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南园诗社) 同学少年都不见 吟诗一曲到今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期](南园诗社) 同学少年都不见吟诗一曲到今朝
时间:2006-07-22
记者手记
将诗歌变成大众共享的大餐
近几年,越来越多专家学者重视起对广府文化的研究,而其中,广府的诗杜也许是不应错过的一方面。

广州的诗社中最著名的是南园诗社。

南园诗社开创了岭南雄直诗风,在元末明初整个中原诗坛的萎靡纤弱之风中独树一帜。

这一点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岭南文学史》等书籍中,对南园诗社已有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各种教材到各种文艺读物中,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唐宋时期及此前中原地区的诗歌。

岭南的诗人总是在我们关注之外。

事实上,广东民间其实并不缺少诗社。

几百年里,从宋元至明清的长期沉淀下,诗社这种文化形式,已经可以算是广州的“习尚”,成为广州人的文化娱乐习俗。

历史上的广州,有名可循的诗社不胜枚举,而无名的诗社更是无法统计。

但是在这些结社吟诗的社友里,能扬名的只是少数,多数人没有扬名,因为他们只是把吟诗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娱乐,并不是为了混个“诗人”的名号。

可以说,岭南的人们对诗歌的热闹是出于自发的兴趣,而不是为了附庸一点风雅的名气。

例如在南园诗杜里,在社友们的诗歌中出现的人名也不只南园五先生。

我们也许可以说,岭南文化的大众性和开创性的特点,将诗社作为文化娱乐的习俗,将诗歌变成大众共享的大餐,南园诗社及岭南雄直诗风,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中形成。

没有这些热心诗词的无名诗人,岭南诗歌创作之风,也不一定会在中原诗坛呈颓势之时却为之振起。

大事记
⊙元朝末年,政府除了加重赋税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涨。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水患。

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
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

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

1352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

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

⊙1421年,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迁都北京。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刺俘虏。

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刺军,明朝一度复兴。

历史重现
少年风雅事,岭南雄浑音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青年诗人孙蕡、王佐与十多位诗友、结社于广
州南园抗风轩(今中山图书馆南馆),是为“南园诗社”。

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五人成就最高,被称为“南园五子”。

南园五子开创了岭南雄直诗风,对后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结社相逢意气对君吟
元朝末年,在中原地区,黄河水患,民不聊生,红巾军起义,战火早已烧旺中原地区。

但在岭南,广州地区还没受到战火之乱,得到暂时的安宁。

这时候的广州城里依然一派繁华,在广州城南的文明门之外,正是城市近郊之处,这里风光旖旎,有当年广州的著名园林-南园。

在南园一侧,还有一道溪水,蜿蜒从南园穿过,称“玉带濠”。

这里正是当时城里的青年人喜欢聚会的地方。

一位老人行于南园诗社众诗友当年吟咏唱和的所在。

南园诗社当年
就在玉带濠一带,历史上,玉带濠曾是一道蜿蜒清静的小溪流。

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正是明朝建立之前的十年。

一群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

他们常在广州南园聚会,以诗会友、年轻人相聚,当然喜欢做一些文雅的事情。

当时,他们在南园的抗风轩成立诗社,称“南园诗社”。

后来孙蕡《西庵集》中有《开春琳夜宿与彦举联句》诗,其诗序对结社情况有明确的记载:
畴昔年十八九时,一时闻人相与友善,若洛阳李长史仲修、郁林黄别驾楚金、东平黄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贡、维扬黄长史希文、古风蔡广文养晦、番禺赵进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钠、北平蒲架阁子文、三山黄进士原善共结诗社南园之曲,豪吟剧饮,更唱迭和,而彦举与余为同庚,情好尤笃。

想当年,孙蕡等人也许只是时之兴,将一群好朋友聚集在一起,青年人吟诗作对,何等潇洒。

他们年轻、时尚而另类,所创作的诗自成一派,不同于中原同期的萎靡诗风,而展现出雄直、现实主义的风格,开岭南诗风之先。

诗社里的这一群年轻人应有十几人,而其中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五人成就最高,后人将其并称为“南园五先生”,但其他的诗人却因为没有诗文流传后世,而渐渐被遗忘。

