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溪水和池水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溪水和池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溪水”和“池水”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意义,初步形成对自然的感悟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读、说、写和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对自然和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溪水”和“池水”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意义。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溪水和池水的区别。
3.通过欣赏图画、听故事、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热身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溪水和池水的不同之处。
2.新知引入通过阅读《溪水与池水》的课文,让学生了解溪水和池水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意义。
3.课文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用图片和实物对溪水和池水进行展示和比较,让学生感性认识并加深记忆。
4.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描述自己所熟悉的溪水或池水的情况,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它的特点和对生活的作用。
5.课堂互动通过欣赏图画、听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溪水和池水的美。
让学生向同伴分享自己所看到、所听到、所想到的东西,并让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6.巩固练习让学生画出自己所熟悉的溪水或池水的画面,并在画面下描述它的特点和对生活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所熟悉的溪水或池水的情况,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出它的特点和对生活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及互动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溪水和池水的美。
让学生在欣赏、学习、发表、互评等环节中,不仅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扩展了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增加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更好地培育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和品质。
清清的溪水教案
清清的溪水教案课题:清清的溪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溪水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学重点:1. 描述和观察清澈的溪水。
2. 了解溪水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学准备:1. 电脑或投影仪。
2. 图片展示溪水的照片。
3. 绘画材料,如画笔、颜料、画纸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和照片展示溪水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曾经见过的溪水场景,对其特点进行描述。
展示:1. 继续展示其他关于溪水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溪水特点,如清澈、流动等。
2.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溪水的作用和价值,如供给生物饮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活动:1.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堂周边进行溪水观察活动。
他们需要观察溪水的流动、颜色、声音等,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2. 学生自由绘画:鼓励学生根据之前的观察和感受,自由地绘画出他们心中的清清的溪水场景。
可以提供一些绘画技巧和示范,如如何画出流动的水、如何使用色彩表现清澈等。
总结: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分享他们对溪水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清清的溪水重要性的理解,并强调维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到自然界观察和欣赏溪水,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心得和体会。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溪水生态保护区,并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溪水保护的认识。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绘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并从中评估他们对溪水特点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运用。
教学延伸:1. 结合其他科目内容,深入探讨溪水的地理、生物和化学特征。
2. 利用数学课堂上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溪水的流速和水质等问题。
《潺潺的小溪水》教案新部编本2
《潺潺的小溪水》教案新部编本2《潺潺的小溪水》教案新部编本2一、教材分析本次教材为教育部新编课标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潺潺的小溪水》。
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小朋友在山脚下玩耍的场景展开,通过观察和描述小溪水的特点和流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溪水的特点,了解水的流动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小溪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学生从描述小溪水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感体验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1.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小溪水边去观察和感受小溪水的特点和流动方式,并向学生提问:“小溪水是怎样流动的?”“小溪水里有什么东西?”“小溪水为什么会发出潺潺的声音?”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2.思维拓展环节:通过观察小溪水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例如:“小溪水流到哪里去了?”“小溪水会流到大海吗?”等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3.教师讲解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对小溪水的特点和流动方式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观察结果。
4.课堂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研究,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问题,例如:“小溪水为什么会发出潺潺的声音?”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5.合作分享环节: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并向其他小组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6.教学反思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加深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描述小溪水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S版二年级语文上《清清的溪水》教案
