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自由表达”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作业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作业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一、作业要求一目了然我们经常听见老师是这样布置作业的:“把某页某题做了”、“回家写某某词语”、“写一篇与某某有关的作文”等。
可是第二天交来的作业总是让老师很抱怨,这让我想到老师对学生只给任务,而不提具体要求,这让孩子们有点无所适从。
一次偶然,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多说了一句:孩子们,今天我们的作业是写一篇句子通顺、标点正确、字迹工整的日记。
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大有起色。
没想到,效果居然这么好,以前常见句子不通顺、标点错得多、书写潦草的现象居然少了。
要知道,这可是我经常挂在嘴边,并且在作文本上常常提醒学生要努力克服而学生都没有克服的毛病啊!一个要求明确的作业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效果,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件事,让我兴奋了好久好久。
其实,人人都希望别人把话说明白。
老师是这样,学生更是如此。
当学生知道作业的具体要求时,他们就按这个要求去认真完成。
而当作业要求不明确时,他们的作业就会变得很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
因此,要叫学生把作业做好,要求就应该一目了然。
二、作业评价五彩缤纷大多数老师对孩子的作业都是以勾叉代替,很少写评语,殊不知,写评语批改作业,效果非常好,起到一个和孩子,甚至和家长进行心灵对话的作用。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如:“如果式”评语,“你是个优秀的孩子,如果你能坚持多问多思考,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本来你可以完全正确的,如果再多花点时间考虑的话……”;“音在弦外”式评语,因为幽默的语言有时比命令式语言更能唤起学生轻松学语文的情绪,起到纠正错误、思想点拨的作用。
如在字迹潦草的作业本上写下如下批语:“亲爱的孩子啊,你的作业已感染‘病毒’,出现了‘乱码’,请你马上‘杀毒’哦!这样“可爱”的评语,孩子们看了一定会有触动的。
“鼓励式”评语,因为鼓励是一剂良药,人们的灵魂深处是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的,如“老师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的字比以前工整了,好样的,好好保持!”、“今天的作业很漂亮,我相信你会写得更好的。
2019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二街中心小学张武超《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我先在课前收集了灰椋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
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小学语文论文解放学生,倡导自主习作自由表达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解放学生,倡导自主习作自由表达人教版新课标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忽略学生个性存在,拘泥于“教师命题,学生受命作文”或者“统一内容,要求,指导成文”等僵化的模式里。
结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更缺乏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
表现在:为了突出思想性,写人——高、大、全,写事——意义要大,写景——发出赞叹;内容,写法惊地相似。
究其原因,从教师方面说,与教师的导向或命题有直接关系,总让学生写难忘的人。
有意义的事,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只好胡编乱造;从学生方面说,要么生活单调,要么缺少发现。
可见,学生习作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写什么问题,二是让学生如何去写的问题。
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习作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建议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作努力。
一、解放学生的习作心理。
“标准过高,评分过严”等弊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惧怕与厌恶中习作。
“怕”的是写不好,老师指责,家长失望,同学讥笑;“厌”的是单调乏味的机械练习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文章得不到肯定。
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应解放学生的心理。
让他们在乐中作文,需中作文。
激发兴趣、自由作文。
《语文课程新课标》提出让小学生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从自已写起,写眼前的物,写身边的事,大胆想象,写出“个性”。
如《馋嘴小猪》一文,小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棚棚如生,活灵活现地把一头小馋猪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让小伙伴读后不仅捧腹大笑,而且受到教益。
再如《爬山看日出的小乌龟》一文,小作者运用大胆想象,运用对比手法和奇特的构思给我们塑了一个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小乌龟形象,读后令人回味。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修改,自能作文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修改,自能作文人教版新课标教育家叶圣陶说:“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
”他强调指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教师担任的应是“扶”、“导”的角色,只有由“扶”到“放”,才能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实践证明,讲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轶文趣事,能够激发小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如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在琢磨不定的时候,撞上了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
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
我国诗人自古以来就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垂”的传统。
另外,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前后,经过十二次的精心修改才最后完成,他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时,先后修改过七遍呢!鲁迅先生不仅主张作文要多写,还主张多改。
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指出:“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然达到160多处。
这些修改文章的实例让学生明白:诗人,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自我修改,都把自我修改作为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我们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学会自改作文。
二、示范评改,典型引路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初,教师要下水示范,扶着学生走一程。
教师在学生第一次作文后先通览全班学生作文,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水平高、水平低的习作各一篇作精批细改,以备示范讲解。
在讲评课上,借助多媒体把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射到大屏幕上(也可打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评改的具体要求,统一评改符号、评分标准。
小学语文论文引领学生走进自由表达的乐园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引领学生走进自由表达的乐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素养是构成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素质,而作文能力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主要标志。