孙蕡等人的年纪,在不同书籍中的记载有所不同。

孙蕡自称结社之时他“十八九时”,但据《岭南文学史》中所载,孙蕡出生于1337年,因此,结社之年,孙应为21岁,王佐与他同龄。

而后来被后世名列“南园五先生之一的赵介,却没有出现在创社之初的这篇序文中。

但从赵介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有加入南园诗社。

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认为,应是赵介入社较晚,创社时其他人都二十岁左右,赵介只有十二三岁,是后来才加入南园诗社的。

南园五先生的影响很深远。

一百多年后,在明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等人重开南园诗社,人称“南园后五先生”;到明末清初,又有陈子壮、黎美周等十二人重开“南园诗社”,称“南园十二子”。

南园五先生开创的雄直诗风,影响了岭南诗歌风格。

结局曾经风流化烟尘
结南园诗社的年轻人在南园活动了一段时间,他们相互咏唱,留下不少诗文,可算是文人美事。

诗人们的诗中也时常提到当时的风流雅事,提到当时广州的市井状态。

但是,随着年纪增长,他们也开始有各自的发展方向,或进仕,或布衣终老,每人的选择都有所不同。

[孙蕡] 孙蕡是南园五先生之首,他留下来的诗集《西庵集》,也是五先生中留下诗歌最丰富的一位。

据《广州人物传·西庵先生传》中记载,孙蕡年轻时已颇有名气、耕夫、贩妇都称之为“孙先生”。

元朝末年,孙蕡曾避乱山间,在明洪武三年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之路,孙蕡从政经历几起几伏。

起初他任虹县主簿,当地因为战火所伤,民间十室九空。

在他的安民措施下,当地人民多数复业。

一年后,孙蕡被选人翰林典籍,洪武八年参与编修《洪武正韵》。

再过一年,又被派监祀西川,为平原主簿。

但好景不长,他很快就“因事入狱”,被贬去修长城。

几年后罢归田里,这时候他潜心学问,很多著作都是在这时候创作的。

但是仅过几年,他复出,被起用为苏州府经历,也颇有政迹。

而没多久,再次“因事被诬”,被贬谪戊辽东。

但他的逆运还没结束,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玉因谋反罪被诛在蓝玉家里找出—幅画上有孙蕡的题词,因而也受株连处死。

