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教学
非遗的培训实施方案
非遗的培训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有效传承和保护非遗,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训内容。
1. 传统技艺培训。
传统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医药等。
培训内容应包括技艺的基本知识、技能传承、历史渊源等方面的教学。
2. 非遗知识普及。
非遗知识普及是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非遗项目的介绍、相关历史文化知识、非遗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3. 传统文化教育。
非遗培训还应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二、培训方式。
1. 线上培训。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非遗培训课程,采用直播、录播等形式进行教学,方便学员进行学习。
2. 线下培训。
在各地设立非遗培训基地,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传授,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加深学员对非遗的了解。
三、培训对象。
1. 青少年学生。
非遗培训应重点面向青少年学生,通过学校、社区等途径,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2. 社会公众。
非遗培训也应面向社会公众,包括对非遗爱好者、文化从业者等人群的培训,提高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四、培训效果评估。
1. 考核评比。
通过考核评比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鼓励学员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证书和资格。
2. 实践活动。
组织学员进行实践活动,如非遗展示、演出等,让学员将所学技艺和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检验培训效果。
五、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1. 专业人才。
培训师资队伍应包括非遗传承保护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非遗传承经验和教学经验。
2. 师徒传承。
倡导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保证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六、培训资源保障。
1. 资金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非遗培训的资金支持,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施方案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施方案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施方案为了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制定一个系统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施方案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实施方案示例:一、目标和背景:-目标:培养和支持一批高水平的非遗传承人,传承和推广非遗技艺。
-背景:保护和传承非遗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内容:1. 选材和甄别:-通过专家评审、民间团体推荐等方式,选取具有丰富经验和技艺扎实的非遗传承人作为研培对象。
-着重关注边缘传承人、中青年传承人以及专项技艺传承人。
2. 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制定培训计划,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
-设计专业课程,覆盖非遗技艺的历史背景、传统工艺技巧、创新应用以及传承管理等方面。
3. 导师指导和技艺传承:-为每个被选中的非遗传承人指定合适的导师,建立师徒关系,进行技艺的传承和实践指导。
-定期组织导师和学员的交流研讨会和实际操作活动,促进技艺传承和交流。
4. 学员实践和展示:-鼓励学员在培训期间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实验,提高自己的非遗技艺水平。
-组织学员参与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展示非遗技艺的魅力和风采。
三、资源支持和评估:-向非遗传承人提供经费和场地等必要的培训资源支持。
-设立评估机制,定期对学员的学习成果和技艺水平进行评估,为后续培训调整提供依据。
四、宣传和推广:-制作宣传材料,介绍非遗传承人及其技艺,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关注度。
-利用社交媒体、杂志、展览等平台,展示非遗传承人的成果和学习经历。
通过执行这样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施方案,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非遗技艺,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非遗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为代表的具有民族、地域传统特色、并代代相传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人是指具有相关技能和知识,并能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因此,我们制定了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旨在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
二、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的传统手工艺人员、表演艺术人员、社会风俗传承人员等,以及对非遗传承工作感兴趣的相关人士。
三、培训内容1. 非遗概念和意义: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意义,让学员了解非遗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非遗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介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法规和相关文件,使学员了解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
3. 非遗传承技艺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排相关的传统手工艺技艺、表演艺术技能等的培训,帮助学员提高技能水平。
4. 非遗保护与传播:介绍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方法和途径,包括非遗资源的整理、保护、传承、传播等方面的知识,让学员掌握非遗传承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5. 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培养学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让学员了解、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6. 非遗传承案例分享和讨论:邀请已经成功传承的非遗传承人进行经验分享,让学员了解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和取得成果。
7. 考察和实践:安排学员进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员亲身体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参与感。
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由专业人员对非遗相关的概念、政策法规、技艺技能等进行系统讲解,让学员了解非遗知识的基本框架。
2. 实践操作:安排学员进行非遗技艺技能的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实际经验。
非遗传承人群研究培训计划
非遗传承人群研究培训计划一、背景分析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非遗传承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但也面临着传承人才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因此培训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视,各地纷纷加大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但由于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同,各地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状况参差不齐。
