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5届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湖北省2015届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湖北省2015届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5·湖北孝感一模·23)23.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

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

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不缠足【解析】缠足不是满族习俗,与清政府强制推行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虽然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湖北荆州一模·17)17.民国初年出现了戒除鸦、雀、鸨“三鸟”的进德会,提倡“当然进德”、“自然进德”。

进德会创办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男女平等思想B.抵制尊孔复古逆流C.注重国计民生改善D.扭转社会不良风气【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戒除鸦、雀、鸨等社会陋习,与宣传男女平等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也与抵制尊孔复古逆流无关,故B项错误;戒除这些社会陋习有助于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故C项正确;戒除鸦、雀、鸨等社会陋习,扭转了社会不良风气,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湖北宜昌高三一调·27)27.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鸦片战争后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变迁而非1906年,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仅为部分陋习、部分省份,不能说明此时陋习基本被清除,故B项错误;从材料“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能说明部分官员已经接受一些近代习俗,故C项正确;一些省份仅革新陋习,不足以说明地方摆脱中央控制,故D项错误。

湖北省宜昌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I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把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皮去年6月9日夜乘坐火车出门休假,次日凌晨5点多钟醒来,发现左前方地平线上的太阳十分耀眼,成片的农田里麦穗泛着金光,农田边上排排的树木一片葱绿。

据此回答1一2题。

1.小皮桑坐火车前进的方向最可能的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2.农田边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可能是A.常绿林B.硬叶林C.针叶林D.落叶林读图1,回答第3—4题3.此图反映的天气状况最可能发生在A.2月上旬B. 5月下旬C.8月中旬D.10月上旬4.图示干旱发展区形成的主要因素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空气干燥②地形复杂,水热垂直变化显著③北方山脉阻挡,冷空气难以到达④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少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水库共有调节河流径流量、发展农田灌洗等功能。

图2是某水库一年中流入量、流出量的变化曲践图,当地河流径流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

据此完成5一6题。

5.该水库储水量最大月份在A.12月B. 3月C. 6月D. 9月6.如果该水库位于南半球某大陆西岸.该区域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B.夏季温暖,冬季温和,常年降水比较均匀C.适宜发展葡萄、柑桔生产D.适宜畜牧业根据下列我国某省人口数具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7一8题。

7.1990-2010年期间.该省的突出问题是A.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B.家庭户数呈减少势头C.社会负担明显加重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8.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观念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B.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C.老龄人口比重大,医疗保险费用增加D.人均G DP增长快,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即下图中甲图的必和必拓公司、力拓集团和乙国的淡水河谷公司)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的铁矿石资源,以他们为代表的铁矿石供应商,每年都要与以中国宝钢集团、日本新日铁和欧盟钢厂为代表的铁矿石需求方进行谈判。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 “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湖北省部分学校2015届高三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湖北省部分学校2015届高三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湖北省部分学校2015届高三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15.2.10考试时间:2015年2月10日上午9:00—11:30一、选择题24.《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

”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5.《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

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

’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材料表明()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26.对右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28.下表是中国近代参加某一不平等条约签订的部分代表名单。

该条约签订后()A.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29.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

它反映出()A.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B.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C.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D.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30.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

该信函()A.明确指出工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B.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C.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D.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31.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

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5分)【答案】(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

(4分)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3分)(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参照工管制度政府出资——带来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地方力量增强——分封制的类似影响)。

(5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2.全国二卷(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考大市调研试题分解: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2017-2018学年高考大市调研试题分解: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商鞅变法(无)北魏孝文帝改革(无)曹操改革1.(2015·湖北武汉5月模拟·45)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

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

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

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

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

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7分)【考点】曹操改革【解析】(1)根据材料中“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风气日薄,政令日败。

”可知其背景为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根据材料中“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可知其背景为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根据材料中“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可知其背景为战乱、饥馑、疾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豪强地丰隐匿人口,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剧减。

(2)根据材料中“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

”可知其作用为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根据材料中“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的信息,可说明其作用有促进了人才的选拔;根据材料中根据材料中“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的信息可说明其作用为创立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根据材料中“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的信息,可说明其局限性为没有根本扭转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的趋势。