THANKS
。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清清 的溪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检查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紧 凑,是否存在浪费时间或效率低下的情况。
学生反馈总结
学生参与度
01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与讨论等。
学习效果
02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在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
面的收获。
意见和建议
03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
塑造。
05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效果反思
1 2 3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掌握情况,以及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 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和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教学环节是否紧凑
个别辅导
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 别辅导,解决学习中的
困惑和问题。
评价标准
01
02
03
04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程度。
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 与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溪水》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溪水》的基本内容、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7.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溪水》类似的写景抒情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组织课外活动,如实地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升综合素养。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溪水》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
3.阅读理解: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口头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应完成以下任务: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点难点: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
4.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溪水和池水》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溪水和池水》备课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溪水和池水》备课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溪水和池水》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语文《溪水和池水》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品质,感受生命的珍贵,进一步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到小男孩对小鱼的怜惜之情,培养学生爱心,善心。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内涵,培养救助弱小、关爱生命,哪怕力量微薄也要去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问题。
导入:(出示课件)大家都知道,大海是鱼儿的家,它们自由地生活在大海里,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可是,一场暴风雨过后巨浪把一条一条小鱼卷上岸滩,这些小鱼还能不能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接着提出问题:谁在乎呢?在乎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条小鱼在乎是谁说的呢?(板书小男孩儿)师:这条小鱼指的是哪的小鱼呢?(板书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有多少呢?现在他们面临怎样的险境呢?请同学快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汇报:(1)这些小鱼有多少?(生答)从哪句话或那些词里看出来的?生答:从“许多、几百条、几千条”看出多,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多?(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引读:是啊,被困的小鱼不计其数,也许有——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
被困的小鱼数不胜数,也许有——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
师:啊,这么多的小鱼,它们面临怎样的险境?(生答句子)师:这么多快要死的小鱼,它们最想说什么呢?(生畅谈)师:此时,这些小鱼他们在乎的是什么?(他们的生命)导:大海近在咫尺,小鱼们可望而不可及,如果你是小鱼,你会感到——(伤心,难过,、焦急、绝望、无助)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用心慢慢地读。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7溪水和池水》word教案 3
《溪水和池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10个“溪、热、奔、兄、锻、炼、睁、奈、何、间”。
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
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法。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尝试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3.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10个,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揭题引入今天向大家介绍2个兄弟:溪水、池水。
(学生读词)溪水和池水这2个兄弟有什么不一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一步一步自学课后生字。
2.交流自学的情况。
读词语:兄弟、锻炼、睁开、舒服、无可奈何、结结实实、又臭又黑、洗澡。
(如有读不准的字音,借助拼音正音。
)知道“炼、臭”字的笔顺。
三、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多读几遍。
2.抽学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溪水和池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课文中的溪水和池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由读一读找找有关的句子。
4.学生交流,教师整理成两组:(1)第一组:①溪水非常愿意向前流:溪水……大海。
它从池子……去锻炼吧!”溪水又说:“……。
”清请的……流走了。
②池水喜欢在原地:池水听了……满足极了!”池水……睡着了。
(2)第二组:溪水把身体炼得结结实实。
(第5节)池水变得又黑又臭。