因此,有必要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二、目标与意义1. 目标(1)提高非遗传承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技艺水平,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2)促进非遗传承人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非遗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意义非遗传承人群研究培训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非遗传承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艺水平,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效减缓非遗传承人才不足、年龄老化等问题,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加长久的保障。
三、培训内容和方法1. 培训内容(1)非遗传承知识的学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政策、非遗传承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等方面的知识。
(2)非遗技艺的传承:培训学员掌握一定的非遗技艺,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技艺水平。
(3)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研究培训对象要了解现代管理知识,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2. 培训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非遗传承人了解相关知识。
(2)实践操作:组织非遗传承人到相关的非遗传承点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技艺水平。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功的非遗传承案例,引导培训对象更好地掌握非遗传承的方法和技巧。
四、实施步骤1. 梳理培训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非遗传承人的培训需求和现状,为后续培训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非遗文化培训计划
非遗文化培训计划一、师资力量为了保证非遗文化培训活动的质量,我们将邀请一些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作为培训讲师。
这些讲师具有丰富的非遗传承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学员们提供专业的非遗文化培训。
二、培训内容1.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介绍非遗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代表作品,帮助学员们对非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针对具体的非遗技艺,如传统绘画、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等,邀请相关的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向学员们介绍非遗技艺的传承历史、技艺特点和创新发展,同时开展相关技艺的实践教学。
3.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非遗保护法规和国际惯例为基础,介绍非遗文化的保护机制和传承路径,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4.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教授相关的传播技巧和方法。
5.非遗与旅游产业:结合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关系,探讨如何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非遗文化的社区传承:通过调研实践,介绍非遗文化在社区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发挥社区的力量,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
三、培训形式1. 线下培训:开设非遗文化培训课程,安排专业的讲师进行授课,课程包括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等环节。
2. 线上培训: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开设非遗文化培训课程,以视频直播和网络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更多的学员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四、培训对象1. 文化工作人员: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非遗文化打交道,了解非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传承方法对于他们的工作十分重要。
2. 青少年学生: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班会、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
中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
中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一、背景介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合格的非遗传承人,中国国家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的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通过这些计划来培养一批懂得非遗技艺、有一定传承经验、有一定专业素养、能够继续传承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才。
二、培训内容1. 传统手工艺:包括纺织、刺绣、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技艺的学习、工具的使用、材料的选择等。
2. 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统习俗的学习、传统祭祀仪式的学习、传统美食的制作等。
3. 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川剧等传统戏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角色扮演、唱腔学习、表演技巧等。
4.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乐器演奏、音乐理论学习、传统音乐的演出等。
5. 传统舞蹈:包括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宗教舞蹈等传统舞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动作的学习、舞蹈编排的学习、舞蹈演出技巧等。
培训过程中,还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解,并邀请一些老艺人来进行现场示范,让学员们能够学习到更加深入的传统艺术知识。
三、培训方式1. 理论培训:通过讲座、学习班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员了解非遗传统的发展历程,了解非遗技艺的特点和要求,了解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2. 实际操作:通过现场指导和对学员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让学员可以亲身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学习到实操技能。
3. 实地考察:组织学员参观一些非遗传承基地,让学员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非遗传承现场,了解非遗传承的实际情况,为学员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发。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非遗传承培训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遗传承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代代相继、逐步形成和传承并在主体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的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传统手工艺等。