作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由表达的过程。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让他们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又能体验到自由表达的乐趣呢?一、关注生活,开掘习作的源泉教学中,经常见到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咬着笔头,愁眉不展;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勉强写出来也是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感悟。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只有关注生活,学生才会有写之不尽的素材1、仔细观察生活──获取个性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好的文章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
文章有了真实的个性感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生活的理解、体会,习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捕捉不到事物的特征;缺少思考,体会不到生命的精彩。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充分利用偶发事件,校园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对事物产生正确的感知,点燃孩子的情感之火,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平时习作指导中,我注重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从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一言一行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样,既积累了许多表象的资料,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为习作积累了广泛的素材。
2、广泛接触社会──储备习作素材生活是个大课堂,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仅有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
如:结合德育处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的过程,体会实践的感受。
在“参观南昌科技馆”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参观,在众多的科技产品中,引导学生学会有重点地观察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感受科技的发展与神奇;在“走进军营”活动中,我与学生一块行军、训练,引导学生在短暂而又艰苦的军训中体验军人的伟大与坚韧……当学生把这一切所见所感都装进了自己的“素材库”时,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何愁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二、加深体验,进入表达的情境习作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白,个性生活的体现,而这一切都源于孩子独特的生活体验,没有了个性的体验,习作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作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关于习作,新课标中把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称“习作”,在小学阶段,总体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新课程把这一目标分散完成,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写话有三条要求: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在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提出了六条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关于习作有五条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新旧课准的对比: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定位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了要求,第二学段的要求由原来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第三学段由原来的7条改为现在的5条。
在习作时间上不强行规定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400字的作文,只要求有一定速度即可,删去了写读书笔记。
2、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
在第一学段的写话中就强调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又把原来的二三条合并,强调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犀利的批判,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枯燥无味,老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没味,妨碍了学生主动学习,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我们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探索新的路子,但一直摆脱不了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漩涡。
在迷茫与困惑之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拿到了与之相配的新教材,但要确实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教学上,首先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语文学习氛围, 让学生”动”起来.其次要学生转变观念,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主动参与中将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还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少看分数,多看能力。
才能搞好试验,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基础,从而提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更新观念,做一个开放的教师。
记得刚参加山师函授时,教我们《语文教育学》的老师提到过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的一句话, “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
”当时,我很不以为然,那时的我认为方法至关重要,别人的教案,拿来就用,只要能备过,就能上好课,完成教学目标.现在说起这事,我感到非常羞愧。
我之所以能记住这句话,是因为老师对钱梦龙大家赞赏。
由此,我开始醒悟,通过学习、听课,逐步转变教学了观念。
自从拿到新教材,我用新教学观念来看新教材,在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加强语言实践,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就是正确认识教材、学生和自己。
什么样的观点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呢?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首先要认识到教材是语文训练的凭借,教师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是要认识到教师应是学生思维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第三点是核心,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是不断发展的人。
小学语文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契可夫说:“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都能自由地呼吸。
