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课时跟踪练(二十九)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二十九)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二十九)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解析:胚芽鞘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A、B两项错误。

生长素的运输是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C项错误。

据题干可知,a′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上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下端连接茎,所以生长素可以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中接入的茎段的形态学下端连接胚芽鞘尖端,形态学上端连接茎,故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因此胚芽鞘无弯曲生长,D项正确。

2.1914年,匈牙利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在尖端下方加云母片,不影响实验结果B.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解析:云母片不透水,阻断生长素的运输,A错;拜尔的实验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C、D错。

答案:B3.下图是与生长素有关的几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实验的自变量依次是有无重力、IAA的浓度和材料托的倾斜程度B.实验1可说明重力使根尖处的生长素向远地侧运输,而茎尖处的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C.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适于插条生根的最适IAA浓度D.实验3中几个琼脂块所含生长素量的关系是A3>A2>A1=a1>a2>a3解析:实验1中,在重力影响下的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说明重力可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即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二十八)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二十八)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1.(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解析: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进行单向传递,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就不能进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必须有神经递质的参与。

答案:B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解析: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有反应,但不是反射活动,A错误;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B错误;③为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D错误。

答案:C考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3.(经典高考题)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A项,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只有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B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项,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项,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K+的外流。

答案:B4.(经典高考题)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解析:神经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A、C 正确;神经递质是传递兴奋的重要化学物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没有受刺激则不会有神经递质的释放,B错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D正确。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二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二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2讲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7·青州质检)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均含有少量的DNA,A正确;叶绿体中的ATP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无ATP的产生,B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整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且都产生了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C错误;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有关的酶,而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

答案:A2.(2017·贵阳模拟)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核糖核苷酸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之一B.核糖体是细胞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分布C.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核糖体RNA可以决定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解析:核糖体的成分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A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核糖体,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核糖体分布,B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直接由核糖体上的模板mRNA决定,D错误。

答案:D3.下列关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质网是单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与外层核膜相连B.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参与线粒体、髙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形成C.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可通过囊泡相互转化,两者膜成分完全相同D.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与细胞分泌功能有关解析:内质网与外层核膜和细胞膜直接相连,A正确;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B正确;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的成分基本相同,C 错误;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与细胞分泌功能有关,D正确。

课时跟踪练(十九)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十九) 高考生物总复习精品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十九)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2019·潍坊一模)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基本骨架由C、H、O、N、P等元素组成B.连接磷酸与五碳糖的化学键可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断裂C.DNA的片段都有遗传效应,可控制生物的性状D.DNA的复制和转录都能在细胞质中进行解析:DNA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组成元素有C、H、O、P等,A错误;连接磷酸与五碳糖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可在限制酶的作用下断裂,B错误;DNA的片段包括基因部分和非基因部分,其中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非基因部分不具有遗传效应,C错误。

答案:D2.2017年7月,科学家们揭开了关于染色质中DNA的世纪之谜,首次在人类活细胞的细胞核中实现了3D基因组成像。

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改写DNA结构的教科书模型。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互补链间的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性B.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解析: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互补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正确;不同的DNA分子,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不同,而且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也存在差异,所以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正确;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1∶2,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答案:C3.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代表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B.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C.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D.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解析:图中有三处错误:①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②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③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A、B错误;由A、B 选项可知,图中至少有三处错误,C正确;如果图中画的是RNA双键,则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D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八章第二节 课时跟踪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第八章第二节 课时跟踪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部分第八章第二节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高D.群落结构太复杂解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答案:A2.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速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

答案:D3.(2011·大庆模拟)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成正相关,图中③所代表的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最大。

答案:C4.右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0→t2表示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B.t3→t4表示种群的数量在减少,其原因可能是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C.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D.从t0→t2,种内斗争的程度变化是先增强后减弱解析:t0→t2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种群的数量以“S”型曲线增长。

t3→t4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表示种群的数量在减少,可能是由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

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即K),t1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N/2(即K/2)。

从t0→t2,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多,种内斗争不断加剧。

答案:D5.下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二十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略课时跟踪检测:第八单元 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二十七)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2018·福建厦门质检)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C、CO2、解旋酶、Cl-、尿素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解析: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氧气、二氧化碳、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答案:A2、(2018·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试题)下列现象中,属于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A、氧气进入线粒体B、肝脏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浆C、牛奶进入胃中D、HIV进入脑细胞解析:线粒体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牛奶进入胃中,而胃是人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HIV进入脑细胞内,不属于进入内环境,D错误。