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持其原始的特色和风貌,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二、非遗传承现状目前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面临断代传承的情况,无论是传承技艺的传人数量减少,还是传统文化的认知度降低,都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非遗传承培训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非遗传承培训方案的制定1. 制定明确的传承目标和培训内容: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非遗文化传统,明确传承目标和培训内容,确保传承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设计科学的培训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需求的学员,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体系,包括传统技艺的讲授、实践教学和现代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3. 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和教学设施:培训方案应该配备一支专业的师资团队和教学设施,确保传授的技艺和知识具备权威性和专业性。
4. 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辅助工具: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辅助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参与度。
5. 组织实践和交流活动:通过组织实践和交流活动,让学员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四、非遗传承培训方案的落实1.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非遗传承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和指导。
2. 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3. 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宣传推广非遗传承培训方案,吸引更多的学员和爱好者参与其中。
非遗培训班计划
非遗培训班计划一、培训目标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2. 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提高非遗传承技艺水准3. 加强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素养,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二、培训对象1. 民间非遗传承人员及有志于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人员2. 相关文化机构及非遗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3. 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或经验的从业人员三、培训内容1. 非遗传承理论知识2. 非遗传承技艺传授3. 非遗传承实践操作4. 非遗保护政策法规5. 非遗社会影响力培养四、培训方式1. 课堂授课2. 实地观摩学习3. 实践操作训练4. 研讨交流五、培训教材1. 《非遗传承与保护导论》2. 《非遗传承技艺手册》3. 《非遗传承案例分析》4. 《非遗保护政策法规》5. 《非遗传承人职业素养培养手册》六、培训师资1. 具有丰富非遗传承经验的资深传承人员2. 文化机构及非遗保护组织的专业教师3. 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学者七、培训计划1. 第一阶段:非遗传承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时间:2周内容:非遗概念解读、非遗传承价值理念、非遗传承方法论、非遗传承案例解析2. 第二阶段:非遗传承技艺传授时间:4周内容:非遗传承技艺概述、非遗传承技艺具体操作、非遗传承技艺实践操作3. 第三阶段: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学习时间:1周内容:非遗保护政策法规解读、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实施案例研究4. 第四阶段:非遗职业素养培养时间:1周内容:非遗传承人的职业道德规范、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担当、非遗传承人的职业形象塑造5. 第五阶段:实践操作训练时间:2周内容:实地参观非遗传承基地、实际操作非遗传承技艺、实践应用非遗保护政策法规八、培训评价1. 学员评价:培训结束后,学员进行培训满意度调查,评价培训质量及效果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及参与情况进行评价3. 专家评价:请相关文化、非遗专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九、培训结束1. 结业证书发放:合格学员颁发结业证书2. 毕业典礼:举行培训班毕业典礼,表彰优秀学员3. 后续跟进:建立学员档案,定期进行后续跟踪及辅导十、其他事项1. 培训费用:培训班按规定收取费用,包括教材费、培训费及食宿费2. 培训时间:培训班为期3个月,每周5天,每天8小时3. 培训地点:选择较为便利的文化机构或非遗传承基地进行培训以上为非遗培训班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方式,提高非遗传承人员的技艺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加强非遗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
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方案
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方案一、培训目标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们制定了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方案,旨在培养一批具有非遗传承意识、传统工艺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培训目标如下:1. 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使其具备扎实的非遗传统工艺技能和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
2. 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推广能力。
3. 培养一批热爱非遗文化、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专业人才,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训内容1. 非遗文化知识培训内容包括非遗文化的概念、分类、特点、意义和价值,以及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内容还包括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策略、政策法规、国内外相关活动和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内容包括非遗传统工艺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以及非遗传统工艺的材料、工具、工艺流程、产品设计和制作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内容还包括非遗传统工艺的创新和改良技术、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3. 管理和推广培训内容包括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以及非遗传承项目的规划、组织、执行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内容还包括非遗传承项目的宣传推广、市场营销、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三、培训方式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写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员传授非遗文化知识、传统工艺技能和管理能力。
学员将通过听课、讨论、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学习理论知识。
2. 实践训练采用观摩、模仿、练习、示范、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员传授非遗传统工艺技能和管理能力。
学员将通过实地调研、实验操作、实训考核等方式进行实践训练。
3. 案例分析采用研究、访谈、调查、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员传授非遗传承项目的管理和推广经验。
学员将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考察、实际操作等方式学习案例知识。
四、培训周期培训周期为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为半年。
中国非遗研修培训计划
中国非遗研修培训计划一、课程目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以民间传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形式、表现和实践,具有历史传统、地方特色和民间创造性。
