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论今日教育之方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试题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试题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试题1.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分析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即“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

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原因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材料二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

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

……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材料三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

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

……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馆是哪一派别创办,其指导思想是什么?(5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

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4分)(3)材料三中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核心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4单元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4单元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限时规X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4·某某永州模拟]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 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图片提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

图片反映的是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反映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答案:D2. 下面是1896年在某某一度发行量较大的报刊,其采用了孔子纪年方法。

这一报刊( )A. 大力宣传某某革命思想B. 竭力主X推翻清朝统治C. 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 极力提倡某某和科学解析:据图片中“强学报”和题干中“1896年”“采用了孔子纪年方法”的信息,可判断这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故选C项。

A、B两项属于革命派的主X,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X。

答案:C3. [2014·某某某某检测]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 实行君主立宪B.学习西方某某C. 争取国家独立D.实现个人自由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可以解释为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某某权利,不是迫在眉睫的,由于西方列强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民族利益才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某某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

答案:C4. [2014·某某黄冈模拟]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某某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B. 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C. 宣扬某某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D. 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解析: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因此出现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而19世纪末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没有使思想得到深刻的解放。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14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南京市2014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历史试题2013.9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

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

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2.右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

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B.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C.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3.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A.①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5.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6.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

右图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近代史人物陈独秀评价两千字

近代史人物陈独秀评价两千字

中国历史人物—陈独秀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的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价陈独秀。

我的家乡是安庆市,作为陈独秀先生的老乡我深感自豪也深为其思想、博学、人格、个性、理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真知灼见与正确预见所折服。

人如其名,“独秀”即独特而优秀的品质和才华是我中华最值得自豪的人物。

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宣扬民主、自由、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地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扬弃不能不说是他的独特而优秀之处,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值得吸收的精神财富。

我一直尊敬和欣赏陈独秀的才气、智慧和人格,他是当今中国政坛与思想界无人可比的人才,但他的真实思想与行为却被世人所忽视或者说误解了,而那些荒谬的观点却在中国风靡一时,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啊!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国文字,工宋诗,善写隶书,对旧学很有功底,新学造诣尤深,思想锐利,通晓中西文明,是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倡导者,他的政治预言已被现实证实(比如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东欧巨变而解体等)是正确的,而且对于现在的中国正走向民主与自由历史趋势同样有现实意义。

我想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许就是陈独秀提倡科学精神的延续吧,毛泽东一直很尊敬与欣赏他的前辈兼老师陈独秀先生,但遗憾地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陈独秀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真理而是走向了民主与自由的反面独裁(专制),也没有陈独秀的学识渊博和高尚人格,进而酿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带来了专制这个消极影响,如果毛泽东很好贯彻了陈独秀的民主自由与科学那今日之中国也不会出现国共两党两岸对立,也不会出现众多的官僚与贪官,经济发展也会比现在发达多了,至少在经济上中国起步会早五六十年时间,如果从陈独秀提倡民主自由科学起一直执行和贯彻它那么这种政治思想经过八九十年(1915-2004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民心了。