答案:B3. (2018·河北省枣强中学高三试题)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解析: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使内环境相对稳定,A错误;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CO-3/H2CO3构成的缓冲体系,B错误;内环境稳态不仅指内环境的成分相对稳定,还包括其理化性质的稳定,C错误;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答案:D4、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间关系如图所示,指出图中哪个箭头是错误的()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Na+解析:从图可知,①是从血浆渗出形成组织液,白细胞通过变形,可以从毛细血管的血浆中出来;②是组织液回渗形成血浆;③是从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淋巴;④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中的Na+不能进入组织液。

课时跟踪练(二十二)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二十二)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学案Word版含答案

课时追踪练(二十二)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致使遗传物质变化的原由有好多,图中字母代表不一样基因,此中变异种类①和②挨次是()A.突变和倒立B.重组和倒位C.重组和易位D.易位和倒位分析:由题图可知,变异种类①中a、b基因被j基因替代,变异种类①为易位,变异种类②中c、d、e基因发生颠倒,变异种类为倒位。

答案:D2.(2019唐·山联考)对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构造变异的表达,错误的是()A.经过杂交实验,能够确立该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仍是隐性突变B.X射线不单能够惹起基因突变,也会惹起染色体变异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定致使基因种类的变化D.染色体构造变异可在光学显微镜下察看到,而基因突变不可以分析:染色体片段的重复不会致使基因种类的变化,C项错误。

答案:C3.(2019日·照模拟)以下有关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变异的表达,正确的是()A.不一样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同样数目的染色体B.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必定会致使基因种类的增添C.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的构造变异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分析: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致使基因数目变化,不可以致使基因种类增添,B错;非同源染色体片段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构造变异,错;若生物为多倍体,则其产生的配子可能含一个以上染色体组,错。

答案:A4.(2019·武邑模拟)染色体非整倍性是致使人类不孕不育、流产、胚胎停育及胎儿缺点的主要原由。

最典型的例子是唐氏综合征,又称2l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有3条21号染色体。

以下描绘合理的是()A.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成因必定是因为母亲的异样减数分裂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C.染色体非整倍性的患者能产生染色体组正常的后辈D.B超检查能够实时地发现胎儿的染色体构成能否正常分析: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第21号常染色体异样,父亲母亲两方的异样减数分裂均可致使该病的发生,A错;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l条21号染色体,B错;三体患者产生1正常配子的概率为2,C正确;B超检查属于个体层次的产前诊疗,其实不可以检测染色体构成,D错。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8单元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8单元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讲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如图所示,在一株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上,a表示弯曲部位的向光侧细胞,b表示弯曲部位的背光侧细胞。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长弯曲的是幼苗尖端B.生长素浓度:a>bC.细胞长度:a>bD.b侧细胞比a侧细胞体积大解析: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部,因此图中给以单侧光照射后,在尖端生长素先发生横向运输,运输至背光侧,所以生长素浓度:a<b;生长素向尖端以下运输,使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所以细胞长度:a<b,进而使幼苗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是极性运输B.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的伸长C.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D.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解析: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不属于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A错误;高浓度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B错误;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C错误;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D正确。

答案:D3.下列关于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C.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D.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解析: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的是子房的子房壁生长,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插条处理只能为形态学下端,上端处理不生根,B错误;对生长素来说,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单子叶植物)更敏感,C正确;胚芽鞘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合成生长素,光影响的主要是横向运输,D错误。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4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4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讲免疫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防御特性的比较,错误的是()A、两种淋巴细胞表面都有能识别抗原的专一性受体B、两种淋巴细胞的抗原专一性受体都能直接与任一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C、B细胞活化后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可使病原体失去致病力D、病毒感染时,T细胞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而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解析:两种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这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有关,A正确。

一种抗原只能由一种相应的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识别,B错误。

B细胞活化后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其失去致病力,C正确。

病毒感染机体细胞后,机体主要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D正确。

答案:B2、塞卡病毒病是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疾病。

如图表示塞卡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Ⅰ~Ⅳ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疾病传播途径为媒介物传播B、该病毒能与Ⅱ发生特异性结合C、Ⅲ为记忆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D、Ⅳ的化学本质是多糖解析:塞卡病毒病是通过伊蚊传播(病媒传播)的一种疾病,A错误;Ⅱ为浆细胞,该病毒不能与Ⅱ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Ⅲ为记忆B细胞,再次遇到塞卡病毒时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正确;Ⅳ为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