2015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人民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5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人民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吴起变法1.(2015·重庆文综·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考点】吴起变法【解析】明确主张废除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吴起强调官员们不要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要因馋言而使得忠心的人而受到伤害,官员们在言语与行为上不苟同他人,故B项正确;削弱王室的特权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吴起强调官员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约束,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1 页共1 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15届高三元月调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部分高中2015届高三元月调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六校仙桃中学浠水一中潜江中学2015届高三元月调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5年1月7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300分24.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 确立皇帝制度B. 分封制取代郡县制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 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25.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中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朝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A.《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B. 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C. “三教合一”是对明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D. 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26.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7. 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

材料说明()A. 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B. 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便于各国朝贡C. 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有关D. 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28.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

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历史作用: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2015届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X“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9分)(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6分)2.(15分)(2014·某某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X,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8分)3.(15分)(2014·某某调研)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科综合(湖北卷)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科综合(湖北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科综合(湖北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白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古代儒生的笔下,夏商周三代是值得顶礼膜拜的黄金时代,但程颐却说:“尝观白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

”其中与“本朝百年无内乱”有关的是A.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B.开创科举,选拔人才C.授田于民,安顿流民 D.分化事权,收权中央25.《朱子语类大全>中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清朝康熙帝对朱子“最为尊崇,天下士子莫不奉为准绳”,一时朱子学大兴,学者遍及全国。

这里的“朱子学”认为A.“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君主要用权术驾驭大臣震慑臣民C.人性在于追求白由和幸福 D.“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26.“牙行”是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具有中介性质的经纪行业,开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

“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牙行对市镇经济运作的操纵 A.加强了商人内部的分T合作 B.推动了市镇经济进一步发展C.规范了商人之间的白由竞争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7.根据汉字演变的总趋势,将下列汉字“马”的演变过程按照其m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28.以下是《贸易和外资对T业化的影响:中国的纺织品,1875~1931》中的一份关于1875~ 1931年的中国棉布(百万平方码)来源表。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改革结局”的一
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
(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第1 页共1 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文科综合政治38.(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材料一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材料二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

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

(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

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

(12分)(2)结合材料二好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14分)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

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5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5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5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2016届备考建议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兼顾现实人文关怀——2015年湖北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的分值为100分。

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必修的三个模块,12道试题48分;主观题,必修模块2道试题37分,选修模块4道试题选作1道15分,共52分。

必做题部分,必修一24分,必修二30分,必修三31分;中国古代史29.5分,中国近现代史27.5分,世界史28分。

选做题部分,15分。

与前几年的高考比,一方面,今年的试题结构、呈现形式、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基本稳定,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基础性、时代性、开放性特点。

试题仍然立足于历史的主干知识,创设新的历史情景,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去发掘历史的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

一方面,试题更注重回归历史学科的知识本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视现实人文关怀,其导向性值得高度关注。

一、2015年湖北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特点1.重视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继续保持“历史味”的学科特点历史学科所呈现的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曾有学者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细分为的五个方面:“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似乎这五个方面体现的较为充分,如:27题、29题等较多体现了“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30题等较多体现了“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33题等较多体现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25题、26题、30题、32题、34题、40题、41题等较多体现了“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所有试题尤其是31题都体现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同时,今年高考试题继续保持“历史味”的学科特点。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考向一 考查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例1] (2014·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
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 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 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湖北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小论文

湖北省高考大市一模、二模、调研试题分解:小论文

小论文题1.(2015·湖北黄冈一模·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早期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思想;中体西用思想【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翻译者”“内容”信息进行概括即可,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时期的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1)特点: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2)特点: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

示例(3)特点: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2.(2015·湖北黄冈二模·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朝万历年间,富豪王伯昌及其妻蒋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花嫁给了官宦子弟,二女儿银花嫁给了富商子弟,只有三女儿翠花违背父命,嫁给勤奋好学但家徒四壁的秀才徐文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无)北魏孝文帝改革(无)曹操改革1.(2015·湖北武汉5月模拟·45)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种种关系,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风气日薄,政令日败。

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

在这两重恶劣环境的交迫下,曹操进行了改革。

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

通过民屯制度,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

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

(7分)【考点】曹操改革【解析】(1)根据材料中‚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风气日薄,政令日败。