(第6节)四、学习课文1.出示第一组句子。
(1)指导朗读:①自由练读句子,要求音准,语句流畅。
②同桌互相读,检查自由读的情况。
③根据溪水,池水给你留下的不同印象,试着读好句子。
(重点指导溪水和池水的对话.)④引读:溪水认为(老是躺着不动,会生病的),所以它热情地招呼池水……。
《溪水》教案设计
《溪水》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溪水》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3.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流畅背诵课文。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课文《溪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溪水流动的诗歌。
2.1.2 诗歌通过对溪水的描绘,展现了溪水的清澈、灵动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2.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2.2.3 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1.2 通过解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互动法3.2.1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2.2 通过问答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法3.3.1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3.2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讲解课文(15分钟)1. 讲解课文《溪水》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解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3 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4.4 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清清的溪水教案
清清的溪水教案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溪水的特点,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为什么这么说?”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溪水,提问:“你们对溪水有什么印象吗?你们了解溪水吗?”二、学习目标1.了解溪水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习内容1.溪水的特点(1)流动的水:告诉学生,溪水都是流动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了溪流。
溪水流动时会发出潺潺的声音,这是因为水流与石头、土地等物体摩擦产生的声音。
(2)清澈的水:告诉学生,溪水通常都很清澈。
这是因为经过大自然的过滤和净化,里面少有污染物质,所以水质清澈透明。
(3)冰凉的水:告诉学生,溪水一般都非常冰凉。
这是因为溪水的温度很低,比周围的空气温度要低很多。
(4)生物的家园:告诉学生,溪水中生活着许多生物,如鱼、虾、螺、藻等。
这些生物都需要溪水的湿度和适宜的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5)美丽的景色:告诉学生,溪水流经山林、田野、村庄等地方,形成了美丽的风景,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享受。
四、教学活动1.观看视频,了解溪水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实地观察溪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溪水的流动、颜色、透明度等特点,并找出溪水中生活的生物。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并分享对溪水的感受和认识。
4.呈现环境保护的信息,引导学生认识溪水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1.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关于溪水的知识?”2.总结性发言,强调溪水的特点和美丽,并告诉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溪水等自然资源。
六、课后拓展1.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溪水的作文,包括自己对溪水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保护溪水的建议。
2.鼓励学生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溪水的热爱和欣赏。
七、教学反思1.教案设计合理,目标明确。
2.通过视频观看和实地观察,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溪水的兴趣和好奇心。
3.小组讨论和环境保护信息的呈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潺潺的小溪水》参考教案
《潺潺的小溪水》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小溪的图片,感受大自然中小溪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缓缓流淌的秀美。
2.学习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溪水的流动与变化,并体现一定的意境。
3.进一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水中与岸边的景色,组织线条的方向及疏密变化,合理完成构图。
难点:画出小溪的特征及美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记号笔、画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彩色水笔或记号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溪水的视频,导入课题:《潺潺的小溪水》。
(2)思考:大自然的景色因水而灵动,你觉得有潺潺的溪流的景色会带给你怎样美好的感受?
2.探究。
(1)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溪水的形态变化。
(2)欣赏二位画家的作品,思考:流动的溪水在画面上起了什么作用?
(3)结合课件中《芥子园画谱》中的“平泉画法”,教师示范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溪水的流动与变化。
(4)佳作赏析,提示学生要结合水中与岸边的景色,来组织线条的方向、疏密变化。
(5)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3.表现。
(1)学习建议: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流动的溪水。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以“潺潺的小溪水”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
5.拓展。
欣赏用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小溪。
《溪水》教案设计
《溪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溪水》;(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清澈”、“流淌”、“山涧”等;(3)了解溪水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溪水》;(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了解溪水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2)对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包括图片、动画等;2. 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跟读和背诵;3. 学习任务单:提前准备小组讨论的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2)展示与溪水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新课内容学习:(1)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讲解生词和短语;(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溪水的特点和形成原因;(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句子仿写或小作文创作。