陈独秀的教育方针思想述论

陈独秀的教育方针思想述论

自由 , 是剥夺个人 法律上 平等之权 利 , 三 四是 养成 依 赖性和戕 贼个 人 之 生产 力 。 因而 , 孔 教定 为 将
国教 , 或是 “ L 之 为 修 身 大本 ” , 但 违反 以孑子 等 不 思想 自由之原则 , 而且违 反宗教 信仰 自由之原则 ,
民主 国家 祀孔 , 如专制 国家祀华盛 顿 、 正 卢梭 一样
损坏个人 独立 自尊 之人 格 , 是 窒碍个 人 意 识之 二
个发展 阶段 , 体现 了早期 共产党人 的教育 主张 , 为
建党初期教育纲 领的制定及其 实践 活动做 了很 好
的理论准备 。 一 Nhomakorabea、
陈 独 秀 的 反 复 古 主 义 教 育 方
针思 想
辛 亥革命 以后 , 民初 政 府 所 颁 布 的 “ 重道 注
陈独秀连发 檄 文 , 以孔 教为 核 心 的复 古教 对
育 要 旨进行 无情 的鞑 伐 和 抨击 , 提 出 了一 系列 并
资 产阶级 民主主义 的教育 主 张。在 《 驳康 有 为致 总统 总理 书》 《 、宪法与 孑教》 《 L 、 一九一六 年》 等文
中 , 出 , L 的根本 教义 是 “ 他指 孑教 三纲 ” 其 实质在 , 于维护 “ 尊卑 明贵贱 之阶级 制 度 ” 宣扬 封建 的 别 , 人 身依附 , 扼杀 “ 独立 自主之 人 格 ” 其 恶 果 一是 ,
创刊的《 新青年》 初名 《 ( 青年杂志》 为阵地, ) 倡 扬 民主与科学两杆 大 旗 , 开 了对 该 教 育宗 旨的 展
收穑日期 :00 0 —7 2 1 .32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 (8 L B 2 Y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 (7 3 ) 0 M Z 03 B ; oN4 作者简介 : 黄宝春(94 ) 女 , 江浦江人 , 17 一 , 浙 馆员 , 硕士 ,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试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之异同

试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之异同

09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出现对两国各自的文学发展进程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得益于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状态的引领。

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形式发端于明治维新后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的思想开放。

探究特定社会变革初期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异同,以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

这对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日本近现代文学风格转变过程中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异同试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之异同彭家佳一、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的发端写实主义,顾名思义,无非是以真实的所见所闻进行艺术创作[1]。

写实主义的观念由法国画家库尔贝提出,这一艺术发展起源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前夕。

该时期,革命浪潮促使艺术家将艺术创作从古典模拟引用和浪漫虚构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向现实生活。

而后,写实主义的概念被引入文学领域,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流派。

写实主义文学主张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并强调作家要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反对“主观的、任意的和幻想的”艺术,主张客观的描写。

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文学理论最早由陈独秀提出,其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论述:“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

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行斩焉。

”[2]在《学说与装饰》中指出:“详论一种学说有没有输入我们社会的价值,应该看我们社会有没有用它来救济弊害的需要。

”[3]这无一不体现着五四运动前后,写实主义流派在文学领域所体现出的功能:以民主和科学为基础,旨在颠覆旧文化,创立新文化,唤醒民心,进而应对空前巨大的民族危机。

日本在历经锁国政策,遭受西方列强的鞭打之后,开启了明治维新之自觉道路。

在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文学观念的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相关理论的著作——《小说神髓》。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作者:左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回顾了我国自清末、民初至21世纪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并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方针;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方针的四个特点(1)时代性与可变性。

教育方针应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某一时代的特点。

正因如此,教育方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

(2)稳定性与连续性。

教育方针应保持相对稳定和前后的连续,以利于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相互协调,切忌频繁变动,朝令夕改。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过反复,但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基本保持了连续性。

(3)广泛性与导向性。

教育方针既然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若确立得当并认真贯彻,必然会广泛地引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4)简洁性与规范性。

教育方针的表述应简明扼要,便于记忆,易于掌握,而且其表述力求严密,严格规定教育的性质、职能、目的及实现目的的途径等,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和保障。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教育方针反映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

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

1.建国前我国的教育方针(1)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有时称教育宗旨,有时称教育方针,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光绪年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的思想

第二章陈独秀的思想一、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员闯将。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正是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复辟之时。

但是陈独秀宣布的编辑方针却是:“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期旨也。

”列宁说过:“公开声明拒绝过问政治,这也就是政治。

”①陈独秀不直接“批评时政”,但他是要谈论政治的,而且所谈论的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

)中,提出了“唯民主义”的口号,主张“主权在民”的主张还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所谓的共和政体,但是“主权在民”并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还是封建军阀官僚专政的国家。

因此“主权在民”的提出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

陈独秀说:“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无互相联络之机缘,团体思想,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

”他指出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英法革命以还,唯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

”所以中国必须实行唯民主义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要破除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陈独秀像17、18世纪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一样,大声疾呼,要求个性解放。