非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传统技艺,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对非遗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我们特举办此次非遗研修培训计划,旨在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高非遗保护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二、培训内容1. 非遗基础知识介绍本阶段将对非遗的基本概念、分类、保护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帮助学员建立对非遗的整体认识。
2. 非遗传承技艺学习就中国传统技艺中的代表性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等。
通过实地观摩和实际操作,使学员掌握相关技艺和技能。
3. 非遗保护与传承本阶段将对非遗的保护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进行介绍,以及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经验和方法,帮助学员了解非遗的具体保护与传承工作内容和方法。
4. 非遗项目实践结合培训内容,开展非遗项目的实际实践活动,如进行传统技艺表演、非遗文化展览等。
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
三、培训方式1. 课堂讲授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非遗基础知识和技艺的讲解,引导学员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2. 实地观摩安排学员实地观摩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项目,现场体验非遗传承技艺。
3. 实践活动组织学员参与非遗传承项目的实际操作,如进行非遗技艺制作、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等。
四、培训师资力量培训师资力量需具备丰富的非遗研究和实践经验,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或专家学者资格。
五、培训要求1. 学员资格:对非遗文化有浓厚兴趣和研究意向,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2. 学员数量:培训计划面向全国范围内,拟招收学员50名,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
3. 培训考核:培训期间将设置考核环节,学员需通过课堂测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培训结业证书。
六、培训时间与地点培训计划定于每年暑假期间举办,培训地点位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或非遗项目传承地,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建议作为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是每个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正在逐渐失传。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与培训计划。
然而,传承人群的培训计划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建议,旨在为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数据库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应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所居地等,同时还应当对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经验等进行详细记录。
建立这样的数据库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更好地了解传承人的分布情况和传承状况,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二、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需要根据不同艺术形式和技艺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既要着重讲解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又要引导学员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和方法。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的培训活动,如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让学员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
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奖励制度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可以设立一些相关的奖励制度,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有传承实力和意愿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奖励计划,对于在传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荣誉或者奖金奖励,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随着时代的演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和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且有效的非遗传承培训方案,旨在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并确保其传承。
一、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包括传统的技艺、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和口述表演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人们对新兴的文化娱乐形式的追逐,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境。
二、目标设定该培训方案的目标是激发学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其技能和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培训内容1. 课堂教学:培训课程将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阶段。
在理论课堂上,学员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
在实践课堂上,学员将亲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和表演活动。
2. 传统技艺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技艺需要长期的实践和锻炼才能掌握。
因此,培训方案将包括对传统技艺的系统培训,如传统乐器演奏、绘画、刺绣、民间舞蹈等。
3. 活动安排:培训课程将定期组织参观考察、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以便学员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培训资料: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和研究,培训方案将提供必要的教材和资料,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和音频资源。
四、培训方法1. 师生互动:培训方案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将鼓励学员提问,并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
此外,学员还将有机会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 实践导向:培训方案将注重实践,学员将通过实际操作和表演活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培训方案还将鼓励学员主动参与相关的社区活动,拓宽交流渠道。
3. 综合评估:为了确保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培训方案将设立综合评估机制,包括课堂考试、作业评估和实践表现等方面。
五、预期效果通过该培训方案,预计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 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非遗传承人培训实施方案
非遗传承人培训实施方案一、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各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培养一批合格的非遗传承人成为当务之急。