答案:C3、(2017·天津卷)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答案:C4、(2017·贵州模拟)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能直接识别抗原,进而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抗体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C、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为自身免疫病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解析:浆细胞不具有识别的功能,A错误;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人体免疫机能过强造成的自身免疫病,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三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三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2讲细胞呼吸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8·东城区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特有的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中有热能的释放C、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丙酮酸和二氧化碳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可以产生少量的ATP解析:催化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酶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A错误;葡萄糖转化成丙酮酸和[H]的过程有少量能量的释放,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B正确;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产物,属于中间产物,不是终产物,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C错误;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中只有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的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 错误。

答案:B2、将酵母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用超声波将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形成小膜泡,将各结构或物质进行纯化处理。

含有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能产生CO2的是()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B、丙酮酸+小膜泡C、丙酮酸+细胞质基质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解析: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A错误;虽然小膜泡是由线粒体内膜形成,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但是不能直接利用丙酮酸产生CO2,B正确;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可以利用丙酮酸进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C错误;酵母菌可以利用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D错误。

答案:B3、(2017·龙岩联考)从内地到西藏旅游,很多人开始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C、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D、由于氧气缺乏,导致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了第二、三阶段的进行解析:人进入高原后,由于氧气含量下降,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乳酸增加,内环境pH略有下降,A正确;O2浓度降低,无氧呼吸增强,细胞产生的能量减少,B正确;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由于无氧呼吸增强,有氧呼吸减弱,因此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能量增多,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C正确;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氧气减少直接影响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六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六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2讲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基因的本质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双链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可以只有1种B、绝大多数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双链DNA分子中,碱基的数目和脱氧核糖的数目是相等的D、双链DNA分子中,A+T=G+C解析:组成双链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其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DNA分子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位于DNA分子长链结束部位的那个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双链DNA分子中,碱基的数目和脱氧核糖的数目是相等的;双链DNA分子中,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有A+G=T+C.答案:C2、(2017·天津联考)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A、该DNA片段可能与生物的性状无关B、①②③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当DNA复制时,④的形成需要DNA连接酶解析:若该DNA片段为非基因部分,则与生物的性状无关.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①为另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不能与②③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NA连接酶作用的部位为磷酸二酯键,DNA 解旋酶作用的部位为氢键,即④.答案:A3、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单链结构B、DNA分子中的每个磷酸均连接着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碱基C、DNA分子两条链之间总是嘌呤与嘧啶形成碱基对D、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相连解析: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双链结构,A错误;DNA分子中的绝大多数磷酸连接着两个脱氧核糖,且磷酸不与碱基直接相连,B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错误.答案:C4、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解析:设该单链中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A1、T1、G1、C1,其互补链中四种碱基含量为A2、T2、C2、G2,DNA分子中四种碱基含量为A、T、G、C.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C)/(T+G)=1,A曲线应为水平,A错误;(A2+C2)/(T2+G2)=(T1+G1)/(A1+C1),B曲线应为双曲线的一支,B错误;(A+T)/(G+C)=(A1+A2+T1+T2)/(G1+G2+C1+C2)=(A1+T1)/(G1+C1),C正确;(A1+T1)/(G1+C1)=(T2+A2)/(C2+G2),D错误.答案:C5、(2017·揭阳统考)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X)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X”可能是()A、胸腺嘧啶B、胞嘧啶C、腺嘌呤D、胸腺嘧啶或腺嘌呤解析:由4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可知该DNA分子经过诱变处理后,其中1条链上的碱基发生了突变,另一条链是正常的,所以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中正常的DNA 分子和异常的DNA 分子各占12,因此含有G 与C 、C 与G 的2个DNA 分子是未发生突变的.这两个正常的DNA 分子和亲代DNA 分子的碱基组成是一致的,即亲代DNA 分子中的碱基组成是G —C 或C —G ,因此X 可能是G 或C.答案:B6、将一个有100个碱基组成的DNA 分子,其中含有鸟嘌呤20个,放在含有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两次,问所有的子代DNA 中被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A 、30B 、60C 、90D 、120解析:(1)该DNA 分子中含有100个碱基,其中含有鸟嘌呤2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 分子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50-20=30个.(2)DNA 复制两次后共形成四个DNA 分子,但是这四个DNA 中保留了亲代DNA 的两条链,所以相当于新形成了3个DNA 分子,相当于3个DNA 分子中有放射性标记的原料,亲代DNA 的两条链中不含有放射性原料.因此,所有的子代DNA 中被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30×3=90个.