‛可知其背景为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根据材料中‚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在他们把持下‛可知其背景为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根据材料中‚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可知其背景为战乱、饥馑、疾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豪强地丰隐匿人口,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剧减。

(2)根据材料中‚向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

‛可知其作用为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根据材料中‚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的信息,可说明其作用有促进了人才的选拔;根据材料中根据材料中‚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与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的信息可说明其作用为创立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根据材料中‚曹操的改革成为他克服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的信息,可说明其局限性为没有根本扭转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的趋势。

【答案】(1)背景: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豪强地丰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战乱、饥馑、疾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豪强地丰隐匿人口,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剧减。

(8分)(2)评价:曹操改革沉重打击了世家人族势力;“唯才是举”,人胆选拔人才;创立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

(5分,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4分,三个要点5分)改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根本扭转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的趋势。

(2分)晋武帝户调式改革1.(2015·武汉4月模拟·45)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

是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已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的农奴…………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一、占田制……《晋书〃食货志》日:‚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二、户调制——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

《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三、品官占田荫客制……《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贵贱占田。

‛……‚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

……‛衣食客和佃客……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晋武帝司马炎……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晋书〃食货志》日: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1)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户调式改革的作用。

(9分)【考点】晋武帝户调式改革【解析】(1)从‚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已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的农奴‛,可知背景是三国时期屯田制破坏;土地兼井严重:自耕农不断减少;从‚户调式…是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可知背景是统一完成,社会趋于稳定。

(2)从‚占田制……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可知其作用是确定私有土地占有制度;安臵流民,稳定社会秩序;从‚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可知作用是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摇役征发;从‚品官占田荫客制‛,可知作用是保护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特权;从‚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可知作用是促进杜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1)背景:三国时期屯田制破坏;土地兼井严重:自耕农不断减少;统一完成,社会趋于稳定。

(6分,回答三点即可)(2)作用:确定私有土地占有制度:安置流民,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杜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摇役征发;保护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特权。

(9分,回答二点即可)王安石变法(无)北宋元丰改制1.(2015·湖北黄冈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在蔡确、王硅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史称元丰改制。

宰辅制度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三省长官空位,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任宰相,副宰相为尚书丞(左右各1人)和不兼任尚书仆射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担任。

代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摘编自维基百科《元丰改制》材料二元丰三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

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二十五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

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

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摘编自谭凤娥《论元丰改制》等资料(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元丰改制的实际效果。

(9分)【考点】北宋元丰改制【解析】(1)依据材料一‚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宰辅制度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和材料二‚以阶易官‛等信息可概括即可。

(2)依据材料二‚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等信息,并结合‚北宋的冗官冗费问题‛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主要围绕管制制度改革;借鉴唐制;“以阶易官”。

(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给6分,)(2)说明:循名实责,裁减了大批重叠机构,改变了官制紊乱的局面;节省了行政开支,但没有彻底解决北宋的冗官冗费问题;行政效率不如改制前,疏漏之处甚多。

(9分)完颜亮改革1.(2015·湖北黄冈二模·45)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从小就仰慕汉文化,他拜汉儒张用直为师。

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

因此对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比较熟悉。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

完颜亮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1)根据材料,说明完颜亮改革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改革的历史影响。

(9分)【考点】完颜亮改革【解析】(1)“完颜亮年轻时……想干一番事业‛可以归纳为个人的抱负和才能;‚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可以归纳为汉文化的熏陶、环境影响。

(2)政治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培养和选拔了适应新的封建制度需要的官员;迁都燕京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社会经济方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答案】(1)原因:环境的影响、个人的抱负和才能,汉文化的熏陶。

(6分)(2)影响:完颜亮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3分)培养和选拔了适应新的封建制度需要的官员,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分)元仁宗改革1.(2015·湖北宜昌三模·45)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

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

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

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

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

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7分)【考点】元仁宗改革【解析】(1)从材料可知,‚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表明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考试一经一史,可见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可见他通过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表明其政策注重实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元仁宗改革的特点可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同时也促进蒙汉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百姓苦不堪言‛可见他也加重了人民负担。

【答案】(1)特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挥儒家思想作用;通过考试(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注重实用性。

(2)影响: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加重了人民负担。

明代漕运改革1.(2015·湖北武昌高三1月调研·45)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

……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

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