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敬告青年》。

陈独秀-论今日教育之方针

陈独秀-论今日教育之方针

今日之教育‎方针陈独秀居今日之中‎国而谈教育‎。

无贤不肖将‎共非之。

上方百计仆‎此以为弭乱‎之计。

下亦以非生‎事所需。

一言教育。

贤者叹为空‎谈。

不肖者詈为‎多事。

吾则以为皆‎非也。

多事之说。

良以教育非‎能致富求官‎也。

然则教育之‎所以急需。

正为此辈而‎设。

空谈之说。

亦志行薄弱‎。

随俗进退者‎之用心。

吾无取也。

何以言之。

盖教育有广狭二义。

自狭义言之‎。

乃学校师弟‎之所授受。

自广义言之‎。

凡伟人大哲‎之所遗传。

书籍报章之‎所论列。

家庭之所教‎导。

交游娱乐之‎所观感。

皆教育也。

以执政之摧残学校‎。

遂谓无教育‎之可言。

执政倘焚书‎坑儒。

将更谓识字‎之迂阔乎。

以如斯志行薄弱‎之人主持教‎育。

虽学校遍乎‎域中。

岁费增至亿‎万。

兴国作民之‎事。

必无望也。

反乎此者。

虽执政尽废‎全国学校。

而广义教育‎。

非其力所能‎悉除。

强毅之士。

不为所挠。

填海移山。

行见教育精‎神。

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

发空谈之长‎叹。

煽消极之恶‎风。

其罪殆与摧‎残教育之执‎政相等。

即以狭义之‎教育言之。

二三年来。

学校破坏。

诚可痛心。

然就此孑遗‎。

非绝无振作‎精神之余地‎。

乃必欲委心‎任运。

因循敷衍。

致此残败之‎余。

亦归残败。

青年学子。

用以自放。

绝无进取向‎上之心。

呜呼是谁之‎罪欤。

吾以为己破‎坏之学校。

罪在执政。

未破坏之学‎校。

其腐败堕落等‎於破坏者。

则罪在教育‎家。

教育家之整‎理教育。

其术至广。

而大别为三‎。

一曰教育之‎对象。

一曰教育之‎方针。

一曰教育之‎方法。

教育之对象‎者。

即受教育者‎之生理的及‎心理的性质‎也。

教育之方针‎者。

应采何主义‎以为归宿也‎。

教育之方法‎者。

应若何教授‎陶冶以实施‎此方针也。

三者之中。

以教育之方‎针为最耍。

如矢之的。

如舟之柁。

不此是图。

其他设施。

悉无意识。

第所谓教育‎方针者。

中外古今。

举无一致。

欧洲中世。

教育之权。

操之僧侣。

其所持教育‎方针。

乃以养成近‎似神子(即耶稣)之人物。

近世政教分离‎。

国民普通教‎育。

恒属於国家‎之经营。

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职教史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一、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这一思潮与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实现一种理想社会人生的追求。

陈独秀教育思想内容探析

陈独秀教育思想内容探析

陈独秀教育思想内容探析作者:王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9期摘要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并且随着他的革命活动和政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陈独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启发式教育,其教育改革的主张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思想政治态度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26-03在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潮中,陈独秀的态度是非常激进和决绝的,其教育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陈独秀在教育方针上提出四大主义: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惟民主义,三是职业主义,四是兽性主义。

1920年陈独秀在武昌高师作了《新教育的精神》的演讲,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新教育”的“新”应该包含着什么内容,强调“(一)教育要重社会;(二)要注重启发的教育;(三)要讲究实际应用。

”处于时代思想潮流前沿的陈独秀,逐步形成了兼容并蓄而又别具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普通教育思想陈独秀倡导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实际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是陈独秀关于普通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就是德智体三育并重。

陈独秀关于道德革命的主张,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陈独秀对中西文明比较思考得出的结果。

陈独秀看到了重塑国民性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上,便是对德育的重视。

他指出“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年以后未晚也。

”认为人性道德修养情操的培养应该先于智育和体育两个方面,而且是贯穿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的始终。

他认为封建教育只注重念书做文章,以“文词才华”取“富贵功名”,所谓“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于气节品行一事也很讲究,以致“天天读理学书,挂道学招牌,却是问起他的心地来,还是一个卑鄙的小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强调培养自由思想。