4.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溪水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强调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清的溪水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清的溪水1.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溪水》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溪水在文中所扮演的角色。
3.能够模仿编写简单的古体诗。
2.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和记忆《溪水》中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模仿,提高语言表现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性认识诗歌,认识意象和美感的体现。
3. 教学过程3.1. 预习环节在课前,学生完成书本上关于《溪水》的阅读任务,并预习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3.2. 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视听材料:清流与石林情景图。
2.教师引导学生望图问诗、询意象。
了解学生对于清流的看法,引发学生对于清流的思考,并与所学《溪水》产生联系。
3.引导学生确定形象,学生口述自己所想到的形象,并进行集体讨论。
3.3. 讲解环节1.教师从文字本身对于所描述的清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清流的功能和水的属性,如:流动、清澈、优美、灵动等。
3.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认真阅读全诗,并讨论其诗境、意境、情境等,并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4. 练习环节1.学生跟读诗歌,逐句解析,明确语言运用技巧,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板块划分和升降调。
2.学生根据诗意,模仿创作古体诗,按照规范字体写出。
教师在此环节给予指导,并组织同学们相互交流、欣赏和评选优秀作品。
3.5. 总结环节1.引导学生对于本堂语文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2.教师对于所教知识进行总结与评价。
3.着重对于本课中的主要知识点和难点进行强化与提醒。
4. 作业布置1.课后跟读《溪水》与《小石头跳跃》。
2.完成综合性的小作文创作,以《溪水》为例,自行创作两句诗,并在其中体现出所学知识点。
5. 参考资料1.《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2.《清清的溪水》课件3.《清流与石林情景图》视频素材。
溪水做法大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生活技能与环境保护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溪水的基本特性,学会鉴别溪水的好坏。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溪水处理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教学重点:1. 溪水的基本特性及鉴别方法。
2. 溪水处理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1. 溪水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溪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溪水问题。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鉴别溪水的好坏吗?二、讲授新课1. 溪水的基本特性(1)颜色:清澈、透明,无悬浮物。
(2)气味:无异味,无异味物质。
(3)味道:无异味,无异味物质。
(4)水温:适宜,无过冷或过热现象。
2. 溪水鉴别方法(1)肉眼观察:观察溪水颜色、透明度、有无悬浮物。
(2)嗅觉:嗅闻溪水有无异味。
(3)味觉:品尝溪水有无异味。
3. 溪水处理步骤(1)初步沉淀:将溪水静置一段时间,让悬浮物沉淀到底部。
(2)过滤:使用过滤器或细沙、石子等材料,过滤掉悬浮物。
(3)消毒:使用氯、臭氧等消毒剂,消灭细菌和病毒。
(4)煮沸:将处理后的溪水煮沸,确保安全饮用。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供一段溪水视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溪水的好坏。
2. 学生分组,模拟溪水处理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溪水处理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提高环保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当地溪水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2. 设计一套溪水处理方案,并撰写操作步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溪水的基本特性、鉴别方法和处理步骤,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溪水处理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素养。
溪水教案[新]
溪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溪水的形成和特点;2.掌握溪水的流动规律;3.理解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溪水的形成和特点;2.溪水的流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溪水的形成和特点(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溪水的形成和特点,包括:1.溪水的形成:溪水是由雨水、融雪水、地下水等形成的,它们在山地中汇集成溪流;2.溪水的特点:溪水流速快,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温低,含氧量高。
(2)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溪水的特点,包括:1.测量溪水的流速;2.测量溪水的水温;3.测量溪水的含氧量。
2. 溪水的流动规律(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溪水的流动规律,包括:1.溪水的流速和水深成反比;2.溪水的流速和水面宽度成正比;3.溪水的流速和水流湍急程度成正比。
(2)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溪水的流动规律,包括:1.测量不同水深下的流速;2.测量不同水面宽度下的流速;3.观察不同水流湍急程度下的流速。
3. 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1.溪水可以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2.溪水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3.溪水可以为土壤提供水分。
(2)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1.观察溪水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2.测量溪水中的养分含量;3.观察溪水对土壤的影响。
4.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包括: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2.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3.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1.考试内容包括溪水的形成和特点、溪水的流动规律、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3.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等。