”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力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因为友善的、宽容的、鼓励创造性的集体氛围,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是学生创造性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
因此,必须使每个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习,使课堂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一)开放一点有的教师教学时总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与自己原来设计完全符合,把教参作为判别正误的唯一标准,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有时教师明明错了,或学生比自己理解得更深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还是把错误掩盖起来,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等等。
于是,孩子们规规矩矩,课堂上鸦雀无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岂能不受到控制、阻碍?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而对学生的宽容、教师的开放的观念正是民主的基础。
(二)“青春”一点张志公指出:“方法制约着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责任感的新人。
”教师的教法单调、呆板、僵死不变,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每天的语文课都是按部就班,“娓娓道来”,学生就觉得像吃剩饭一样的乏味,哪来创造呢?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也应不同,有的适宜朗读,有的适宜讨论,有的适宜表演,有的适宜……如笔者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利用低年级孩子好表演的特点,组织他们边读(或唱)边自编动作表演,然后说说自己坐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看见星星在对我微笑。
”有的说:“我好像真的飞到了太空!”还有的说:“我看到外星上也有像我一样的男孩,黑黑的眼睛圆圆的脸……”此举,一来课堂生动活泼,二来又帮助理解和积累,更是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可谓一举数得!教法的灵活多变,不断给学生新鲜感,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人格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
小学语文论文-主体关注 显现灵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主体关注显现灵活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标提倡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学的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服务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
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作为学生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依赖性严重,看不到主动创造的火花,课堂没有亮点,没有精彩,教学效果低下。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做一个学习主体的参与者、引领者和指导者,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服务功能,显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一、关注“解读”,合理调控解读是指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儿童的阅读经历少,在阅读中往往难以正确把握视角,课堂上呈现出理解上的角度单一或芜杂浮浅,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并合理调控多元化解读中的偏差,把学生引入主体合理解读的坦途。
1.连通思路。
课堂上,学生学习有时会随探究空间的拓展而渐离学习目标,中断原有思路,信马由缰,此时教师应设法促使他们回归主题,连通思路。
例如:教《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让学生朗读管家送鱼和公仪休拒收鱼时的对话,继而引导:管家和公仪休说的话都是真的吗?你从中感受到了公仪休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两人的话都有真有假。
再追问学生真在哪里,假在何处,以理解两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学生通过对话的比较,感受到了主人的别有用心和公仪休的聪明机智,并能有理有据地作以说明,却忘了原有的解读目标。
教师随即这样引导:一个狡猾,一个机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在对人物语言的深入探究和有机联系中,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了人物说话的技巧,感悟到了主人的心怀叵测,公仪休的针锋相对,进而感受到了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2.矫正偏差。
由于受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情感感悟易出现偏差。
教师若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偏差,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对情感的深入感悟,提高解读效果。
小学语文论文-整体把握 灵活切入 长文短教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整体把握灵活切入长文短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课时并不少,可是面对新教材,仍有许多老师为教材容量大、难度高而困惑于教学进度的缓慢和时间的不足。
以人教社语文教材为例,新教材的选文越来越长,教学目标的定位越来越杂,如何在最少的时间,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就是摆在我们实验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面对新课程,很多老师凭着满腔的热情一头扎进了“研究”的海洋。
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刻意搜寻“知识点”,在目标确定时详细地分解三维,在阅读教学时憋足劲儿训练“能力点”,在教学方式上什么流行用什么,花样百出。
结果,阅读教材被肢解得“千疮百孔”,而阅读教学自然显得支离破碎。
教学内容琐杂不能指向阅读理解,教学思路细碎缺少整体把握,让原本应实实在在的阅读教学走向了一种精致的散乱,形成了阅读教学的“沙化”和“费时”现象。
其大致症结主要表现为:1.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缺少合力。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语文常识、识字写字、读写结合、字词积累、口语训练等等活动,烦琐、细碎、杂乱,这些活动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空,这样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必将冲淡阅读理解这一主题。
诚然,语文学习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也并不只是阅读理解。
包括上述的语文知识能力内容的所有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的这种训练大都是静止的、孤立的,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其训练过程往往与文章理解缺少有机结合,不能“油”融于“水”,因而,这种能力训练当然缺少指向渗透文章的“合力”。
2.花样过多,产生“场外干扰”。
聚焦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涌现,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面对如此精彩的教学,我们的老师缺少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开始只重形式不重本质,“一年学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学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学习在自由中走向真我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学习在自由中走向真我人教版新课标在自由中走向真我,就是把语文教育立足点、出发点置于儿童这一原点上,松开孩子身心上的束缚,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的大门;其谋求实现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在保护“童年生态”的前提下使个体儿童精神生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是通过教育使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让他们成长成为具有独立的、心智健全的真我。