陈独秀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观点,不断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陈独秀强调个体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个体。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和
潜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维和行为能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帮助
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陈独秀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的
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陈独秀强调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让他们认
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培养自由思想、个体发展、实践与知识的结合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陈独秀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教育。

他主张学校应该是自由的思想交流场所,学生和教师应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全面多元的思想氛围。

这与当代高校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符。

当代高校可以借鉴陈独秀的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自由、平等和民主,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陈独秀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和独立精神。

这样的思想在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也非常重要。

当代高校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到自立、自强和自我拓展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最后,陈独秀还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有助于培养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帮助人们具备文化自信心。

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当代高校应该在思政教育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提倡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在教育方面,陈独秀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思想和观点,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陈独秀强调个性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批机械的人,而是培养有个性、有自主意识、有创造力的人。

这种理念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的重点不再只是输送知识,而更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高校应该注重个性的培养,教育出具有创新精神、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特点的毕业生。

其次,陈独秀主张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

陈独秀强调教育要多样化,不仅仅是重知识,还应注重灵魂的培养。

因此,他主张采取途径更广、方式更灵活的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

这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交媒体、网络、移动终端等渠道已经覆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可以依靠这些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确保教育的效果。

第三,陈独秀主张让学生自己思考。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启发思考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这种方法对于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启示。

在当今社会,高校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最后,陈独秀强调教育的现代化。

他认为,教育要与时俱进,采纳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种观点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

因此,高校要积极采纳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总之,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为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陈独秀提出“科学教育、民主教育、人文教育”三大教育原则,这一教育原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科学教育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主张以科学精神和方法来教育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培养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能力。

民主教育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他提倡在校内建立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讨论和决定。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鉴陈独秀的民主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人文教育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操。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陈独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陈独秀主张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品德修养,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一代青年。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强调要注重个性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倡导个性发展和多元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活动,拓展学生的思想和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陈独秀-论今日教育之方针

陈独秀-论今日教育之方针

今日之教育方针陈独秀居今日之中国而谈教育。

无贤不肖将共非之。

上方百计仆此以为弭乱之计。

下亦以非生事所需。

一言教育。

贤者叹为空谈。

不肖者詈为多事。

吾则以为皆非也。

多事之说。

良以教育非能致富求官也。

然则教育之所以急需。

正为此辈而设。

空谈之说。

亦志行薄弱。

随俗进退者之用心。

吾无取也。

何以言之。

盖教育有广狭二义。

自狭义言之。

乃学校师弟之所授受。

自广义言之。

凡伟人大哲之所遗传。

书籍报章之所论列。

家庭之所教导。

交游娱乐之所观感。

皆教育也。

以执政之摧残学校。

遂谓无教育之可言。

执政倘焚书坑儒。

将更谓识字之迂阔乎。

以如斯志行薄弱之人主持教育。

虽学校遍乎域中。

岁费增至亿万。

兴国作民之事。

必无望也。

反乎此者。

虽执政尽废全国学校。

而广义教育。

非其力所能悉除。

强毅之士。

不为所挠。

填海移山。

行见教育精神。

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

发空谈之长叹。

煽消极之恶风。

其罪殆与摧残教育之执政相等。

即以狭义之教育言之。

二三年来。

学校破坏。

诚可痛心。

然就此孑遗。

非绝无振作精神之余地。

乃必欲委心任运。

因循敷衍。

致此残败之余。

亦归残败。

青年学子。

用以自放。

绝无进取向上之心。

呜呼是谁之罪欤。

吾以为己破坏之学校。

罪在执政。

未破坏之学校。

其腐败堕落等於破坏者。

则罪在教育家。

教育家之整理教育。

其术至广。

而大别为三。

一曰教育之对象。

一曰教育之方针。

一曰教育之方法。

教育之对象者。

即受教育者之生理的及心理的性质也。

教育之方针者。

应采何主义以为归宿也。

教育之方法者。

应若何教授陶冶以实施此方针也。

三者之中。

以教育之方针为最耍。

如矢之的。

如舟之柁。

不此是图。

其他设施。

悉无意识。

第所谓教育方针者。

中外古今。

举无一致。

欧洲中世。

教育之权。

操之僧侣。

其所持教育方针。

乃以养成近似神子(即耶稣)之人物。

近世政教分离。

国民普通教育。

恒属於国家之经营。

施教方针。

於焉大异。

斯巴达 [conia.古代希腊州之首府]人之教育。

期以好勇善斗。

此所谓军国民教育主义也。

此主义己为近世教育家所不取。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检测试题(B)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检测试题(B)