《溪水》教案(用)
《溪水》教案佳信学校:宋淑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资料进行提炼、加工、组合;读懂课文的内容,学会自主学习、赏析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并能以读促写,进行模仿想象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赏析文章。
3、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几幅不同姿态的溪水的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如果让你用文字描绘的会,你会怎样描述?1、通过《山中访友》我们感受了了李汉荣对大自然万物的关爱,这种爱可以说是一种博爱,而今天我们通过《溪水》要体会苏雪林对溪水的情有独钟。
他笔下的溪水姿态万千,乖巧调皮而又坚韧,他是怎样描绘的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溪水》吧!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抽查学生的预习、积累词语的情况,完成对卡片一的识读:(要找出这些词分别在课文中的第几段,并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字词的意思。
)1)正音:篙(gāo)楸(qiu) 靛(dian) 涎(xian) 嗔(chen)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娟娟——美好的样子;靛——深蓝色;涎着脸——作出涎皮赖脸的样子;嗔——怒;生气。
2、齐读课文,圈画相关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季节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夏天:深蓝色;忧郁、沉闷;秋天:深靛色;活泼、快乐。
(初步说明文章运用色彩词的表达效果)2)文章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溪水?又是从哪几个场景来描写?并用简略的语言概括这些场景的内容。
梳理课文结构:全文共12节,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1-2节写出夏天走进树林,看到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的溪水及她水势舒缓地在林间流动的情形;3-12节写出了秋天水势浩荡、顺流而下的情形。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要段落,层次分明地刻画了“溪水恶作剧”(3段----6段)和“水石相斗”(8——11段)的两个片断,情趣无限,耐人回味、咀嚼。
清清的溪水教案
清清的溪水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表述河流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原理;2.能够识别并描述溪水中的动植物种类;3.能够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了解消除或缓解对溪水生态系统的损害的方法;4.能够完整准确地填写活动记录表。
授课素材•视频:《河流的组成》•图片:溪水中常见的动植物图片、溪水中污染物的图片等•工具:野外观察装备(放大镜、手电筒、网子等)、野外调查设备(水理计、温度计、PH计等)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河流的组成》视频,让学生了解河流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运作原理。
第二步:概念解释讲解诸如生态系统、种类分布、测量和记录数据等概念,重点突出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原理。
第三步: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溪流生态系统观察,让学生使用野外观察设备和调查设备,观察种类分布、水体温度、PH值等基础指标,记录采集数据。
第四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汇报他们观察到的动植物种类,以及采集到的相关数据。
鼓励他们交流和分享经验,推荐采取有效的记录方式。
第五步:现场调查让学生将他们观察到的动植物种类,与现场信息相互核实,并分析发现虫害与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关系,发掘污染物来源,推荐缓解和消除污染物的方法。
第六步:数据记录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动植物种类、相关数据、发现的问题、缓解和消除污染物的方法等内容填写到活动记录表中。
教学亮点1.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现实生态环境,真实感受河流的多元化和庞大性,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结合个人记录方式的推荐和比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在实施观察并记录数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基础课程知识并运用所学,增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总结通过此次清清的溪水教案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打造环保卫士的身份认同。
清清的溪水教案[001]
清清的溪水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水溪的形成和特点;2.了解生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特性;3.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清水溪的形成和特点;2.生物在清水溪中生长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2.课堂讲解;3.观察实验;4.问答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清水溪的背景: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们来到一个风景优美,清澈见底的溪水旁,你们会想到什么呢?2. 主体环节(1) 清水溪的形成和特点步骤:1.教师简单介绍清水溪的形成和特点;2.询问同学对清水溪的认识;3.分组讨论,学生就清水溪的形成和特点进行探讨;4.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2) 生物在清水溪中生长的特点和适应能力步骤:1.讲解清水溪中生活的生物类型,并询问学生对此的了解;2.分组讨论,学生就生物在清水溪中生长的特点和适应能力进行探讨;3.观察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总结;4.学生分享观察实验的结果和体会。
3. 总结环节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清水溪的形成和生长在其内的生物的适应能力,并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学生讲述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4. 作业环节步骤:1.让学生自己寻找在身边环境适应性强的生物并写作文;2.课堂上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诵读或介绍。
六、教学资源1.其他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2.观察实验所需的工具。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实验的活跃程度;2.观察学生的写作作品素质及思辨能力。
八、教学反思1.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建设性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可以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接受知识。
《溪水》教案设计
《溪水》教案设计1、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把握溪水的形象特点。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思想感情。
说明:《溪水》是一篇清新活泼的写景散文。
作者把溪水比作少女,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溪水的美,溪水的灵性,溪水的神采,通过少女的温柔、忧伤、活泼、愤怒表达出来,神形毕肖地写活了溪水。