1 身心,在大自然中闲逛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勤有功,嬉无益”。
所谓“勤”,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嬉是指对书本以外的世界过多地留恋,是属于不务正业,有害而无益。
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对知识文化、书本文化太过顶礼膜拜了。
小孩子应在大自然中游荡、徜徉,这是无用之大用,因为那里才是知识、语言、审美的最初源泉,这是封闭式的“温室”——教育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人生由于有了这些闲逛,才会具有丰富性,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曾是,而且永远是犬自然之子。
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是那包含着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
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
”现在的孩子与大自然相隔离,被囚禁在一处处水泥丛林中。
这是对孩子的心灵生态的一种破坏,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
远离自然,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只有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有的快乐,失去了只有大自然才能提供的广阔无比的想象空间。
导致了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先天缺陷,如冷漠、缺乏想象力等,精神世界也变成了苍白的。
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
孔子看出深奥的道理,并巧借流水教给弟子们做人的道理。
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经常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各种知识,掌握自然的节奏和韵律,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能否在雪后把语文课堂搬到室外。
带领孩子在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尽情玩耍?初夏,寻半亩荷塘,和学生一起享受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趣?静等日落的时候,和学生一起举目望天,欣赏变幻无穷的彩霞,问一问,是哪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以天空为画布,信手在上面绘出这绚烂美妙的云彩呢……儿童本身是一个自然生命体。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成为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孩子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
一、做小老师“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低年级教材中归类识字较多,大批的汉字一下子涌现在孩子眼前,教学时常常感到非常枯燥乏味。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归类识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寻找汉字的构字规律,辨别新字与形近字、形音字的异同点。
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预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所学生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
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
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例如我在教《识字3》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能学习。
通过设计“你愿意教大家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二、当小画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
小学语文论文-设计开放性语文作业 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设计开放性语文作业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阐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开放性的语文作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设计差异型作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至少有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等七种以上的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也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
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根据所学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作业。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布置“背诵、积累、拓展”性作业;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摘抄喜欢的段落等。
如,教学完《瑞雪》,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完成:(1)摘抄词语10个;(2)背诵课后要求默写的那一段;(3)摘抄文中描写雪景的10个词语等。
又如,教学《初春》时,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根据课文的描述,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画或照片,并介绍图片中的春景;(3)用一段话描写你心中的春天。
这三项作业中的第一项为必做的,属于复习巩固知识;第二项作业以兴趣为主,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第三项作业以拔高为目的,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创新能力。
这样的作业选择权完全属于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控。
二、设计生活型作业,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许多教师已认识到:学生的课内外作业除了要有巩固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应是简单的、机械的操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式教学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对课堂任务进行有效的处理。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下,有助于培养做事有主张,能够有决心与毅力去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人。
在开放式教学中,学生面对困难时,没有第一时间寻找外力帮助,而是能够向内寻找解决问题的动力,然后尽力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将开放式教学同小学语文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在笔者看来,开放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学生作为开放式教学的中心在我国小学沿用多年的封闭式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中心往往由教师占据,由教师把握课堂走向。
再加上我国的学生自幼就被教导尊师敬长,因此,在面对语文教师时,往往是敬畏兼具,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话,即便心中有想法,也很少主动表达出来。
而教师则理所应当地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不论是课文讲解还是字词教学,都是教师在讲。