答案:C7、(2017·江西师范大学附中期末)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B、DNA分子双链间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C、DNA聚合酶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D、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解析:DNA分子的特定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 错误;DNA分子双链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B错误;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C错误;每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各有1个游离的磷酸,因此1个DNA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答案:D8、(2017·淄博检测)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C、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D、可构建45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解析:由表中给定的碱基A为2个,C为2个,并结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最多可构建4个脱氧核苷酸对,A错误;构成的双链DNA片段中A与T间的氢键共有4个,、G与C之间共有6个,即最多有10个氢键,B正确;DNA中位于一端的脱氧核糖分子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位于内部的脱氧核糖分子均与2分子磷酸相连,C错误;可构建44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D错误.答案:B9、(2017·潍坊联考)下列有关基因、DNA 的叙述,错误的是()A、相同的DNA分子在不同细胞中可转录出不同的RNAB、双链DNA分子中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含基因的碱基总数不同D、双链DNA分子中,两条链上(A+T)/(G+C)的值相等解析:双链DNA分子含有的游离的磷酸基团是2个.答案:B10、(2018·贵阳一模)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转录的产物就是mRNAB、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C、某碱基在DNA单链中所占比例与在双链中所占比例相同D、某个含100个碱基对的特定基因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4100种解析:DNA 转录的产物是RNA ,mRNA 是RNA 中的一种,A 错误;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给后代,B 正确;一种碱基在单链中的比例一般与双链中的该比例不同,C 错误;100个碱基对组成的DNA 序列最多有4100种,含100个碱基对的特定基因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D 错误.答案:B11、(2017·东城区期末)下列有关DNA 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含n 个碱基的DNA 分子,转录出的mRNA 分子的碱基数量是n 2B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tRNA 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C 、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D 、DNA 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解析:由于DNA 分子中含有非编码序列,因此一个含n 个碱基的DNA 分子,转录出的mRNA 分子的碱基数量小于n /2,A 错误;tRNA 的功能是转运氨基酸,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中不需要tRNA 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B 错误;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 错误;DNA 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 正确.答案:D12、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A+TC+G的比值如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解析: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猪的DNA中A+TC+G的比值大于大肠杆菌,由于A与T之间的氢键是两个,C与G之间的氢键是三个,因此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不稳定,A错误;小麦和鼠的碱基含量相同,碱基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此题无法计算小麦DNA中A+T的数量与鼠DNA中C+G数量的比值,C 错误;同一生物是由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中DNA碱基组成相同,D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2017·河南八校质检)下图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图解(1~5),请据图探讨相关问题:(1)物质1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与RNA的基本单位相比, 两者成分方面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催化形成图2中的磷酸二酯键的酶是________.(3)图3和图4中的氢键用于连接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如果DNA 耐高温的能力越强,则________(填“G—C”或“A—T”)碱基对的比例越高.(4)RNA病毒相比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请结合图5和有关RNA的结构说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NA的基本单位与RNA的基本单位相比,主要区别是DNA的基本单位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的基本单位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U.(2)图2是由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脱氧核苷酸链,由脱氧核苷酸脱水缩合形成脱氧核苷酸链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催化.(3)DNA分子中氢键越多,DNA分子越稳定,C—G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4)RNA分子是单链结构,DNA分子是双链螺旋结构,其结构稳定性较强,而单链RNA更容易发生变异.答案:(1)物质1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 的基本单位中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U(2)DNA聚合酶(3)G—C(4)DNA的双螺旋结构较RNA单链结构更稳定14、(14分)如图甲是DNA分子局部组成示意图,图乙表示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1)图甲中有________种碱基,有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的方向________,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________.(2)DNA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与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图乙的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除了需要模板和酶外,还需要____________等条件,保证DNA分子复制精确无误的关键是____________.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图甲中含有4种碱基,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从主链看,DNA分子的两条单链是反向平行的,两条单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从碱基关系上看,两条单链互补配对.(2)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3)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除了需要模板和酶外,还需要原料、能量等条件,保证DNA分子复制精确无误的关键是碱基互补配对.答案:(1)42反向平行互补配对(2)多样性和特异性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原料、能量碱基互补配对15、(14分)下图是DNA复制的有关图示,A→B→C表示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片段复制,D→F表示哺乳动物的DNA分子片段复制.图中黑点表示复制起点,“→”表示复制方向,“”表示时间顺序,请回答有关复制的一些问题:(1)C与A、F与D相同,C、F能被如此准确地复制出来,是因为DNA分子独特的____________可以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通过________________可以保证复制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2)若A中含有48 502个碱基对,而子链延伸速率是105个碱基对/min,假设DNA分子从头到尾复制,则理论上此DNA分子复制约需30 s,而实际上只需约16 s,根据A→C过程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哺乳动物的DNA分子展开可达2 m之长,若按A→C的方式复制,至少需要8 h,而实际上只需要约6 h左右,根据D→F过程分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F均有以下特点,延伸的子链紧跟着解旋酶,这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这种复制方式已在1958年被科学家运用___________技术得到证实.解析:(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可以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通过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保证复制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因此C、F才能被准确地复制出来.(2)分析题干与题图知,大肠杆菌中实际复制时间约为理论时间的一半,再根据图示A→C可知DNA复制是双向进行的.哺乳动物细胞中DNA分子的实际复制时间要短于按A→C方式复制的时间,说明DNA复制不只是单起点双向复制,结合D→F可推断DNA复制为多起点同时进行双向复制.(3)DNA复制时,解旋酶破坏氢键,打开双链,然后合成子链新DNA片段,接着解旋酶移动又继续发挥作用,所以DNA是边解旋边复制的.(4)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这种复制方式已在1958年被科学家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得到证实.答案:(1)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复制是双向进行的DNA分子中有多个复制起点(3)边解旋边复制(4)(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第八章第2讲 机械波--2025版高考总复习物理

