾问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断定,必须减少60%的CO2排放量才能把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在当前的水平。
而如果矿物燃料的使用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加的话,那么到下世纪中叶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将翻一番,由此会引发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
尽管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存在有许多不确定性,但仍可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虽与全球降水总量的增多与减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受降水分布变化的制约。
根据对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半球高纬增温的幅度大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
如果这样的预测正确,那么可以推断,由于南北温差的减小,最终会导致水汽的重要输送者——经向环流的减弱,从而可能会使全球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更为集中,进而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1994)组织编写的《中国的全球变化国家对策研究》中指出:“南方洪涝趋势加重,北方干旱趋势加剧,防洪减灾将面临严重的局势。
”施雅风(1996)研究了全球变暖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预测:到下世纪,北方干旱形势难以缓解,干旱与旱灾趋于扩大,而我国南方在气温正距平时,降水量常偏多,再加之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台风增加,那么下世纪南方洪涝灾害加剧的可能是肯定的。
2.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与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背景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冷(千年尺度)暖(百年尺度)组合时,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低于冷(千年尺度)冷(百年尺度)组合期(陈泮勤,1996)。
陈家其(1996)研究了中国近两千年来重大气象灾害的气候变化背景,指出:在数百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暖期灾害群发,在冷背景下,冷期灾害群发。
3.在气候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时期,易发生旱涝灾害。
我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部分领土地处中纬度,冷、暖气流交绥频繁;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位居欧亚大陆东南部,东濒太平洋,直接受到世界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的影响,不稳定的季风现象十分显著。
正因为如此,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也正因为如此,气候的任何变化(不稳定)都会给我国的气候带来更为严重的扰动。
在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而引发的全球变暖过程中,即气候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有较为剧烈的气候波动,这种气候波动很可能会加剧我国的气象灾害,特别是早涝灾害。
4.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
热带气旋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强的一种气象灾害,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十分惊人。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地球上发生热带气旋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年生成热带气旋数平均约占全球的47%以上)。
而我国位于此海区西岸,极易受热带气旋影响,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
据统计,在西北太平洋海区生成的热带气旋中有25%左右直接在中国沿海登陆,若考虑到未在中国沿海登陆但对中国沿海造成危害的热带气旋,则此数值将会更高。
1949~199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为7个,最多的年份为12个(1972年),最少的年份为3个(1950,1951年)。
热带气旋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登陆后常深入内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多数内陆省份。
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中国自然灾害总损失的36%。
一次台风过境,常带来150~330毫米的降水,有的台风甚至可带来1000毫米以上的强烈降水,并且降水历时短、降水强度大,导致山洪暴发、江河横溢、农田淹没等灾害。
台风带来的暴雨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变暖,海温上升,热带气旋发生的频率也会有较明显的增加。
王建等估计当全球平均温度增加1℃时,我国和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的频率将分别增加1.19倍(平均增加8个)和1.34倍(平均增加38个);杨桂山的研究结果预测,至2050年前后,全球变暖可能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平均海表温度升高1℃,由此将可能引起年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总数平均增加65%左右,其中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总数可能增加58%。
尽管不同的学者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全球变暖将导致热带气旋频率增加的趋势是可以肯定的。
这不仅可从历史上热带气旋及温度的资料中找到证据,而且从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上看也是必然的。
不难推断,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将更频繁和活跃,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的加剧。
影响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如果把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看成是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间接影响的话,那么,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还会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旱涝灾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对淡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淡水资源短缺,引起干旱化。
由于人口和灌溉面积的增加,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破坏了水量平衡,导致干旱现象的加剧。
如黄河流域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公顷增加到770万公顷,流域耗水量由1950年的148亿立方米增加到488亿立方米。
仅仅郑州的年用水量就由1954年的32万立方米增加到2.37亿立方米,而郑州用水的75%又来自黄河。
黄河水资源的大力开发,使黄河下游频繁地出现断流现象。
自1972年以来25年间,有20年发生断流。
特别是1997年春夏期间,断流时间长达132天,断流距离达672千米,创造了近200年来断流时间、距离最长的记录。
对此,有关专家告诫:黄河将成为“季节河”。
这是人类活动加剧引起干旱的突出事例。
2.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是加剧旱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代的干旱问题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有关。
森林一方面可通过树冠截水以及枯枝落叶对地面的保护,使雨水加速渗透,减少降水量造成的地表径流量,保持水土、涵养水分;另一方面森林自身还可提高温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
由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原来森林资源就比较贫乏的中国,森林覆盖率明显减少,从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
水土流失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层结构,降低了土壤的蓄水量,其直接后果有两种:一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水分短缺,带来水文干旱;二是由于土壤水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水分短缺,出现农业干旱。
使干旱既可出现在降水少的地区,又可出现在降水多的地区。
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也加剧着洪涝灾害的发生。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减少,森林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导致暴雨季节地表径流量和产流量大,洪峰量加大和洪峰到达的时间提前。
由于水土流失,既可造成土壤这个巨大蓄水库的蓄水能力减弱,从而使流失地区的产流强度增强,产流时间缩短,加剧了洪涝灾害;又可使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泄洪能力变弱,洪水暴涨暴落,造成在同样降雨情况下,洪涝灾害明显加剧的现象。
再如黄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在中下游不少河段的河床已高出地面5米以上,甚至达10米之多,以致黄河成为世界闻名的“悬河”。
1982年三门峡以上的洪峰流量比1958年少7000立方米/秒,但水位却比1958年高1~2米,对黄河大堤构成威胁。
3.围湖垦田对洪涝灾害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是中国淡水湖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27.5%,且大都与河流相通,具有吞吐性,对江河湖水有巨大的调蓄作用。
位于江西省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可拦蓄江西境内河流的大部分洪水,滞洪期一个月,对减轻长江汛期洪水起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泥沙淤积和湖区不合理的围垦,使这些湖泊面积正在日益减小,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成为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之一。
如太湖地区水面60年代以来被围垦侵占3.33万公顷,1991年太湖汛期降水量小于1954年,而洪水位却高于1954年。
4.城市化影响城市化是当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种体现,但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对洪涝灾害的加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由于城市的发展,不渗透地面迅速增加,加大了降水后地表径流量,缩短了汇流时间,洪峰流量成倍增长。
“涨水快、水位高、退水慢”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文变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洪涝灾害影响的突出表现。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有可能提高城市的暴雨频率。
另外,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上的问题,缺乏或较少考虑防洪措施,也是洪涝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地理教学》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