这种由封闭式教学而衍生出的填鸭式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较为恶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开放式教学则与其不同,真正将学生作为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倾向于聆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主导着课堂走向,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把握课堂节奏,不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中,我在课堂伊始就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春游的时候都会植树,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植树的经历?”由于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春游和植树,因此植树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说都不陌生,自然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
在一些学生讲述过自己植树的经历后,我继续引导道:“同学们,一个人植树是很难的,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植树的伙伴,你们会选谁呢?”很多学生争着回答问题,班级气氛被带动了起来。
我继续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和邓小平爷爷为伴,看看他是怎样植树的。
”最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至课文上。
小学语文论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人教版新课标一、介绍背景,解疑释难。
很多课文时代背景久远,授课时,教师必须进行背景简介,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周瑜千方百计地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早有所察觉,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为他借箭?这是何苦?”于是,此时我讲述了三国鼎立前的形势:由于曹操势力大,孙权和刘备弱小,因此,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忍辱负重,采取了“联孙破曹”的策略。
倘若搞分裂就会正中曹操下怀,就会有一个一个被曹操消灭的危险。
所以诸葛亮明知是陷阱,也不得不为之。
这样一来,学生恍然大悟,不仅明白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而且从心底佩服诸葛亮这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伟大胸襟和深远的谋略。
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离现在近一个世纪,学生对他在日本受到“物以希为贵”的“优待”不理解,我就讲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战败国的一员留学日本的,他在日本所得到的“优待”那就可想而知了。
简单几句话,犹如拨云见日,使学生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鲁迅受到如此“优待”的根本原因。
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就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穿插补充复习一些已知的知识,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如引导理解《凡卡》以梦结尾的蕴含时,我发现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
我引导学生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对比《凡卡》的结尾,看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所希望的这种境界有吗?何况奶奶早已死了,能带她走吗?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黑暗,即使慈爱的奶奶在世也无力给她幸福。
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凡卡和爷爷只能相会在梦境中,凡卡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三、走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
小学语文论文-让每个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每个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人教版新课标一、引领自学,探求新知。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探求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接受师生的互考,使他们在正确的思维导向中,有序地发现,自觉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
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加强学生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
古人也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例如,我教第四课d、t、n、l时,没有先教怎么认读拼读,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完全由学生自己从“不会”到“会”,自己学会拼读,这样课堂教学密度大,效率高、效果好,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自然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学习,充满活力。
1、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自己学,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什么也不讲,而是将教和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先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让学生学得主动。
2、让学生自己说: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模仿着批判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唇枪舌战,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小学语文论文写话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写话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对身边的人、事、物常常是熟视无睹。
如不加以引导,他们写话时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该写何物。
因此,教师应不断给予帮助,引领他们睁开眼睛观察,竖起耳朵倾听,敞开心扉感悟生活,从而为写话积累丰富而鲜活的题材。
1、仿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丰富,写作方法没掌握,让学生模仿文本,从文本中汲取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如学了《春雨的色彩》一文后,让学生仿写:()说:“春雨是()的。
你们瞧,春雨落在()上,()就()了。
春雨洒在()上,()也()了。
”学生模仿后《找春天》后所写作品:桃花笑红了脸,那是春天的蝴蝶结吧?柳枝随风舞动,那是春天的头发吧?小朋友们尽情地玩耍,那是春天的精灵吧?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小树长出了枝条,那是春天的小手吧教材中的优秀范文还有很多,如《柳树醒了》、《荷叶圆圆》、《四个太阳》《画风》、《黄山奇石》等,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模仿。
总之,教材是榜样,学生通过读读说说、学学用用,不仅内化了文本,而且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2、续即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
如学了《坐井观天》一文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青蛙听从了小鸟的建议,它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景象?看到小鸟会说些什么?在路上,它会遇到哪些动物,它又会说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各抒己见。