[王佐] 与孙蕡同龄的好友王佐却选择不同的道路。

洪武六年,王佐也因才气而被举荐入朝廷,拜给事中,他才恩敏捷,诗写得好,很得朱元璋欢心。

但王佐不喜欢从政,做两年官就请求辞职返乡,皇帝也特准了,还送路费给他。

《广州人物传·听雨先生传》中称,当时主动请辞的人多被谴斥,王佐的请求能得到批准也是较难得的。

王佐返乡,才可以得到“善终”。

[李德]五先生之中的李德在从政几年后,却选择当一名教师。

李德与孙蕡一样的洪武三年被举荐到京师,授洛阳长史,然后在西安,南阳二郡做官。

十几年后,他自称不能为吏,到湖广汉阳做起老师。

当时战火初患,学舍荒凉,学生既少又不听教导。

李德寻找民间优秀的子弟,尽心训迪,从而改变了当地学风。

后来还曾任广西义宁知县,晚年南归。

李德不仅是诗人,也是一名理学家。

[黄暂] 每位诗人都游历甚丰,但相比之下,黄哲更是一位旅游者。

他年轻时游遍岭南名山,觉得意扰未尽,又翻过南岭进入吴楚,与湖海英豪同游。

朱元璋为吴王时,他已被举荐为翰林待制,入侍太子读书。

后出任山东东阿知县,他关心民情,政策宽厚,很多流徙在外的百姓也回来复业,很受百姓好评。

但因为上疏时务,触怒朱元璋,还好没有治罪,可以自请南归回乡。

不过,他回乡后没逃脱厄运,最后因“在郡诖误”这等莫须有罪名,而被召回山东处死。

[赵介]五诗人中惟一没有从政的是赵介。

赵介不喜仕途,虽然他的才气也很出名,常有人推荐他出仕,但他都是推辞不就,也不喜欢接触达官贵人,最终布衣终老。

但就算是这样没有做过官的人,却也被人诬陷,押解京师,虽然后来查清事实得以返乡,但是却在回乡的路上病卒。

赵介没有做官,但他很会教育儿子,《广州人物传·临清先生传》中称他的四个儿子“皆有文名”,其中一个儿子赵纯更加显贵,后来还追赠父亲为监察御史。

这五人中,孙蕡、黄哲部无辜受戳,而布衣赵介也在押解途中病死。

五位先生的经历也许可以看出明代的文禁森严。

专家论道
南园诗社开创岭南诗歌雄直诗风
受访人:龚伯洪(广州市志人物志主编,广州市文史馆馆员,著有《广府文化源流》,《文府华侨华人史》、《商都广州》等书。

)
在岭南,民间结社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园诗社并不是第一个结社的诗社。

早在南宋年间,名臣李孪昴英归隐广州后曾结“吟社”,而后至元、明两代,诗人结社已成风气。

但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南园诗社。

古代青年学生必学的课程就是诗词,十几个青年人面对南园的园林美景,当然技痒。

他们结社吟咏之时,“狂歌放浪,剧饮淋漓”,我觉得也许与今日一些青年人在酒吧饮酒唱歌有些相似之处。

当然,他们在不断创作与评论切磋中,每人的水平都大有提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园五子”(又称“五先生”)。

从南园诗社的诗歌成就,最主要的应该说,他们开创了岭南诗歌的雄直诗风,并形成以后的岭南诗派,孙蕡也被誉为“岭南诗宗”。

明代时,中原诗歌显得兼弱萎美,诗坛日趋凋落,但南园诗社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诗歌创作并不追随中原的风气,而自成一派。

他们的诗歌也很贴近现实生活,有很多反映民间疾苦,反映百姓生活的诗歌,例如孙蕡的《广州歌》,对明初广州的现实作了详尽的描述,现在,很多研究明代广州历史的史籍,还要在孙蕡的诗中了解广州的生活。

但是,由于岭南距中原较远,在当时,五先生的诗歌在文坛上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在历史文学史上也很少提起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他们所开创的雄直诗风,也成为此后岭南诗歌的风格。

到了明中叶,社会风气开放,岭南黄佐的待歌更加“放浪恣肆,雄健奇丽”,后来的“南园后五子”多数是他的学生;明末,还出现陈子壮、黎遂球等“南园十二子”;而到清代,岭南地区更出现屈大均等“岭南三大家”。

这一段历史的发展是一脉相传的,都是继承“南园五子”以来的雄直诗风,以至到清代,这一种诗风还影响到中原地区,并且受到中原主流文化的承认和重视。

历史遗案
孙蕡临死时吟诵何诗?
孙蕡因蓝玉将军一案受株连被处死。

《广州人物传·西庵先生传》中称,他临死之前,旁人劝他自疏以表清白,孙蕡不听,还“歌一诗,长啸以就刑”。

后人传说,孙蕡临死前所诵读的诗句是:“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

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据说后来朱元璋问监斩官,这人临死的说过什么话没有?斩监官把这首诗转告皇帝。

皇帝听后大怒,说:“有此好诗而不奏,何也!”于是又将监刑者斩首。

这一个故事曾收录在《碧里杂存》等古书中,后人也经常引用,故事流传甚广,甚至在许多著作中部可以找到。

在历史故事中,这首诗也被安插到其他人物的故事之中,例如在清初的传奇人物金圣叹被斩前,所吟诵的诗,也是“御鼓丁冬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
到底孙蕡临刑前是不是咏诵这样的诗句?这首诗是不是孙蕡所作?清朝有个叫赵翼的人在其《陔余丛考》中指出,此诗乃五代时期一位名叫江为的诗人所作。

记者从《旧五代史》找到,江为,建州人,在五代福州王氏国乱时,他有朋友要逃亡去江南,江为帮故人草投江南表,但没想到这人还没出境就被捉获,于是江为也因而被捉起来。

临刑前江为写下诗曰:“衙鼓侵人急,西倾日欲斜。

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在《全唐诗》中也找到这一首诗,是江为仅剩的八首诗之一。

作品举例
富于现实主义的诗歌
《广州歌》(作者:孙蕡)
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乐随处佳,城南濠畔更繁华。