二、培训目标1. 培养一批懂得非遗文化价值、具备传承技能的非遗传承人;2. 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3. 帮助非遗传承人更好地将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
三、培训内容1. 理论课程:包括非遗文化概述、传统技艺、历史渊源等;2. 实践课程:包括非遗项目传承技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3. 考察学习:组织学员实地考察非遗项目传承地,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
四、培训方式1. 线上培训: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2. 线下实践:组织学员到非遗项目传承地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操作;3. 考察学习:安排学员到各地非遗项目传承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五、培训评估1. 知识考核:对学员进行非遗文化知识的理论考核;2. 技能考核:对学员进行非遗项目传承技艺的实践操作考核;3. 考察评估:对学员进行在非遗项目传承地的考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六、培训成果1. 合格证书:通过培训并完成评估的学员将获得非遗传承人合格证书;2. 实践机会:为学员提供参与非遗项目传承实践活动的机会;3. 后续支持:为学员提供后续的非遗传承指导和支持。
七、总结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考察学习,培养一批懂得非遗文化价值、具备传承技能的非遗传承人,提升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本次培训,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遗培训实施方案
非遗培训实施方案一、背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因此,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非遗培训成为了当前重要的工作。
二、培训目标。
1. 传承非遗技艺,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2. 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3. 增加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推动非遗的传播和保护。
三、培训内容。
1. 理论学习,包括非遗的概念、分类、传承价值等;2. 技艺传承,传授非遗技艺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3. 实践教学,组织学员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加深对非遗的理解和掌握。
四、培训方式。
1. 课堂教学,安排专业的非遗传承人和专家授课,讲授理论知识和技艺操作方法;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到非遗传承基地或者非遗传承人所在地进行实地实践;3. 线上学习,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非遗培训课程,方便学员进行远程学习。
五、培训评估。
1. 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2. 考核标准,根据培训内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确保培训效果;3. 评估周期,定期对学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六、培训保障。
1. 资金保障,保障培训经费,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2. 师资保障,邀请具有丰富非遗传承经验的专家和传承人担任培训讲师;3. 设施保障,提供良好的培训场所和设备,保障学员的学习效果。
七、总结。
非遗培训的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和培训效果的达到。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进校园培训方案
非遗进校园培训方案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培训方案一、背景非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下,传统文化面临着日趋丧失的风险。
因此,将非遗进校园成为一项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通过培训方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非遗,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二、培训目标1. 培养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2. 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综合能力;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三、培训内容1. 课堂讲座:请非遗专家或传承人来校园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非遗的背景、分类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对非遗有个整体的认知。
2. 实践体验:由非遗传承人或专业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非遗技艺的实践体验,如剪纸、立体剪纸、民间舞蹈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非遗,并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展览展示:组织学生参加非遗展览活动,或在学校内举办非遗展览,通过展示非遗作品和文物,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4. 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以非遗为主题的创作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非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非遗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进行深入了解,并做相关的研究报告。
四、培训形式1. 学校课程融合:将非遗相关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如历史、文学、美术等。
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同时了解和感受非遗。
2. 课外活动:在学校或社区组织非遗相关的课外活动,如非遗讲座、实践体验、展览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学习非遗。
3. 社会资源整合:与非遗传承人、专业机构、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实施方案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创造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民俗内涵。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培养和选拔非遗传承人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制定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方案成为必要的举措。
二、培训目标1. 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技能: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操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非遗技艺和技术。
2. 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加强非遗传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其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传统价值观念: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引导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培养他们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关注。
三、培训内容1. 专业技能培训:对各个非遗项目的具体技术和工艺进行系统讲解和实操训练,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绘画、雕刻、编织等技艺。