紧接着,就以“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为题,续编故事。
仅仅半节课时间,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便诞生了。
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小青蛙跳出井口,惊呆了,外面的世界多美呀!他看到了美丽的鲜花、参天的大树,还看到了蓝色的、一望无际的天空。
小青蛙的脸红了。
-紧扣新课标,引领新表达 ——尝试创新作文教学有感(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论文)
紧扣新课标,引领新表达——尝试创新作文教学有感(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论文)教学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运用写人的一些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对于写人,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人物特点要突出,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的作文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班上某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写一段话,注明写的是谁。
然后,教师抽出学生的段落朗读(不读姓名),让大家连猜4次。
如果有一次猜中,就说明小作者观察和描写基本正确。
如果连猜4次都不中,说明小作者没有抓住特点,就“罚”他(她)站起来说一说自己的外貌特点。
这个游戏环节,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好像比平日要活跃的多,也快乐得多。
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这一堂课的人物外貌描写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人的性格特征。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一定能很容易地说出这个老师比较凶,那个老师心太软;这个同学特别骄傲,那个同学特别温柔;妈妈喜欢啰嗦,爸爸喜欢发脾气……二、举个例子证明自己所下的结论。
比较凶的老师喜欢批评人,眼睛瞪得铜铃那么大,嗓门也很大,整个学校都听得见他批评人的声音;“心太软”的老师看到学生的可怜相就“骂”不下去了,只说“下回不要再范错误了”;骄傲的同学不喜欢帮助差生;娴静的同学从来没有看见她发过火;啰嗦的妈妈一件事要反反复复说好多遍;脾气怪的爸爸一见到孩子有点点疏忽,就大发雷霆……三、将上面两个步骤结合起来,稍微整理一下,适当添些外貌描写,再用上这个单元学到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就是一篇写人的作文了。
怎样让学生恰当地运用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呢?我和一个学生模拟表演了一场戏:一位母亲在车站等候远方归来的女儿,我演妈妈,一个孩子演我的女儿。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母女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描述这动人的一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自由表达”人教版新课标
一、弄清“自由表达”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小学生的“自由表达”,受到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
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虽然一直在发展之中,但个性的发展,也仅仅是比较多地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社会性的发展,对人与社会的观察,角度比较单一,也是肤浅的。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个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事物就能表达什么事物。
由于受个体生活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生活感性认识的积累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对生活的表达,也不可能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低年级,是写话的启蒙阶段,学生要学习怎么遣词造句,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怎么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
中年级,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
高年级,也不过是比较系统地“学习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每个学段的习作,都有新的写作知识要学习,“自由表达”都受到写作经验的限制。
低年级的“自由习作”,在培养写话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表达”,要学会能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中年级要围绕一个意思写一两段话。
高年级的才发展到分段写。
因此,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一两段通顺连贯的话,应该是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
高年级,在继续发展学生的“乐于表达”的写作情感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能力。
二、开掘“自由表达”的源泉
1、热爱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
小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主要局限于家庭、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
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的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的时候,才会有话可说。
2、多读书报
小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报,从书中间接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积累语言。
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人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
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城里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农村生活,不管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凭借书报认识异域的生活,体验异国情调,……
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感悟体验。
读书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崇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之情;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三、指导“自由表达”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指导的途径有作文指导课中的指导,面批时的指导,讲评课时的指导和随课文教学指导。
作文指导课,除了激发写作兴趣外,还应该进行取材指导、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比如可以用例举法,例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通过联想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写作材料。
构思指导,要引导学生想明白要告诉别人什么意思,哪些内容写具体,那些内容少写甚至不写,要按照什么顺序写才能把意思说明白等。
起草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起草过程中,老师要巡视,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在班上做集体指导。
面批作文时,要把批改作文的过程作为有效指导的过程,一次作文可面批几个到十几个同学。
习作中有不足的,要让他们明白缺陷在哪里;写的好的,要让他们明白好在那里,可以让他们谈谈感受,这么好的作文这么好的句段,是怎么想出来的。
讲评课的指导,修改环节,可侧重放到讲评课中。
对选材、主要意思的表达,写作的顺序等,发现共性问题,以典型案例具体指导修改。
对词句方面的毛病,应要求学生按照批改提示自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