朱帘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

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

阿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

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

良辰吉日天气好,翡翠明珠照烟岛。

乱鸣鼍鼓竞龙舟,争睹金钗斗百草。

游冶留连望所归,千门灯火烂相辉。

游人过处锦成阵,公子醉时花满堤。

扶留叶青蚬灰白,盆钉槟榔邀上客。

丹荔枇杷火齐山,素馨茉莉天香国。

别来风气不堪论,寥落秋花对酒樽。

回首旧游歌舞地,西风斜日淡黄昏。

解读:孙蕡在《广州歌》中,详尽地描述了明初广州的繁华景致“阿峨大舶映云日”一句,看出明代的广州外贸往来已很密切:“乱鸣鼍鼓竞龙舟”是描进龙舟竞赛的场景。

在这首长诗里,书写的正是玉带濠一带的景观,看起来几可比美南京秦淮河广州当时的繁华景象,笙歌夜宴,灯红酒绿,龙舟竞渡,嗜食槟榔,盛产荔枝、枇杷、素馨、茉莉、以及风土人情,都跃然纸上。

遗址变迁
园林→书局→停车场
南园所在的地方是现在文明路之南,文德路62号的地方。

在明代,这里是广州城的南郊。

这里当时距城市不远,但园林风光迷人,明清两代一直是广州城内文化人聚集的重要场所。

南园前五子、
南园后五子、南园十二子,均以南园为基地,吟诗咏唱。

当时南园内的建筑有抗风轩,是孙蕡等人结杜的地方,后来,为纪念南宋抵抗金兵的文天详、陆秀夫、张世杰三大忠臣,又在南园内建忠烈祠。

清朝康熙年间,番禹县令李文浩重修抗风轩,祀奉南园五先生,到乾隆年间,又将南园后五先生附祀。

于是,这里成为祀奉南园前后五先生的地方。

到光绪年间,张之洞扩充南园遗址,修复抗风轩,在玉带濠对岸兴建广雅书局,书局里建有十峰轩,与抗风轩隔岸相望,是张之洞读书的地方。

据说当时张之洞还常在广稚书局设宴款待来粤的官宦,可见到清代末年,南园依然是风光旖旎的地方。

1912年,在南园旧址创立了广东省图书馆,并在这里兴建了一幢红楼。

解放后这里为中山图书馆南馆,以区别位于德政北路的北馆(现中山文献馆)。

后来红楼被拆,现尚未盖新楼,暂时作为停车场。

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主任林子雄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民国期间广东省立图书馆介,简介之后有一份手绘地图,将原省立图书馆的平面结构与南园故址、广雅书局旧址做了比较,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当年孙蕡等人在南园结社的抗风轩,就位于玉带濠南侧,靠近现文德路一带的地方。

遗址目击
旧时美景,今日公厕
依据中山图片馆特藏部林子雄主任的指引,我往南园的遗址周边去走走看看。

从文明路向南,转入文德路不久,路的东侧有一个停车场,这停车场与现在城市里各种简朴的停车场没什么区别,远一些地方是城市的高楼,近一些是周边的旧式小洋楼,停车场就如同被包围起来的盆地一般。

这一处地方,曾是南园的一角,玉带濠从旁边流淌而过,诗人墨客常在此汇聚,而后这里又成为书局、图书馆、留下书香一片。

但现在看着这停满小车的地方,似乎无法与园林、诗人、书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感觉十分奇怪。

过了停车场,前面是—个窄窄的门楼,走进去,是一条幽长的小巷,看看路牌,原来这里就是“玉带濠”。

历史上,玉带濠曾是一道婉蜒清静的小溪流,也曾是广州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这里已铺上水泥路,将明渠改为暗渠。

巷子里很安静,有人在家门口打麻将,是一个普通的居民生活小区里常有的风景。

从地图上看,大概是在当年抗风轩所在的位置上,现在却是一所公共厕所,而原来的园林景致早已不复可寻。

几百年前文人骚客聚集之地,如今归入平淡,融进百姓日常的生活中。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郭毓玲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黄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