中国近现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某某检测)英文版《某某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A.使清朝在某某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解析:C 依据材料判断“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对应的是《某某条约》中“协定关税”,根据所学,其危害是使得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C 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完全丧失海关管理权的标志是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故D 项错误。

2.(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

3.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解析:B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发动鸦片战争。

从图片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鸦片战争前大幅增加,故A项错误;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1843~1847年有所降低,说明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主要原因是受到自然经济顽强抵制,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无体现,D项说法错误。

今日教育之方针观后感

今日教育之方针观后感

今日教育之方针观后感
“居今日之中国而谈教育,无贤不孝将共非之”。

这句话侧面反映了当时正确教育真正实施的艰难。

陈独秀先生对这句话的大段论述。

看起来当时的国人很讨厌谈论教育的人,不知道原因是国人的愚钝无知,还是单单对人不对事只是对陈独秀的文章的批判呢?当然,现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陈独秀引用了教育家整理教育大概的分别:一曰教育之对象,一曰教育之方针,一曰教育之方法。

教育的对象是指受教育者之生理心理的性质,教育的方针是采用何种主义,教育的方法是聘用哪位教授来实行这个方针。

然后陈独秀提出了当时的时代教育所希望的:了解人生之真相,了解国家之意义,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了解自己该和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只是当时教育所期望,其实也是自古以来所有教育所期望人们理解的。

最后一个了解责任之艰巨除了教育另一意义则更多蕴藏了陈独秀的热忱。

那么国家的意义呢?可怜的是民族、国家这样的概念是舶来品,清末民初的人们也并没正确理解真正国家的概念、民族的概念。

非常高的文盲率和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的情况下,谁会去关注国家,民族这些概念呢?谁会去爱一个压迫剥削自己的国家与政府呢?
我们教科书有许多的字词来自于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和中共伟大的领袖,比如民族国家、军国主义等等,从这些字词的一闪而过中,我们也看到了民族觉醒的影子。

简论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

简论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

简论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摘要:陈独秀自幼苦读诗书,学习八股文,先后参加了院试和乡试,在这期间,他对中国旧教育进行了许多思考,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否定,尤其是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教育思想方面,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在借鉴西洋教育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史的教育观。

通过研究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可知,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体现在其一生的经历中,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改革陈独秀自幼接受传统教育,苦读诗书,学习八股文,先后参加了院试和乡试,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旧教育进行了许多思考,形成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旧教育以儒学为中心内容,既束缚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大多数学校教育,不过是应对科举考试和对“旧文教之延续”而已。

(一)中国旧教育是主观主义的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缺点就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本位,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一味地进行灌输;在教育管理上,缺乏民主精神,只靠校长和少数职员掌办学校,学生不仅不能参与管理,反而被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所压迫。

主观主义不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讲求知识的应用与理解,也不管对社会是否有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养成。

陈独秀反对教育中的主观主义,主张根据学生特点和个性安排学习内容,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他说:“学生正当少年时代,恰如春天的草木一样,正是萌芽时期,他的脑髓,优园美满,思想力、记忆力,一切都比先生强得多。

年幼的儿童的心理,还足以先生研究。

若在教授时间,有些事情先生想不到的,而学生反而想得到,先生不能说明的,学生反能充分了解,并能提出许多疑问事情来,能启发先生的思想和脑力。

”他主张按照不同地域、年龄等实际特点安排学习课业,如给小学生讲地理,要从房屋的位置和实物的长度、质量上直观讲解,做到时时应用,以谋教学相长。

2023届广东省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届广东省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启用前注意保密2023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表1商周赐贝情况商周赐贝仪式的变化表明A.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B.等级统属关系不断强化C.商朝时礼乐制度已形成D.贝的货币实用功能增强2.“五德终始说”是邹衍解释历史变迁、王朝更迭的依据,在秦和汉初并未被朝廷所采用。