2. 文化背景与历史知识:介绍各个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培养传承人对非遗项目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3. 传统伦理与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和案例,传授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传承人遵守传统道德规范,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四、培训方法1. 理论授课:专业培训师通过讲座、讲解等形式,将相关知识传授给传承人,并与他们分享经验和技巧。
2. 实操训练: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传承人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3. 文化考察和实地学习:组织传承人参观考察非遗项目的源头地区,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培训评估与考核1. 阶段性评估:根据培训计划,设立阶段性评估点,对传承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并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2. 技能考核:通过设立技能考核环节,对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达到一定标准。
六、实施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和人员编制,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时间表,确保培训能够高效进行。
非遗基础知识培训计划
非遗基础知识培训计划一、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一代人口中在非物质文化领域里所创造、识别并继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特征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进行非遗基础知识培训,以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培训目标本培训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学员掌握非遗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了解非遗的分类、价值、传承方式等内容,提高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培训内容1.非遗概念及其重要性2.非遗的分类和特点3.非遗的价值和传承意义4.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式5.非遗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培训方式1.线上学习:结合视频教学、文章阅读和在线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2.线下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活动,深入了解非遗项目五、培训时间安排本培训计划为期一个月,每周安排两次线上课程,每次2小时,每周末组织一次线下实践活动,总计40学时。
六、培训师资本培训邀请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担任讲师,具有丰富的非遗研究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员提供专业、权威的培训内容。
七、考核评估1.学员需完成培训课程学习并参加线下实践活动2.学员需提交期末总结报告,总结对非遗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八、结业证书学员经过考核合格后,将颁发非遗基础知识培训结业证书,证明其成功完成了本培训计划并具备基本的非遗知识。
九、总结通过本培训计划,希望能够增强学员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非遗传承的兴趣和热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是本培训计划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员积极参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前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成为当前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迫切愿望。
为了满足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非遗保护的具体要求,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该计划已成为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研培计划。
目前全国已有57所高校先后参与,举办研修、研习、培训180余期,加上相关延伸培训,培训学员近万人次,涉及纺染织绣、陶瓷烧造、金属工艺、雕刻塑作、漆艺、建筑营造、编织扎制、家具木作、工艺绘画、服饰制作、造纸和笔墨砚制作、印刷等传统工艺项目。
在各地文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响应和有序组织下,各参与高校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和专业优势,科学安排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做好后勤保障。
学员们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一些学员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希望能够得到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
研培计划作为高校与传承人群的互动实践,密切了高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能力。
研培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2016年暑期,文化部组织各参与高校分赴非遗项目所在地,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回访学员活动,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安排。
在上述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研培计划对传承人群的覆盖面,提高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当前非遗工作实际,结合前期实践情况,经商教育部,特制定本计划。
非遗传承人的 教学方式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将传统工艺、技艺和文化传承至下一代。
为了有效地传授非遗技艺,传承人采用了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本文将介绍非遗传承人常用的教学方式。
1.口传心授:非遗传承最早的方式是口传心授,即通过口述和亲身示范的方式进行传授。
传承人将亲自示范和演示非遗技艺,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学习。
这种方式强调师傅与学徒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传承人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亲自指导和辅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2.实践传承:非遗技艺的传承注重实践和体验。
传承人通常会创建一个实践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从中掌握技巧和技能。
实践传承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系统化教学:非遗传承人通常会将非遗技艺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归纳,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他们将技艺分解成不同的技巧和步骤,并逐渐教授给学生。
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可以有条理地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非遗技艺的内涵和精髓。
4.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形式。
通过与传承人建立长期的师徒关系,学生可以在持续的辅导和指导下进行学习。
师徒传承不仅仅传授技艺,还包括对非遗技艺的思想传承和文化秘密的传递。
这种传承方式注重传承人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师徒情感,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
5.现代技术辅助:传承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辅助。
例如,使用摄影、录像等技术手段记录非遗技艺的过程和细节,方便传承人和学生进行回顾和学习,也方便远程教学和在线分享。
在一些新兴的非遗技艺传承中,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交互式的学习体验。
总的来说,非遗传承人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传授非遗技艺。