第八章第2讲 机械波--2025版高考总复习物理
误;因为 M、N 两点到波源的距离都为其各自波长的 141,又两者振动周 期相同,起振方向相同,所以两者振动步调相同,即当 M 点处于波峰时, N 点也一定处于波峰,D 正确。
返回导航
第8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考点2 波的图像与振动图像 1.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比较
项目
振动图像
波的图像
图像
物理意义 表示某质点各个时刻的位移 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高考第总8复章习机械物振动理 机教械科波 版 第2讲 机械波
知识梳理 自主落实

考点突破 提升能力

课时跟踪练
返回导航
第8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1.知道机械波的特点及形成过程。2.理解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会 分析波动图像。 3.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干涉和衍射,了解多普 勒效应。
返回导航
第8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返回导航
第8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规律方法
项目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
方法解读
图像演示
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处的
“上下坡”法 质点向下振动,“下坡”处的质
点向上振动
波形图上某点表示传播方向和 “同侧”法
振动方向的箭头在图线同侧
返回导航
第8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项目
方法解读
将波形沿传播方向进行微小的
例1 (多选)(2024·四川内江三模)“战绳”是一种近年流行的健身器材, 健身者把两根相同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用双手分别握住绳子的另一 端,上下抖动绳子使绳子振动起来(图甲),以手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 点,图乙是健身者右手在抖动绳子过程中某时刻的波形,若右手抖动的 频率是0.5 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5讲课时跟踪练_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5讲课时跟踪练_含解析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讲植物的激素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如图所示,在一株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上,a表示弯曲部位的向光侧细胞,b表示弯曲部位的背光侧细胞。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长弯曲的是幼苗尖端B.生长素浓度:a>bC.细胞长度:a>bD.b侧细胞比a侧细胞体积大解析: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部,因此图中给以单侧光照射后,在尖端生长素先发生横向运输,运输至背光侧,所以生长素浓度:a<b;生长素向尖端以下运输,使尖端下部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所以细胞长度:a<b,进而使幼苗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2.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是极性运输B.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的伸长C.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D.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解析: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不属于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A错误;高浓度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茎段细胞伸长,B错误;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中,沾蘸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C错误;生长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D正确。

答案:D3.下列关于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C.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D.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解析: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的是子房的子房壁生长,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插条处理只能为形态学下端,上端处理不生根,B错误;对生长素来说,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单子叶植物)更敏感,C正确;胚芽鞘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合成生长素,光影响的主要是横向运输,D 错误。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1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总复习生物练习:第八单元第1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K+浓度低于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O2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大小相同,B正确。

答案:B2.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组织液中C1-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B.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C.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利于增强免疫功能D.血浆、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理化性质相近解析:组织液中无机盐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A正确;血浆中不含有蛋白酶,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B错误;淋巴中含有淋巴因子,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血浆、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化,理化性质相近,D正确。

答案:B3.(2017·武昌调研)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B.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解析: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因此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