学习《溪水》,就是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
不仅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欣赏溪水的自然美,还要感受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的朗读、品味中,把握溪水活泼、执着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说明:《溪水》是一篇美文,文笔清丽,语言流畅。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是深入文本的有效手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溪水”这一艺术形象里,除了自然之美以外,还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之美,作者感受自然景物而来的启迪、联想、思想感情在“少女”这一形象中得到升华。
理解了这一点,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有雅兴参观水石的争执。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几幅不同姿态的溪水的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片,为什么?2、照片中的溪水姿态万千,那么作家苏雪林笔下的溪水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溪水》吧!1、观看图片,自由发言。
用几幅不同姿态的溪水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笔下的溪水的特点。
要求:(1)、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溪水?作者描绘了一条怎样的溪水?(2)、圈划出有关语句。
2、请同学们交流思考结果。
1、(1)找到“在夏天的时候”和“几番秋雨之后”两句,明确课文描写了夏秋季节的溪水。
(2)可通过课文的一些关键词句,如“淘气”、“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她是如何的沉闷呵”、“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欢喜捉弄人”,初步了解作者笔下的溪水时而忧伤、时而活泼,变化多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并能说出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把握溪水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说明:
《溪水》是一篇清新活泼的写景散文。
作者把溪水比作少女,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溪水的美,溪水的灵性,溪水的神采,通过少女的温柔、忧伤、活泼、愤怒表达出来,神形毕肖地写活了
溪水。
学习《溪水》,就是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
不仅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欣赏溪水
的自然美,还要感受作者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的朗读、品味中,把握溪水活泼、执着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说明:
《溪水》是一篇美文,文笔清丽,语言流畅。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是深入文本的有效手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溪水”这一艺术形象里,除了自然之美以外,还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之美,作者感受自然景物而来的启迪、联想、思想感情在“少女”这一形象中得到升华。
理解了这一点,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有雅兴参观水石的争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曾为多少画家、作家、摄影家等,提供了无数精彩的素材,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但是再美的自然界的艺术场景,都需要人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还要具备描绘它的能力,如同我们前面一篇课文所学的《山中访友》,正是有李汉荣的一双巧目,才发现了山中还隐藏着许多好友。
而我们今天又要来学一位作家的作品,正是她用那善于发现、欣赏美的眼睛和那枝灵动的生花妙笔,把一条一般人眼里普普通通的溪水,写得像一位可爱的少女,顽皮的孩子。
我们就带着一双去发现苏雪林笔下语言精彩的双眼,跟着老师一起在近溪水,去看夏天绿树丛林中小溪的舒缓清澈,去感受秋天小溪暴涨后的一泻千里和水石激荡的壮观场景。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笔下的溪水的特点。
要求:
(1)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溪水?作者描绘了一条怎样的溪水?
(2)圈划出有关语句。
明确:
(1)找到“在夏天的时候”和“几番秋雨之后”两句,明确课文描写了夏秋季节的溪水。
(2)可通过课文的一些关键词句,如“淘气”、“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她是如何的沉闷呵”、“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欢喜捉弄人”,初步了解作者笔下的溪水时而忧伤、时而活泼,变化多姿。
2、请同学们交流思考结果。
三、深入文本,感受夏季溪水的忧伤
1、请男女生各一位来朗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引导学生感受夏季溪水的特点。
预设提问:
(1)夏季溪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2)溪水的“沉闷”表现在哪里?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1)找到“她是如何的沉闷呵”,明确夏季的溪水是沉闷、忧伤的。
(2)找到“早晨时她不能面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溪水比作少女,把溪水的柔美,通过少女的忧伤表现出来,神形毕肖地写活了溪水。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以不同的形式多读几遍。
四、深入文本,体悟秋季溪水的活泼与执着
秋季的溪水一会儿和小红叶嬉戏,一会儿和大石头争执。
“溪水恶作剧”和“水石相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溪水恶作剧”预设提问:
(1)品析“偷偷儿”、“推推挤挤”、“笑嘻嘻”等词语。
(2)溪水和小红叶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1)“溪水恶作剧”中“偷偷儿”、“推推挤挤”、“笑嘻嘻”等词语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小红叶调皮、渴望闯世界的性格和溪水活泼、快乐的天性。
进一步提问
“水石相斗”预设提问:
<1>水与石头争执时,水对石头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此时的溪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2>“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作者为什么有如此雅兴呢?
(2)“水石相斗”中的溪水先是不经意地涎着脸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后来就娇嗔起来,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噼噼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才安然渡过难关了。
从中我们看到了溪水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的观赏的雅兴和对溪流的喜爱正是源于作者内心对自由的崇尚、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五、读读背背,小结全文
小结全文:苏雪林领着我们坐到树林里,教我们怎样去旁听水与石的争执,参观水与叶的嬉戏。
在她笔下的溪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之美(溪水的忧伤、活泼、执着),还感受到了情感之美(作者对自由的崇尚、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抓住校园内的某一种景物,运用拟人的方法,将它的特点写出来。
(300字左右)。