口传心授、实践传承、系统化教学和师徒传承是核心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传递非遗技艺的技巧、内涵和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 2017年 第8期(总第562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257Exploration Area 【探索带】
一、背景概述
从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刻石铭金到当代的数码打印、编撰出版,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以其独有的方式记述着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轨迹。
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早已远播四海,这样就更需要及时整理我们的文化传承线索,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文化部启动的旨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重要计划,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与民间工艺技艺的弘扬与发展是国家与民族的大事,关乎民族文化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的传递。
下面就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木版年画培训教学为例探寻培训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016年度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顺利举办的两期木版年画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从培训要求、学校条件、学员情况、培训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筹划。
因学期短、任务重,学员生活及培训教学、成果展览、教学回访等需要提前制定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培训教学的提前预案是有力保障
两期培训班的学员年龄层次跨度较大,文化教育背景参次不齐,从业经历各异,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做好预案、积极协调就显得很有必要。
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安排,使学员快速对学校、培训计划方案、培训课程方案、学员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总体的了解,有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培训期间对学员的饮食起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后勤保障与应急措施也要提前考虑。
三、培训教学工作的筹备与开展
1.培训课程的合理规划
本次的培训教学秉承“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即“知情、知艺、知辨”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工作目标,认真坚持工作原则,合理制订本次的培训工作课程计划、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培训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分为传承教学课、专业知识课、观摩交流课、创作实践课、创作成果展示五大模块。
同时,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培训,以提高教师非遗保护理论水平,加强对培训项目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对学员的了解,提高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培训效果。
认真做好课堂理论讲授,邀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传授技艺与技法,讲授非遗保护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专业基础及设计研发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合理组织实践与应用教学等环节,保证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
传承人多凭借家族式传承模式,有的在当地将非遗带进校园中,开展非遗项目的普及
教育;有的积极开办传习所,很多代人参与传承非遗项目,在当地开设有自己的非遗传统文化家族店铺,大家克服了家务、生意繁忙等不便,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助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
2.通过培训创作成果展实现创作与设计价值的转换
两期学员顺利成功举办的创作成果展是对培训教学的总结,培训期间,学员共完成了包括基础课程作业、木版年画创作作品、设计衍生作品等多种类型近800件作品,其中包括多个教学板块的画作、雕版、手工制作、其他应用设计作品等。
学校在众多作品中遴选出370余件优秀作品成功举办了两届创作成果展,展览作品在保留传统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与独特韵味的基础上,还大量融入了当代设计元素,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时尚元素的碰撞、学院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这种碰撞与交融为当代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学员的作品被许多观众现场购买或预订,鼓舞了大家的创作与设计热情,带动了非遗文化产、学、研的协调同步发展和产品价值实现。
木版年画的培训工作让每一位学员受益匪浅,也为高校注入了民间艺术的内涵,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与自信心,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湛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创作和生产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为今后的技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四、工作归档宣传和回访形成完整的流程
首先,培训工作中及工作完成后做好教学视频的采集以及各种教学资料信息的搜集、存储工作。
按照文化部、教育部和省文化厅的要求将文字、图片、图像、实物等培训资料整理归类、妥善存档,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不断积累经验。
第二,做好宣传报导工作,积极配合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完成培训工作的报导和宣传任务。
两届创作成果展览受到文化部、教育部、省文化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以及社会各界领导、专家、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接受了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导。
山东工艺美院报也为木版年画的培训工作出版了专刊,详细报导了培训工作情况。
第三,培训回访工作结合传承人的工作、生活现场对从培训成果的转化到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建议等详细展开调研,通过回访有效地梳理了培训工作的效果与反馈意见、总结了工作经验,有利于今后培训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深化学院自身学术建设,推动技术攻关、促进教学研究,为学校和民间文化的互联共赢提供更好的平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培训是一项长期计划,不断探索、研究其教学规律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需要的,相信对提高培训教学水平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赵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教学
孔大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保护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乎国家文化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国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顺应了国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拟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木版年画培训为例探索非遗培训教学的特征与规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08-0257-01
收稿日期:2017-03-01
作者简介:孔大健(1973-),男,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