汉武帝接受儒生的建议承认秦为水德,并主张汉朝改从土德,“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这一转变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客观解释了王朝更迭原因C.旨在构建新的思想学说D.有助于维护政权的合法性3.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

这一现象促进了A.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战争的频繁C.商品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膨胀4.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

这体现出当时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D.租佃关系得到发展5.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之教育方针陈独秀居今日之中国而谈教育。

无贤不肖将共非之。

上方百计仆此以为弭乱之计。

下亦以非生事所需。

一言教育。

贤者叹为空谈。

不肖者詈为多事。

吾则以为皆非也。

多事之说。

良以教育非能致富求官也。

然则教育之所以急需。

正为此辈而设。

空谈之说。

亦志行薄弱。

随俗进退者之用心。

吾无取也。

何以言之。

盖教育有广狭二义。

自狭义言之。

乃学校师弟之所授受。

自广义言之。

凡伟人大哲之所遗传。

书籍报章之所论列。

家庭之所教导。

交游娱乐之所观感。

皆教育也。

以执政之摧残学校。

遂谓无教育之可言。

执政倘焚书坑儒。

将更谓识字之迂阔乎。

以如斯志行薄弱之人主持教育。

虽学校遍乎域中。

岁费增至亿万。

兴国作民之事。

必无望也。

反乎此者。

虽执政尽废全国学校。

而广义教育。

非其力所能悉除。

强毅之士。

不为所挠。

填海移山。

行见教育精神。

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

发空谈之长叹。

煽消极之恶风。

其罪殆与摧残教育之执政相等。

即以狭义之教育言之。

二三年来。

学校破坏。

诚可痛心。

然就此孑遗。

非绝无振作精神之余地。

乃必欲委心任运。

因循敷衍。

致此残败之余。

亦归残败。

青年学子。

用以自放。

绝无进取向上之心。

呜呼是谁之罪欤。

吾以为己破坏之学校。

罪在执政。

未破坏之学校。

其腐败堕落等於破坏者。

则罪在教育家。

教育家之整理教育。

其术至广。

而大别为三。

一曰教育之对象。

一曰教育之方针。

一曰教育之方法。

教育之对象者。

即受教育者之生理的及心理的性质也。

教育之方针者。

应采何主义以为归宿也。

教育之方法者。

应若何教授陶冶以实施此方针也。

三者之中。

以教育之方针为最耍。

如矢之的。

如舟之柁。

不此是图。

其他设施。

悉无意识。

第所谓教育方针者。

中外古今。

举无一致。

欧洲中世。

教育之权。

操之僧侣。

其所持教育方针。

乃以养成近似神子(即耶稣)之人物。

近世政教分离。

国民普通教育。

恒属於国家之经营。

施教方针。

於焉大异。

斯巴达 [conia.古代希腊州之首府]人之教育。

期以好勇善斗。

此所谓军国民教育主义也。

此主义己为近世教育家所不取。

[ 德意志及日本虽以军国主义闻於天下然其国之隆盛盖不独在兵强其国民教育方针德智力三者未尝偏废] 以其戕贼人间个性之自由。

失设教之正鹄也。

法兰西哲学者卢梭。

以人生本乎自治。

为立教之则。

此哲家之偏见。

未可施诸国民普通教育者也。

德意志之哲学者赫尔巴特。

(Herbart.)近世教育家之泰斗也。

其说以品行之陶冶。

为教育之极则。

十九世纪言教育者。

多以赫氏为宗。

所谓赫尔巴特泒教育学。

与康德泒哲学。

殆如并世之双峰。

然晚进学者多非之。

至称为雕刻师而非教育家。

盖以其徒事表象之庄严。

陷於漠视体育与心灵二大缺点也。

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

罔不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

此其共通之原理也。

而各国特有之教育精神。

英吉利所重者。

个人自由之私权也。

德意志所重者。

军国主义。

举国一致之精神也。

法兰西者。

理想高尚。

艺术优美之国也。

亚美利加者。

兴产殖业。

金钱万能主义之国也。

稽此列强教育之成功。

均有以矜式宇内者。

吾国今日之教育方针。

将何所取法乎。

窃以理无绝对之是非。

事以适时为兴废。

吾人所需於教育者。

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己。

盖教育之道无他。

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

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

以吾昏惰积弱之民。

谋教育之方针。

计惟去短择长。

弃不适以求其适。

易词言之。