答案:B4.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餐后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旺盛,血糖浓度下降B.淋巴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会导致组织液增多D.运动时大量出汗可能会导致体内水盐平衡失调解析: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能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A错误;淋巴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B 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C正确;运动时大量出汗,体内水盐平衡失调,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生命活动调节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下图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部分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是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B.图中b是反射弧的传出神经C.图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大脑皮层受损呼吸无法进行解析:题图中a是呼吸中枢,即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A正确;图中b与感受器相连,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B错误;图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呼吸中枢在脑干,大脑皮层受损呼吸照常进行,D错误。

答案:A2.当脊椎动物一侧肢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引起受刺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下图表示相关反射弧,a、b、c、d表示不同神经元,其中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①②为相关结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的神经元,b、c为效应器B.神经元d的基本结构和abc不同,所以功能也不同C.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D.神经元a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仅对伸肌有效应解析:神经元a上有神经节,说明这是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神经元b、c)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本题中是伸肌和屈肌)构成的,A错误;d也为神经细胞,所以基本结构和其他神经元的相同,B错误;由题干信息知,只有神经元d为抑制性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故神经元a在②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递质,C错误;据图判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图中神经元a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仅对伸肌有效应,D 正确。

答案:D3.(2017·海南卷)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能量,而氧气与能量释放有关,A错误;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D正确。

答案:A4.(2017·潍坊一模)机体稳态的调节离不开物质运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作为生物大分子都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密切相关C.性激素在载体协助下进入靶细胞D.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在机体内的运输都是定向的解析:神经递质是一类小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A错误;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进入靶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错误;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都是通过体液运输,流到全身(不是定向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

答案:B5.下图甲、乙、丙是三个电流计,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b处,电流计甲和乙的指针仍指向中央B.刺激a处,三个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甲和丙C.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的物质主要有Na+和K+离子D.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解析:刺激b处时,由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可知,兴奋无法传至甲乙电流计所连的前一个神经元,因此前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兴奋,即处于静息电位。

乙电流计的指针仍指向中央,而甲电流计两极分别连接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侧,则其指针偏离中央,由此判断A错误。

答案:A6.(2018·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C.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D.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解析: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A 正确;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并没有酶的附着,B 错误;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正确;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D正确。

答案:B7.(2017·淄博模拟)根据作用效果,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电信号刺激突触小体会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生物膜能进行信息转化B.神经递质都是在高尔基体内合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储存于突触小泡C.乙酰胆碱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D.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能被及时分解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解析: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是由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分泌,并储存于突触小泡,但不一定都是有机小分子,如NO为气体性神经递质,不是有机物。

答案:B8.某人受伤,小便失禁。

此人受伤的部位可能是()A.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B.大脑皮层C.排尿反射的效应器或传出神经D.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解析:人体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但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使得正常人不会随意排尿;根据题意,某人受伤,小便失禁,说明其排尿反射正常,但不受人的意识支配,即脊髓的排尿中枢活动不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支配,故受伤的部位可能是大脑皮层,B正确,ACD错误。

答案:B9.下列关于神经元生命活动的分析,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B.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膜外的Na+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膜内导致静息电位的形成D.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解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且递质作用后被灭活,故后膜不会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A错误;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能释放神经递质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C错误;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错误。

答案:B10.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B.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感受器C.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D.突触后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解析:突触后神经元可以和肌肉或者腺体构成突触,可以合成神经递质,A错误;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效应器的一部分,B错误;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C正确;突触前膜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错误。

答案:C11.(2017·衡水调考)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婴儿经常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解析:题图中①~⑤分别为下丘脑、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

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的排尿中枢控制力弱,A错误;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脑干中有呼吸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神经中枢,D正确。

答案:A12.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

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过程。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图1图2A.图1中A侧为膜的内侧,B侧为膜的外侧B.图1中显示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C.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内电位为参照测定的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解析:静止状态下,K+外流,由此判定题图1中A侧为膜的外侧,A 错误;题图1中K+外流为被动运输,B错误;题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外侧为参照并定义为0 mV进行测定的,C错误;题图2中②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即Na+通道开放,D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4分)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如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对传入神经纤维的某点进行有效刺激,该点对_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强,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兴奋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上的感受器再兴奋,从而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3)研究者发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

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并刺激肌梭,若突触前神经元______________和神经递质释放量________,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4)牵张反射发生后,一个正常的人闭上眼睛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是在________(部位)形成的。

解析:(1)神经纤维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大量进入膜内,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3)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后,刺激肌梭,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突触前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和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α-传出神经元和γ-传出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必需的。

(4)人体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答案:(1)Na+相同(2)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正反馈(3)产生动作电位减少(4)大脑皮层14.(12分)(2017·江西联考)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Aβ“漏出”神经细胞,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