即补偏救弊。

以求适世界之生存而己。

外览列强之大势。

内鉴国势之要求。

今日教学相期者。

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

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

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

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钜。

准此以定今日教育之方针。

教於斯。

学於斯。

吾国庶有起死囘生之望乎。

依此方针。

说其义於左方。

(一)现实主义人生之真相。

果如何乎。

此哲学上之大问题也。

欲解决此问题。

似尚非今世人智之所能。

征诸百家己成之说。

神秘宗教。

诉之理性。

决其立言之不诚。

定命之说。

不得初因。

难言后果。

印度诸师。

悉以现象世界为妄觉。

以梵天真如为本体。

[惟一切有部之说微异斯旨]惟征之近世科学。

官能妄觉。

现象无常。

其说不误。

然觉官有妄。

而物体自真。

现象无常。

而实质常住。

森罗万象。

瞬刻变迁。

此无常之象也。

原子种性。

相续不灭。

此常之象也。

原子种性不灭。

则世界无尽。

世界无尽。

则众生无尽。

众生无尽。

则历史无尽。

尔我一身不过人间生命一部分之过程。

勿见此身无常。

遂谓世间一切无常。

尔之种性及历史。

乃与此现在实有之世界相永续也。

以现象之变迁。

疑真常之存在。

於物质世界之外。

假定梵天真如以为本体。

薄现实而趣空观。

厌倦偷安。

人治退化。

印度民族之衰微。

古教宗风。

不能无罪也。

耶稣之教。

以为人造於神。

复归於神。

善者予以死后之生命。

恶者夺之。

以人生为神之事业。

其说虽诞。

然谓天国永生。

而不指斥人世生存为妄幻。

故信奉其教之民。

受祸尚不若印度之烈。

加之近世科学大兴。

人治与教宗并立。

群知古说迷信。

不足解决人生问题矣。

总之人生真相如何。

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

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

近世科学家之解释人生也。

个人之於世界。

犹细胞之於人身。

新陈代谢。

死生相续。

理无可逃。

惟物质遗之子孙。

[原子不灭]精神传之历史。

[种性不灭]个体之生命无连续。

全体之生命无断灭。

以了解生死故。

既不厌生。

复不畏死。

知吾身现实之生存。

为人类永久生命可贵之一隙。

非常非暂。

益非幻非空。

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

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

唯其尊现实也。

则人治兴焉。

迷信斩焉。

此近世欧洲之时代精神也。

此精神磅薄无所不至见之伦理道德者。

为乐利主义。

见之政治者。

为最大多数幸福主义。

见之哲学者。

曰经验论。

曰唯物论。

见之宗教者。

曰无神论。

见之文学美术者。

曰写实主义。

曰自然主义。

一切思想行为。

莫不植基於现实生活之上。

古之所谓理想的道德的黄金时代。

巳无价值之可言。

德意志诗人海雷[Heine. 生於一七九七年卒於一八五六年]有言曰。

“海之帝国属於英吉利。

陆之帝国属於法兰西。

空之帝国属於德意志。

”斯言也。

意在讽劝其国人。

一变其理想主义而为现实主义也。

现实主义。

诚今世贫弱国民教育之第一方针矣。

(二)惟民主义封建时代。

君主专制时代。

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

无互相连络之机缘。

团体思想。

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

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

国家之衰亡。

不待蓍卜。

是以世界优越之民族。

由家族团体。

进而为地方团体。

更进而为国家团体。

近世欧洲文明进於中古者。

国家主义。

亦一特异之征也。

第国家主义既盛。

渐趋过当。

遂不免侵害人民之权利。

是以英法革命以还。

惟民主义。

己为政治之原则。

美法等共和国家无论矣。

即君主国若英吉利若比利时。

亦称主权在民。

实行共和政治。

欧洲各国。

俄罗斯土耳其之外。

未有敢蹂躏宪章。

反抗民意者也。

十八世纪以来之欧洲绝异於前者。

惟民主义之赐也。

吾人非崇拜国家主义。

而作绝对之主张。

良以国家之罪恶。

己发见於欧洲。

且料此物之终毁。

第衡之吾国国情。

国民犹在散沙时代。

因时制宜。

国家主义。

实为吾人目前自救之良方。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

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

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

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

辑内御外。

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

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

近世国家主义。

乃民主的国家。

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

真国家也。

国民之公产也。

以人民为主人。

以执政为公仆者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

执政之私产也。

以执政为主人。

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

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

以保全体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

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

以奉一人也。

民主而非国家。

吾不欲青年耽此过高之理想。

国家而非民主。

则将与民为邦本之说。

背道而驰。

若惟民主义之国家。

固吾人财产身家之所托。

人民应有自觉自重之精神毋徒事责难於政府。

若期期唯共和国体是争。

非根本之计也。

(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

即经济之世界也。

举凡国家社会之组织。

无不为经济所转移所支配。

古今社会状态之变迁。

与经济状态之变迁。

同一步度。

此社会学者经济学者所同认也。

今日之社会。

植产兴业之社会也。

分工合力之社会也。

尊重个人生产力。

以谋公共安甯幸福之社会也。

一人失其生产力则社会失其一部分之安宁幸福。

生产之力。

弱於消费。

於社会於个人。

皆属衰亡之兆。

征之吾国经济现象。

果如何乎。

功利货殖。

自古为羞。

养子孝亲。

为毕生之义务。

此道德之害於经济者也。

债权无效。

游惰无惩。

此法律之害於经济者也。

官吏苛求。

上下无信。

姬妾仆从。

漫无限制。

此政治之害於经济者也。

并此数因。

全国之人。

习为游惰。

君子以间散鸣高。

遗累於戚友。

小人以骗盗糊口。

为害於闾阎。

生寡食众。

用急为舒。

於此经济竞争剧烈之秋。

欲以三等流氓[ 政治家为高等流氓士人为中等流氓流氓为下等流氓以其均无生产力也]立国。

不其难乎。

今之教育。

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

不独为俗见所非。

亦经世家所不取。

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

社会经济以此陷於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四)兽性主义日本福泽论吉有言曰。

教育儿童。

十岁以前。

当以兽性主义。

十岁以后。

方以人性主义。

进化论者之言曰。

吾人之心。

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

人间道德之活动。

乃无道德的冲动之继续。

良以人类为他种动物之进化其本能与他动物初无异致。

所不同者。

吾人独有自动的发展力耳。

强大之族。

人性兽性。

同时发展。

其他或仅保兽性。

或独尊人性。

而兽性全失。

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

兽性之特长谓何。

曰意志顽狠。

善斗不屈也。

曰体魄强健。

力抗自然也。

曰信赖本能。

不依他为活也。

曰顺性率真。

不饰伪自文也。

皙种之人。

殖民事业遍於大地。

唯此兽性故。

日本称霸亚洲。

唯此兽性故。

彼之文明教育。

粲然大备。

而烛远之士。

恒期期以丧失此性为忧。

良有以也。

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

手无搏鸡之力。

心无一夫之雄。

白面纤腰。

妩媚若处子。

畏寒怯热。

柔弱若病夫。

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

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

他日而为政治家。

焉能百折不回。

冀其主张之贯彻也。

他日而为军人。

焉能戮力疆场。

百战不屈也。

他日而为宗教家。

焉能投迹穷荒。

守死善道也。

他日而为实业家。

焉能思穷百艺。

排万难冒万险。

乘风破浪。

制胜万里外也。

纨绔子弟。

遍於国中。

朴茂青年。

等诸麟凤。

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

岂有济乎。

茫茫禹域。

来日大难。

吾人倘不以劣败自甘。

司教育者与夫受教育者。

其速自觉觉人。

慎毋河汉吾言。

以常见虚文自蔽也。

摘自《新青年》杂志1卷2号(民国四年十月十五日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